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pt课件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pt课件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疗效指标:银屑病临床体征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 (Fredriksson TPU. Severe psoriasis-oral therapy with a new retinoid .Dermatologica,1978:157(4):238-224),观察内容包括 患者用药前后的皮损面积、红斑、浸润及脱屑等指标。
15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 定。
(一)疗效评价标准 综合疗效评价是以银屑病症状记分、皮疹分布、病期加权的总积分(PASI
评分)计算出疗效率,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一)辨证论治 1.血热证 治法:凉血解毒 (1)推荐方药:凉血解毒汤加减。生槐花、紫草、生地 黄、白茅根、赤芍、土茯苓、草河车、金银花、白鲜皮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宜进食西瓜、丝瓜、苦瓜、黄瓜、苹果 等凉性食品。
9
2.血燥证 治法:养血解毒 (1)推荐方药:养血解毒汤加减。丹参、当归、鸡血藤
100%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皮损大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70%>证候积分减少≥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见恶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50%。
16
3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 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状如云母。鳞 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 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

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

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

母斑出现后2~21天(多数在1~2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

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

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

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

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2~10周。

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本病好发于10~40岁,春秋季多见。

(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

(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

(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

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0.5~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

(6)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等。

(7)非典型玫瑰糠疹:表现为母斑缺乏或出现2个以上的损害;继发斑缺乏或呈不对称分布;有丘疹型、水疱型、紫癜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等。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

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

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

母斑出现后2~21天(多数在1~2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

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

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

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

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2~10周。

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本病好发于10~40岁,春秋季多见。

(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

(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

(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

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0.5~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

(6)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等。

(7)非典型玫瑰糠疹:表现为母斑缺乏或出现2个以上的损害;继发斑缺乏或呈不对称分布;有丘疹型、水疱型、紫癜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等。

妇科,皮肤科,五官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妇科,皮肤科,五官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非特异性外阴炎1.1:5000 高锰酸钾+1%新霉素软膏1:5000 高锰酸钾具有消毒、杀菌作用,但作用时间短暂,因此配合1%新霉素软膏加强作用时间和疗效。

2.方剂:元参15 克+麦冬9 克+蒲公英10 克+紫花地丁10 克+栀子9 克+龙胆草9 克+白芍12 克+丹参30 克+灵脂9 克+香附15 克以上草药煎服,每日剂,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的功效。

3.川椒6 克、苦参15 克、黄柏15 克、蛇床子15 克、土茯苓15 克+金霉素软膏将上述中药煎水熏洗,每日1~2 次,每次20 分钟,水不宜过热,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洗后局部涂金霉素软膏,进一步杀菌消炎。

滴虫性阴道炎1.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甲硝唑片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和甲硝唑均是特效杀灭滴虫的药物,采用局部和全身联合用药的方法,可以增加疗效,效果良好。

但甲硝唑可以引起白细胞低下和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应注意,甲硝唑可通过乳汁,哺乳期妇女慎用。

2.1:5000 高锰酸钾+甲硝唑栓+替硝唑1:5000 高锰酸钾能够消毒、杀菌,有助于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以增加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的疗效。

替硝唑也为治疗滴虫的特效药物,较甲硝唑副作用小,但价格稍高。

3.方剂:(1)鹤虱30 克,苦参、狼毒、蛇床子、归尾、灵仙各15 克。

煎水熏洗坐浴。

(2)蛇床子30 克,花椒10 克,白觎15 克。

煎汤熏洗坐浴。

(3)蛇床子30 克,苦参50 克,明矾15 克,百部30 克,生大蒜2~3 头。

熏洗每日两次。

用中草药外洗,可起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效果较好。

细菌性阴道病1.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双氧水+甲硝唑甲硝唑口服用于全身抗炎、杀菌,特别是用于厌氧菌感染。

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有局部消炎作用。

双氧水有消毒、杀菌、改变阴道内环境的作用。

3 者联合效果理想,尤适用于厌氧菌感染者。

2.克林霉素+1%醋酸+2%克林霉素软膏1%醋酸能够降低阴道的酸性环境,抑制该菌的生长,增强阴道自身的抵抗力,有利于恢复。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1.感冒:感冒是一种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病。

