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运用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效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效验肖地文肖省义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的方剂之一,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用以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的虚寒证。
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
少阴病为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发热,是必兼表证,因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
本方证虽属阳虚而兼有外感,但既发热,说明阳气尚不至于过虚而可抗邪;如不发热者,则为阳虚不能抗邪,属阳虚里寒之证,在治疗方面,则应以温阳散寒补虚为主。
一流感肖某,男 41岁搬运工。
2009年8月15日,因受凉发热,头身痛,伴鼻塞,流清涕,体温39.5°,经西医打针输液三天,体温逐日增加,体温高达41.5°,患者出现头痛加剧,颜面潮红,口干鼻燥,四肢乏力,便溏,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质淡胖,边有齿痕,口渴不俗饮,六脉浮紧而带中空,重按无力,右脉为甚.四诊合参,确为寒中少阴, 误用西医大量抗菌消炎药,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症候。
治疗采取温阳解表,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附子70克,细辛15克,麻黄10克.一剂后,汗出热退,但仍时有出汗,全身乏力,便溏,脉虚大,故二剂原方去麻黄,加桂枝15克,砂仁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药尽而愈.一咽痛李某,女,38岁。
2010年7月21日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清热养阴之剂和西药抗炎而症情加重;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温41°,体痛。
咽痛,痰多气急,水浆不能下咽,红肿起白疱而糜烂。
舌苔白滑,口不渴饮,脉沉细而兼紧象。
本人四诊和参认为,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和抗菌消炎药,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症候。
治法取扶阳祛寒,消肿排脓,引阳归舍之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桔梗汤加味治之:附子60克,干姜30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上肉桂6克,桔梗30克生灸甘草各10克.一剂后寒热即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3剂尽,诸症痊愈.案语: 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和抗菌消炎之法,无异于雪上加霜.《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皆认为十二经脉、支络、别络,大都循喉咙。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举隅

风寒痹
流 涕 声 哑 A
哮 喘 文 章编 号
中 图分 类号
文 献标 识 码
麻 黄细 辛 附子 汤 出 自张 仲景 作 之艰 辛 . 使 正气 不 足 . 理粗 致 腠 《 寒 论 ・ 少 阴病 脉 证 并 治 篇 》 疏 。 寒 之 邪 外 袭 , 阻经 络 , 伤 辨 风 闭 气 3 1 , 文 云 :少 阴病 , 0 条 原 “ 始得 之 , 血 运行 不 畅 ,久 则 变生 痰 、瘀 之 反发热, 脉沉 者 , 黄 细 辛 附子 汤 邪 , 肢 体 出现 恶 风 寒 、 痛 、 麻 故 疼 麻
年 1 2月 1 1日初诊
1 风 寒痹 ( 肌痹 )
严 冬 之 时 . 降 大雪 . 者 因 骤 患 冬 遇 风寒 则 冷 痛 .怕 风 .肌 肉酸 止 , 稀似 水 , 痛 。望 其 面 色 晦 未能 及 时加 衣 而骤 感 风 寒 初 见 质 头 麻 , 晚 时尤 剧 , 淡胖 、 薄 白 , 暗 , 形 倦 怠 ; 傍 舌 苔 神 问其 手 足 发 凉 , 十 发热 、 寒 、 恶 头痛 、 痛 , 咽 连服 数 粒
维普资讯
医 医 暴 话
麻 黄细辛附子 汤验案举 隅
吴 艳萍 - 卢 月英 - 倪 红梅 2 (. 1河北 医科 大 学中 医学院 , 河北石 家庄 0 0 9 ;2上 海 中医药 大学 , 海 2 10 ) 50 1 . 上 0 2 3
关键词
麻 黄 细 辛 附子 汤 R2 9 8. 5
祛 风散寒 . 经通 络 方用 麻黄 细 风寒 入 于少 阴 . 阳虚不 能 固摄 所 日失 音 .使 用抗 菌 消 炎 药静 脉 滴 温
辛 附子 汤加 味 . 方 : 处
致 。治 以温 阳 固阴 . 兼散 寒邪 。处 注治 疗 5日仍 未见 好 转 .遂 求 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
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头痛连脑者。
(《医贯》)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张氏医通》)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证治准绳》)3. 失音。
