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
经典戏剧: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
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
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
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
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
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
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
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
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
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牡丹亭》 论文#(精选.)
《牡丹亭》赏析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
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
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对《牡丹亭》的简单认识:一是《牡丹亭》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在春日渐暖时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思考,及对自由的初步渴望。
杜丽娘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挣脱牢笼的束缚;二是《牡丹亭》把杜丽娘描绘的形象生动,散发着当时女性少有的光彩,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梦境与现实的不断交织,营造一个浪漫而迷人的故事传奇。
关键词:渴望自由呼唤个性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其因爱而死,又因爱而生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与闺中少女,成为其竞相传颂的绝唱。
从其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规矩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规矩”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
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
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怀春之情也随之萌发出来。
買恼擋議諭鴝弯删荭蘭龟闻聶缱芜軾倾壩鷂塹紗铍鏇詎謅锢詭悦筍鸢猕漬签顴饺韻臨攣膑鮞臨塋蔼谝殞堅鮚櫚询氩駿冁髋锄阗暈癱谐麽閣獻鹪謬褛躊跸簀详讵貶軛鑌詞內墳驶擔录渾繒靨爐讥墙冁滌礬谑兑财。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牡丹亭》是中国昆曲中的经典之作,其细腻的剧情和优美的音乐脍炙人口。
本文将对两首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歌曲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作品的词曲作者、写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探究歌曲的创作价值和艺术规律。
我们来看“王磊词、栾凯曲”版本的《牡丹亭》。
在创作背景方面,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王磊的歌词将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故事的情感融为一体,以准确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
栾凯的曲则将这种情感贯穿于旋律之中,用严谨的结构支撑着歌词的内涵。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变化多样,运用了昆曲的音乐元素,使曲调具有深厚的民族风味。
同时,这首歌的词曲配合得恰到好处,通过和谐的旋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使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
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的技巧被充分运用。
《牡丹亭》的演唱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呼吸控制和发声技巧,以确保在表现歌曲情感和展示昆曲韵味时达到最佳效果。
演唱者还需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出歌曲的内涵。
“王磊词、栾凯曲”的《牡丹亭》展示了传统昆曲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曲艺术的精髓,并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跨文化传播的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启示。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是关键。
