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失根的兰花》。

下面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失根的兰花》是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失根的兰花》属于课内精读课文, 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文章以花为契机,引发思乡爱国之情,寄寓原乡情结,意象丰富,意味隽永。

静心去读,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 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作,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1�7�1�7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创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分析教材更要充分地分析学生,这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所以,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⑵诵读精彩片段,并赏析其妙处。

三、教学与学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 1、朗读品味�1�7�1�7: 设置原因:(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2) 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自我发现,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合作探究法设置原因:(1)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他们阅历上的不足, 丰富个人积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 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脱离被动局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 2 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从而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 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

而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

3、利用多媒体将重要内容展示出来,直观、形象,既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节�1�7�1�7时间,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有关分析,以及教学目标与教法学法的总体构想。

下面,我结合本节课所制作的课件来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设计。

四、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在学生坐好之后,就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听朗读录音,目的是营造出一种思乡爱国的氛围。

上课铃响后开始导课:同学们,你听说过这首《乡愁》吗对了,在伴你学上有这首诗。

听了刚才这深情款款的诗朗诵, 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是思乡的情感)自古至今,有很多有关思乡爱国情感的诗词文章。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离愁别绪呢一句话, 身在异国他乡,思乡就成为永恒的主题。

陈之藩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今天, 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失根的兰花》,来共同体验作者离乡背井的思乡爱国之情吧。

(多媒体课件出�1�7�1�7课题《失根的兰花》) 新课导入之后,课堂教学我用了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教学目标我定夺(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第二步是:作者背景我明了(多媒体打出作者相关情况) 这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简要概括作者的情况,由作者的散文《旅美小简》点出写作背景。

第三步是:预习检查我最行(多媒体打出本文重点字词) 因为提前预习过,所以设计这个环节,直接找学生读出字词的正确读音。

最后让学生齐读字词,一个词读两遍,以加深印象。

第四步是:朗读课文话感悟(课件出示) 首先由我为同学们进行课文范读,朗读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边听边划,在你喜欢的句子下划" ",在你不懂的地方标上""。

《失根的兰花》范读大约用了六分钟。

课文读完后,我出示多媒体课件, 跟学生一起复习回顾以前讲过的常用阅读技法:�1�7
�1�7�1�7线索/理顺序/品感情/赏语言/ 悟哲理。

本节课重点运用两种,品感情和赏语文。

接着再出示课件"品感情、赏语言",请同学们对照屏幕的要求,完成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通过听读课文,你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能看出来用屏幕上的格式回答(我看出(语句)表达了 );第二个问题,能过听读课文是的标注,你 3 找出了几句你喜欢的句子、语段大声地朗读,并做出赏析,用屏幕上的格式回答(我最喜欢的是理由是 )。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准备(跳读课文),准备好的同学举手示意。

同学们准备好之后,有两位同学对第一个问题做了解答。

因为本文所表达的感情就是思乡爱国,所以学生能点出这一点,并找出相�1�7�1�7�1�7语句就完成任务了。

重点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能力,以及清楚表述内心想法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回答很积极,有的说喜欢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 因为由花想到自己的处境,身处异国他乡,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深深的思念;有的说喜欢开头的景物描写"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 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营造出一种诗一样美的氛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一段,马煦说喜欢这部分是因为语言很美,其他同学补充,点出本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语言气势磅礴,感人肺腑。

因为这一段描述了中国的�1�7�1�7�1�7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语言确实很美,令人感弦泣心,心荡神驰。

所以我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这一段,并于课后整理到读书笔记上,背诵上来。

语言赏析部分,学生各有感悟,积极踊跃,大约用时十五分钟。

第五步是:合作探究解疑难(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跳读课文,先自行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的内容不止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作用是抛砖引玉,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并动脑思考,借用小组交流自行解决。