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
(《经方应用》)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癃闭。
(《新中医》1977;增2:7)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
(《经方实验录》)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
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
(《古方临床之运用》)10.治乳腺炎。
(《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文章目录*一、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
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味中药,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当我们身体不适,感染风寒,可以适当喝一些。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药虽然对人体没啥害处,但是也不要总是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要找医生,叮从医生的话,对症治疗。
2、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
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韩文 刚 (1958一), 男,大 学本 科 ,主任 中医 师 。
编号:EA.11050915(修 回:2011-07.20)
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 的 临 床 应 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 ahuang Fuzi Xixin decoction
吕玉 秀 (甘 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中医医院,甘 肃 泾川,744300)
患者 甲,女 ,42岁 ,农 民 , 1998年 3月 10日初 诊 ,患 者 患过敏性鼻 炎 10余年 ,近几年来,每 日晨起突发鼻痒,流清 涕 ,打喷嚏 ,遇油烟或刺激 性气 味症 状加重,长期 口服 “扑尔 敏 、氯雷他啶及 中药 ”控制症状 ,诊见: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 , 面 白无华 ,畏寒 ,四末不温 ,流清涕,打 喷嚏,大便稀 ,夜尿 多,舌质淡 ,边有齿痕 ,苔 白稍润 ,脉沉细 证属素体 阳虚 , 卫外 失司,风寒侵袭 留滞鼻窍 ,治疗 :温 阳解表 ,散寒祛风 , 宣通鼻窍 ,用麻黄 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药 :麻黄 10g,制附子 10g,细辛 6g,辛夷 10g,苍耳 子 10g,白芷 10g,防风 10g, 黄 芪 30g,炒 白术 15g,炙草 6g,5剂 ,开水煎分服 ,1日3次 , 1目 1剂,服药后晨起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 明显减轻,嘱 其续进 15剂 ,症状一年未 复发 。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活用

中 图 分 类 号 : 2 .6 R 22 2
文 献标 识 码 : B
麻黄细辛 附子 汤首见 于《 伤寒 论》 《 , 伤寒论》
3 1条 日 : 阴病 , 得 之 , 发 热 , 沉 者 , 黄 细 0 少 如 反 脉 麻 辛附子 汤 主之 。本 条 为少 阴病 兼表证 即太少 两感 之 证 而设 。少 阴虚寒 证 , 以无热 恶寒 为 主 , 通 但邪 闭卫 阳, 却见 发 热 , 条 文 日 “ 发 热 ” 太 阳受 邪 郁 表 , 故 反 ,
已持 续发 热 6 日之 久 。刻 诊 : 者 高 热 3 . 患 9 5℃ , 恶
黄芪 6 , 0g炮姜 6 , 0g 云苓 3 , 脊 3 , 0g狗 0g 补骨脂 3 0
g 肉桂 粉 ( , 冲服 ) 0 g 怀 牛膝 3 , 甘 草 6 。3 1 , 0g 炙 0g 剂 , 煎 服 。二诊 , 药后 自述 , 1剂后 口唇疼 痛 水 服 服
设, 其方 价廉 而效 宏 , 精 而 力 专 , 床应 用 时不 可 药 临
为条文字 目 所限 , 如文中脉沉, 但临床所见此症之常
脉 或细 数无力 亦不 少见 。
2 口疮
为干姜,0 。四诊 , l剂 整体情况继续改善 , 胃部 已不 觉痛 , 但偶有牵拉之感 , 两颧 、 耳轮劳累后亦不觉发
寒甚 , 精神 萎顿 , 汗 出 , 无 纳差 , 苔薄 白略暗 。此 为太 少两感 之 重症 , 予麻 黄细辛 附子汤加 味 治疗 : 生麻 黄 ( 煎 , 上沫 )0g 附子 ( 煎 )5g 细辛 ( 煎 ) 先 去 1 , 先 1 , 先
难忍之症顿减 , 剂后 口唇糜烂 已有结痂 , 2 口唇疼痛 消失 , 胃痛 亦 大 减 轻 , 1日泻 下 4次 之 多 , 次 皆为 每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为先证,退热重脉,主要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引起。
2.少阴病,两三天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微出汗。
有两三天没有内部证据,所以出汗很少。
