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的相对性
美与丑哲理话语
美与丑哲理话语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美与丑的定义与哲学思考
2.美与丑的相对性
3.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4.美与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美与丑是两个常见的概念,然而在哲学领域中,它们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美通常被定义为令人愉悦、赏心悦目的,而丑则被视为令人不悦、令人讨厌的。
但当我们深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美与丑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哲学思考。
首先,美与丑是相对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肥胖被视为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肥胖则被视为丑。
这表明,美与丑的界定是受到文化、历史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其次,美与丑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这意味着,美与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例如,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或植物可能被我们视为丑陋,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在初看时被视为丑陋,但它们却能引发深思,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最后,美与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同时也应该正视生活中的丑。
通过认识美与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从而更好地生活。
总的来说,美与丑不仅是审美的概念,更是哲学的思考。
美与丑的解释
美与丑的解释
美与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外表和内在品质。
美通常指的是事物具有吸引力、优美、令人愉悦的特质。
它可以是外在的美丽,如容貌、身材、服饰等,也可以是内在的美丽,如性格、品质、智慧等。
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而丑则指的是事物缺乏吸引力、令人不悦或丑陋的特质。
它也可以分为外在的丑和内在的丑。
外在的丑可能表现为容貌缺陷、身材矮小、穿着不得体等;内在的丑可能表现为恶劣的性格、低下的素质、缺乏同情心等。
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通常会让人感到不悦或反感θ
需要注意的是,美与丑的标准和感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有所不同。
同时,美与丑也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一个事物在外表或内在品质上的美与丑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此外,美与丑的评价也受到文化、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对美的定义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如西方文化注重人体美,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内在品质的美。
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和感受。
总之,美与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评价美与丑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外在和内在的品质、文化和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以形成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美与丑的相对性
美与丑的相对性——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艺术[内容摘要]美和丑作为两个对立面,存在了也困扰了人们很多年,没有人甘心拒绝美的事物。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试图追求完美。
而与美相悖的东西便成为人们鄙弃的对象。
当然,主观上完全可以理解。
但美和丑是相对的,脱离了丑的陪衬美也边的毫无特色可言。
美是不可以独立纯在的。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所有美都象花瓶有着惊艳的外表。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弗罗洛隐修女引言《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紧张奇特的中世纪社会背景,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主要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主权和封建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仰下人性的扭曲和坠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中处处体现了美丑的对照原则,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了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我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没有十全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脱离了丑的衬托,美也毫无特色可言,美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一、美丑并存《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的面容用面目可憎困的恐怖来形容实不为过,书中这样形容:“四角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红眉毛底下小小的左眼,还有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像草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亽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鸡胸,驼背,罗圈腿,身材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是一样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不合时宜的词——“十全十美”各种稀奇古怪的丑陋是怎样堆砌在一个人的脸上的。
还有他那与完美绝对相悖的身材,是怎样同时加注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呢?对他的评价,一个丑字太过草率,他是当之无愧的“丑人王”。
伽西莫多的这种近乎无可挑剔的丑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存在的。
当今社会整容术的又一次飞跃,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实例屡见不鲜,即便真的有伽西莫多或许也只是用来说明整容术的又一次飞跃。
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
美丑对照原则,就是指美和丑相互映衬,正相反,相辅相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美和丑并存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对美和丑有清晰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美与丑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美是一种对我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带来愉悦和享受的体验,它是一种良好的审美感受;而丑则是相反的,是给人带来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是审美上的缺陷和不完美。
