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讲解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讲解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hrombus and hemostasia
周有利 郧阳医学院检验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管壁及血小板的止血作用和 凝血因子的一般特性、凝血机制。
2.熟悉血液凝固调节系统、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
3.了解血液流变学、血栓形成。
纤溶酶原组激织活型抑纤制溶物酶原激活物 plasminogteinssuaectipvlaatsomrinogen
inhibiAtcotri,vaPtAoIr, t-PA
PAI PLG
t-PA PL
Fb
DD
三、EC抗血栓形成作用
1、血管松弛和舒张( PGI-2 、NO) 2、抑制PLT聚集( PGI-2 、NO) 3、血液凝固调节
பைடு நூலகம்
500~1000个
80000个
第二节 血小板与止血
二、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础
(一)血小板活化的分子基础 3、血小板代谢基础 (1)能量代谢:有氧氧化+无氧酵解 (2)膜磷脂代谢:
膜磷脂(PC、PS、PI)
磷脂酶A2
甘油二脂脂酶
花生四烯酸盐
环氧化酶 (血小板和内皮细胞)
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PGGPGH)
二、血管的止血作用
收缩功能
神经
肾上腺素
ET TXA2 血管紧张素
PGI-2 NO 激肽等
二、血管的止血作用 激活血小板
胶原- vWF-GPⅠb/Ⅸ-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
胶原、TNF PAF
血小板聚集
pf血alca小ttoe板rle活,t 化aP血vAco因Ft管ni子v性Wait血liln友egb病ra因nd子f,acvtWoFr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B、因子Ⅰ,ⅩⅢC、Ⅻ,PK,HMWKD、Ⅲ,Ⅶ,ⅤE、Ⅹ.Ⅻ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B、FⅪC、FⅨD、FⅦE、FⅫ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α1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B、Ⅴ因子C、Ⅲ因子D、Ⅱ因子E、Ⅻ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和ADP酶。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医学讲义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医学讲义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A、Ca2+ B、因子Ⅲ C、因子Ⅶ D、血小板因子Ⅲ E、因子Ⅻ 16、体内抗凝系统包括 A、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抗凝物质 B、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作用 C、阻止血小板活化 D、纤维蛋白沉积 E、上述 4 项共同作用 17、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作用是 A、与 FⅫ接触,参与内源凝血系统 B、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 C、稳定纤维蛋白 D、为Ⅸa、Ⅴa 提供了催化表面 E、阻止Ⅱa 的形成 18、使纤维蛋白(原)降解的物质是 A、纤溶酶原激活物 B、纤溶酶 C、凝血酶 D、凝血活酶 E、PK 19、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活化蛋白 C A、可直接灭活因子Ⅴa、Ⅷa B、可激活纤溶系统 C、可抑制Ⅹa 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D、灭活因子Ⅴa、Ⅷa E、增强 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 20、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 A、凝血酶原含量减低 B、疑血酶原活性减低 C、巨球蛋白血症 D、组织液混入血浆 E、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21、下列哪项不符合血小板聚集作用 A、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之间的聚集 B、血小板聚集形成的是血小板团 C、血小板聚集除了 GPⅡb/Ⅲa 参与外,无其他因子参加 D、GPⅡb/Ⅲa 有缺陷时,其聚集作用减弱 E、血小板聚集往往发生在血小板激活以后 22、血小板黏附活性与下列哪项无关 A、vWF B、GPⅠb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 受损时,血小板借助某些桥连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可与内皮下胶原、微纤维黏 附。血小板的这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答疑编号 100037295】
1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在凝血过程中,静止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PS)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当血小板被激活时, PS 翻转向外侧,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PF3 为凝血因子(因子Ⅸa、Ⅷa、Ⅴa)的活化提供磷脂 催化表面。 【答疑编号 100037271】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FIB含量减少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 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溶栓治 疗的监测 低或异常原发性纤维蛋白血症
5.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D-二聚体 的产生
交朕纤维蛋白(Fb) 特异的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0-0.5μg/m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如DIC)标志物; 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IV
III withoutIII源自IIII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11-14.5 sec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DIC早期(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in Blood
in Plasma
试 验 原 理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凝血因子及凝血 功能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 纤溶活性检验
常用检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出血时间(BT) 血浆凝血因子
AT测定 血浆蛋白C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血浆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血液系统讲义- 出血和血栓

