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几点理解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人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人性》解读

文艺传媒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人性》这本书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英国大量失业和失业所引起的工业活动中。

塞耶斯在这本书中解释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基本内涵,他是通过研究高兹和马克思在休闲和劳动这两个问题上的差异,功利主义和马克思在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满足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马克思人性观的特殊内涵。

指出在马克思那里,人性是基于历史的角度考察的,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休闲和劳动都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权利和需要,人性是人需求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且人性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

关键词塞耶斯人性劳动满足An Interpretation of"Marxism and Humanity"//Zhao Yafeng,He AoliAbstract The book"Marxism and Humanity"was created during the massive unemployment of Britain in the1880s and the in-dustrial activities caused by the unemployment.In this book, Sayers express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s outlook on hu-man nature.He explained the special meaning of Marx's outlook on human nature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orz and Marx on such two issues as leisure and labor,utilitarianism and Marx's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abor,human needs and human satisfaction.He pointed out that,in Marx's point of view, human nature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nd enriching with social development,while leisure and labor are people's most basic rights and needs,and human nature i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needs and capabiliti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is accom-panied by human production labo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ayers;human nature;labor;satisfaction《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共九章,赛耶斯认为每章都自成体系,可以单独阅读,各章节内容可能偶有重复,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人类生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第二部分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德含义,特别是其人性的观点。

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哲学意蕴
索军明
【期刊名称】《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5
【摘要】人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研究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研究人性问题时,都没有抓住人性的实质,而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也都是错误的.人性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是从分析劳动入手进而深入研究人的社会关系,最终科学的揭示了人性的奥秘: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科学考察人性的基点;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科学人性观的核心.
【总页数】3页(P10-11,47)
【作者】索军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文化哲学当代意蕴的开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读后
2.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读贺来教授《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
3.青年马克思古典学研究的启蒙意蕴与政治旨趣
——再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4.马克思人性思想意蕴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意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意义的一种当代理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这一观点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深深地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与传统的启蒙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更为细致和全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现象,它是在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就表现为私利追求、竞争和剥削。

这种个人主义的人性观对于解剖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否定激生肯定,肯定激生否定。

这就是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又带来了剥削的矛盾。

然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种人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人性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关爱的。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实现。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将人性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正如恩格斯在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人们的观念就不能进步。

”换句话说,人性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密切相关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创造性产物。

人类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对象,同时也是变革的主体。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性。

正如马克思在《论人口》中所说:“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安排事物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上”。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马克思的人性观浅析

马克思的人性观浅析

马克思的人性观浅析作者:周前程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摘要: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对象的统一中来规定和认识人性,所得出的是现实的人性,总体的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人性。

这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是自我的;人的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性的证明。

人性中的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性的表现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

马克思对人性的规定是人性观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关键词: 马克思; 自我性; 总体性; 利己; 利他中图分类号: A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1-0056-05A Brief Analysis of Marx’s View of Human NatureZHOU Qian-cheng(The CPC Party School ofFujianProvincial Committee, Fuzhou 350001, China)Abstract: Marx stipulated and understood what the human nature from unification of the human was and human’s object. What he obtained is the realistic and the overall human nature, and it is changed unceasingly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human’s survival requirement. This kind view of human nature believed the human nature is self. And the human’s need is the proof of human’s self-concerned.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selfish and the favorable in the human nature i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human nature, also the society’s basic contradiction. What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nature is selfish or benefits others,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which the human lives in. Marx’s stipulation on the human nature is the Coper nicus type revolution in the view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 Marx; self-concerned; totality; egoism; benefits others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理论。

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分析人性善恶说

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分析人性善恶说

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分析人性善恶说作者:陈艾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阐述了马克思的人性观,介绍了孟子的人性善与荀子的人性恶诸说理论,提出了从马克思的人性观看人性善恶说的方法。

