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与修缮保护探讨
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与修缮保护探讨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对于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史建筑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往往需要进行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
加固改造是指对历史建筑进行结构加固,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技术标准和建筑规范,因此需要采用现代的工艺和材料进行加固改造。
加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原建筑的原貌和风格,以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加固改造可以通过增加横向和纵向连接件,修改原有结构,加强地基等方式来实现。
修缮保护是指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以保持其原有的美观和完整性。
修缮保护包括外墙和屋顶的修复,木构件和石构件的修复,以及装饰和细部的修复等。
修缮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材料和手工艺,以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
修缮保护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指南,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进行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工程技术要求。
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以了解建筑的结构和状况,确定需要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的部位。
然后,需要制定详细的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方案,包括材料选择、工程施工和质量控制等。
需要进行监督和检验,以确保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按照方案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此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还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历史建筑通常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和景观,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应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在进行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时,需要与城市规划和设计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方案,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
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是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技术和规范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外观的完整性,保护和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
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还需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以确保历史建筑在保护的同时能够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明清年间四川古镇文化特色与乡土文化保护
明清年间四川古镇文化特色与乡土文化保护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重镇之一。
其境内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年间的四川古镇。
这些古镇建筑布局有着精妙的山水构图和精致的工艺技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和庭院建筑的巅峰之作,并在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壮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商业化和城市化风潮的涌现,这些古镇的维护和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川古镇的文化特色四川古镇分布在川东、川中、川南三大地域区,共涵盖了18座古镇,其中最有名的是长宁、简阳、仁寿、洪雅、临邛等十大古镇。
这些古镇都是在明清时期兴建的,因其精致的建筑和良好的保护状况,被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四川古镇的建筑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山水融合。
古镇都建立在古老的城墙内,石板路和砖瓦小巷连接着壮观的古宅。
在这些古宅庭院里,又有着自然山水、池塘、假山等元素,通过巧妙的设计融合在一起。
在很多古镇官衙、起居、寺庙和注重民居的庄严格局之外,还有很多自然景观和禅趣藏身其中。
四川古镇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是青羊镇。
这座古镇坐落于成都中心位置,是成都古城的一部分,具有着鲜明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该镇的建筑风格沿袭了四川古代建筑特点,古厦错落有致、庭院闲静幽深,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游览和购物。
乡土文化保护措施随着现代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兴起,许多四川古镇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挑战。
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都面临着摧毁的威胁,尤其是一些古镇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其乡土文化的破坏也越来越快。
为了保护四川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政府和当地居民采取了许多措施。
为了确保建筑的完好,四川省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来修缮古镇建筑,并通知在当地的企业,规定其在破坏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时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注意其影响。
同时,为了吸引游客和吸引文化产业,当地政府和居民也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多个古镇中,当地政府将举办一些有益文化遗产的展览和观赏会,有关爱好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的居民也在积极地参与其中。
乡土文化传承视角下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研究
乡土文化传承视角下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研究川南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是川南地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研究旨在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探讨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的特点、现状及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特点1.层次分明的建筑群落:川南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往往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形成层次分明的布局。
主要建筑、次要建筑和附属建筑之间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体现出传统聚落的整体性和宜居性。
2.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结合:川南传统聚落的景观设计注重将硬质景观(如建筑、道路、墙体等)与软质景观(如绿化、园林、水体等)相结合,使整个聚落更具动态与生命力。
3.自然材料的运用:川南传统聚落的建筑材料主要以木、石、砖等天然材料为主,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祭祀活动的场所:川南传统聚落常常设有祭祀活动的场所,如祠堂、庙宇等,这些场所不仅是文化信仰的象征,也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现状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川南传统聚落景观逐渐面临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一方面,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对传统聚落产生了冲击,大量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造。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外流和老龄化问题,也导致传统聚落的人口减少,发展和保护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三、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1.保护川南传统乡土文化: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是保护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景观元素和生活方式,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可以将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2.增强历史记忆和地方认同感: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可以增强居民和游客对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地方认同感。
