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的教材分析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公开课_1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面其它简单机械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相当重要,本节学习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理解杠杆及杠杆五要素,二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三是介绍生活中的杠杆。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水平,而且他们对生活中的杠杆有一定了解,例如剪刀等,但他们对杠杆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观察、讨论、猜想、探究,又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并能准确找出五要素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实行简单的计算3、会对杠杆实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进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升探究的乐趣。
2、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杠杆五要素、力臂画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会分类难点:力臂的画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用具杠杆、铁架台、钩码、剪刀、钢丝钳、指甲刀、核桃夹、手机支架、鱼竿、镊子、筷子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完美的体现了物理学中威力巨大也十分具有魅力的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二)精讲点拨(过度)请看大屏幕,这些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谁来说?(学生答)它们都能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上台指给大家看)(总结)原来这些杠杆都是静止的,现在动起来了,说明受到了力的作用,杠杆的定义就有了,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注意是硬棒,软的易变形。
看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找出杠杆,以这样的句式来告诉我——某物体就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手指示一下)转动的硬棒,所以某物体就是杠杆。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建议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开始学习力学。
教材在这一章安排学习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八章是《运动和力》。
我认为这一章最终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本知识结构。
初二年的学生初学力学,而且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难点之一,要完成上表的教学内容,采用“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理想情况到实际情况”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外”指的是先建立本章知识的框架。
“粗和浅”是说先进行大标题知识的初步学习。
先研究理想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实际情况。
物体受外力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作用,会保持运动状态。
这就是两个大标题知识。
(教材只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两部分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物体受力作用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鉴于上一章对这部分知识论述不多,这里应再费些笔墨。
应用一个简单的演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桌面。
手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推力,小车从静止状态改变为运动状态。
再结合实例,如静止的板车、汽车的起动,可以论证力使物体改变运动速度。
使用典型的现象,运动的排球、羽毛球等受到手或球拍的力作用,证明力改变了运动方向。
由于这节课是定位在“粗和浅”的原则,所以分析时点到为止。
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
课本的演示实验是伽利略等人做过的类似实验。
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及观察内容。
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要使用同一辆小车,并且每次实验要注意从同一斜面的同个高度滑下的原因。
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思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渗透研究的方法。
为了把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衔接起来,又考虑减少学生对推理过程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应加以解释。
尤其是“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
要使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做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功》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
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实验支持的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八下物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说明书一、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物理教材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是完全是《力学》。
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的机械。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是力学是个难点,学生对力学有点抽象,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不能专讲理论知识,如果这样,学生是学不好的,即使有的学生考试很好,但是如果你让他自己在生活分析说明几个与有学有关的例子,很多的学生是做不到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多做实验,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教会他们用实验与理论数据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不畏惧力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好力学。
二、学情分析在这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8)、(9)、(10)、(12)班的物理.这些班共有280多人,学生数目比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难度,要兼顾到每个学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又加上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其中前三个班的多个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后一个班的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基础较差,连作业都无法完成,有的学生老师不讲他们都能自学成才,基础较好,有比较浓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面临不同种类的学生,课堂进度慢了满足不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觉得吃不饱,课堂进度快了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不懂。
三、学年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1、让学生初步认识力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力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力学事例,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学生能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功和机械能,,知道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3、经历对力的感受和认识,认识力学知识在生活技术中的应用。
四、本学期教学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础知识内容,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能进行简单的物理计算。
还能进行简单的力学机械设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 《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运动和力》教材分析一. 本章的基本内容和三维目标的要求(一)基本内容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误差、力、力的三要素、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惯性、平衡状态、二力平衡、基本规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钟表、停表基本实验:如何使用刻度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到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实验、猜想、推理(二)三维目标的水平要求(根据《新课标》和《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五个大知识点1。
长度测量(1)长度单位及单位换算(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3)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
