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四个层次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91e2c463968011ca30091a1.png)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46b154be23482fb4da4ca9.png)
Eg: I saw you yesterday。主 谓
宾
状
我 昨天 看见 你了。
主
状
谓
宾
2. 2 类别转换(class shifts) 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 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
Eg: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英语介词 汉语动词
2.3 单位转换(unit shifts) 就是指等级转换(rank shift),即指原语中某 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 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 sentence clause phrase/word group rank word morpheme
Eg: Surprisingly,politics class is her favorite.
2. 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 类别转换( class shifts) 范畴转换
单位转换(unit shifts)
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
2.1 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 卡特福德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 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语法里的结构转换可 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
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 汇表达。 四个语言层次:语法、词汇、语音、词形 语法 词汇 (唯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
Eg: She is showing us her PPT。 她正在向我们展示她的ppt。
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b04c7d77f1922791688e82b.png)
翻译基础理论(5)——翻译过程西方七个翻译过程模式一、奈达的逆转换模式三个阶段: 分析(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和结构调整(restructuring)关于转换或换码过程,奈达逆转和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过程,认为翻译的转换在核心句层次上进行,具体过程是: 原文的表层结构转换→原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转换→译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生成→译文的表层结构。
二、贝尔的“心理语言学模式”贝尔将翻译分为两个阶段:①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analysis) ,将源语语篇分解为“普遍的( universal) ”、“非具体语言的( non-language-specific) ”和“语义表述(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三部分”;②将小句在“语义表述”中的信息依次进行语用、语义和句法综合( synthesis) ,变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表示为: 源语语篇分析→语义表述综合→译语语篇。
贝尔把自己的模式称作“心理语言学模式”,并曾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解释他的翻译模式: 翻译的过程好比冰块(原作) 先融化(阅读) ,后重新凝固(翻译) 。
三、目的学派的“环形翻译模式”“环形翻译模式( the looping model) ”是德国目的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提出来的,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译语情景。
翻译过程是:①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skopos) : 译语语篇的目的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 确定,包括译语的情景和功能等;②将源语语篇“分析(analysis) ”成“与翻译有关的源语成分(translation-relevant ST elements) ”;③转换( transfer) ;④综合成译语语篇(TT synthesis) 。
用简图表示为: 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分析源语语篇→转换→译语综合→译语语篇。
这就意味着每向前一步,译者都要“回头看看(look back) ”刚刚分析过的因素。
卡特福德——精选推荐
![卡特福德——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2e165c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c.png)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启示(胡文艳,060014)摘要:本文基于卡特福德在语言、翻译及对等方面的理解,结合实例,指出其理论给译者、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卡特福德;启示卡特福德所著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一书,作为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托,将翻译划分为若干层次,对其加以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一理论总结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且借用了系统语法对语言的分类标准,将语言分为超语言层次和内部层次。
在超语言层次中,包括媒介实体(语音实体、字形实体)和情境实体。
而内部层次则表现为两层,一是媒介形式(语音、字形),二是以不同方式抽象出来的层次,包括语法和词汇。
这几个要素之间息息相关:音位实体和字形实体通过抽象过程转为音位学和字形学,再以音位学和字形学为依托来表达语法和词汇,而语法词汇这一层和情境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上下文表现出来。
在对语言作了系统的分析之后,卡特福德给出了翻译的定义。
他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其中,卡特福德对textual material 和equivalent两词作了重点解释。
之所以用textual material 而不用text是因为text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
我们可以通过语法或词汇的转换来翻译两种语言,但却无法同时转换两种语言不同的字位和音位。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语textual material中的四个层次(音位、字位、语法、词汇)是无法同时完全地翻译到译语中,而只能做到一个层面上的对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卡特福德提出了整体翻译和局部翻译这一独特的概念。
