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类饲料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子的分析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概况
·油脂工程·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概况刁恩杰丁晓雯(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摘要】大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大豆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阻碍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本文分别介绍了各种抗营养因子的结构、抗营养机理及去除方法。
【关键词】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大豆抗营养因子(简称)根据耐热性分为热稳定性和热不稳定性。
其中热稳定性包括大豆抗原蛋白、植酸、大豆寡糖等;热不稳定性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糜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致甲状腺肿素、脂肪酶抑制剂、皂甙等。
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相对分子量在之间的多肽类或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其在大豆中含量约。
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约有种,但迄今只有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得到较详细的研究。
蛋白酶抑制剂的主要抗营养机理是它与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结合成复合物,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这样,一方面影响糜蛋白酶的消化,另一方面又可反馈促使胰脏增加这些消化酶的分泌而造成内源蛋白质的大量损失,从而制约了营养成分的利用,使转化率降低。
植物凝集素大豆的植物凝集素是一个四聚体糖蛋白,有数量相等的结构并由不同的种亚基构成。
其抗营养作用机理是通过它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吞,进而干扰消化和吸收,由于肠粘膜的损伤,会使粘膜上皮的通透性增加,这样,植物凝集素和其他一些肽类便可被人体吸收,可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凝血素大豆中的凝血素是一种以高亲和性将聚糖结合在糖蛋白、糖脂或多糖上的糖蛋白。
近来研究表明:大豆凝血素除凝血作用外,还具有刺激肠壁、妨碍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以及影响小肠粘膜细胞代谢、肠道内细菌生态及免疫机能等不良作用。
致甲状腺肿素致甲状腺肿素在大豆中含量极微,其前体物质是硫代葡萄糖苷。
它的抗营养机理是:硫代葡萄糖苷在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发生酶解,生成的配基进一步生成氰、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其中异硫氰酸酯在中性条件下自动环化成恶唑烷硫酮,后种物质主要影响动物甲状腺的形态与功能,是致甲状腺肿大的主要物质。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危害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危害大豆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分就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这种物质对植物本身能够达到一定的保护的作用,比如说能够避免大豆籽粒出现分解代谢,可以使大豆的种子处于休眠的状态,另外还有一定的抗虫害的效果。
但是要了解这种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是有危害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危害在这些大豆抗营养因子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大豆球蛋白以及β-伴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
它们能够引起幼龄动物肠道过敏、腹泻、肠道损伤、胰腺增生肥大、免疫机能下降、胃排空速率下降、食物滞留、采食量下降、日增重下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大豆球蛋白:占大豆蛋白质40%左右,六聚体,300-380KDa,12条肽链,6个酸性亚基和6个碱性亚基,亚基之间通过二硫键连接,电泳图谱中有两个条带(B亚基20kDa、A亚基34-44kDa),与IgE、IgM、IgA,有很强的结合性。
引起过敏反应,最终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过敏性腹泻β-伴大豆球蛋白:占大豆蛋白质30%左右,糖蛋白三聚体,含有3.8%的甘露糖和1.2%的氨基葡萄糖。
等电点4.8-4.9,180KDa,α、、β,等电点分别为4.9、5.18、5.66-6.0,电泳图谱有三个条带(α亚基57-76KDa、亚基57-72KDa、β亚基42-53KDa),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等过敏性损伤,最终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过敏性腹泻。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约30mg/g,约占大豆种子贮存蛋白质总量的6%,种子蛋白质干重的2%。
分为KTI(含量约1.4%,2个二硫键,一个反应中心-63号精氨酸、64号异亮氨酸)、BTI(0.6%,两个反应中心,7个二硫键)两种,两者的质量比约为4:1,摩尔比为1.5:1,一分子KTI抑制钝化一分胰蛋白酶分子,一分子BTI抑制两分子胰蛋白酶分子。
降低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凝集素: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或糖蛋白,他能特异性识别并可逆结合复杂糖复合物中的糖链而不改变所结合糖基的共价键结构。
大豆的检验及营养价值的应用