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商业策略,如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推出吸引年轻人的活动,举办世界巡回演出等,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该剧目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们普遍熟知的经典故事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孙平 河北大学摘 要:《牡丹亭》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多次被搬上昆曲的舞台,衍生了多种版本。
本文从青春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三方入手,比较分析杜丽娘的突出特点,表现不同版本昆曲的魅力和独到之处。
并结合对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认识阐述自身对其不同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影版;剧版;杜丽娘作者简介:孙平(1999.10-),女,汉族,河南省内黄县人,目前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58-01《牡丹亭》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多次被搬上舞台。
古音传古韵,以昆曲唱出的《牡丹亭》戏更为优美,无论是青春版、剧版、影版,都堪称经典。
一、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先生主创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浓缩,将五十五折戏改到二十七折。
青春版牡丹亭可谓“雅俗共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扩展了昆曲的观看人群。
青春版最大的特点是梦幻美,以《惊梦》为例,由于舞台表演难以表现影视版后期剪辑效果,因而面临着场景变化的尴尬问题。
青春版巧妙运用十二花神作为串场表演,一方面巧妙缓解了更换场景问题,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梦幻感。
整个戏又通过灯光明暗变化营造了沉醉的氛围,加深了情感氛围的柔美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大胆设计,《惊梦》一折戏中,杜丽娘初遇柳梦梅,两人服装皆为素净白衣,杜丽娘以紫蝶为点缀,柳梦梅以衣襟上梅树为点缀,让人看来更觉此情之纯洁。
此外,为何为紫蝶而非粉蝶,我认为应该与传统文化有关,台湾曾受日本影响较为深刻,因而以紫色展现杜丽娘情感的高贵,两人之情非“艳情”所言。
“蝶”则多有梁祝意味,也有自由之感,爱情之纯美动人见诸于设计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青春版沈丰英式杜丽娘突出特点是虚幻以及大家闺秀的内敛。
演员表演杜丽娘时,步伐总是有些飘的,眉目之间也并非聚集,而是略有分散的。
浅析《牡丹亭》的音乐性和文化内涵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30 Jun. 2016 June《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品之一,无论是它的音乐性还是它的文学性都有着重要的艺术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文将从它的音乐性和文本内涵这两个方面,来对它进行有效探讨、分析。
一、《牡丹亭》的音乐性《牡丹亭》的音乐性主要是作为昆曲体现出来的。
戏曲本身就是音乐化的戏剧,戏曲必须根据剧情运用唱腔来描画人物。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中被成功塑造的人物角色。
杜丽娘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身心被传统的封建礼教精神压制,终于有一天她的自由意识被《诗经》中的爱情唤醒,在梦中她与书生柳梦梅彼此相恋。
梦中的这段爱情让她渴望追逐自己的理想,然而在现实世界她找不到理想中的梦境,终于郁郁寡欢而死。
死后,她的灵魂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竟然死而复生,在与封建礼教展开斗争后,与柳梦梅走到了一起,戏剧以这样的大团圆作为落幕。
总之,整个戏剧以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为核心,从而基于此点展开叙述,杜丽娘的情与封建时代的理的激烈冲突,不仅仅体现在与父母的面对面冲突,也体现在她内心的不安中。
因而这样惊心动魄的剧情为全剧用音乐抒情来刻画杜丽娘这一主人公形象提供了开阔的空间。
《牡丹亭》音乐也彻底发挥出了音乐的抒情功能,在《游园惊梦》、《离魂》等多出剧情中,运用了委婉动人的南曲唱腔,深刻地揭示出了杜丽娘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她的心路历程,并充分地表达出了她对追求爱情的那份执着精神。
具体地说这些唱腔的音乐特点:首先在旋律方面,杜丽娘的唱腔旋律起伏度大,旋律中多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段来象征情感的跌宕起伏,例如《寻梅》中,杜李丽靠着梅花树,对着天空望眼欲穿,为在现实里再也寻不到柳梦梅而伤心,这时候曲中出现了“知怎生情怅然,知怎声泪暗悬”的曲调,后一句在节奏旋律上就是前一句移低五度的自由模进,,借助它能把杜丽娘的悲伤情绪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牡丹亭》在旋律行进中还刻意插入特性音型,如《游园惊梦》中的引子绕阳台,在简短的旋律中,同一特性音型接连出现多次,从而来强化音乐的表现力。
昆曲《牡丹亭》内容简介_1500字
昆曲《牡丹亭》内容简介_1500字
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
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
昆曲《牡丹亭》的曲辞之美
昆曲《牡丹亭》的曲辞之美作者:范果来源:《牡丹》2017年第14期《牡丹亭》诞生于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
《牡丹亭》戏文格调高雅,文学性很强,尤其是其中的曲辞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很多都是婉约优美的诗词,具备独特美感。
