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酶促褐变的影响
酶促褐变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1.了解水果蔬菜切分后酶促褐变的机理和影响因素;2.了解亚硫酸盐、温度、pH值、酸度、还原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3.理解酶促褐变的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蔬材料中的酚酶催化多酚类第五产生醌类物质,并进一步聚合成黑色素。
很多因素可以影响酶促褐变,其影响的机理也各不相同。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马铃薯、苹果、将马铃薯和苹果去皮后切成豌豆大小的碎块。
0.5%维生素C溶液、0.5%维C-2%柠檬酸混合液、0.5%亚硫酸氢钠溶液四、实验过程1、温度对果蔬酶促褐变的作用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各4小片,各分成两份,一份放在室温下,另一份切好后立即投入沸水中,热处理5~ 10min,取出置于室温下,每隔20min观察一次,共观察四次,记录切片颜色的变化。
2、护色剂对果蔬加工制品的影响按下列所列试剂编号配置护色剂A、0.5%维生素C溶液B、0.5%维C-2%柠檬酸混合液C、0.5%亚硫酸氢钠溶液D、蒸馏水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各8小片,每一编号溶液放苹果、马铃薯各2小片,注意让溶液淹没切片,处理20min后,取出置于室温下,每隔30min观察一次,共观察四次,记录切片颜色的变化。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果蔬的褐变指的是果蔬在加工、切割或保存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而导致颜色变暗、变褐的现象。
褐变不仅给果蔬带来观感上的不美观,还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果蔬褐变的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对于保持果蔬的品质至关重要。
1.酶类作用:果蔬中含有一些酶类物质,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它们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催化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2.多酚类物质:果蔬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酚酸、黄酮类化合物等,它们是果蔬颜色的主要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加工、切割或保存过程中易氧化变质,从而引起褐变。
3.酸碱度:果蔬的酸碱度对褐变的程度也有一定影响。
酸性条件下,果蔬中铁离子的溶解度较高,易与多酚类物质形成络合物,从而加快褐变的速度。
为了抑制果蔬的褐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酶活性:通过加热、冷冻、短时高温处理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果蔬中的酶活性,从而减缓酶催化引起的褐变反应。
2.酸碱调节:通过控制果蔬的酸碱度,可以改变铁离子的溶解度,减少与多酚类物质的络合反应,从而减缓褐变的速度。
3.氧气限制:果蔬的褐变反应需要氧气存在,因此可以通过采取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方法,减少果蔬与氧气的接触,从而减缓褐变反应。
4.添加抑制剂:可以向果蔬中添加一些抑制剂,如抗氧化剂、酶抑制剂等,来抑制酶的活性,减缓褐变的发生。
5.温湿度控制:果蔬的保存温度和湿度对褐变也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可以减缓果蔬的褐变速度。
总之,了解果蔬褐变的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可以有效延缓果蔬的褐变,保持其营养品质和口感。
在果蔬加工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果蔬种类、加工方式和保存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抑制方法,并加以实施和调控。
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方法
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方法我折腾了好久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方法这回事,总算找到点门道。
咱先说说这酶促褐变的机理吧。
我一开始真的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苹果啊、土豆啊这些东西一切开或者一破皮,过一会儿就变褐了。
后来看书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这里头是有酶在捣乱。
那些果蔬里本来就有酚类物质,还有多酚氧化酶,这多酚氧化酶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一看到酚类物质就兴奋得很。
当果蔬的组织被破坏了,酶和酚类物质就有机会碰面了,再加上有氧气这个“帮凶”,多酚氧化酶就把酚类物质变成了醌类物质,醌类物质再进一步反应就形成了那些褐色的东西。
接下来说说控制方法。
我试过好多办法啊。
比如说,温度这个因素就特重要。
我记得有次我想让苹果不变褐,我就把苹果放到冰箱里,嘿,还真有点效果呢。
冷的环境就像让那些调皮的多酚氧化酶给冬眠了一样,它们没那么活跃了,反应就没那么快。
再就是控制氧气。
我做过试验,把苹果切成块后,装在密封袋里,挤掉空气,发现苹果变褐的速度确实慢了很多。
这就相当于把多酚氧化酶和它的“帮凶”氧气给隔开了。
不过我也有失败的时候。
我曾经试过用柠檬汁涂在苹果表面,想让苹果不变褐。
但是我那会不知道柠檬汁的量的控制很重要,我就倒了好多,结果苹果虽然没怎么褐变,但是那味道变得很奇怪。
后来我才明白,柠檬汁里的酸可以降低pH值,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就像给它戴了个紧箍咒一样,但是酸太多了也不行,会影响口感。
其实还有一种控制办法就是利用化学物质,像亚硫酸盐这种。
不过这个我不太敢用太多,毕竟它可能会有残留,对健康不太好。
就像你不能为了防虫用太多农药一个道理。
总之,想控制酶促褐变,温度、氧气和pH 值这几个因素把住了,就能大大减缓这个变褐的过程。
虽然我可能没完全搞透,但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方法确实挺有用的呢。