认为,根据马克思所讲的人性即“本己性”来看,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以及善恶皆有这样的表述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人性观的总体性即充分的说明了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历史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其自身具体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观;性本善;性本恶;看法某大学副教授贡昌春对教授武辉投毒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

这些不由得让人们觉得人性的残忍和暴力,甚至觉得根本无人性可谈。

又或者根据荀子的说法,人性本恶?因此,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人的存在,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人性这个问题,究竟何为人性?我们说人性善?人性恶?又或者是善恶皆有呢?本文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马克思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理论,即要解放人、发展人。

而要解放人和发展人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人性这个问题。

在中国人性发展的思想史上,思想家们往往是直接从人性的善恶开始建构其理论体系的,亦或者仅仅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者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从而得出人是生物人、政治人、理性人等各种不同的结论。

[1]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没有从整体上来看待人性,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了人性的某一个方面,因而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

就如同把一个完整的人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来单独看一样。

没有理解到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首先是以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为前提的,脱离了社会关系这个大环境,是不可能作为人那样存在和发展的。

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阐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这种总和的社会关系无疑包括了物质上、经济上、政治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作者:尚青来源:《山东青年》2013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性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理论核心,促进了人的道德的全面发展。

人类的真正财富在于人性的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根基,是其精神视界的现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将在探索理论出现的背景的基础上去探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人性观。

关键词:人性观;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怎样去理解和认识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哲学等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

对于人的本性的看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背景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之前,我们先就马克思个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的发展背景进行论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以及马克思所经历的事情促使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去思考人性,发展自己的理论,推进社会的进步。

(一)《莱茵报》期间的活动经验和费尔巴哈的影响1、编撰《莱茵报》期间的活动经验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期间,马克思已经开始认识到物质利益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为无产者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中,不应当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国家生活现象,而是注意到“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

2、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重要影响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坚持正确理解现实的人和世界,从当下的、直接感性的存在出发,从具体的人和自然界出发,而把观念看成是现实主体的宾格,这是人的异化。

(二)流亡法国,深受法兰西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思潮的影响马克思在法国的流亡生活,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推动了他思想的发展。

在这些活动,马克思感受到了无产阶级是最伟大的革命力量,是历史活动的真正的主体。

通过实践接触到现实世界,感到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尖锐对立。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性观和价值观被视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其价值观则强调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体系。

一、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体的行为和思维都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动物,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和社会,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中,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之间进行物质交流的基本方式。

通过劳动,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并通过社会分配机制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体的自由和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公平和解放为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剥削制度的存在和私有制度对人的压迫。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公平和解放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了人们的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主张个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来实现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观强调消除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和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它主张消除剥削制度,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并通过教育和文化等方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观认为,个体的解放需要从物质条件和精神觉醒两个方面来考虑。

物质条件的解放是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的,而精神觉醒的解放则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并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

三、人性观与价值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2011-08-29 13:36:57来源:人民网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引领着新的思想解放和进步。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命题、思想的提出,表明在关于人的认识上,澄清了以往的重重迷雾,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标志着我们共产党的现代文明意识和执政思维跃升到了一个真正处在时代前列的新境界。

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否定“人”抹煞“人”的意识占了上风,什么时候就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损失;什么时候肯定人尊重人的理论成为主导并被郑重地付诸实践,什么时候各项事业就发展得比较好,党的文化形象和政治形象就比较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党与青年的关系、党与各界人士的关系,就处在比较好的状态。

这是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条历史经验,带有规律性。

这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长久记取,在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比较复杂、比较突出的时候,尤其应当记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说,也应当把它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实际上,这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核心思想及其终极价值、普世价值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为这种在根本思想上的完全统一和贯通。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回到本来的完整的马克思,回到“原版”、“足本”的马克思主义。

这样去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理论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目的的理论,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由此实现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贯穿于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主题、根本思想和始终如一的目标。