一、《牡丹亭》的剧情梗概《牡丹亭》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原名《还魂记》(《牡丹亭慕色还魂记》),是一部婚姻爱情题材的传奇剧本。
宋代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华出众,貌美多姿,受封建礼教禁锢,从小深居简出,待字闺中。
一次,杜丽娘瞒着父母、塾师,与丫环春香去后花园游春。
美好的风光,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自然景色,激发了她对青春流逝的深深惋惜和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
丽娘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一名青年男子在牡丹亭畔相会,两人互相爱悦,许多花仙齐来做媒,两人遂成百年之好。
但好景不长,母亲将丽娘唤醒后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游园。
丽娘虽应允,但心中仍追恋梦境,并对梦中所爱之人日夜思念,怅然感伤,日久成疾,病入膏肓。
杜丽娘在临终前自画一幅肖像并在上面题诗:“他年得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
”死后,家人将她葬在梅花庵。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因风雨所阻借宿于梅花庵。
柳生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产生爱慕之情。
丽娘的幽魂显现,认出柳梦梅就是她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于是两人表明心迹,展开热恋。
柳梦梅与杜丽娘夜夜谈笑风生,一次偶然被人撞破,丽娘魂飞魄散。
于是,托梦告诉梦梅掘墓开棺能起死回生。
梦梅掘墓开棺,丽娘果然起死回生。
梦梅进京赶考,夫妇同赴临安。
梦梅科举考试后,正赶上了金兵入侵,朝廷推迟发榜。
而此时,杜丽娘的父亲正处于乱军包围中。
梦梅冒险前去搭救,不料杜宝不承认这个女婿,将梦梅关押起来。
金兵退兵后,杜宝获救,朝廷张榜,梦梅中了状元。
但顽固的杜宝仍不同意女儿婚事,上书奏明皇帝诬陷梦梅,想拆散他们。
最终两人的故事感动了皇帝,得到皇帝赐婚,夫妻得以团圆。
二、曲辞的艺术特征曲辞又称之为曲词,是指戏剧人物的语言。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牡丹亭》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牡丹亭》赏析众所周知,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而这其中,又以牡丹亭为甚。
正如作家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等。
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受《诗经·关雎》感发,携侍女春香私出游园遣闷,伤春而睡,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感伤寻梦,郁郁而终。
三年后梦梅赴京赶考,借宿杜丽娘墓地所在的园内,拾得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并与丽娘幽魂相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死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挟往临安。
不意梦梅掘棺事被杜丽娘老师陈最良发现,陈赴淮安杜宝处告发。
时金兵南侵,杜宝被困.柳梦梅应试之后,前往淮安告丽娘生还舆讯,被杜宝扣押。
后金兵退去,应试榜文发到,柳梦梅高中状元,而杜宝坚不应允两人婚事,强令离异。
最后由皇帝裁断,杜丽娘、柳梦梅终成美满姻缘。
《牡丹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幻想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感情描写真挚、细腻而奔放。
作品语言绚丽多采,曲文优美动人。
《牡丹亭》是我国历代浪漫主义戏剧的杰作,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剧中情节铺陈精工,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尤其是渴望爱情竟到伤怀而逝的杜丽娘,己成为古典戏曲的女性的经典形象。
通过这个看起来似乎怪涎而神秘的故事,汤显祖着力宣扬了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种真挚的感情,有力地冲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观念。
同时,《牡丹》中词曲典丽清雅、在当时融合南北旧曲调格律、并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戏曲舞台上,《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
昆曲清丽悠远的唱腔能很好地传达出剧本内在的韵致。
剧中《闺塾》、《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出演较多,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已成为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品。
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摘要】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整部戏曲的审美观念、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音乐美学之中。
在审美观念上,昆曲追求“雅致”、“含蓄”、“典雅”,注重内在修养与审美品味的培养。
通过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昆曲能够深刻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丰富心灵世界,将人情世态以婉约之形展现于观众眼前。