传统建筑、祭祀场所等景观元素的存在,能够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传统的尊重。
3.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传统聚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繁荣。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一、加强保护意识,重视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传统民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其历史价值,加强保护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合理利用传统民居,保留其原有功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应该注重保留其原有的功能。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民居的原始结构和风貌,不得随意改变其建筑布局和形式。
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利用传统民居,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三、加强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使用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使用。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以保持传统民居的原汁原味。
四、注重传统民居的环境保护传统民居的环境保护同样重要,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修缮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周围的植被和水源,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
同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五、加强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是其长久保存的关键。
要加强对传统民居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及时修复和更换老化和受损的部分。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养,保持其整洁和干净。
六、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培养相关人才传统建筑技艺是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培养。
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技艺。
七、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要尊重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注重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传统民居既能保持其传统风貌,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保护和修缮经验,共同推动传统民居保护事业的发展。
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与修缮保护探讨
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与修缮保护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历史建筑面临着加固改造与修缮保护的问题。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其加固改造和修缮保护工作,既要保证其文化遗产的完好性,又要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求,对于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与修缮保护,需要有针对性的探讨和实践。
一、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1. 增强结构稳定性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往往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更是如此。
加固改造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历史建筑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加固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提高其抗震抗霪能力,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 保留原有风貌加固改造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不破坏历史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局部加固、局部改造的方式,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并确保加固改造后的建筑依然能够展现其历史特色。
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加固改造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钢结构加固、碳纤维加固等技术,以提高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性。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建筑的改动,实现加固改造与原有建筑的和谐统一。
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1. 材料选择与技术保护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过程中,要选择符合历史建筑特点的修缮材料,如古建材、古砖等,并运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以保证修缮后的建筑符合历史时期的特色。
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历史建筑中的雕刻、壁画、文物等文化遗产。
2. 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历史建筑修缮保护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历史建筑内的文物和古迹,并进行环境整治,提高历史建筑的环境质量。
通过环境整治、景观设计等手段,提升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增强整体的文化氛围。
3. 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修缮保护后的历史建筑,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用方式,如文化展览、旅游观光等,增加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经济效益,保证历史建筑的永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历史建筑,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保护对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的历史再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数传统民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除受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影响外,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也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亡,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
为此,针对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当前传统民居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特色。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有晋陕民居、西北民居、四川民居、傣家竹楼、广东民居、福建民居等。
这些传统民居各具传统民族特征,各具不同的结构形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特色的当属平遥和祁县两地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典型代表。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完美反映了晋中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成为民俗博物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它们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积淀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经济利益驱使,传统民居人为破坏严重,呈现加速消亡的趋势。
川南夕佳山古民居建筑风水文化及生态
川南夕佳山古民居建筑风水文化及生态摘要:生活中,风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迷信”。
而风水并非迷信,它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学问。
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协调与和谐统一,主要是研究村落及建筑的择地、布局、方位与自然天道和人们生活环境协调统一的问题。
民居的建筑风水作为一种家居的环境文化,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它倡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导向作用。
此文通过对四川省江安县夕佳山古民居来分析,解释其在选址、布局、方位等格局上的精细绝妙之处。
