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便秘
1、实秘
1)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顺气导滞-六磨汤
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胃肠-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温脾汤: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
半硫丸:当归、苁蓉、乌药
2、虚秘
1)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益气润肠-黄芪汤
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2)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养血润燥-润肠丸
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滋阴通便-增液汤
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
4)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温阳通便-济川煎
肉豆蔻、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中医辨证论治目录•西医疗法•预防与保健01定义与分类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粪质干硬、排便不畅和感觉排便不尽的一种大肠传导失常的疾病,在伤寒论中称之为阳结、风秘、肠结、肠风等。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舒,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
定义实秘是指大肠传导阻滞,邪滞大肠所致的便秘;虚秘则是指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润所致的便秘。
实秘和虚秘热秘是指热邪滞留大肠所致的便秘;冷秘是指寒邪滞留大肠所致的便秘;气秘是指气机阻滞所致的便秘。
热秘、冷秘和气秘分类中医认为便秘的原因有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舒、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等。
中医认为便秘可引起肛裂、痔疮出血等局部病变,甚至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如消渴、中风等。
中医认为便秘可导致肠内毒素和废物堆积,引起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0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饮食过少、食物过于精细,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肠胃蠕动减慢。
饮食不当运动不足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缺乏运动或者长期久坐,使肠胃蠕动减慢。
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肠胃自身功能失调,导致便秘。
发病机制肠胃内热过重,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硬。
肠胃燥热情志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肠胃蠕动减慢。
气机郁滞气血不足,无法滋养肠胃,导致便秘。
气血亏虚阳虚寒凝,导致肠胃蠕动减慢,形成便秘。
阳虚寒凝便秘对人体的影响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疾病的风险。
肠道菌群失衡毒素累积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内毒素累积,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长期便秘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长期便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03中医辨证论治1辨症要点23实证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等,虚症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排便无力等。
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便秘的诊断要点
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便秘的诊断要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复习开始,想要牢记相关知识点,离不开不断地巩固复习。
我们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特为大家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便秘的诊断要点”相关内容,详细如下:病因病机
1.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2.病机
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柏内停。
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可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病情由实转虚。
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如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诊断和类证鉴别
1.诊断要点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
中医内科学——痢疾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正虚邪恋
休息痢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中医内科学——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便秘经典实用
中医内科学便秘
病因病机
3.气机郁滞 ➢抑郁恼怒,肝郁气滞 ➢忧愁思虑,脾伤气结 ➢久坐少动,气机不利
大肠气机郁滞
中医内科学便秘
4.阴亏血少 素体阴虚,津亏血少 病后产后,阴血虚少 失血夺汗,伤津亡血 辛香燥热,损耗阴血 房室劳倦,阴津亏损
病因病机
阴虚干涩 血虚不荣
中医内科学便秘
5.气虚阳衰
饮食劳倦 素体虚弱 年老体弱 苦寒攻伐
起病较缓,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以中老年多发,女性多见。
2024/5/28
中医内科学课 便件 秘
诊断
➢辅助检查:
1、大便常规、潜血试验和直肠指检应
是常规检查的内容。 2、腹部平片、钡剂灌肠、直肠镜、乙
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进行检查。
2024/5/28
中医内科学课 便件 秘
鉴别诊断
1.便秘与积聚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3.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 兼次症 :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温脾汤合半硫丸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024/5/28
中医内科学课 便件 秘
(二)虚秘
失眠健忘;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腰膝酸 软 舌脉:淡、苔白或红少苔,脉细涩 治法:养血润燥,通便 方药: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可。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3、阴虚便秘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潮
热盗汗
兼次症: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 腰膝酸软
麻子仁丸治脾约,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邪热又行气,中医内胃科学热便秘 肠燥便秘宜。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三、范围
1、 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辨证论治,类 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2、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 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 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 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胃肠积热;阴寒凝滞; 2.情志失调 :怒、喜、思、忧
三、 证治分类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兼症: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用药注意:使用泻热不伤阴的药物,使用润肠通便 的药物,使用一定的养阴药物
2.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 ,肠鸣矢气 兼症: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九节
便
秘
