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作者:张晓明张自雷杨培宏张继红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1期摘要: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校工程教学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面对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高校应通过逆向设计的思路,从以成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以成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持续改进为理念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构建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校;工程认证;OBE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005-04基金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电气类学生学业达成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NGJGH2022392)隨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进程中,如何使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得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华盛顿协议》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是国际上影响力很大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互认协议。
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被认为是落实我国“五位一体”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高校普遍开设的本科专业,属于电气类专业,是我国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智能电器制造、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主要支撑专业,在实现我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OBE理念下精准定位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达成该专业毕业要求,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2]。
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以OBE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的探索。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工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培养优秀工程师和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历程,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同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探讨。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
在这一时期,国内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承担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
尽管条件有限,但国家高度重视工程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为尖端领域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高层次、更广覆盖的需求。
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大量工科院校得到兴建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
此外,国家还推行了“四化”运动,大力鼓励青年学子走上工程技术的道路,并加强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师。
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临全球化挑战和科技革命,国内高校开始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师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和精英能力的学者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
这些努力为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技术革新不断加速,工科学科日新月异,需要更加紧密地与实际需求相联系。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培养全球化人才已成为时代趋势。
未来,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首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师必备的素质,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倡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培 养 的质量 规格 。培 养 目标对 人 才培 养活 动 具有 导 向作 用 、控 制作 用 、标准 作用 、评价 作用 。培 养 目标第 3期 2 0 6月 0 6年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n l f nigU iesyo c n e n eh oo y ora o j nv r t f i c d c n l Na n i Se a T g
V 11 . b . 9 NO 3
Jn 2 o u.06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革
罗 云 ,袁鑫涛 2
(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0 0 1 3 00 2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 0 ) 0 00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高等教 育大众化 的时代特点对 高等工程教育提 出了 新的要求, 但培养 目 标模糊 、教学 内 容和方法陈旧、管理改革失范的客观现 实却使我 国高等工程 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本 文认 为,明确培养 目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推进我 国 标
且也对精英教育时代 的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目标 、教育教学 内容 、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提
出了挑战。高等工程教育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及时 、积极 、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
二 、培养 目标模糊 、教 学 内容和方法陈 旧、 管理 改革失范的客观现 实严重 制约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 。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探析_李勇齐
教育理论探索总第239期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16.001一、现状分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各方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地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等学校应该面向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这已成为共识。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许多学生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和用人机构双方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胶着状态。
出现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如旧的就业的思想观念、旧的用人观念等。
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致。
一是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众多高校办学定位过高、办学目标趋同。
高职高专热心于“专升本”,升了本就要办成多科性大学,进一步争取评上硕士、博士授予单位,以办成国内(或省内)一流国外(或全国)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发展战略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认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则“低人一等”。
二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不少学科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高校尚未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进退机制,出现结构性人才供给过剩,导致结构性就业困难。
从表面上看,学校招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但实质上更要考虑原设专业的师资、设备等资源,要停办一个专业是很困难的。
因此,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
例如,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有8个专业是2007~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即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为例
2010年12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15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为例王平宇段吴燕(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摘要:为培养适合市场需求、专业性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本科人才,本文从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现有的本科教学体系出发,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市场需求环境工程教学体系改革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由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环境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也被称为21世纪的热门职业之一,而环境工程师(环保类)更是今后几年需求最大的热门人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与科学类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
但是在目前红红火火的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专业人才却受到冷遇。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环境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学科,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体的本科专业如何设置,又如何根据学校自己的特色设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计划,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l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不仅仅只需要单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更注重的是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类似于环境工程专业这类涉及到的技术性工作的人才。
它不仅需要专业方面的知识、特长,更加要求实践与动手能力。
就目前对已毕业的环境工程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主要是以下几个去向:l、环保工程设计、承接人员;2、环保施工、运行人员;3、环保设备销售人员;4、环保咨询人员与环保技术服务人员;5、环保教师;6、环保公务员。
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调查了解,发现他们对就职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会基本工艺组合,会A U T O C A D绘图,会办公基本软件,会参考资料,对相关设备的选用有了解,有基本的设备安装和土建施工知识,懂得机械原理,对工程的操作流程了解,善于与人打交道,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要求在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掌握环保实用技术。
关于加强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几点看法
了工程建设与现代技术发 展对人 才的需求 , 这对我们是
业 生就 业 报 告 (0 9 『 . 京 : 会 科 学文 献 出版 社 ,0 9 2 0 )M1 北 社 20 .