中医治疗感冒主要采用清热解毒、宣肺散寒的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黄芪、连翘、薏苡仁等。

此外,适当的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水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2.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分为干咳和痰咳。

中医治疗咳嗽主要采用润肺止咳、化痰平喘的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杏仁、罗汉果、百部等。

此外,戒烟、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湿度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3.发热:发热是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常见症状。

中医通过发散风寒、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发热。

常用药物包括蜂蜜、鲜黄芩、连翘等。

此外,可以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温水擦浴等。

4.痛经:痛经是指经期或经前出现腹痛不适的症状。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采用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的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川芎、当归、红花等。

此外,保持心情愉快、规律生活、避免寒冷刺激等也是有益的治疗措施。

5.湿疹: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常见于婴幼儿和过敏体质人群。

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连翘、地黄、白芷等。

此外,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调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及环境等因素。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总之,中医治疗常见疾病有丰富的诊疗方案,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守医嘱,同时还可以采取调整生活方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湿疮(湿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01月到2013年11月,荔波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临床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6例,平均住院日9.6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红外线照射、灸法、蛇床子洗剂湿敷熏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湿疮(湿疹)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4%,特色疗法使用率83.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6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1例(19.6%),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35.7%),灸法治疗40例(81.4%),红外线照射24例(88.8%)、其他疗法6例(22.7%)。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红外线照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症状减轻快的特点,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法治疗湿热浸淫证及脾虚湿蕴证湿疮(湿疹)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医生的依从性好,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红外线照射不适用于头面部及会阴部湿疮(湿疹)的治疗,针灸不适合于湿疮(湿疹)皮疹遍布全身患者的治疗;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使用,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临床使用观察总结,如其他疗法中的穴位贴敷。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疹,又称为湿疾,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局部可能会出现红疹、水疱、渗出、结痂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是因为人体体液运化不畅,湿邪郁滞所致。

中医诊疗湿疹的方案主要包括整体调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整体调理方案: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洗澡,最好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和洗浴用品,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用温和的润肤霜来保湿。

2.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因为湿疹发病和气候、环境干燥有关,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在室内,帮助增加空气湿度。

3.避免激发因素:湿疹的发病与一些刺激因素如激素药物、过敏原、紧张情绪等相关。

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激发因素。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

二、中药治疗方案:1.草药洗剂:可以选用野菊花、金银花、地骨皮等草药煮水洗澡或外用治疗。

这些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湿疹症状。

2.中药熏洗:可以使用熏洗剂,将黄芩、苦参、苦楝子、白酒等中药熏熨患部,有利于祛除湿邪,促进皮肤病愈。

3.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贝母膏、玄参、连翘、杜仲等中药。

口服中药可以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祛湿除湿,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三、饮食调节方案:1.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葱、大蒜等,以免加重湿气的侵袭。

2.清肠通便:湿疹与脾胃湿滞有关,饮食调节方面可适量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帮助通便排毒,减轻湿气的负担。

3.合理补充营养:湿疹患者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锌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皮肤的修复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案只是一般性的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具体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乱用药物或者食疗。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且源远流长的医疗体系,其中中医诊疗方案是中医医生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中医诊疗方案包括22个专业和95个病种。

下面是这些方案的合订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专业和病种的基本概况和诊疗原则。

一、内科类1.呼吸内科: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平喘化痰。

2.心血管内科:主要针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调畅气血。

3.消化内科:主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治疗原则是健脾和胃,清热解毒。

4.肝胆内科:主要针对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炎、胆结石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5.肾病内科:主要针对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结石等。

治疗原则是补益肾气,利水除湿。

6.血液内科:主要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益气养血。

7.免疫学:主要针对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治疗原则是祛风清热,调和阴阳。

二、外科类1.骨科:主要针对骨骼系统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补益肾气。

2.神经外科: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脑卒中等。

治疗原则是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3.泌尿外科:主要针对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尿毒症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破瘀通淋。