因为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已经提醒学生在不懂的句子旁划""。

所以小组讨论时,需要解决的,除了屏幕上的内容,还有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分钟) 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不懂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问如果还是讨论不出答案呢我告诉她,那就等一会交流的时候提出来,同学们一起解答。

讨论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言,首先解答了屏幕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不矛盾是因为,"我,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未离开祖国,等离开祖国之后,就"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第二个问题相对难一些,但是经同学们的补充,答案就清楚地浮出水面。

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离开祖国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兰花,所以作者才以"失根的兰花"作为题目,来抒写他飘零异邦的感触和怀念祖国的感情。

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题目因为我要通过这个题目引出南宋画家郑思肖,接着课件出示郑思肖的兰,他画的兰不同于别人,连根带叶飘于空中,借此来寄托他的亡国之痛。

学生看到他 4 的画,就能够切身体会这种感情了。

接着引导学生去理解题目的含义,就顺理成章了,答案也呼之欲出,最后老师汇集同学们的理解,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失根的兰花"的含义接下来是同学们自由提问的时间,因为平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地培养,而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鼓励,所以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问题。

为什么不有些是我根本没想到的,但确实是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比如: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回忆,而要回忆起八岁时肩扛小镰刀的情景问题提出来,我没有给他答案,而是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回忆这些想起叔叔,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学生补充说,是因为作者十几岁就在外飘泊,可供回忆的事情不是很多,八岁时的这段回忆比较典型。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觉得很欣慰,在肯定大家的理解方向之外,再做出补充,因为八岁时的小镰刀同样具有�1�7�1�7华民族的烙印,由此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真挚的感情。

就这样,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给出答案,这一环节惊喜连连,我不得不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鼓掌。

这样,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自主思考做出了正确的解答。

(此环节大约用时十分钟) 第六步是:妙笔生花绘人生(多媒体展示) 这个环节是仿写,此环节的设计,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关于人生,文中有两处,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作者认为,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人生还可以比做什么由学生思考,并试着仿写。

学生纷纷发言,人生如戏,如棋,如梦,如歌,如茶,如诗等等。

在肯定学生的大胆想象和文采之后,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仿写的句子,然后小结。

(此环节用时四分钟) 第七步是:课后日记小练笔(多媒体展示)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1�7�1�7布置课后作业。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于具体的事物,这是一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

所以这次课后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同样的借物来抒发内心情感,在日记练笔中,领会并运用这种手法。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意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并融入了以下几种意识
:1、文本意识。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从而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品读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课文,品语句,来领悟情感,学习语言的运用。

3、探究意识。

本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自我并强化语文理解能力。

4、表达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较多地提供了�1�7�1�7�1�7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至此结束了,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
《失根的兰花》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失根的兰花》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它意象丰富,文笔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静心去读,你会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

那份静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教学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插入写作背景的介绍会更好)
⑵诵读精彩片段,赏析其妙处
⑶创设氛围,开展小练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诵读精彩片段
教学难点:赏析语言的妙处
开展小练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1、导入语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

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了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华衣锦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

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⒉字词巩固复习
自己在练习簿上练
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诗意盎然
学生读读写写,并说说词义
一、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1、定一生(可提前准备好)简介作者的情况,师适当点评。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
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同时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一:
①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
形式上
a、点评用词的精确(例如: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b、点评用词的优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内容上
点评情感的真实
问题二:
②用?号划出你不懂的句子,并静心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
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讲课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生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
3、班级展示精彩朗读,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此处教师可适当范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4、班级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品读赏析,感悟收获
学生静心品读最喜欢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可展示一下
四、课外延伸阶段,
以读促写,开展小练笔
教师引导体会: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等)
结束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许多年以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走出了国门,甚至连中学生也不例外,面对这一现象,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读着陈之藩的散文,犹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

让我们记住他吧!永远铭记这篇美文!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
(热爱)祖国
作业设置:
课外阅读陈之藩的《旅美小简》《剑河倒影》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