诚然,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本人说得很清楚,“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 5]
环境中入手。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 马克思以此 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学说。 马克 — —共产主义, 思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好的憧憬— 并且这 个憧憬并不像乌托邦那样飘渺, 这个憧憬是建立在坚 实的基础之上的。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人性观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2003 年 10 月 14 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的执政理念。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以人为本呢, 这个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观。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 党中央应该 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针或思想路线, 选择和建立什么 样的国家机构体制和管理手段, 就必须先对人性问题 , 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弄清楚这个社会的主体“人 ” 到底 指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把以人为本的“人 ” 给定义好, 那这个政策就只能是口号, 而不能落实到实处, 更起不 了它应有的作用。 既然人是现实的, 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 那么以人 为本就应该落实到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 , 在这些现实 的个人身上, 没有财富的差别, 没有地域的差别, 没有 男女的差别。党中央近几年来, 特别注重医疗卫生改 革, 城市农村低保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说明我 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 。 2.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 供了理论依据。面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当前社会中 存在的种种矛盾, 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主张, 并号召全国上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而奋斗 而所谓的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 系, 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而在这各种关系中, 最重要的, 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 系,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就为我们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 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 。而且马克思认为, 总和” 劳动应该是自觉、 自由的, 而且人在劳动中得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当然, 在 当前的社会中, 我们还存在着普遍的异化劳动现象。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 。 既然如 我们就应该把劳动看成是一种崇高的工作 , 每个人 此, 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得到自己的发展 , 在发 展自己的过程中, 也就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发展。 既然 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我们就应该处 , 理好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因为如果整个总体都乱 了, 那就没有个人的容身之地了。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 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坑蒙诈骗的行为, 如油条里面有 磷、 鸡翅里有苏丹红、 肉里注水、 米是陈化粮、 牛奶加入 了三聚氰胺的毒浪翻卷而来等等, 这都是因为人们没 有对人性有个很好的认识。

伦理学知识点6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伦理学知识点6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2)马克思这一阐释是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最 现实合理的解答,避免了西方人道主义的抽象 概念,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 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1、内容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具体地历
史地说明人性的内涵。
(1)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 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 42卷,96页
(1)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 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因而具有 不同的本质。
(2)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是一 个历史过程。人在创造历史和发展历史的 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
2、意义
1)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解释人的道 德生活的意义,更重视人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社 会本质,而不是先天的理性假设或动物性本能。
(2)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也创 造了各种社会关系,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 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 第1卷,71页
(3)人在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的。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 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 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6768页
2)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性也是具体 的。
(1)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每个人处 所承担的社会关系不同,因而彼此也不相 同。

马克思人性观

马克思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什么是人的本性?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

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

本章试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对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作简要评述与介绍。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一)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其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经济关系、(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性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性的人性。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人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独存在。

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①人作为有机体首先是自然实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源于动物,又超出了动物,人的自然属性与生理需要同动物相比,也有根本的区别。

②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每个人都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

③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④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个性上面,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性格系统、智能系统、自我调节系统构成的。

个性是人的社会进程的结果,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个性还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他律性与自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点。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

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

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

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3)(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总结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总结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总结马克思的“人性”概念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其理论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开掘。

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笔者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的“人性”概念与“人的本质”概念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人的本质”是一个高频概念,但自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关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现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135)的著名论断之后,这一概念就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很少出现了,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们所称道的概念是以被马克思、恩格斯给予集中批判的形式出现的;与之不同,“人性”(“人的本性”、“人类本性”等)这一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却保留下来了。

然而,时下人们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淡化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其中或许有现实方面的顾虑,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研究,尚未从根本上摆脱教科书一般“原理”的束缚。

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马克思那里,“人性”与“人的本质”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是互补的还是互斥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有:第一,马克思是否用“人性”(“人类本性”、“人的本性”等)概念取代了“人的本质”概念?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人的本质”问题的理由和根据何在?第二,一般认为,“人的本质”总是具体的,抽象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若果如此,那么我们将如何处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概念呢?“人的类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所谓具体的“人的本质”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人的现实本质即“人的个体本质”?等等。