我现在就觉得处理果蔬的时候心里有底多了,不会让切开的果蔬一会儿就变得褐呼呼的很难看了。
实验十一 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讲课教案
实验十一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实验十一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201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 *** 2014305004**一、实验目的1. 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2. 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操作步骤(一)非酶褐变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2、比色:分别吸取上述10%焦糖溶液5ml,分别稀释至50ml,成为1%焦糖溶液。
吸取上述1%焦糖溶液,按下表在试管中混匀各种所需物质,然后在721型分光光度计上以520nm比色测定,记录光密度,根据光密度的大小比较不同情况下焦糖的色泽。
引起果蔬及其产品变色的主要原因与控制措施
引起果蔬及其产品变色的主要原因与控制措施引起果蔬及其产品变色的主要原因与控制措施如下:果蔬在加工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其变化分为两类:酶褐变和非酶褐变(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
酶褐变:参加褐变反应的酶属于氧化酶类。
果实中含有的单宁物质,绿原酸、酪氨酸等是氧化酶起作用的基质,氧化后生成的有色物质,形成褐变,影响加工品的外观和风味,并破坏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
防止酶褐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选择单宁、酪氨酸含量少的加工原料酶褐变与原料中的单宁、酪氨酸含量成正比。
甜瓜、番茄、莓果类、柑桔类均不易变色,因为反应基质和酶含量少。
桃品种中有些易变色,有些不易变色。
(2)钝化酶是防止酶褐变的重要措施热烫处理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将去皮、切分的原料迅速用沸水或蒸汽热烫(果品2~10分种,蔬菜2~5分钟),然后捞出,迅速用冷水或冷风冷却,可以破坏氧化酶的活性,使酶钝化,从而防止酶褐变,以保持水果蔬菜鲜艳的颜色。
氧化酶在71~74℃,过氧化酶在90~100℃,约5分钟左右失去活性。
此外,热处理还有利于使干制品呈透明状态,有利于水分蒸发,除去某些果蔬(菠萝、芦笋等)的不良味道。
另外,热烫处理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热处理的最大缺点是可溶性物质易损失,通常达10%~30%,其次是时间长了会煮烂果肉,影响风味。
食盐溶液浸泡法食盐能减少水中溶解的氧,从而能抑制氧化酶的活性。
食盐还有高渗透压的作用,也能使酶细胞脱水而失去活性,在1%~2%的溶液中,能抑制酶3~4小时,在2.5%的溶液可抑制酶20小时,一般采用1%~2%的食盐溶液即可。
在生产上也有用氯化钙溶液处理果实原料,既能护色,又能增加果肉的硬度。
亚硫酸盐溶液的浸泡利用亚硫酸的强还原作用,破坏果实组织内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可防止氧化变色。
也可用熏硫法.按每吨原料燃烧硫磺2~3公斤。
(3)控制氧的供给在加工或保藏果蔬产品时,创造缺氧条件,如用抽空的方法把原料周围及原料组织中的空气排除出去,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也可防止酶褐变。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抗坏血酸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多数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控制酸度(柠檬酸、草酸、乙酸)、加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加化学药品(亚硫酸氢钠)来抑制酶的活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材料:马铃薯、红薯2、试剂:1.5%愈创木酚、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0.4%亚硫酸氢钠、0.4%抗坏血酸、1%柠檬酸、1%草酸、1%抗坏血酸和1%乙酸。
3、仪器:电炉子、石棉网、镊子、刀、菜板、烧杯、滴管。
四、操作步骤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的愈创木酚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创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红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0.5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1.5%愈创木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0.5 1.0、1.5、2.0min后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记录各时间段其变色程度和速度。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介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红薯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1%柠檬酸溶液、1%草酸溶液、1%抗坏血酸、1%乙酸溶液中,分别护色5、10、15、20分钟,取出用滤纸快速吸干表面水分,用1.5%愈创木酚(2-3滴)和3%过氧化氢(2-3滴)滴在切面上,或滴1%邻苯二酚2~3滴到切面上,用观察并记录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一、实验目的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