经济社会发展 , 解决 “ 三农” 问题 , 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 全 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最关键 的是人 才,
而 目前 的中国农村人 口整体呈现 出知识水平 , 职业 技能 缺乏的状况 。 统计 , 据 截至2 0 年 , 国农村 人 口中初中 03 我 及 以下文化水平人 员 占农村总人 口的8 . %,而掌握 77 5 定技能 的农 民比例更低。人才短 缺 , 以及农村人 口普 遍 素质较低 的状况势必会影响农村 的发展 , 制约社会 主 义新农村 的建设进 程 , 因此 , 针对 这种 状况 , 由政府组 织, 有计划 、 步骤地选聘一部分 优秀大学 毕业 生赴农 有 村基层担任 “ 村官 ”对 于充实农村人 才资 源 , , 改善农村 干部的年龄结构 、 知识 结构 , 为农 村基层干部 队伍注人 新 鲜血液有着积极 而深远 的意义 。但 值得 注意的是在 实施大学生 “ 村官 ” 工程的过程中 , 必须确保所选聘 的人 员 的确是适 合农村 的 , 适应 农村 的人 才 , 必须 是 “ 下得
国等发达 国家的高等工程教 育为参考 , 深入分析 了现代 高等 工程教 育的特点与 办学模式 , 为我 国现代 高等工程教
育 的 发展 提 供 参 考 。 关键 词 : 现代 高 等 工程 教 育 ; 养 模 式 ; 学方 针 培 办
一
、
加 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 国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前苏联 的教育理念和 我 人才培养模 式 (9 2 15 年学科 分类 、 院校调整 )以培养专 , 业型 、 研究型人才 为主 , 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 辅 人才 结构相对单一 ,给我 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带来很大 问题 。 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人才过剩 ” “ ,另一方面 又缺乏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 出现 了建 国以来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不协调 的状态 , 因此我 国的高 等教育必须 深化改革 , 尽快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 才培养模式 。早 在2世纪9 年代 中期 , 国工业界和教 0 0 美 育界 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 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 、 忽视 技术带来 的消极影响 , 出了美 国“ 提 没有从 国家角度足 够注意研究 生院在满 足国家对科学 家与工程 师需求 变 化 中的作用” “ ,没有 高级科学家与工程师 的清晰 的人才 资源政 策” 等意见 , 呼吁要 向科学 与技术并重 的方 向改 革 。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 回归工程” 的理念 , 其工学 院 院长更是明确地指出“ 我们正在 召回工程 的灵魂 ”强调 , 教育要 紧密联系工程 实际 ,教育要 为工程创新人 才服 务。 这些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给美国高等教育界 以很大 的 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 高层次工程人才 的培养 , 适应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我们两委的干部同志在一起交流,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给我的题目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我今天还是虚实结合,微观的和宏观的结合起来讲一讲。
今天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讲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因。
就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其中有哪些机遇。
我想首先跳出高等教育这个圈子到外部去看一看,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下办学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在改革建设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看看都取得什么成绩(变化还是很大的)。
但是,光看到成绩不行,而且还得看到我们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矛盾,有一些什么热点、难点问题,今后高等教育或者高等学校的建设的任务是什么。
这三个方面是从高等教育这个角度给大家谈一谈。
然后,高等教育的实质,它的专业体是是高等学校,因为大家都是做宏观指导,做管理工作的,让大家对高等学校情况有一个了解,就是我们看一所大学怎么看、看什么。
最后一部分介绍一下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我从高等教育大的(话题)里面切入到高等学校,这样我想为大家今后的工作希望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从几个方面提一提,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经济发展的背景,社会发展的背景,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还有国际的发展背景,以及现在我们在发展建设中遇到一些矛盾,从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际上我们都是两委的干部了,平时的学习任务很多,不光是自己学,可能经常到下面去做指导,还要讲,所以都很熟悉,我们这个部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展开。
第一节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我们现在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承担着创新型才培养的重任。
我们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要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持。
浅谈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铸造专业的教学改革
浅谈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铸造专业的教学改革1 铸造行业人才需求现状铸造,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成型工艺之一,也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基础。
从青铜器时代到航空航天,自古到今的各个领域,都散发着铸造耀眼的光芒。
由于历史的原因(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待遇一般等),加上其基础工业的定位,导致铸造行业人才长期匮乏,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铸造行业发展的瓶颈[1]。
在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与IT、人工智能等各类新兴行业相比,这种匮乏显得更为突出。
在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现代铸造行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如下特点。
1.1 铸造工艺技术人才对经验的依赖性下降人工智能在铸造工艺领域的应用,一般认为体现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几个方面[2]。
随着CAD、UG等专业绘图软件的普及,结合各类浇注、凝固仿真模拟软件的推广,以及三维扫描、逆向工程等新工具的应用,铸造工艺设计由原来的红蓝铅笔、铸造手册加图板,革命性地发展到了数字化时代。
传统铸造工艺技术人才以经验积累为主,结合查阅经典理论的特点相应地也向数字化、模拟化发展。
对实际经验和经典理论两方面的依赖性均呈下降态势。
1.2 铸造生产管理人才应熟悉管理工具和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随着铸件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加严,以及大数据、标准化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传统铸造行业的粗狂式管理模式变得举步维艰,势必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TPM管理、5S管理、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等新型管理工具,逐渐成为现代铸造生产管理的必备技能。
部分先进的铸造企业,已经朝着全面信息化管理(如MES生产管理系统)大步迈进。
1.3 铸造技术工人应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操作技能原来的“翻砂工”,入职时对学历文凭、技术技能几无要求,最大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安心踏实。
现在,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3D打印、在线检测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铸造行业的应用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技能的技术工人焕新上岗。
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SCi胜 NCE &
「 C HNO L O G Y IN F O R M A T { N 任 O
社会对 工程技 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与 高校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韩志 刚
石家庄市公路桥梁集团第三公路工程处
