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6+芣苢 插秧歌

合集下载

6.2《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2《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耐劳的美好品行,显露出诗人对劳
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思考
两首诗在描画劳动场景时,分别侧重
探究
描画的是什么?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耕田 放水
插秧 收割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劳动者 这三个字,熟悉又亲切 这三个字,饱含希望和力量 这三个字,掷地有声、有力铿锵 一说起滔滔不绝,笑容绽放 一说起心潮澎湃,激情万丈 他们无私奉献,任劳任怨 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让祖国山河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让巨龙腾飞于九天之上 他们不追名逐利 把大爱植进祖国的穷乡僻壤 让青山绿水变成银山 把梦想栽在蓝天上 换来一颗颗闪闪金星 换来百年蓝图的壮丽光辉
——方玉润《诗经原始》
主题
《芣苢》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 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 心情。
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 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 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 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充满着劳动 的热情。
运用四个动词,描画出结全家合老种少水齐稻的基抛本秧步接骤秧,图看看杨万里的 上阵,为抢农插时繁秧忙歌不《停的插场秧景歌。》具体拔描秧写插了秧哪图些场景?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两首诗歌,翻译两首诗歌。
2、赏析两首诗的劳动场景,并比较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异同。
3、积累有关劳动的诗歌,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
学习任务一
背诵、翻译两首诗歌
学习任务一
芣苢
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最悠然的劳动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天真的劳动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习近平谈劳动:
1、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2、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 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力。
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 生活靠劳动创造。
《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 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 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 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芣苢》《插秧歌》在描写劳动场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何 不同?
最惭愧的劳动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5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5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五、文本研读
3、这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 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 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 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二、《诗经》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 包括: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 美或讥讽、抨击;
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 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 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六、文本研读
句意理解
五、文本研读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茂盛的样子。旧解多作动词,但《诗经》没有以重叠词为动词的明 确例证。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一说是“急匆匆的样 子”,“薄”意谓“急迫”,“言”是类似于“然”的后缀。 有:藏。一说为“若”字之误;若,择取。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用手握物而脱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合作探究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 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 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 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 “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 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 更换。

6《芣苢》《插秧歌》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背景知识
(1)《芣苢》:《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 者成分很复杂,诗歌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 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 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插秧歌》: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诗人辞官 在家。他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描绘了一幅紧张繁 忙的劳动图景,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第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 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 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1 2 3 4 5 6 7 8 9 10
6.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第 1 课
情境导入
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 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 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 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 亲历劳作的情景。
活动四 激发共鸣赏语言 5.忙碌的劳动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与情趣。请从《插秧歌》的每一联中提 取出关键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农人插秧的生活,以激发农民朋友的 共鸣的。 提示: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赏析,比如动词的选用、修辞的运用、语言的 风格等角度。 要求:层次清晰,术语正确,分析有理有据。

6.《芣苢》《插秧歌》课件32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32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笠 是 兜 鍪 蓑 是 甲③,雨 从 头 上 湿到胛④。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②插:将 秧苗栽插在水田中。③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 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④胛:肩胛骨,这里指 肩膀。]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插秧歌
思:本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插秧歌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
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 的印象。 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 了几分艰辛。 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 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 托出一“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 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虎口夺食”的场 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
理农妇的要求。⑦莳:移栽、种植,这里指插秧。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
毕。匝,布满,遍及。]
议: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 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插秧歌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 这一话题。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还没有 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 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 鸡。——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 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

《芣苢》《插秧歌》ppt课件

《芣苢》《插秧歌》ppt课件

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节第
我写我心


悟精神美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 不愿意劳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谈谈 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以及你的劳动观。
总结
无论在任何时代,好逸恶劳都是可耻的,幸福的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获得。勤 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中华儿女用勤劳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新的 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 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 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 了我们这个时代!
》和动十带
合鲜人五有
称明民个地
为的的地方
""
风 骚 。
现 实 主 义
口 头 创 作
方 的 民 间
色 彩 的 音
特,歌乐
色具谣,
。有。包
与浓它括
屈厚保十
原的存五
的 《 离
民 歌 特
了 大 量
国 风 ,
""

《雅是
大》西
雅和周
》《王
用大畿
于 诸 侯 朝 会 。
雅 》 。 《 小 雅 》 用 于 贵 族 宴 飨
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活动三:感受画面之美
《插秧歌》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 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
趣,富有生活趣味。

