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框架整理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一、名词解释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每周评论》[复旦大学2009~2010年研]答:《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
《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
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
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2.陈独秀答: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陈独秀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广大青年推崇他是“思想界的明星”。
3.《敬告青年》答:《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4.李大钊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最新资料(考试复习重点)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各个朝代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京报的由来第一节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二、先秦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汉唐至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汉唐时期的新闻事业二、宋至清代的新闻事业【复习思考题】唐代的邸报【作业题】简述清代的京报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报刊的基本情况,了解近代社会与报刊发展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外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业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早期的中英文报刊第二节鸦片战争后的报业一、香港报业二、上海报业三、外报在华的发展与影响【复习思考题】谈谈你对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看法【作业题】简述广州的早期报业第三章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国人办报的主张,了解国人创办的主要报刊。
【重点难点】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与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二、国人早期所办报刊第二节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一、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贡献一、强度相对数二、结构相对数三、比较相对数四、动态相对数【复习思考题】国人早期办报活动的社会背景【作业题】简述维新派办报活动与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时期各政党办报活动及其政治上的争斗,新闻事业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报刊上所展开的论战对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及其论战一、革命报刊的兴起二、《苏报》三、改良派的报刊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一、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二、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思想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复习思考题】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报刊【作业题】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答:(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
《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
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名,包括徐铸成、浦熙修。
(2)对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评价如下:反右派斗争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界,影响巨大,教训深刻。
“左”倾思想的抬头和急剧膨胀使“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①新闻宣传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
在1957年5月宣传报道整风时,全国新闻媒介一派活跃气氛。
其中有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新闻作品,趁机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此进行批判是必要的,但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不少人被错划、错批。
“左”倾思想从此呈现上升势头,1956年开展的新闻工作改革却从此停止,不再提及了。
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当作“群众斗争的形式”,成了新闻报道的热点。
③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使新闻理论上的“左”倾色彩,日趋浓重。
然而,1956年、1957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与规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十六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一、名词解释1.《婴报》答:《婴报》(蒙、汉合璧)是内蒙古地区第一份蒙文报刊,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该报创办于1905年,4开,隔日刊,石印。
社址设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右旗王府“崇正”学堂院内。
该报以“启发民智、宣扬新政”为宗旨,主要刊载国内外重要新闻、科学知识、内蒙古各盟旗政治形势的动态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免费投递。
辛亥革命前后终刊。
创办人为贡桑诺尔布。
2.《西藏白话报》答:《西藏白话报》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创办于1907年四五月间,其创办人是清廷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
联豫、张荫棠认为“与其开导以唇舌,实难家喻户晓,不如启发以俗话,自可默化于无形”。
于是他们便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参照《四川旬报》及各省官报的办法,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藏文报刊《西藏白话报》。
这是西藏地区第一家近代报刊。
3.《伊犁白话报》答:《伊犁白话报》由中国同盟会主办,是新疆地区辛亥革命时期惟一的少数民族文字的革命报纸。
该报创刊于1910年(宣统元年)3月的伊犁惠城。
由冯特民主编。
《伊犁白话报》报道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各种消息。
内容丰富,文字新鲜活泼,深受读者欢迎。
该报除在新疆发行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
影响之广,印数之多,在当时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中首屈一指。
《伊犁白话报》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外,还向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教育,号召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反对清朝封建独裁统治。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20世纪30、40年代的少数民族报业发展情况。
答:20世纪30、40年代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时期的第一个阶段。
(1)这个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数量、种类增多,尤以蒙、朝、维、哈、锡伯等5种文字的报刊比较发达,并已具有现代报刊的性质和办报规模。
(2)在蒙、朝、维等文种中又以中共党报和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报刊最为发达,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报经验。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编号:0104004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8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新闻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属新闻学基础知识范畴,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本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概貌,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重要新闻媒介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有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史人物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概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邸报和小报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第五节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教学要求: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教学要点: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第四节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民族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概况,掌握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及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与进步作用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本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特点,掌握本时期的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掌握主要的新闻事件。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代码80000437课程性质选修课先修课程新闻理论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 2开课院系新闻系任课教师蒋建国编写人蒋建国编写时间2007.8.25使用教材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作全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了解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新闻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从事新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新闻事业史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标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提问,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点是对近现代报刊史作全面的介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主要考查新闻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新闻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堂讲授 1 1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初步发展4 课堂讲授 1 1三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4 课堂讲授 1 1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八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8 课堂讲授 1 1**合计40 11 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第一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丁淦林主编§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其目的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木铎答:木铎是中国古代文字未出现之前的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这些都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接近,因此,前人一度把木铎当做新闻事业的象征。
3.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研]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4.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答: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主要有:①它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③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④它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1)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
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
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癸丑报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大2009、2004年研]答:“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至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2.《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南开大学2006研]答:《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
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
其具体内容有: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3.“横三民”报答:“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
《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
《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
《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
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4.《亚细亚日报》答:《亚细亚日报》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创办的御用报纸,是当时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份。
1912年在北京创刊,帝制分子薛大可担任主编,丁佛言、樊增祥、易实甫等任撰述。
该报竭力诋毁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袁世凯御用报纸中立场最顽固的一家。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一、常识掌握部分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二是有史料为证,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3、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4、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5、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先后为马礼逊和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6、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7、1853年8月1日创刊的《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用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它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刊登广告,并创中文报刊运用新闻图片之始。
8、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但这只是译报,并不是一份报纸。
现在较为认可的第一份国人报纸是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但尚有争议。
10、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
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行与传递不同,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路驿站传递
3、发展
1)唐代:“报”;进奏院的“状”,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报纸
2)宋代 ①开始使用“邸报”称呼
②宋真宗定本制度: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钞
③邸报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奏章、官吏人免升降惩罚、战报
1
4、秦朝,“书同文”为文字传播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广而告之的政令文件成了新闻传播材料“四十字诏书”;发展交通
5、汉代使用的文字载体是竹木简牍,无邸报记载
6、西汉开辟丝绸之路,规模宏伟的新闻信息交流无史料记载
多种形式传播
1
2、实物有烽火、气质、锣鼓、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
3、人际传播包括游说、讲学、传递情报
第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
远古时代口头传播(最早出现):元谋人体态语;北京人有清晰的语言;山顶洞人运用语言相互沟通;舜设“纳言”沟通上下
文字传播产生与发展
1、约6000年前,陶制器皿上的符号视为萌芽性质的文字传播
2、商周时代,逐渐定性产生甲骨文、金文
3、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以书面形式向下属做通报,建立传递文书命令信函的快捷邮报,还有“露布”(露报)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
④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新闻来自官方
3)元代报纸存疑
①设有宣使、奏差,担负传达使命
②“小本”:刊载小说戏曲唱词、传播新闻消息
4)明代
①通政司处理臣民奏章;提塘官在京城抄录邸报,发挥本省
②塘报:传播军事信息,通报战事、战况、战果,下级向上级 ③邸报:《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 ④抄报行、报房、送报人,作为独立社会行业,雏形已现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1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一些朝廷消息的汇总,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手抄非印刷,传播范围很小,孙樵记述,为早期中国古代报纸
2、特征
1)内容不同与现代报纸,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及官员任免升降降成、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2)形式也不同,是一个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