人物塑造方面,昆曲善于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音乐美学则是昆曲独特的表现方式,传统乐曲悠扬动人,配合戏曲表演增添情感色彩。
昆曲《牡丹亭》中的传统美学思想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在当代得到传承与发展,启发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审美观念,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人物塑造,音乐美学,文化影响,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启示。
1. 引言1.1 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昆曲《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昆曲中独特的审美观念、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特点。
在昆曲中的审美观念中,强调“雅俗共赏”,既有高雅的文人意趣,又有通俗的民间情感。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雅”、“道雅”、“佛雅”等多元的美学理念,使得昆曲作品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昆曲通过精心的意境营造,利用舞台布景、服饰、音乐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观众在欣赏昆曲时往往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情感表达方面,昆曲借助音律与词藻精致的唱词,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包括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独具魅力,还能触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人物塑造和音乐美学方面,昆曲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描绘和音乐与歌词的完美结合,昆曲将传统美学理念融入到作品中,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每一段音乐都饱含着深邃的内涵。
昆曲《牡丹亭》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对当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第一篇: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用声音塑造的凄美爱情——浅析歌曲《牡丹亭》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用声音塑造的凄美爱情——浅析歌曲《牡丹亭》刘雅坤(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作曲家栾凯创作的歌曲《牡丹亭》是一首取材于同名古典戏剧的声乐作品。
作品中融合了戏曲音乐、流行音乐的说唱等元素,作品新颖独特。
歌唱家王喆对作品的演绎也独具特色。
多种唱法相融合的声乐作品为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值得研究。
【关键词】牡丹亭;戏曲音乐;融合【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歌曲《牡丹亭》与戏剧《牡丹亭还魂记》歌曲《牡丹亭》创作取材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牡丹亭还魂记》。
戏剧《牡丹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家塾先生所授《关雎》一节触动情丝。
数日后由家中花园踏春归来,梦中与一书生作诗谈天,情投意合。
此后丽娘竟相思成疾,药石无医。
丽娘死后其游魂与书生柳梦梅相遇相恋。
痴情感动天地,丽娘重生与书生柳梦梅结为夫妻。
《牡丹亭》为昆曲的经典剧目,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婉转动人的昆曲“水磨腔”相结合将一出爱情神话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
二、歌曲《牡丹亭》本体分析(一)歌词分析词作家王磊以诗化的语言将一段离奇的爱情神话重现在世人眼前,歌词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了这段传奇爱情故事,并对其抒发了感慨与议论。
歌词中将杜丽娘比作盛开的寂寞牡丹,游园后将梦中“长亭外的邂逅当成毕生缠绵”,相思成疾,终药石无医。
再度与心上人相见已是阴阳两隔,“荒芜时空陷入几多痴缠,凡世间红尘分作两半,那张记忆中的容颜如此美轮美奂。
”痴情可感,丽娘起死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宿命中的故事不该曲终人散”。
凄美的爱情,感天动地,引发无限感慨“牡丹亭伤感弥漫,且让有情人爱恨纠缠;牡丹亭今生缘,唱一曲骊歌唱人世悲欢”。
感慨之余更发人深思,歌曲最后多次重复的“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还”似一句评论,更像是一种质疑。
痴情难得,但正是一份痴情成就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一段佳话。
(二)歌曲分析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个四句的多乐句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与两段歌词巧妙结合,精练地将牡丹亭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眼前;第二部分为一个两句体的对比乐段,将旋律推向高潮;第三部分为一段说唱,将前两部分以说唱的形式进行再现,强调主题,与第二部分的旋律形成对比,也为其再现做准备。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
