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标对每个学段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品词析句中,教授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的热议话题。
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语言为基石,着重培养孩子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词语的精妙,体会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
因此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每个生动词、每句鲜明句,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反复地读,使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段语句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就是苍白对红润,作者想通过这对反义词表现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答:“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小钱此时已病重,生命奄奄一息。
”借着这位学生的回答,我顺势而上,我们该如何品读?学生从朗读中把苍白和红润体现得更加明显。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
的含苞的花朵”。
在处理这句时,我故意说出这是作者在多此一举,如果把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学生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是一个比喻句,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体现文章的美感,此其一;“凋零的”、“含苞的”,作者同时使用两个形容词来表现小钱危在旦夕此其二,使读者萌生出对小钱生命即将丧失的挽惜之情和怜悯之意此其三。
基于这几点,这句话在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如此解析文本,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从这段解析中感受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因而,对文本每字、每词、每一句话都不要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
所以词句品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边读边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读文的精美和感悟词汇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
朗读,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点。
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在必要的地方必须边读边悟有助于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如在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文中出现了这些语句:“满脸羡慕的神情”,“眼
睛里闪着亮光”,“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这三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眼神的描写,学生起初对这三句把在一起表示出没什么特别之处,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内容说出这三句话在每个情境中表现了男孩什么样的心情,从男孩的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很顺利地了解这三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达,学会从人物神情的描写中,只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再结合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这种无声的神情描写带给文章的妙处。
再反复朗读,这样就从字里行间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倾心品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
学生的情感教学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美育的渗透,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进行美的教学,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学生鉴赏美的事物,实现美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个性,推动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从读中感悟体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畅谈课文中所感悟到的道理。
总之,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要使它生生不熄,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挖掘语言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教授学生,与学生一起沐浴语言文字散发的光芒,享受语言文字在
文本中展现的魅力。
让品词析句成为阅读文章的主线,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跨越时空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