大豆的检验及营养价值的应用摘要:经过多年对大豆营养成分的检验和研究,本文就大豆的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及去除方法这几方面进行阐述,初步探讨大豆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价值很高,大豆经加工可制作出多种豆制品,因其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优质蛋白质而成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病人的有益食品。
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使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关键词:营养物质抗营养因子大豆制品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适于冷凉地域生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按其色泽可以分为黄、青、黑、褐等,通常说的大豆就是指黄豆。
因为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还可预防癌症、心血管等疾病。
近年来,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国家大力支持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大豆的发展将向生产一体化、加工企业规模化、进一步开发大豆功能、发展大豆深加工业的方向发展。
1 大豆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对大豆营养物质的检验和研究,大豆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大豆异黄酮等易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具体如下:1.1 蛋白质大豆植物蛋白质含量在36-42%,而肉、蛋、鱼、奶等蛋白质不足30%,谷类食物蛋白质占8-13%。
大豆蛋白质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组分齐全,属于“优质蛋白质”。
大豆蛋白质中80-90%是大豆球蛋白,并含有少量的清蛋白。
在营养价值上,可与动物蛋白等同,在基因结构上也最接近人体氨基酸。
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也因人而异,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发表声明: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有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1.2 脂质大豆中的脂肪含量为18-20%,富含亚麻油酸和亚麻油稀酸,为不饱和脂肪酸,所以使得大豆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北京康比特运动营养研究所张平大豆,有着“田园里的肉”、“优质蛋白质的仓库”等美称,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营养佳品。
但食用时也会引起一些身体不适症状,尤其是在加工、烹饪方法不当时,这主要是由于大豆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营养素吸收的“抗营养”元素。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有以下几种:“蛋白酶抑制剂”蛋白抑制剂是指存在于一些植物当中,对蛋白酶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物质。
大豆中存在一定的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蛋白酶类的活性,尤其是以抗胰蛋白酶因子最多,对人体胰蛋白酶的活性有部分的抑制作用,会妨碍蛋白的吸收。
常采用加热的办法来去除生大豆中的抗蛋白因子。
“豆腥味”大豆中含有各种酶类,其中脂肪氧化酶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的主要酶类,影响食品口味。
在烹饪时,采用95摄氏度以上加热10至15分钟就能够去除部分豆腥味。
“胀气因子”大豆细胞壁上存在这一些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水苏糖等,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氨,可引起胀气。
“植物红细胞凝血素”大豆中还存在一种能够凝集人和动物红细胞的蛋白质,加热后可破坏掉。
由于大豆存在以上抗营养因素,所以其蛋白消化率只有65%,但是,其通过水泡、研磨、加热、发酵、发芽等方法制作成豆制品,其消化率则会明显提高,如豆浆消化率约为85%,而豆腐的消化率则提高到92-96%。
大豆经一系列加工,可制作成为豆浆、豆腐、腐竹等。
经过加工后的豆制品,不仅去除大豆中不利营养吸收的成分,还将大豆中的蛋白质由密集状态变成疏松状态,使得大豆蛋白更容易被分解吸收,大大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豆浆是由大豆浸泡研磨制成,煮沸后饮用,可谓“植物奶”。
鲜豆浆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由于在豆腐制作过程中加入钙盐,所以其含钙量较高。
对于青少年骨骼生长、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有着特殊的帮助。
豆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制成腐乳,蛋白质分解成为多肽、氨基酸等,易被人体吸收,并且富含维生素B12、钙、铁等矿物质,被誉为“中国奶酪”,常吃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病等均有一定作用。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STI)。
生大豆中主要有两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一种是库尼兹胰蛋白抑制因子,另一种是鲍曼-贝尔克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与动物小肠液中的胰蛋白酶结合,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消化利用率下降,并能引起动物生长抑制作用,如引起老鼠、小鸡的胰腺肿大和增生等。
因此,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对改善和提高大豆食品与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有重要意义。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检测方法