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2、试剂: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四、操作步骤1 、观察酶褐变的色泽:(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 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 3 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 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 1 )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 1.5%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质中的PH 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柠檬酸溶液、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 分钟,取出滴干,另取50ml 水作对照用。
酶促褐变机理和酶促褐变的控制措施
.';. 酶促褐变食品发生酶促褐变需要有3个条件,酚酶、氧、适当的酚类物质,在某些瓜果中如柠檬、橘子、香瓜、西瓜等由于不含有酚酶,不能发生酶促褐变。
在控制酶促褐变的实践中,除去底物的可能性极小,现实的方法主要从控制酶和氧两方面入手,主要措施有:钝化酶的活性;改变酶作用的条件;隔绝氧气;使用抑制剂等。
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方法有:(1)加热处理因为酶是蛋白质,加热能使酚酶及其它的酶失活,加热处理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既能达到钝化酶的要求,又不影响食品原有的风味。
如蔬菜在冷冻保藏或在脱水干制之前需要在沸水或蒸汽中进行短时间的热烫处理,以破坏其中的酶,然后用冷水或冷风迅速将果蔬冷却,停止热处理作用,以保持果蔬的脆嫩。
(2)调节pH 多数酚酶最适宜的pH范围是6~7之间,在pH为3以下时已无明显活性,降低pH来防止果蔬褐变是果蔬加工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等。
柠檬酸对抑制酚酶氧化有双重作用,既可降低pH,又可与酚酶辅基的铜离子络合而抑制其活性,通常与抗坏血酸或亚硫酸联用。
苹果酸是苹果汁中的主要有机酸,它在苹果汁中对酚酶的抑制作用比柠檬酸强得多。
抗坏血酸是十分有效的酶抑制剂,无异味,对金属无腐蚀性,同时又有营养价值,它不仅能降低pH,同时还具有还原作用,能将醌还原成酚从而阻止醌的聚合。
(3)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都是广泛使用的酚酶抑制剂。
在蘑菇、马铃薯、桃、苹果加工中常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溶液作为护色剂。
二氧化硫气体处理水果蔬菜,渗入组织快,但亚硫酸盐溶液使用更方便。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溶液在弱酸性(pH=6)条件下对酚酶的抑制效果最好。
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对褐变的抑制机理有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是抑制了酶,有的认为是二氧化硫把醌还原成了酚,还有认为二氧化硫和醌的加合防止了醌的进一步聚合。
用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处理不仅能抑制褐变,还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并可避免维生素C的氧化,但其特点是对色素(花青素)有漂白作用,腐蚀铁罐内壁,破坏维生素B1,有不愉快的味感和嗅感,浓度高时有碍健康。
【VIP专享】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实验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专业班次13食工1班组别201330500107题目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姓名黄俊怡日期2015.07.111、实验目的1、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2、实验原理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3、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 实验材料蔗糖、苹果、马铃薯2. 试剂25%葡萄糖溶液、25%甘氨酸溶液、10%盐酸、10%氢氧化钠溶液、25%蔗糖溶液、柠檬酸、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钠3. 仪器分析天平、蒸发皿、电炉、250ml容量瓶、分光光度计、试管若干支、刀、4、实验步骤(一)非酶褐变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分析及护色措施
为果蔬属于鲜活有机体,在发生褐变的时候,必然会与材料的生理状态产生紧密联系。
所以对于果蔬深层次褐变调控机理的具体分析,必定会对果蔬褐变理论产生积极影响,使其体系不断完善与丰富,同时褐变有效控制技术的探索,在技术层面具有良好指导性。
!"浅析果蔬加工时的褐变因素!"!酶促褐变水果蔬菜等果蔬产品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褐变现象,从而产生对外观、销售及食用方面的影响,通常果蔬果蔬褐变的原因多为是失水、组织衰老、机械损伤、病原微生物侵染、高#$%及低温冷伤害等。
很多研究都表明果蔬褐变的产生是在多酚氧化酶&''$(的时候发生,或者有氧化物酶&'$)*作用的时候也会发生褐变。
作为集合术语的''$,它最适合的活性+,值为-".到/".之间,其性质特征为高耐热,可抑制很多的硫化、有机酸及酚类底物等类似物。
果蔬褐变通常在''$在在,%$%环境中的协同作用下,发生的多酚物质快速氧化反应。
例如苹果、马铃薯、香蕉、梨、桃等水果发生褐变的情况相对严重一些。
简单来说,酶促褐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果蔬中的单宁物质。
它的组织中如果酚类物质低于."0-1231,在空气中就可以保持4到0个小时不会发生变色,当其含量大于!"!.1231,就会迅速在空气中发生变色行为。
所以科学认为,通常发生果蔬褐变,也必须有4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也就是样、酚类物质和''$。
例如西瓜、柑橘及番茄、西瓜等果蔬,因为其褐变的酶或酶活性不是很高,所以它们不容易有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
!"%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包括多种褐变种类,具体有美拉德与焦糖化反应褐变、非焦糖化反应引起褐变、抗坏血酸氧化变色及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变色等。