美丑对照原则的应用美丑对照原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利用美丑对照原则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或表达情感,通过对比使美的部分更加突出,丑的部分更加凸显。
在设计中,设计师也会应用美丑对照原则来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的作品。
此外,美丑对照原则也体现在人的社交交往中,人们在选择朋友、恋爱对象等时,也会考虑美丑对照原则,寻找与自己审美观念相符合的伙伴。
美与丑的相互转化有时候,美和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边界。
在某些情况下,美和丑还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有些人在我们看来可能长相丑陋,但通过个人魅力和气质的展现,却可以成为身边人羡慕的焦点。
同样,在一些压力和磨砺之下,原本美丽的事物也可能变得丑陋不堪。
这种相互转化提醒我们,审美观念是会随着环境、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审视美丑对照的原则。
结语美丑对照原则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和判断的体现。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接受丑的存在,因为正是有了丑,美才显得更加耀眼。
审美是一个个体的主观经验,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观察和体验美丑对照的原则,增进自己的审美能力,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美与丑,是人们对于事物外在形态及内在品质的评价标准。
然而,这种评价标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个体意识和文化制约的。
美丑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和心理学角度对美与丑的定义进行探讨,并提出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一、美与丑的定义美与丑的定义是一个主观评价,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人和事物。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美就是善的外化,是道德和伦理的体现。
而丑则是恶的象征,是道德和伦理的背离。
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并认为美是真理和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美和丑则被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事物内在的完善和调和,而丑则是事物的缺陷和不和谐。
他通过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了美与丑的定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美与丑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常常与纯洁、和谐和高尚相联系。
传统文人将美与诗画、音乐和礼仪等文化形态联系在一起,认为美是内心的升华和人性的发展。
而西方文化中,美与个人的审美反应和个体意识更为密切相关。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美与多样性、反叛和变异成为了一种审美概念。
二、美与丑的辩证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指在美和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美的存在意味着丑的存在,丑的存在也为美提供了对比和衬托。
没有丑,美将无从辨识。
首先,美与丑是相对的。
美和丑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
无论是音乐中的高音与低音、颜色中的明暗对比,还是人们对于其他人的评价,都依赖于美与丑的对立。
正是因为存在丑的存在,美才显得更加动人,更加令人难以抗拒。
其次,美与丑是相互转化的。
美和丑并非是绝对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有时美与丑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取决于个体的观察角度和文化背景。
例如,某些文化中认为肥胖是美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认为瘦弱才是美的标准。
这种相互转化使美与丑的定义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它们也是有主观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认为美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丑。
不过,在艺术审美中,通常认为美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在主观的情况下去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
相反,丑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缺乏结构和和谐性的,或者是破碎的、不协调的、不和谐的。
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创作出被认为是丑的作品,他们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观点。
这就是说,在艺术审美中,美与丑也是有一定的相对性的。
在艺术审美中,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也可能会受到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肥胖被认为是美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被认为是美的。
同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人们认为身体健康、比例协调的人是美的,而在近代,肥胖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时尚的。
此外,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对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产生影响。
有些人喜欢传统的、规整的艺术形式,而有些人喜欢更加创新的、不规则的艺术形式。
这些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总的来说,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的作品是美的。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美丑是人类对世界的两种不同观察角度,也是主观感受的折射。
然而,美与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
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美是指那些令人愉悦、引人注目和令人愿意接近的事物,而丑则指相反。
然而,美与丑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对美与丑的理解是基于个体的思维和经验。
首先,美与丑之间的线条往往很模糊。
人们常常认为对立的事物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然而在美与丑之间并不总是如此。
有时候,一些看似丑陋的事物,却能在某些角度上让人感到美。
比如,一场破旧的城市街区,在某人眼中可能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因此被视为一种美。
另外,美和丑中的某些特征也能够相互融合。
人们常常将美与丑的特点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而吸引人的美丽。
如有些人喜欢鸟类的颜色斑斓的羽毛,而不介意它们在飞行中的不协调和笨拙。
这种美与丑的统一,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中,也能够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找到共鸣。
其次,美与丑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人们内心的斗争。
在人类社会中,美被广泛认同,而丑则被排斥甚至歧视。