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朱伟宁
内容提要
一、定义、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 五、预防调护
[概 述]
一、定义 1、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 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 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 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包括: 排便周期延长,秘结不通或周 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 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
基本病机
肠道传导失司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 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 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 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病史及诱发因素:常有饮食不节、情 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或诱发因素。
中医内科学-便秘
老年便秘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可减轻便秘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老年体弱,活动量减少,出现便秘症状,通过调整饮食 ,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散步等运 动,便秘症状得到缓解。
病例三:小儿便秘的预防与治疗
总结词
小儿便秘需注意饮食调整,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
中医内科学-便秘
•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 • 便秘的预防与保健 • 便秘的现代医学认识 • 典型病例分享
0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 难,粪便干结。
分类
实秘和虚秘。实秘多因热邪、湿 邪、寒邪、气滞等因素所致;虚 秘则多因气血虚弱、阴津亏损、 大肠传导无力引起。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开
具相应的中药处方,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等,以通便润肠,
缓解便秘症状。
02
药物组成
中药处方通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如大黄、厚朴、枳实、麻子仁等,这些
药物具有泻下、润燥、行气等作用,能够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从
而帮助排便。
03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和禁忌症,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方式,对于便秘患者具 有一定的疗效。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肠道功能, 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也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通过按摩腹部和相关穴 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 进行按摩治疗,或者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汇总:便秘的中医针灸治疗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汇总:便秘的中医针灸治疗我们搜集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汇总:便秘的中医针灸治疗”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1.体针疗法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天枢、归来、支沟、上巨虚。
配穴:热秘配合谷、内庭。
气秘配中脘、太冲。
气虚配脾俞、气海。
血虚配足三里、三阴交。
阳虚配神阙、关元。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方义:大肠俞为背俞穴,天枢乃大肠募穴,俞募相配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
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
归来、上巨虚,行滞通腑。
2.推拿疗法以和肠通便、调理气机为主。
胃肠积热宜清热润肠通便;气机郁滞宜顺气行滞通便;气血两亏者宜补益气血,润肠通便;阴寒凝滞宜温阳通便。
(1)基本治法1)摩腹助运,荡涤胃肠:顺时针摩腹,即自左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点穴通便: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点揉中脘、天枢、水道、大横。
3)推按降结肠:若在左下腹部摸到有粪块,可向下方用力推按,若能听到肠鸣音为最佳。
4)直擦腰骶:患者俯卧位,在腰骶部沿脊柱两侧做上下的快速擦动以温阳助运。
然后用轻柔的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八髎、长强穴治疗,往返2~3遍,促进粪块排出。
(2)辨证治疗1)胃肠燥热:配合横擦八髎、大肠俞以透热为度,较重按揉足三里、大肠俞,以酸胀为度。
2)气机郁滞:按、揉胸胁部的中府、云门、膻中、章门、期门;背部的肺俞、肝俞、膈俞,均以酸胀为度,不宜刺激太重;横擦胸上部,以透热为度;斜擦两胁,以微有热感为度。
3)气血两亏:横擦胸上部、左侧背部及骶部八髎穴,均以透热为度;配合按揉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各1分钟。
4)阴寒凝滞:横擦肩背部及腰部肾俞、命门穴,骶部八髎穴,均以透热为度;配合直擦背部督脉及横擦腰骶,以透热为度。
3.耳针疗法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
毫针刺,中等强度或弱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痢疾
1)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金银花白芍15-20大黄6黄芩9黄连5-9当归9官桂2-5槟榔5甘草5木香5
2)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白头翁15黄连6黄柏12秦皮12;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3)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4)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阻-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
5)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25 干姜6 粳米25g
真人养脏汤人参9当归6白术9肉豆蔻6肉桂3炙甘草6白芍15木香4.5煨诃子12罂粟壳15
6)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痢疾
痢疾【定义】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称为痢疾。
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疫邪毒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
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
2.内伤饮食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湿热毒邪,直趋肠道,则成湿热痢或疫毒痢。
若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伤及脾胃,中阳不足,寒湿内蕴,如再贪凉饮冷或食不洁之物,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而成寒湿痢。
上述病因虽有外感时疫邪毒与内伤饮食之分,但两者常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二、病机痢疾的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脏,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滞,肠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的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
痢疾基本病变在肠,因肠与胃密切相连,肠病及胃,故常曰在肠胃。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
暴痢多属实证。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或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或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胃气逆而不降,噤口不纳者,皆属实证、热证寒湿阴邪所致者为寒证。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如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气、伤阴,或素体阴虚邪恋,而成阴虚痢者;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成噤口痢虚证;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日久化源不足,累及肾阳,关门不固,下痢滑脱,形成虚寒痢;如痢疾迁延,邪恋正衰,脾气更虚,或治疗不当,收涩过早,关门留寇,则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
