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临床》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强度中等对轻、中度慢性钝痛 有效,如神经痛、头痛、月经痛; 锐痛及平滑肌痉挛所致绞痛无效。
无耐受性和成瘾性。
NSAIDs与吗啡的镇痛作用比较
NSAIDs
作吗用啡部位
外周
成瘾性
无
成 用瘾性和欣快途感 慢性钝痛
痛
中枢 有
各种疼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 、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水杨酸盐主要经肝药酶代谢ຫໍສະໝຸດ Baidu代谢物与甘氨酸 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尿排出。
肝脏对水杨酸代谢的能力有限
口服1g以下,一级动力学,半衰期3-5h;
-30h;
≥1g时,零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15
尿中有水杨酸排出。碱化尿液可解救水杨酸中 毒。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 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发热、肌 肉痛、关节痛、经痛、神经痛等。
阿司匹林,aspirin
• 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 体内过程 • 1.吸收、分布:口服由胃肠道迅速吸收,
• 水杨酸盐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 • 阿司匹林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而水杨酸盐结合率高,可达80-90%。
2.消除(代谢+排泄):
基本作用机制
• 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而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 • 分类:根据对COX的选择性
•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 选择性COX-2抑制药
解热镇痛消炎药
通过抑制环氧酶(PG合成酶)发挥作用
COOH
作 用 机 制
结构型
诱导型
解热镇痛消炎药
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NSAIDs抗炎机制 1. 抑制炎症部位COX,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2. 抑制白细胞聚集,降低白细胞的趋化性; 3. 减少缓激肽的形成; 4. 保护溶酶体膜,抑制水解酶释放,使致炎致痛介 质减少。
NSAIDs抗炎作用特点: 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对病原菌所致的炎症无效, 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镇痛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主要作用部位是在外周。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
组
▪织
损
伤
局部产生致痛物质 PGs、5-HT、 缓激肽、组织胺
痛觉感受↑
PG增敏作用
▪ NSAIDs的作用
通过抑制 COX, 使PGs合成减少 而减轻疼痛 。
NSAIDs镇痛作用特点:
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使PG合成 减少而减少疼痛;
胞产生和释放内致热源,它进入下丘
脑前部视前区,使PG的合成和释放增
加,PG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
定点升高,引起发热。
内
致 丘脑体温 热 调节中枢
PGE2↑
体温 定点↑
体温↑
原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 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 因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又称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发展简史
• 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 • 1899年Bayer 药厂合成aspirin,开创了NSAIDs发展的先河 • 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 • 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 • 20世纪70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一、抗炎作用: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 疗效。
抗炎作用
炎症时 • 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量明显增加 ,导致红、热; •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大,血液成分局部渗出导致水肿; • 炎症细胞(如白细胞)渗出,释放炎症介质如PGs、缓激肽、LTs、5-HT、组胺等, 引起疼痛。 • 产生“红、肿、热、痛”。
COX-1
C亚OX-2 型
固有型
来诱生型 源
绝大多数组织
炎生症成反条应件细胞为主自然存在
刺主激后要诱导生生成理
保护胃粘膜
细胞间信号传递
学功能
调节血小板功能
骨
骼肌细胞生长
病理 学 炎妊娠症时反PG应增加)
?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 分娩( 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功能(PGI,PGE)
• 抗炎作用 • 镇痛作用 • 解热作用 • 其他
➢ 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环加氧酶, 减少 TXA2合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 大剂量阿司匹林则抑制血管壁中前列环素(PGI2) 生成, 反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所以,
PGs在炎症中的作用
炎症局部产生PG
➢ 致 炎 剂 扩张血管
外,
增加白细胞趋化性
➢ 增敏作用 缓激肽、组胺、5-HT和LTs等
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无该作 用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痛觉增敏
• 无效: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肌 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解热作用
• 三、解热作用: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使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则 没有影响。
解热作用
▪ 人体发热的原因
➢ 下丘脑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 体温升高的原因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 及其毒素的侵袭后,可刺激中性粒细
降温作用不同于氯丙嗪
镇痛作用与阿片类不同
。 、
2.抗炎抗风湿
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
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耐受量(3-4g)。
迅速缓解症状:用药后可使风湿热、风湿性及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天内退热,关节红、肿、 疼痛减退,血沉下降,主观症状好转,疗效迅 速而可靠。应注意毒性反应。
3. 抗血栓形成抗作血用:栓形成
现等
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常见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阻断Cox1所致 • 皮肤反应 • 肾损害 • 肝损伤 •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 其他不良反应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按其结构分类: • 水杨酸类 如乙酰水杨酸、水杨酸 • 苯胺类 如对乙酰氨基酚 • 吲哚乙酸类 如吲哚美辛、舒林酸 • 芳基烷酸类 如布洛芬、 萘普生 • 烯醇酸类 如吡罗昔康 • 烷酮类 如萘丁美酮