[构图]麻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细辛6克麻黄6克,附子6克,炙甘草6克,甘草6克[煎煮法]在水中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大约600毫升,然后分三次加热:早上、下午和晚上。
[功效和适应症]寒邪直中低阴,内外俱寒。
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无汗和脉沉。
[禁忌]1.口干,口苦,想喝酒,喜欢冷,避免它。
2.那些出汗的人应该避免。
[类别]桂枝加附子汤:均为治疗太阳少阴同一病的方剂。
根据不同情况,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特点是表里两虚,而桂枝加附子汤的特点是表里两虚,故一方无汗,一方自汗。
[临床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疗头痛和脑部疾病。
(《医贯》)2.突发性哑巴、咽喉痛异常、猝死、或咳而不咳、或无痰、或清涎溢液、脉更深更紧、或数病不连贯,均属重感冒侵肾。
黄马伏羲唐鑫文志。
(《张氏医通》)2.治疗肾性咳嗽,引起腰酸背痛,甚至咳嗽流涎;它也用于治疗由感冒引起的大脑和牙齿疼痛。
应该紧急治疗,但如果治疗缓慢就不要了。
(《证治准绳》)3.声音。
外感寒邪,初感寒热咽痛,随后声音嘶哑失音,咽部微红无肿胀,舌质淡,脉沉细,两剂即愈。
(《经方应用》)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晕厥、疲劳、畏寒、健忘和脉搏延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垂体微腺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侏儒症;脑垂体萎缩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和潴留。
(《新中医》 1977;添加2: 7)8.手足厥,但失眠,都是阴寒的症状。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宜,尤其适用于水肿。
(《经方实验录》)9.附子和细辛都是温、兴奋药,能增强细胞功能,提高体温,有镇痛作用。
用于感冒、老年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痰咳咳喘、恶风寒、身体疼痛或体弱者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举隅

太 阳少 阴两感证 。笔者临证应 用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
炎 、感 冒 失音 、 特 发 性 耳 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慢 性 前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1 0 1年 1月第 4 卷 第 1 6 期
【 药运用 】 方
麻 黄 附子 细辛 汤 验案 举 隅
宋 力伟
浙 江 省 丽 水 市 人 民 医 院 浙 江 丽 水 3 3 0 200
关键词 麻黄 附子 细辛汤 过敏 性 鼻炎 感 冒失音 特发 性耳 聋 腰椎 间盘 突出症 慢性 前 列腺 炎 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出 自 《 伤寒 论 》 ,原 方 由麻 黄 二 两 、细辛 二两 、炮附子一枚组成 ,有温经散寒 、助 阳解
列 腺炎等 ,获得 满意疗 效 ,现介绍如下 。
l 过 敏 性 鼻 炎 李 某 ,女 ,3 6岁 ,工 人 。2 0 0 7年 3月 9 日初 诊 。
故无 音 。 咽 喉 系肺 、 肾经 脉 贯 注 之所 。本 例 患者 属 ” 少 阴 阳 虚 受 寒 ,寒 邪 客 于会 厌 ,失 于 表 散 ,闭 阻 气
道 ,属 太 少 两 感 之 证 。 《 氏 医 通 》 云 : “ 哑 声 不 张 暴 出 ,咽 痛 异 常 ,卒 然 而 起 ,此 大 寒 犯 肾也 ,麻 黄 附 子
患 者素 体 虚 弱 ,近 3年 来 反 复 出 现 突 发 性 鼻 塞 、鼻 痒 ,流大量 清涕 ,喷嚏不休 ,遇风 寒 或 油烟 刺激 即会 诱发 或 加 重 病 情 ,伴 畏 寒 肢 冷 ,腰 膝 酸 软 ,溲 清 便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汇辑,太值得收藏了!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
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
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
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
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
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
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
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
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
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
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
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
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
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
