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合集下载

肺弥散临床应用

肺弥散临床应用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肺的气体弥散主要为O2与CO2的弥散。 CO2弥散能力很强,故不存在弥散障碍,弥 散功能一般是对O2而言,但直接测定肺毛细 血管中氧分压是极其困难的,通常用CO作 为测试气体。CO透过呼吸膜的速率及与血 红蛋白反应的速率与O2相同,且结合力比O2 大210倍。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接近零,可 以不计(所以肺泡气CO分压即为呼吸膜两 端CO分压差,可代替肺毛细血管内CO分 压)。因此,用肺CO弥散量表示肺弥散。
四、弥散量测定原理: 气体通过膜的弥散速率可用Fick定律表 示: V=K(A/L)*(P1- P2) V:弥散速率 K:弥散系数 A:弥散面积 L:膜厚度 P1- P2: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公式可见:决定气体弥散速率的驱动 力为膜两侧的分压差,在一定驱动力下则 弥散速率决定于弥散系数(与气体溶解度 及气体与膜的反应有关)、弥散面积与膜 厚度。 用肺弥散(DL)表示弥散膜的特征 则DL=V/(P1-P2)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DLCO(或TLCO)系指气体在单位时间 内及单位压力差下所能转移的CO量。公式 表示为: DLCO=VCO/PACO-PCCO VCO:肺CO摄取速率 PACO:肺泡CO分压 PCCO:肺泡毛细血管CO分压,可忽略不计 则DLCO=VCO/PACO。 DLCO与DLO2换算:根据Graham与Henry定律: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六、影响弥散量的因素 1. 身材体积:弥散量与身材体积成正相关。 2. 年龄:成年人弥散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减 少,平均每年减少0.75~1.80ml/mmHg/min。 3. 性别:同年龄组,男性大于女性。 4. 体位:弥散量卧位>坐位>立位。 5. 运动:运动时肺通气量与血流量增加, 导致弥散量增加。健康人可增加25~35%。 6. 血红蛋白:Hb减少直接导致弥散量降低, Hb下降1g,DLCO下降7%,因此需校正。 7. 吸烟:吸烟可导致肺通气―血流分布不 均,使弥散量减少。

测定技术 肺弥散功能测定

测定技术 肺弥散功能测定

测定技术肺弥散功能测定肺弥散功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一)肺的弥散功能肺的弥散是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及肺毛细血管壁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弥散的途径包括了肺泡气、肺泡毛细血管壁、肺毛细血管内血浆、红血球及血红蛋白。

气体沿着这个途径,根据哪一端的浓度较高进行交换,所以这个过程可以是双向的。

氧的弥散速度比二氧化碳要慢得多,这是因为氧不易溶解在体液里。

因此,当患者弥散功能发生异常时,氧的交换要比二氧化碳更易受影响,在临床上肺弥散功能的障碍可明显影响动脉血氧水平。

(二)测试方法(1)CO摄取量法(Fractional CO uptake)利用CO进行肺弥散功能的测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包括CO吸入量法、单次呼吸法、恒定状态法以及重复呼吸法。

CO摄取量(F U CO)可提供肺部有否发生弥散功能障碍的判断。

测定步骤:受试者呼吸含有少量一氧化碳(0.1%)的气体(F L CO),呼出的气体被收集到另外一个肺量仪或气袋内,几分钟过后测量呼出气袋内CO的(FECO),那么CO吸入量(FUCO)可由下式计算:F U CO= (FLCO-FECO)/FECO ×100%F U CO受受测者通气水平的影响,若受试者分钟通气量低可造成F U CO的值小,甚至在弥散功能正常人也会这样。

这种方法并不能测出DLCO,因为测试过程中没有测定PA CO。

FUCO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筛选方法,即在保持恒定的分钟通气量的基础上,如果FU CO正常,那么受试者的肺弥散功能一般来说是正常的;如果FUCO下降则表明受试者的肺弥散功能有可能受损。

( 2 )单次呼吸法(Single-Breath Method SB)该法最初于1915年由Krtgh报告,以后于50年代由Forster与Olgilive等加以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又称改良Krogh法。