常用来检测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方法是脲酶检测法和氢氧化钾检测法。
生大豆中的脲酶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相近,变性失活的程度也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相似,故可用脲酶活性作为大豆加工适宜程度的检测指标。
而氢氧化钾检测法是用来评估大豆加工过度和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
但是这两种方法并不能直接测出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方法
近十年来国内外对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主要在物理失活、化学失活、生物学失活等几个方面获得明显的进展。
其中,物理方法包括热失活法、超声波失活法和其他失活法。
到目前为止,热处理仍是消除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主要方法。
其
原理是通过加热,破坏饲料中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
通常在120℃条件下加热10分钟,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可以失活,并且较好地保存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精)
食品营养中心资源库食材百科植物食材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所谓抗营养因子是指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下列5类。
1、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豆类中含有许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有胃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存在最为广泛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胰蛋白酶因子),会影响人体对蛋白的消化与吸收,会造成机体胰腺增重。
抗胰蛋白酶因子用加热的方法可使其失去活性,因此豆类食品应彻底煮熟,忌食半生不熟的豆类及其制品。
加热30分钟或者大豆浸泡至含水量60%时,水蒸5分钟即可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
大豆中尿酶的抗热能力较胰蛋白酶抑制剂强,且测定方法简单,故常用尿酶实验来判定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否被已破坏。
我国婴儿配方奶粉中明确规定,含有豆粉的婴幼儿代乳食品,尿酶试验必须是阴性。
然而,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作为植物性化学物质(phytochemical)具有抑制肿瘤和抗氧化作用,对其具体评价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植物红细胞凝血素(phytohematoagglutinin,PHA)植物红细胞凝血素是一种存在于豆类中含量很少的有毒蛋白质,它能凝结人血液的蛋白质,也是影响动物生长的因子。
食用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未破坏的大豆及其制品,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加热可去除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3、豆腥味大豆中含有许多酶,其中的脂肪氧化酶可以水解大豆脂肪,使其变成低级脂肪酸、醛和酮类物质,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的主要酶类。
采用95℃以上加热10~15min,或用乙醇处理后减压蒸发、钝化大豆脂肪酶等方法,均可脱去部分豆腥味。
4、胀气因子胀气因子(flatus-producing factor)大豆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和水苏糖,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可产酸产气,引起肠胀气,故称为胀气因子。
大豆蛋白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结构特点以及清除措施
大豆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指的是以下两个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植酸。
1. 胰蛋白酶抑制剂:这是一类存在于大豆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人体内的胰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多肽键,并且它们能够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2. 植酸:大豆中含有较高水平的植酸,它会与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形成不溶性盐类,妨碍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植酸的结构特点是富含磷酸根离子。
为清除大豆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常见的措施包括:
1. 热处理:通过高温加热,可以降低或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煮沸、蒸煮或高温烘焙等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
2. 发酵: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植酸,从而降低植酸的含量。
比如,经过大豆发酵制成的豆豉、豆酱等产品中植酸的含量较低。
3. 酸性处理:在酸性条件下,植酸容易被水解,形成可溶性盐类。
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酸性溶液对大豆蛋白原料进行处理,以降低植酸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可能会对大豆蛋白原料的口感、营养价值和其他品质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产品的需求和处理方法的效果。
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也能够降低抗营养因子对身体的影响。
