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型思维与技术型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型思维与技术型思维
话说不在顶部做广告的小编不是好运营,'天骐卓越'公众号定期推送开课信息,内训产品,管理真知,资讯八卦等诸多优质内容,13年经典,专注管理品质提升!回复'开课'获得,近期开班课程!(合作热线400-045-5556)
我们常说,有的人适合搞管理,有的人适合搞技术。这主要基于对其综合素质的判断。相对职业发展定位而言,人的素质特征中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包括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程序。其中,思维形式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非逻辑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想像)。思维方法包括具体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理论工具方法: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思维程序是指思维运行的基本路线,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的有机结合。此文的管理型思维与技术型思维的分类和界定侧重于一般意义上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忽略管理的层次性和技术的系统性。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在行事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上常常从深处、细微处着眼,咬定青山不放松;管理人员则主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不太追求事事完备,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专业技术人员坚持非黑即白的科学观念,是非分明;
管理人员则认为在管理当中应该坚持一些原则,但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在观念上非黑非白。专业技术人员做事只对事不对人,无论是对同事还是领导,只要认为应当怎样就会怎样,不管对方的身份和感受;管理人员则是对事也对人,会对具体对象作出相应的反应。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是享受创造过程的乐趣,对于创造的价值却并不太重视,甚至不问收获,只是耕耘;而管理人员则更强调工作的价值和结果。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上是“算加法”,通常是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而管理人员则是“算乘法”,所有关键要素都要齐头并进,哪怕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没有配合完成,都认为是失败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思考问题较单一化、模式化;而管理人员则是发散思维,强调变通。专业技术人员更崇尚科学;而管理人员则更看重管理中的哲学和艺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更固执,刻板,而管理人员则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一、管理人员“认识工具”的构建管理人员的“认识工具”的构建,可以从他们普遍的文化认同和经验感悟来反推。(一)管理人员的文化认同在中国,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深谙中国传统的管理之道。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另一类是治生学。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其管理思想的要点:一是“和为贵”。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二是“中庸”。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的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三是“德治”的思想。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四是“礼治”的思想。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管理思想:一是不战而胜。意思是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二是战前筹划。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谋划越周密,部署越详尽,则胜利的把握越大。三是分级管理。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四是因变制胜。意思是军事就
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其管理思想:一是“效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方法,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的最终目标。二是清静安定。老子主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通过减少人们过分的主观欲望,来净化管理环境。三是以退为进、以弱胜强。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四是谦恭、温和。老子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法家主张“尚法不尚贤”。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一是法、术、势相结合。所谓“法”就是规章制度;所谓“术”就是权术,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谓“势”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二是重利富国。韩非认为,
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三是“法治”优于“人治”。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四是“明法”、“一法”。“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规面前人人平等。
总的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灿若群星,其主要特征:一是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用人。二是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三是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德服人”等。四是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五是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重要地位,把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决策准则庸。六是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重求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
(二)管理人员的实践感悟管理人员“认识工具”的构建一方面靠读书,另一方面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感悟。综合大多数管理人员的体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