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北京经济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北京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北京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北京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叶再春来源:《前线》2014年第11期30年前的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拉开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30 年来,北京市在中央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日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改革办和前线杂志社联合召开“北京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回望历史、研究对策。

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按照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上述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从商业体制、产业链、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早在《决定》出台的前一年,北京市就在西单、前门的国营商业企业试行承包责任制。

在一年多试点的基础上,1984年6月,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商业体制改革。

从整体上看,北京商业体制改革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以经济责任制为主旨,二是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精神的经理负责制,三是合理的工资改革与利润分成,四是服务质量的提高与经营模式的革新。

在商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商业业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田侠认为,1978—1991年,北京市的商业业态是以国有百货为主体的单一业态;1992—2000年,北京市的现代商业业态初步形成;2001—2010年,随着外资商业的大规模引进,北京市的商业业态各显强势,老字号、特色商业街成为展示北京独特商业文化的窗口,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了一定的产业优势。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北京有 800 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但 很快于 1912 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直至 1927 年北洋政府垮台。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在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0 全球城市排名北京跻身全球大城市第 15 位,居内地之首。
3、首都北京的旅游资源
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 200 多处,全市共有文物古迹 7309 项,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42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2 个。 北京历来以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有天下奇观的 万里长城,世界之最的皇宫建筑群,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以及宏伟壮观的坛庙、帝陵、古塔、石刻等。 而且十 渡、 松山、龙庆峡、石花洞等自然景观,均是让人大饱眼福,乐而忘返的旅游胜地。北京的故宫、长城、周口店 猿人遗址和天坛、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yhwz/postdoc/index.shtml
5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图:北京市行政区图
西城区
东城区
表:2010 年北京市各区县主要指标情况比较
常住人口 (万人) 1961.2 91.9 124.3 354.5 211.2 61.6 328.1 94.5 118.4 87.7 166.1 136.5 29 37.3 41.6 46.8 31.7 土地面积(平 方公里) 16410.54 41.86 50.53 455.08 305.8 84.32 430.73 1989.54 906.28 1019.89 1343.54 1036.32 1450.7 2122.62 950.13 2229.45 1993.75 常住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1195 21960 24605 7790 6907 7306 7617 475 1307 860 1236 1317 200 176 438 210 159 户籍人口 (2010 年) 1257.8 95.6 134.5 188.6 106.3 36.2 219.6 76.8 66.3 58.2 53.3 59.9 24.6 27.7 39.5 42.8 27.9 地区生产总 值(亿元) 14113.6 1223.6 2057.7 2804.2 734.8 295.5 2771.6 371.5 344.8 867.9 399.9 311.9 86.4 148 117.9 141.5 67.7 生产总值增 长速度(%) 10.3 9 13.3 17.8 17.1 18.8 13.3 26.6 23.6 25.7 16.8 15 15.6 12.6 10.2 18.3 10.1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山西大学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经济发展备受全国甚至全世界瞩目,北京的经济发展历程多年来受到了众多学者和其它相关人士的关注和研究。

在分析北京市的经济演变过程时,讨论与该城市经济发展变化联系紧密的产业结构演变是必不可缺的。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楚地得知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以及其发展程度。

1.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状况看,北京产业结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比值作出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三次产业比值为5.2/71.1/23.7,而到2019年已经成为0.4/18.6/81.0,可以得知三次产业发展变化之大。

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至今,分析得知第二产业逐渐被第三产业所超越失去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中期超越第二产业并在此后二十余年中势头强劲,持续增长,并在2016年首次超过百分之八十。

从产业结比值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产业体系中的主体,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到服务经济阶段。

首都北京经过41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

换一种思路,从经济增速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又以201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凭借首都优势,北京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到2010年获得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55%;第二阶段,在2011年前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实现中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7.3%。

以下是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2011年之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积累下,呈现典型的工业集聚、由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化的态势。

而在此期间,随着自然资源、人口、土地等发展要素限制的不断加大,北京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传统工业的转移扩散,比如本世纪初开始的首钢搬迁和整改,是北京工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扩散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北京与区域内其它地方的产业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区分。