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
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
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
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
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
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
人身气为阳,主升。
血为阴,主降。
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
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运用举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运用举隅标签: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麻黄细辛附予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所致,反发热者,为风寒邪气郁遏太阳经脉所致。
临床表现或怕冷、或发热、或咳嗽、或哮喘,临证时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证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1喘证杨某,女,47岁,于2007年7月20日初诊。
患者曾于2007年5月因咳嗽、气喘住昭通某医院治疗30余天,病情无明显好转,随即转院到昆明某医院治疗,住院治疗20余天,病情明显好转而出院。
5 d后因受凉而致病情复发。
症见:气喘、咳嗽、痰少清稀、神疲乏力、恶风、口淡不渴、食少、大便稀、小便清、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辨证:喘证(阳虚外感风寒),治法:助阳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并嘱其停服其他药物。
制附片30g(另包开水先煎1 h)、麻黄15g,细辛10g,干姜30g,炙甘草30g,生姜15g,3剂,每天1剂。
3次/d。
7月23日,二诊。
患者服用上方后,喘咳明显缓解,其他症状也较前好转。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上方加苏叶15g,6剂。
后经随访,喘咳平息,未见发作,能正常工作。
2少阴阳虚证吴某,女,38岁,于2006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感冒就诊。
现症:恶风怕冷,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口渴少饮热开水即可,经期推后,量少色黯,二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治宜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制附片30g(另包开水先煎1 h),麻黄15g,细辛10g,桂枝15g,苏叶15g,防风10g,当归15g,甘草15g,生姜30g。
3剂。
每剂开水煎3次,药液混合(约900 mL),每天3次,每次150 mL 温服。
2006年6月21日复诊。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恶风怕冷、头身痛明显减轻,鼻腔通畅,已不流清涕,精神转好,手足转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要点是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使用时注意若是阳气浮越,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阳虚兼见气虚,加黄耆、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湿滞经络,加苍�X、独活。
恶寒重,发热轻,因为表里俱寒,神疲欲寐,脉沉。
这里写神疲欲寐,当然和典型的像四逆汤证神衰欲寐,但欲寐,程度有不同。
典型的四逆汤证那种心肾阳虚,一般来说,用这个方的时候,心肾阳虚来相比四逆汤证轻一点。
使用注意:如果少阴心肾阳虚比较突出,既使感有一些表寒,表里俱寒,那还是要照顾到温里,避免阳气浮越,所以这一条就补充这个了。
如果它加重,心肾阳虚重了,标志是四肢厥冷,很冷,下利清谷,脾肾阳虚。
而且脉不仅仅是沉,脉微欲绝。
这个时候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后攻其表。
一般情况先治表,但遇到像阳气浮越要脱,那你先要回阳救逆,如果再行散的话,加重阳虚欲脱,阴盛格阳的这种可能性。
这是使用注意。
随证加减: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湿滞经络,加苍�X、独活。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
这个是多见的情况。
在《伤寒论》时代,气候很冷,非常强调阳,温阳气,化津液。
益气的运用,宋以后用的更多,既然内在阳虚,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虽然有外来之寒,麻黄、附子相配,外来之寒,温必兼散,但是心肾阳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寒要温补结合。
所以多加黄耆、人参。
这类证兼咳嗽,肺气不宣,可以结合化痰降逆,半夏、杏仁一类的。
湿阻经络,那就是说,既有阳虚,又感受外寒,外寒风寒又夹湿,反应出外来风寒湿,一般来说,会引发痹证,要注意除湿止痛。
