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必修1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结构特点;2. 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3. 能够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概念和结构特点;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
教学难点: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2. 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具:PPT、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示、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糖类分子等。
4. 互动提问:学生回答关于生物膜结构特点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
3.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包括磷脂分子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的运动等。
4. 互动提问:学生回答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实验演示: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组成部分;2. 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一个生物学现象(如细胞吞噬、分泌等);3. 总结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并与细胞结构联系起来。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课堂讲解、互动提问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演示法: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学生能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并理解其原理。
4. 学生能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章节。
2. 实验材料:生物膜模型材料、显微镜、实验操作工具等。
3. 课件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4. 参考资料: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论文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性。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2. 制作课件或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
3.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膜的基本概念1.1 生物膜的定义与重要性1.2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1.3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第二章:生物膜的流动性质2.1 生物膜的流动性特征2.2 生物膜的流动模型2.3 生物膜流动性的实验观察第三章:生物膜的镶嵌模型3.1 生物膜的镶嵌模型概念3.2 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分布与功能3.3 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与功能第四章:生物膜的相互作用与信号传导4.1 生物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4.2 生物膜信号传导机制4.3 生物膜信号传导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第五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5.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5.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技术6.1 荧光标记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6.2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6.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观察与分析技术第七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7.1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7.2 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膜结构与流动镶嵌模型7.3 细胞核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八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疾病中的作用8.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信号转导异常8.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膜蛋白质功能失调8.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凋亡、炎症等疾病的关系第九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研究与计算模型9.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基础9.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计算模型与模拟方法9.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论研究与计算生物学中的应用第十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10.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的设计与实践10.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中的难点与解决策略10.3 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的思考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物膜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中各种磷脂和蛋白质的种类、结构及功能的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理解。
学案12: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方法。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3.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应用分析。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合作探讨]探讨1:仔细观察教材P66[思考与讨论]中磷脂分子图示,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提示:C、H、O、N、P。
(2)磷脂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提示: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组成的亲水的“头”部和甘油、脂肪酸组成的疏水的“尾”部所构成。
(3)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试以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多个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的排布状态和在细胞膜上的排布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分析:①水—空气界面: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②细胞膜上:因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依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特点,故呈现如上图所示状态。
探讨2:结合教材P67图4-5,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人、鼠细胞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膜蛋白是运动的,即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2)若适当降低温度,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的时间会延长,由此说明什么?提示:温度能影响膜的流动性。
探讨3:结合你所学习的知识,思考哪些实例还能说明膜具有流动性?提示:变形虫的运动、分泌蛋白由转运小泡的转运和分泌小泡的分泌、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的收缩。
探讨4:若把表面积相同的线粒体、高尔基体、液泡的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水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最大的应是哪个细胞器?提示:线粒体。
[思维升华]1.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分析(1)结构:由磷酸、甘油和脂肪酸构成,其中磷酸作为亲水性的“头部”、脂肪酸作为疏水性的“尾部”。
(2)排列方式:“尾部”相对、“头部”朝外构成磷脂双分子层(如图),作为生物膜的支架。
磷脂分子的这种排列方式符合生物膜两侧均为水环境的事实。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其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2)提问:“细胞膜是如何实现功能的?”,“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如何?”;(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师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2)通过多媒体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让学生直观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等。
3.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应用。
三、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2. 写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辅导1. 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2.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辅导;3.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验证假设。
6. 总结: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7. 拓展: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抽象性:利用模型、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动画等教学资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4. 教学目标:a.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b.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组成c.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膜的融合、细胞膜的渗透等,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定义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强调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介绍荷兰科学家丁达尔和英国科学家霍金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模型的提出背景。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和功能、生物膜的自我修复能力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介绍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法、冷冻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科学性。