关键词:建筑风水;生态;夕佳山古民居;规划一、传统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1.1关于建筑风水的基本观国内普遍认为“风水”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经》一文中:“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要想得到生气,就必须避风聚水。
而“生气”则见于《吕氏春秋季春》一文中“生气方盛,阳气发泄”。
生气是生命力焕发的重要象征,是万物得以生长之气。
从这些我们可知,风水观念自出现就是依托生命之美而形成的,所以其核心就是“气”。
建筑风水也涵盖多个流派,包括堪舆、地理等。
汉代的许慎谈到“堪,天道;舆,地道”。
堪舆也常常被认定为天地之道,其关注的是自然、宇宙与人类的和谐。
在《礼记月令》中写道“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指明了古代建筑风水中蕴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
1.2风水观念里的生态意蕴在古代风水中,人们普遍觉得大地是具有灵性的,这种观念实际上是生态思想的一种。
其一是对自然的价值加以肯定,并赋予其生命;其二是将自然视为一种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统一性,其内部蕴含大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平衡。
从本质上讲,古人对风水的这种追求,其实是对美好生活与环境的追求。
我国很多古建筑都能够体现出古人在风水方面的追求,如徽派民宅、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等。
这些都是人们从自然的角度所作出的一种生态诉求;因地制宜的原则被应用进来,处处都能够彰显出人类的生态智慧,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能够获得归宿感、安全感与亲切感等,从而代代地繁衍下去。
传统民居、古镇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传统民居、古镇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传统民居和古镇建筑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它们在修缮和保护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传统建筑的问题传统建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腐朽和破坏更加容易。
同时,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变化对建筑的保存也带来挑战。
例如,许多传统建筑使用了特殊的木结构,这些木材现在变得更难以获得。
同样,古老的建筑使用的石料和灰泥也难以取得,这使得修复和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部分:保护建筑的方法为了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镇建筑,需要采取许多措施。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建筑进行维护和定期修缮。
这可以包括清洁外墙和屋顶,以及在需要时更换破损的木材或石料。
这些简单的维护步骤可以帮助确保建筑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稳定。
另一种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常用方法是对建筑进行重建。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扰乱了建筑的历史,因此需要谨慎考虑。
在进行重建之前,需要进行彻底的研究,以确保新建筑尽可能贴近原建筑。
第三部分:保护建筑的新方法最近,许多新方法被开发用于保护建筑。
例如,一种新型的建筑保护剂能够用于处理木材,以使其更加稳定。
此外,现代技术也可以用于建筑的保存,例如数字化扫描可以创建建筑的复制品,这在建筑重建方面非常有用。
在保护建筑方面,教育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镇建筑的重要性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遗产。
同时,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修缮和保护建筑也很有必要。
结论在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镇建筑方面,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
从简单的维护和定期修缮到数字化扫描和新型建筑保护剂的使用,我们可以使用众多工具来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在未来得以保存。
浅析川南晚清民居的建筑特色——以福源灏民居为例
斗式 、 抬梁式木构架形成 , 千多年民居建造 的发展 和积 累 , 两 使四J 民居成为了中 闷民居建 筑 中独 具鲜 明地方 特色 的一 i I
朵 奇 葩 。 南 于 地域 广 大 , 加 上 受 地 形 、 候 、 料 、 化 、 再 气 材 文 民
族、 经济等因素的影 响, 中不 同地域 的 民居 呈现 m不 同的 蜀
此, 便形成 了融衙 门公 堂与 民居一 体的 晚清风格 民居 建筑 ,
并完好保存至今 。从 这座建 筑 l可 以一窥川 南晚 清民居 的 卜
建筑特色 。
1 轻盈 明快 的结构 造型
经 过几 千 年 的 历 史 变 迁 , 尉古 建 筑 发 展 出 了 一 套 完 善 中
同的其他 院落 , 由屋 面连 接而成 为一个 有 机的整体 , 都 虽是 联天盖地 , 却毫无阴 暗压抑 的感觉 , 之房 屋随着 地势起 伏 兼 而产 生的高低 变化 , 错落有 致 , 层次分 明 , 视看去 , 如一 俯 犹
浅 析 川 南 晚 清 民 居 的 建 筑 特 色
— —
以 福 源灏 民居 为 例
陈 吟
( 南 理1 大 学建 筑学 院 , 东广 州 5 0 4 ) 华 二 广 1 6 1
【 摘 要 】 清代是川南传统 民居发展的 高 期 , 峰 作为一座修 建于这一 时期 的典 型川南民居 建筑, 福源灏
群 展 开 翅 膀 的黑 色 飞 燕 , 青 山 绿 水 间 飞 翔 , 人 以 轻 盈 秀 在 给 [ 收稿 日期 ]0 0一 l 2 21 O 一 2
的木构架体系 , 大到宫殿 、 寺庙 , 小到 村屋 、 舍 , 农 均以水结构 为主。川南地 区的传统 民居大 多采 用穿斗木 构架体系 , 福源 灏整个 建筑平 面 近似 长方 形 ( 1 , 主体 建 筑 占地 面积 图 )其
老旧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与保护
老旧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与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悠久的老旧建筑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然而,这些建筑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功能滞后、结构安全等问题。
因此,如何对老旧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与保护,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分析老旧建筑改造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成功案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老旧建筑的重要性老旧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与故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许多老旧建筑代表了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例如民居、大厦和教堂等。
因此,对这些建筑进行妥善的保护与改造,不仅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也能提升城市形象与吸引力。
另外,老旧建筑在现代城市空间中,也往往具备地理位置优越、社区资源丰富等优点。
通过合理改造,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城市的发展与更新。
例如,将老旧厂房改造成艺术空间或商业设施,让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
二、现代化改造面临的挑战尽管老旧建筑具有上述重要性,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1. 结构及安全问题许多老旧建筑因年久失修,其结构安全性不容小觑。
墙体开裂、地基沉降等问题在不少老旧建筑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在进行改造时,首先要确保其基本结构的安全。
对于严重受损的部分,需要进行修复或重建,这在技术及资金上都可能带来较大压力。
2. 功能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不断变化。
许多老旧建筑由于设计理念上的局限,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需求。
例如,原本设计为居住用途的房屋,可能面临户型不合理、水电管线老旧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如何对空间功能进行合理再定义,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现代化需求与保护历史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单纯追求功能性或美观,不禁会抹去建筑所承载的历史痕迹。
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在引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留原有建筑的文化特征。
川南夕佳山古民居园林景观分析
川南夕佳山古民居园林景观分析李婷婷; 周建华【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年(卷),期】2012(006)004【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夕佳山民居; 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 四川省江安县【作者】李婷婷; 周建华【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夕佳山民居位于川南地区宜宾市江安县东南22 km的夕佳山镇,夕佳山民居地处川南浅丘地区、长江之滨,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
民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后经400年间的修葺和完善,才达到今天的规模。
1 概况明万历四十年,湖北人黄应江入川建造住宅。
黄氏为儒士,学识渊博、善于经营,靠行医、教书和经营土地积攒财富。
