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 (3)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 (3)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 (3)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3.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

重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

一、解题

《孔乙己》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并亲自翻译、介绍到日本去。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简介社会环境

问: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哪一句?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问:“唯一”说明孔乙己区别于酒店中的哪两种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

问:“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在喝酒的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短衣帮”靠柜台站着喝,“长衫主顾”“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

问:“踱”、“慢慢”写出了长衫主顾怎样的特点?

表现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特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问:开头两段从容地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可以先把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故事,可以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的不平等,人心的自私,预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可以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哄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三、分析孔乙己的肖像

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站着喝酒”,在柜外,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是穷人;“穿长衫”则表明自己是读书人,不肯脱下长衫,不愿与“短衣帮”为伍,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孔乙己既不属于富人,又有别于穷苦百姓。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这就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问:第4段哪些语句描写了孔乙己的肖像?表明了什么?

“身材很高大”,表明他体质好,有力气,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也是不肯劳动的结果;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皱纹”、“花白胡子”点明他已经衰老,精神萎靡颓唐,正是风烛残年。

“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表明他穷困不堪;“脏”,表明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孔乙己总要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不肯脱下这作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

问:“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说明了什么?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文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生活遭遇、社会教养、年龄特点乃至精神世界,使一个穷困潦倒、迂腐落后的封建社会下层读书人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分析故事情节

1.买酒受嘲笑

问:孔乙己到酒店买酒喝,哪一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付钱买酒的动作?这表明了什么?

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既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的读书人,又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这里写孔乙己买酒受嘲笑。

问:短衣帮嘲笑孔乙己偷东西,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伤疤”,“偷东西”,“吊着打”。“新伤疤”是由于“偷东西”被“吊着打”留下来的。短衣帮的嘲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问:对短衣帮嘲笑的几句话,孔乙己分别有怎样的反映?表明了什么?

①对于别人“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的取笑,孔乙己“不回答”。这表明他既有难言的痛苦,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乃至虚荣心,用不屑理睬的沉默回避他人的嘲笑。

②对于别人“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的嘲笑,孔乙己“睁大眼睛”否认。事实上并不清白却想要清白的名声,死要面子,竭力掩饰自己的劣迹。

③对于别人“亲眼见”偷书而“吊着打”的揭短,孔乙己只好“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反映出他内心的极度惶恐,无比羞愧。但是,他依旧“争辩”,真是又恼又羞,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窃书不能算偷”——他还满有理呢。如果孔乙己是一个惯偷,他就不会“涨红了脸”,说明他偷东西是为生活所迫。“窃书不能算偷”的争辩,表现了他这位“读书人”死要面子的维护自己尊严的心理。其实,“偷”、“窃”同义。他认为“窃书”比别的“偷盗”行为“高尚”,可见他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问:酒客嘲笑孔乙己虽识字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没有进学)”时,孔乙己有什么反映?

对“当真识字么”不屑置辩,表现了读书人的高傲;对“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没有进学)”而颓唐不安,反映了难以掩饰的痛苦。“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一个“笼”字,描绘出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伤疤被戳痛时一下子在脸上表露出来的神色。

以上写了“买酒受嘲笑”的两个片断。①嘲笑“偷东西”,额头上的伤疤,肉体上的伤疤,孔乙己“争辩”;②嘲笑“没进学”,心灵上的伤疤,孔乙己“颓唐”不安。

五、布置作业

(二)

一、复习提问: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2.文中写了孔乙己买酒受嘲笑,受什么人嘲笑?他们嘲笑什么?孔乙己有怎样的反应?

二、继续分析故事情节

1.“买酒受嘲笑”两个片断之间的第5段是插叙,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孔乙己的身份、境况、脾气、品行,即孔乙己的身世。

问:孔乙己穷到“将要讨饭了”,为什么不学营生,像短衣帮那样干活吃饭?

这反映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毒害之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是中毒极深的一个读书人,因此,即使穷到要讨饭,还是不会去营生的。他是至死也不会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的。

问:“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孔乙己这样的品行该怎样理解?