测定步骤:受试者呼气至残气位,继之吸入含有 0.3%CO、10%He、20%O2以及N2平衡的混合气体。

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弥散功能检查

快速呼气, 但不能太用力(≤4 sec)
肺弥散功能检查
第13页
肺弥散功效
DLcosb
质量控制标准
死腔洗脱容积0.75 – 1.00 L (0.5 L, 如 VC 小于 2.0 L)
取样肺泡气体容积 0.5 – 1.0 L
肺弥散功能检查 吸气容积大于或等于85% 最正确VC
第14页
肺弥散功效
第5页
肺弥散功效
DLcosb
程序
TLC位屏气 10 +/- 2 s
快速呼气
(不超出 4S)
舍弃洗脱容积(0.75-1.0 L) 搜集肺泡气
(如 VC <2.0 L, 洗脱气容积可降 低至 0.50L)
肺弥散功能检查
第6页
肺弥散功效
DLcosb
程序
搜集取样气体容 积为 0.50 –
1.0 L
阻塞性= DL/VA减低 限制性 = DL/VA 可不变
肺弥散功能检查
第21页
肺弥散功效
DLcosb
影响DLco测定值原因:
血红蛋白 (Hb)
需要就 Hb浓度进行校正 低Hb可降低DLco 高Hb可升高DLco
碳氧血红蛋白 (COHb)
需要就 COHb浓度进行校正 高COHb降低DLco
(如VC <1.0L,
死腔气去除后,
肺弥散功能检查
取样气体<0.50L
第7页
肺弥散功效
DLcosb
肺弥散功能检查
第8页
肺弥散功效
DLcosb
DLcosb 计算公式:
DLcosb= VA x 60 x Ln FACO0
(PB – 47) x (T)
FACOT

肺弥散功能测定实用标准

肺弥散功能测定实用标准

诊疗方案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五部分)——肺弥散功能检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一、概述肺弥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达血液内,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

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

由于直接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透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以及与血红蛋白反应速率与氧气相似;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几乎为零,便于计算检查中CO的摄取量;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大210倍,生理范围内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而且,CO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CO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

1915年,Krogh根据弥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DLCO) [1]。

利用CO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2-4],包括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5]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需屏气的内呼吸法[6],但以Ogilvie[7]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single-breath method, DL CO-sb)最为常用,本指南主要介绍DLCO-sb的检查标准。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 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水肿、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11]。

2. 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

3. 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尤其有肺总量减少,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

4. 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12]。

肺弥散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

肺弥散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

肺弥散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摘要肺弥散功能测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肺功能检查,能够评估肺部氧气与血液之间的交换能力。

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演变及预后评估。

引言肺弥散能力是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过程的能力,主要反映了氧气自肺泡血界面通过肺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速率快慢。

肺弥散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肺表面积、血红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血流量等。

肺弥散功能测试通过非侵入性的技术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一、肺弥散功能测试方法常用的肺弥散功能测试方法是单呼气法,测量肺弥散一氧化碳的能力(DLCO)。

测试的过程中,被试进行急速的深呼气至肺活量最大值,然后进行急速的深吸气,吸入含有一氧化碳、氦气和氮气的气体混合物至肺活量最大值,随后保持大约10秒的呼气屏气,最后进行急速深呼气,以此来检测肺泡内所含一氧化碳的量,并计算DLCO。

其他指标还有血气分析的PaO2、SaO2等。

二、临床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弥散功能测试可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如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也常常用于鉴别诊断限制性肺功能损伤和阻塞性肺功能损伤。

疾病严重度和演变评估肺弥散能力的改变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通过定期监测肺弥散功能测试指标,可以了解病程进展及病情控制情况,为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治疗效果评估对某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进行治疗后,可以通过肺弥散功能测试来评价治疗效果。

治疗后肺弥散能力的改善意味着治疗效果良好。

预后评估持续恶化的肺弥散功能意味着疾病加重,对预后不良。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肺弥散功能测试,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有助于评估预后。

结论肺弥散功能测试是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功能评估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