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大豆中的那些主要抗营养因子。
你知道吗?大豆虽然营养丰富,可里面也藏着一些小“捣蛋鬼”呢!比如说,大豆里有蛋白酶抑制剂。
这玩意儿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会影响咱们身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本来咱们想着从大豆里获取蛋白质,让身体更强壮,可它一捣乱,这吸收就没那么顺利啦!还有植酸,也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它会把一些矿物质,像钙、铁、锌这些紧紧抱住,不让咱们的身体轻易得到。
这就好比你想吃糖,可有人把糖藏起来了,是不是很气人?另外,大豆中的凝集素也不能小瞧。
它可能会让咱们的肠道不太舒服,甚至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
不过别担心,虽然有这些抗营养因子,但咱们聪明的人类有办法对付它们。
比如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像煮熟、发酵,就能把它们的“威力”大大削弱,让大豆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所以呀,了解大豆中的这些小麻烦,咱们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豆带来的营养啦!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扯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哈!说起大豆,那可是个好东西,可里面也有让人烦恼的家伙。
就像皂甙,听着名字挺陌生是不?它可能会引起一些肠胃的小抗议,比如肚子胀胀的,不太舒服。
再说说大豆低聚糖,虽然名字里有个“糖”,但它可不是能让咱们开心享受的那种甜。
有时候吃多了含它的大豆,可能会让肚子咕噜咕噜叫个不停。
还有单宁,这家伙会影响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本来咱们满心欢喜地吃大豆补营养,它却在中间使绊子。
不过呢,咱们也不用被它们吓到。
现在的科技和烹饪方法多厉害呀!把大豆加工成各种美味的食物,像是豆腐、豆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抗营养因子就被我们打败啦。
所以,就算大豆里有这些小“坏蛋”,也挡不住咱们对大豆的喜爱,对吧?只要咱们吃得聪明,吃得合适,大豆还是咱们健康的好伙伴哟!。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Ke y wor s: o b a ; t n t t n l a tr ; mo i g meh d d S y e n An i u r i a co s Re v n t o s - i o f
大 豆 中 营养 物 质 丰 富 , 富含 蛋 白质 和 油 脂 , 大
大 豆 胰 蛋 白 酶 抑 制 因 子 ( 称 SI是 大 豆 中 简 T)
( o e eo odS inea dE gn eig‘ l gi l rl nv r t, h nc u 3 1 8 C ia C l g F o ce c n n ie r , inA r ut a U ies y C ag h n1 0 , hn ) l f n Ji c u i 1
一
的主要抗 营养因子 ,主要存 在于豆类和某些块根 块 茎类 中 , 和蛋 白酶 的必 需 基 因发 生 化 学 反 应 , 能 抑制胰蛋 白酶 、 凝血酶 、 糜蛋 白酶等多种蛋 白酶[ 引 3 1 , 起 生长停 滞 、 胰腺增生和肥大等 。 根据其结构可分 为 两类 : 曼一 伯 克 蛋 白酶 抑 制 因 子 (oma— i 鲍 B w n Br k p tns i it , B1 r e ae n b o B I,库尼兹 大豆胰 蛋 白酶抑 o i h ir 制 因 子 ( u i y s hbtr K I。 T 主要 对 胰 K nt t p i i ii , T 1 K I zr n n o 蛋 白酶 有 抑 制 l。 因此 , 一 定 程 度 上 K I 量 的 4 】 在 T含 高低决定 了大豆的抗 营养作用 。
Ad a c s i y e n Ani u rin l a t r v n e n So b a t -n tio a co s t F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及消除
滞 留 时 间缩 短 ,营养 物 质 的 消化 和 吸 收 出现 紊 乱 , 导致 消化 不 良 、腹泻 等 现象 的发 生 。降低 大 豆蛋 白
致敏 性 的加 工 处 理方 法 包 括 膨化 法 、热 乙醇 处 理 、 水解 、瘤 胃液发 酵等 。有研究 表 明 ,膨化 加工 大豆
气 ,引起 胃肠 胀气 。 胃肠胀 气 因子 耐热处 理 ,但 可 溶 于水 和 8 %乙醇 ,豆类 发酵 也能 减少其 含 量 1 0 。
这 是一 类有 机小 分 子 ,在豆 粕 中含 量极 微 ,其
前 体 物是硫 代 葡 萄糖苷 ,单 个硫 代 葡萄 糖苷 是无 毒 的 ,但 在硫 代 葡 萄糖苷 酶 的作用 下会 产 生致 甲状 腺 肿 的一 系 列小 分子 物质 。在豆粕 中硫 代 葡萄 糖苷 与 硫 代葡 萄糖 苷 酶是 内源 性 的 ,只有 当组织 破 碎并 在
合适条件下( 、温度等) 水 才能起 系列酶解作用 ,所
以杀 灭 尚未酶 解 的硫代 葡 萄糖苷 酶 ,则 有利 于 阻止 致 甲状 腺 肿 素 的产 生 。通 过热处 理 和化 学钝 化处 理 降低 其活性 。
a a dp op ou e uldsye nmelo o igpg[ . m, n h shrsi d h l b a a'r rwn is ] n e o f g J
[ 5] Tyo , rm el , id manM D e 1Efc fe e o rlr SL Co w lGL Ln e n , t . f t lvl f a e o
s p l me t lp y a e o l a ie tb l y o mi a a i s a c - u p e n a h t s n i l d g s i i t fa n c d ,c li e i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概述1.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饲料作为畜禽的主要营养来源,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2. 大豆蛋白是我国畜禽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其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对畜禽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类型1. 子氨酸抗因子:大豆蛋白中富含的子氨酸抗因子会限制畜禽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其生产性能。