中医内科学-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ppt课件
ppt课件
35
z四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
1、辨证依据
(1)急起腹痛,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 痛减。
(2)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 清长,大便尚调。
(3)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2、治法: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3、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ppt课件
32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气滞日久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腹 不痛 通
ppt课件
33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腹 不痛 通
ppt课件
34
三 诊断
﹙一﹚诊断: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 括脐腹、肋腹、小腹、少腹。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 直下者为泻。
ppt课件
44
ppt课件
45
二、病证鉴别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病 名泄为泻主以证大,便大次便数不痢增带加脓疾,血粪,质也稀无溏里,急甚后则重如,水腹样痛泄,或或无泻完。谷而不痢化疾 病以腹深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浅为特征。
ppt课件
41
五、预后转归
(1)体质好,病程短,正气足:预后好; (2)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预后 差; (3)身体羸瘦,正气日衰:难治; (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为虚脱,当积极抢救。
中医内科学之痢疾
演讲人
壹
贰
叁
病因病机
外感时邪:感受外邪,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
脏腑虚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情志失调: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
临床表现
腹痛:阵发性或持续性,部位不定,程度不一
腹泻: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水样或脓血样
02
里急后重:有便意但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感
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01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03
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
0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降低患病风险
04
发热:体温升高,可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
脱水:皮肤干燥、口渴、尿量减少等
05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可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等
体征: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鉴别诊断: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相鉴别
0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细菌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持充,提高免疫力
04
饮食调理
B
D
F
A
C
E
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食物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免疫力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中医辨证论治
01
中医内科学便秘
概述
• 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 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 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 便意,但便而不畅病症。
中医内科学便秘
2/31
一、含义
秘, “闭”也。三层含义, 一是排便次数降低, 周期延长;二是周期不长, 粪质干结;三是排 便困难, 费劲不畅。其中以第三条最为主要。
中医内科学便秘
26/31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2 血虚秘 症状: 大便干结,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润肠九。
方中当归(50克)、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 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能够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养血润肠。 若血虚内热,可加知母、胡黄连等以清虚热; 若阴血已复,大便仍干燥者,可用五仁丸(桃、杏、 李、柏、松)润滑肠道。
注意饮食调理, 以清淡为主, 多吃粗纤维食物 水果, 勿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过分。
按时登厕, 养成定时大便习惯。 对于习惯性便秘, 应保持心情舒畅, 增加体力活动。 采取食疗法, 如黑芝麻、胡桃肉、松子仁等份, 研细, 白
蜜冲服。
中医内科学便秘
30/31
病案
周某,女,63岁。胆囊切除术后。腹胀、 便秘2月余,伴乏力、纳呆、精神不振,小便 不通。用过八正散、五苓散、承气汤等药不 效。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便秘
20/31
辨证论治--治疗标准
对因治疗: 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惯用药品: 泻下药 -寒下: 大黄、芒硝、潘泻叶;
-温下: 巴豆 -润下: 麻子仁、郁李仁、瓜蒌仁、苏子、决明子、
桑椹子;首乌、芦荟;核桃仁、韮子、肉苁蓉。 行气导滞药: 木香、槟榔、乌药、厚朴、沉香、枳实、莱菔子
中医内科学——便秘
症状:排便特征+血虚证+诱因+舌脉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
3、阴虚
症状:排便特征+阴虚证+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舌脉 治法:滋阴通便 方药:增液汤
4、阳虚
症状:排便特征+阳虚证+诱因+舌脉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
[其他疗法] [转归预后] [预防与调摄] [结语] [临床集锦]
病案分析
张某,女性,70岁 患者从1989年开始,大便干结如羊屎,排出乏力, 伴有脘腹胀闷不适,身体瘦弱,精神倦怠,气短乏 力,口干不欲多饮,心烦失眠,长期服用便秘通, 能保持3-5天一次大便,但排出困难。1周前因吃炒 花生米后,大便已7天未解,腹部胀满较甚,曾3次 上厕所排便,均未排出,且每次排便时汗出湿衣, 头晕不适。患者1998年9月来我院就诊。查左下腹压 痛,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肠鸣音减弱,1-2次/分。 腹部X线透视检查无气液平面,血分析正常。
3.《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强调便秘之病因 在寒、热二端,其病位在胃肠。 4.《严氏济生方》严用和提出了风秘、气 秘、湿秘、寒秘、热秘等五秘。 5.《医学心悟》程国彭将便秘分为“实闭 、虚闭、热闭、冷闭”四种类型。
三 ·范 畴
[证候特征]:1、便次粪质 2、伴随症 [病因病机]:1、肠胃积热
2、气机郁滞 3、阴寒积滞 4、气虚阳衰 5、阴亏血少
症状:排便特征+胃肠燥热证+诱因+舌脉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2、气机郁滞
症状:排便特征+气滞证+诱因+舌脉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六磨汤
3、阴寒积滞
症状:排便特征+里实寒证+诱因+舌脉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大黄附子汤
中医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痢疾的病因病机
中医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痢疾的
病因病机
关于“中医医术专长考点:痢疾的病因病机”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学习,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痢疾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和脾胃虚弱。