这些都是事关创新发展唯物史观、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问题,希望学界给予高度关注,把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马克思主义中人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中人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解读
二、 对 人 性 的 特 殊 性 的 论 述
或 实 践 。恩格 斯 明确 地在 《 自然辩 证 法》 中指 出 “ 人则 通 过
他 所 做 出 的 改 变 来 使 自然 界 为 自 己 服 务 来 支 配 自然 界 . 这 便 是 人 同其他 动 物 的最终 的 本质 的差 别 , 而 造 成 这 一 差 别 的又是 劳 动” _ 2 _ 。
三. 人 性 具 有 实 践 性 。马 克 思 对 人 性 的 论 述 不 同 于 中 世 纪 基
解读 , 这是很 多人 的共识 。然 而 , 对 于人性 , 马克思 主义做 出 了哪 些论述 , 很 多人很难 有清晰 的认知 。本文尝试 通过解读 马克 思对 人性 的论述 . 分 析 马克思 主义 对人 性 的经典 解读 , 对 马克思 主义 人性观 现代 化做 出探索 .以丰富 和发 展 马克
劳动 的产 物 。 “ 劳动创造 了人本 身” 。 在《 资本论》 中, 马克思 称 劳动是 人的 “ 生命 的表现和证 实” 。在 此意义上 . 人性 是实 践的, 是 发展 的。这 种有劳 动所引发 的人性是 各个人类 历史 发展 阶段 和各 个 历史 阶段 中各 阶级 人 的人 性 的一 般 特征 . 共 同属 性 。可 以通过 以下 层 次理解 人性 : 第一 . 人 性是 后天
摘 要 : 本 文通 过对 马克 思主 义经典 著作 的现代 性 理解 , 阐述 了马克 思主 义 中关于人性 的一般性 和特 殊性理 解 , 指出 了马 克 思 主 义人 性 观 中的 实践 性 、 历 史 性 和 开放 性 。 同 时 对 其 人 性 的 一 般 性 和 特 殊 性 关 系进 行 解 读 , 尝 试 做 出现 代 性 的 解 释 ,
2 o 1 5 年 第 如 期 ( 总 第 6 7 8 期 ) 又教资 料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人性的永恒与可塑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人性的永恒与可塑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人性的可塑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张春超,李雪瑜摘要:人性教育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重要过程,有史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应将其作为文化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而人性是否可塑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整个人性教育。

假设人性是可塑的,那么无论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都能通过善性教育使之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性,从而教育人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而如果假设人性是不可塑的,那么我们就要对普遍人性扬善抑恶。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导,讨论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人性的永恒与可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性观出发,以目的因为手段讨论人性是永恒的还是可塑的,并得出结论人性是可塑的,从而指导在文化教育中,要注重人性发展,不能听之任之,而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文化教育中的人性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人性永恒不变与可塑引言: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信仰缺失、人格扭曲、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尊自信失落的现状,中国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因此,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

人性教育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重要过程,有史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应将其作为文化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人性定义人性,普遍为大众接受的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秉性。

故而人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在历史上,儒家学者不少提到人性的观点,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就评述过荀子的性恶论,他评述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作者: 陈志尚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9页
主题词: 共同人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基本观点;人与人;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资产阶级
摘要: <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具有多方面非常丰富的内容,仅就它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来说,就至少包含有以下几点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 1.人的现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

在马克思以前,人性问题,如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是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二千多年来,出现过各式各样的人性论。

但是,所有这些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意识、精神,诸如“自我意识”、“理性”、“自由”、“意志”、。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演进逻辑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演进逻辑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演进逻辑及其意义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生产方式中、具有一定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现实、具体的人。

由于受到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人所本质具有的价值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以展现并确立、发展。

这是一个从权利失位到权利归位的人权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

认识这个过程,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对“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反思——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内涵及现实意义研究
3.走向分析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一种新理解
4.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5.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机理及现实意义——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