黄氏子孙人才辈出,据《江安县志》记载,黄氏第七至第九代皆为江安首富。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9年),黄学海特邀川南著名工匠曾各儒主持扩建民居。
夕佳山民居坐北朝南,民居占地10056 m2,建筑面积5146 m2。
院内共有123间房屋、11个天井。
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开合有致、画栋雕梁、玲珑典雅,院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院墙遍植竹、楠木等,与古朴的白墙黛瓦相映成趣。
2 选址民居在选址上煞费苦心,遵照中国传统风水学选取吉址。
民居坐落在一座缓坡上,面对一片浅丘,可俯瞰门前开阔风景。
布局坐北朝南,具有明确的轴线正对“朱雀山”,左望“青龙”山脉,右眺“白虎”山脉。
园主人可能略嫌背倚山坡过于低矮和平缓,未能造成背倚玄武之势,于是在宅旁、宅后种植成片的桢楠林以弥足这一缺失(如图1)。
在宅旁、宅后种植郁郁葱葱的高大乔木,除风水上的考虑外,还加大了山体的体量,使民居与山体在比例上更加协调。
其次,树林可作为整个民居的背景,丰富民居的景观空间层次和立面效果。
桢楠林作为整个民居的背景林,青翠繁茂、林木参天,也让民居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使民居环境清幽,掩映在绿树丛中。
在民居地形的创造上,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宅前人工开凿一湾月牙形水体——墨砚池。
四川地区传统民居构造概述及分析
四川地区传统民居构造概述及分析[摘要]随着建筑业不断发展,现代建筑技术不断更新,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针对借鉴四川传统民居构造发展现代建筑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的传统民居概述,分析地区建筑的分类和抗震性,对于建筑设计者进一步了解传统民居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设计出更加有精神内涵和现代生态观念的建筑,营建更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建筑,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构造;穿斗结构;四合院;干栏式建筑1四川地区传统民居概述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历史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而四川传统民居作为我国民居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结构严谨、坐落位置、构造技术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四川民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4万年前,三星堆遗迹证明当时已有不同规模的房屋。
商周时期出现了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秦汉至唐宋时期,移民迁徙带来文化融合,促进干栏式建筑向院宅式建筑发展,元明清时期四合院式布局成熟,店宅式建筑出现。
此时,建筑功能趋于复杂,规模日益宏达,布局基本定型,建筑技术体系已经完整[1]。
2民居建筑分类2.1按照布局形式分类2.1.1一字式民居一字式民居作为四川地区早期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空间布局较为简洁,通常室内表现为四个使用空间,入门为堂屋,左边依次是卧室和厨房,右边也是卧室(如图1)。
在四川地区的农村比较常见,主要分布在四川南充市营山、仪陇一带的农村。
若该类型的民居选址于山上,朝向大多背山面向山底,使民居处于山谷风的影响范围内,更好地排风散热。
2.1.2曲尺式民居曲尺式建筑布局以“L”型表现的民居类型较多(如图2)。
建筑空间在一字式民居的两侧加厢房,牲畜圈等,此时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半围合场地,称“院坝”。
曲尺式民居在四川农村和乡镇上尤为常见,与公路相临的民居,皆面向公路。
2.1.3三合院式民居三合院式民居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卧室和卧室;东厢房作厨房,西厢房为畜牧区中间院坝主要用作晒场。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居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民居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居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改造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民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2、人居环境的提升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可以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3、城市建设的推动传统民居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通过改造更新,可以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和档次,为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当前传统民居改造的状况1、传统民居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尽管传统民居本身是文化遗产,但是维护和保护工作并不完善。
许多传统民居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危机。
一些为了符合现代化造型要求,把原本的传统民居外观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建筑,导致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破坏。
2、改造更新的难度较大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传统民居的设计和结构与现代建筑有较大的差异,改造更新难度较大。
其次,传统民居一般缺乏现代的保护措施,改造更新需要付出的代价较大。
此外,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特色,改造更新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综上所述,改造更新传统民居面临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上的难度。
三、未来传统民居改造的发展趋势1、保护与创新并重今后,在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中,保护文化遗产和在现代建筑风格中体现传统文化特色是不可忽视的双重方向。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保护和改革的完美结合,将会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浅析自贡市张家花园景观建筑保护与发展
浅析自贡市张家花园景观建筑保护与发展张家花园是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建于清朝末年,是清代富商严家的旧居,也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川北民居之一,被誉为“川南小故宫”。
景观建筑对于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的继承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建筑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采取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保护是文化遗产的基本任务,也是张家花园景观建筑的必修课,要保护好建筑,首先需要完整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筑本身的维修与保养、完整的园林绿化体系、环境的整治等。
其次是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文化遗产的价值感和认同度,切实保护好建筑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私人土地的保护,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维护部门,对违规建设和滥用土地的行为进行惩处,实现景观建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保护。
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张家花园景观建筑与时俱进,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成为旅游和文化的新标志,注重发展也是需要破解的问题。
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体验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广文化资源。
其次,扩大景观建筑的使用功能,充分利用僻静的小巷,发展经济特色小店,为景区的旅游及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商品和服务。
再次,充分发掘和挖掘周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资源,充实景区内的文化资料和展品,形成更完善的文化传承。
最后,倡导兼容并包的建筑风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的结合,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历史特色。
综上所述,保护和发展是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要让张家花园景观建筑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财富,不仅需要保护其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建设,提升其实际价值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上述建设模式,张家花园景观建筑可以保持其本来面目,同时又吸引大量的游客,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见证者,为自贡市的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浅谈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
