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有捷径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加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培训班或者课程,系统学习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2. 寻找中医师傅指导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指导。
初学中医的同学们可以在中医馆或者医药市场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傅,向他们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与中医师傅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与实践。
3. 参加中医学院的课程如果对中医学有较为深入的兴趣,并且希望将来能够从事相关职业,可以考虑报读中医学院的相关课程。
中医学院具有严格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系统地教授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积累中医临床经验。
4. 参与学术研究和活动中医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当前中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中医学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中医义诊等,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
5. 结合实践学习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初学中医的同学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中医知识。
可以选择去中医馆实习,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傅进行实地操作和观察。
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为人们提供中医咨询和服务,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
总而言之,初学中医可以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寻找中医师傅指导、参加中医学院的课程、参与学术研究和活动以及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
取类比象——真中医的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取类比象——真中医的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
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
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
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
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
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
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
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
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1、“象”从何处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
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
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
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
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如何自学中医
如何自学中医经常看到很多热爱中医的朋友,想学习和了解中医,却由于自身的圈子和资源等原因,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真正的中医,这里冒昧给未得门径的朋友排列一个学习次序。
不同于不少朋友对中医的误解,总认为有个牛叉的老师才能学好中医,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中医名家都是自学成才,比如近代的医学大家岳美中,已故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下面,我们就来排列一个学习中医的次序,希望对初学者和爱好者能有帮助。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对于初接触中医的爱好者来说,首先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类似于《三字经》一样的启蒙读物,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基础的中医文化和背景这套丛书是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一批老中医的著作,这是重印版,这本是解读医学三字经的。
医学三字经原文言辞比较简洁,这本书是很好的解读和延伸。
而作者方药中也是中医名家,名家解读启蒙读物,有心得读者自然会有所获。
对于医学三字经,市面上还有一个版本也不错。
这一本是北中医的注解的白话版,也是老版非常受欢迎后重印的,有价钱不高,适合古文基础一般的朋友学习的特点。
这个书有一本就好,没必要都买,《医学三字经》本身只是给初学看的一个启蒙性的纲领读物,能够帮助大致了解中医的全貌,内容较浅。
市面上目前最好的就是这两个版本。
《名老中医之路》是记载一些名医学医的历程,实际价值不高,但是对于热爱中医的朋友能够提高学习兴趣,真心喜欢中医的话,看看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缺点是价钱比较高,最好是在图书馆看看就可。
当然,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就无所谓了。
《中医入门》适合想系统学习中医的初学者,该书作者秦伯未先生是上世纪沪上名医,一生行医教学,《中医入门》是他多年教学行医系统总结的中医基础性著作,能够帮助初学者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该书价格便宜,网购不到十块钱,是初学者比较好的选择之一。
对于自学中医的朋友来说,中药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中医,是必须要懂得药性的。
这里推荐五版中药教材,这本教材是目前国内各种中药教材的蓝本,很多教材都是从这本演变而来,缺点是学院教材,看起来容易犯困。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学习中医的捷径与阶梯
小 于 对 照 组 , 均 < .5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表 明 补 阳还 五 汤 加 味 可 以 减 P值 00 , 少引流液中 I L一1 B的值 。 同 时治 疗 组 与对 照 组 组 间 内 第 1天 、 3天 、 5 第 第 天 两 两 比较 , 均 < .5 表 明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组 内第 1天 、 3天 、 5 P值 00 , 第 第