整体翻译涉及到文本材料各个层次之间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等值翻译方面,卡特福德认为要区别文本对等和形式对应。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d2ee7284b35eefdc9d33309.png)
四种翻译方法1.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
(张培基)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疑问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
(陈宏薇)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意译指在译文中舍弃原作的表达方法,另觅同意等效的表达方法,或指对原作的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或调整。
中西方翻译史
![中西方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bab2506f1eb91a37f1115cf6.png)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6dbb3e74693daef5ef73d80.png)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
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总的说来,翻译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任何翻译实践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标准,因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人们看待翻译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了不同的翻译标准。
概括起来,它们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一、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source-language-oriented or the target-language-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唯原文的形式是举,惟恐译文失真,有违原文作者的原意,因此翻译时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and line for line)的死译方法,而且常多用音译法。
例如把the Milky Way(银河)直译为"牛奶路",把the apple of my eye(珍爱物;珍爱之人,宝贝)直译成"我眼的苹果";把"Every dog has its day."译为"每只狗都有它的日子"(正确的译法应为"人人皆有得意之日")。
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为数不少,如中国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竺法护(约230-309)、15世纪德国翻译家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生卒年不祥)、近代的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 1892-1973);而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则是一味以译文读者的口味为准绳,完全采用归化的译法。
或是完全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不惜曲解原作,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把Solomon(所罗门,古以色列国国王大卫之子,以智慧著称)意译成"诸葛亮",把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意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
翻译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fe4e9cfaa00b52acfc7ca31.png)
3.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英 国人,著名翻译家。于179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宣读论文,题目是“论翻译的原则”,随后出版单行 本。他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a.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b.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c.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Some Questions on Translation
1. Have you done any translation before?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ranslation? 2.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or the West? 3. Do you know some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4. How about translators in the West?
钱钟书:他是中国当代最令人骄傲的社会 科学家之一。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 中提出了“化境”(reaching the acme of perfection) 这一说。他说:“文学翻 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 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 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d098114dd3383c4ba4cd223.png)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f0c98d9172ded630b1cb6f8.png)
(陈宏薇) 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
原句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意译指在译文中舍弃原作的表达方法,另觅同意等效的表达方法,
或指对原作的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或调整。(杨莉藜)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hav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literal translation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2, literal translation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 and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and such main sentence structures or patterns as SV,SVO, SVC, SVA, SVOO, SVOC, SVOA formulated by Randolph Quirk,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boo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ree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supplementary means to mainly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s of speech. And it is adopted only when and where it is really impossible for translators to do literal translation. (Liu Zhongde).
