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积极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要求:结合导学案基础知识及问题导航,高效预习课本。

问题导航: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要求,进行快速、高效预习。

2、按照合作探究要求,积极讨论,精彩展示。

【自学提纲】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身边,信息无处不在。本课是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以及信息活动,从而进一步介绍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人们学习、生活的关系。

一、信息在我们身边

仔细观察图片所包涵的事物(人、车、公益广告、红绿灯等)并回想自己上学路上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说出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

体会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表达发布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 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二、信息的表现形式

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 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答:

结论:

1、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2、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 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 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可。

3、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靠、或等具体形式来表现和传递。

4、信息永远离不开。通过多种载体形式综合表现的信息被称为信息。

三、信息的传递过程

两个事物之间的,叫做通信,也叫信息传递过程。读书并填写下表:

三、人类的信息活动

人类的信息活动分为、、和等几个环节。

1、信息收集是对信息集中的活动和过程。生活中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等都可以收集信息。

2、信息加工是将信息分析、表达出来是信息加工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信息加工的例子,通过自己体会的实例来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

3、信息存储是将信息以各种形式保存起来就是信息的存储。结合教材前面介绍的我国从古至今存储信息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存储的变化。

4、信息传递是把信息传送给另一方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教材在前面已重点介绍过。

四、信息的价值与共享

信息的价值与共享是信息的特征。有的教材中将信息的特征归为载体性、价值性、可传递性、时效性等。其中载体性指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可传递性是指信息始终存在于传递过程中的。这些特征实则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时效性也只有信息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四、信息社会

本部分内容教材叙述了人类社会从社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各个社会阶段的特点,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信息社会。

、、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社会,成为人的基本素养。

五、信息技术

“IT”()——信息技术

教材中第11页的“知识链接”介绍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有关情况,了解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历程。广义地讲,

可视为信息技术。

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是指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全方位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 ,. 和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1、信息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2、该部分的“探究”给出了家庭生活的一个片断,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物的活动(看书、听收音机、看电视、上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学讨论图中人物接受了哪些形式的信息,其中哪些属于多媒体信息。

3、“探究”让学生通过举出生活中信息传递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

4、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事,思考自己以前做过的信息处理活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他们分析信息处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充分理解每个环节作用。

5、怎样理解信息的共享性,举例说明。

【当堂训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课堂小结】

1、

2、

3、

【布置作业】

P9“实践与探索”是针对本课知识设计的两个小活动,是对信息相关知识的一个扩展、延伸和练习,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对本课内容作一个总结。

作业1需要了解的信息有: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应该了解的信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作业2则通过观察、访问、记录、分析、归纳进一步巩固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等活动。【知识拓展】

信息的十大特征

信息有十个基本特征:

1.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

2.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3.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

4.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5.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图书一直是人类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至今依然如此。图书市场始终是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没有图书,人们的生活将不可想象。

6.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7.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8.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

9.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

10.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信息的三种表现形式

信息可分为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即文字的、声像的和记忆的。

文字形态的信息即以书面文字为载体的信息资料,一般分为十种类型:

1.报纸、期刊 2.供工作用的参考图书、专著、百科全书和专业词典。3.有关的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规汇编、政策汇编。4.宣传品。5.统计资料 6.各类专业文献、年鉴、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图谱、图录、样图、地图。8.档案 9.内部文献 1O.人名录、名片、电话号码簿、通讯簿等。

声像形态的信息

声像形态的信息即脱离文字形式、以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的介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料大致有如下形式:录音带、录像带、CD光盘、幻灯片、新闻影片、科教影片、唱片、实物模型等。

记忆形态的信息

记忆形态的信息即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消息、情报,是指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传播和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