这种偏见源于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丑的厌恶和拒绝。
然而,美与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正如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美就没有丑。
“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二者之间互为存在,互为衬托。
没有对比就没有鲜明的界定,没有丑陋的事物,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就没有了动力。
只有当人们接受和理解丑陋,才能更深刻地欣赏美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美与丑的统一需要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式。
美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元素和特征。
仅仅局限于一种观点,会使我们对美的探索变得狭隘。
因此,我们需要拥抱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包容不同的美学标准和个体喜好。
对于每个人来说,美和丑的界定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碰撞和交流,这也促进了美与丑的统一。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美丽与丑陋的对立
美丽与丑陋的对立美丽与丑陋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总是紧密相连,不能孤立存在。
本文将探讨美丽与丑陋的对立关系,以及人们对美丑的理解和态度。
一、美丽与丑陋的定义美丽和丑陋都是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因此没有一个统一且确切的定义。
美丽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外貌、艺术、风景等方面,代表着一种吸引人的、令人愉悦的感觉。
而丑陋则相反,是对令人不悦的、带有缺陷或不协调的事物的描述。
美与丑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和标准。
在古代中国,纤足被认为是一种美丽的标志,而在现代社会,足部的正常形态被认为是健康和美丽的象征。
因此,美丽与丑陋的定义是随着时间和文化变化而变化的。
二、美丽与丑陋的对立关系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对立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互为依存。
没有美丽,丑陋是无法存在的;同样地,没有丑陋,美丽也无从体现。
美丽与丑陋的对立关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在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花朵与暗淡无光的草木相映成趣;在人与人之间,美丽的容貌与相貌丑陋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对立的存在,使得我们更加明晰地辨识美丑,并加深对美的欣赏。
三、人们对美丑的理解和态度对美丑的理解和态度因人而异,受到个人背景、教育经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人将美丽视为一种价值,追求着外貌、物质和社会地位的美。
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去塑造自己的美丽形象,包括整容手术、服装打扮等。
然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也存在着表面化和浮躁的一面。
另一些人则更加注重内在美,认为美丽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内外兼具的品质。
他们相信真正的美丽来自于内心的温暖和善良,而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
他们将美丽与丑陋看作是一种心灵的映照,在人际关系和品德修养中寻求真正的美。
此外,还有人认为美丽和丑陋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
他们强调不同人对美丑的评价可能会不同,例如有的人可能认为丑陋的事物也有其独特魅力和美感。
总结起来,美丽与丑陋的对立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
论美丑的二重性
论美丑的二重性美与丑都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它们又是一对矛盾,共处于统一体中的美丑双方,究竟如何获得存在的理由,又如何斗争发展,在斗争中展示自身的属性,我们又如何认识它们的变异规律,是美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的自身,丑的自身,美丑双方各具有什么二重性,如何科学地给予解释,是关系审美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在这方面略作探讨。
一、美丑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1)正如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一样,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
审美客体,作为客观存在,它是绝对的;而美的客观性,却是随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而不同,故而美的客观性又是相对的、历史的、发展的。
在相对的客观性中又有绝对的存在。
反之,丑也如此。
相对性为质的变异性,绝对性为质的稳定性。
如果我们只看到相对性的一面,而否认绝对性的一面,那就会陷于相对主义,弄得美丑不分;如果只承认绝对性,而看不到相对性,那就会走上形而上学,把美丑的客观性当成凝固不变的,就会妨碍我们去创造美、追求美,暴露丑、贬抑丑。
没有比较,就无从鉴别。
美丑的相对性,归结为对无数审美客体的相互比较,在比较中鉴别。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审美评价就是比较鉴别的手段。
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2)中国古代对美人的描写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然而"如果非洲画家画美女神,他一定把她画成黑颜色、厚嘴唇、平滑的鼻子、羊毛似的头发"(3),这二者之间审美观的差距竟然这么大,可见,美丑的客观标准相对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审美观中。
我们不能不论何时何地用划一的尺度去衡量,但是,它又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统一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又是绝对的,不为主观随意性所左右的。
反对“以丑为美”——针对社会丑陋现象浅谈“丑”与“美”的辩证关系
反对“以丑为美”——针对社会丑陋现象浅谈“丑”与“美”的辩证关系反对“以丑为美”——针对社会丑陋现象浅谈“丑”与“美”的辩证关系谢学意摘要:丑代表了社会⼈⽣的负⾯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然⽽丑⼜被纳⼊审美活动中,与美相辅相成,突出美的⼀⾯。
可是,⼈们总会误解其中的意思,总以丑为美,做出了⼀些丑陋、低俗的事情来。
本论⽂主要从“丑”与“美”,“丑”与“审美活动”等关系来论证“以丑为美”这⼀伪命题的不可取。
关键词:丑;美;审美对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古今社会都出现了许多荒唐、虚伪之事,类似⼩脚⾦莲、穿⽿勒胸之事层出不穷,还为⼀些⼈所津津乐道、称赞交加,实为社会之不幸。
这些“以丑为美”之事,其实就是变态⼼理与⼈类异化劳动的产物,是有害⽽⽆⼀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这些论点呢?⼈们⼜该如何避免重蹈此类⾏为呢?本论⽂从五个⽅⾯来层层论述。
⼀、辨析美、丑、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先来谈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事物才称得上“美的事物”?对于这些问题,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数的和谐”①。
“数”是⾃然本⾝存在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他认为,宇宙⼀切事物都是由数产⽣的,⼀张桌⼦、⼀块⿊板,甚⾄⼀个⼈,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分⼦所构成,⽽美就是数的和谐统⼀。