浅谈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作者:赵啸月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3期摘要:本文立足于当下新兴的传统聚落旅游,从保护传统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聚落旅游传统民居更新改造传统聚落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背景迅速“蹿红”,成为新世纪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
传统民居作为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热门的旅游资源,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民居的价值传统民居是组成传统聚落形态的基本单元,也是游客最频繁接触的建筑类型,不管是民俗、纪念品商店还是餐厅,这些功能都基本附着于传统民居之上,因此传统民居的更新再利用对整个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要保护传统聚落、维持原有街道风貌、延续地域文化首先需要了解传统民居的价值所在。
1、具有景观价值传统民居和街区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整体上的历史氛围,形成了主次分明、互相映衬的空间关系。
传统民居以它的风格、尺度和布局向世人展现历史氛围,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体验。
2、具有旅游价值传统民居作为地域遗产的代表给人以整体性的感受,让游人实现深度体验,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重要的传统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游客中心或展览馆等,成为旅游景点资源;大量传统民居可改造成纪念品商店、民俗和餐厅等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使用功能,并为当地居民带来直接收入。
3、具有直接使用的价值传统民居虽然现状保存较差,但经过更新改造后仍可满足日常需要。
传统民居和它的空间格局源于使用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当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任由传统民居损坏破败,这无疑是对传统民居的不科学对待和对本土居民生活的不尊重。
4、具有建筑文化研究的价值从建筑方面看,传统民居本身的空间逻辑、材质结构以及内部装饰等都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并且是地域特色最直观的表达;从城市文脉的角度看,传统民居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并蕴含着这座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丰富的深层次信息。
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
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1. 传统民居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技术和文化风格,还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传统民居的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的传承,也可以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民居逐渐被大规模的现代化建筑所替代,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破坏或拆除。
此外,受到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影响,传统民居也面临严重的精神和材料损害。
近年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点,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力度。
3.传统民居保护的方法(1)修复和维护传统民居的外部形象和结构;(2)研究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技术特点,制定保护方案和标准;(3)将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4)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和博物馆,展示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5)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历史意识,加强对传统民居的重视和保护。
4.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高价值的建筑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例如:(1)将传统民居转化为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将传统民居用于商业用途,例如餐厅、咖啡馆、民宿等;(3)通过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旅游等渠道提高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和知名度,借助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4)利用传统民居开展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创作和展示,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5.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挑战和对策在传统民居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资金和技术瓶颈问题,维护和保护传统民居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复杂的技术支持;(2)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对传统民居造成新的破坏,需要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方案和标准;(3)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包括立法和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扶持金的分配和使用,以及整个社会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重视等。
建筑与历史保护如何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
建筑与历史保护如何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历史建筑作为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是对历史传承的尊重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如今追求现代化的社会中,建筑与历史保护如何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保护历史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历史建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对于人们了解过去和传承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历史建筑也是当地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保护历史建筑的方法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保护原则、技术手段和环境背景等因素。
首先,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优先保存原有的历史建筑,尽量保留其建筑风貌和原始结构。
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改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材料,恢复建筑原有的功能。
同时,也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确保历史建筑融入现代城市的风貌。
三、修复历史建筑的挑战与难点修复历史建筑虽然重要,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难点。
首先,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不能简单地进行重建或改造。
其次,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原有的结构和建筑特点。
同时,还要解决古老建筑材料的稀缺性和合适性的问题。
此外,修复历史建筑还需要保证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
四、建筑与历史保护的案例建筑与历史保护并非只存在于理论之中,实际上已经有众多成功的案例。
例如,中国的故宫、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圣母院等历史建筑,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了当地城市和国家的重要象征。
这些案例表明,只有充分重视历史建筑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才能够保留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五、促进建筑与历史保护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川南传统古镇保护研究与发展建议
川南场镇 风情 的标 本” 。 …
平 均宽度 3m, 支巷羊 肉巷 , 平均宽度 1 5m~ . . 2 5m。半边街和正 古镇 自然 风光旖旎 、 文景观丰 富 、 人 文化 根基 深厚 , 民风 民俗 街 多为店铺 , 高度 5m~7m, 高宽 比值 H D在 1 , / 一2之 间, 街道 内 淳朴浓郁 , 因其 “ 四街五栅 五庙 一祠 三码 头 和一鲤 三牌 坊九 碑十 聚, 在空 间的渗 透与融合 中形成具 有安全感 、 域感 、 领 亲切 宜人 的 土地 ” 而远近 闻名 。古镇 建 筑保 留着 原有 风 貌 , 庙祠 堂 众 多。 交 往场所 。 寺 登高俯 瞰 , 仙市 古 镇 的建 筑 布局 宛若 一 个 侧 卧在 釜溪 河 畔 的仙 女, 因此得名。
第3 6卷 第 3 3期 201 0年 11月
文章 编 号 :0 9 6 2 (0 0 3 —0 30 10 —8 5 2 1 ) 30 3 — 3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_ 6 No 33 l3 .