既要散风寒,又要除湿止痛。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举隅

参,里 阳虚为本 ,表寒凝为标 ,证属阳虚寒凝。故予温阳散寒
之 法 。方 用 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加 味 。钵 草 正》云 :“麻 黄 以轻扬
之昧,而兼辛温之性 ,故 善达肌 表,走经 络,大 能表 散风邪、
祛除寒毒……若寒邪深入少 阴、厥 阴筋 骨之 间,非用麻 黄、
官桂 不能逐也 ……或兼温药以助 阳,可逐阴凝之寒毒 。”故
黄 附子细 6 g,杏 仁
8 g,半夏 10 g,五味 子 10 g,甘 草 6 g。水 煎 服 ,1剂 /d。患 者
服 3剂 后 咳 嗽减 轻 ,鼻塞 流 涕 消 失 。继服 6剂 ,咳嗽 缓 解 。连
续服 3O剂 ,自觉神清气爽,畏寒及尿多诸症悉除 ,随访半年
未 复 发 。
按 咳 嗽 为 临 床 常 见 病 症 ,辨 证 首 先 分 清 外 感 、内 伤 ,
1剂 /d,水煎服。6剂后项背肩及 上肢痛减 ,续服 6剂后脱
去棉衣 ,不畏寒 ,头部活动较前灵活 ,精神 明显好转,唯双手
指 仍冰凉 ,原方加 当归 15 g,再服 l0剂后 诸症 消失 ,嘱服
“颈 复康 颗 粒 ’'善 后 。 随访 1年 未 复 发 。
按 根 据 本 案 临床 表 现 ,可 归入 祖 国医 学 ‘痹 证 ”范畴 。
关键 词 麻黄 附子细辛汤;头痛;颈椎病;气管 炎;喉 炎;医案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004-6852(201 1)01-0043-02
麻黄细 辛附子汤 出 自《伤寒 论》301条 :“少 阴病 ,始得 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本方多用于里 虚寒兼表寒的“太少两感证 ”。方中麻黄宣肺散寒 ,解太 阳之 表邪 ;附 子 壮元 阳 ,补命 火 ,能 够 搜逐 深 陷 的寒 邪 ,温 少 阴之 阳气 ,《神农本草经》云:“附子气味辛温 ,主寒湿 痿蹙 ,拘 挛, 膝痛 ,不能行步 ”;细辛气 味辛 温雄烈 ,走 经窜络 ,能入髓透 骨,温经通窍止痛,《神农本草经》日:“细 辛气 味辛温 ,主咳 逆上气 ,头痛脑动 ,百节拘挛 ,风湿痹痛 ,死肌 。,,3药合用可 于温 阳中促进解表 ,于解表中不伤 阳气 。清代 医家郑钦安认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活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活用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的症状,属于机体对抗外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中医学从脏腑辨证的角度一般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类。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或疫毒之邪而出现发热的一类病证;内伤发热是指以情志、饮食、劳倦为病因,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阴阳又为八纲的总纲,大凡辨证诊断都应首分阴阳。
外感发热属于表证,表证又可分阴阳,[1]从六经的角度上来讲,表证可以分为太阳表证,少阳表证,阳明表证,太阴表证,少阴表证,厥阴表证,发热恶寒是六经表证共同的症状,但由于各条经脉循行部位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的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表证发热,仅需一两剂,效果显著,下面我们就从临床的几个病例来讨论一下少阴表证:上述几个病例主症为发热,或高热或低热久羁,发热时间都在下午或夜间同时伴有精神不振,怕冷,无汗,头痛或身体疼痛,脉沉细等证。
患者大都素体阳虚,平素就有怕冷,手足不温的症状,复感风寒,卫阳被遏,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发热,所以患者既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又有肢冷,脉沉细等脾肾阳虚的表现,属于少阴表证。
虽症状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但其脉象沉细与太阳表证脉象不符合。
太阳表证的脉象多浮,或浮数或浮紧。
太阳表证之所以脉浮,是因为太阳为六经之籓篱,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气血充盛,脉管充盈,脉为气之先,正气浮盛于表,故脉浮。
同时伴有恶寒发热(高热),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等兼证。
而表证发热属于少阴经的病人,脉象多沉细或沉迟,《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表证之所以脉沉,是因为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以祛邪,故脉沉。
同时伴有畏寒怕冷,无热或是下午、夜间低热明显,也会出现如口干,口腔溃疡等假热的表现,属于真寒假热证。
少阴证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讲属于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阴阳格拒,虚阳浮越,就会出现真寒假热的症状。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广泛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广泛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陈明,马召田,张水馨北京中医药大学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近况。