卡特福德
![卡特福德](https://img.taocdn.com/s3/m/b68be3340b4c2e3f57276393.png)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 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 语言学的奠基者。
卡氏论翻译的代表作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翻译的语言 学理论》(卡氏唯一的一本翻译理论专著),1965年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 学习丛书。1967年再版,1979年被译成西班牙文出版。 还有一篇名为《翻译和语言教学》 的文章,是在1964 年发表的。
知识拓展: 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教授 语音学与语言学并于1944 年成为英国第一任语言学教授 弗斯(Firth)为首的语言学派。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 基的"情景意义"思想是伦敦语言学派的思想源泉,弗斯的 情景语境理论是伦敦语言学派存在的基础,韩礼德系统功 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想的发展。
翻译的定义
4.翻译的分类:
A.根据翻译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 文本: 任何一段所讨论的语言,无论它是口头的还是
书面的。一段文本可以是一座图书馆里的全部书籍, 可以是单独的一卷书,也可以是一章,一段,一个句 子或者一个子句等等。
全文翻译: 全部文本都被纳入翻译过程,也就是 说,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的材料来 替换。
部分翻译: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翻译 的看,只需把它们简单地转移并掺和译语文本中即可。 (举例说明: WTO )
B. 根据翻译的层次,可将其分为完全翻译和有限翻译。
完全翻译: a. 一种原语文本的所有层次都被译语材料所替换。 b. 原语的语法和词汇被等值的译语的语法和词汇所替换。随之而来的原语 的音位或字形被(不等值的)译语的音位或字形所替换。
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_天演论_
![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_天演论_](https://img.taocdn.com/s3/m/cb9b6c2cccbff121dd368343.png)
因 而 译 者 总 能 在某个
。 ,
层 次或 从 某个角度 找到共 通 之 处
并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去 寻找 两 个 文 域 之 间 的 沟 通 渠 道 译 者 可 以 用 目 的语 文 化 中的对等 事物 去 替代 原 文 中的 事物 也 可 以 再 现原 文 中的 文 域 并 采 用 注 释
以 一 种具 有层 次 性 的等级 结 构 将 其 呈 现 出 来
,
勒 弗 维 尔把 这 些 因 素进 行
文 学 翻 译的 层 次 说
”
,
这就 是
。
“
观点
。
天 作者 就 以严 复 《 演 论》 为例
来对 这一 观 点进 行音 析 」
天 《 演 论 》 的层 次分 析
二
、
意识 形 态 层 次
群
,
这 是一 个统筹 全局 的最 高层 次
“
文 学 系统 论
”
勒弗维 尔认 为
,
文学 仅仅 是一 个
。
、
由许 多 系统 组 成 的复 杂 系统
,
、
中 的一 个 子 系 统
。
,
这个
复杂 的系统 称之 为文 化 一 种 文化 一 个 社 会 是 文学 系统存 在 的 环境 文学 系统 和其 他系 统 都属 于 社会 系统 这 些 子 系统 互 相影 响 互 相 制 约 勒 弗维 尔 认 为 对文 学 系 统 有 两 个 制 约
“
进
,
化 题
又含
,
退化
”
,
再 加 上 分 量很 重 的
。
天
”
字
强 调 了 这 是 放 之 四 海 而 皆 准 的 自然 规 律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cdc546b9960590c69ec376e8.png)
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翻译概念
![翻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db31e9b6bec0975f565e205.png)
第一节翻译及其概念1.翻译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可以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中“翻译”一词有五个义项:(1)翻译过程;(2)翻译行为;(3)翻译者;(4)译文或译语;(5)翻译工作(专业)。
综合以上观点认为,“翻译”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和职业,同时它还兼指口译和笔译。
然而,通常翻译领域的学者给翻译下定义时,指的是整个抽象的概念,即包括过程和结果,而不包括职业。
定义:约翰·卡特福德(Catford 1965)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等值替换)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保持原文意思不变(保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该定义体现了奈达的对等观。
奈达的归化理论主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义和语体的对等很难实现。
(复制自然等值体)杜波斯(Dubois)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语体方面的等值。
(重新表达保持等值)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原文的语言符号该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然而对翻译的目标、标准等未做深入阐释。
(解释)图瑞(Toury)翻译是在目标语文化的框架内把原文用目标语呈现出来该定义提出了目标语文化,使翻译研究的范畴从语言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
(目标语文化)哈提姆和梅森(Basil Hatim & Ian Mason)翻译是一种在某社会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
翻译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翻译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1a9fa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d.png)