医学信 息
中 医中药 ・中西 医结合
ME I A F R ITo D C LI 0 ⅣA I N N N .1 01 o0 21 ・3 9 ・ 2
外科手术创伤的应急反应可引起 I L一1 大量分泌 , 进入血流发挥 内分泌 激素的作用 , 具有 与 T F—n相 同的效应 , N 如引起发热 、 诱导肝脏急性期蛋 白 术后 气 血 虚 弱 、 部 疼痛 水 肿等 , 以改 善 术 区局 部 情 况 。 局 可 L一1 的 降 低 可 以 减 少 术 后 发 热 的 产 生 , p 同 对 两 组 比较 总 引 流 时 间 , 1天 、 3天 、 5天 引 流量 , 1 、 3天 合 成 及 引 起 分 解 代 谢 性 消 耗 。 I 第 第 第 第 天 第 从 引流 量 比较 P> .5, 5天 引 流 量 和 总 引 流 时 间 比较 P< .5 应 用 补 阳还 时可以降低术后的分解代谢性 消耗 , 而促进 术 区的康复 过程 。研究 发现 00 第 00 , L一1 B第 1 治疗 组 和对 照 组 没 有 差 异 ( 天 P>0 0 ) 第 3天 、 5天 治 疗 组 .5 , 第 五汤 加 味 的 治 疗 组 总 引 流 时 间 短 于 对 照 组 , 明 补 阳 还 五 汤 加 昧 可 减 少 总 I 表
天 呈顺 序 减小 。 综 上 所 述 , 阳 还五 汤加 味能 减 少 总 引 流 时 间 和 引流 量 , 可 减 少 术 区 补 并
我自学中医的捷径(转载)
我自学中医的捷径(转载)转自:红景天先学“经络”→ 再学《内经》→ 三学“本草”→ 四学“脉诊”→ 五学《伤寒、金匮》(注:我使用的书,除了《神农本草经》之外,几乎都是白话版,另有一本《实用中医名辞大全》,当作工具书来用)我对这条捷径的学习想法:我很佩服有些人可以将“中医四大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默写也不成问题,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是否是背熟经文,就能帮病人诊病了呢?我认为只有理解后的背诵才有意义,否则苦苦强记不理解的东西,又能怎么运用呢?我认为中医是科学的,既然是科学的,为何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来学中医呢?所以,我用理解的角度来规划这条捷径...中医对于人体的生理描述,我想主要还是以“经络”为主。
若能先了解经络对人体生理上的理论依据,再谈其他的部分,会比较容易上手。
尤其在读《黄帝内经》时,除了“阴阳五行变化”的基本道理之外,病理、病因也和经络有关,而在后段的经文(灵枢)中,大量的叙述针灸治则理论,若先前不先搞懂经络,读《内经》时,又会遇到瓶颈,所以先学经络铺路,再学《内经》理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再去读《神农本草经》学习药性,这也是为了往后的学习铺路,因为读《伤寒、金匮》,古人用药的观念会与当时的药材有关,而《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材,理论上,在时间差距上会比较接近一些,比较能够了解古人用药的精神所在。
又尤其在药材的性味与入经方面,也与之前所学习的部分有很多关连,多项结合之后,更容易了解药材的运用。
“脉诊”在中医里面是最重要的诊法,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里面有一段文:“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换句话说,要帮病人用针之前,脉诊也是第一优先,否则会有治疗上的危险。
在《伤寒、金匮》里面的条文,几乎都有脉象的说明,而在中医四诊当中,脉诊是难学的技术,也是争议最多的诊断法。
各医家有不同的讲法,很难说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我是以《黄帝内经》所谈的脉学以及《伤寒论》的脉学为主,先了解脉诊的意义,如有机会,再寻高人拜师学艺吧...(注:虽然我很不满意任应秋所著《中医脉学十讲》,但第8、9讲把《伤寒、金匮》所叙述的脉象汇集整理,很能节省时间,也算是不错的参考资料)最后读《伤寒、金匮》,坦白说,我认为《伤寒、金匮》是非常好的临床实践教材,当成医案来读绝对是上上之选,只要学习过“经络”、《内经》、“本草”、“脉诊”,至少对于《伤寒、金匮》条文所说的内容,总会有读得通的感觉,相对的来说,也会比较好理解。
何裕民:中医学学习应掌握的原则
中医学学习应掌握的原则学习方法是一般学习原则指导下的心智操作,学习原则则是具体学习方法的抽象和概括。
本节拟结合中医专业的特点先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学习是一个过程,循序渐进是指按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条件,有系统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原则。
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学习原则。
这可溯诸宋朝大思想家朱熹,他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
”大凡学有成就者都遵循和强调这一点。
巴甫洛夫告诫青年,“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就中医学习而言,它是一个内在有着较为严密逻辑和递进关系的体系。
一般的教学程序,正是按照这种逻辑上的前后衔接安排的。
有的低年级同学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感兴趣,刚入校不久,便急切地想学习怎样看病;或中药还没学好,就拼命地死背方剂。
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循序渐进原则的,急于求成而常常事与愿违。
学习中医并无一蹴而就的捷径。
只有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打下宽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2、学贵深思原则孔子治学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后,许多学者大多强调“精思”、“深思”是“读书之要”。
清朝著名学者焦循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爱因斯坦(Einstein,A)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清代名医程国彭则总结自己学习医学时说:“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大悟,即援笔而识之。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和思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则能促进记忆。
大脑不可能记住感官还没有完全接受的事物。
对没有真正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记忆的效果也不好。
因此,专业学习中要避免在对含义不甚理解的情况下,一味只知死记硬背。
要善于开动脑筋,“潜思默想,究竟其间意义。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学习中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
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并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学中医方法:1.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开始时可以选择一本简明易懂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或《伤寒杂病论》,逐步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医学术语。