感邪有三:一为疫毒之邪,二为湿热之邪,三为夏暑感寒伤湿。
(二)病机病机
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本病初期多实证。
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为疫毒痢;如疫毒上冲于胃,可使胃气逆而不降,成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则成下痢赤白、肛门灼热之湿热痢;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则为下痢白多赤少之寒湿痢。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发展成久痢。
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亦有素体阴虚感邪,而形成下痢黏稠,虚坐努责,脐腹灼痛之阴虚痢;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日久累及肾阳,关门不固,则成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
腰酸腹冷之虚寒痢。
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酿成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此外,痢疾是由邪滞与气血相搏而发病,故应注意气滞血瘀这一病理因素,尤其是久痢之其瘀更甚,常与湿滞胶结,病势更趋缠绵难愈,这也是造成病情复杂的重要原因。
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便秘的辨证论治
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便秘的辨证论治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便秘的辨证论治”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我们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1.热秘证候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若肺热气逆,咳喘便秘者,可加瓜蒌仁、苏子、黄芩清肺降气以通便;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2.气秘证候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加减:若腹部胀痛甚,可加厚朴、柴胡、莱菔子以助理气;若便秘腹痛,舌红苔黄,气郁化火,可加黄芩、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若气逆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代赭石;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桃仁等药活血化瘀。
3.冷秘证候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加减:若便秘腹痛,可加枳实、厚朴、木香助泻下之力;若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加高良姜、小茴香增散寒之功。
老人虚冷便秘,尚可加用半硫丸温肾散寒,通阳开秘。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便秘的病因和诊断”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便秘的病
因和诊断”
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便秘的病因和诊断””的知识点,详情如下:
1.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2.病机
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柏内停。
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可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诊断和类证鉴别
1.诊断要点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便秘痢疾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要点一概述《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痢疾的病因1.外感时邪2.饮食不节(洁)(二)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痢疾为病,虽有外感与饮食之不同,但两者可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痢疾的诊断要点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
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二)类证鉴别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
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痢疾的辨证要点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识寒热偏重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辨伤气、伤血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二)痢疾的治疗原则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三)痢疾的分证论治1.湿热痢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肉桂、金银花等。
2.疫毒痢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白头翁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地榆、牡丹皮等。
3.寒湿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生姜、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等。
4.阴虚痢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等。
5.虚寒痢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等。
6.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等。
速记: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正息连驻寒真。
便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要点一概述《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金元时期,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说:“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
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且主张实秘责物,虚秘责气。
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仍是临床论治便秘的纲领。
本节所论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辨证论治,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节内容,并结合辨病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病因1.饮食不节2.情志失调3.年老体虚4.感受外邪(二)便秘的基本病机及转化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便秘与肠结: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
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便秘的辨证要点便秘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便秘的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实秘为邪滞肠胃、壅塞不通所致,故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为肠失润养、推动无力而致,故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便秘的分证论治1.实秘(1)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等。
(2)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等。
(3)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苁蓉、乌药等。
2.虚秘(1)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陈皮等。
(2)血虚秘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
(3)阴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沙参等。
(4)阳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常用药:肉苁蓉、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等。
速记:热麻六磨血润肠,气虚黄芪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