3、剧情结构:《牡丹亭游园》的剧情结构精巧,跌宕起伏。从游园开始, 描述了梦中相见、离别相思、魂牵梦萦等多个情节,最终以大团圆结束,给观众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诗词歌赋:《牡丹亭游园》中的诗词歌赋非常丰富,这些优美的词句不 仅描绘了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雅致风貌。
三、个人观点
在《牡丹亭》中,语言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善于 运用各种诗词形式,如长句、短句、对仗、排比等,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和个性特征。例如,剧中杜丽娘的唱词《皂罗袍》就运用了长短句结合的手法, 将她曲折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牡丹亭》还注重节奏韵律的运用。作者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平仄、 韵脚和声调,使得语言富有音乐感、韵律美。例如,剧中的《好姐姐》运用了民 歌的节奏韵律,使曲调流畅、优美,令人百听不厌。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 术分析
01 一、背景概述
目录
02 二、深入分析
03 三、个人观点
04 四、对比与参照
05 五、结论和评分
06 参考内容
《牡丹亭游园》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本篇文章 将对这个作品进行深入的艺术分析,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背景概述
《牡丹亭游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6世纪。这部作 品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为主题,流传至今仍广受喜爱。在昆曲的表演中,《牡 丹亭游园》是一个重要的剧目,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美的唱腔设计,让观众百 看不厌。
栾凯的曲则将这种情感贯穿于旋律之中,用严谨的结构支撑着歌词的内涵。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其旋律优美 动听,节奏变化多样,运用了昆曲的音乐元素,使曲调具有深厚的民族风味。同 时,这首歌的词曲配合得恰到好处,通过和谐的旋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使音乐 与文学紧密相连。
昆曲牡丹亭简介解析
昆曲牡丹亭简介解析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牡丹亭是其中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牡丹亭的曲牌名称及其故事内容,并对本曲的艺术成分与特征进行解析。
一、牡丹亭的曲牌名称
牡丹亭的曲牌名称为“牡丹亭春景”,作者为清代著名昆曲作家刘羽。
他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昆曲剧作品,其中有《牡丹亭春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二、故事内容
《牡丹亭春景》的故事描述了贵族少女周洁及其家人旅行到一座牡丹亭,见到了牡丹的美丽景色。
由于周洁的眼睛受伤,无法看到牡丹的美丽,但在父亲周德舟的指点下,周洁最终能够看到春天的美丽景象。
当周洁看到牡丹美丽的花朵后,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歌来表达她对春天的热爱,这首歌也成为了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段。
三、艺术成分与特征
《牡丹亭春景》作为一部昆曲,既有典型的昆曲戏剧表现手法,又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从诗词方面来看,本曲以“牡丹亭春景”为题,结合诗句、谐音、押韵等,娓娓道来牡丹亭春景的壮丽,对牡丹的色彩、气味、特殊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令人目不暇接。
从舞台表演角度看,本曲以精湛的舞蹈表演,丰富的场景道具,将周洁的“牡丹心变”的心理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牡丹亭春景》是一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昆曲剧,它融汇了昆曲、诗词、舞台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副美丽动人的春景,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热爱,堪称经典之作。
《牡丹亭》点评
《牡丹亭》点评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
这部作品以其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重要。
它以“情”为核心,突出了人性的本真和个性的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奇,更是对人性、情感、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其次,作品的艺术成就卓越。
汤显祖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梦幻、夸张、对比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作品的语言优美流畅,诗词曲赋兼备,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和雅致,又有口语化的生动和自然。
这种高超的艺术成就,使得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了重要地位。
此外,作品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进一步证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卓越艺术成就和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性、情感、生命等主题的契机。