2.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需要专业指导和教学。
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可以学习到系统的中医知识,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经验。
3.坚持实践中医技术: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实践经验,或者参观实地诊疗,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4.学习常用中药材: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常用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连、当归等,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5.积极参与中医交流和讨论:加入中医学习和交流的社群,与其他学习者和专业人士交流、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
这些交流平台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精彩的学术探讨和解惑。
6.深入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平衡理论和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7.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没有捷径可走。
学习中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持续进行实践和反思。
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和能力。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道捷径
医道, 手抄本, 捷径手抄本《医道捷径》(很实用)我有一个手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行治疗,现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打出来,行家们看看没有实用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八九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哪些方法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哪些方法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中医学院专业教育:可以选择就读中医学校或医科大学的中医专业,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知识,获得中医学士或硕士学位。
2. 研究生研究方向:对于已经拥有医学学位或相关学科学位的人士,可以选择攻读中医相关的研究生学位,如中医学硕士、博士等。
3. 进修培训:对于已经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士,可以选择参加中医进修培训班,通过短期培训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技术,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4. 自学成才: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学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相关考试或实践经验积累,获得从业资格。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医从业者的要求和认可程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和医学认证体系规定,选择适合的入行途径。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学习中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深入探索多年。
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容易地入门并建立起对中医的基本理解。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开始学习中医。
1.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中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人体的整体状态,从而判断出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你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并理解如何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和分析疾病。
2.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你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听取患者的病情陈述、询问患者的症状以及按摩患者的穴位,来获取诊断所需的信息。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学习中医的基本疗法中医的基本疗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拔罐、刮痧等。
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学习,了解其原理和应用范围,并进行相关的实践。
例如,你可以学习一些常见的中草药,了解它们的功效和用法;或者你可以自学一些简单的针灸穴位的使用方法,尝试通过按摩来缓解一些常见的症状。
4.参与中医诊所或实验室的实践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你可以寻找机会参与到诊所或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中,与专业人士交流,观察和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你的技能,还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应用。
5.尊重中医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方法,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你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中医文化的书籍,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区别。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精力,没有捷径可以快速掌握。
这些简单的方法只是帮助你入门的途径,真正深入学习中医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你将逐渐建立起对中医的基本理解,并能运用于实践中。
阅素灵︱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真中医,真霸气!