《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结构:
诗中没有写采摘者 的身份,用六个动
重 章 词的变化,表现了
掇 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 叠 唱 越采越多直到满载
而归的过程。在回
捋 由少而多,到成把地握取
环往复的节奏中让

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 内容: 人鲜明地感受到她
衣角里
赋 们集体劳动欢快的
襭 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
心情。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欢歌,妇女们欢快采 摘芣苢,满载而归,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赞 扬人民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品质,也寄寓了 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首全村劳动的哀歌,先写全村男女老少忙收 麦,再写贫妇人拾麦,通过全景式描写与特定人物刻 画,把农民的辛勤和贫困都写了出来,也自然流露出 对他们的同情。再将自己和他们作对比,夹叙夹议, 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批评,为自己的无功 德不劳动却丰衣足食深感愧疚,表现出作者惜民力轻 赋税的思想,一个有良知对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对思 考,又是一首讽喻之歌。
《插秧歌》
动词 劳动过程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
抛 田夫抛秧 接 田妇接秧 拔 小儿拔秧 插 大儿插秧 唤 呼唤吃饭 答 农人不答
白描
比喻
侧面 描写
这六个动词描绘出了一家四 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辛苦 忙碌又配合默契的劳动场景; 通过侧面描写,指出要想收 获好,需要一个长期的劳动 过程,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 全都表现了出来。
就以上现象,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劳动的新认识。 (150字左右)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 中国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劳动是先民们获取 衣食的手段,也是他们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感于心, 发于声”,诗歌的星河里有大量的劳动诗篇熠熠 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回响在 历史中的劳动之歌---《芣苢》《插秧歌》。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
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流露羁縻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句分 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1.D “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错误。这首诗没有具体的描写采桑 劳动的情景,“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是采桑姑娘的劳动心情。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 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喜看稻技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未出的劳动者他们岗位不同,但都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今我们感佩和景仰。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 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鲜明,持论严正,既 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 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杰出的情感。
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 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 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行。
重章叠唱
劳动民生诗——卧斋听 萧竹,民间疾苦声
重章叠唱,即重章叠句,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 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纵情的抒 发。
善用口语 民歌手法 场面描写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1张ppt)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1张ppt)

6.概括艺术特色:思考,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1)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 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 的过程。
《周南·芣苢》重章叠句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 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 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 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 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 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3. 分析手法:思考,《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 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明确: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 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 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 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 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 把成把握取的 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 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预习助读
(一)整体感知: 1.讲解诗歌鉴赏方法和步骤: 明确: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 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兴 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 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情势。
文体
《诗经》写作特点
➢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 ➢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情势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 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 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插秧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 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 称其为“诚斋先生”。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 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乐趣的“诚斋体”。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协家力人,分插工秧配繁合忙、有齐序心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新颖,劳作艰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劳作任务沉重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劳心劳力
选取了一家四口在插秧时节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冒雨插秧的 场景,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辛勤耕作的劳动品质。
这首诗中连用了“抛、接、拔、插”四个动词, 很有表现力,请你做简要赏析。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表现手法,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 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 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 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 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 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 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这是一首百姓们采摘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译】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把它采起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采下获得它。 长势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1]相鼠:一种老鼠 [2]止:通“耻”。 [3]遄(chuán)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也即“比喻”;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 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 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 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其用处一说 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 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穷人亦以 此为食物 。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 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 儿,伫立在水的一旁。
茂盛桃树嫩枝枒, 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 定能使家庭和顺。
《诗经》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

6.《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活动:《芣苢》和《插秧歌》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描写不同的劳动 场景,表达了对劳动的不同情感。请按照表格提示进行总结归纳。
诗歌 芣苢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赋” 重章叠唱
女人们越采越快, 充满着劳动 越采越多,收获 的欢乐,洋 满满,是一幅欢 溢着劳动的 乐的采摘图景。 热情
插秧歌
白描 比喻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在不同的 诗人笔下,劳动是不同:白居易《观刈麦》中 “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两句,写劳动 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渔舟”两句,描绘了浣衣女劳动归来的场景, 展现出一派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在陶渊明笔 下,劳动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归园田居·其三》)的惬意和闲适……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复沓)
《插秧歌》的作者是 杨万里 。
杨万里:字 廷秀 , 号 诚斋 ,宋 朝文学家、官员。 因谥宋号光文宗节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学习任务一:吟诵劳动者之歌
活动1:《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
请大家自读诗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插秧歌
全家齐上阵,各尽所能,
田夫抛秧田妇接, 协同劳作,全神贯注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风雨无阻——勤劳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惜时如金,不顾休息
低头折腰只不答:
——忙碌与充实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未雨—绸—缪细,心嘱;托艰家辛人和劳苦
学习任务二:欣赏劳动者之美
活动3:前人评价杨万里的诗,都认为他讲究“活法”, 所谓“活法”就是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 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 请简要 分析本诗“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