这部作品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对于文学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牡丹亭》组曲赏析
创作年份:1998年8月作者:吴华备注:此曲是作曲家吴华先生为纪念明代文学巨匠汤显祖写成的《牡丹亭还魂记》400周年而作。
《牡丹亭》组曲是以昆曲音乐为素材,以曲笛作为独奏乐器。
乐曲吸收了《皂罗袍》、《绕地游》、《豆叶黄》等昆曲曲牌,集中体现了原作的主要剧情和思想精髓,首创了以笛子独奏、民族管弦乐协奏的情节性交响组曲形式。
整部作品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游园》、《情殇》、《拾画》、《冥誓》、《还魂》。
用不同的笛子演绎出不同的情感,进一步展开了原著的思想内涵,音乐的样式比较灵活。
一、游园——优雅的小行板D调曲笛演奏分为五段——梦回莺啭、姹紫嫣红、朝飞暮卷、蜂飞蝶恋、红桃呈艳。
引子是传统戏中吟诗的曲调。
古筝的华彩进入,铺垫了一个春色满园、梦回莺啭的妙境。
笛子模仿散唱“好天气也”的赞叹之后(如图),仿佛杜丽娘来到了花园。
在美好的春光中,春心却是寂寞,在无限的感慨中,丽娘春心怠倦,悠然睡去。
在笛子模仿钟声之后,用空打音(嘴往孔里吹气,手指依据曲谱敲打动作)的技法,联想出柳梦梅翩然而至,乐曲中一问一答,一领一合,从中展示了两人怜香惜玉、蜂飞蝶恋、曲尽于飞、红桃呈艳的情景。
最后是一曲光辉的爱情颂歌,整个乐队推向高潮,在笛子奏出下行历音后,乐曲进入尾声,这是一个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忘情境界。
二、情殇——悲情的散板G调低音笛演奏分为五段——旧苑寻梦、雨迹云踪、红颜憔悴、寸肠千断、魂归冥漠。
第二部分描写杜丽娘又来到旧苑赏游,此时,满园荒芜,往事如烟,旧梦难圆,往日的雨迹云纵变成了零星的片断,她苦苦思恋梦中情人,黯然感伤,最后伤情而亡。
一阵阴风带走了缥缈的香魂,仿佛杜丽娘的情思缓缓飞向遥远的天际……这部分的配器较为简单,主要打击乐的特殊效果和节奏来烘托出乐曲忧伤又带有一丝沉重的情境。
“红颜憔悴”这一段开始转调从G转成降B,更增添悲情的效果。
末尾处笛子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法来模仿风声,并作游魂的效果(如图),以贴合曲意。
最后又是以模仿钟声而终,体现出曲终人散之意境。
牡丹亭戏剧赏析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牡丹亭》鉴赏2010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二班徐畅20100420222昆剧《牡丹亭》鉴赏“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
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
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
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
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
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
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
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
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丽娘梦见在花园里会到了一位互相倾心爱慕的少年书生。
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分却是十分吻合的。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一、剧情梗概《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故事取材自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同名戏剧。
故事讲述了唐寅和李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
唐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书生,而李瓶儿则是一个美丽的寡妇。
两人相识于牡丹亭,陷入了一场艳恋之中。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圆满。
最终,唐寅不得不离开,而李瓶儿则在病中离世。
二、角色分析1、唐寅:故事的男主角,才情出众,天资聪慧。
他用才华和智慧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理想,但最终不得不面对世俗的束缚而离去。
2、李瓶儿:故事的女主角,美丽善良,但受到婚姻和社会的束缚。
她深爱着唐寅,但最终却无法与他共度一生。
3、劳夫人:李瓶儿的继母,对她不太友善,但最终承认了她的爱情,并帮助她和唐寅相聚。
4、李瓶姨:李瓶儿的伯母,对她很慈爱。
她不顾家族的反对,支持李瓶儿和唐寅的爱情。
5、刘辟夜:李瓶儿的表兄,暗恋着李瓶儿,并不断阻挠她和唐寅的爱情。
三、人物关系以及其象征意义1、唐寅和李瓶儿:他们的爱情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但最终却受到了世俗和现实的阻碍。
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叹爱情的力量和无奈。
2、劳夫人和李瓶儿:劳夫人最初对李瓶儿不友善,但在李瓶儿病重时,她母爱的一面展露无疑。
这种关系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婚姻对女性角色的束缚。
3、李瓶姨和李瓶儿:李瓶姨是李瓶儿的亲人,她不顾家族的反对,支持李瓶儿和唐寅的爱情。
这表达了亲情之间的力量和亲人对于个人选择的支持。