⼀个美⼥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她长得符合数的和谐,长得符合“黄⾦分割法”,脸部的眉、眼、⿐⼦、嘴巴等都很和谐对称,⾝体的各个部分都和谐统⼀,所以她美。
赫拉克利特⽤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艺术和美,⾸先提出“艺术模仿⾃然”的论点②。
他主要从“本体论”的观点来论述美,提出“美在它本⾝,美是客观存在的③”。
⼀个事物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你觉得它美就美,⽽是因为它本⾝就是美的,这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数的和谐”有相似之处。
同样以上述的例⼦来说明,⼀个美⼥美,也是她本⾝长得就美,⽽不是你觉得她美就美,她丑就丑,。
这就是“美在形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持这种观点的。
⽽“认识论”则刚好相反,它认为美在于⼈的认识。
美与丑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美与丑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美与丑,这是两个被人们广泛运用的词汇。
美指的是外貌和内在相对较为优秀的事物,而丑则指的是相对糟糕和不美观的。
然而,仔细思考美与丑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对立的存在,还存在着某种联系和统一。
第一,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
美和丑的存在是相互对照之下产生的。
正如黑与白、善与恶一样,美与丑也是存在于同一空间中的两个极端。
没有丑的存在,美也就无法凸显其独特的魅力。
相反,如果没有美的存在,我们很难辨识出丑陋的事物。
因此,只有在对比中,美和丑才能真正凸显自己的价值。
其次,丑也可以转化为美的一部分。
丑陋事物未必毫无美感。
在某些特定的背景或环境下,丑也有可能被重新定义和接纳。
例如,在古代中国,女子缠足是一种被认为美的行为,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相当丑陋和残忍的。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优美和高尚之举。
因此,丑陋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
此外,美和丑是主观评价的结果。
美和丑往往是人们基于自身的审美观念而作出的评价。
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因此,美和丑的界定也因人而异。
有人认为高挑的身材是美,有人则认为丰满更为美丽。
这正是美和丑无法完全统一的原因。
然而,正因为这样的主观评价,美和丑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最后,美和丑的统一在于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和接纳。
尽管相互对立,美和丑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
在人们的眼中,丑陋的事物也有可能因为特殊的价值而被接纳和欣赏。
世界上有许多艺术品就是在以丑为美的观念下诞生的,如荷兰画派的《丑陋的饭桌》等。
这些作品因其独特和特殊的审美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赞誉,充分展现了美与丑的统一。
综上所述,美与丑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它们不存在单一的界限,而是相互对照之下共同存在的。
美与丑的对抗与统一不仅体现在外貌和物质上,更是体现在人们对其理解和接纳上。
只有通过欣赏和认知美与丑的双重价值,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宽容和美好的世界。
辩论丑与美
辩论丑与美辩论一: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观点1: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标准。
1.1:每个人对丑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同。
1.2: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丑与美,因此,可以说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
观点2:丑与美是社会构造的结果2.1:社会和文化传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2: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因此丑与美也会发生变化。
结论: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辩论二: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观点1: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相较而言才能体现出来。
1.1:美的存在有赖于对比,只有与丑的对比才能更好地诠释出美的品质。
1.2:丑只是相对于美而言的概念,没有美的存在,也就没有丑的概念。
观点2:美与丑是互补的2.1: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互相衬托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2.2:美和丑的概念之间的对比和交融,为艺术和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力。
结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相互依存且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辩论三:丑与美是客观的存在观点1:美和丑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超越了主观的观念。
1.1:某些特定的比例、对称和色彩搭配被认为是美的标准。
1.2:人们对于丑陋形象的反应普遍是负面的,表明了普遍存在的丑的特征。
观点2:美和丑对进化和生存有重要影响2.1:某些美的特质如健康新颖、光滑肤色等被视为健康和优势的象征。
2.2:丑陋的形象往往与身体缺陷或疾病相关,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能力强、健康的个体更具生存优势。
结论:美和丑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并对进化和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辩论四:美与丑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观点1:每个人对于美和丑有不同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来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1.1: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和文化都会影响他们对美和丑的看法。
1.2: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中,对美和丑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观点2:美与丑的评判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和认知2.1:美和丑是情感和认知的表达,反映了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美丑的辩题
美丑的辩题正方:美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美丑。
然而,美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它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丑不仅仅是外在的外貌,还包括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美丑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因此美丑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美丑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和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让人们感受到美的魅力。