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作者简介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诚斋体”,往往以日常生活 中的小情趣为题,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特点 是:平易直白、活泼通俗、新奇风趣。
例如: 《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 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 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芣苢,与妇人生子有关。
《毛诗正义》中孔颖达《疏》曰:
“此三章皆再起采采之文,明时妇人乐有子者众,故频 言采采,见其采者多也。六者互而相须。首章言采之、有之。 采者,始往之辞;有者,已藏之称,总其终始也。二章言采 时之状,或掇拾之,或捋取之。卒章言所成之处,或袺之, 或襭之。首章采之,据初往,至则掇之、捋之,既得则袺之、 襭之,归则有藏之。於首章先言有之者,欲急明妇人乐采而 有子,故与采之为对,所以总终始也。六者本各见其一,因 相首尾,以承其次耳。掇、捋事殊,袺、襭用别,明非一人 而为此六事而已。”
重章叠句,可以起到在回环复沓中逐渐深化情感的效果。
这首诗中,重复出现的“采采芣苢”强调了芣苢之多,芣 苢之茂盛,重复出现的结构形式“采采芣苢,薄言*之”凸显 了对芣苢一次又一次的采摘过程,强调了劳动行为的延续, 而变换的动词,则鲜明表现出采摘芣苢由少变多的过程,突 出劳动收获的丰厚,表现了劳动者满载而归时的喜悦之情。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何:多么。 田田:莲叶茂盛相连的样子。 《甄嬛传》里的安陵容版吟唱音频: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思考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 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 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 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 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 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 “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 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 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都 在小雅)
二、《诗经》的分类
•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 样的艺术效果。
(1)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有三章十 二句只有动词不断变换,其余内容一样。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特殊的 艺术效果。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 换过程中,又生动再现了野菜越采越多直到 满载而归的过程。
•根据翻译,背诵两首 诗
当堂训练,巩固应用
• 《 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 两句是------------,------------。
• 《 芣苢》中,写采芣苢时提起衣襟兜住的两 句是---------,-----------。
• 《插秧歌》中,写出春雨之密、之集、之大 的两句是---------,---------。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 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 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颔联
•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 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 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颈联
•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 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 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 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活动2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 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
下节 课见
活动2
芣苢
《芣苢》是首集体劳动的赞 歌,反应妇女集体采摘芣苢 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 的心情。
插秧歌
《插秧歌》描画了一幅农家 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 图画,既写出了劳动者的艰 辛和劳苦,也表达了对劳动 者的赞美。
任务四
悟,与诗人同感
活动1
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 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
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 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 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 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 进空虚和腐书没落。
【诗歌导入】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关于《诗经》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 古代乐歌总集,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的305篇诗歌。先秦称《诗》或《诗三 百》,西汉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 《诗经》。
两首诗的结构特点
活动1
《芣苢》结构特点 全诗只六个词变换运 用,重章复沓,产生 了简单明快、往复回 环的音乐感,更好地 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活动2
《插秧歌》结构特点 情势自由,体现了活 泼自然,饶有谐趣的 诚斋体的特点。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动来写的。这是 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 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插秧歌》
1. 环绕一个“忙”字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节辛勤插秧时的情形。 2. 动词:“抛”“接”“拔”“插” 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繁忙不停 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❷《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 进行赏析。
提示: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拨”“插”, 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 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 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 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 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作者运 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 境之感。
而且,再往深处体味,这个比喻,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出之,而 实际上,这是一种饱含苦涩的善意嘲笑。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 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 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对于这点,前人都读出了 它的幽默俏皮,却没有,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活动❶《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个过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主旨探微
(1)《芣苢》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诗歌描述了田家妇女采 车前草的集体劳动情景,歌颂了民妇热爱劳动的美德,表达了她们向往 自由幸福生活的心声。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
(2)《插秧歌》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 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 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
活动❸ 杨万里的《插秧歌》具有立意新、构思奇的特色。请谈谈 这首诗运用艺术手法特点。
提示:开篇二句,通过紧锣密鼓的句式节奏、繁密的主语和动词变 换,十分巧妙地表现了全家老少插秧工作的紧张繁忙。第三、四两句紧 承前二句第三句运用了一个新颖的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 盔,把身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将 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 突出了其中的紧张气氛。