2014年北京统计公报

2014年北京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15-02-122014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培育“高精尖”经济结构,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

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5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4%。

常住人口出生率9.75‰,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4.83‰。

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11人,比上年末增加22人。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3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1万人。

表1 2014年末常住人口及构成二、综合经济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增长7.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99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278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1.7:77.5调整为0.7:21.4:77.9。

图1 2010-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表2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比重(%)地区生产总值21330.87.3100.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59.0-0.10.7第二产业4545.5 6.921.4第三产业16626.37.577.9按行业分农、林、牧、渔业161.3持平0.8工业3746.8 6.017.6建筑业907.410.6 4.3批发和零售业2447.7 5.511.5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文革期间,北京的规 划管理部门被取消, 总体规划暂停执行。 其间城市出现的问题 也未及时修订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当时各方面对北京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旧城改建等一些方针性 问题的不同认识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在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的指导 下,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明确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方向 2、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发展远郊卫 星城。 3、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保留、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风 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明确以居住区作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便更好地安排各 项设施,方便乡 村社会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具体包括人 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80% 60%
10%
人口增长缓慢
市政设施分布
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北京城市定位 定位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 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 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 市政设施分布 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 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王府井附近平面图

中关村产业向高端升级

中关村产业向高端升级

中关村产业向高端升级中关村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调研课题组2005年12月,北京市公布了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结果,让人大为振奋。

2004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060亿元,比原来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多出177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8%%,增加7.8个百分点。

普查结果显示,首都北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个普查结果不禁让人联想到近些年来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困惑。

一、两组矛盾的数据引发的困惑北京市高新技术制造业缓慢增长的数据与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的数据形成矛盾,由此带来一些认识上的困惑。

第一组数据: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呈现放缓的趋势。

2002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51.6亿元,比上年下降0.6%%。

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同比增长7.1%%,均低于同期北京工业的增长速度。

由此引发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乏力的说法。

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部分人士对于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心存疑虑。

第二组数据: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经济的贡献稳步增加。

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统计数据看,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同比2001年增长40%%;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17.1%%。

中关村科技园区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3.3%%增长为2004年的17.8%%(经济普查前的数据)。

为此许多人士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然而,两组数据表现出来的矛盾如何解释?中关村高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例改变是解答困惑的关键所在在中关村科技园区2003年完成的608亿增加值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28.2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7%%;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79.8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占园区增加值的比例由2002年的35.7%%上升到2003年的46%%。

2014年北京住宅与商业地产回顾

2014年北京住宅与商业地产回顾

2014年北京住宅与商业地产回顾2014年北京经济增速尽管小幅放缓,但大致保持平稳。

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前三个季度,该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较2013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7.4%,较2013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在此经济背景下,2014年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平稳发展。

空置率保持低位盘旋,截至年底为5%,尽管租金略微调整,但仍为全国最高。

来源于内资私营企业的租赁需求旺盛,超过跨国企业和国企,占据市场主要部分。

2014年仅一个项目完工入市,即位于CBD子市场的远洋国际中心二期,为甲级写字楼市场增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的新增供应。

相较疲软的2013年,2014年租赁需求有所反弹,市场净吸纳量同比上涨近90%至约159,500平方米。

年内主要需求驱动力为内资企业,特别是来自金融、IT以及服务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内资企业相较管理控制严格和租赁预算紧缩的跨国企业,租赁标准更为灵活,审批流程较为精简。

代表性租赁成交包括:葛洲坝在位于CBD子市场的远洋国际中心二期新租19,000平方米;大众中国在位于望京子市场的颐堤港承租7,000平方米;分众传媒在位于CBD子市场的招商局大厦续租4,000平方米。

