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工程

一.选择、填空、判断

1.油田开发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勘探(预探)阶段、工业勘探(详探)阶段和全面开采阶段。

2.区域勘探阶段划分为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3.工业勘探过程可以分为构造预探和油田详探两个阶段

4.油藏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和重力驱动

5.在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下,在油藏中驱油能量一般有: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和重力能

在油藏中,天然能量有弹性能、溶解气能、气顶气膨胀能、边底水压能和弹性能、重力能。

6.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

7.边缘注水分为以下三种:边外注水、边上注水和边内注水。

8.采用边缘注水方式时,注水井排一般与油水边界平行,能够受到注水井排有效影响的生产井排数一般不多于3 。

9.面积注水可分为四点法面积注水、五点法面积注水、七点法面积注水、九点法面积注水和直线排状系统等。

10.不同的注水系统(注水井和生产井的布置)都是以三角形或正方形为基础的开发井网。

11.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有五点法、(反)九点法、(反)方七点法。

12.早期注水适用于:地饱压差小、粘度大、要求高速开发的油藏。

13.晚期注水(二次采油)适用:原油性质好、面积不大且天然能量比较充足的油田。

14.正方形井网系统的波及系数低于三角形井网布井系统,尤其三角形井网的反七点系统注水波及系数最高。

15.油田开发方案主要内容:①油田概况②油藏描述③油藏工程设计④钻井、采油、地面建设工程设计⑤油田开发方案实施要求。

16.油藏工程设计部分主要包括:①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原则②层系划分与组合③开发方式的选择④井网和井距及采油速度的确定⑥油田开发指标预测及经济评价。

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是以储层为核心,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部分:储层的构造;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储层内流体的分布及其性质。

17.油田开发调整包括①层系调整②井网调整随③驱动方式调整④工作制度调整⑤开采工艺调整

18.层系调整包括:层系细分、层系重组

19.驱替稳定条件:G>M’-1 临界条件:G=M’-1

①M’>1,如果G>M’-1 驱替稳定,且β﹤θ;如果G

②M’=1,是有利于驱替的流度比,驱替是无条件稳定,且β=θ,流体界面水平上升

③M’<1,驱替是无条件稳定,且β>θ

20.油井以小于临界产量生产时形成稳定水锥体,油井以大于临界产量生产时形成不稳定水锥体

21.剩余油:在任意驱替阶段,储层中剩余的含油量.

残余油:储层中某一饱和度下孔隙中不能流动的油,即最终无法采出的原油.

22.当Nca*(毛细管数)<10-5时剩余油不可流动;

当Nca*>10-5时剩余油可流动性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而增加;

当10-7<Nca*<10-5时连续油发生流动,不连续油不流动.

23.剩余油分布规律(富集区域):断层附近地区;岩性复杂地区;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小砂体或狭长条形砂体;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非主流线地区;微构造部位.

24.评价油藏动态及其参数常用的方法有:岩心分析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测井方法及试井分析方法等

25.流动阶段的划分:①没有边界:早期段、不稳定流动阶段

②有封闭边界:早期段、不稳定流动阶段、过渡段、拟稳态流动阶段

26.在双重介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的两条直线斜率的关系是相等,两直线间的纵向截距差反映弹性储容比的大小。

27.直线封闭断层附近一口生产井,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两条直线,其中第二条直线的斜率是第一条直线的2 倍

28.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历史拟合、动态预测、校正和完善三个阶段。

29.产量递减的快慢取决于递减率、递减指数两个参数的大小

30.在递减指数相同的情况下,初始递减率越大,则产量递减越快,在初始递减率相同的情况下,递减指数越大,则产量的递减速度越慢

31.试井的分类:(根据所评价地层特性可选择不同的试井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1.评价本井控制地层特性的试井方法①压力降落试井②压力恢复试井③中途测试 2.确定两井之间的连通性①干扰试井②脉冲试井

32.试井的目的:①推算地层的原始压力或平均地层压力②确定地下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能力,即地层流动系数,地层系数及地层的渗透率等。③油井进行增产措施后,判断其增产效果,即酸化和压裂的效果。④认识油藏的形状,目的是为了评价油藏能量作用范围,即评价边界性质,如断层、油水边界、尖灭等。⑤估算油藏地质储量和油藏(单井)的可采储量。

33.物质平衡方程式可用于天然能量分析、水侵量计算、储量计算以及动态预测。

34.一个油藏的全部驱动指数之和等于1.0。某一驱动指数值越大,说明该驱动能量所起的作用越大。

35.油藏管理的特点: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

36.油藏管理的基本要素:①对油藏系统的认识;②油藏管理的经营环境;③现代化技术因素。

37.递减率:即单位时间内的产量递减分数。

38、边水:在含油边缘以外衬托着油藏的水。

39、底水:在含油边缘内的下部支托着油藏的水。

40、含油边缘:指油水接触面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

41、含水边缘:指油水接触面与含油层底面的交线.