总结其在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的应用,揭示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主治范围及运用规律,进一步指导该方的临床应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 条:“少阴病 , 始得之 , 反发热脉沉者 ,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中麻黄解在外之风寒,附子助少阴之阳气,细辛在表助麻黄散寒,在里助附子温阳,药仅三味却可统领一身之阳气。
故本方在临床应用甚是广泛。
1 内科1.1 心系疾病—心动过缓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温少阴心肾阳气,细辛散少阴之陈寒,麻黄入心以舒通心阳,伍附子鼓动肾阳,故可治疗心阳不足,阳气鼓动无力之心动过缓。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罗陆一[1] 以本方加鹿角胶、仙茅、淫羊藿、人参治疗1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效果满意。
佟秀芳等 [2] 以本方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细辛、栝楼、薤白、桂枝、桃仁、红花、鸡血藤、炙甘草,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阴寒固结、血脉迟滞者 1 例。
肖银刚 [3]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56 例病窦患者,即以本方随症加减,如神疲懒言、胸闷、气短者加丹参、茯苓、黄芪、党参;失眠健忘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益智仁、远志;腰膝酸软、下肢挛缩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牛膝、木瓜。
同时口服氨茶碱片、黄连素,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
结果:显效12 例占21.43%,有效26 例占46.43%,无效 18 例占 32.14%,总有效率为 67.86%。
张卫斌等 [4] 以本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当归、三七、远志、夜交藤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 例。
郝秀梅[5] 以本方加桂枝、炒白芍、丹参、当归、茯神、炒白术、黄芪、生地、炒酸枣仁、苦参、砂仁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1 例。
吕玉秀 [6] 以本方合桂枝甘草汤临床治愈心动过缓 1例。
(2)房室传导阻滞。
翟阳蕾[7] 以本方合温胆汤加味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 例疗效满意。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举例6种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举例6种导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本文整理了咳嗽、嗜睡、坐骨神经痛等6种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帮助我们理解少阴病并扩大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
(编辑/王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编/陈明、张印生【方药】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1)【解说】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
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
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
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
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一、咳嗽医案:男性,30余。
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
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
肺部透视无异常。
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
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
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
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江苏中医1959,<2>;12)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
《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
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