随着科研和技术的发展,测试方法更加准确,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肺弥散功能测试将为临床带来更多帮助。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 二) 检查方法和步骤 受试者夹上鼻夹~口含咬嘴后平静呼吸 4 ~5 个周期,待 潮气末基线平稳后,指导其呼气完全至残气量位,然后令受 试者快速均匀吸气完全至肺总量位,建议 2 s内完成吸气, 气道阻塞者应在 4 s内完成吸气,接着屏气 10 s,最后均匀持 续中 速 呼 气 完 全 至 残 气 量 位, 建 议 在 2 ~4 s内 完 成 呼 气 : 2,17,21] ( 三) 肺弥散功能检查指标 1.DLCO和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 TLCO) :DLCO是指一 氧化碳在单位时间(1 min) 及单位压力差(1 mmHg或 0.133 kPa) 条件下从肺泡转移至肺泡毛细血管内并与血红蛋白结 合的 量 ( mI或 mmoI) , 其 单 位 是 mI" min -1 " mmHg-1 或 mmoI"min -1 "kPa-1 ,是反映肺弥散功能的主要指标 : 21,23] 因为肺弥散能力不仅受毛细血管膜的影响,也受毛细血管血 流的影响, 因 此 有 学 者 提 出 用 转 移 因 子 ( TL) 代 替 弥 散 量 ( DL) ,检测方法~单位~意义与 DLCO相同 17] : 2.肺泡容量( VA) :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并进行气体 交换的容量,用于估算肺内一氧化碳能够扩散并通过肺泡毛 细血管膜的肺容积,其单位是 L,正常受试者 VA 近似等于 TLC减去死腔气量: 3.DLCO与肺泡容量比值( DLCO/VA) :也称单位肺泡容 积的弥散量或比弥散量,由于弥散量受肺泡容量影响,肺泡 容量减少可导致 DLCO减少,因此评价弥散功能时应该考虑 受试者的肺泡容量( VA) ,以排除肺容积对弥散量的影响,临 床上常用 DLCO/VA 作矫正: DLCO/VA 更容易区分肺部与 肺外的病理生理改变: 但由于 DLCO与 VA 的关系不是线性 且显著小于 1=1,因此不能准确校正容量的影响 : 21,23] 4.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 KCO或 Krogh 因 子) :其单位是 mmoI"min -1 "kPa-1 ,意义同 DLCO/VA 21] : 5.校正后 DLCO值( DLCOc) ,常用血红蛋白~PIO2 和碳 氧血红蛋白( COHb) 进行校正: 四~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 ( 一) 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 1.检测过程中需要先呼气至残气量位然后快速均匀吸 气: 吸气不完全会影响一氧化碳的摄入,建议吸气容量不少 于 85%肺活量( VC) ;吸气时间不超过 2.5 s( 健康受试者) 或不超过 4.0 s( 气道阻塞者) : 为保证受试者足够的吸气容 量,必须让其先尽可能呼气到残气量位: 通过实时呼气时 间-容量曲线监测,当 该 曲 线 显 示 呼 气 容 量 不 再 改 变 而 呈 平 台位时,可指导受试者快速吸气: 吸气速度过慢会影响测试 气体在肺内的充分平衡和弥散而导致弥散量下降;如果受试 者达到 85%VC的吸气时间大于 4.0 s,应该在检查报告中注 明 : 24-25] 2.在肺总量位屏气时间通常为 10 s: 屏气时间过短使 气体在肺内弥散时间不足而致弥散量下降;屏气时间过长则 令部分受试者不能完成或引起不适: 大部分肺功能检查仪 器在屏气检查时呼气口阀门关闭而利于受试者屏气,但同时 应注意避免受试者故意呼气使气道内压力增大: 对某些受

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弥散功能检查肺弥散功能检查是用来评估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也被称为肺弥散功能测定(DLCO)。

它主要通过测量肺部对一种特定气体的吸收和释放来评估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情况。

这种检查对于判断肺部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肺弥散功能检查通常使用一种叫做一氧化碳(CO)的气体来进行。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吸入一定浓度的CO气体,然后呼出,并且要求患者保持一定的呼吸规律。

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的CO浓度来计算出肺弥散功能的数值。

肺弥散功能检查可以提供有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的交换功能的重要信息。

通过测量DLCO的数值,可以评估肺部的弥散情况,判断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否正常。

如果DLCO数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存在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纤维化等。

而如果DLCO数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存在肺部血管扩张、肺血管病变等情况。

此外,肺弥散功能检查还可以评估其他与肺部气体交换相关的指标,例如肺泡-动脉血收缩比率(alveolar-arterial gradient, A-a DO2)、通气和血流分配比率(V/Q)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的状况,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诊断。

肺弥散功能检查是一种非常安全、简单且无痛苦的检查方法,一般没有副作用和并发症。

但患者在进行检查时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合理配合吸气和呼气的动作,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肺弥散功能检查通过测量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来评估肺的健康状况,对于判断肺部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它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依据,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一、概述肺弥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

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

由于直接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大210倍,生理范围内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中一氧化碳含量几乎为零,便于计算检查中一氧化碳的摄取量;而且,一氧化碳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一氧化碳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

1915年,Krogh[1]根据弥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DLCO)。

利用一氧化碳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2,3,4],包括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5]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须屏气的内呼吸法[6],但以Ogilvie等[7]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 single–breath method, DLCO–sb)最为常用,本指南主要介绍DLCO–sb的检查标准。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水肿、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9,10,11]。

(2)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

(3)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尤其有肺总量减少,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

(4)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12]。

(5)评价系统性疾病的肺部受累,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肺弥散功能检查适应症、禁忌症、流程及结果判读重点内容

肺弥散功能检查适应症、禁忌症、流程及结果判读重点内容

肺弥散功能检查适应症、禁忌症、流程及结果判读重点内容肺弥散功能是指肺泡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

由于直接检测02和CO2弥散能力技术欠缺,操作复杂,临床上多应用一氧化碳(CO)进行D.测定。

适应证1•用于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如间质性^疾病、肺气肿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

2.协助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

3.用于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杳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尤其有肺总量减少,限制■市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

4•用于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

5.可协助评价系统性疾病的肺部受累情况。

6.可用于评价药物对肺的影响,监测药物及其他干预性治疗的反应,评估心肺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