血液系统讲义- 出血和血栓

第七章出血和血栓本章要点1. 人体正常的止凝血功能及其调控(血管、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

2. 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

病例男性,68岁,发热伴咳嗽1周,表情淡漠,气急,近2天全身散在出血点及瘀斑,血压60/40mmHg,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30×109/L,血涂片可见少量红细胞碎片,凝血酶原时间18秒(对照13秒),骨髓穿刺示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多。

请问: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机体凝血激活和止血栓形成,是一旦出血时防止血液过度流失的主要机制之一,正常的机体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平衡和调节。

各个系统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只有通过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的平衡,才确保在必须形成止血栓的局部形成血栓,其它部位无血栓形成,使血液循环得以畅通。

第一节出血和血栓的基础理论一、血管的作用血管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以保证血液有序地在其中不停顿、不外溢地流动。

血管及其固有的内皮在维持血管的流动性、止血、防止血栓形成及调节炎症过程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内皮组织分布在体内的各个部位,与血液的流动性和血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然而,不同的血管床之间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基因表达谱及其功能各不相同。

例如,在直行的动脉段,内皮细胞朝着血流方向并行排列,而在动脉和静脉的分支或弯曲部位则不是这样。

同样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组织主要是调节白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而微动脉的内皮组织在调节血管张力中起重要作用。

(一)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壁的结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内膜层: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主要与血液接触。

可产生或释放ET(内皮素)、PGI2(前列环素)、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

第二十八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八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2、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凝血系统激活3、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4、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凝血酶B、花生四烯酸C、胶原D、肾上腺素E、ADP5、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6、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7、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8、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局部血黏度增加9、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血浆纤维蛋白原D、血浆钙离子E、TXA2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做PAgT时,试验前1周内病人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其原因是()。

A、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B、阿司匹林促使血小板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C、阿司匹林根本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其聚集D、阿司匹林可减弱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聚集E、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促进其聚集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第十九章_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第十九章_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三、血液凝固机制四、抗血液凝固系统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六、血液流变学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1.血管壁的结构第 1 页共18 页(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

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

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羟色胺(5-HT)和内皮素(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

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

(4)局部血黏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B、因子Ⅰ,ⅩⅢC、Ⅻ,PK,HMWKD、Ⅲ,Ⅶ,ⅤE、Ⅹ.Ⅻ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B、FⅪC、FⅨD、FⅦE、FⅫ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α1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B、Ⅴ因子C、Ⅲ因子D、Ⅱ因子E、Ⅻ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栓与止血检验基础理论(四年制)

血栓与止血检验基础理论(四年制)

• 血栓形成: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活体血管 内或心腔中形成纤维蛋白块或出现血凝块 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 血栓:血栓形成所产生的纤维蛋白或血凝 块称为血栓。
对活体而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中止就是血栓,因而止血 是发生血栓的基础。
• 止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P39 人们把血管、血液有形成分、血浆凝固和 调节凝固物质、血液循环与血管构成的血 流特性,归结于止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GPIV GPV GPIX
CD49b 与GPIIa复合,是胶原的受体
CD42c 与GPIX复合,vWF受体
CD49f 与GPIIa复合,Fn与层素受体
CD29 与GPIa和Ic复合,胶原Fn受体
CD41a Fg的受体,也是vWF和Fn受 体
CD36 TSP的受体
凝血酶的受体
CD42a 同GPIb


• 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 × (100%-HCT%) ×100%]
血小板止血功能(小结)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收缩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一期止血
• 止血与血栓的检验:就是对上述参与因素 的检验。
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
首先应弄清正常的凝血与抗凝机制
• 一期止血(血管和血小板) • 二期止血(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 • 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正个
常 止
方 面
血四 机个
能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刘盼林刘力铭董坤印徐功博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考察对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有关研究的意义。