No . 2 1 v 0 0
鉴于商业活动 的公共 性 , 传统店 面都呈 现 出面街开 敞的空 间 特 征。而在店面背后 , 常 为用 实墙 围合起 来 的 民居 , 通 高大 的墙
体 在某些地段形 成巷 、 , 形象 封 闭而狭 窄 。正 街与 新河 街 的 弄 其 交汇处 , 成古 镇最主要的街 区节点 ; 形 街宽 5m~ 是街道 的黄 6m,
正 字形街坊 格局 保 留完整 。老 店铺 和住 宅建筑 都是 貌, 受到众多 国内外 游 客 的青 睐 。然 而 , 在传 统 古镇 迅速 发展 的 具一格的“ ” 以木结构为 主建造 , 古镇 中 的街 道纵 横排成 一个 “ 正” 字形 , 构成 同时 , 我们也注意到 , 传统古镇正 面临着城 市化进 程 的重大 冲击 , 了 富 于 变 化 的空 间形 态 。 存在失 去其原有特色 的危险 。因此 , 古镇 保护 与发展 正面 临着前 木柱粉墙 , 青瓦黛脊 的各式川 南 民居 和建筑精 美 的庙 宇错落 所未有 的挑 战和机 遇 , 何使 古镇 发展 与其 人居 环境 协调 发 展 , 如 是保证古镇 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 。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传统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民居面临着被破坏和忽视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等,向公众普及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让人们认识到保护传统民居的重要性。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传统民居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和盗窃传统民居的行为。
三、加强传统民居的科学修缮。
对于已经受损的传统民居,应该采取科学的修缮方法,确保修缮后的建筑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特色,避免过度修缮导致失去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传统民居的维护和管理。
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传统民居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标准,确保传统民居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五、加强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
传统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等方式,将传统民居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展。
六、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技术研究和培训。
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应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水平。
七、加强传统民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传统民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的宝贵文化。
八、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普及。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民居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从小树立对传统民居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九、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可以通过将传统民居开发成旅游景点、民宿等方式,实现保护与经济的双赢。
十、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传统民居的保护问题,合理规划传统民居的分布和保护区域,确保传统民居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当今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
但也造成农村人口持续下降,一些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空心化”,逐步走向消亡。
加之由于缺乏资金和乱搭乱建等种种原因,古民居保存现状令人堪忧。
伴随国家“美丽乡村”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但保护更新的方式并不都科学。
一些开发商打着乡村旅游旗帜对传统村落进行不合时宜的旅游规划或过度开发,使一些传统村落失去真实性。
川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地域性强,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盲目推倒重建实为下下策。
面对新旧建筑的矛盾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农村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逐步消失,对川南民居进行寻求实际有效的保护更新势在必行。
标签:传统民居;川南民居;改造修缮;保护更新1、川南民居概述川南地区指的是成都平原以南,沱江中下游、南边岷江下游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寒冷,气候湿润。
川南民居多依地势而建,靠山临水,选址结合风水和封建玄理来定,富有迷信色彩。
穿斗式是川南民居的典型特征,用木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结构体系。