三、课堂互动与练习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细胞吞噬、细胞膜融合等,分享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练习,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形成课后作业。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指导。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生物膜的功能:介绍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如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物质运输和细胞间通讯等,并解释这些功能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概念,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
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内涵。
2.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生物膜实验材料和仪器。
3.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案内容请等待后续提问,我会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3.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4. 教学内容:阐述生物膜的功能,如物质运输、信号传递和细胞间交流等。
5.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疑问。
2.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生物过程中的应用,如细胞吞噬、细胞分裂等。
3. 回答环节:邀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八、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2.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指南进行磷脂双分子层的制备和观察。
3.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解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分析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和分子水平上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实验材料等。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膜的流动性等。
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糖脂和糖蛋白等。
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意义: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水平理解:分子运动、分子相互作用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 第二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3. 第三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意义。
4. 第四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水平理解。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案设计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
2. 讲授与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讲解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特点。
3. 互动提问:教师针对讲解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双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2. 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细胞膜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和运动。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动态、可塑、不对称。
5.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生物膜功能的实现和调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2. 示教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4. 问题解决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膜、荧光标记的蛋白质等,用于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动画或视频: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3. 示教: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出问题,如:生物膜的流动性如何影响物质运输?5.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流动镶嵌模型分析问题,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写一篇关于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的小论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流动镶嵌模型和静态模型,探讨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2. 分析生物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如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生物学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发现历史,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讲解生物膜的定义,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等。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介绍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物质的运输、信号传递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活动名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演示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目标: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模型材料,包括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蛋白质模型等。
2.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指导,组装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学生通过模型演示,观察和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和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生理过程的意义。
5. 学生进行模型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活动评价:观察学生在模型组装过程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实验与探究实验名称: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时间:60分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的深入理解;2. 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学教材及相关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场景:教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解释模型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特点。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图示,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进一步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举例解释模型的实际意义。
3. 互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实验探究: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学习目标】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主要有哪些?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重点】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自主学习】回忆:第三章第1节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细胞膜主要由 和 组成。
此外,还有少量的 。
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 最丰富。
第四章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 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聚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阅读课本65-67页)1、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推知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但细胞膜很薄,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它的结构,电子显微镜又还没诞生;且当时对物质的分离提纯技术也不发达,因此也无法采用分离提纯的方法来测定它的组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知道科学家当初是怎样得知细胞膜是由这些成分组成的吗?资料一: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根据物质相似相溶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推论?你的结论与科学家欧文顿的一样吗?欧文顿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为什么?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离出来,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使用时间】 第14周 第1课时【编辑】梁妍【审核】生物学科组【编号】1061141【主题】 第四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是如何组成细胞膜的呢?资料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若将“红细胞”改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实验,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仍然恰为口腔上皮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或是大于、小于?为什么?若将资料中的“人的红细胞”改为“鸡的红细胞或去壁的原核细胞”进行实验,结果又将怎样呢?为什么?已知磷脂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而细胞内外都有水,两层磷脂分子又是如何排列的呢?请试着画一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标要求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3、 举例说岀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4、 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5、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知识网络体系欧文顿的实验罗伯特森的细胞膜模型 镶在 蛋白质镶嵌不对称-------- ] 嵌入结构特点 流动性J 磷脂横跨]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被和糖脂白质主要成分 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1*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2、生物膜分子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质构成的(2) 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在膜中可作多种形式的移动。
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
流 动性的重要生理意义: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