方法分析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有关的诊断治疗方法。

结果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尚无定论,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方法,同时一定要依据对具体的发病原因的诊断来对症治疗。

结论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应当引起我们医疗工作者和普通百姓的广泛重视,对普通百姓和已患相关疾病的患者普及出血与血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有关知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关键词】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严重影响这人类的正常生活,很容易导致一些其他重大疾病,重者容易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同时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也是许多重要急慢性疾病的先兆与症状,目前威胁人类的十大健康杀手几乎都与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出血性疾病顾名思义,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自发或正常范围内机体损伤后不可抑制的出血反应,出血部位各异,比如伤口、肠胃、口腔等。

1.1 基本知识出血性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化学药物、化疗等外来刺激或者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或遗传因素等造成:①患者血管发生病变;②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浓度异常降低;③患者血液凝固活性异常降低;④患者血液抗凝固活性异常增强,从而引起了出血的发生1.2 诊断方法患者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出血情况进行初判,以持续出血或间歇性出血、引发患者出血的原因,出血组织及家族遗传病史等作为判断标准。

血液检查。

由于出血性疾病的成因进行血液检查,由于血液不同指标检测的准确性与患者临时的身体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做血液检查时,最好采取多次检查多种检查结合的方式。

比如,检查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和聚集功能,凝血酶原等[1]。

1.3 治疗方法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分为两种情况。

对于由于其他疾病引发的出血主要依靠治疗原发疾病来减少甚至消除出血症状,并采用药物辅助止血。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ppt课件
• FVIII载体保证其在循环中稳定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Role of GP IIb/IIIa in platelet aggregation
• On unstimulated platelets, GP IIb/IIIa is in a conformation that has low affinity for soluble fibrinogen.
• Each fibrinogen molecule can bind to 2 GP IIb/IIIa molecules and therefore cross-link receptors on adjacent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formation of platelet-rich thrombi.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血 小 板 功 能 示 意 图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
1.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2.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3. 血液凝固 4.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血液凝固
•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也简称凝血。
• 凝血瀑布学说:认为血液凝固是使一系列凝血因 子活化的酶促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 因子所激活,最后导致纤维蛋白生成。
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 • 促凝作用:血小板活化后PF3暴露于血小板外衣上,在PF3
表面完成因子Ⅹ和因子Ⅱ的活化。另外,血小板内容物中 包含有种类较多的凝血因子,血小板活化释放时,因凝血 因子的释放而加强局部的凝血作用。 • 血块收缩:血小板在纤维蛋白网架结构中心,血小板变形 后的伪足可以搭在纤维蛋白上,伪足可向心性收缩,使纤 维蛋白束弯曲,在挤出纤维蛋白网隙中血清的同时,也加 固了血凝块,有利于止血和血栓形成。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一、血液凝固基础理论(一)凝血系统(二)抗凝系统(三)纤溶系统凝血因子及其特征凝血机制简图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ⅫⅫaⅪ Ca2+ Ⅺa Ⅶ ⅦaⅨⅨa IIICa2+Ⅹa Ⅹ共同途径2+Ⅱa(凝血酶)Ⅰ(纤维蛋白原Fg) Fb(可溶性纤维蛋白)Ca2+交联Fb(不溶性纤维蛋白)凝血作用二、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一)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PL T、APTT、PT等(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血栓前状态、糖尿病、肾小球疾病、肝脏疾病、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等;vWF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PAgT(血小板聚集率),PAgT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血栓素A2释放增多、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以及年轻血小板增多有关,在体外则与纤维蛋白原、vWF的增多有关。

3、凝血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APTT 30-50秒1)APTT延长见于:①因子VIII、IX、XI、VII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XI缺乏症。

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Fibg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③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

④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物质增多。

2)APTT缩短见于:①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②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症、肾病综合症。

3)监测肝素治疗: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

第二十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6页文档资料

第二十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6页文档资料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本章考点1.血管壁止血功能2.血小板止血功能3.血液凝血机制4.抗血液凝固系统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6.血液流变学7.血栓形成重点:1.掌握血小板结构、特点、生化组成和止血功能2.掌握凝血因子种类、性质和凝血机制难点:1.血小板结构、特点和生化组成2.抗凝和纤溶系统及功能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1.血管壁的结构: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