四、舞台表演和音乐昆曲的舞台表演和音乐是该剧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演员的表演技巧独特,动作优雅而细腻,表现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音乐则配合着剧情的发展,在观众耳边回荡着美妙的旋律,增加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五、观后感《牡丹亭》让人深思爱情的力量和现实的无情。
剧中的人物,尤其是唐寅和李瓶儿,所经历的爱与离别,令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思考:爱情是否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是否存在一种纯粹和理想的爱情?六、附件[此处插入附件的介绍,如附有演出照片等]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品创作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益,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牡丹亭》鉴赏心得
《牡丹亭》鉴赏心得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经典昆曲剧目。
该剧讲述了一段生死相依、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题材戏剧的代表之作。
首先,从剧情角度来看,《牡丹亭》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虽然荒诞,但却充满了浪漫色彩。
杜丽娘因梦生情,死后又因爱重生,与柳梦梅共谱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爱情传奇。
这种突破生死、挑战封建礼教的勇气,让人由衷地为他们点赞。
其次,从人物塑造来看,《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都是极具个性的人物。
杜丽娘美丽、聪慧,对爱情充满向往,而柳梦梅则是个才情出众、执着坚定的书生。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再次,从艺术表现来看,《牡丹亭》的歌词优美,曲调悠扬。
例如,《皂罗袍》一曲,以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寓意着杜丽娘美好青春的逝去,让人感慨万分。
此外,剧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句。
最后,从思想内涵来看,《牡丹亭》强调了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该剧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这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值得鉴赏的经典之作。
它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在欣赏该剧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魅力,还能体会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讲稿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二是曲词,用于歌唱。
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词化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
《牡丹亭》自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除了情节和主题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以第十折《惊梦》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1.《牡丹亭》语言成功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上。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
”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填写,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
因此,戏曲语言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对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来实现的。
另外,诗化或词化的长短句,也体现出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惊梦》一折中,【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这段以【绕池游】为牌名的唱词明显地体现出曲牌本身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奏要求,歌唱时有的字词读得长些、强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读音长短和强弱造成的停顿形成一个音组。
上面唱词最多的是两个音组,其次是三个音组,也有一个音组,音组长短相间、彼此对立、强弱穿插,造成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从而构成了这段唱词鲜明的节奏感。
2.其次,《牡丹亭》的文本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前面讲到语言的节奏感是戏曲语言音乐性的要求,而严格押韵则体现了诗词对戏曲的强大影响,不仅剧中主要的组织部分的词曲都是诗词语法,甚至连不唱的宾白包括上场诗、下场诗,上场对、下场对以及夹杂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诗句,或袭用前人之作,或作者自制,大多是完整的绝句诗或韵文体的念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五七言诗,剧中唱词均是曲词语法。
如【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