2. 胰蛋白酶抑制物:大豆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影响畜禽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利用率下降。
3. 体内抗幼虫因子:大豆蛋白中还存在体内抗幼虫因子,这种因子会影响畜禽对寄生虫的抵抗力。
二、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1.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降低抗因子含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成功降低大豆蛋白中抗因子的含量,提高了其对畜禽的营养价值。
2. 新型抗因子的发现和分离:近年来,有学者成功发现和分离了一些新型的大豆蛋白抗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良大豆蛋白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3. 抗因子与饲料配方的关系研究:有研究对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的抗因子与饲料配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际生产中的饲料配方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应用1. 抗因子的检测技术推广应用: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对大豆蛋白中的抗因子进行检测,并据此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2. 大豆蛋白源的处理技术改进:一些养殖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大豆蛋白处理技术,如发酵、微生物改良等,以降低抗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抗因子相关产品的开发: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开始研发针对大豆蛋白抗因子的添加剂,以帮助畜禽更好地利用大豆蛋白源的营养价值。
结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研究与应用对畜禽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降低抗因子含量、优化饲料配方和开发相关产品,可以更好地发挥大豆蛋白的营养功能,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营养学——豆类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二)大豆中的特殊成分
大豆中存在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 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植物化学物 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的植物化学物
大豆异黄酮
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大豆皂苷
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作用
大豆甾醇:降血脂作用
(与大豆近似)
三、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非发酵性豆制品
豆浆、豆腐、豆腐干、腐竹、豆芽等
发酵豆制品
腐乳、豆豉、臭豆腐等
淀粉含量高的豆类制品
粉条、粉皮、凉皮等
大豆蛋白制品
分离蛋白质、浓缩蛋白质、大豆组织蛋白、 油料粕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
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吸收率低,吸收方式同胆固醇,阻碍胆固醇吸收。
大豆卵磷脂:血管的“清道夫”
大豆卵磷脂具有乳化、分解油脂的作用,使血液中胆固 醇及中性脂肪含量降低,减少脂肪在血管内壁的沉积, 促进粥样硬化斑的消散。
喝豆浆为什么要煮熟煮透?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蛋白酶抑制剂 胀气因子 豆腥味 植酸 植物红细胞凝血素
蛋白酶抑制剂
豆类
大豆类:黄豆、黑豆和青豆等 其他类豆:豌豆、蚕豆、小豆等
豆制品
大豆制品:豆酱、豆腐、豆浆、豆腐干等 其他豆制品:绿豆糕等
豆类是我国居民膳食优质蛋 白、脂类、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 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并具有多种 抗营养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
一、大豆的营养价值
(一)大豆的营养素及其特点
1、蛋白质
含量丰富(35%~40%)
3.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 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精)
食品营养中心资源库食材百科植物食材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所谓抗营养因子是指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下列5类。
1、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豆类中含有许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有胃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存在最为广泛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胰蛋白酶因子),会影响人体对蛋白的消化与吸收,会造成机体胰腺增重。
抗胰蛋白酶因子用加热的方法可使其失去活性,因此豆类食品应彻底煮熟,忌食半生不熟的豆类及其制品。
加热30分钟或者大豆浸泡至含水量60%时,水蒸5分钟即可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
大豆中尿酶的抗热能力较胰蛋白酶抑制剂强,且测定方法简单,故常用尿酶实验来判定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否被已破坏。
我国婴儿配方奶粉中明确规定,含有豆粉的婴幼儿代乳食品,尿酶试验必须是阴性。
然而,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作为植物性化学物质(phytochemical)具有抑制肿瘤和抗氧化作用,对其具体评价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植物红细胞凝血素(phytohematoagglutinin,PHA)植物红细胞凝血素是一种存在于豆类中含量很少的有毒蛋白质,它能凝结人血液的蛋白质,也是影响动物生长的因子。