7.可协助职业性肺疾病劳动力鉴定。

禁忌证1•严重气短、剧烈咳嗽、配合欠佳等不能配合屏气,最大屏气时间低于7s的患者。

2•肺活量过小的患者,如<1L或呼气死腔气量未能完全排空。

3•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的患者。

检测指标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capacity of carbonmonoxideoflung,DLCO)CO在单位时间(1分钟)及单位压力差(ImmHg)条件下从肺泡转移至肺泡毛细血管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量(ml或mmol),其单位是ml/(min∙mmHg),是反映弥散功能的主要指标。

2.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VA)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并进行气体交换的容量,用于估算肺内CO能够扩散并通过肺毛细血管膜的肺容积,其单位是L,正常受试者VA近似等于TLC减去无效腔气量。

3.DLCO与VA比值(DLCO/VA)是指单位肺泡容积的弥散量或比弥散量。

4.校正后DLCO值(DLCoC)常用血红蛋白、Pi02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进行校正。

肺弥散功能和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弥散功能和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是用于测量人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转移氧的能力的一个指标,国际上使用这种测试来识别间质性肺病,肿瘤学家利用它来评估化疗的影响,呼吸科医生也会使用它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估,对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生而言,正确解读DLCO的意义对评估患者肺功能也尤为重要。

DLCO结果决定了患者是否可以耐受肺切除术或进行肺减容手术。

DLCO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肺弥散功能(DL)的测试是检查肺的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途径到血液内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

气体交换的动力取决于该气体的肺泡(PAgas)与毛细血管(PCgas)的分压差。

某种气体的弥散能力(DLgas或者Dgas)与在特定的分压差下该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路径的量有关,如果这个路径的条件保持不变,分压差越大,进行交换的气体便越多。

一氧化碳(CO)是测定气体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

CO透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以及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反应速率与O2相似;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内CO含量几乎是零,因而便于计算检查中CO的摄取量;CO 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大210倍,因此生理范围内的O2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

另外,CO在转运过程中是几乎没有溶解在血浆中的,这样平均毛细血管的一氧化碳分压(PCCO)为0mmHg,基于这个原因PACO-PCCO之差(CO肺泡-毛细血管分压差)就可以被认为等于PACO。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用于衡量身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转移氧气的能力。

内科医生使用这种测试以识别间质性肺疾病,肿瘤科医生使用它以评估化疗效果,呼吸科医生很多情况下经常使用。

DLCO结果决定患者是否可以耐受肺切除术或行肺减容手术。

测量DLCO的肺容量显著影响结果。

测试期间的相对用力(如采取适当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肺量调整通常被视为一种主观意向,而非生理现实。

Hb经常被忽视。

可能很多医生也会过度简化DLCO结果。

由于直接测量氧气弥散能力十分困难,生理学家们通常通过测量一氧化碳弥散能力,然后通过其结果计算氧气弥散能力。

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弥散功能检查

注意事项01Fra bibliotek0203
04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病、咯血 、气胸、肋骨骨折等患者不宜
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 动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平静呼 吸,避免过度通气或屏气时间
过长。
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如儿童 、意识障碍者等,需采取相应
措施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常见问题解答

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可能提示肺部存在气体交换障碍 ,如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具体 需要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05
肺弥散功能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 价值
早期发现肺部病变
敏感性高
肺弥散功能检查能够在肺部病变早期发现异常,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02
肺弥散功能检查方法
气体分析法
原理
常用气体
通过测定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中某种气体 的浓度差,计算该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 从而评估肺的弥散功能。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优点
操作简便,结果直观。
缺点
受呼吸频率、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结果 不够精确。
重复呼吸法
原理
通过让受试者重复吸入含有一定浓度示踪气体的混合气体,测定示踪 气体在肺内的浓度变化,计算肺的弥散功能。
与通气功能检查的比较
检查目的
结果解读
肺弥散功能检查主要评估气体在肺泡 膜两侧交换的能力,而通气功能检查 则是评估肺部吸入和呼出气体的能力 。
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反映肺泡膜的气 体交换能力,通气功能检查结果则反 映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和呼吸肌的力量 。
检查方法
肺弥散功能检查通常使用一口气法或 重复呼吸法进行,而通气功能检查则 通过测量肺活量、潮气量等指标来评 估。

弥散功能报告解读

弥散功能报告解读

弥散功能报告解读
弥散功能报告是一种医疗诊断报告,用于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

它通常用于评估外科手术前后、慢性肺病或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健康
体检等情况。

报告包含各种指标,包括肺活量、吐气峰流速、肺通气量等,这些指标对于确定患者的肺状况非常重要。

在解读弥散功能报告时,我们需要了解报告中的指标的含义。

肺活量
是指在最大吸气和最大呼气后,一次呼吸可以排出的空气量。

吐气峰流速
是指在完全吸气后,以最大的力量呼气时,呼气时空气通过狭窄的通道的
速度。

肺通气量是指在一分钟内呼出的空气体积。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
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