一方面要顾及“读书人”的面子,维持与酒店的联系;另一方面,他确有善良而诚实的一面,要不是受了封建教育的毒害,他是不会穷困潦倒一生的,至少不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这段插叙,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没落的过程及性格形成的根源。在孔乙己生活的封建社会里,他读的书,自然只能是维护封建制度和宣扬封建文化的书。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向上爬的过程中,屡考屡败,消磨了一生最旺盛的精力。他的这种生涯,必然使他养成一种好喝懒做的脾气,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不甘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封建文化的毒害使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性格、心理被扭曲。这被是他走向没落的根源。

2.向孩子们说话

孔乙己受尽了成人(短衣帮)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

问:小说写了孔乙己向孩子们说话的哪几件事?

①教小伙计识字

问:怎样看待“教小伙计识字”这件事?其中哪一个动词用得最形象?

“敲”,表明他心地善良,同时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学问,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

但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又表明他的迂腐,竟把毫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看作宝贝。

②给小孩子吃豆(分豆)

问:小孩还要吃豆,孔乙己怎么办?哪一个动词用得最形象?

一个“罩”字,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还要吃他的豆时的慌张,反映他善良、诚恳以及迂腐的性格。

向孩子们说话的两件事,进一步说明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进一步揭示他迂腐的性格。孔乙己即使向孩子们说话,遇到的也是无情的鄙弃。可见这个社会对不幸者是多么冷

酷;但也只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他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这两段文字,写孔乙己和孩子,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以上几个生活片断,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3.研究第9段的作用

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它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从结构上看,它承上启下:前一句承上,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相呼应;后一分句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很自然地引起下文,把情节推向高潮。

4.被打折了腿

问:哪一件事,把孔乙己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课文第10段告诉我们:孔乙己被打折了腿。

问:“忽然”与“也才觉得”有什么含义?

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没有人关心他的去向、生死,他的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问:“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句子中加点词语透露出丁举人是怎样一个人?

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问:“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句子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丁举人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丁举人心狠手辣、非常残忍的特点。

问: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能仗势欺人,为所欲为,把只偷了他家一点东西又写了服辩的孔乙己打折了腿。)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只能受人嘲弄鞭打,最后孤寂地死去。)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

三、布置作业

(三)

一、复习提问:

《孔乙己》-教学教案

孔乙己 鲁迅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舀()羼水()绽() 拭()蘸()打折()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 颓唐: 2.阅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参考答案: 1、(1)chuò yǎo chàn zhàn zhàn shì zhàn shé (2)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3.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点难点: 1、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重点)2.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认识小说的主题。(难点)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二、.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三、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三顾茅庐》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孔乙己》精品教案 语文版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 2、了解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及揭示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4、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2、《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第5课《孔乙己》课文简介

第5课《孔乙己》课文简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没有水,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村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

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上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穿长衫)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为傲但又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教学提示】 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3.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明确:(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

下册第二单元人物画廊 5孔乙己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公开课教案

24.《诗经》两首 关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 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诗经》知识: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第五课孔乙己鲁迅

第五课孔乙己鲁迅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研读与精读 教学设计 一、由“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现代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 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因为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用于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 简介“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很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听课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 2.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人和事?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体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 计 孔乙己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砚、屡、蘸、舀、打折了、不屑置辩、绽出、颓唐”等; 2.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3.通过抓住典型事件,来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 结合时代背景,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教法: 提问点拨法、组织引导法。 学法: 朗读法、质疑问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5孔乙己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穿长衫)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为傲但又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教学提示】 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doc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 课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

5 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7、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7、短文两 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