焦糖化反应的过程十分复杂,虽然现代科学还没有对焦糖反应的机理作为明确认知与解答,但已经做出了对糖类在不具备氨基化合物情况下,加温超过!4- 熔点时的非褐变前期反应机理的明确认识。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酶促褐变机理和酶促褐变的控制措施酶促褐变食品发生酶促褐变需要有3个条件,酚酶、氧、适当的酚类物质,在某些瓜果中如柠檬、橘子、香瓜、西瓜等由于不含有酚酶,不能发生酶促褐变。
在控制酶促褐变的实践中,除去底物的可能性极小,现实的方法主要从控制酶和氧两方面入手,主要措施有:钝化酶的活性;改变酶作用的条件;隔绝氧气;使用抑制剂等。
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方法有:(1)加热处理因为酶是蛋白质,加热能使酚酶及其它的酶失活,加热处理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既能达到钝化酶的要求,又不影响食品原有的风味。
如蔬菜在冷冻保藏或在脱水干制之前需要在沸水或蒸汽中进行短时间的热烫处理,以破坏其中的酶,然后用冷水或冷风迅速将果蔬冷却,停止热处理作用,以保持果蔬的脆嫩。
(2)调节pH 多数酚酶最适宜的pH范围是6,7之间,在pH为3以下时已无明显活性,降低pH来防止果蔬褐变是果蔬加工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等。
柠檬酸对抑制酚酶氧化有双重作用,既可降低pH,又可与酚酶辅基的铜离子络合而抑制其活性,通常与抗坏血酸或亚硫酸联用。
苹果酸是苹果汁中的主要有机酸,它在苹果汁中对酚酶的抑制作用比柠檬酸强得多。
抗坏血酸是十分有效的酶抑制剂,无异味,对金属无腐蚀性,同时又有营养价值,它不仅能降低pH,同时还具有还原作用,能将醌还原成酚从而阻止醌的聚合。
(3)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都是广泛使用的酚酶抑制剂。
在蘑菇、马铃薯、桃、苹果加工中常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溶液作为护色剂。
二氧化硫气体处理水果蔬菜,渗入组织快,但亚硫酸盐溶液使用更方便。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溶液在弱酸性(pH=6)条件下对酚酶的抑制效果最好。
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对褐变的抑制机理有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是抑制了酶,有的认为是二氧化硫把醌还原成了酚,还有认为二氧化硫和醌的加合防止了醌的进一步聚合。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一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备一、实验目的1.熟习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经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办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新鲜绿色蔬菜假如在酸性条件下加工,因为脱镁反响的发生,发色体构造部分变化,绿色消逝,变为褐色的脱镁叶绿素。
假如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构造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并且比较稳固。
绿色果蔬或某些淡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惹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彩,常常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办理,进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常常采纳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克制酶的活性和隔断氧等方法来防备和克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资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资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2、试剂: 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 3%过氧化氢、 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四、操作步骤1、察看酶褐变的色彩:(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 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 滴 1. 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3 滴过氧化氢,因为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 厚的圆片,滴 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 3 滴,因为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为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备酶褐变:(1)热烫、高温能够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备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开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拿出一片马铃薯用%愈疮不酚和 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察看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节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实时冷却。
(2)不一样化学试剂防备酶褐变:各样不一样的化学试剂可降廉价质中的PH 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克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 5 片块投入到 %柠檬酸溶液、 %亚硫酸氢钠溶液、 %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 分钟,拿出滴干,另取50ml 水作比较用。