这条路⼦是历年历代⾛出了多少杰出的中医。
再有⼀个的话,你要有这个缘分,很多⼈说遇到⼀个好的⽼师主要是靠运⽓,如果你想建⽴⼀个缘分的话,如果你真诚的是这么想,在⽇常⽣活中你真诚地去实践,你就会遇到⼀个好的⽼师。
很多⼈抱怨说,这个世上好的⽼师怎么这么少。
好的⽼师⼀点都不少,虽然说他们的整体数量在减少,但是好的⽼师⼀点都不少,如果你还没找到,说明你就是没有做够,这是肯定的。
如果你是很努⼒地去做,很多机缘就会出现在你⾯前。
只要你把⽼师辨别好了,⽼师收了你,剩下的就是你好好学。
如果拜师,没有带着功利的⼼,这样就很好;如果⽼师和学⽣双⽅都带着功利的⼼,就会产⽣不良后果。
为道、为术,不为功利,这样才能产⽣⼀辈⼦美好永远有良好关系的师⽣之情。
现在有很多⽼师愿意去传播,如果这个⽼师传播有⾼额收费的话,其实这样对⽼师⾮常不好,因为功利到了最后,他最后也不会有⼀个真正的弟⼦。
⽽弟⼦因为⽼师开始收了他的钱,他内⼼深处不会把⼀个收他钱的⽼师当做真正的师⽗。
弟⼦服侍师⽗给师⽗送东西是应该的,师⽗收取⾼额费⽤如果只是为了考察弟⼦是可以的,但如果把收取⾼额费⽤作为贩卖道术的⼿段,那么他永远不会有⼀个真正的弟⼦,不会建⽴⼀个真正的师⽣感情,这是绝对的,所以在这点上来讲的话,最好是能接近⼀些不收钱的⽼师,往往不收钱的⽼师会在你的⼈⽣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付费的⽼师也可以,但你交了钱去学,你对那个⽼师感激是感激,但内⼼深处你不会把他当真正的师⽗的。
道门的师⽗收了徒弟,弟⼦跟学⽣是有区别的,如果是他收的弟⼦,他就会⼀直负责到底,有的弟⼦甚⾄在⽼师家吃、喝,事实就是这样。
像我很多师⽗收了我做弟⼦,除了我送给他的礼物之外,那个是属于诚⼼想送的,不为什么⽬的,⽼师⼏乎把所有的费⽤都包了。
如果⼀个⽼师向你问很多钱,⽽⼜不是为了考察你,那他就是品⾏有问题,就不能算是⼀个真正的⽼师。
他可以收费,你也可以去学,但收费要合理,不过最好是能找到不功利的⽼师。
学中医的捷径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
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
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
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
难经。
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
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
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
学会守静。
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
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
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
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
但初学抚得龙泉。
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六气实为一气阴阳至简太阳寒水在上降阳——党参少阴君火在下升阳——附子太阴脾土在中调升降——干姜炙甘草少阳——阳之渐升——柴胡太阳——阳之升极——麻黄桂枝生姜阳明——阳之降(将入阴)——黄芩党参太阴——开门迎阳气下降(配合阳明之降)少阴——阳气敛降至极厥阴——关门送阳气升发,阳气由阴出阳,位仍在阴——当归少阳——开门引阳气破阴出阳,位已在阳如此周而复始。
六经讲的其实都是——阳气的运行。
阴盛的本质,就是阳虚;阴虚的本质,就是阳盛。
讲的也不只是“量”的多少,更本质的是“位”的变化——阳的位置在下,上面的阴就盛了;太阳(阳)下去了,黑夜(阴)就上来了——能量的多少没有变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
/blog/static/103326260200921384729334/。
卢崇汉老师在讲课里就听众提出的祛湿,给出的祛湿方:广霍香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石菖蒲20克白蔻15克法半夏20克生姜30克苍术15克湿的本质还在于阳不足,补阳才是关键!失眠常用方剂:(1)伤食不寐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2)心下痞,不寐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3)上半夜不能入睡,阳不能入阴暖水燥土兼降金水.砂半理中汤宜之.砂仁,半夏,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白术,甘草.(4)下半夜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柴芍二陈龙骨牡蛎汤. 柴胡,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 亦治睡眠浅.。
中医入门捷径
我读了一年半初中,未满十五岁,碰上66年席卷全中国的“文化革命”。学校的老师都成了“臭老九”,经常无人上课。因休学回家,被安置在本县边远山区,镇办企业,白石厂“工作”。
全厂有七,八十人,主要由炮工班,捶工班和搬运组组成。炮工在悬崖顶上打眼放炮,将岩层中一种叫石灰石的“白石”炸下山来。被炸药炸松后的石块互相卡在山上泥土中,炮工就爬上山崖,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用钢铁撬棍将它们撬下山来,再用二捶打成片石。我们捶工就坐在稻草编成的草垫上,将片石捶成二至四公分大的小石子。然后倒下山脚挨近公路旁边,由搬运工上车,运到威钢。
【中医入门捷径】I
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同其它任何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一样,就是既要重视提高,又要重视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既要强调现代化,更要强调继承,有继承才能更好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继承,那就只剩空话。在中医断代,面临失传之际,为了中医的继承,为了让初学中医者,或正准备自学中医者,少走一些弯路,我想提供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些经历,为后学者参考,或可借鉴,或能鼓励,厚颜之曰:“中医入门捷径”。凡有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就这样,我借来了外婆得几本书,一本:袖珍针灸便览,另外就是“川南国医函授班”中医全套,共九本,每本几十页。又买来一合毫针,一根三棱针,一根梅花针。(又名小儿针,与皮肤针)先从自己身上开始针刺试验,背着针灸歌括......