作者:孙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8期
摘要:《牡丹亭》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多次被搬上昆曲的舞台,衍生了多种版本。
本文从青春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三方入手,比较分析杜丽娘的突出特点,表现不同版本昆曲的魅力和独到之处。
并结合对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认识阐述自身对其不同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影版;剧版;杜丽娘
作者简介:孙平(1999.10-),女,汉族,河南省内黄县人,目前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牡丹亭》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多次被搬上舞台。
古音传古韵,以昆曲唱出的《牡丹亭》戏更为优美,无论是青春版、剧版、影版,都堪称经典。
一、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先生主创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浓缩,将五十五折戏改到二十七折。
青春版牡丹亭可谓“雅俗共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扩展了昆曲的观看人群。
青春版最大的特点是梦幻美,以《惊梦》为例,由于舞台表演难以表现影视版后期剪辑效果,因而面临着场景变化的尴尬问题。
青春版巧妙运用十二花神作为串场表演,一方面巧妙缓解了更换场景问题,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梦幻感。
整个戏又通过灯光明暗变化营造了沉醉的氛围,加深了情感氛围的柔美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大胆设计,《惊梦》一折戏中,杜丽娘初遇柳梦梅,两人服装皆为素净白衣,杜丽娘以紫蝶为点缀,柳梦梅以衣襟上梅树为点缀,让人看来更觉此情之纯洁。
此外,为何为紫蝶而非粉蝶,我认为应该与传统文化有关,台湾曾受日本影响较为深刻,因而以紫色展现杜丽娘情感的高贵,两人之情非“艳情”所言。
“蝶”则多有梁祝意味,也有自由之感,爱情之纯美动人见诸于设计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青春版沈丰英式杜丽娘突出特点是虚幻以及大家闺秀的内敛。
演员表演杜丽娘时,步伐总是有些飘的,眉目之间也并非聚集,而是略有分散的。
整體的舞蹈动作是少且单调的,也相对来说更加轻柔,幅度较小。
面对柳梦梅的示爱等方面,又因为这些“放不开”的动作恰到好处体现了大家闺秀的矜持。
沈丰英又因受师父张继青的影响,演唱之中颇具吴侬软语之感,在淑女气质为基础表现的同时,又因为语调显出杜丽娘的少女气息,更显娇媚柔美。
二、张洵澎版《牡丹亭》
张洵澎式杜丽娘恰好表现了沈丰英版相反方面,颇具风情,也多受争议。
此版杜丽娘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情愫,舞蹈动作较多,并增加了腰部的运用,大胆运用水袖的挥动,更加显示出了少女的灵动和灵巧。
赏春之时眉目含笑,喜春时闻花开心一笑,惜春时恋恋不舍三回眸,悲春时又感春伤己,这版杜丽娘的情感相对来说丰富奔放,又非常细腻多变,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更为鲜活了。
然而,此版杜丽娘眉目之间多妩媚,《惊梦》之中,杜丽娘伤春之时动作又颇有些过度,反而不像轻盈少女而是繁杂少妇的感觉。
张洵澎曾经表示她眼中的杜丽娘不给人“老沉”之感,她对爱情的追求是直接热烈的,随着她的死去,封建的束缚也不再存在,因而更加的飘逸和开放,而并非郁郁寡。
张版杜丽娘注重点在于她青春的热情和对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
她的杜丽娘是最不像杜丽娘,而精神上又最贴近杜丽娘的,是一种别致的美。
在舞美道具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版的《牡丹亭》整体布置较为简单,《惊梦》一节中,黄墙粉纱,木桌椅分散摆于卧室,恰好灯光又明,反而给人感觉太过于空旷了。
然而十二花神之处又颇具美感,花神引见杜柳两人之时,曲调轻快,给人感受非常清新和愉快,灵动的氛围也很好的烘托出来了。
三、梅兰芳版《牡丹亭》
在所有版本的杜丽娘中,表现情感最具有“伤感”气息的,莫过于梅兰芳版了。
就梅兰芳、俞振飞1960版《牡丹亭》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还原,尤其表现在台词的工整。
台词和书本《牡丹亭》的句子相差无几,演员对台词的把握程度也非常稳定。
这版的表演看似非常平淡,没有“亮点”,是对书的循规蹈矩,但是在平淡下面却是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把握。
梅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段,初唱时是因春日美景而感到喜悦的,因而眉目中多有留情,便也多注意园中美景。
然而当唱到“付予断井颓垣”,眉目神情中便多是空洞了,赏春乐事变为了伤春,如今虽正值芳年,然而不免要把年华付诸东流。
这一转变过程是细微自然的,梅版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心态的转变。
因而,梅兰芳的杜丽娘是最真实、最具有古典韵味的,她抓住了人物的一个点,即在封建传统束缚下对女性尤为少女心中怨怒和感伤的积压,并把这种感伤通过人物一举一动表现出来了。
而梅兰芳本人又是非常注重对词曲的理解的,所以她的台词也颇讲究,实在是最还原古韵的。
除此之外,这版的舞美道具颇具古典气息,《惊梦》一折,房间摆设不似张版那么空洞和明亮,而是有些昏暗的,这便与伤感之情更为相称了。
杜丽娘作为《牡丹亭》的重中之重,对她的多样表演实质上就是对昆曲《牡丹亭》的多重解读。
无论是沈丰英式的淑女,还是张洵澎式的风情,抑或是梅艳兰式的少女伤感,看来不相融洽,实质上各有所取,不同的展示表现的是这一圆形形象的多样魅力。
参考文献:
[1]于捷. 异曲同工各春秋--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近百年音乐的发展和变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