翻译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 翻译的定义是什么?A. 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本B. 将一种语言的口语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口语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2. 翻译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 忠实性、通顺性、可读性B. 准确性、流畅性、优雅性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3. 翻译过程中,哪种方法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度?A. 直译B. 意译C. 音译D. 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4. 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是由________提出的。
5. 翻译过程中,________是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6. 翻译的三个层次包括:字面翻译、意译和________。
三、简答题7. 简述翻译的三个基本步骤。
8. 什么是翻译的“信、达、雅”原则?9. 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有何区别?四、论述题10. 论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11. 分析翻译策略在不同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12. 讨论翻译伦理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题13. 阅读以下原文和译文,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采取的策略,并评价其翻译质量。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翻译实践题14. 将以下句子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并解释你的翻译策略。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翻译以下英文段落到中文,并简述你的翻译过程。
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开放性问题16. 你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由。
17. 在翻译实践中,你如何平衡原文的忠实度和目标语言的流畅性?八、结束语以上是翻译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预祝大家考试顺利![注:以上内容为示例,具体题目和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来设定。
]。
翻译的四个层次
![翻译的四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fa41743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6.png)
翻译的四个层次在阅读和分析原文以后,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了。
按照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1988)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在四个层次上对原文和译文负责。
即文本层次,所指层次,粘着层次和自然层次。
文本层次指原文的字面意义。
这是译者首先关注的层次,因为任何翻译都不能离开原文。
原文是翻译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
所谓译者必须对原文负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原文的字面意义负责。
人们常说,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这里所说的“表达方法”指的就是字面意义。
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原文作者之所以用这种而不是那种表达方法来表示某种意思,是有一定道理的。
换句话说,这两种表达方法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例如,同一句话,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
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有时候差别是很大的。
词汇的选择也是如此。
在英语和汉语中,大多数词汇都有同义词或近义词。
在一定的语境中,原文作者最后采纳的那个词,和它的同义词也肯定是有区别的。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不妨想一想:原文作者为什么用某种结构或某个特定的词而没有用其他相近的结构或词?这对理解和表达都是非常重要的。
要忠实原文,既不能把原文作者没有说的或不想说的说出来,也不能把原文中的结构或词汇随便用相近的结构或同义词换掉。
不然的话,只抓住原文的大意,便信马由缰,难免会离题太远。
当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则和汉藏语系,且受到各自国家的文化影响甚深,在语音、语法和词汇各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差别。
如果死扣原文,全然按原文的字面意义逐字译者,就可能将产生不合乎细读语习惯的,甚至错误的句子去。
在文本层次上,译者更须要把握住不好原文的意思。
有时候,原文的字面意义并不是很确切。
译者必须借由这层文字的迷雾,看清楚真实的画面,用细读语文字把它们描绘出来。
这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细读语的文字和原文就可能会存有一定的距离。
在汉译英时,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认知上不能出来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翻译诗学 简介
![翻译诗学 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cf0fcec783e0912a3162a64.png)
勒菲弗尔没有就什么是“翻译诗学”展开详尽论述,他对“翻译
诗学”的探讨糅合于其著名的“重写”理论中。勒菲弗尔把翻译看做 是对文学原作进行的一种“重写”,把翻译分为四个层次: 意识、诗 学、论域和语言,同时指出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时不仅要翻译词句,更 为重要的是要翻译意识、诗学和论域。勒菲弗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 时空,翻译作为一种“重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 意识形态 ( ideology) 和诗学形态( poetology) 。意识形态属翻译的外围因素属于 “非语言”因素,具体包括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的译入语,世 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对翻译家翻译原作时产生的影响,而诗学形态 则是翻译家进行翻译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 “翻译诗学”研究并未受到翻译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 国对“翻译诗学”做过相关论述的主要学者有袁莜一、许钧( 1995) 、 徐建新( 2001) 、费小平( 2005) 和杨柳( 2009) 。
(一)袁莜一、许钧
国内翻译学者对“翻译诗学”的研究始于20 个世纪90 年代。1995 年《外语教学》第3期、第4 期连载了袁莜一和许钧教授的长文《“翻 译诗学”辩》,这是迄今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诗学”进行论述的最 详尽最有分量的论文之一。
巴恩斯通在专著的最后一部分以格言警语的形式论述了他对翻译
