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的能力人们在生命活动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通过解决那些问题之后,才能求得自身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一般会有三个阶段:发现阶段,分析阶段和解决阶段。一个人(或其它的生命体)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叫素质),也由此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活动中,发现问题的真正矛盾是在哪,抓住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中的关键东西。其次在正确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分析它们如何形成、成长,分析矛盾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的发展变化。最后是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解决掉。
世间的事物种类繁多,品种复杂。古言说人:“龙生九种,九种各别”,还不必说这各别的他们在各别活动的时候,面对诸多各别的问题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要具有高的这种能力,并不是朝发夕至般地那样容易。自古至今,树上的苹果砸到了无数人的头上,但只有牛顿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矛盾),并分析解决了它,那就是万有引力的矛盾。唐朝初期有个“房谋杜断”的说法,说的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这一是分析问题,一是解决问题,但用了两个很了不起的人来做,可以想见这种能力的不容易。又有《论语》中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矛盾的表象复杂多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一个苹果一刀切成两块,再一块一块地吃掉,就产生了一个表象问题:1 1= ?等于多少呢,表象的结论是一块加一块等于两块,本质的结论却是一块加一块等于一个。因为不管把苹果切成多少块,它都只有一个苹果的皮、一个苹果的肉、一个苹果的核,所以吃到最后都等于一个。这是矛盾的表面和本质的一个简单例子。事实上生命体在活动中面临的矛盾要复杂的多。它所涉及到的个体(单个生命体)、群体(一群生命体)的本身性质, 个体、群体各样的活动,所集中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及主次方面的发展变化,所处的环境及环境的发展变化,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复杂的。发现问题,就是要从这些杂乱的表象中发现在事物活动时常常起作用的因素,将无关的东西排开,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找出事物活动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虽然由于事物表象的复杂,而表现出众多不同的各类问题,但从生命体活动的基本规律出发,就不难找到事物活动的主要矛盾。分析问题,应该是要从生命体活动的根本目的、活动的规律这些基本的东西出发(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发现事物在具体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分析它的主要方面(对事物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包括在环境中如何形成、成长、发展的趋势;它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活动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包括在环境中如何形成、成长、发展的趋势。分析清楚这些东西,需要解
决的矛盾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清楚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找出事物破绽的过程。世界上完美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要不然事物如何发展变化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破绽,分析出这些东西,也就是问题可以解决的时候了。
在分析时有个判断方面的问题,而且是极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一个是正确与错误。不少人判断事物,喜欢一刀切,对是对,错是错,天生的,但实际上不会是这样,它们也应该只是程度的不同。实际上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应该是假设在现实中存在一个理想的正确的点,而现实中的正确离它的距离,相对于现实中的错误离它的距离要近一些。正确与错误可能处于一条线上,也可能是一个面上,还可能是异面的,甚至处在不同的时空中都有可能。所以列宁说真理向前迈进一步, 哪怕是小步, 也可能成为谬误。正确与错误,常常由于理想的正确的点的变化,二者与它距离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这种绝对化的、脱离具体的环境来对待正确与错误是不妥当的。另一个是偶然与必然。偶然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必然是事物活动一般的规律性。偶然是点的相交,相交为一个点;必然是面的相交,相交为无穷多个点。以下棋而论,一名高手战胜了一名低手,那是偶然的,因为高手的面与低手的点(或线)相交为一点,再相交的时候就不会是这一点了,他们相交的点是偶然的。但一名高手战胜了另一名高手,结果却是必然,因为是高手的面与高手的面相交,是境界与境界的相交,他们相交为一个面、一种境界,再次这样地相交还是这样的面。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高手与低手相交因为偶然什么都不是,而高手与高手相交因为必然就会有一种定式。
最后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条条大道通罗马,本文这里提的还是一个一般的方法——走曲线。因为在两点之间,应该是曲线最短。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且矛盾不停在发展变化着,所以成功解决问题时往往走的都是曲线。《孙子兵法》的主体思想是避实击虚,以己之强、击彼之弱,就是走两点之间的曲线。战争中的迂回,体育竞技中的打空挡,书法艺术中的隐去笔锋,诗歌中的不直述,鲁迅文章入木三分的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等,都是走曲线的一些具体例子。有句话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发现问题时,事物是一个样子,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分析解决时,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都不得不走最短的曲线。
这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三方面能力的一个大概。之所以要十分粗浅地提及了这个问题,除了希望能给予一点帮助之外,还有一个想法是因为有许多人对所谓人的能力(素质)一知半解,在具体活动中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对于一个生活在国人圈中的中国人来说,他需要学好英语吗?有的搞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弹琴、绘画、奥赛等,把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这对于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又有多大必然的关系?术业有专攻,
各有所好,各取所需。不然,把木工技术、电工技术等科目放在每个人的素质教育必修课中,倒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生命体是独立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活动,准确或较准确地列出基本的素质教育科目,当然是必须的,也符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意。然而却不应自以为是地干涉别的个体的生命活动,破坏别的个体。这也可算是人如何获得能力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