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 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孔乙己》教案 教材分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经历精炼而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点有很多,所以选取教学重点很有必要。鲁迅小说教学重点不在情节上,而是在细节、语言、人物关系之中,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人物对话、关键句可以勾连起有关内容。但本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所以所抓的重点是从人物对话着手,以“咸亨酒店”为社会的缩影,孔乙己的悲剧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所以这篇文章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学习小说解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九年级,具有了一定的学习与阅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学们对鲁迅比较熟悉,在七年级、八年级都有接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鲁迅小说,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文章的深层意义挖掘的不是很透彻,知识建构不完整。 教学目标 1. 探究孔乙己人物形象特点,并分析当时的社会群像。 2.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体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3. 学会善待弱者,拥有同情心,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这篇小说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以及细节之处来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作者,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伟人,他以文艺实现改变愚弱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的抱负,在他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作品,他的朋友孙伏园问他,最喜欢哪一篇小说,鲁迅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曾经称赞他说,《孔乙己》写得多么的好啊。日本也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那么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让我们走入文本,寻找答案。 二、导学案 1.读了课文,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1孔乙己最大的爱好是? 2孔乙己最大的缺点是? 3孔乙己说话的语言特色? 4孔乙己最珍爱的一样东西? 5孔乙己他有哪些优点? 6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三、整体感知、初识孔乙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5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3.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4.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孔乙己的长衫——“物质遮羞布”不知所踪。 孔乙己的话语——“精神遮羞布”不再争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他说他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孔乙己》,他为何偏爱孔乙己呢?在这篇小说中他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 二、研究孔乙己的长衫 1.如果我们能穿越,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来到鲁镇的咸亨酒店,恰好孔乙己也在那里喝酒,如果他不张口说话,你能不能马上就认出哪个人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为什么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 靠柜外站着喝酒短衣帮(贫) 踱进房子里慢慢坐喝穿长衫的(富) 3.孔乙己站着喝酒,因为贫穷,没钱要酒要菜,到里面慢慢坐喝,他坚持穿那件又脏

又破的长衫又是为何呢? [明确]穿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我”孔乙己是个读书人,“我”跟你们短衣帮不一样,“我”虽然站着喝酒,虽然穷酸,但“我”是读书人。 三、研究孔乙己的语言 (一)绰号的来历 假设我们穿越到咸亨酒店,孔乙己不张口说话,我们一下子就能认出他来,因为他是那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如果孔乙己张口说话,你能不能马上就辨别出哪个人是孔乙己。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的那人便是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二)孔乙己的语言 1.孔乙己与酒客的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孔乙己的心理活动。 ②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夹杂“之乎者也”的话。 [明确]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解、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换言之,“之乎者也”既能让孔乙己标榜自己是读书人,又是孔乙己的遮羞布。什么是遮羞布,系在腰间遮盖下身的布,比喻用以掩饰羞耻的事物,孔乙己就用之乎者也来掩饰自己偷东西被打的羞耻,维护读书人的尊严。 ③孔乙己先后两次说“之乎者也”,4“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品味这些有细微差异的词语,想想为什么酒客说孔乙己偷东西被打,孔乙己说的话难懂,而说到孔乙己连秀才都没有捞到,孔乙己便满口之乎者也? [明确]偷东西被打和没有“进学”相比,没有进学是孔乙己的软肋,他可能不会为自己偷东西被打而羞愧,但别人说他没有进学,对于一个穿长衫的读书人而言,那是他一辈子的痛,永远的痛,是他最大的伤疤,只能用“之乎者也”来掩饰,上次是掩饰偷东西的羞耻,现在是掩饰自己虽然是读书人却连秀才也考不中的羞耻。 2.孔乙己与小孩子的对话 ①为什么要说“之乎者也”? 《论语》里的话,生搬硬套,迂腐可笑,在孩子面前卖弄所谓的学问,标榜自己是读书人。 ②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时的动作——自己摇头,为何自己摇头? [明确]这番显摆、炫耀的“之乎者也”进入了孔乙己的话语系统,已成为了他的口头禅,即使是自言自语,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出“之乎者也”。 3.孔乙己与掌柜的对话 ①掌柜咄咄逼人的话语与酒客的揭短惊人的相似,面对掌柜的逼问,孔乙己却没有说“之乎者也”这些让人难懂、不懂的话,为什么? [明确]“之乎者也”原是体现孔乙己读书人身份的标志,是他觉得地位高于其他酒客的标志,之前即使偷窃被打,即使被人讥笑没有进学,他也会借“之乎者也”这块遮羞布来掩饰窘相,极力维护读书人的尊严,想要保住读书人的面子,哪怕这些只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现在他也不争辩了,连“之乎者也”都不说了,读书人放弃了读书人的尊严,放弃了读书人身份的象征。 ②分角色朗读,“跌”字读到位。 四、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