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版)
人口迁移——以山海情为例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图3 宁夏省地形图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说教学过程
②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材料三:闽宁镇位于银川南部,
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是著名的引黄灌
溉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年均气温
在9.2℃左右,无霜期可达165天,水资源丰
富,适合农作物生长,素有“塞上江南”之
美誉。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析政府组织西海
分布
迁移
特点 影响因素
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迁移”选自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是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教材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入手,分析影响因素 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变化影响人口分布的时空特点,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促进城镇化不断发展。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4 西海固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说教学过程
②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材料五:立足区位优势的闽宁 镇,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培育出酿酒葡萄、菌 菇、光伏等一批特色鲜明,与地方成长性较 好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 式”。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走上了 脱贫致富之路。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析西海固人民迁 至闽宁镇对迁入地的影响。 【设计意图】围绕“西海固吊庄移民”这一 情境主线,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①区域认知:根据图文材料,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②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与宁夏西海固吊庄移民案例,分析影响 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 难点 ③人地协调观: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④地理实践力:实地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 迁移原因和影响。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以检测学生对人口分布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分析题:请学生选取一个我国或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析其人口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分析报告。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人口分布的相关问题。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分布特点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世界人口稀疏地区的成因”等。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口分布”为主题,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现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意识,为我国及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口分布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此外,学生对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的使用也有所掌握,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c.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b.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结合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例如:让学生制作人口分布图、人口金字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例如:分析我国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互动讨论:设置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人口分布问题的关注。
-例如:展示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思考。
2.知识讲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这一地理话题。
2.注重概念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3.培养地图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上的人口分布,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4.加强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如计算人口密度、分析人口金字塔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案例分析法(具体国家和地区案例研究)
- 地图操作和GIS软件应用
- 视频和图片展示
- 实践活动(如模拟人口迁移决策)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口与人种主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人口是如何分布的吗?人口与人种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爆炸、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
3. 主要人种及其特征;
- 三大人种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及其文化差异。
4. 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
- 我国人口总数、人口分布特点;
- 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演变。
核心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和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
板书设计
- 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
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
- 人口问题:人口爆炸、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
3. 主要人种及其特征
- 三大人种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及其文化差异
4. 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
- 我国人口总数、人口分布特点
2. 请列举三种主要人种,并简述各自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区域。
答案:三大主要人种包括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
-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特征为皮肤较浅、头发较直或卷曲、眼睛颜色多样。
-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部分)等地,特征为皮肤较深、头发卷曲、嘴唇较厚等。
-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特征为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头发直或斜、眼睛呈杏仁形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2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知识目标】1. 了解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基本概念;2. 掌握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3. 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学生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口集聚的特点?为什么?”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学生对人口分布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学习人口集聚特征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2-P3的有关内容,理解人口集聚的含义;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人口集聚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拓展对人口集聚特征的讨论。
步骤四:学习人口分散特征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了解人口分散的含义;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分散的特点,并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3.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分散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特征要求学生将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整理出来,介绍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六: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现象?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澄清学生对原因的理解。
【延伸探究】学生可自选城市、乡村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当地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并撰写实地调查报告。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集聚和分散的概念、特征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人口分布提供了基础。
2023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
2023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____年____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____月上旬到____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____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①学"两纲""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②研"两题""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1.1人口分布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为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秀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例如,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分布为例,分析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的人口政策调整,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国家战略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人口分布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人口分布现象。
2.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能够分析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 学会运用图表、地图等工具,直观地展示人口分布的特点,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4. 关注时事热点,了解人口分布与国家战略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பைடு நூலகம்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4. 通过分析人口分布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为主,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对地区发展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地图、图表等,直观地展示人口分布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人教版新教材)
“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人教版新教材)一、教学内容简介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分布影响等内容,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教学设计针对人教版新教材中有关人口分布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地介绍和安排,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2)掌握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3)了解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安排及具体教学步骤1. 人口分布的相关概念介绍(1)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什么是人口分布,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
(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的含义和形式。
3. 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1)通过教师讲解或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内容。
(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4. 综合训练(1)通过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2)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课外阅读,巩固学生对人口分布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教学设计采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1. 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综合训练的作业和课外阅读的情况,评价学生对人口分布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3. 可以采用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分布图和增长图表,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分布和增长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口分布和增长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人口地理学导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理解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人口问题与世界》: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尤其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善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获取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人口问题对环境、经济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人口问题感到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测试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 作业评价:
-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 点评:教师在点评作业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口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分析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口的概念、特点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2. 我国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
教学难点: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对人口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理解人口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材与教具准备:1. 初中地理教材及相关地图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包括人口分布图、统计图表等教学资源。
3. 教学用黑板、白板等书写工具。
学生预习与教师备课准备:1. 教师需提前梳理好相关地理知识,制定好教学计划。
2. 学生需提前预习人口相关概念,了解基本的人口地理知识。
3. 教师需准备一些人口相关问题或案例供学生思考与讨论。
通过上述的准备,确保师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序、高效地进行《人口》这一课题的学习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目标设定首先,地理课程的导入阶段应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为学生们构建与课堂主题“人口”相关的兴趣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出人口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人口的概念、特征及地理分布等内容。
