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6)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6)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6)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以及人类在登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还介绍了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航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

但同时,学生对于航天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了解不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特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2.难点:人类在登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教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月球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3.讲解:教师讲解人类在登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登月方案,包括解决登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展示: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登月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7.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航天科技的发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的相关技术。

教材通过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登月,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太空和宇宙探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登月技术、人类登月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认识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难点:为什么人类要登月,如何解决登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关于人类登月历史和登月技术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模型:准备登月飞船、月球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要登月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

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

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和数据支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掌握月球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掌握月球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知识。

2.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登月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包括阿波罗计划、嫦娥工程等。

3.教材讲解:讲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资源等。

4.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5.案例分析:以嫦娥一号卫星为例,分析其登月过程和技术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月球探测技术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2.月球的基本知识3.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登月之旅》评课记录王老师今天执教的《登月之旅》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王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通过微课视频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通过视频实验模拟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

王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

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环形山的形成”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

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

王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王老师这节课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

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

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

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王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掌握人类探月的历史,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探月的历史。

2.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2.新课导入: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征等。

3.探月历程: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重点介绍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探测器的发射和探测成果。

4.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月球探测方案,包括探测目标、探测工具、探测方法等。

5.分享与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探测方案,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探月的历史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征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只要有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课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小组议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月色。

1、谜语引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吗?3、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月之旅(二)了解月球1、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吗?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

3、认识月球:(1)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2)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登月的重要历程和科技突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登月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科技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

2.掌握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

2.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意义。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其科学原理。

3.实践: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月球车,并模拟月球着陆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登月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记忆相关科学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和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对登月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月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月球与地球的异同,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月球方面,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探月之旅这样的主题,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月球与地球的异同,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球与地球的异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难点:月球的形成,月球表面的特点,人类探月技术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月球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月球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分析月球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3.探究月球与地球的异同:通过对比月球与地球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异同。

4.探究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掌握探月技术的发展。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重要性和人类探索月球的意义。

6.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探月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

2.探究环形山大小的形成原因。

3.认识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环形山大小的形成原因。

难点:认识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

【学习准备】沙盘,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卷尺,实验记录单,课件【学习过程】一、图片导入,了解有关月球的神话传说。

(出示有关月球的图片)师: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月亮。

师:月亮也称月球,人类早期通过肉眼观测月球并形成了有关月球的神话传说,你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吗?生: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二、介绍人类有史以来进行的有关探测月球的重要事件。

1.公元前1400年,中国出现过日食、月食的记载。

2.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3.1883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使用火箭发射宇宙飞船的设想。

4.1919年,美国戈达德预言火箭能克服地球引力到达月球,开创了航天飞行的时代。

5.1958年,前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绕过月球,第一次拍摄到月背照片。

6.1969年,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等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于7月21日成功登上月球表面。

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有关月球的基本问题。

师:正是因为人类的不断探索,我们现在对于月球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请大家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2.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多远?3.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吗?4.月球的资源情况?5.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四、探究月面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出示多幅月球环形山图片)师:(播放课件:多张月球表面的图片)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生:月球表面很荒凉。

有很多环形山。

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生:环形山很多。

环形山有大有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那你能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环行山的形成呢?师:介绍器材:沙盘、鹅卵石等!我们利用器材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生:用鹅卵石放到一定的高度,扔下沙盘。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1.登月之旅》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1.登月之旅》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1.登月之旅》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1.登月之旅》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科学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以及宇航员在月球上生活的种种。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登月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登月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宇航员等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登月的具体历史和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可能了解不够详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登月的历史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了解我国在登月领域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我国在登月领域的发展。

2.难点: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我国在登月领域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登月的历史和宇航员的生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登月的历史和宇航员的生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阿波罗11号》登月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登月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以及我国在登月领域的发展。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登月游戏,体验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在登月领域取得的成就。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时《登月之旅》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时《登月之旅》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登月之旅》属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范畴,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难以 理解,所以我就借助课件,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感知、认识、探究月球,同时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后面宇宙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我 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 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 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 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 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登月之 旅》。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这节课是在前面对 地球有所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认知月球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第二,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的概况; 第四,第四,假想去月球旅行,引导学生回顾并综合考虑月球特点,激发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 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本课的内容编排是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 球奥秘的足迹,并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 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登上月球》评课