诗歌的观点。巴恩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论述的“诗学”概念是狭义的诗 学观,主要涉及“诗歌”创作,对“翻译诗学”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语 言层面的翻译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四个层次
在阅读和分析原文以后,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了。
按照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1988)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在四个层次上对原文和译文负责。
即文本层次,所指层次,粘着层次和自然层次。
1 文本层次
文本层次指原文的字面意义。
这是译者首先关注的层次,因为任何翻译都不能离开原文。
原文是翻译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
所谓译者必须对原文负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原文的字面意义负责。
人们常说,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这里所说的“表达方法”指的就是字面意义。
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原文作者之所以用这种而不是那种表达方法来表示某种意思,是有一定道理的。
换句话说,这两种表达方法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例如,同一句话,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
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有时候差别是很大的。
词汇的选择也是如此。
在英语和汉语中,大多数词汇都有同义词或近义词。
在一定的语境中,原文作者最后采纳的那个词,和它的同义词也肯定是有区别的。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不妨想一想:原文作者为什么用某种结构或某个特定的词而没有用其他相近的结构或词?这对理解和表达都是非常重要的。
要忠实原文,既不能把原文作者没有说的或不想说的说出来,也不能把原文中的结构或词汇随便用相近的结构或同义词换掉。
不然的话,只抓住原文的大意,便信马由缰,难免会离题太远。
当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且受各自国家的文化影响甚深,在语音、语法和词汇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如果死扣原文,完全按原文的字面意义逐字翻译,就可能产生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甚至错误的句子来。
在文本层次上,译者更需要把握好原文的意思。
有时候,原文的字面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译者必须透过这层文字的迷雾,看清楚真实的画面,并用译入语文字把它们描绘出来。
这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译入语的文字和原文就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
在汉译英时,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理解上不会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甚至往往会发现很幼稚的理解错误。
总之,在表达这个环节上,译者不仅要充分尊重原文的字面意义,更要忠实地用译入语重构原文的意义。
2 所指层次
所指层次指译者对原文所指意义的把握。
原文中晦涩、隐含的弦外之音,需要译者透过文字的迷雾看清楚真实的内涵。
原文说东,译文不能说西,这是翻译的标准起码要求。
但是,有时候原文的字面意义并不是很清楚,译者必须透过这层文字的迷雾,看清楚真实的画而,并用译入语把它们准确地描绘出来。
这时,由于两种话言的差异,译入语的文字和原文就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
3 粘着层次
粘着指语篇中句子的衔接。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衔接方式,衔接方式实际反映了本族语说话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翻译社不能完全照搬原文的衔接方式,而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译入语的衔接方式去组织译文。
语言的衔接方式反映了本族语说者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因此粘着层次主要指在段
落和语篇的层次上面对原文忠实。
有些译文看上去每句句子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们放在一起却不堪卒读,就像一幅人像画,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分别都画得还差强人意,但是拼在一起,却怎么看怎么别扭,不像是一个人的脸。
这里,除了可能比例不对和风格不一致等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五官之间的“衔接”不协调。
在翻译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尤其是词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翻译时如果紧扣原文的词序,整个语篇就可能被“扭曲”。
另外,英汉语句子的长短和标点规则也很不一致。
英语的句子有时可能很长,从句很多,译成汉语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断句并作必要的调整。
汉语的句子通常较短,译成英语时有时需要并句。
有时作者标点很马虎,往往一逗到底,一个段落只有一句句子。
这时译者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断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在主语或主题的选择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总之,译文要通畅,必须在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语篇差别的基础上,仔细地“衔接”好每一句句子,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仿佛用一根无形的丝线,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成为一串美丽的项链。
4 自然层次
自然层次是的译文行文的基本标准。
对所有类型的文本来说,译文都必须是流畅的,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只有极少数例外的情况,如原文作者或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故意把原文或译文写的不通顺。
这其中的原因,出来本事文字功底尚欠火候之外,主要是过于拘泥原文,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唯恐被人说不忠实于原文。
如:
A选词用字照抄字典,忽视上下文。
B过度拘泥于原文的结构。
译文不自然,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情况很多。
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排除原文的干扰,用地道的译入语文字表达原文的意思,做到既忠实原文,又流畅自然。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完成初稿以后,不妨把它“晾”在一边。
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看看译文有什么不自然的地方。
这样,往往可以发现许多问题。
2014春专升本2班
杨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