2.农事诗 “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 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也有:“孟春之 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在《毛诗正 义》《孔疏》等文献中都多次提到“农事”一词。“农事”是指耕耘、 管理、收获和贮藏等农业事宜。随着文化的不断下移,其作者经历了 “宫廷乐师——上层文人——下层文人”的发展阶段。宋朝农技诗的大量出 现,表明诗歌这种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形式最终面向农民、面向农业 生产,成为传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具。
中国古代农事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与《诗经》同时代的或 《诗经》之前的古逸诗,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纳的《风雅广 逸 》 及 《 诗 纪 》 的 前 集 10 卷 《 古 逸 》 里 大 都 收 集 到 了 。 杜 文 澜 编 辑 的 《古谣谚》收集了3 300余首谣谚,其中有许多农事诗。而各个铜器石刻 上的诗篇,大都保存在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的《金文韵 读补遗》及《两周金文辞大系》里。
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提示:(1)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 “捋”“袺”
“襭”等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 实 地 表 现 出 来 。 (2)《 芣 苢 》 中 叠 字 用 得 颇 多 , “ 采 采 芣 苢 ” 中 的 “ 采 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 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植物。这里是种植 )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 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 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及 公卿大夫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 “颂”,即宗庙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
[作品] 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以史证《易》。 [评价] 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 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2.背景探寻 (1)《 芣 苢 》 : 这 是 周 代 人 们 采 集 野 生 植 物 车 前 子 时 所 唱 的 歌 谣 。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 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 (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 该诗。
任务探究
(一)领读课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2.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提示: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二)精研课文 任务一 任务一
感受两首诗的艺术魅力。 活动❶ 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 有什么写作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 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 程。
活动❷ 杨万里描绘农民的日常劳动及生活场景,是从日常生活司 空见惯的现象中,去领悟生活的内蕴 。请结合《插秧歌》谈谈这个特 点。
提示:全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诗末所撷取的那个细节。农民一年 到头,艰辛备尝,还要时时生活在种种忧患当中。这不,顶风冒雨插好 了秧苗,还要时刻提防被家禽踏坏。诗人此处一反常调,不去揭示水旱 灾害的侵袭和沉重赋税的盘剥,而是从细微处着眼,以农民对家禽的提 防,来写农民的忧患。而农民所担心的事情越细微,越发令人感到辛酸 和悲悯。
活动❸《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 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提示:观点一:采撷之乐。《芣苢》:仿佛看到风和日丽中,三三 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 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 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 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 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也就是用 了“赋”的表现手法。
“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 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 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 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 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
文白对译
教材原文
采 采② 芣(fú) 苢(yǐ),薄言③采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 有④之。 车前子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层解: 泛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车前草。
采 采 芣 苢,薄 言 掇⑤ 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捋⑥之。 车前子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 采 芣 苢,薄 言 袺⑦ 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襭⑧之。 车前子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1.字音识字
芣.苢.( fúyǐ ) 袺.( jié ) 胛.( jiǎ ) 未匝.( zā )
基础梳理
掇.( duō ) 襭.( xié ) 半霎.( shà )
捋.( luō ) 兜.鍪.( dōu móu ) 莳.( shì )
2.一词多义 薄.言采之 助词,无实义
(1)薄.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动词,看不起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 动词,迫近
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助词,用在句首, (3)夫.岱表宗示夫.将如要何发《表望议岳论》,引出用议在论句,中不,要只翻起译到补充
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指示代词,那
照管鹅儿与.雏鸭 连词,和 (4)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介词,替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和……比较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6.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素养目标
备考指导
1.赏析诗歌使用动词妙处及 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的艺术
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魅力是古代诗歌阅读考查重点。[审美鉴赏
2.掌握《诗经》“赋、比、 与创造]
兴”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韵 2.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是高考古代诗
[评价]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 [简历]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 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 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 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 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杨万 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律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文阅读的考查重点。[文化传承与理解]
情景导学
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到达理想彼 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 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 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 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 似锦、热烈充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