点归纳亠膜 结 物膜 的探索(3) 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4) 蛋白质极性:多肽链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脂双层内部。
故蛋白质分子既和水溶性 也和脂溶性分子具有亲和性。
3、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1)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2) 蛋白质分子: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糖被(少量):细胞膜外表 功能特性:(3) 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⑷ 膜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也体现膜的流动性)(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4. 为什么说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 要。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结论: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经典例题剖析例题1变形虫可以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 、细胞膜具有全透性;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
C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得岀正确答案。
很多同学会误选 境不符。
例题2(2004年湖北模拟题)苋菜的细胞液中有一些红色的物质,无论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仍不见红色物质,但 若把苋菜放入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
这个现象是因为A.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B.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C.沸水中色素分解成小分子物质D.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岀入[解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生理功能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活细胞所特有的 功能。
通常情况下,色素等物质是大分子,又是细胞需要的,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不会让其轻易外岀的, 所以在清水中,红色色素是不会岀来的。
若放入沸水中,高温杀死了细胞,破坏其结构,使细胞膜失去 活性,细胞膜就成为通透性的了,失去了选择性后, 水变成红色。
[答案]A基础试题训练一、选择题1、 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2、 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 细胞膜 B核膜 C3、 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岀来,层数是()C 、 【答案】 【解析】但却是通过一个实例请同学分析,要求同学们能将所A ,该选项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但与题目情细胞里的色素物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岀来了,故使D 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线粒体膜C叶绿体膜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7、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结构中,糖 蛋白含量可能最多的是( )A.类囊体的膜B.线粒体的膜C. 细胞膜D.内质网膜&水溶性染色剂PI ,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 鉴别。
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 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 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
利用 PI 鉴别细胞的基本 原理是()A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12、 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主要决定于 A 、胆固醇 B 、蛋白质 C 、磷脂 D 、糖类 13、 不是细胞膜成分的是 A 、蛋白质 B 、糖类 C 、脂质 D 、核酸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A 5B 6C 7D 84、 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B磷脂 C 脂肪 D5、 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岀伪足, 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 的()A 保护作用B一定的流动性C6、 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岀细胞的是( A 维生素D 和性激素 B水和尿素C主动运输 D)氨基酸和葡萄糖核酸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D 酶和胰岛素C.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C .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9、结合表中数据,指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 的进入( )A.内膜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B.C.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D. 10、 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么特性所决定的?()A.是选择透过性膜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1、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A 、B 、CD 、 内膜比外膜具有更多的功能 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 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C.具有专一性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B、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要一样C、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D、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一样15、细胞壁的功能特点是主要成分中有A 、全透性B 、半透性C 、不透性D 、选择透过性16、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是 A 、胆固醇与纤维素B 、纤维素与果胶C 、果胶与磷脂D 、磷脂与蛋白质17、 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肌肉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至少要经过的膜和磷脂层的数目是 A 、 3、 6、 B 、 3、 3 C 、 2、 4 D 、 2、 2 18、 大分子蛋白质能够通过的结构是 A 、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B 、细胞膜和液泡膜C 、选择透过性膜D 、细胞壁和核孔19、 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放进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那么,血影的主要成分有()。
A.无机盐、蛋白质 B •蛋白质、糖类 C •脂肪、蛋白质 D •脂质、蛋白质A •它们是疏水的B •它们是亲水的C .它们迅速吸水D •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26、 如果植物细胞膜由选择透过性膜变成了全透性膜,则该细胞将(A •缩小B •膨胀C •死亡D •生长27、 (多选题)以下关于细胞膜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 、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分子层B 、膜两侧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C 、 球形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D 、 组成膜的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二、非选择题1、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1)1895 年 Overton 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 容易透过细胞膜, 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20、 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 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B •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C .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 •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21、 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而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细胞膜(A •细胞进行分裂时B •发生质壁分离时C .显微镜视野调亮时D •细胞吸收水和离子时22、 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 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A •单层排列B •均匀稀疏排列23、 下列有关细胞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C .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 24、 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C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25、 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C .双层排列)。
)。
)。
D .均匀紧密排列)。
B .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 D •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B •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D .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
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2)1925年Gorter Grendel 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并将它在空气一 水接面上展幵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3)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 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
起初,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 色荧光。
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均匀分布,如下图所示:钟,则融合细胞仍是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这说明③细胞融合时常用的病毒促融剂是2、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岀膜主要由 ___________________ 1959年罗伯特森提岀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3.构成细胞膜相邻的磷脂分子之间每分钟换位 ______ 100万次,这表明细胞膜具有的特性。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 的现象开始的。
是了解结构的基础,____________ 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
人们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基础上提岀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来修正假说,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