民居普遍为合院式布局,但院落较小,为天井式,多为二至三层。
沿中轴线布置若干庭院,不严格要求对称,有序却不死板。
前有大门,中轴线上的主厅主庭院形成建筑中心,之后在两侧布置次要大小庭院和房间,用游廊相连,园子、辅助用房在末端,多和猪圈相连,位于民居下风向,洁污分流,形成主次分明的建筑序列。
川南地区盛产竹木,民居取材于当地材料,多以竹子、青瓦、木材、泥土、青砖、石灰为主。
青瓦屋面之间相互连接,檐口轻薄,小青瓦片片相叠于木楞条上,出檐大且深,减少建筑墙面被雨水冲刷。
墙面为木板壁墙或竹编夹泥墙,竹编夹泥墙是川南地区独特的围护方式,即竹篾夹着生土编制,竹篾韧性很强,与生土结合可达到强度和防潮的双重效果,外刷白色抹灰,配以门窗的深棕色木格栅,整体造型轻盈雅秀。
建筑序列有森严的尊卑之分,分界线一般是主厅的中轴线,“左贵右贱”布局:厅堂左侧为主人和长辈居住,即“贵”;右侧是下人和晚辈居住,为“卑”,礼教严格。
也有少数民居打破中轴对称形式,呈不规则形状,更随意和自由。
在农村,“L型、”“一字型”和“丁字型”更普遍。
川南民居注重居住环境,多在主入口处开辟一块开场空地,可供邻里之间户外活动,也供作物晾晒。
竖向布局上,楼地面前低后高,符合当地“升堂入室”民俗,也可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采光通风和下水排水。
民居周边常以植物围绕,多种松竹、樟树,可起到减少太阳辐射的作用。
富贵人家更是追求闲情逸趣,大大小小的园林、花园层出不穷,配以假山、池沼、奇石、盆景等,移步异景,曲径通幽。
2、川南民居现状以川南地区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五里村和宜宾县横江镇为例,两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2013年,五里村被列入国家住建部公布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土地肥沃、生态优美,是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
横江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有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古建筑,如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朱家民居等。
横江镇历史悠久,古建遗迹多,如今也正切实加强古建文物的保护,对其进行多方位修缮。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两个村落的民居存在一些共性问题:(1)室内昏暗采光较差,总体开窗少且窗子尺度小,二层封闭,只有零星天窗能获得极小的间接采光,由于开窗少,室内也没有成体系的风道,通风环境差,降低居住质量。
(2)由于川南地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多雨潮湿,墙体和柱础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剥落,返潮现象明显,结构木材发霉糟朽。
房屋年久失修,局部材料破损,如图1所示的柱子、木门窗、屋面构架等。
垂直交通不便,室内缺乏基础设施,没有楼梯而用木梯子代替。
同时缺乏基础室内装修和家具配置。
(3)传统民居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现代人生活需求。
如民居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厕所獨立于建筑外,距离生活用房过远,使用不便;厨房布置也不合理,有的民居由于分家甚至没有厨房。
空间利用不合理,储物、闲置空间过多,浪费较大,未能很好的利用空间。
由于各种原因,当地大量村民都对老宅翻修、扩建和旁建,却不重视对民居的保护,造成毁坏甚至废弃,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
加上返乡的外出村民将现代元素盲目融入老宅,使得民居和乡村失去传统特色风貌,一栋栋乡村洋房拔地而起,如图2所示。
所以,应保护川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建筑利用率。
3、川南民居改造和保护的原则乡土地域性原则。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筑改造首先应尊重和呼应当地自然气候、地形地貌、人文历史、地域特色,这要求建筑师的改造应充分了解当地文脉肌理,顺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同时根据使用者需求引入现代元素和新技术,加固原有结构,优化民居模式,延续川南民居建筑文化。
保护优先原则。
为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近几年当地也出台了保护政策,如2014年公布《宜宾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等。
保护不是单方面针对一座或者几座民居,应从村庄整体风貌出发,总体布局,保护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建构模式、制作工艺等。
开发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但不代表只保护而放弃发展,如果只重视保护,传统民居很难优化完善以延续下去。
经济和可持续性原则。
乡村建设中,经济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尽可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实用乡土材料,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造价低廉的建造模式,既经济环保,又能还原本土风貌。
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传统民居传承,改造过程中重视民居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和可更新性,采用可循环使用材料,使川南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以人为本原则。