因此,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反方:美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美丑。
然而,美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它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丑不仅仅是外在的外貌,还包括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美丑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因此美丑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美丑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和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让人们感受到美的魅力。
因此,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名人名句:“美丑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因人而异的。
”。
“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
经典案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白,他的外貌并不出众,但是他的诗歌却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的内在的才华和气质让人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这就证明了美丑并非只是外貌的问题,内在的美同样重要。
老子的相对论名句
老子的相对论名句一、美丑相对论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第二章)意思是说,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那么丑陋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
同样,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那么不善良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说明美丑和善恶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善恶相对论老子也认为,善与恶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意思是说,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作用而产生和谐。
在这个过程中,善与恶也是相对的,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产生的。
三、有无相对论老子还认为,有与无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意思是说,“有”可以给人带来便利,而“无”则可以被人利用。
有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
四、难易相对论老子还强调了难与易的相对性。
他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说,要想克服困难,首先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首先要从细节入手。
难与易、大与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
五、长短相对论在老子的思想中,长短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老子第二十四章)意思是说,长和短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高和下也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
没有短就无所谓长,没有高就无所谓下。
这说明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六、高下相对论老子也认为,高与下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反。
”(老子第七十七章)意思是说,自然的法则是有余则减损,不足则补充;而人的法则则相反。
在这个过程中,高与下也是相对的,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
七、音声相对论老子还提到了音与声的相对性。
他曾说:“大音希声。
”(老子第四十一章)意思是说,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声音的。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里。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指的是人们对物品、事物、人物等的感受体验所产生的好的评价;而丑则是指与美相反的一种主观感受,人们对物品、事物、人物等的感受体验所产生的不好的评价。
美和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对的对比关系,它们可以互为表里,相生相克,互为转化。
以下将从美和丑的相对性、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美和丑是一种相对的对比关系。
美只有在与丑相对比时,才会更加突显。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同黑白相映,只有在黑色和白色相对比的时候,才会更加明显,否则将难以感知。
在人类的审美领域中,我们总是有一种对于丑的毫不追求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对于丑的集中对比与体验之后,才会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产生更加深刻和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美和丑又可以相生相克。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存在也可以促进美的产生和发现。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人们也许就无法意识到美,并失去了发现美的可能性。
如同光与暗的相生相克一样,光照亮了黑暗,显现了更多的人性光芒;黑暗也使光显得更加鲜明和光亮。
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一些艺术家通过对丑的表现,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发掘出美的内在价值,而且还使美更能走进了我们的心灵。
例如,法国著名画家高更的作品频繁地使用丑陋的形象,以更好地揭示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在此基础上,美和丑又产生了更加复杂和真实的关系。
美和丑是相互转化的。
从我们的认知来看,美与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些比较丑的事物,如果通过改变审美,如重新设计、修剪等操作,也会变得美观起来;同样,一些看起来美观的事物,如果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它,也可以变得丑陋不堪。
因此,改变自己的审美标准,可以使原本丑陋的事物获得美丽,或者使原本美好的事物变得丑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眼光和文化素养状态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是相对于丑而存在的
美,是相对于丑而存在的【摘要】美和丑作为两个对立面,存在了也困扰了人们很多年,没有人甘心拒绝美的事物。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试图追求完美。
而与美相悖的东西便成为人们鄙弃的对象。
当然,主观上完全可以理解。
但美和丑是相对的,脱离了丑的陪衬美也边的毫无特色可言。
美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所有美都像花瓶有着惊艳的外表。
关键词:美与丑;艺术;生活;丑与美具有相对性在中国美学和绘画中,丑同美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
丑不是美的负面概念,而是与美相对存在从而决定美是否真实的概念。
丑的审美意义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点化,可以变成艺术中的美。
丑不仅是对审美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更是对真和善的一种反思。