摘 要: 本文从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 探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的正确定位问题。从高等教育的社会 功能与作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 标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规范四个方面来论述高等 工程教育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与特点。 关键词: 工程技术人员 高校教育 定位 中图分类号:T U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11(c卜0141 够的重视,不仅政府主管部要考虑如何解 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即丰富他们 念,这就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 决,对学校来说也需认真考虑自己长远的对 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能力、 养成并提升他们的 浪费的问题。关于专业人才的结构、布局, 策,任其发展,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 素质;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为社会所用, 以 则于国家与当地社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密切 部将是不利的。 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 相关, 所以专业人才的需求会随科学技术与 步,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也在不断的提 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4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规范 升, 由单纯的一维。即培养人才的单一功能。 既然是工程教育的专业规范。则一定要 经历了二维, 即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功 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 要符合我国对高等工 3 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 标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培养能为社 程教育所确定的人才培养总目 能。 而已进人了二维阶段, 即要承担人才培 标。即 “ 培养 养、 科学研究( 出原创性成果)和开发服务(将 会所用的专业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则要培养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高综合 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三重功能。 对 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 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 还有不同工作类型要 基本训练的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 社会发展而言, 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 求除有专业需求之外。 局性的特点。高等学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 求的区别,涉及到人才的层次。高等学校对 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工业生产第 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是认识未知世界、 探 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有社会分工的问题,每 一线从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实验、 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重大课题提供 所学校对自己所设置的专业为社会培养那一 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也可从事管理、经营 科学依据的前沿; 是知识创新、 推动科学技术 类型人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 标定位,而 和教学工作。 社会赋予工程师的职能是 ”“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 目 标定位的确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 改造世界并创造未有的世界。与社会性、实 势。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考虑,以适应社 践性、创造性、复杂性等特征日 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 益突出,其 梁。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 标。许多发达国家的 工作内容也不断扩展。作为现代工程师,应 高等工程教育都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每所 能综合 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 技术手段来 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有一 分析并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 2 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 标是要建设全面的 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工毛 致 爵 育,也有一般应用 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在知识方面要掌握 小康社会, 而其核心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建设的 型大学的工程教育, 还有社区和网上大学等 坚实的自 然科学知识和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 工业化和现代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 , 如 类型的工程教育,由于各自都依据社会经济 知识 ,能力上 ,要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 何规划好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与方案, 即 发展需要。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中起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 确定好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数 到了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在总 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同能力、表 量, 及其相应的培养计划‘ , 则需要以社会的需 体上呈现出了健康全面发展的状态。例如加 达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还要不断增强 求分析为依据。在工程技术领域。又项目 或 拿 大 多伦 多 市 的 圣 力嘉 应 用技 术 学 院 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品德方面。要具 产品的研制生产过程可知,首先要将科学原 (SCAAT )是一所技术与技能型的工程大学。 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职业 理(即自 然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项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具有明显特色,为加拿大 道德,此外还应有强的事业性、高度的责任 目方案或产品设计方案; 然后将方案转化为 民航飞行员、国际会计师以及军事专业人员 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 工程实施计划, 即确定实现方案或生产产品 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多 的个人修养。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每 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方案手段及其管理 伦多市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在 个环节中,都要考虑并体现对人才知识、能 模式等工程技术问题; 最后才是完成或形成 多伦多市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 力与素质构建的作用,培养环节的设置。要 产品的技能操作和相应的服务。工程项目和 用,多伦多市政府都认为该校搬出多伦多 有合理.、科学的结构,以有效提高所培养人 产品生成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工程技术工作, 市,则对多伦多市的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 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确保培养质量的稳定 该校还培养国际学生,设有国际部,每 与 提高 。 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去承担,并分别成为工 响, 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在 年仅国际部办学收人就达到了2 亿多加元。 工 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 标受学制时间所 工程技术工作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发现和研 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相应也得到 了 社会的支 限,四年的培养教育,要造就称职的工程师 究客观自 然规律的工作,从事此类工作的人 持和丰厚的回报。所以学校很安心与自己的 是不现实的,只能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称 才,则称为学术型人才。上 述四种类型的人 定位,还为自己能给社会作出的独特贡献而 “ 毛坯” 。在校期间应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工 才 ,由于其社会功能的不同,所要求的知 自豪 。 程实践与锻炼的机会,接受足够的工程基本 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也不同。可见。在同 我国社会正在有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训练与熏陶,为其将来成为工程师奠定良 好 一个学科专业领域,根据实现不同社会功能 的改革过程中,但教育又是最后一个攻克的 的基础。规范制订需把握好客观实际的可行 的不同工作性质,需要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人 “ 堡垒”全国的市场经济还正在建设中,而 性,求真务实,才能达到规范教育与提高培 教育与人才还谈不 上 真正的市场机制,人才 养质量的预期 目标。 才,至于各类人才的需求比例,视学科专业 的不 同而异 。 的计划分配制度己打乱,但人才市 场还没有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结构、布学历层次的问题。很明显。不论 目标的定位。由于 市场需求的模糊。再加上 何种学科专业,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 某些政策的引导,使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普 不同层次的人才将承担不同性 质类型的 工 遍出现了盲目 拔高的现象,这要引起我们足