自创进针歌
经络顺逆取穴定,左手“爪切”十字纹,
右手持针“月园缺”,神定气闲缓பைடு நூலகம்针,
再次去外婆家时,对我的要求提高了:你想要超过万病一火吗?要学,必须先背经络穴位歌诀,如:
足三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痛,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泄泻,眼肿脚膝酸,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
2、熟悉医案,学习成功治疗的案例。
3、实践诊断技巧和中药配伍。
4、练习采用多种治法,以突破疑难。
5、调养生活,尤其是药食同源。
6、学习推拿穴位操作、养生保健方法。
7、做好常见病的急救护理,提高处理水平。
8、在临床实习中,主持治疗及观察效果。
9、进行疾病预防治理,以避免接诊困难。
10、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实验室,获取知识。
11、学会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提升鉴别技能。
12、参加国家注册备考及相关技能认证考试。
13、了解临床药物应用,严格把握用药方面的法律规定。
14、练习综合诊断与治疗,以提高临床能力。
15、不要忘记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症状诊断,以便更好的治疗。
16、文化审读中医古籍,逐步掌握治疗理论。
17、深入学习西医、中医结合的实践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
18、掌握基本中药药物学知识,加快推荐药物的选择。
19、研究中医有效治疗方案,提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0、在经历他人治疗的故事中学习,发现有效的治疗方式。
21、不断做记录,总结整理病例,以保证诊疗过程的完整性。
22、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穴位操作方法。
23、及时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会活动,熟悉最新的科研成果。
24、与治疗关系密切的各专业协作交流,扩大科研视野。
25、拓展自身技术,不断提出改进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技术。
中医专业成长之路
中医专业的成长之路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教育培训:首先,要通过系统的中医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学习,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
2. 实践经验: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跟随资深中医师实习、参与临床工作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3. 继续教育: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4. 中医经典学习: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5. 跟师学习:选择一位有经验的中医师作为导师,跟随其学习,传承经验和技艺。
6. 科研创新:参与科研项目,探索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7. 医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关心患者,尊重生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8. 团队合作:与同行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水平。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可能不同,但持续学习、实践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关键。
同时,要保持对中医的热情和执着,不断追求卓越。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中医有很多门派,各家各派又有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
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
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学好中医,必须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
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
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
”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四大步骤/方法方法/步骤1: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
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
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
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
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
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
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
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
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
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
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
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
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
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
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跟随名医学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往往越是名气大的名医(絮我不列举其名字了),越是个性极强,非常难于拜师学习。这方面,我也好、其他学习者也好,都是有着深刻的体会的。回想自己多年以来,到处拜师学习,坐火车、乘飞机、住宿、请老师吃饭,等等。每拜见一位老师都要花费少则百元,多则千元。——有位老中医很坦率地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师傅如父。对于师父来说,在古代,学生们是要为师傅养老送终的,你们现代的学生,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也让我哑口无言!
第三 调药方现代很多中医大夫,自以为自己了不起,古人的东西还没有学好就像自己弄出点成果来,很浮躁,很多人连古人最基本的方剂都没有吃透,连张仲景的方子都没有吃透,就忙着创制新方,根深才能叶茂,既往才能开来。很多中医连经典都没有读懂,就妄说自己发现了新学说,跳出了经典,并且疗效并不是很好,建议还是回去好好的研究一下经典,仔细分析一下古人的组方用药规律吧。因为古人的组方,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四君子汤,就四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配伍是相当严格的。古人之方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临床验证,疗效那是十分肯定的。
如果你已经初步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知识,准备更加精进地学习中医,该从何入手呢?