【VIP专享】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实验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专业班次13食工1班组别201330500107题目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姓名黄俊怡日期2015.07.111、实验目的1、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2、实验原理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3、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 实验材料蔗糖、苹果、马铃薯2. 试剂25%葡萄糖溶液、25%甘氨酸溶液、10%盐酸、10%氢氧化钠溶液、25%蔗糖溶液、柠檬酸、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钠3. 仪器分析天平、蒸发皿、电炉、250ml容量瓶、分光光度计、试管若干支、刀、4、实验步骤(一)非酶褐变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之控制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之控制鲜切果蔬又名轻度加工果蔬或最少加工处理果蔬,半加工果蔬,切割果蔬等,是指新鲜果蔬原料经清洗、去皮、修整、切分等工序,最后用塑料薄膜袋或将塑料托盘装外覆塑料膜包装,供消费者立即食用或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消费模式正发生变化,传统果蔬加工品,因缺乏果蔬加工前原有的新鲜感,开始被消费者冷落,而新鲜、营养、方便、卫生、快捷的鲜切果蔬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但鲜切果蔬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容易发生褐变,同时产生不良风味和营养成分损失,因此,在鲜切果蔬加工中,控制褐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鲜切果蔬褐变原因鲜切果蔬发生的褐变,有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
其中主要是酶促褐变,它是多酚类物质在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造成的。
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即酚类物质(底物)、酶和氧气。
酶促褐变过程中,参与酚类物质氧化的酶主要有多酚氧化酶(PPO)。
目前对多酚氧化酶研究一致认为:多酚氧化酶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中,它是果蔬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酶;其次,是过氧化酶(POD)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可催化酚类、类黄酮的氧化和聚合,参与酚类物质的代谢,导致组织褐变;此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酶类物质生成有关,鲜切果蔬加工时,切割可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的mRNA增加,使PLA活性增加,催化酶类物质合成和累和,为PPO提供催化底物,从而促进酶促褐变。
2、酶促褐变的控制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品质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果蔬酶促褐变发生,造成产品变色外,往往还会产生不良的风味以及造成其营养成分的损失。
因此,为了保持鲜切果蔬品质和延长其货架期,探讨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进行大量广泛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
1)物理方法①低温处理低温能有效抑制果蔬的呼吸强度和酶的活性,降低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延缓衰老和抑制褐变,延长果蔬保鲜期。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分析及护色措施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分析及护色措施作者:张菡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1期为果蔬属于鲜活有机体,在发生褐变的时候,必然会与材料的生理状态产生紧密联系。
所以对于果蔬深层次褐变调控机理的具体分析,必定会对果蔬褐变理论产生积极影响,使其体系不断完善与丰富,同时褐变有效控制技术的探索,在技术层面具有良好指导性。
1.浅析果蔬加工时的褐变因素1.1酶促褐变水果蔬菜等果蔬产品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褐变现象,从而产生对外观、销售及食用方面的影响,通常果蔬果蔬褐变的原因多为是失水、组织衰老、机械损伤、病原微生物侵染、高CO2及低温冷伤害等。
很多研究都表明果蔬褐变的产生是在多酚氧化酶(PPO)的时候发生,或者有氧化物酶(POD)作用的时候也会发生褐变。
作为集合术语的PPO,它最适合的活性pH值为5.0到7.0之间,其性质特征为高耐热,可抑制很多的硫化、有机酸及酚类底物等类似物。
果蔬褐变通常在PPO在在H2O2环境中的协同作用下,发生的多酚物质快速氧化反应。
例如苹果、马铃薯、香蕉、梨、桃等水果发生褐变的情况相对严重一些。
简单来说,酶促褐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果蔬中的单宁物质。
它的组织中如果酚类物质低于0.45g/kg,在空气中就可以保持3到4个小时不会发生变色,当其含量大于1.10g/kg,就会迅速在空气中发生变色行为。
所以科学认为,通常发生果蔬褐变,也必须有3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也就是样、酚类物质和PPO。
例如西瓜、柑橘及番茄、西瓜等果蔬,因为其褐变的酶或酶活性不是很高,所以它们不容易有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
1.2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包括多种褐变种类,具体有美拉德与焦糖化反应褐变、非焦糖化反应引起褐变、抗坏血酸氧化变色及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变色等。