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 )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 )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

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 2(TXA 2)、5-HT 和ET 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粘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一期止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蛋白C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下列哪种物质A、TMB、PSC、EPCRD、Vit KE、PZ2、肝素通过结合下列哪种因子的作用而阻止血液凝固A、血小板B、Ca2+C、抗凝血酶ⅢD、因子ⅩE、因子Ⅷ3、下列说法符合蛋白C的是A、合成需要依赖Vit KB、可被凝血酶激活C、可灭活因子Ⅴa、ⅧaD、具有抗凝和促进纤溶的作用E、以上说法都是4、凝血因子Ⅰ的降解产物是A、X、Y、D、EB、X’、Y’、D、E’及A、B、C、H碎片C、X、Y、D、E及D-二聚体D、X’、Y’、D、E’及D-二聚体E、X、Y、D、E和A、B、C、H碎片及D-二聚体5、下列哪组产物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A、X、Y、D、E及A、B、C、H碎片B、X’、Y’、D、E’及A、B、C、H碎片C、X、Y、D、E及D-DD、X’、Y’、E’及D-DE、X、Y、D、E和A、B、C、H碎片及D-D6、下列不属于血管壁止血功能的是A、血管收缩反应增强B、激活血小板的激活的作用C、促进血液凝固D、局部血管通透性降低E、血液凝固的调节7、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8、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A、黏附B、聚集C、释放D、促凝E、收缩9、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释放反应D、促凝作用E、活化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途径10、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A、因子Ⅹa、ⅪaB、因子Ⅶa、ⅩaC、因子Ⅴa、ⅧaD、因子Ⅹa、ⅨaE、AT、HCⅡ11、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A、纤维蛋白收缩B、PF3的作用C、红细胞的叠连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E、GPⅠa/Ⅱa复合物12、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A、损伤组织因子ⅢB、血小板聚集C、接触激活因子Ⅻ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E、凝血酶原激活13、下列蛋白质中,对凝血酶灭活能力最强的是A、HCⅡB、AT-ⅢC、PLD、APCE、PS14、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A、因子ⅠB、因子ⅤC、因子ⅧD、因子ⅩⅢE、以上都是15、启动外源性激活途径的物质是A、Ca2+B、因子ⅢC、因子ⅦD、血小板因子ⅢE、因子Ⅻ16、体内抗凝系统包括A、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抗凝物质B、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作用C、阻止血小板活化D、纤维蛋白沉积E、上述4项共同作用17、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作用是A、与FⅫ接触,参与内源凝血系统B、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C、稳定纤维蛋白D、为Ⅸa、Ⅴa提供了催化表面E、阻止Ⅱa的形成18、使纤维蛋白(原)降解的物质是A、纤溶酶原激活物B、纤溶酶C、凝血酶D、凝血活酶E、PK19、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活化蛋白CA、可直接灭活因子Ⅴa、ⅧaB、可激活纤溶系统C、可抑制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D、灭活因子Ⅴa、ⅧaE、增强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20、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A、凝血酶原含量减低B、疑血酶原活性减低C、巨球蛋白血症D、组织液混入血浆E、低纤维蛋白原血症21、下列哪项不符合血小板聚集作用A、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之间的聚集B、血小板聚集形成的是血小板团C、血小板聚集除了GPⅡb/Ⅲa参与外,无其他因子参加D、GPⅡb/Ⅲa有缺陷时,其聚集作用减弱E、血小板聚集往往发生在血小板激活以后22、血小板黏附活性与下列哪项无关A、vWFB、GPⅠbC、血浆凝血因子ⅠD、GPⅠaE、胶原23、纤溶系统的组成成分不包括A、纤溶酶原B、纤维蛋白原C、纤溶酶原激活物D、纤溶酶E、纤溶抑制物24、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凝血功能D、分泌功能E、破坏功能25、不属于凝血酶特点的是A、是丝氨酸蛋白酶B、能水解纤维蛋白原C、激活血小板D、激活抗凝系统的蛋白CE、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26、下列哪种说法不符合抗凝血酶A、是一种主要的血浆生理性抗凝物质B、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C、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D、与肝素结合后能够暴露出活性中心E、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27、下列哪项不是参与抗凝的物质A、抗凝血酶ⅢB、肝素辅因子ⅡC、vWFD、C1-抑制药E、TM28、.对血管有收缩作用的物质是A、儿茶酚胺、FPAB、乙酰胆碱、激肽C、PGI2、低血氧D、5-HTE、NO、核苷酸29、下列物质哪一种有利止血A、PGI2B、t-PAC、ATD、PAIE、肝素30、抗凝血酶可以抑制下列哪些因子的活性A、因子ⅨaB、因子ⅩaC、因子ⅪaD、因子ⅫaE、以上都是31、接触系统的凝血因子是指A、因子Ⅱ、Ⅶ、Ⅸ、ⅩB、因子Ⅱ、Ⅴ、Ⅶ、ⅩC、因子Ⅷ、Ⅸ、PK、HMWKD、因子Ⅻ、Ⅺ、PK、HMWKE、因子PK、Ⅶ、Ⅺ、Ⅻ32、vWF的主要作用是A、介导血小板的黏附作用B、介导血小板的聚集作用C、介导血小板的收缩作用D、介导血小板的释放作用E、下调FⅧ的合成33、下列哪项符合有关血管壁的描述A、基本上可分为内膜层、中膜层和外膜层B、中膜层的主要成分是结缔组织C、外膜层由内皮细胞构成D、内膜层主要由弹性蛋白组成E、都有内皮层和外膜层二、B1、A.促凝作用B.促纤溶作用C.促血管收缩作用D.促舒血管作用E.抗凝作用<1> 、t-PA具有A、B、C、D、E、<2> 、AT具有A、B、C、D、E、2、A.介导血小板黏附B.诱导血小板聚集C.活化蛋白CD.血管收缩E.抑制血小板聚集<1> 、PGI2的生理功能为A、B、C、D、E、<2> 、血栓调节蛋白(TM)的生理功能为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