42、油水过渡带:指含油边缘与含水边缘之间的地带。

43、含油面积:含油边缘所圈定的面积称为含油面积。

44、含油(气)高度:指油、水接触面与油藏最高点的海拔高差

45.油气藏储量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三级。

46.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一般__<_(>、=或<)容积法确定的地质储量,因为它一般指__动用_储量。

二、简答题

1.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答:①合理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②划分开发层系是部署井网和规划生产设施的基础;③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求进行层系划分;④油田高效高速开发要求层系划分

2.油田划分开发层系的一般原则

答:①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内;②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③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④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比较接近;⑤开发层系不宜划分的过细,以利于减少建设工作量,提高经济效益;⑥多油层油田当具有下列地质特征时不能用一套开发层系开发——⑴储层岩性和特性差别较大;⑵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⑶油层的压力系统和驱动方式不同;⑷油层的层数太多,含油层段过大。

3.井网密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及布置井网时应满足的条件。

答:⑴井网密度对采收率的影响:①当生产井数大幅增加(布井方式不变)时,则采油量增加较少,一般来说,稀井网不变的条件下,放大压差即可增加同样的产量;②适应油藏地质结构和注水系统的最佳布井,它对采收率的影响要大于井网密度对采收率的影响;③不同油田的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井网密度应有所不同;④对一个岩性比较复杂的油田,井网密度对采收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在油田开发后期,对开发效果的好坏期=起决定性作用,对非均质油层稀井网将使储量损失增加,这可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部分钻加密井,改善开发效果;⑤对均质油藏,井网密度的影响是不大。

⑵布置井网时应满足的条件:①能提供所需要的采油能力;②提供足够的注水速度,以确保所需要的采油能力;③以最小的产水量达到最大的采收率;④设法利用油藏非均质性的差异、地层裂缝、倾角等方面的因素;⑤能适合现有的井网,打最少的新井与邻近各区的注水方案相协调。

4切割注水方式的使用条件,优点和局限性。

答:【定义】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成若干区块,每个区块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分区进行开发和调整。【适应条件】油层大面积稳定分布,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在切割区内,注水井排与生产井排间要有较好的连通性;油层渗透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流动系数,构造形态规则较大的油田【优点】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最佳切割方向及切割区的宽度;便于修改原来的注水方式(切割=>面积);可以优先开采高产地带,使产量达到时间要求。【缺点】不适应非均质严重的油田,水线推进不均匀;注水井间干扰大,吸水能力降低;有时出现区间不平衡,造成平面矛盾。5、①双重介质油藏中流体渗流的压力动态特征。

答:油井开井后,由于裂缝渗透率较大,流体率先从裂缝流出,裂缝中的压力降低,此时基岩中的基本保持不变;生产一段时间后,当裂缝中的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基岩开始向裂缝进行窜流,基岩的压力也开始减低;生产较大时间后,基岩和裂缝达到动态平衡,流体由基岩流入裂缝,再由裂缝流入井筒,基岩和裂缝的压力同时下降

②双重孔隙介质流动模型,以及流动形态的三个阶段。

由于裂缝系统渗透率比基岩系统的渗透率大的多,认为原地下流体由基岩快到裂缝系统,然后由裂缝系统流到井筒。第一阶段:裂缝系统中原油首先流入油井,基质岩块系统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流动阶段)

第二阶段:生产一段时间,裂缝压力下降,基质岩块和裂缝系统间形成压差,基岩内流体开始流向裂缝(窜流阶段)第三阶段:既有流体从基质岩块流到裂缝,又有从裂缝系统流到井筒,同时进行达到平衡。

6、溶解气驱方式油藏的形成条件及开采特征。

答:形成溶解气驱的油藏应为无边水、底水或注入水,无气顶、或有边水单很不活跃,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其基本的开采特征科分为四个阶段:

Ⅰ—弹性开采阶段P↓、Q↓,但P>P b,R p不变

Ⅱ—P稍低于P b溶解气开始分离,但没有达到可流动状态,滞

留在孔隙中,Rp

Ⅲ—P继续降低气相连续可流动,且阻力小,气量急剧上升;油粘

度增加,产量下降迅速,R p↑↑

Ⅳ—P降至较低水平。

I 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