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刍议
苏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 )学 科专 业结 构不够 合 理 二 近年来 , 江苏的主导 产业构成有所 变化 。通
今后一段时期内 , 在保证工程本科人 才培养的数 量和质量持续稳定增 长的前 提下 , 应适 当加大对 研究生层次、 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江苏各地工业园区的兴起及外资企业的不断 引进 , 出现 了对 工程技术实用人才 的大量需求。
显得 不 足 。 、 Nhomakorabea江苏 省 高 等 工程 教 育发 展 的 现 状
分 析
江苏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 的高等工程教育 体系 , 从工科 院校办学的类型看 , 有重点的理工 院 校, 有设置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 有独立设置的 工学院, 还有一批 高等职业技术学 院。从学校 的 隶属关系看 , 有部委属理工院校 , 也有地方工科 院
展的数量和质量 主要指标处于全 国的前列 , 某些 重要指标领先于全 国各兄弟省份。另一方 面, 指 通过建设高教强省来促 进江苏 经济和社会 的发
展。人才是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 的原动力 , 提高 国家或地区生产力的核心在高等教育 。高等工程
教育为江苏工业经 济的发展提 供人才和智 力支
中图分 类号 :6 20 C 4 .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02 20 )2—07 O 10 59 (06 0 06一 3
“ 高教强省” 有两方面含义 : 一方面是相 对于 全 国各省的高等教育系统而言 , 江苏高等教 育发
科专业 的综合型大学有 4 , 所 理工科大学 6 所… 。 江苏的 l 所“ 1 工程” l 21 高校中 , 就有 6所工科院 校和 3 所含有工科的综合院校 。而在全国一级学 科整体水平 的评估 中, 江苏省工程类 的一级学科 有 l 个在全 国前 l 1 O名之列 J 。可见 , 江苏 的高 等工程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 江苏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进步的 同时, 也存 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 ( 办学层次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协调 一)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体制逐渐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通过参与教育实践并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我逐渐形成了一些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改革是持续推进的过程。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推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并及时调整和修正制度。
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其次,教育改革需要多方合作。
教育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广、关系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力量。
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
只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再次,教育改革要注重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因此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只有注重质量,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最后,教育改革要关注公平。
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关注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我们要实施特殊群体教育,关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在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和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推进,需要多方合作,需要注重质量和公平。
只有把这些体会付诸实践,才能够实现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2)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变革意义重大。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9-08T07:38:54.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月13期作者:蒋迪张小雨[导读]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蒋迪张小雨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新经济、新起点背景下提出“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的提出,为我国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传统工科注入了新的内涵。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加快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于传统工科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国外对工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非常丰富。
常见的教育模式有:能力导向教育模式(C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模式(CDIO)。
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旨在重构MIT的工程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对工程教育进行一次系统性反思和变革,变革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型工程人才。
在工程人才的能力重构上,强调未来产业界将会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近几年,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聚焦行业应用,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思考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新工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范式,致力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及改造传统工科专业。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出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摘要: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发展对创新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
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它是对以课堂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革命。
CDIO模式从2000年操作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深受学生欢迎和产业界的高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CDIO教育模式的7个重点标准,并初步分析了CDIO 模式与其他两个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和国际化”的关系。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模式;“做中学”;产学合作;国际化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1986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国家工程院(NAE)和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纷纷展开调查和制定战略计划,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启动了名为EUR-ACE(Accreditation of EuropeanEngineering Programmes and Graduates)的计划,旨在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指导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改革,以加强欧洲大陆的竞争力。
欧洲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侧重点与美国一样:在继续保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与集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
正是在这些改革的背景之下,麻省理工学院以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 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的跨国研究组合获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16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程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目前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以期望为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2.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工程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的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往往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人才。