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

TM则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抗凝机制: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使PC释放出小肽,生成活化蛋白C(APC)。

APC在PS的辅助下,形成FPS-APC-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灭活FⅤa、FⅧa;抑制F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

【答疑编号100037311】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

AT-Ⅲ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

抗凝机制:肝素与AT-Ⅲ结合,引起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Ⅹa、FⅫa、FⅪa、FⅨa等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答疑编号100037310】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

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

TM则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抗凝机制: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使PC释放出小肽,生成活化蛋白C(APC)。

APC在PS的辅助下,形成FPS-APC-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灭活FⅤa、FⅧa;抑制F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

【答疑编号100037307】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可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

【答疑编号100037305】5、【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

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

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

上述所有的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答疑编号100037302】6、【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管壁损伤后,释放的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有利于止血。

【答疑编号100037300】7、【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答疑编号100037299】8、【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借助某些桥连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可与内皮下胶原、微纤维黏附。

血小板的这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答疑编号100037295】9、【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凝功能、血块收缩功能及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答疑编号100037294】10、【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活化蛋白C在PS的辅助下,形成FPS-APC-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灭活FⅤa、FⅧa。

【答疑编号100037291】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小板在纤维蛋白网架结构中心,血小板变形后的伪足可以搭在纤维蛋白上,由于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的相互作用,伪足可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束弯曲,在挤出纤维蛋白网隙中血清的同时,也加固了血凝块。

【答疑编号100037289】1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答疑编号100037286】1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AT-Ⅲ),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

【答疑编号100037284】14、【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Ⅰ、因子Ⅴ、因子Ⅷ和因子ⅩⅢ。

【答疑编号100037282】15、【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因子Ⅲ)释放到TF-FW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答疑编号100037279】16、【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体内抗凝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抗凝物质、光滑内皮阻止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沉积的抗凝作用,以及单核-吞噬细胞对活化凝血因子消除作用的抗凝功能体现。

【答疑编号100037273】17、【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在凝血过程中,静止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PS)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当血小板被激活时,PS翻转向外侧,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