无耐受性和成瘾性。
NSAIDs与吗啡的镇痛作用比较
NSAIDs
作吗用啡部位
外周
成瘾性
无
成 用瘾性和欣快途感 慢性钝痛
痛
中枢 有
各种疼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 、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水杨酸盐主要经肝药酶代谢ຫໍສະໝຸດ Baidu代谢物与甘氨酸 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尿排出。
肝脏对水杨酸代谢的能力有限
口服1g以下,一级动力学,半衰期3-5h;
-30h;
≥1g时,零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15
尿中有水杨酸排出。碱化尿液可解救水杨酸中 毒。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 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发热、肌 肉痛、关节痛、经痛、神经痛等。
阿司匹林,aspirin
• 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 体内过程 • 1.吸收、分布:口服由胃肠道迅速吸收,
• 水杨酸盐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 • 阿司匹林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而水杨酸盐结合率高,可达80-90%。
2.消除(代谢+排泄):
基本作用机制
• 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而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 • 分类:根据对COX的选择性
•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 选择性COX-2抑制药
解热镇痛消炎药
通过抑制环氧酶(PG合成酶)发挥作用
COOH
作 用 机 制
结构型
诱导型
解热镇痛消炎药
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NSAIDs抗炎机制 1. 抑制炎症部位COX,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2. 抑制白细胞聚集,降低白细胞的趋化性; 3. 减少缓激肽的形成; 4. 保护溶酶体膜,抑制水解酶释放,使致炎致痛介 质减少。
NSAIDs抗炎作用特点: 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对病原菌所致的炎症无效, 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镇痛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主要作用部位是在外周。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
组
▪织
损
伤
局部产生致痛物质 PGs、5-HT、 缓激肽、组织胺
痛觉感受↑
PG增敏作用
▪ NSAIDs的作用
通过抑制 COX, 使PGs合成减少 而减轻疼痛 。
NSAIDs镇痛作用特点:
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使PG合成 减少而减少疼痛;
胞产生和释放内致热源,它进入下丘
脑前部视前区,使PG的合成和释放增
加,PG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
定点升高,引起发热。
内
致 丘脑体温 热 调节中枢
PGE2↑
体温 定点↑
体温↑
原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 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 因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又称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发展简史
• 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 • 1899年Bayer 药厂合成aspirin,开创了NSAIDs发展的先河 • 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 • 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 • 20世纪70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一、抗炎作用: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 疗效。
抗炎作用
炎症时 • 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量明显增加 ,导致红、热; •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大,血液成分局部渗出导致水肿; • 炎症细胞(如白细胞)渗出,释放炎症介质如PGs、缓激肽、LTs、5-HT、组胺等, 引起疼痛。 • 产生“红、肿、热、痛”。
COX-1
C亚OX-2 型
固有型
来诱生型 源
绝大多数组织
炎生症成反条应件细胞为主自然存在
刺主激后要诱导生生成理
保护胃粘膜
细胞间信号传递
学功能
调节血小板功能
骨
骼肌细胞生长
病理 学 炎妊娠症时反PG应增加)
?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 分娩( 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功能(PGI,PGE)
• 抗炎作用 • 镇痛作用 • 解热作用 • 其他
➢ 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环加氧酶, 减少 TXA2合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 大剂量阿司匹林则抑制血管壁中前列环素(PGI2) 生成, 反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所以,
PGs在炎症中的作用
炎症局部产生PG
➢ 致 炎 剂 扩张血管
外,
增加白细胞趋化性
➢ 增敏作用 缓激肽、组胺、5-HT和LTs等
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无该作 用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痛觉增敏
• 无效: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肌 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解热作用
• 三、解热作用: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使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则 没有影响。
解热作用
▪ 人体发热的原因
➢ 下丘脑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 体温升高的原因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 及其毒素的侵袭后,可刺激中性粒细
降温作用不同于氯丙嗪
镇痛作用与阿片类不同
。 、
2.抗炎抗风湿
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
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耐受量(3-4g)。
迅速缓解症状:用药后可使风湿热、风湿性及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天内退热,关节红、肿、 疼痛减退,血沉下降,主观症状好转,疗效迅 速而可靠。应注意毒性反应。
3. 抗血栓形成抗作血用:栓形成
现等
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常见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阻断Cox1所致 • 皮肤反应 • 肾损害 • 肝损伤 •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 其他不良反应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按其结构分类: • 水杨酸类 如乙酰水杨酸、水杨酸 • 苯胺类 如对乙酰氨基酚 • 吲哚乙酸类 如吲哚美辛、舒林酸 • 芳基烷酸类 如布洛芬、 萘普生 • 烯醇酸类 如吡罗昔康 • 烷酮类 如萘丁美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