焦糖化反应的过程十分复杂,虽然现代科学还没有对焦糖反应的机理作为明确认知与解答,但已经做出了对糖类在不具备氨基化合物情况下,加温超过135℃熔点时的非褐变前期反应机理的明确认识。
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系部:农生系专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蒋巧俊指导教师职称:讲师二○一二年五月二十日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摘要本论文解释了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褐变条件,并从物理控制、化学控制这两方面介绍了鲜切果蔬褐变的防止措施,最后本论文简要介绍了鲜切果蔬防褐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理控制目录1 引言 (4)1.1 鲜切果蔬概述 (4)1.2 鲜切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4)1.3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5)2 鲜切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条件 (6)3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物理防治措施 (7)3.1 温度控制 (7)3.1.1 低温处理 (7)3.1.2 热处理 (7)3.2 氧气控制 (7)3.2.1 自发气调包装(MAP) (7)3.2.2 可食性涂膜 (8)3.3 高压处理 (8)3.4 辐照处理 (9)4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化学防治措施 (9)4.1 利用抑制剂来抑制果蔬的褐变 (9)4.2 常见抑制剂对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 (10)4.2.1 4-HR (10)4.2.2 半胱氨酸 (10)4.2.3 钙处理 (10)4.2.4植物提取物 (11)4.3 防褐变剂的联合应用 (11)5 鲜切果蔬防褐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13)致谢 (13)参考文献: (14)1 引言1.1鲜切果蔬概述鲜切果蔬(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是指新鲜水果或蔬菜原料经清洗、整修、去皮、切分等步骤,最后用塑料薄膜袋或以塑料托盘盛装外覆塑料膜包装,供消费者立即食用和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型蔬菜加工食品。
鲜切果蔬业又被称为切割果蔬、截切果蔬、轻度加工果蔬、微(浅)加工果蔬、半加工果蔬等。
鲜切果蔬可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质地和营养价值,食用更方便,安全环保,因而具有很广阔的市场。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鲜切果蔬品种主要有甘蓝、胡萝卜、生菜、韭葱、芹菜、马铃薯、苹果、梨、桃、草莓和菠萝等。
实验四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抗坏血酸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多数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控制酸度(柠檬酸、草酸、乙酸)、加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加化学药品(亚硫酸氢钠)来抑制酶的活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材料:马铃薯、红薯2、试剂:1.5%愈创木酚、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0.4%亚硫酸氢钠、0.4%抗坏血酸、1%柠檬酸、1%草酸、1%抗坏血酸和1%乙酸。
3、仪器:电炉子、石棉网、镊子、刀、菜板、烧杯、滴管。
四、操作步骤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的愈创木酚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创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红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0.5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1.5%愈创木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0.5 1.0、1.5、2.0min后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记录各时间段其变色程度和速度。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介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红薯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1%柠檬酸溶液、1%草酸溶液、1%抗坏血酸、1%乙酸溶液中,分别护色5、10、15、20分钟,取出用滤纸快速吸干表面水分,用1.5%愈创木酚(2-3滴)和3%过氧化氢(2-3滴)滴在切面上,或滴1%邻苯二酚2~3滴到切面上,用观察并记录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摘要:果蔬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褐变产生的因素较多,其中酶促褐变是果蔬褐变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果蔬贮藏和加工品质保证的主要障碍。