《登上月球》评课

《登上月球》评课徐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观念、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这堂课中,徐老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环节。

在探究“环形山是怎样形成?”时,教师在实验前进行恰当的引导,待学生充分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后进行模拟实验。

在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教师层层设问,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的要点目标及注意事项,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模拟实验,待学生完成实验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撞击说”。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既动手动脑,又产生了更深的探究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恰到好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自学意识强,小组内分工明确,有交流、有整理分析,能自主观察、讨论、记录、并能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大胆质疑,相互补充,体现了课堂生生互动的和谐及思维碰撞。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学以致用,体现知识价值,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了解人类登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万户飞天、嫦娥工程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倡导科技强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以延伸,把课堂拓展到课外生活,开放了科学探究的空间。

注重科学知识在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渗透科学本质,形成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内容涵盖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宇航员的生存保障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宇宙、太空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掌握月球车的设计原理,知道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存保障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原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存保障措施。

2.教学难点:月球车的设计原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存保障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国国旗插在月球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能在月球上插国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展示月球车的设计图纸,引导学生分析月球车的设计原理,掌握相关知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存保障措施,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知识拓展:介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1.阿波罗登月计划2.月球车设计原理3.宇航员生存保障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查阅资料、完成学习任务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登月之旅》苏教版(14)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登月之旅》苏教版(14)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4)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为学生展示了人类登月的壮丽历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登月的意义和未来探索宇宙的方向。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宇宙相关的知识,对人类登月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月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登月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掌握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登月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

2.教学难点: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景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结合板书和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登月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登月的主要任务和成就。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如火箭原理、月球登陆器、宇航员生活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人类登月的意义和未来探索宇宙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模拟登月活动的指导以及相关的思考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登月活动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月球的特点,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模拟登月活动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保护地球、探索宇宙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模拟登月活动的过程。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登月活动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月球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嫦娥一号卫星登月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登月活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月球的基本特征:(1)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了解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基本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球的特点,如无空气、无水、引力较地球小等。

3.模拟登月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模拟登月活动方案,包括发射、着陆、巡视、返回等环节。

(2)学生代表汇报方案,其他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共同完善方案。

4.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登月活动的意义,如对人类了解宇宙、寻找资源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我国在登月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5.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2.教学难点:对月球探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用于展示人类登月的历史。

2.准备月球探测的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展示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3.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人类登月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人类登月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什么要登月?2.呈现(10分钟)展示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模拟月球探测、搭建简易的月球探测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体验,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3、师:看完以后你觉得月色怎么样?生:美丽师:对,确实挺美。

4、师:这么美丽的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因此只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具体情节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查一查。

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对月球美好的向往。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1、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约500年前人们发明了望远镜。

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就显得比较清晰了。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伽利略和他制作的望远镜。

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人。

现在大家看几幅月亮的近景。

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这种坑坑洼洼称为什么?生:环形山。

2、师:对,环形山。

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师: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

那么,看完以后,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2: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生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2、师: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板书:环形山的形成)师: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知道的?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03353318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03353318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背景:《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教学课题: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1课。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对月球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学生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

第二部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及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部分:了解人类将来对月球的开发。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精品】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1.登月之旅》教案

【精品】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1.登月之旅》教案

4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登月之旅》。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月球知识的相关资料、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我问学生:去过月球吗?想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然后.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王老师今天执教的《登月之旅》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王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通过微课视频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通过视频实验模拟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

王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

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环形山的形成”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

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

王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王老师这节课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

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
每个探究活动。

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

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王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节科学课上王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

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王鹏老师执教的《登月之旅》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

我感觉,王这位老师的教学素质正在不断的接近“融会贯通的境界”。

(一)三维化的落实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科学技能)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上面是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在三维化目标表述中,本节课的教学正凸现了这一点。

(二)主体化的呈现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制作;5.搜集整理信息;6.思考与结论;7.表达与交流。

这节课,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

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