3.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教育模式的滞后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
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4.师资力量不足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师在实际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较为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和教学内容;一些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倾向于选择在企业从事工程实践工作,而不是选择留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1.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满足社会对优秀工程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引入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创新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高等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组织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优化课程设置高等学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职纺织专业为例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职纺织专业为例郭燕蕾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就目前来看,高职纺织专业人才还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对该专业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满足纺织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更好地服务于纺织企业。
基于此目的,文章主要就高职纺织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三明治式工学交替;职业教育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是服务于行业企业,其主要特点也是以行业企业发展为着力点,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同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得双方实现共赢,同时也可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一、当前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年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速发展,且规 模也日益壮大。
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来讲,本科 院校中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当前高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然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关系尚未稳定,这就使得某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涉及在实训以及实习阶段,但整体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开发方面还没有真正整合在一起。
因此,应当充分结合当前纺织工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来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创设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1]o二、纺织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一)努力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服务于行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行业企业。
高职院校依托于企业的发展而生存,如果行业企业无需求,那么高职院校也就没有生存的生机和可能;只有企业与企业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所以,想要切实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当切实搞好校企关系,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相融合,将行业企业文化及理念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当中,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与合作,进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20 年第 7 期
新工科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冤
揖摘要铱随着新兴技术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袁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袁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颁布与实施袁将人才培养问
题推上了风口浪尖遥 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袁不能贴合新兴技术的要求遥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
. A围l绕l互新R工联i科网g背产h景业ts下化的尧R工人e业才s智e培r能养v化应e尧d服工.务业于一蓬体勃化发进展行的重新点兴学产科业建袁 设袁在众多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遥 新工科建设更加重视 学科的实践意义与综合意义袁特别是在新兴技术方面袁例如信 息技术尧人工智能等领域袁应当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袁实现新的 发展遥 当然袁突破传统思维并不代表着完全抛弃传统袁应当按照 新兴技术尧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传统工科教育的发 展袁致力于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尧迎合经济特点的工科教育遥 二尧优化模式袁确立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核心 新工科背景下袁应当以创新型工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宗 旨袁实现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转变遥 传统 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学科为向导袁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而 轻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袁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通常局限在本专业 内袁缺少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培养方案遥 新工科背景 下的人才培养应参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培养标准与 培养模式袁借鉴野国际工程教育冶理念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遥 在 确定人才培养点的具体目标时应当明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 重要地位袁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袁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 能力纳入到培养体系中袁借助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拓展学习空 间尧开阔学生视野遥 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 去的方式让国家工程认证标准落到实处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 时袁重视生产实践与能力培养袁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重要意义遥 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袁应 当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袁或是采用任 务驱动模式袁在任务中提高操作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袁使理论研 究与操作实践连接得更加紧密遥 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更多关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
高等教育课程教育研究46学法教法研究入侵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肖 榕,陈文龙(贵州大学 农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引言《入侵生物学》是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入侵与植物安全方向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外来种的入侵性与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以及外来入侵种的预防与控制的科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
此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培养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入侵与植物安全方向本科生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结合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入侵与植物安全方向开设的《入侵生物学》课程教学,通过分析课程教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体的驱动型教学方式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