机械运动(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3)速度的概念(4)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3。
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单位(4)力的三要素(5)力的作用效果(6)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合力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增加,课本中没有)4。
牛顿第一定律5。
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的条件(2)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个(1)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物体的惯性(3)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会:两个(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用钟表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每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发现一些问题。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推理等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初步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每个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通过生活实例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引出两个猜想:“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和“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演示实验验证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假设,“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力,将不会停下来。”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定义。在“想想议议”中通过实验小例子说明物体的惯性。在“科学世界”中举例“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说明惯性的危害方面。
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力的一些知识,如: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等简单力的形式,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如:许多同学很容易认为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所以本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给出二力平衡和摩擦力对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进行解释。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课时:二力平衡
第三课时:摩擦力
第四课时:复习和总结
第五课时:复习和总结
……
说明
学生能够学好物理,会运用有关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学生对物理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物理现象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养成科学的太度和求知欲,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会辩证的思维和提高细心观察生活与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对新生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物理的学习者,要有一个灵敏的洞察力。认真、热情、好奇、善思等是物理学习者重要的素养。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精品PPT课件
比较小车滑行距离
木板表面
(2)二力平衡的条件
F1
F2
上图是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图。把小车放在_水__平__桌__面__ 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两边砝码 质量相等 时, 小车静止;把小车横向移动,使两边拉力方向不 相反 , 放开手后,观察到木块会 运动 ;把小车原地转动一定角度, 使两边的拉力方向相反但不在 一条直线上 ,放开手后,发 现小车转动。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2、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一族们,工作日中总是被大量的的工作任务、人际关系所裹挟,常常因为七七八八的事情压得我们透不过来气。 实际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是意志,而是行动。 以至于很多人会在失落时忘却,时常违背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志向。 总是自认为通情练达,自认为精明。 从前的我们多单纯,多纯粹。 而现在,丢弃了单纯与纯粹的我们,也总算是看透了,想穿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逐渐就变成了少年时间的自己最憎恨的那种人。
迪士尼乐园,与我们成年人而言,它是一个守护了我们童年的港湾。 在这里的所有伙伴,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卸下自己的伪装和枷锁,尽情的享受一个美好的虚幻童话世界。
在这里,不会有人催你长大。 这里有关于梦想幻想的一切,你忘记烦恼,只为把快乐投入其中。
这是一个能让你变回孩子的地方,可以没有顾虑做回真实的自己。 这里虽然可爱却并不幼稚,你会惊叹于华特迪士尼的设计和想象力。 这里充满着无数的童年的回忆,有很多张笑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意。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幸福不是痛苦或者失去头脑后的自我陶醉,而是我们人格完整的最好证明。
但还有一种本领与及时获取正好相反,它们会随着时间沉淀,时间的迭代,时间的积累,最终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可这种能力,因为时间太短,并没有写入人们的记忆。以至于有时,人们颠三倒四,用错了地方。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运动和力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内容凶手力的初步知识共可分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方法。
第二部分了解3种常见的力第三部分为力与运动的关系,本次设计仅涉及到其中的两个专题。
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十分重视本章的学习。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联合会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情一些科学认识水平,逐步把学生引进科学世界。
第一专题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分析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影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斩的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了几种常见的力。
第二专题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并通过二力平衡来进一步理解选学的力的合成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环节;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科学知识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理想实验和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又要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第十五章 热和能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热量和内能.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内能的利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 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5、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 能量守恒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 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6、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一、能源家族 二、核能 三、太阳能 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编写特点:
1、不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由于核能、裂变、 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学 生不易理解.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来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重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资料查询活动能 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 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 影响,探讨应该采取的对策.让学生分别从饮事、
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 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进 行综合评价等.
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3、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 方向性. 4、通过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通过实例,说出不同能源的特点. 6、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7、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
续发展的意识.
教科书中教材内容的设置
5.理解机械效率.