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
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0 7 3 9 2 1 )5 O 2 1 1O —2 4 ( O O O —0 5 —0
冷、 头身痛明显减轻 , 鼻腔 通 畅, 已不流清 涕 , 神转 好 , 精 手足 麻黄细辛附子汤 , 自医圣 张仲景《 出 伤寒论 >0 条 ,少 阴 >1 “ 3
病, 始得之 , 发热 , 反 脉沉 者 , 麻黄 细辛 附子汤 主之 ” 。少 阴病 转温 , 舌质淡苔 白, 沉 细。药 已见 效 , 方加 减 再进 6剂 。 脉 原 后经随访 , 曾经长期 反复发作 的“ 冒” 感 未再 发作 , 入冬季也 进 能和正常人一样起居生活 , 寒能力明显增 强。 抗 3 鼻 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 白术 l , , 5g 党参 3 , 0g 陈皮 1 , 5 砂仁 1 , g 5g 甘草 1 。6 , 5g 剂
开水煎 服。8 2 月 8日, 四诊 : 服完上 方后 , 诸症 消失 , 食欲 正
常, 精神转佳 ,过敏性鼻炎” 告痊愈 。嘱其 避风寒 , “ 病 慎起居 ,
剂。3 d 次/ 。7月 2 3日, 二诊 。患者服用 上方后 , 咳明显缓 喘
明显 , 鼻流清涕明显 减少 , 仍有食欲 不振 , 后 胃脘饱胀感 , 食 舌
苔 白厚而腻 , 脉细弱 。前 方效果明显 , 阳气渐复 , 风寒 已散 , 然 脾 ( 肾阳气 尚虚 , 胃) 宜脾 肾双 扶 , 固疗 效 , 巩 前方 加 减再 进 。 制附片 3 ( 0g 另包 开水先 煎 1h , )干姜 3 , 0g 苏叶 1 , 5g 茯苓 3 O
5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卷第5 00 1 期
麻 黄 细 辛 附 子 汤 临床 运 用举 隅
张怀礼
( 南省 昭通 市 中医 医院 ,云 南 昭通 6 7 0 ) 云 5 0 0
关键词 : 麻黄 细辛附子汤 ; 临床应 用 中图分类号 : 8 . R2 9 1 文献标识码 : B
良好 。
( 稿 日期 :O 9 1 — 1 ) 收 2 0 — 2 5
敏性鼻炎” 。发作 时需到医院输 液治疗 方可缓解 。5天前 因气
候突变而诱发 , 予抗 感染等 治疗 无缓解 赴本 院求治 。病 情有
刻诊 : 鼻塞 , 流清涕 , 鼻腔发痒 , 嗅觉 不灵 敏 , 头闷痛 , 质淡苔 舌
薄 白而滑 , 弦细 。该 病 属 中 医“ 脉 鼻鼽” 畴 , 范 即鼻塞 不通 之
解, 其他症状 也 较前 好转 。效不 更 方 , 继续 服 用上 方 加 苏 叶 1 , 剂 。后经随访 , 5g 6 喘咳平息 , 未见 发作 , 能正常工作 。
2 少 阴阳虚证 吴某 , ,8岁 , 2 0 女 3 于 0 6年 6月 1 5日初诊 。患者 因反 复 感 冒就诊 。现症 : 风 怕冷 , 恶 头痛 身 痛 , 塞 流清 涕 , 神 不 鼻 精 振, 口渴少饮热开 水 即可 , 经期推 后 , 量少 色黯 , 二便 尚可 , 舌
料, 进行综合分 析 、 证施 治 , 方 用药 , 辨 选 才能 取得 较 好 的 效
果。现将 临床运用举 隅如下 。 1 喘 证 杨某 , , 7岁 , 20 女 4 于 0 7年 7月 2 日初 诊 。患 者 曾 于 0
常患“ 冒” 以阴冷天 多发或 加重 , 五官科检 查诊 断为 “ 感 , 经 过
1 , 0g 当归 1 , 5g 甘草 1 , 5g 生姜 3 。3剂 。每 剂 开水 煎 3 0g 次 , 液混 合 ( 9 0 mL , 天 3次 , 次 10 nL温 服 。 药 约 0 ) 每 每 5 1
20 年 6 2 06 月 1日复诊 。患 者服 药后 病情 明显好 转 , 风怕 恶
2 0 年 5 因咳嗽 、 07 月 气喘 住昭通某 医 院治疗 3 天 , 情无 o余 病 明显好转 , 随即转 院到昆明某 医院治疗 , 院治疗 2 余 天 , 住 o 病
情明显好转而出 院。5d后 因受 凉 而致 病情 复 发 。症 见 : 气 喘、 咳嗽 、 痰少清稀 、 神疲乏力 、 恶风 、 口淡不渴 、 食少 、 大便 稀 、 小便 清、 质 淡 、 白润 、 沉 细。辨 证 : 舌 苔 脉 喘证 ( 虚外 感 风 阳 寒 )治法 : , 助阳解表 , 宣肺平喘 。方药 : 麻黄 细辛 附子 汤加味 ,
意 。因患者 阳气不 足 , 外不 固 , 卫 受风寒 邪气外 袭 , 窍闭塞 鼻
不通所致 。治 当扶 阳散寒 , 宣肺通 窍 。宜选 用麻 黄细 辛附 子 汤加味治之 : 黄 1 , 麻 5g 细辛 1 , 0g 制附片 3 ( Og 另包开水先煎 1h 、 )辛夷 1 ( 煎) 白芷 1 , 0g包 , 0g 甘草 3 , 0g 生姜 3 6剂 , 0g
质淡苔 白, 脉沉细 。证属少 阴阳虚外感 风寒 。治宜温 经散寒 , 助阳解表 。方药 : 麻黄细 辛附 子汤加 味 : 附片 3 ( 制 Og 另包 开
水先煎 1h , )麻黄 1 , 5g 细辛 1 , 枝 1 , 叶 1 , 0g 桂 5g 苏 5g 防风
调饮食, 保健康。1 o月 3 0日随访, 旧病” “ 未发, 身体状况
开水煎服 。8月 1 6日, 二诊 : 鼻塞 、 头闷痛等症 明显减轻 , 流 仍
清涕 , 微恶 风寒 , 咳嗽痰清稀 , 舌脉同前 。前方加 干姜 1 。6 5g 剂, 煎服法同前 。8 2 月 2日, 三诊 : 服前方后 , 鼻塞头 闷痛 已不
并 嘱其停 服其他药 物。制附片 3 ( 0g 另包开水 先煎 1h 、 黄 )麻 1 , 5g 细辛 1 , og 干姜 3 , 0g 炙甘草 3 , og 生姜 1 , , 5g 3剂 每天 1
魏 某 , ,8岁 , 2 0 男 5 于 0 9年 8月 1 日初 诊 。患 者 近 年 来 0
见脉沉 , 肾阳虚无力 鼓动血 脉运行 所致 , 系 反发 热者 , 为风寒
邪气郁遏太阳经 脉所致 。临床表 现 或怕冷 、 发热 、 咳嗽 、 或 或 或哮喘 , 临证 时应 根据 望 、 问、 四诊所 收 集 到 的病证 材 闻、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