《入侵生物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入侵与植物安全方向的一门主干课程,共有48学时,其中16学时是实验课。
目前,理论课主要由课堂讲授,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
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
对于《入侵生物学》中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入侵中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四部分内容,可以仍然采取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入门,打好理论基础[2]。
对于《入侵生物学》中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生物入侵的管理、重要农林入侵物种三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自学、反馈、讨论和答疑的驱动型教学方式。
学生在课下根据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进行自学,记录下疑点和难点,然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答疑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这种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主动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程改革随着社会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度,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也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目前,入侵生物学实验课主要是查看入侵生物相关标本,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
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浅析
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浅析作者:蒋冰李涛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1期工程教育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培养工程人才的一种专门教育,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所注重的高等教育之一,也是教育界和工程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1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从各种数据和研究来看我国工业正处于工业的中期,这个阶段不可逾越,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实现工业化。
这样的历史阶段就决定了中国工程人才需求的结构和特点。
根据教育部所得出的数据,我国工科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大约占所有大学生比例的30%。
而多数发达国家工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例不超过10%。
国内外之所以比重相差较大是因为所处的背景不同。
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工业化这一过程,而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历史阶段,最迫切的需求还是工程人才。
因此,我们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特别是研究工业化中期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特点及工程教育的规律。
2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扩大1895年清政府成立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学校——中西学堂,其成立标志着高等工程教育在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总体来讲发展较快,工科在校人数,1949年仅3万人,1993年达到93.4万,2000年达到214万。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当然高等教育也是第一。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比重也是世界第一,约占三分之一左右,最高峰曾达到40%。
截止至2010年,我国高校全国招生人数661.8万,在校生总数达2231.8万;其中工科招生人数241.2万,占总招生人数的36.4%,工科在校生达到803.1万,占总在校生数的40%。
3国外工程教育迅猛发展近年来,以美德为代表,各国都在不断对其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和模式,得到教育界、工程界国家决策层面的高度关注,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的变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的变革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变迁,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教育亟需进行深刻的变革,以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的高素质人才。
这一进程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重新思考和设计。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通常包括具备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特质。
这些特质不仅仅来源于学术知识的积累,更依赖于实践经验的获取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首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的传授是重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一转变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者。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讲授和记忆,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项目驱动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以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在项目驱动学习中,学生围绕某一实际问题或项目展开调研、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实施,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技能。
翻转课堂则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深化理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变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重构课程体系,融入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和实践内容。
传统学科的界限逐渐模糊,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突出,因此,课程设计应当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摘要: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工程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多年来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一现状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72-02工程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培养的大批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已经远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达到世界第一,但中国合格的高质量的工程师的世界排名却一直靠后,这也是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仍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强;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首推的是高等工程教育1 国际对工程师的要求标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1]。
(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11条标准可以鲜明看到当前工程师培养除了重视培养数学和科学外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终身学习以及环保意识等的培养。
2 我国工程教育模式的不足2.1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保守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部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不适用的知识结构体系仍然存在,而反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却被置于教材之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2],忽略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启发式[3]、研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2.2 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4]的倾向,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软性的和虚拟性的内容却不断增加。
有报告显示,20年毕业的约 6万工程类毕业,我国毕业生中不足1%的人能适应国际化公司的工作[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6]。