民居使用者是人,设计和改造都应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求而生,包括精神需求和感官需求,解决人的实际问题。
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需要,符合人的本能行为模式,让人在使用过程中体感舒适、便利快捷、产生自在感,是以人为本的关怀体现。
4、川南民居改造更新策略设计策略。
在院落空间改造上,尺度合宜的维持原状,减少土方量;尺度过小不能满足现有人口使用的,可利用庭院或外围场地加建扩建进行重组,在与原民居建筑风格呼应的情况下运用现代手法和材料,如玻璃、钢架等,既能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不破坏原有风貌,又可扩展使用空间。
功能布局提升和空间优化方面,尽量保持民居原有平面形制,这是原住民多少年来根据社会变迁和生活习性得出的经验,同时考虑现代人需求,在民居室内增设卫生间和厨房功能;由于传统川南民居房间尺度不大,且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独立设置,即“墙倒屋不塌”,必要时可拆除局部非承重墙以扩大空间;同时把安全系数较低的木梯子置换成楼梯踏面。
立面造型改造也要符合“乡土性”风貌营造,采用当地可生产加工材料,如竹子、木材、泥土等,局部可用现代材料进行改造,延续川南传统风貌。
在尽可能少的改变原有风格基础下,参照民居原本色彩搭配和装饰,对立面破损处进行修补翻新,提升细部设计。
室内空间改造上,进行简单装修,如墙面抹灰、地面抹平等,对于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构件应保留,如木雕和石雕,同时安置必要的家具。
设施设备改造上,保证基础设施的布置。
保护修缮策略。
首先应对民居结构现状进行评估,考虑采用加固、修补、还是置换的方式。
在结构设计上应立足于原有穿斗式构架不变,进行加固整修改造。
川南穿斗式民居室内的木柱普遍不直接落于地面,而是落在木制地梁上,木地梁贴合地面沿房间四周围成一圈,对木柱有保护作用。
潮湿最先接触木地梁,待木地梁吸水完全潮湿达到饱和时,才会腐蚀到上部木柱。
室外廊道木柱则是设有石柱础,减少木柱被返潮侵蚀。
根据笔者实地调研,村庄内大量民居都已出现结构部件开裂损坏和一定程度发霉返潮。
柱子应做防潮措施,如刷沥青、油漆,由于多数木圆柱都是底部受损,只需修缮维护该部分即可,把受潮部分截掉,置入形状大小近似的新木,钉入钢钉连接二者或是钢圈箍固定与缝隙处,缝隙用泥土填满。
对于开裂坏损的梁,在其下部加固新梁以分担压力,使用相近材料,与原材料协调匹配。
损坏严重的梁柱,用现代钢构架、防腐木进行加固稳定,提高建筑抗剪能力,必要时整个替换。
穿斗式构架特点是梁柱构件断面尺度小,所以在替换时取材也方便,之后再在梁柱上刷防腐油漆涂层。
外维护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墙皮返潮剥落,瓦片受损。
川南民居基础部分多用毛石砌筑,缝隙填满生土,生土可吸收潮气,起到防潮作用,一旦生土因吸水饱和而开裂剥落,只需再次填满即可。
在建筑墙面采用夹泥墙,外墙抹灰材料中加入石灰也可防潮,石灰有高孔隙率,可有效吸收潮气,同时在建筑后墙处即靠山面设置通风孔洞,在屋顶增设老虎窗,促进湿气排出。
民居楼板多为单层木楼板,易损坏,出现楼板大面积损坏可考虑局部或整块替换,整块替换时,在新楼板层上覆防水层,再铺水泥砂浆,最后是面层,并对其表面进行平整处理,能提升楼板使用年限。
屋顶破损和残缺严重的民居,可在瓦片下新加结构层以挂瓦和防水。
技术性策略。
川南民居一层外窗普遍不能起到开合作用,内外直通不安装玻璃,仅供通风排出湿气,细密的格栅花纹只做遮挡防护保暖作用,光线从缝隙中透进室内,采光较差,多靠大门、庭院和电灯采光。
二层极少设窗,依靠零星两三块亮瓦采光,亮瓦即玻璃瓦片,替换局部青瓦。
由于亮瓦设置数量极少,二层采光较一层更差。
改造应该适当增加二层亮瓦数量,亮瓦性价比高,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照明。
由于生土建筑墙体开设洞口的宽度尺寸不宜过大,一层应适当增加窗子数量,以竖窗为主,在建筑不可视面即靠山面增设框窗,节约造价;在主要立面依保持木格栅窗,增加木格栅的格栅间距,图案简易化,加大窗子进光尺度,充分利用自然光,节约人工照明成本,使用节能灯具和光源。
由于四川地区地震频发,川南民居应加强结构的抗震构造设施,如:在一层房屋最顶部的四周加木圈梁,在內外墙交点处和房屋的四个对角处安置木构造柱等,强化墙体和房屋整体性。
结语:传统民居的保护任重道远,川南民居的改造也势在必行。
民居更新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本文仅是从很小的方面去研究和分析川南民居改造方式,希望能对当地的民居保护和改造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面对越来越多推倒重建的传统民居和风格各异的乡村洋房,当代建筑师应深入思考如何解决传统民居模式和现代人需求的矛盾,因地制宜,用合理建造体系对实践进行支撑,循环延续的建筑生命周期,这绝非单纯的保护重建。
同时应深入调研,从使用者行为意愿出发来进行民居改造,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1]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梁思成,林洙.《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吴正光,陈颖,赵逵,等.《西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2011.[5]王朝霞.四川盆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质与形成[J].建筑与历史,2004.[6]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D].重庆大学,2002.[7]谈抒婕.基于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8]何峰,柳肃,杨燕,等.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名村住宅更新设计实践研究[J].建筑学报,2011,(5):98-102.[9]张玲慧.传统村镇中的建筑更新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