“审丑”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可回避、无法逃脱的事情。
丑与美是美学中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范畴,生活中既然有美,就应该有丑。
老子曾经指出,“美”是相对于他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这种个思想。
“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2]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庄子﹒秋水》篇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本来河伯以为自己集天下之美于一身了,可到了北海,看到波光万倾的大海后,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丑陋,河伯较之百川是美的,与北海相比就丑了。
可见美与丑是在相比较中而存在的。
丑是对美的一种补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壁也有微瑕。
美与丑的边界与相对性
美与丑的边界与相对性美与丑是人类审美观的两个极端,它们并非天生的标准,而是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的产物。
然而,美与丑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
本文将探讨美与丑的边界和相对性,并尝试揭示一些普适的规律。
1. 主观与客观美与丑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
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物或人来说,有可能被一些人视为美,而被另一些人视为丑。
这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经历等方面。
然而,尽管美与丑主要是主观的感受,也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存在。
例如,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美与丑由其生物学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决定。
相比之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往往更加复杂,并且容易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 文化与社会的影响美与丑的标准在不同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肥胖被视为健康和富有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不健康和不美观。
同样地,某些部落认为身上的疤痕和刺青是美丽的,而在西方社会中,这些却被视为不雅。
这表明美与丑的边界是根植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习俗之中的。
此外,社会对于美与丑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时尚行业和媒体的影响下,人们不断追逐着身材的标准化和外貌的完美化。
然而,美与丑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反抗。
一些运动倡导着“真实美”的概念,鼓励人们接受自己的独特之处,超越传统的审美标准。
3. 美与丑的相对性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
一个人或事物的美或丑,往往与其背后的对比有关。
例如,如果一个人长相普通,但与周围的人相比,他可能就显得美丽。
同样的,一个场景可能在一个环境中显得美丽,而在另一个环境中显得丑陋。
此外,美与丑还受到时间和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历史上流行的审美标准有时会被现代人视为陈旧和过时。
这进一步说明了美与丑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4. 美与丑的价值观美与丑的定义也与个体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高尚的品格、善良的行为和智慧的举止常常会提升一个人的美感。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维克多·雨果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他认为美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美丑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照关系。
这一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雨果认为,美丑是对比出来的。
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愉悦的感受,而丑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
美丑的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材质对比等等。
他认为,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更好地发现美和丑的本质。
雨果还强调了美丑对比的普适性和普遍性。
美和丑都是相对的,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美丑的对比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背景下产生,而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丑特征。
因此,美丑对照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除了美丑对比原则,雨果还提出了其他的美丑对比概念,比如“崇高之美”和“滑稽之美”。
他认为,崇高之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精神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的精神,而滑稽之美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娱乐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享受、物质和权力的欲望。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了美丑是对比出来的,普适性和普遍性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追求崇高的美。
美与丑的对立读后感
美与丑的对立读后感美和丑是人们在审美观念中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对的,互相对立的。
近日,我阅读了一本关于美与丑的对立的书籍,从中我深刻领悟到了美与丑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我阅读后的感悟进行探讨。
在书籍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美与丑的根源,以及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知与理解。
美和丑并非完全主观的概念,它们既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的观念和经验密切相关。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与丑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这使得美与丑的对立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每个人对于美与丑的感知也因为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以及主观意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通过阅读该书,我意识到美与丑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事物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美或者丑,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美或丑。
每个人对事物的评价都是主观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审美观念而排斥或嘲笑他人。
美与丑是相互依存的,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才能更好地体现美的价值。