2.3 专业设置口径窄“工程”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领域,而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7],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4 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我国高校招聘来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的工程经验背景[8,9],学校的成果评价导向也使得教师重学术轻实践;使得教师在讲台上不能给学生进行丰富的工程案例阐述来解释基础理论,教师本身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3 我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3.1 加强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扩增工程实训基地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在常州、南京、洛阳等城市建立了工程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提供了保证;配备专门教师在现场进行讲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础理论和原理;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协同解决问题,努力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10],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而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课程单科自成体系,割裂了课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很难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造成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现象[11,12]。
我校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主要作了如下改革。
(1)邀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我校讲学;(2)课堂上重点讲解工程实例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书本知识;(3)增加选修课的开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增加实践学时,进行现场教学,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5)跨学科合作,机械、材料、化学等学科交叉合作,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
3.3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工程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目前国内高校引进的大都是博士,教育背景只是在校园,教师本身没有企业背景,缺乏工程经验与能力,这对提高本科工程教育质量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校具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探索:(1)厂校联合进行科研、教学,并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40岁以下博士必须到企业锻炼一年,并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之一,以此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2)努力引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13];(3)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
3.4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具体为:(1)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14,15],把培训大学生创新智能的相关实践课堂尽量多的建在离我校较近的相关企业中,建立产学双方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良性协作关系;(2)与企业组建紧密合作型的研究开发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部分项目,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工程实践创新技术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能力;(3)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走进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模式。
4 结语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国家发展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在本科教育上的合作;在坚持数理基础培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的培养;培养一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当前政府一系列保障措施下促进高校本科工程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 曹剑敏,李燕.高校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201.cao jianmin,li yan.reseach on innov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1(30):201.[2] 王涛,王爱国.工程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5):33-36.wang tao,wang aiguo.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view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j].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11(5):33-36. [3] 曾红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6): 33-35.zeng hongyuan.talking on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j].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2011(6): 33-35.[4] 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25-27. zhang jinbiao,hu hui ping.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based on engineering talent[j].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2010(1):25-27.[5] 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8-24,31. wang shufang,jin yong.the reform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notion of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j].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2011(1):18-24,31.[6] soyster,a l.the busines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97(1).[7] johri,aditya.creat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3).[8] litzinger,thomas a,lattuca.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1).[9] jerzy rutkowski,katarzyna moscinska.links between technology-based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electric circuit theory case study[c].2011. [10]litzinger,thomas a.engineering education centers and programs: a critical resour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 (1).[11]peercy,paul s,cramer.redefining qualit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rough hybrid instruc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4).[12]jesiek,brent k,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discipline,community,or field?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9,98(1).[13]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4-76.chen xiaoyan.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competency”teacher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10(1):74-76.[14]庞世俊,庞少召.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驱动方式解构、问题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46-50.pang shijun,pang shaozhao.the deconstruction,problems and strateg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pang sijun&pang shaozhao [j].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0(15):46-50.[15]王英俊,张晓庆.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0(9):215. wang yingjun,zhang xiaoqing.practic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 [j].value engineering,201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