首先我先举个身边的例子:中医名家网的四川网友、中医爱好者刘军发了一个帖子:
对运用薛老的系统疗法的一个思路
感谢薛感谢薛老的无私奉献,学生获益良多,希望得到薛老感谢薛老的无私奉献,学生获益良多,希望得到薛的教诲。但是,我感觉,薛老的三焦学说,能否先补脾胃,用七分养、三分治(太医养生宝典);再开淤,象申永彪老师先用下发(按摩有开气门的说法,不开气门,犹如关门捉贼,很有名的古典脏腑按摩发也是要先打开气门);然后用三焦全息疗法,整治河道,调理三焦(所谓的枢机);在用深山老牛的补肾发。则中医系统发大备也,疾病无不治也!
那么,该怎么办呢?如果像刘力红老师所倡导的,拜师学习,师承教育,就要放弃原有的工作、待遇,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一年放弃5万元的收入,还要投入几万元的生活、学习费用,中医师承教育的费用,也相当于高额的“MBA”、EMBA的十几万学费。——怎么办呢?我反复思索,多次跟刘力红博士探讨。 [待续]
答问:学中医有捷径3
从这个帖子上,可以看出:刘军的确读了不少中医书,也很有些想法。学习中医的目的,是希望最终成为临床高手。我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翻看中医图书,“应手取效、效如桴鼓”、“起顽疾,除沉疴”,似乎写书的中医专家都是胸有成竹、百发百中的“神医下凡”。我作为一家国家级出版社的编辑,曾经无数次地考察声名赫赫的中医专家,却十有八九失望而归:“看其专著,叹为神医;跟其临床,不过如此!”——现在的有些中医专家所出版的医学专著,对中医学习者有着一种不自觉的“误导”。因为医著中所列举的实例,多是典型病例、特殊病例,而且多是最终治好的病例。——这也不能苛求专家,因为专著篇幅毕竟有限,所以,自然要“精选”典型的、治愈的病例。为什么看其专著和跟师学习是差别非常之大?为什么刘力红博士一直呼吁“跟师学习”?因为跟师学习,才能真实地、没有任何“掺假”地反映老师的疗效、细节,包括失误、困惑、曲折等真实体验。
建议最多的是,先从四大经典读起,《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事实上,老一代的中医名家也大多数都这样学习的。不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就不能算迈进中医的门槛。——那么,一个当代人学习中医,是否仍然要遵守这样的“千年之规”呢?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看到那么多喜欢中医的网友们,都在试图攻读《伤寒论》,但是有多少人坚持到底,把伤寒论上百条方剂能够灵活运用呢?——那么攻读《内经》、《伤寒》的朋友们,又有多少人坚持到底,能够每个条文都能脱口而出呢?我曾经追踪过很多自学中医的朋友,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过百分之一而已!
学中医有捷径
------------
按:“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学中医岂能没有捷径?捷径又因人而异,需独自琢磨,知己知彼。现收集相关文章二篇,为抛砖引玉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问:学中医有捷径1
近来,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讨论“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怎样自学成为中医师”等问题,特别是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入手呢?
这就是当前严峻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一个类似的情况:
在清代以前,要成为文学家,必须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甚至要求每位学子能够熟读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写作。——而到了现代、当代,如果你想走向文学之路,那么,你可以阅读、体味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而不必非要让你先从“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开始。
转载来源于:
-----------------
一位著名老中医谈学习中医的捷径
翩翩蝴蝶仙子
554位粉丝
1楼
学习中医到底有没有捷径,这个问题可能是多数中医初学者都要问的问题。笔者在刚刚进入大学校门之时,常向老师请教有无学习中医的捷径,绝大部分老师的回答是“学无止境,学无捷径”。老师的回答虽然不能让我完全满意,但是却让我懂得了学习中医肯定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最适合的学习方法,那么中医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学习中医的捷径是什么呢?
[欲知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请听下回分解]
答问:学中医有捷径2
那么,初学中医,从什么地方入手将非常切当呢?
除了手头应该准备《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备浏览,我们认为:当属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这些书都会让你对中医有着深切的感同身受,带你从心灵深处走进中医的神圣殿堂!