教科书中教材内容的设置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修改:全章的顺利作了调整,先讲功,再讲
能.增加一节功率,将机械效率放在功率的 前面讲)
编写特点:
1、机械效率放在功的后面讲,有 利于学生更好把握功和效率之间 的关系.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提出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1、功(5分钟)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学生:回答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板书)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学生:先阅读课本课堂:小组交流答案老师:(板书)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四、巩固检测(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和功率功的计算公式功和机械能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动能及其影响因素2、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课后反思本章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清楚。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教材剖析本章内容共有三大多数: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特别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批评价值观是特别重要的。
本文力争从纵横两个视角、分教材特点和教课建议两个方面对本章内容做以下论述。
一、教材特点1、研究课题开放,沟通空间广阔。
在《整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研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课方式”,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应当有益于促使研究活动的展开”,本章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精准地表现了这一精神。
比如,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依据认识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研究——得出结论——引起猜想这一科学的思想程序,指引学生经过怀疑、感知、体验、操作、察看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合起来,建立对惯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研究能力,“科学研究”作为学习目标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中发挥着作用。
教科书中除了像这样谨慎的研究课题外,还安排了大批的无确立答案的开放性研究课题,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同学之间的沟通供给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重视学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
物理知识、思想和方法一定由学生在现实的物理实验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纯真依赖教师的解说能实现的。
本章内容的编写大批采纳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猜想、合作沟通等活动方式,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是分重申学科的系统和知识的严实性” ,对全部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陈说都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质出发,向学生供给了现实、风趣、前沿、富裕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他们熟习或感兴趣的问题引人学习主题,从学生熟知的案例、体验开始,为学生准备足够多的感性资料,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应用。
如:从运动的描绘开始就为学生供给远近不一样、快慢各异的运动物体及有关问题;对参照物的介绍是经过对学生搭车时产生的错觉开始的,让学生体验到选用不一样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描绘可能是不一样的,拉近了物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建立物理看法的同时领会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说课稿 新人教版
《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功在课标中的地位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能量?机械能?功,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2012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
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更为广泛、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热量)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恒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的运用难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含义。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知道功的单位。
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二、学生现状分析: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但学生在此阶段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新概念课,讲授、观察、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课标并无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要求,课本中也没有相关实验安排,在本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
但力的概念,有丰富的物理内涵,这方面学生是陌生的。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体会,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悟一些科学方法,逐步把学生引进力的世界。
效果分析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
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础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教材分析教材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人推车、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等,分析概括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了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四节分别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三节内容各有突出特点: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突出测力计的使用:第三节重力,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第四节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两节,内容上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形式上是以实验探究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并用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这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分析与论证”的要求。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与运动》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批判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材特色
1、探究课题开放,交流空间广阔。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本章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例如,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科学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感知、体验、操作、观察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对惯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教科书中除了像这样严谨的探究课题外,还安排了大量的无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2、重视学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
物理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物理实验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能实现的。
本章内容的编写大量采用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猜想、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尤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对所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陈述都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前沿、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引人学习主题,从学生熟知的事例、体验开始,为学生准备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应用。
如:从运动的描述开始就为学生提供远近不同、快慢各异的运动物体及相关问题;对参照物的介绍是通过对学生乘车时产生的错觉开始的,让学生体验到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拉近了物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构建物理概念的同时体会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形式生动活泼,信息传递畅通。
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
因此提高学生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事物、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让学生更直接地获取生动具体的信息,就显得非常必要。
教材中引人了大量的真实的图片、数据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像浩瀚的宇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宁静的田野、飞驰的火车、生动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等等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
科书中所有这些第一手材料的载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对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有很大裨益。
4、发展空间广阔,充满时代气息。
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已有的认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如:“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的设置,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体验领悟科学方法的同时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章后的“我还想知道”小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非常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广阔、绚丽的物理世界做好伏笔,同时也可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极具发展性。
教材还将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渗透其中,体现了从社会走向物理的思想。
如宇航员的太空漫步,飞机的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等都充满了时代气息。
二、教学建议:
——运动的描述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
实际上,在这方面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经很多了,只是缺乏系统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因此,建议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运动的快慢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速度概念,是又一个用比值来定义概念的例子,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单纯用路程、时间无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只有二者的比值才是反应物体运动快慢的本质量。
建议给学生提供几例要描述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描述、体验等活动来理解这一比值的物理本质。
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想想议议”中的频闪照片向学生渗透“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改变快慢”的思想,还可利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列车时刻表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以说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主要介绍了几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可考虑用如下方法:将工具教给学生,只向学生讲明可能损坏仪器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使用、总结,教师点评、扩展、反馈,然后师生达成共识,形成规则,最后还可讨论工具的缺点及改进方法,这样既掌握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测量原理,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思维、概括能
力。
——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认识力的开始,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体验,课文在一开始就安排了探究活动,并提供了三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多幅示意图和卡通画,使学生认识力同人类了解力一样是从身体的感觉开始的。
因此处理本节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做,包括拉弓、推门、拍手、推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同时要充分利用本节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善于探究的思想品质,可以说这比掌握一种具体的探究方法更为重要。
——物体的惯性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物理规律矛盾最多的地方,也是让学生打破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最有利时机,课文首先提供了相隔近2000年的两种观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学生也会在这里发生互相矛盾的两种观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矛盾心理,正确引导,及时启发,安排合理的探究活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要完成探究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渗透物理学中“通过实验研究(验证)规律,在实验或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外推得出规律”等重要物理思想。
如果以上工作作的较好,那么“二力的平衡条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总之,本章从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形式都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再加上教师合适的教学设计,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