4.耳鼻喉科:主要针对耳鼻喉系统疾病,如鼻窦炎、中耳炎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散寒。

5.皮肤科:主要针对皮肤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燥湿。

三、妇产科类1.妇科:主要针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

治疗原则是调经养血,温经通络。

2.产科:主要针对孕期和分娩过程中的疾病,如胎动不安、产后血晕等。

治疗原则是调和气血,活血化瘀。

四、儿科类1.小儿内科:主要针对小儿内脏系统疾病,如肺炎、腹泻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补益元气。

2.小儿外科:主要针对小儿外伤和畸形,如脱臼、先天性心脏病等。

(皮肤科)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等。

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厚朴、陈皮、炒薏仁、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以上二型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茅根;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53 皮肤科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3 皮肤科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3 皮肤科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急性湿疮: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湿疹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编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

(1)皮损形态有多形性,有渗出倾向(2)常对称分布(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4)瘙痒剧烈(二)证候诊断1.风热蕴肤证: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湿热浸淫证: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脾虚湿蕴证:以淡红色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为主,可见皮肤肥厚;自觉瘙痒,可伴有食少,腹胀便溏。

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4.血虚风燥证:以肥厚、鳞屑、苔藓样变为主,可见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热蕴肤证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止痒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甘草等。

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浸淫证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秉承了千余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拥有丰富的病种和诊疗方案。

以下是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一些例子:1.内科疾病:中医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风病、脾胃虚弱、食积等,方案包括调理脾胃、消食导滞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方案包括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

3.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方案包括降压舒筋等。

4.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失眠、头痛、中风、帕金森病等,方案包括疏肝理气、补脑降火等。

5.耳鼻喉疾病:中医治疗鼻炎、耳鸣、咽炎等,方案包括通窍散结、清热解毒等。

6.眼科疾病:中医治疗眼疲劳、近视、青光眼等,方案包括滋养肝肾、清热明目等。

7.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乾癣、痤疮等,方案包括清热解毒、润肺活血等。

8.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骨折、关节炎、脊柱疾病等,方案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

9.妇科病: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盆腔炎症、子宫肌瘤等,方案包括调经活血、清热利湿等。

10.男科病:中医治疗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症等,方案包括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

11.儿科疾病:中医治疗发热、便秘、遗尿症等,方案包括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等。

12.肿瘤科:中医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方案包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这些是仅仅一部分的病种和诊疗方案,中医还拥有更多的专业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中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依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和信任。

在适用的范围内,中医可以为病人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帮助其恢复健康。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皮肤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是一门专注于皮肤疾病的医学领域,为了确保我们提供高质量且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本文档将指导临床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流程。

2. 诊疗常规2.1 临床评估- 患者接诊前,临床医生应进行全面的皮肤评估,包括观察皮肤病变和症状、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等。

- 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

2.2 实验室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或指导治疗。

具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决定。

2.3 特殊处理- 对于某些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或特殊技术操作,如切除肿瘤、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

这些操作应由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执行。

3. 技术操作规程3.1 皮肤活检- 皮肤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用于确定皮肤病的病理类型和确诊。

在进行皮肤活检前,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皮肤活检需要使用适当的麻醉和消毒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

活检标本应被妥善保存并送往病理科进行分析和诊断。

3.2 皮肤病治疗- 皮肤病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治疗目标、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 在进行外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4.1 感染控制- 皮肤科诊疗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医生和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洗手和消毒等。

4.2 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以确保环境卫生和防止交叉感染。

4.3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临床人员应积极参与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定期参加培训、规范操作程序、记录和分析医疗错误和意外事件等。

中医中药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中医中药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目录一、诊疗方案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2)2、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8)3、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二、临床路径4、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18)5、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2)6、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7)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

