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级公共选修课《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
期末考查作业
略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学号:
姓名:
学院:
班级:
任课老师:
2015年月
略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所以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思维方式尚没有形成。具有必要的法律素质,法治观念,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条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法治观念、大学生、法治教育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
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它直接决定人们的法律态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法律行为。对每一个公民来讲,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都非常必要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加强法治,从根本上要从强化人的法治观念入手。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其法治观念的水平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形成有着特殊意义。所以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使我们知法、懂法、守法,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正在建设的是一种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大学阶段是广大青年青春勃发、奋发图强的黄金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部分大学生不注意个人修养,凡事利益与实惠至上,什么高尚与正直、理想与信念、文明与道德都被抛至一边,以致价值错位、道德失衡。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层次、高素质的大学生也相继涉足犯罪,成为世人唾弃的囚犯,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学生法治观念的现状
1、法律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法治观念淡薄且有偏差
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都接受过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有所提高,也知晓很多法律术语,但在面对现实法律问题时,他们却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不会用法治观念作为守法的行为指导,甚至还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大一时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另外,部分大学生只想行使权利,不想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或在享有权利时,不愿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
由此见,大学生们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首先,要知道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法律基础课上无法认真听讲,有一部分原因是课程的枯燥。所以,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如加入各种案例的分析,加入一些判决的视频等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多运用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访问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等,都是加深法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的好方法。只有大学生们有了兴趣,他才能真的自发的去了解法律知识,去学习法律。
2、对法治的诉求有所提高,却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
由于受我国数千年的政治传统和法律文化中权力至上、专制传统、义务本位等消极的法治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民众没能培养起信任法律、崇敬法律的法律信仰。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大学生仍不能树立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即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在广大的大学生中还存在“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没有对社会主义法治真正实现的要求与渴望,也没能形成法律信仰。应提高法律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3、对法律现象关心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被动守法状态
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社会上的法律现象,在对社会问题尤其是身边的涉法问题出现时,能够考虑到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但是这样的法律意识却还停留在被动守法的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法律的唯一作用就是惩戒“坏人坏
事”。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途径
1、高校应注重对法治课程的教学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是始于1986年,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指导理念,其性质定位具有“双重性”,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2006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文件,将“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求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主题活动;并强调“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将法治教育列入课程,落实法治教育教材、课时和师资,积极并辟第二课堂,推进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对于高校来说,要突出法治观念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法治观念已经成为了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提高法律素质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和法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和长远措施,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作为一个高等受教育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之外,同时具备比其它社会群体更高的法律意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法治观念可以直接指导于大学生对法的适用、遵守和救济,因此,高校应当提高师生对于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法治观念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2、培养法治观念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十分重要。在相同的法律意识教学内容面前,如果教师的学识渊博,法律意识较强,法律信仰坚定,授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就会深深地吸引大学生,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教师讲课的艺术真正能使学生体会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话,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听课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迅速形成。另外,教师的法律人格和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总是会影响着学生对其授课的接受与理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