跨国企业出于对经济的担忧而扩张活动有所受限,但仍在积极续租。

代表性续租成交包括:大塚制药在位于东长安街子市场的东方广场续租2,500平方米以及阳狮集团在位于CBD子市场的世纪财富中心续租4,500平方米。

截至2014年底,北京甲级写字楼租金达人民币309.4元每月每平方米,同比下降0.5%,主要原因是业主提供优惠措施和租金折扣以期保留优质租户。

CBD区域录得最大的租金降幅,同比下降2.1%,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入市项目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租金所拉低。

相反,金融街子市场在可供租赁面积有限以及金融企业租赁需求增长的作用下,租金同比增长2.1%。

尽管北京市场租金自2013年第一季度录得人民币327.9元每月每平米的最高点之后,已历经连续七个季度的调整,但仍为全国最高。

北京市宏观经济分析(房地产市场)

北京市宏观经济分析(房地产市场)

市场分析一、北京市经济环境分析(1)北京市主要经济历史指标由这四张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北京市宏观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增长,GDP保持较大增速,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保持大幅度增长,CPI指数总体可控。

经济情况乐观,稳中有进,并且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以上三张表反映出,北京市常住人口在以每年几十万的数量不断的增加,人均家庭收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也趋于平缓。

近几年国家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也略有降低,但仍旧保持在7%以上。

北京市就业人口伴随着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从事于第三产业的工作。

这说明就业情况乐观,就业市场大,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北京工作、生活。

小结: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的背景下,北京市的经济运行有望延续此前良好的态势,保持在7.7%以上的GDP增长。

(2)北京市经济基础分析表(用2012年的数据)运用经济基础分析法来估算未来常住人口数量:用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率来估算未来基础就业人口的增长率,可以求得2015年这些行业总就业人口为786.9万,常住人口达到2269.8万,2016年总就业人口为811.5万,常住人口达到2340.8万,2017年就业人口为836.9万,常住人口达到2414.1万。

二、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宏观分析(一)201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1、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增速趋于缓和,保持高增速1-10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7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

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599.3亿元,同比增长15.9%;写字楼投资完成613.5亿元,同比增长31%;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投资完成960.8亿元,同比增长5%。

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建安工程投资为127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为40.1%。

图1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单位:%2、房地产市场供给总量小幅增长,住宅比上年同期减少截至10月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3213.2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0.8%。

201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数据分析 中国经济形势gdp总量预示2015经济新常态

201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数据分析 中国经济形势gdp总量预示2015经济新常态

201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形势gdp总量预示2015经济新常态来源:十大品牌网发布:SD772[2015-01-20 10:44:43]进入栏目5【摘要】2014中国GDP总量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首次对外公布了2014年GDP中国经济数据,gdp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2014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专题:gdp中国经济经济数据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

其中,夏粮产量13660万吨,增长3.6%;早稻产量3401万吨,下降0.4%;秋粮产量43649万吨,增长0.1%。

谷物产量55727万吨,比上年增长0.8%。

全年棉花产量616万吨,比上年下降2.2%。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

全年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上年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

二、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1)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1)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

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一、北京城市历史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

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

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

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

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

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北京(1952年至2016年)