除了这些标准参数之外,弥散功能报告还包括弥散肺容积和一氧化氮
转化率等指标。

弥散肺容积是指气体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传播的速度,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否正常。

一氧化氮转化率是指血流通过肺的速度,以及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分子如何
被肺泡吸收和释放进入血液中。

这个指标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肺部血流量
和气体交换能力的状态。

当弥散功能报告显示指标异常时,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异常来确定患者
的具体肺状况,并帮助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肺活量低于正常值,就需要进行肺功能调整治疗。

如果弥散肺容积异常,可能需要进行肺
部CT检查来进一步诊断。

在解读弥散功能报告时,要意识到其中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得到一个
客观的、全面的印象,并对患者的肺功能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治疗方案。

肺弥散功能

肺弥散功能

第七章肺弥散功能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李靖肺的弥散是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及肺毛细血管壁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弥散的途径包括了肺泡气、肺泡毛细血管壁、肺毛细血管内血浆、红血球及血红蛋白。

气体沿着这个途径,根据哪一端的浓度较高进行交换,所以这个过程可以是双向的。

氧的弥散速度比二氧化碳要慢得多,这是因为氧不易溶解在体液里。

因此,当患者弥散功能发生异常时,氧的交换要比二氧化碳更易受影响,在临床上肺弥散功能的障碍可明显影响动脉血氧水平。

一.肺弥散功能的测试肺弥散功能(DL)的测试是检查肺的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途径到血液内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

气体交换的动力取决于该气体的肺泡(PAgas)与毛细血管(PCgas )的分压差。

某种气体的弥散能力(DLgas或者Dgas)与在特定的分压差下该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路径的量有关,如果这个路径的条件保持不变,分压差越大,进行交换的气体便越多。

对于一个已知溶解度的气体,DLgas是由两个因素决定:单位时间内该气体通过肺泡及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的量(Vgas;ml/min);该气体沿着弥散途径的分压差(PAgas -PCgas;mmHg)。

以下的公式表示了弥散能力与上述两个因素的关系:DLgas=其中PAgas 与PCgas的值为该气体在各自生理部位的平均值。

肺的弥散功能不单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肺的通气与血流灌注的比例(V/Q)同样也可影响肺内的气体交换,另外,用于决定DLgas的测试过程并不能真正代表实际的肺弥散功能。

因为影响的因素很多,所以有人认为用转移因子(Tgas)来表示肺气体交换的功能比DLgas 更为准确,但目前DLgas仍广泛运用。

用于测量DLgas的气体必须满足两种生理要求:(1)该气体必须能够沿着肺泡—肺毛细血管途径弥散(2)该气体必须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被血红蛋白携及转运这样,仅有两种气体——氧气和一氧化碳——可被考虑。

使用氧气进行弥散功能的测定会是最有临床意义的方法,然而有许多原因限制了氧的弥散能力的测定。

肺弥散功能检查讲解

肺弥散功能检查讲解

3. 慢阻肺患者增加,通气血流比例不均等 导致DLCO、KCO降低。
4. 支气管哮喘一般无弥散障碍,可与慢阻肺鉴别。 5. 肺部感染由于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导致弥散量降 低,弥散系数正常或降低。
6. 肺结核引起肺组织损坏时,可造成DLCO降低, 降低程度与肺容量减损成正比。
8. 肺泡有效面积:DLCO大小决定与有血流的 肺毛细血管相接触进行功能活动的肺泡面积,当
其改变时弥散量也相应改变。常见于肺切除术、 肺损害、气胸等。
9. 呼吸膜增厚:呼吸膜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上皮膜、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膜、血管中
血浆层、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呼吸膜增厚直接导 致肺弥散量的减低。
1mmHg时,每分钟所能通过的气体量 • 肺O2弥散量(DLO2)测定较困难,所以常用
DLCO间接反映
二、具体操作
1. 平缓呼气至残气位( RV) 2. 快速吸入弥散混合气至肺总量位(TLC)
0.3%CO 10%He 20%O2 平衡N2 3. TLC位屏气 10 s 4. 快速呼气至残气位(2-4s内)
9. 肺癌:肺癌患者常见弥散量及KCO降低。 10. 肿瘤治疗观察:肿瘤患者在化疗或放疗时会 造成肺纤维化或放射性肺炎,均会导致DLCO的下 降。因此弥散检查可做为治疗并发症的监测。
感谢您的关注
肺弥散功能检查
一口气呼吸法(DLCO-SB)
一、检查原理
DLCO检测CO通 过肺泡-毛细血管呼 吸膜的能力
DLCO:CO弥散量 SB:Single-Breath
基本概念
• 弥散:气体分子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 换的过程
• CO2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故不存在弥散障碍 • 临床上弥散障碍主要指O2 • 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气体分压相差