再如,如果你想开车,直接进驾校上车学习,而不必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一样,从汽车机械、电子控制等课程学起。真很象是很多年前要学习计算机,必须先从复杂、专业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学起一样。
所以,也有很多中医名家,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中医名家,建议学习中医不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易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学起,最后才学习《伤寒论》、《皇帝内经》。他们的观点是:古人学习中医,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起,那么,古人就特别主张先将《伤寒》、《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就像现在社会中,很多小孩子要将很多首唐诗宋词背得滚观烂熟一样)。——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再让你背诵唐诗宋词,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如果你喜爱文学,喜爱传统文化,那么,你又可能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反复玩味,渐熟于心。虽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会让你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东方文化的内蕴和光芒。——而这,和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有着本质的契合和一致。
这两天国内某著名中医学家来本城办讲座,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如沐春风,即讲座的最后我问老师一个比较惊人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是什么。这位老师笑了一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他当年中医的时候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五十多年的中医的学习和临床,根据张锡纯老先生的经验,他总结出了几条学习方法,笔者以为比较有参考价值。
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虽然读了这些书,可是还有很多地方半懂不懂,希望能够提供更加通俗生动的优秀出版物,让读者在很短时间内就对专业的中医体系基本掌握。那么,我们曾专门针对这部分朋友,策划出版《小说中医》(张大明著,已出版)、《跟名医学中医》(暂名,正在编写)、《业医感悟:医林火神卢崇汉演讲录》(光盘,已出版)。——特别是其中的《跟名医学中医》,将按照最权威的中医大学教材的教学体系,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从零起步”,迅速将中医的专业框架清晰了解,为此后学习更专业的中医知识扫清障碍。
——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内容多涉临证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部经典著作。
所以,当代很多中医名家建议:除非你从小学习中医,或者有着类似李阳波先生那样的天资禀赋(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学习中医,先从最难的伤寒、内经入手),你可以在学习之初就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学起(类似于学习电脑,先从计算机数学入手一样)。——对于一般的中医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还是遵循“从易到难,逐步跨越”的学习方式为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迷失在《伤寒》、《内经》的大量难一读懂的大量条文里,才能让你不再是“三分钟热血”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够让你能够“从零起步”,迅速在三年之内接近于中医大夫的平均水准。
第二 审病机。识得每味药的药性之后,在临床治病之时,并不是直接把药物和疾病对等起来,而是要根据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分析出疾病的病机,然后根据病机来选取药物。如胃痛属于脾胃虚寒,根据已经掌握的药物归经,选取温脾胃之阳的药物,如干姜,川椒,荜拨等等。决不能一见胃痛,就考虑是不是胃痉挛啊,是不是应该解痉止痛啊,用点元胡吧,可以解痉止痛。那是西医的思维,不是中医,因为你把中药当西药用了。
这项在中医学界史无前例的“师承全纪录”工作,在2005年开始正式启动了。我们寻找到的第一位师承导师,是一位农村家传中医薛振声老大夫,他殚精竭虑写成一部医学专著,很多临床中医师用了他的方子觉得“立竿见影、疗效很高。”——这位73岁的老中医,每天坚持到医院里行诊,星期六、星期天从来没有休息过,即便是春节期间的大年三十,也坚持为病患者服务。每天晚上,我和他通电话,他口述他每天行医所诊治的每例病案的详细情况(读者甚至会听到春节期间鞭炮齐鸣的“背景音乐”),并且从不讳言自己失败的病例。——把自己的完全真实的病案,进行如实公布,需要极其之大的勇气和胆识!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医术“赤裸裸地”公开给世人,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过硬的临床水平,并不敢这样做!——所以,当我开始每天和薛老的“完全纪录”工作之后,刘力红博士写到:“您能对中医如此用心,功不唐捐,中医会记住您,历史也会记住您!”其实,我更认为:刘力红对我的评价,更是对薛老——这位73岁农村家传中医、一位开拓性的中医名家的评价。因为,薛老的这个“师承纪录”行动,标志着中医学术“师承教育”广泛传播的崭新开端。
对于刘军网友提到的申永彪医生,我在北京和他见过,根据我读他的书,初步感觉:申永彪绝非浪得虚名,肯定有独到之处。不过,他在书中公开提到:“目前尚不公开所有方药”、“暂只告部分处方名,更未告处方具体用药”。——所以,你还是没法学到申永彪的学术。所以,“中医系统发大备也,疾病无不治也!”的理想,还是落不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