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北京(1952年至2016年)
注:Excel来源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北京:GDP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7.88 19.28 21.13 23.88 26.83 32.81 34.52 46.28 57.47 36.55 29.59 31.72 35.99 39.79 44.41 37.86 37.82 50.63 63.37 61.14 67.19 73.03 80.19 91.25 93.84 99.09 108.84 120.11 139.07 139.15 154.94 183.13 216.61 257.12 284.86 326.82 410.22 455.96 500.82 598.89 709.1 863.53 1084.03 1394.89 1615.73 1810.09 2375.97 2677.59 3161 3710.52 4330.4 3663.1 6033.2 6969.5 7870.28 9353.32 10488.03 12153.03 14113.6 16251.93 17879.4 19800.8 21330.83 22968.6 24899.26 北京:GDP:第一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75 3.37 3.01 3.44 3.32 3.49 3.93 3.96 4.01 3.74 3.74 4.12 4.83 4.96 5.24 5.3 5.48 4.71 6.48 6.28 5.37 6.03 5.6 6.04 5.58 5.17 5.63 5.17 6.07 6.61 10.34 12.85 14.85 17.81 19.14 24.31 37.07 38.53 43.88 45.52 48.67 53.14 66.79 72.16 73.36 73.98 74.87 75.06 76.58 78.59 107.75 81.8 108.03 86.2 99.14 101.26 111.4 116.8 122.7 136.27 150.2 159.64 158.99 140.2 129.6 北京:GDP:第二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3.05 7.85 9.31 10.07 11.39 15.68 20.35 28.69 37.03 20.42 16.3 18.23 20.96 23.5 28.41 22.37 22.13 33.6 45.06 41.91 47.01 50.45 56.38 60.5 63.59 67.26 77.43 85.18 95.79 92.52 99.79 112.65 130.68 153.66 165.75 182.59 221.27 252.23 262.39 291.53 345.91 419.56 517.55 645.81 714.65 781.85 840.57 907.34 1033.29 1142.35 1245.7 1482.4 1610.52 1707.49 1850.6 2493.9 2592.9 2804.2 3388.67 3678 4059.27 4292.56 4544.8 4526.4 4774.4 北京:GDP:第二 产业:工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2.69 6.12 6.85 7.6 8.67 12.4 17.32 25.13 33.57 18.8 14.83 16.6 18.95 21 26.31 20.73 20.49 31.53 42.61 39.75 44.8 47.59 52.95 56.09 59.85 62.55 70.22 77.37 86.94 82.71 89.3 98.76 113.99 130.65 141.17 154.54 189.48 212.83 219.27 255.59 292.97 339.23 417.9 527.76 576.14 635.91 670.36 723.98 844.01 938.81 1021.16 1224.48 1554.73 1707.04 1821.86 2082.76 2198.49 2303.08 2763.99 3048.79 3294.32 3536.89 3746.77 3662.9 北京:GDP:第二 产业:建筑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0.36 1.73 2.46 2.47 2.72 3.28 3.03 3.56 3.46 1.62 1.47 1.63 2.01 2.5 2.1 1.64 1.64 2.07 2.45 2.16 2.21 2.86 3.43 4.41 3.74 4.71 7.21 7.81 8.85 9.81 10.49 13.89 16.69 23.01 24.58 28.05 31.79 39.4 43.12 35.94 52.94 80.33 99.65 118.05 138.51 145.94 170.21 183.36 189.28 203.54 228.83 262.67 298.85 319.47 369.57 426.64 494.66 552.47 624.39 703.69 764.95 815.41 902.66 961.86 北京:GDP:第三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3.08 8.06 8.81 10.37 12.12 13.64 10.24 13.63 16.43 12.39 9.55 9.37 10.2 11.33 10.76 10.19 10.21 12.32 11.83 12.95 14.81 16.55 18.21 24.71 24.67 26.66 25.78 29.76 37.21 40.02 44.81 57.63 71.08 85.65 99.97 119.92 151.88 165.2 194.55 261.84 314.52 413.51 560.97 789.72 1001.19 1219.8 1460.53 1695.19 2051.13 2489.58 2988.8 2432.97 4113.3 4761.8 5580.81 6742.66 7682.07 9179.19 10600.8 12439.5 13768.7 15348.61 16627.04 18302 19995.3 北京:人均GDP 元/人 年 国家统计局 170 394 405 436 465 539 552 703 812 503 410 431 476 516 575 488 484 654 824 787 853 914 990 1115 1137 1189 1290 1396 1584 1558 1704 1979 2306 2702 2953 3336 4124 4509 4878 5782 6804 8239 10261 13085 15044 16735 18478 19846.3 22459.66 26979.74 30730.34 34892 40915.6 45992.81 50467 58204 64491 66940 75943 81658 87475 94648 99995 106284 北京: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一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北京: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二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北京: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三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北京:GDP:第三 产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年鉴2015:4-19 水资源情况2001-2014年

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年鉴2015:4-19  水资源情况2001-2014年