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

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

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 征)。

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

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

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

母斑出现后2~21天(多数在1~2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

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

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

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

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2~10周。

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本病好发于10~40岁,春秋季多见。

(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

(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

(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

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l (一)疾病诊断 l 1.中医诊断标准 l 参照《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
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 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 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编,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3年出版)。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 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状如云母。鳞 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
2.次要疗效指标:中医主要临床症状指标根据不同证型有所不同。血 热证:包括皮疹颜色、皮疹灼热感、瘙痒程度和心烦易怒程度4项。血 燥证包括鳞屑程度、瘙痒程度和口干舌燥程度3项。血瘀证包括皮疹颜 色、皮疹浸润程度、瘙痒程度和舌下络脉情况4项。每个中医症状的评 分按照从轻到重分为0、3、5、7分,每个中医证型的中医症状积分为 各项积分之和。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出版)。 (1)好发于头皮、背部、四肢伸侧及臀部。 (2)早期常夏愈冬发,或夏轻冬重,少数病例则相反。 (3)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粟粒至绿豆大,可融合成片,边缘明显,
上覆银白色厚鳞屑,将鳞屑刮除后为一红色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刮之见点 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呈点滴状、地图状、钱币状、环状等排列。临床分进行 期、稳定期和退行期。进行期可出现同形反应。 (4)部分病例粘膜受累,多见于龟头、口唇及颊粘膜。龟头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片, 无鳞屑。上唇可有银白色鳞屑。颊粘膜有灰黄色或白色的环形斑片。 (5)甲病变表现为甲板的点状凹陷、甲下角化过度及甲剥离等。头发为束状发。
1.主要疗效指标:银屑病临床体征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 (Fredriksson TPU. Severe psoriasis-oral therapy with a new retinoid .Dermatologica,1978:157(4):238-224),观察内容包括患 者用药前后的皮损面积、红斑、浸润及脱屑等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诊疗方案目录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白(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

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

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

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

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

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

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7)组织病理:表皮改突出现较早,主要为角化不全,有时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Munro微脓肿。

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

真皮乳头部血管扭曲扩张,轻度增厚。

乳头上方表皮变薄。

真皮上部有轻度至中度炎细胞浸润。

(二)证候诊断1.血热证: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迅速扩大;皮损潮红,银白鳞屑,有筛状出血,瘙痒,可伴有尿黄,便干。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白;脉弦滑或数。

2.血燥证:皮损淡红,干燥脱屑,可伴有皲裂,口干咽燥。

舌质淡,舌苔少或薄白,脉缓或沉细。

3.血瘀证: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颜色暗红,鳞屑附着紧密,女性可有痛经。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血热证治法:凉血解毒。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丹皮、土茯苓、生槐花、紫草、草河车、生地,白鲜皮,赤芍。

加减:夹风者,选加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全蝎、蜈蚣、乌蛇等;夹瘀者,选加丹参、鸡血藤等;热重者,选加白茅根、大青叶;夹湿者,加苦参;夹毒者,选加忍冬藤、银花、地丁、板蓝根、生甘草等;咽痛者,加北山豆根。

中成药:可选用消银颗粒、复方青黛胶囊、清开灵口服液(颗粒)等。

2.血燥证治法:养血解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丹参、当归、生地、麦冬、元参、鸡血藤。

加减:热重者,选加银花、赤芍、紫草、天花粉;夹毒者,选加草河车、土茯苓、蜂房、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甘草;夹瘀者,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燥甚者、选加麻仁、天冬;夹风者,选加荆芥、防风、白鲜皮、乌蛇、威灵仙、全蝎、蜈蚣等;阳虚者,选加细辛、附子等;脾虚者,选加黄芪、白术、茯苓、苍术等。

中成药:可选用四物合剂、六味地黄丸等。

3.血瘀证治法:活血解毒。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白花蛇舌草、莪术、鬼箭羽、红花、鸡血藤、桃仁、丹参、当归、川芎。

加减:热重者,选加大青叶、紫草;夹瘀者,选加赤芍、三棱;夹燥者,选加生地、麻仁、元参;咽痛者,选加北豆根;夹湿者、选加苦参、虎杖、陈皮。

夹风者,选加荆芥、防风、白鲜皮、乌蛇、威灵仙、全蝎、蜈蚣等;气虚者,加黄芪等;阳虚者,选加细辛、附子等;脾虚者,选加黄芪、白术、茯苓、苍术等。

中成药:可选用大黄蛰虫丸(胶囊)、血府逐瘀丸(胶囊)等。

(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适用于血热证,皮损色红者。

选取清热凉血、燥湿解毒中药按3%~10%比例加水煎汤待凉,以8层纱布浸湿后贴敷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日1~2次。