概述褐变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褐变;机理;抑制Abstract: Rapid browning during storage was the main problem resulting in restrictions o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to long-distant markets.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of browning, the enzymetic browning was the mostimportant, and it was the main handicap i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The mechanism of enzymatic browning and methods to control browning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browning; mechanism; control前言大多果蔬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了保证果蔬较长的供应期,各种各样的保鲜及加工方法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鲜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鲜切果蔬已成为市场的消费热点。
如何进一步保持果蔬产品的品质、延长其货架期,一直是国内外果蔬采后研究的热门课题。
果蔬贮存加工过程中,褐变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往往引起产品品质下降,货架期缩短。
褐变可分为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非酶褐变是指不需经酶催化而产生的褐变,包括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及抗坏血酸氧化等;而酶促褐变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类,经聚合而造成褐变。
果蔬的褐变主要以酶促褐变为主[1]。
我国果蔬的种植面积、果蔬总产量及消费量均居世界之首,但在果蔬采后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实验二 果蔬护色实验
5. 实验内容
(4)将以上abcdefgh处理的马铃薯片及 大蒜片,放在55~60℃ 烘箱,恒温干燥 30min以上,观察其干燥前后色泽的变 化情况,并记录。
6. 实验思考题
• 仔细观察写出不同处理产品的颜色,并 分析原因? • 仔细观察烘干前后不同处理产品颜色的 变化,并分析原因?
4. 掌握要点
• 果蔬褐变机理 • 防止果蔬褐变措施及其机理
5. 实验内容
(1)观察果蔬色泽变化 a. 马铃薯去皮,切成3mm厚园片,置于空 气中20min,观察色泽变化,并记录; b. 大蒜去皮,切薄片,置于空气中20min, 观察色泽变化,并记录;
5. 实验内容
(2)热烫
c. 马铃薯去皮,切成3mm厚园片,投入沸 水中1min/3min,观察色泽变化,并记 录; d. 大 蒜 去 皮 , 切 薄 片 , 投 入 沸 水 中 1min/3min,观察色泽变化,并记录;
5. 实验内容
(3)化学试剂处理之一
e. 马铃薯去皮,切成3mm厚园片,投入亚硫酸钠 与柠檬酸溶液中浸泡20min,取出沥干,观察 色泽变化,并记录; f. 大蒜去皮,切薄片,投入亚硫酸钠与柠檬酸溶 液中浸泡20min,取出沥干,观察色泽变化, 并记录;
5. 实验内容
(3)化学试剂处理之二
g. 马铃薯去皮,切成3mm厚园片,投入异Vc与 柠檬酸溶液中浸泡20min,取出沥干,观察色 泽变化,并记录; h. 大蒜去皮,切薄片,投入异Vc与柠檬酸溶液 中浸泡20min,取出沥干,观察色泽变化,并 记录;
实验三 果蔬护色实验
1. 目的要求
• 理解果蔬变色机理; • 学习防止果蔬变色措施; • 学习并掌握各种果蔬护色措施的机理。
2. 方法原理
实验五 护色学习资料
实验五护色实验一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一、实验目的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
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2、试剂: 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四、操作步骤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1)惹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1.5%愈创木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柠檬酸溶液、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分钟,取出滴干,另取50ml水作对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
护色实验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实验一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
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
2、试剂: 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
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
四、操作步骤
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
(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
(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柠檬酸溶液、%亚硫酸氢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分钟,取出滴干,另取50ml水作对照用。
用%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3、比较不同pH值条件下,蔬菜热处理后的色泽变化
绿色青菜洗净后分成3份,分别编号I、II、III,于沸水中(pH为4、7、9的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各热烫1~2min。
分别捞起沥干,在微波炉中进行干燥。
取出自然冷却后,放在滤纸上。
观察不同PH条件下,脱水青菜的色泽。
4、隔氧试验
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6小片,4片浸入一杯清水中,2片置于空气中,10min 后,观察记录现象,之后,又从杯中取出2片置于空气中,10min后再观察比
五、注意事项
产品加工过程防止抗氧剂残留超标。
六、讨论题
1.土豆变色原因?护色有哪些方法?护色机理?
七、参考文献
1.石彦国任莉编着,大豆制品工艺学,中国轻工出版社,1993.
2.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艺实验[M],天津:院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