2.9
3.0
2.8
12.4
12.0
12.0
11.4
10.9
9.3
9.1
8.2
5.8
5.2
5.2
5.1
5.0
4.9
5.1
5.1
13.9
14.7
14.7
14.8
15.6
16.0
16.2
17.0
2.7
3.2
3.6
4.0
4.5
5.7
5.9
7.2
35.34
31.58
29.92
24.94
22.13
20.07
18.37
注:1. 万元地区生产 总值水耗按现价计算,
2. 本表人均水资 源按常住人口年平均数
3. 2013年万元地 区生产总值水耗及下降 资料来源:除人均数据 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9.2 7.8
15.7 139.7
38.9
16.1 5.3
14.7 114.7
2.8
17.4
15.5
13.8
13.5
13.2
12.8
9.2
7.5
8.4
7.7
6.8
6.2
12.0
10.8
13.0
12.8
13.4
13.7
0.3
0.8
0.6
0.6
1.1
1.6
104.91
80.19
71.50
57.35
49.50
42.25
13.79
20.22

北京为什么越来越大?

北京为什么越来越大?

北京为什么越来越大?蔡之兵;张可云【摘要】北京变得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北京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首先明确北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人口规模增速“过快”的问题而不是人口规模“过大”的问题.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对北京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发现户口附带利益因子、实现自我价值因子、城市自身魅力因子以及外部因素推动因子是导致北京变得越来越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北京;规模;因素;世界城市;建议【作者】蔡之兵;张可云【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一、引言适当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聚集将会带来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等正外部性经济效应,从而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帮助。

但是如果城市规模过度扩展,人口过度聚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将会被拥挤效应等负外部性经济效应所取代,从而损害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人口变化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就始终处于快速增加的状态,如图1所示,197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781万人,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增长至2069万人,与重庆市和上海市同成为中国仅有的三个常住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城市。

从图1中可以发现,在1978-2012年三十多年间,除了1998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为负值以外,其余年份北京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都为正值,1995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1.2%;而最近几年,虽然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速率在下滑,但是仍然保持2个百分点以上的较高速度。

图1 1978—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变化数量北京市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诸多学者也对北京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进行研究。

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价值工程0引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区经历了探索发展、高速发展和规范发展几个阶段。

应该说开发区是我国自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伟大尝试,一般作为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主引擎,是技术密集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聚合点。

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等诸多类型。

开发区历来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学界对开发区的研究随着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也在逐渐深入。

目前围绕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的政策、政府治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开发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内涵及实践研究等几个方面。

1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之一。

从最初单纯以经济产出为目标的各类工业园区,到强调产城融合的综合型产业新城,开发区已经成为政府推动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政策手段。

1.1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互动关系李俊莉等(2006)、Wu J等(2013)、李耀尧等(2010)研究认为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优惠吸引的大量投资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陶然等(2009)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不仅能为当地带来稳定的增值税收入,大量劳动力的进入也有助于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或称为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Zheng等(2015)研究也发现开发区的建设能够显著的提升周边地区房地产市场和服务业市场的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邵明哲等(2009)研究认为,随着大城市中心地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区建设也成为大城市解决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王战和等(2006)、郑国(2007)等学者也从社会阶层分化、职住分离等角度提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给城市或区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SWOT分析

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SWOT分析

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SWOT分析2011-5-4 9:15 罗智渊【??】【】【】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北京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突出,外部机遇良好,只要克服劣势,化解挑战,一定能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SWOT,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经济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实力,首都优势明显,应当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北京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前北京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增长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到目前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渡阶段。

1949-1979年,北京着重发展工业经济,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在这一阶段,北京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资金和劳动力投放获得,属于“粗放型”增长阶段。