比如,没有了灰暗的天空,我们就无法真正感受到艳丽的彩虹的美丽。
我深思熟虑后认为,美与丑的对立读后感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
每个人对美与丑的感知和理解都不同,这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要过度评价或歧视他人的审美取向。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不同类型的美,使自己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
美不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中,它更体现在人的内心世界和品质中。
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不管外貌如何,都会散发出迷人的美。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于美与丑的对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并非挑战丑的存在,而是与丑共存、相辅相成的。
我们应该摒弃片面的标准,扩展自己的审美范围,对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多样的美,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总结起来,美与丑的对立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存在。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深入理解了美与丑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与丑的界定与评判
美与丑的界定与评判美与丑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同与个体差异的集合体现。
然而,美与丑的界定又是如此苦涩而困难。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美与丑的理解与评判都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与丑的界定与评判的多样性。
一、美的相对性美的相对性是美与丑界定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美是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在古希腊,人们崇拜完美的身材和形象,将这种身材视为美的标准。
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则更看重内涵,将美与德行联系在一起,强调心灵的美。
不同文化和社会对美的要求不同,因而形成了美的多样性。
二、美与丑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是一个普遍现象。
美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代表和谐、完美和精神的美。
而丑则是一种不好的品质,代表丑恶、破败和退化的形象。
正是因为美与丑的对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的真正内涵。
对于个体来说,美与丑往往是两条选择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自我发展去追求美,也可以沉浸在丑的世界中,选择懒散和堕落。
三、审美价值的个体化美与丑的界定与评判是因人而异的,其个体化的特点体现在对审美价值的认同与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对美和丑的判断因人而异。
这种个体化的审美标准是基于我们的经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因此,美与丑的界定不可避免是主观的。
正是因为个体差异,我们才能享受到来自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审美碰撞和刺激。
四、媒体对美与丑界定的影响媒体在今天对美与丑的界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通过媒体的介入,美的标准变得越来越规范化,模式化和商业化。
我们经常看到众多广告和时尚杂志中传递出的完美身材和外貌作为美的标准。
这种标准逐渐影响人们的认知,导致一些人产生对自己外貌的不满,并进行整容手术等改变。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媒体对美与丑界定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应被媒体的标准所左右。
五、美与丑的心理影响美与丑的界定与评判对人们的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的渴求和评判常常成为一种追求和竞争,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丑的相对性——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艺术[内容摘要]美和丑作为两个对立面,存在了也困扰了人们很多年,没有人甘心拒绝美的事物。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试图追求完美。
而与美相悖的东西便成为人们鄙弃的对象。
当然,主观上完全可以理解。
但美和丑是相对的,脱离了丑的陪衬美也边的毫无特色可言。
美是不可以独立纯在的。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所有美都象花瓶有着惊艳的外表。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弗罗洛隐修女引言《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紧张奇特的中世纪社会背景,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主要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主权和封建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仰下人性的扭曲和坠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中处处体现了美丑的对照原则,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了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我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没有十全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脱离了丑的衬托,美也毫无特色可言,美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一、美丑并存《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的面容用面目可憎困的恐怖来形容实不为过,书中这样形容:“四角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红眉毛底下小小的左眼,还有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像草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亽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鸡胸,驼背,罗圈腿,身材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是一样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不合时宜的词——“十全十美”各种稀奇古怪的丑陋是怎样堆砌在一个人的脸上的。
还有他那与完美绝对相悖的身材,是怎样同时加注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呢?对他的评价,一个丑字太过草率,他是当之无愧的“丑人王”。
伽西莫多的这种近乎无可挑剔的丑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存在的。
当今社会整容术的又一次飞跃,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实例屡见不鲜,即便真的有伽西莫多或许也只是用来说明整容术的又一次飞跃。
外表,是每个人从出生便已注定的,无法改变既定事实那就抛开这些,用知识、用积极向上的态度、用对生活的百分之百的热情来充实自己。
这些内在的东西,远远比易逝的美貌更有生命力,“丑”也便与自己绝缘。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名模吕燕,按东方人的审美标准来说吕燕真可谓丑的集大成者。