肺弥散功能测定实用标准

肺弥散功能测定实用标准

诊疗方案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五部分)——肺弥散功能检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一、概述肺弥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达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

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

由于直接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透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以及与血红蛋白反应速率与氧气相似;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几乎为零,便于计算检查中CO的摄取量;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大210倍,生理围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而且,CO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CO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

1915年,Krogh根据弥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D L CO) [1]。

利用CO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2-4],包括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5]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需屏气的呼吸法[6],但以Ogilvie[7]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 L CO single-breath method, D L CO-sb)最为常用,本指南主要介绍D L CO-sb的检查标准。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 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水肿、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11]。

2. 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

3. 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尤其有肺总量减少,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

4. 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12]。

如何看肺功能(弥散功能)

如何看肺功能(弥散功能)

一口气弥散
重要的测试参数: TLCO SB VA KCO RV-He TLC-He CO弥散量 肺泡量 比弥散 ( TLCO / VA ) 残气 肺总量
RV/TLC FRC/TLC VIN
残总比 功能残气 吸入测试气体容量
快速一口气弥散
数字采样并 分析气体浓度!!
GAS!
物理采集 分析气体 浓度
Diseases that cause alveolar fibrosis such as sarcoidosis, affect DLCO by causing a thickening of the pulmonary membrane 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the diffusible membrane surface area. Membrane diffusing capacity divides the DLCO into three parts: pulmonary membranes (DM), intercellular hemoglobin (CO), and capillary blood volume (Vc).
弥散: 肺换气功能
弥散功能的临床意义

有效弥散面积的减少
毁损肺 肺叶切除术后


弥散距离增加
肺水肿 肺间质纤维化 肺泡癌

外科应用

弥散功能:KCO、TLCO用于癌症是否转移?

麻醉安全性评估 TLCO MVV VO2max
常用的弥散检查方法
* 气体分析 SB RB SS SB Membrane * 血气分析
膜弥散 : 无创评估肺间质
To perform the test: Measure DLCO at increasing levels of FIO2. The slope of the diffusions measured at different FIO2抯 is the pulmonary blood volume. The Y intercept of this slope is the resistance of the membrane to DLCO. A normal patient抯 DLCO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IO2, while the DLCO of a patient with marked thickening of the diffusible membrane does not decrease.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肺部疾病和评估肺功能的重要方法。

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肺部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且可以提供指导治疗的依据。

肺功能检查通常包括呼吸道阻塞指数、肺活量、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这些检查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肺功能测试仪、气体分析仪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检查项目。

首先是呼吸道阻塞指数。

呼吸道阻塞指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气流受限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来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

患者需要通过肺功能测试仪进行呼气流量-容量曲线测试,根据曲线特征可以判断气流受限的程度。

第二个检查项目是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在最大吸气和最大呼气之间的气体容量差。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肺活量应该在3-5L之间。

通过测试肺活量,可以评估肺部的通气功能。

通气功能是评估肺部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气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包括静态通气容积、强迫肺活量和最大呼气流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肺部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且可以用来监测治疗效果。

弥散功能是评估肺部气体交换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肺部的气体交换通常发生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

弥散功能测试可以评估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传递能力,帮助医生判断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功能是否正常。