1949-1978年固定资产累计达250亿元,职工由1949年的40多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300多万人,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和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1953-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劳动力投入增长速度有所放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金投入大为增加,使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张;在产业结构上,逐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增长方式中集约型?因素明显增加。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北京经济属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渡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已经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过渡到以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为支柱的服务型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公司名称]2005-2014北京经济发展[键入文档副标题]2016/9/22通过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收入、消费等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发掘新的市场空间目录经济概览 (3)人口结构 (4)产业结构的发展 (5)第二产业的发展 (6)第三产业的发展 (7)人均收入 (8)人均消费 (9)产值的分配 (10)总结 (11)图表1 2005-2014 北京经济概览 (3)图表2 2005-2014北京人口结构 (4)图表3 2005-2014北京产业发展 (5)图表4 2005-2014 北京第二产业发展 (6)图表5 2005-2014北京第三产业 (7)图表6 2005-2014 北京人均收入 (8)图表7 2005-2014 北京人均消费 (9)图表8 2005-2014 北京产值分配 (10)经济概览北京的人口从2005年的1500万增加到2014年的21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579%,在全国的省市人口排名中,位于第26位;北京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88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1331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3.117%,在省市的总产值排名中,从第11位退后到第13位;人均产值达到9.912万元,位于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二;人均收入4.448万元,位于省市排名中第2;人均消费3.110万元,位于省市排名第2图表 1 2005-2014 北京经济概览人口结构图表 2 2005-2014北京人口结构2014年北京的城市人口达到1858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47%,位于省市排名的第20位;北京的农村人口达到294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0.48%,位于省市排名的第27位;北京的城镇人口比例从83%增长到86%,在省市城镇人口比例的排名中位于第2。

北京的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4年比全国城镇人口比例高30个百分点。

从人口的结构上可以看出,北京已经是一个高度城镇化的城市。

产业结构的发展图表 3 2005-2014北京产业发展从产业的发展情况看,北京的第三产业增速最快,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4.9%;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复合增长率则分别只有 5.25%和9.39%。

北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复合增长率为13.99%,低于全国15.44%;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比全国都低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低了2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上看,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到了77.8%;第二产业占比为21.3%;第一产业占比只有0.7%。

北京的这种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北京的这种产业结构已经接近了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产业结构。

增长空间只能在第三产业。

北京的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例为0.27%,排名从第27下降到第29;第二产业全国占比为1.4%,排名从第17下降到第24;第三产业的全国占比为5.44%,排名一直保持在第5位。

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的大幅度低于全国水平,导致了北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从第10名下降到第13名。

第二产业的发展图表 4 2005-2014 北京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在北京,建筑业的速度高于工业的发展。

无论是工业还是建筑业,北京都低于全国的水平。

而从第二产业的结构看,北京的建筑业占比要比全国水平高3-4个百分点,说明北京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未来将更加依靠建筑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表 5 2005-2014北京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由五个领域构成:批发和零售、房地产、金融、交通通信、住宿餐饮。

从发展速度看,批发和零售、房地产、金融业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势头。

而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的复合增长率较低,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只有不到10%(9.92%和7.94%)。

与全国的产业增速相比,这五个领域的复合增长率都低于全国水平。

上述五个领域在第三产业的占比在全国范围内为60%,而在北京仅为52%左右。

其中,房地产业的占比为20%,高于全国水平6.4个百分点,而其他领域的第三产业占比都低于全国水平。

这一点更加说明房地产及其衍生行业所带来的产值,对北京是多么的重要。

人均收入图表 6 2005-2014 北京人均收入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达到了4.448万元,其中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85万元,而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88万元。

北京市的人均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都高于全国水平,这三项数据的省市排名,北京市都排在第2名。

从发展速度看,农村的人均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城镇人均收入。

北京的人均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则低于全国水平。

从人均收入的城乡比较可以看到,北京人均收入的城乡差距为2.57左右,低于全国的3.434,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城乡差距都低于全国的水平。

这点说明了北京的农村经济已经融入到北京的城市经济中,城乡的差别在减少。

在城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约为66%(全国65%);经营性收入约占2.6%(全国8.3%);财产性收入约占3.1%(全国3.08%);转移性收入约占26%(全国23%);劳动性收入占比在70%左右,2014年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长,而劳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则基本没有增长。

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一方面和统计局调整统计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量房产和实体的出售带来的收益。