食用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未破坏的大豆及其制品,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加热可去除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3、豆腥味大豆中含有许多酶,其中的脂肪氧化酶可以水解大豆脂肪,使其变成低级脂肪酸、醛和酮类物质,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的主要酶类。
采用95℃以上加热10~15min,或用乙醇处理后减压蒸发、钝化大豆脂肪酶等方法,均可脱去部分豆腥味。
4、胀气因子胀气因子(flatus-producing factor)大豆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和水苏糖,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可产酸产气,引起肠胀气,故称为胀气因子。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介绍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大豆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和氨基酸平衡性好而成为动物理想的植物性蛋白质源。
遗憾的是,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包括膜蛋白酶抑制子、凝集素、异黄酮、抗原蛋白、抗维生素因子、单宁、皂甙、脲酶、赖丙氨酸、硫葡萄糖甙和生物碱等。
这些抗营养因子通过干扰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引起动物不良的生理反应等多种方式危害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豆及大豆制品在动物中的利用。
自从发现大豆中存在抗营养因子以来,人们就一直试图通过化学处理、热处理、挤压处理等方式削弱或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活性。
1、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特性按照抗营养作用方式的不同,通常将大豆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6类: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等;影响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因子,包括酚类化合物(单宁)和寡糖等;降低矿物元素利用的因子,如植酸;抗维生素因子,包括抗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维生素B 12等因子;剌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如致过敏反应蛋白等以及其它一些抗营养因子,包括致甲状腺肿因子、皂甙、异黄酮和生氧糖甙等。
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致甲状腺肿因子及抗维生素因子具有对热敏感的特性,而皂甙、单宁、异黄酮、寡糖、致过敏反应蛋白及植酸等对热稳定。
2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2.1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能和蛋白酶的必需基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使蛋白酶的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通常所说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蛋白质类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s,TI)。
根据其结构组成可分为库尼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KTI)和包曼-伯克膜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m-Birk Proteinase inhibitor,BBI)两类,生大豆中含有1.4%的KT I和0.6%BBI。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1、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活性,影响消化吸收及生长发育。
主要存在于生豆中。
2、豆腥味:主要是脂肪酶的作用。
加热去除。
3、植酸:影响矿物质的吸收。
加热可去除。
4、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影响动物的生长。
加热透即可破坏。
豆类的天然活性成分:1、大豆异黄酮: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有雌激素样作用,双向调节激素水平。
2、大豆皂甙:抑制肿瘤生长,调节免疫,抗病毒,降血脂、抗氧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预防血栓形成。
3、胀气因子:是大豆低聚糖的作用。
可产生双岐因子等肠道益生菌。
豆制品的营养价值豆制品,除去了大豆内的有害成分,使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增加,从而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此外,不同的加工和烹调使大豆的消化吸收率明显上升,整粒大豆的消化率为65%,豆浆为85%,豆腐92—96%。
常见豆类的营养保健1、大豆:又称黄豆。
高蛋白、高脂肪可以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有“绿色奶牛”之称。
是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大豆含有优质的蛋白和豆固醇,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含“多肽”可降低血压。
生大豆不能吃。
严重的肝病、肾病、痛风、消化性溃疡者禁食。
绿豆:又名青小豆。
清热解毒、消肿、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可解有机磷农药中毒、铅中毒和酒精中毒等。
绿豆皮用于治疗眼病,有明目退翳的作用。
其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较少应与谷类搭配食用。
