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的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与运动》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批判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材特色

1、探究课题开放,交流空间广阔。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本章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科学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感知、体验、操作、观察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对惯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教科书中除了像这样严谨的探究课题外,还安排了大量的无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2、重视学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

物理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物理实验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能实现的。本章内容的编写大量采用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猜想、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尤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对所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陈述都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前沿、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引人学习主题,从学生熟知的事例、体验开始,为学生准备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应用。如:从运动的描述开始就为学生提供远近不同、快慢各异的运动物体及相关问题;对参照物的介绍是通过对学生乘车时产生的错觉开始的,让学生体验到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拉近了物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构建物理概念的同时体会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形式生动活泼,信息传递畅通。

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提高学生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事物、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让学生更直接地获取生动具体的信息,就显得非常必要。教材中引人了大量的真实的图片、数据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像浩瀚的宇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宁静的田野、飞驰的火车、生动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等等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

科书中所有这些第一手材料的载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对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有很大裨益。

4、发展空间广阔,充满时代气息。

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已有的认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的设置,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体验领悟科学方法的同时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章后的“我还想知道”小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非常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广阔、绚丽的物理世界做好伏笔,同时也可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极具发展性。教材还将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渗透其中,体现了从社会走向物理的思想。如宇航员的太空漫步,飞机的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等都充满了时代气息。

二、教学建议:

——运动的描述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实际上,在这方面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经很多了,只是缺乏系统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建议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运动的快慢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速度概念,是又一个用比值来定义概念的例子,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单纯用路程、时间无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只有二者的比值才是反应物体运动快慢的本质量。建议给学生提供几例要描述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描述、体验等活动来理解这一比值的物理本质。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想想议议”中的频闪照片向学生渗透“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改变快慢”的思想,还可利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列车时刻表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以说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主要介绍了几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可考虑用如下方法:将工具教给学生,只向学生讲明可能损坏仪器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使用、总结,教师点评、扩展、反馈,然后师生达成共识,形成规则,最后还可讨论工具的缺点及改进方法,这样既掌握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测量原理,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思维、概括能

力。

——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认识力的开始,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体验,课文在一开始就安排了探究活动,并提供了三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多幅示意图和卡通画,使学生认识力同人类了解力一样是从身体的感觉开始的。因此处理本节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做,包括拉弓、推门、拍手、推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本节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善于探究的思想品质,可以说这比掌握一种具体的探究方法更为重要。

——物体的惯性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物理规律矛盾最多的地方,也是让学生打破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最有利时机,课文首先提供了相隔近2000年的两种观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学生也会在这里发生互相矛盾的两种观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矛盾心理,正确引导,及时启发,安排合理的探究活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要完成探究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渗透物理学中“通过实验研究(验证)规律,在实验或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外推得出规律”等重要物理思想。如果以上工作作的较好,那么“二力的平衡条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总之,本章从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形式都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再加上教师合适的教学设计,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