2.中药浸浴:适用于血燥证、血瘀证,皮损色暗或淡,静止或趋于消退者。

根据病情选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痒药物,煎汤浸浴或熏蒸,每次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或可根据病情选用矿泉浴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用腿浴治疗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熏蒸床(坐式)医用智能汽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3.中药软膏: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润肤止痒等中药软膏外涂患处,以安抚为主,避免刺激,每日2次。

肥厚皮损可使用封包方法。

(三)针灸疗法1.体针: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陶道、肩胛风、肝俞、脾俞等穴位,采用泻法。

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进行期禁用,使用时注意有无同形反应。

2.拔罐:进行期禁用。

适用于肌肤丰厚处,皮损肥厚、顽固经久不退者。

可采用走罐疗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冲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每日或隔日1次。

(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窄谱UVB、PUVA、高能紫外光照射、准分子激光、低频治疗仪、中频治疗仪、光电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进行治疗。

(五)护理1.饮食:一般给予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性发动风之品。

2.情绪调理:勤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

3.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调配饮食,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以皮损严重程度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基本消退,临床症状消失,n≥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n≥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n≥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n<50%。

2.以皮损症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50%。

(二)评价方法1.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表1)PASI评分=头部面积分×头部严重程度分(D+I+E)×0.1+上肢面积分×上肢严重程度分(D+I+E)×0.2+躯干面积分×躯干严重程度分(D+I+E)×0.3+下肢面积分×下肢严重程度分(D+I+E)×0.42.中医证候的改善,采用中医主要临床症状评估量表(表2)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⑴主要症状:初期在毛囊口,呈现大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成为脓疱。

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⑵次要症状: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⑶病程较长,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具备主症,1个次症,结合病程即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⑴一般青春期开始发病,呈慢性经过。

⑵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皮损为白头黑头粉刺、毛囊性红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常伴有皮脂溢出。

(二)证候诊断1.肺经风热证: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可伴少量小脓疱,或有痒痛。

可伴有口干、便秘。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脾胃湿热证: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或有结节。

可伴有口臭,便秘、尿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3.痰瘀互结证: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疤痕。

可伴有大便干结。

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腻,脉弦滑。

4.冲任不调证: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或伴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脉细或弦。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肺。

推荐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赤芍、焦栀子、蒲公英、野菊花、双花等。

加减:便秘加牛蒡子,皮肤油腻加侧柏叶、生山楂、荷叶、白蒺藜等,皮疹焮红加凌霄花、生地、丹皮、紫草等。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等。

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泻黄散加减。

茵陈、石膏、栀子、藿香、防风、赤芍、苍术、黄芩、黄连、生苡仁、生甘草等。

加减:皮疹疼痛明显加蒲公英、地丁,脓疱较多加紫花地丁10g 、败酱草15g;便秘加大黄,皮肤油腻加侧柏叶、生山楂、泽泻等,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金花消痤丸等。

3.痰瘀互结证治法:化瘀散结。

推荐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夏枯草、半夏、陈皮、海藻、生苡仁、连翘、浙贝母、黄芩、桃仁、赤芍、皂角刺等。

加减:皮疹疼痛加蒲公英、地丁等,脓疱较多者加紫花地丁、败酱草等,伴囊肿成脓难消者加玄参等。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小金丸、丹参酮胶囊等。

4.冲任不调型治法:调理冲任。

推荐方药: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知母、丹皮、生地、泽泻、仙茅、仙灵脾、香附、郁金、白花蛇舌草等。

加减:脓疱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皮肤油腻加侧柏叶、生山楂、泽泻等,口干舌燥加二至丸,失眠多梦加柏子仁、合欢皮,伴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夏枯草、浙贝、皂刺等。

(二)外治法1.中药面膜:辨证选取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类中药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

2.中药外洗:辨证选取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类中药适量煎水外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