绿豆不宜煮的过烂,以免降低清热解毒的功效,不要用铁锅煮,会使绿豆汤变成黑色,不仅影响食欲会有毒副作用。
蚕豆:别名罗汉豆、佛豆,能益气健脾、利湿消肿。
含有磷脂、胆碱,是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
增强记忆力、健脑。
抗癌食品,预防肠癌。
过敏体质人群食用易得“蚕豆病”,是一种遗传缺陷,缺乏某种酶类所致。
与田螺同食容易引发结肠癌豆腐:是大豆的制品。
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另外还含有钙、镁、嘌呤、卵磷脂和半胱氨酸等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誅饲料与添加剂
1大豆营养价值分析
蛋白质。
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一般在35%,大豆蛋白主要由球蛋白(约占63%)、清蛋白(约占12%)和谷蛋白(8%)组成。
大豆蛋白质量很大程度上由大豆球蛋白决定。
大豆球蛋白由12个亚基组成,以11S、7S亚基为构成大豆球蛋白的主体。
11S亚基的含量最高,为7S亚基含量的3.4倍左右,分子量约为35万,是可利用蛋白。
7S球蛋白中,分子量在18 ̄21万的球蛋白约占7S含量的1/3左右,是可利用蛋白,约2/3的7S球蛋白往往与抗营养因子有关,如大豆凝集素、脂氧化酶等,这2/3的7S球蛋白可通过加工来提高其利用率。
7S亚基中赖氨酸(Lys)的含量比11S中的含量高,但7S亚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Met)含量低于11S中的含量。
另外,15S亚基约占球蛋白的1/10,一般为可利用蛋白。
2S的球蛋白分子量较小,一般为胰蛋白酶抑制剂。
总的来说,大豆蛋白质中,酸性氨基酸含量高,但缺乏Met和色氨酸(Trp)。
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的氨基酸含量表明谷氨酸(Glu)和谷氨酰胺(Gln)含量最高,平均达18%;天冬氨酸(Asp)和天冬酰胺(Asn)第二,平均含量达11.8%,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9.8%。
从大到小含量在5% ̄8%的氨基酸依次为精氨酸(Arg),亮氨酸(Leu),Lys,缬氨酸(Val),丝氨酸(Ser)。
2% ̄5%的依次为脯氨酸(Pro),异亮氨酸(Ile),甘氨酸Gly,苏氨酸(Thr),酪氨酸(Tyr),组氨酸(His)。
2%以下的为Met和Trp。
大豆蛋白最缺乏的是Met和Trp,大豆富含Asp、Glu、Arg、Leu、Lys、Pro。
由于大豆蛋白中非必需氨基酸比例较大,影响了大豆蛋白质的品质。
氨基酸。
大豆清蛋白的水溶性较好,含硫氨基酸丰富,甘氨酸缺乏。
大豆醇溶谷蛋白的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丰富,脯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高,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低。
大豆谷蛋白中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是最少的,也是大豆蛋白中品质最差的蛋白。
有研究认为,大豆球蛋白的11S与7S亚基含量比例的变化,很可能是造成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品种差异的原因,可通过遗传育种增加11S亚基含量并减少7S亚基比例及氨基酸含量来改善大豆蛋白质的品质。
大豆蛋白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为43%左右,氨基酸模式较好。
但大豆蛋白质的蛋氨酸缺乏,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显著降低了大豆蛋白质品质,Trp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此外,大豆蛋白质中精氨酸比例高,会对赖氨酸产生拮抗作用,值得关注。
其他养分。
大豆含无氮浸出物26%,其中蔗糖占27%,水苏糖16%,半乳聚糖22%,阿戊糖18%,其中阿聚糖、半乳聚糖和半乳糖酸相结合而形成粘性的半纤维素,存在于大豆细胞膜中,影响大豆的消化利用。
淀粉在大豆中含量甚微,大豆粗纤维含量不高,占4%。
脂肪含量高达17%。
因此,能量较高,属高能蛋白饲料,大豆脂肪酸中约85%都是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且含有一定量的大豆磷脂,是天然的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乳化作用,能提高饲料有效能,还具有提供胆碱、肌醇、亚油酸和亚麻酸等营养素以及提高动物对油脂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效率,改善饲料适口性等作用。
2大豆抗营养因子分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主要存在大豆籽实的子叶中,约占大豆蛋白的6%,其中以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STI)和bow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剂(BBI)对动物的影响最为严重。
STI主要抑制胰蛋白酶,对糜蛋白酶只有微弱的抑制作用,1克分子抑制剂能纯化1克胰蛋白酶。
STI对热、酸和胃蛋白酶不稳定。
BBI对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胃酸、胃蛋白酶以及碱、热稳定,不易失活。
生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本身能引起胰腺分泌活动增强,导致胰腺机能亢进,造成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损失。
大豆凝集素(SBA)是一种能够凝集红细胞的蛋白质,通过等电聚焦可分为A、B、C、D四种,其中B型凝集素是含4.5%的甘露糖和1%氨基葡萄糖的糖蛋白,由2个多肽链组成,分子量110000,不耐热。
大豆凝集素对幼鼠的LD50,每千克体重约为50毫克。
大豆抗原。
大豆蛋白中抗原的主要成分有大豆球蛋白、α-伴球蛋白、β-伴球蛋白和γ-伴球蛋白4种,能引起仔猪、犊牛肠道过敏,从而导致腹泻。
其他。
大豆蛋白中的脂氧化酶可引起大豆中的油酸,尤其是亚油酸、亚麻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产生不良气味,如豆腥味而影响动物的摄食量。
同时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严重影响大豆必需氨基酸的利用。
大豆类饲料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子的分析
葛庆斌(黑龙江省宾县糖坊镇畜牧中心150400)
輩輮訝
养殖技术顾问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