二、互动探讨与探索发现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我们将采取师生互动探讨与小组讨论的形式。
具体如下:1. 分享全球人口现状(1)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结合图表和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
(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其思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2. 探讨人口分布特点(1)通过地图展示世界各大洲、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分析人口稠密与稀疏地区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其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人口密度及特点。
(名师整理)地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 《第3节 中国的人口》优秀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采取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效果较好。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城市交通视频、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的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和人口分布图学生准备:家乡人口调查表教学过程引入: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由此引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学生所举典型例子:暑假出去旅游,到了火车站发现那里人头攒动,好不容易才挤上火车,车上人满为患,碰上暑运高峰,只有感叹“行路难” 了;去看病,碰上人流、车流拥堵不堪……)一、数量世界第一1.教师指导读图1-7 “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2.补充资料: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4亿,居世界第一位。
(2)读“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统计图”:【技巧点拨】歌诀记忆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河南河北鲁粤川,湖北湖南苏浙皖,十省人口不一般,个个超过5000万。
二、增长速度较快教师出示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1.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原因是什么?(人口直线上升,增势迅猛)三、分布疏密不均1.比较提问:人口的疏密用什么来表示?结论:(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2.读图1-9“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提问:说说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分界线是什么?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黑河-腾冲;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的合理容量》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口合理容量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人口合理容量问题。
在案例背景的设计中,我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容量差异作为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探讨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合理容量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人口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口环境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合理容量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总结学生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合理容量”。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人口合理Βιβλιοθήκη 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2.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如资源、环境、经济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以我国不同地区为例,阐述人口容量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
【湘教版】1.1 人口分布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视频等资料,分析和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总结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表现。
3.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1.从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角度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并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读图分析归纳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胡焕庸线》,以大致了解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世界人口总体上仍在不断地快速增长,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你知道这些人口是怎么分布的吗?世界人口的分布有规律吗?如果有,一般规律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爪哇岛人口密度特点大的原因。
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爪哇岛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1. 爪哇岛面积只有12万多平方千米,仅为全国土地的7%,但印尼2亿多人却有一半以上(1.4亿多人)住在该岛。
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大。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2. 议一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地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优秀教案
《人口》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根本国情;认识实行方案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开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开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方案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二、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开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兴旺,城多,人口集中。
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兴旺,城少,城人口也少。
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数、人口特点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二、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密度人口地理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学案)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考点1.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理解)1.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 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福利、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的发展水平。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理解)2.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不是因为出生率高,而是因为人口基数大。
带来的问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2)人口老龄化含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或者老少比大于30%原因与措施: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
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
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主要措施是引进和善待劳动力,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等。
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生育观念的改变。
解决的措施是奖励多生、补助多生。
3我国人口问题表现: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多。
2)人口老龄化。
3)性别比失调。
4)人口素质低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吸引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立法禁止孕期性别鉴定。
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见上页)【典例1】读下面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答案:(1)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死亡(3)B 发展中(4)原始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5)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6)现代型计划生育【典例2】下图为我国五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读图回答。
(1)该年,图中所示各省区中()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B.江苏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2)从图中可以看出()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较低的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解析:(1)图中给出来的是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通过计算宁夏死亡率并不高,故A错误,因为苏的人口总数最大,根据计算其新增人口最多,所以B正确,而D就错误,通过计算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差,可以得知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低,故C错误。
正确答案是B。
(2)A.上海是低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而西藏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不符合题意;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故正确;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相关,不符合题意;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上海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死亡率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1)B(2)B【典例3】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B.乙地是发达国家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答案(1)B(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0到4岁人口的比重大,说明该地区人口出生率高,即自然增长率高;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乙地的人口出生率约为38‰,死亡率约为38‰,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丙地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占5%,由此可以判断该地区未进入老龄化,所以人口还在不断增长。
四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甲、丙、乙、丁。
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型;乙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型,为发展中国家;丙地人口数量是否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从试题给出的信息不能判断;丁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且人口呈负增长,为发达国家,所以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考点.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1.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①临界性;①相对性;①警戒性。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典例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约15~16亿B.15.1亿或16.6亿C.约8~9亿D.约14~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解析:主要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1)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而合理人口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
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到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到9亿。
(2)影响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答案:(1)C(2)D【典例2】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据此回答下列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承载力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2. 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1.“活得舒服”是指人口合理容量,该指标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由于在不同的时期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这种说法错误,因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过度索取资源会破坏生态,从而使人口合理容量下降。
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这种说法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说法正确。
加快人口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说法错误,这样只会使广州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答案:1.B; 2.B第三节人口迁移考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1.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县级及以上),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一年及以上)地改变。
概念辨析: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又返回(不变更户籍)。
人口移动:只要有空间移动,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均是人口移动的一中形式。
2.人口迁移类型:(1)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2)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农村4种。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考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1.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2.四大因素:(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资源(土壤、水、矿产等)、环境、灾害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交通通信的发展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经济因素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变革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判断方法可以从四大因素方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可以从人口迁出区和迁入区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同样是难民,有的是战争难民,有的是环境难民。
考点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理解)1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①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往往使迁入区人口性别比上升以及年龄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