“小眼、扁脸、大嘴以及满脸的雀斑”,但她却出人意外的在法国模特大赛上取得亚军,或许对比很多人不理解,除了用审美观不同来解释吕燕的成功想不到别的,但吕燕坦然的自我评价足以消除疑雾,证明其得些殊荣绝非意外。
面对不怀好意的记者她大方的调侃道:“其实我的雀斑根本没有照片上那么明显。
”我想这份坦率、豁达以及自信已经证实了自己的魅力,从而使观众认识到属于她自己的美丽。
与伽西莫多相反,雨果刻画的爱斯美拉达是几乎完美的化身,“她那妩媚和美貌的魅力,即便粗野的面容也由于看见即而明朗起来。
”她有着惊人的美丽的外表,内心却又出人意外的善良,她毫不犹豫的救下偶然落难乞丐王国的落难诗人,不计前嫌的送水给试图掳走她的伽西莫多。
这种美集童贞、母性和神性于一身,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神圣之美。
美的东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即便这种“美”本身已经拥有,爱斯梅拉达仍是无可抑制的爱上了花花公了弗比斯队长,因此当弗比斯为迎合他的未婚妻向她招手示意时,刀子被如此形容:“亮晶晶的眼光落到弗比斯身上,双颊像着火一般涨得绯红,脚步缓慢而慌乱,眼光困惑的好像无法逃避蛇的诱惑的鸟儿。
”如果说弗比斯的“美”对爱斯梅拉达有吸引力,那么爱斯梅拉达的美便是害她自己的武器了。
“她是那样美的出奇,在帷幔和木刻的阴影中,她比在广场上更容光焕发,好像是谁把一个火炬从太阳底下带到了阴暗来。
”书中在描述爱斯梅拉达被邀请至弗比斯未婚妻府邸时便已显露,美不被欣赏,而被作为互相较量的工具。
很显然,爱斯梅拉达并未炫耀她那惊人的美丽,她只是像平常人一样喜欢靠近自己心仪的人,即便知道彼此之间的距离,对于那些贵族小姐的嫉妒和愤怒,她并未察觉。
她美丽而不自傲因为她有着一颗同样美丽的心。
而那些雍容典雅的贵族小姐同样作为美的拥有者对事不关己的任何事可以做到漠然,但对于能威胁到她们的美就不会手软了。
“她们讲着毒辣尖刻的话,即残酷又文雅,毫不在乎地盘问和探究她那寒伧粗笨的装饰品,她们又是讥笑,又是讽刺,又是没完没了的贬薄。
冷言冷语不断向那流浪姑娘倾注,还有高傲的假慈悲和不怀好意的眼光。
”这几句话,很恰当地表达出贵族小姐的丑恶内心,而爱斯梅拉达适时的“不屑的神情”更强烈地折射出雨果对于“本质美”的追求。
“爱斯梅拉达由于她的善良,她愉快的性格,活泼的姿态以及她的歌声和她的舞蹈,使她常去的地方的人都喜欢她,她部落里的所有的人都尊敬她,把她当成圣母。
”但她依然可以肯定全城有两个人恨她。
一个是罗兰塔的隐修女,另一个则是一位神甫。
当然我们很快便发现前者是爱斯梅拉达的母亲,而后者是人人觉得阴森可怖的弗罗洛教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为爱斯梅拉达的母亲,隐修女曾对她有过无休止的毒辣的咒骂,在第一次见到爱斯梅拉达时,她在广场最暗的一角里发出尖声的叫喊:“你不滚开吗,你这埃及知了?”她对爱斯梅拉达的恨,在我们知道她的悲惨经历后,完全理解了这位母亲所受的煎熬。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这位母亲看见自己孩子的小鞋更愉快的事了。
可是孩子失去了之后,环绕着这只小鞋的快乐、妩媚、温柔的形象都成了种种可怕的东西。
十五年来,那只小鞋成了唯一能安慰她的东西,也是唯一能使她失望的东西。
就像发现孩子丢失的那天一样,她五脏崩裂,哭得死去活来,对于丢失孩子的母亲,永远都像是刚刚把孩子丢了似的,这种悲痛是不会过去的,长此以往丧服已经相当破旧,而内心依旧漆黑一团。
作为母亲,她有充分的理由痛恨埃及女人。
只是她的没来由的对爱斯梅拉达的痛恨,却令人不解。
在她看来,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就是一种妖术。
她不知道其实这就是她日思夜想的小女儿。
因为仇恨,她的母性的美丽变得像兽一样的机警。
甚至最后差点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女儿。
即便这样也没人怀疑她对女儿的爱。
当她认出自己的女儿,并意识到她正面临危险时,她用疯狂迷乱的目光盯住每一个试图抢走她女儿的人。
当她发现自己无计可施时,她的愤怒和暴躁也便不见了,她直挺挺的跪下来:“撩开满脸的头发,让两只细瘦的手垂在腰下,于是大颗的眼泪一滴一滴的从她的眼睛里流出,不断顺着两颊像溪流一般往下淌,同时又说起话来,声音是那样的恳切,柔顺,卑下,那样令人感动。
那些本来连人肉都敢吃的家伙,不止一人在那里揩眼泪。
”那个整天咒骂的“小麻袋”不见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充满母性光环的孩子的母亲。
她那独特的保护女儿的方式,使我们看到了最伟大的母爱,她没有美丽的外表,却有着全世界最慈爱的母亲的心,她的爱之于爱斯梅拉达或许来得太迟,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美丽。
而另一位痛恨爱斯梅拉达者——弗罗洛从小献身教会,勤奋上进,敬业进取,对科学的热忱达到了自啮其尾的蛇的地步。
应该说他是一个极严格按上帝规则生活的人。
由于他老是远离正常社会,使人们感觉他更像个缺少灵魂的躯壳。
当然,他也确实如此,除了抚养自己的弟弟若望,对社会不抱任何感情。
之于领养丑陋的伽西莫多,也只是为了给他心爱的弟弟贮备一桩功德。
他披着主教黑色虚伪的教服,身上散发的不是虔诚的清净而是阴沉的诡秘。
他道貌岸然,表面上德行高超,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却无法抑制来自内心罪恶的欲望,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他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置她与死地。
“得不到的东西便将其毁灭”是多么可怕的念头,而弗罗洛沉浸其中,不觉疲惫;他的邪恶来自于他变态的心智,因此即便是他有着令人敬仰的副主教身份,也难以掩饰他丑恶的灵魂。
美与丑相倚并存,没有丑就无所谓美,有了丑才会更显现出美的存在。
美与丑只是人性不可或缺的两方面。
二、美丑相互交错,难辨真伪黎巴嫩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美和丑在海边相遇,互相招呼。
“让我们洗个澡吧。
”于是她们脱下衣裳,在水里游泳,一会儿以后,丑回到海滩上给自己穿上了美的衣裳,径直走她的路了。
接着,美也从海里出来了,找不到自己的衣裳,她太害羞了,不敢赤身裸体,所以美就给自己穿上了丑的衣裳,径直走她的路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直到今天,都还有很多人看到丑穿着美的衣裳,便以为那就是美了。
而穿着丑的衣裳的美便被看作丑了。
但是,丑是不可能代替美的,仅有灿烂炫目的修饰,标致的容貌,婀娜的神采,却包藏祸心的美人是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
丑的外表,不能遮蔽内心的美丽,以貌取人的时代已经远去。
人的外表是天生的,而能反映出美的只有美好的心灵。
美丑似乎已经没法界定了,在这个连性别都可以说变就变的时代,人们应该把美的定义偏放在内在修养,而非外在相貌上。
就像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美”的化身,而且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
爱斯梅拉达这位圣洁的女性,爱上了一个最终将她害死的人。
那便是卫队长——弗比斯,他有着英俊的面孔,华丽的衣着,高贵的门第,就象太阳一样的灿烂夺目。
似乎是一具十全十美的人,他达到了美的极点,但是在卫队长考究的军服下,却掩盖着一个无比丑恶的灵魂,在他身上交汇着那个时代所有的罪恶,既有下层阶级的无赖流气,又有上层社会的用情不专,更有行伍出身的兵痞习气。
他是一个轻、矫情、自私、势力和冷酷的上等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肉欲的,爱的只是她的美貌,他对未婚妻百合花的爱是礼节的、敷衍的。
他背信弃义,玩弄女性,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他自命高雅,衣冠楚楚。
但是只要深究他的内心,我们会发现:高大的卫队长谈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粗俗、卑劣、不忠诚的人。
他,才是丑的极至。
外表的美掩盖不了内心的丑恶。
伽西莫多是一个畸形人,在他那奇形怪状的身体里藏着一颗纯洁、淳朴、善良、忠诚的心。
他对主人完全忠诚,甘心为主人抢劫爱斯梅拉达,又甘心为主人顶罪。
但是,他发现主人弗罗洛就是杀害梅拉达的凶手时,又愤怒地将弗罗洛推下圣母院的高墙。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一片真诚,为了爱可以不惜一切,他的爱也不以占有为目的,而是以被爱人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
他的感情不同于弗比斯的玩弄,更不同于副主教的占有,他爱的是她善良美丽的心。
他的感情不容怀疑,只是默默地随时为她献出一切,乃至生命。
正是这种无比的爱,使他在世人而前展示了他的美,他把爱斯梅拉达救进圣母院,人们高呼着“避难”时,他真美!这个孤儿,这个废人,这个被嫌弃者,此时无比威武和强大。
这畸形人独眼中闪烁的光芒,令卫队长靠双剑和马刺武装起来的美不功自破。
对于伽西莫多和弗比斯这两个丑与美的代表,书中的一段诗歌可以加以反映:不要看脸孔,姑娘啊,要看那心灵,男人的心灵往往丑恶,有些心里并没有爱情。
姑娘啊,枞树并不美丽,并不像白杨那么美丽,但它在寒冬里还保持绿叶浓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