财产性收入实际上是少数有产阶层的收入,通过算数的方式分摊到了每个劳动者身上了,而这部分的收入并不会带来劳动者实际收入的增长,从而会影响整个劳动阶层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

而转移性收入,也是少数享受福利(退休、医疗)人员的收入分摊到了每个劳动者头上,相对于一般劳动者而言,公务员和国企的员工的福利保障更好、更完善,而对于非公企业的劳动者来说,这方面的收入是相对较少的,也无法对消费形成刺激。

而在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比约为75%(40%);经营性收入占比约为9.8%(48%);财产性收入占比约为4.3%(3%);转移性收入占比约为10.98%(8%),劳动性占比平均不到80%。

通过与全国的比较可以看出,北京农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占比都要高于全国水平,这反映出在北京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农民通过出让土地,获得了财产性收入,同时,减少了农业的经营性收入,劳动力收入模式转化为了工资收入模式。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也影响到了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

人均消费图表7 2005-2014 北京人均消费2014年,北京城镇人口的人均消费为33718元,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为14535元。

人均消费的城乡比例与人均收入的城乡比例相当,都低于全国水平。

在城镇消费中,日常消费包括烟酒、食品、衣着、生活用品等,占整个消费的37%低于全国52%的水平,在交通通信(15%)、文化教育(14%)、医疗健康(7%)等领域,北京的消费占比都高于全国水平,而在住房消费上(10.27%),北京的占比和全国相当。

2014年北京的住房消费(30%)占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是统计局调整统计方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房屋价格上涨对消费带来的影响。

居住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带来的是日常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下降。

日常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基本是消费者自主可控的消费,这三类消费的占比下降,直接反映出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

在农村消费中,日常消费占总消费的46%,低于全国水平。

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北京的消费占比都高于全国水平。

居住领域(19.21%),北京略高于全国水平。

2014年农村居住费用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其影响是日常消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费用的消费下降。

从城乡对比来看,日常费用占比大体相当。

城镇消费的居住、医疗费用占比低于农村,而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占比要高于农村。

从这些数据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城镇居民的居住和医疗相对成本要低于农村,另一方面,城镇居民更愿意在交通、教育等领域进行更多的消费。

这也应该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方向。

产值的分配产值的分配反映出劳动和生产创造出的价值如何通过收入、支出等方式,在各个行业经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的分配是否合理,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8 2005-2014 北京产值分配如果单纯从数字的变化看,北京的产值分配已经走出了发展的低谷。

消费产值比从07年的24%逐步发展到31%,但是如果扣除居住消费的增长,日常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的领域的消费实际上都是负增长。

北京的金融业产值已经达到总产值的15%,资产性收入已经占到人均收入的16%,住房消费占到了人均消费的30%。

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真正参与劳动创造的劳动者,他们的实际收入增长(劳动性收入)是远远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长的,劳动性收入缓慢增长,反过头来,会抑制日常消费的意愿,从而导致日常消费甚至交通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的下降。

和房地产相关的产值、收入是与银行的货币政策相关的,作为消费用房,其价值不像工业用房可以因为提供了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产生土地增值。

由于货币增发导致的土地增值,非但不能增加人们的收入,在增加了居住消费成本的同时,还抑制了其它消2005-2014北京经济发展分析费的发展,从而对经济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

早日走出现有土地政策的困局,才有可能真正经行产业结构调整。

否则,就可能出现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情况。

总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从产业结构上看,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

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接近了80%,而且第三产业仍在以比第一、第二产业更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虽然北京的人均产值排名全国第二,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北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速已经低于全国水平,在全国的排位中已经下降到第13位。

在北京的人均消费中,交通通信、教育娱乐的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后工业现代化,市场发展的方向。

房地产及其连带的金融业、建筑业的发展,目前还是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由此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及居住消费的增长,掩盖了劳动性收入缓慢增长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抑制了日常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的发展。

在土地政策和产业合理发展的矛盾没有解决之前,很难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和经济结构。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