肺功能检查对于评估肺部疾病和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肺功能状态,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且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对于预防和治疗肺部疾病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方案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1001-0939.2015.03.003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B A I 05B 01 2013B A I 09B 09 2015B A I 12B 10)通信作者:周明娟 E m a i I :1925351496@gg.c o m ;郑劲平 E m a i I :j pz he ng g y @163.c o m肺劝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劝能检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一~概述肺弥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血液 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 )结合的能力O 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O 2)和二氧化碳(C O 2)O 由于直接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 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 )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 2大210借 生理范围内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除大量吸烟者外 正常人血浆中一氧化碳含量几乎为零 便于计算检查中一氧化碳的摄取量;而且 一氧化碳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 所以一氧化碳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O 1915年 K r o g h 1]根据弥散原理 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D LC O )O 利用一氧化碳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2-4]包括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5]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须屏气的内呼吸法6]但以O g i I v i e 等 7]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 L C Os i ng I e -br e a t h m e t ho d D L C O -s b )最为常用 本指南主要介绍D LC O -s b 的检查标准O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 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水肿~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11]O (2)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O (3)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 尤其有肺总量减少 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O (4)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12]O (5)评价系统性疾病的肺部受累 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O (6)评价化疗药物及其他药物对肺的影响 监测药物及其他干预性治疗的反应 评估卜肺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 13]O (7)运动~高原~航天及潜水等医学研究14-15]O (8)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O (9)职业性肺疾病劳动力鉴定O2.禁忌证:(1)严重气短~剧烈咳嗽~配合欠佳等不能配合屏气 最大屏气时间低于7s 2]O (2)肺活量过小 如<1L 2]或呼气死腔气量未能完全排空O (3)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 /L )三~肺弥散功能检查方法和步骤(一)检查前准备1.检查仪器的准备:(1)检查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选用能满足一定技术质控标准2]的肺功能仪 包括肺量计16]~呼出气体采集系统~气体分析仪~标配测试气体和记录仪系统O 气体分析仪主要分为热传导~电化学和红外线3种类型 使用单一样品气体分析仪的系统通常只能提供实时的容积变化曲线;而使用红外线快速气体分析仪的系统 不但可以在检查全程实时显示一氧化碳和指示气体的浓度变化 而且如能保证死腔量完全排空 通过自动化采样容积调整 甚至可以检测到VC 小于1L 的儿童或严重限制性疾病患者的D LC O 2 17-21]O 仪器自检包括气路阻力~阻断阀相应敏感度~计时器等 检查仪器技术质控标准见表1 2]O 检查仪器校准质量控制标准见表22]主要包括: 在每次检查之前 气体分析仪必须做零点校正; 每天开机后都必须做环境~容积和气体校准:仪器预热后先做室温~室压~湿度~环境大气压~水蒸气饱和气体状态(BT P S )的环境校准(日间室温变化较大的实验室需做适时校准);再做容积校准 推荐用3.0L 定标筒 确证该肺功能仪容积或流量测试正常;最后做气体校准 详见测试气体准备部分; 每周或者怀疑D L C O 检查有问题时 先对仪器进行漏气检查 然后用3L 定标筒模拟D L C O 检查 数据应该接近0 最后进行正常人测试 如果正常人D L C O 超出10%以上 则联系专业工程人员来检查与维护; 每季度进行气体分析仪线性响应自检和计时器精度检查; 保存仪器校准记录 正常人的测试结果及日期应记录在科室日志中以备查看O (2)测试气体准备:配备标准测试气体包括一氧化碳和指示气体22](如氦气~甲烷~乙炔等)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的气体分析仪不同 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使用的气体分析仪及测试气体 只有通过测试气体浓度校准后才能给受试者做检查O 测试气体成分根据各仪器产品的使用标准配制O 在海平面水平 测试气体成分一般包括约21%氧气和0.3%一氧化碳O 若海拔较高 则应相应地提高吸入O 2的浓度使吸入气体的氧分压(P I O 2)增加2 15]或采用高原地区D LC O 校正预计值公式O (3)感染控制:应防止受试者之间及与操作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加强通风和使用肺功能检查专用的呼吸过滤器可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O46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年3月第38卷第3期 Chi n J T ube r c r e s pi r D i s M a r c h 2015 V o I .38 N o .3万方数据* 检查仪器技术质控标准项目标准肺量计符合A T S/E r S标准,精确度::0.5%气体分析仪气体浓度精确度::0.5%气路阻力在6L/s流速气体通过时<1.5c m H2O"L-1"s-1阻断阀敏感性在6L/s流速气体通过时<10c m H2O计时器:1.0%(即10s允许有100m s的误差)管道/阻断阀死腔<0.350L注:1c m H2O=0.098kP a* 检查仪器校准质量控制标准项目最小周期措施气体分析仪零点校准每人每次检查前做一次环境校准每天开机预热完成后,质控要求同肺量计容积校准每天环境校准完成后,质控要求同肺量计气体校准每天容积校准完成后,气体浓度::0.5%正常人测试每周最好是肺功能室同一工作人员气体分析仪线性响应每季度仪器自检计时器精确度每季度用秒表进行机械检查2.受试者准备:(1)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胸廓畸形的受试者,如脊柱后凸者,可通过测量指间距来估算身高;让受试者背靠墙,尽量展开双臂,测量两手中指之间的距离,即为指间距:(2)检查前应详细询问受试者病史,并了解其血红蛋白值,以便进行血红蛋白校正之时使用:避免任何影响受试者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及弥散能力的因素:如检查前2h应避免饱餐和剧烈运动;停止吸烟至少24h,吸烟者应在检查报告中注明吸烟情况及时间;停止喝酒至少4h;对于吸氧的受试者,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建议检查前至少停止吸氧10m i n,如果病情不允许停止吸氧,应在检查报告中注明吸氧情况21]:(3)受试者检查前至少休息5m i n,并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保持坐位并尽量避免运动,建议让受试者坐在有靠背且稳固的椅子上:检查时受试者应挺胸坐直不靠背,双脚着地不跷腿,头保持自然水平或稍微上仰,切勿低头弯腰俯身:正确的坐姿有助于受试者获得最大的呼吸量:如果受试者取站位或卧位进行检查,应在检查报告中说明:(4)肺弥散功能检查前应先准确测定受试者的肺活量或用力肺活量,这是确定受试者在肺弥散功能检查中吸气容量是否充分的重要判断标准:(5)操作者应向受试者详细介绍检查动作,并亲自示范指导受试者依次练习呼气~深吸气~屏气~呼气等动作,包括呼吸动作的幅度和速度:正式开始检查前受试者应熟悉并掌握这些呼吸动作,并能根据操作者的指令连贯完成:如有条件,亦可采用播放演示录像的方式,让受试者接受更为全面的指导,有助于受试者更快速地掌握动作要领:(二)检查方法和步骤受试者夹上鼻夹~口含咬嘴后平静呼吸4~5个周期,待潮气末基线平稳后,指导其呼气完全至残气量位,然后令受试者快速均匀吸气完全至肺总量位,建议2s内完成吸气,气道阻塞者应在4s内完成吸气,接着屏气10s,最后均匀持续中速呼气完全至残气量位,建议在2~4s内完成呼气2,17,21]:(三)肺弥散功能检查指标1.DLC O和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LC O):DLC O是指一氧化碳在单位时间(1m i n)及单位压力差(1m m H g或0.133 kP a)条件下从肺泡转移至肺泡毛细血管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量(m I或m m o I),其单位是m I"m i n-1"m m H g-1或m m o I"m i n-1"kP a-1,是反映肺弥散功能的主要指标21,23]:因为肺弥散能力不仅受毛细血管膜的影响,也受毛细血管血流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提出用转移因子(T L)代替弥散量(DL),检测方法~单位~意义与DLC O相同17]:2.肺泡容量(VA):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并进行气体交换的容量,用于估算肺内一氧化碳能够扩散并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肺容积,其单位是L,正常受试者V A近似等于T L C减去死腔气量:3.DLC O与肺泡容量比值(DLC O/VA):也称单位肺泡容积的弥散量或比弥散量,由于弥散量受肺泡容量影响,肺泡容量减少可导致D L C O减少,因此评价弥散功能时应该考虑受试者的肺泡容量(V A),以排除肺容积对弥散量的影响,临床上常用D L C O/V A作矫正:D L C O/V A更容易区分肺部与肺外的病理生理改变:但由于D L C O与V A的关系不是线性且显著小于1=1,因此不能准确校正容量的影响21,23]:4.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K C O或K r o g h因子):其单位是m m o I"m i n-1"kP a-1,意义同D L C O/V A21]:5.校正后DLC O值(DLC O c),常用血红蛋白~P I O2和碳氧血红蛋白(C O H b)进行校正:四~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一)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1.检测过程中需要先呼气至残气量位然后快速均匀吸气:吸气不完全会影响一氧化碳的摄入,建议吸气容量不少于85%肺活量(V C);吸气时间不超过2.5s(健康受试者)或不超过4.0s(气道阻塞者):为保证受试者足够的吸气容量,必须让其先尽可能呼气到残气量位:通过实时呼气时间-容量曲线监测,当该曲线显示呼气容量不再改变而呈平台位时,可指导受试者快速吸气:吸气速度过慢会影响测试气体在肺内的充分平衡和弥散而导致弥散量下降;如果受试者达到85%V C的吸气时间大于4.0s,应该在检查报告中注明24-25]:2.在肺总量位屏气时间通常为10s:屏气时间过短使气体在肺内弥散时间不足而致弥散量下降;屏气时间过长则令部分受试者不能完成或引起不适:大部分肺功能检查仪器在屏气检查时呼气口阀门关闭而利于受试者屏气,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受试者故意呼气使气道内压力增大:对某些受"56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年3月第38卷第3期 C hi n J T ube r c r e s pi r D i s,M a r c h2015,V o I.38,N o.3万方数据试者确实不能达到屏气时间标准,但临床也确需了解肺弥散功能指标,可依据病情需要缩短屏气时间,但不可少于7s ,在检查报告中必须注明屏气时间以便提供临床参考O3.呼气时间应控制在2.0~4.0s 内,建议不超过4s O 呼气过快或过慢会影响呼出气体的采样O 注意整个检查过程中都不能让受试者快速用力呼气,尤其需要提醒受试者呼气要平滑~无犹豫和中断O(二>肺弥散功能检查可接受性~重复性及检查次数标准1.可接受的D LC O 检查标准可归纳为: 吸气容量>85%肺活量(VC >,在2.5s (健康人>或4.0s (气道阻塞受试者>内完成; 平稳的屏气时间为(10:2>s ,应无漏气~无穆勒(MuI I e r ,在声门关闭情况下用力吸气,使胸腔内负压增加>和瓦尔萨尔瓦(V a I s a I v a ,在声门关闭情况下用力呼气,使胸腔内正压增加>动作[26];屏气时的肺内压应接近大气压,让受试者在屏气时放松即可,一些肺功能仪中有口压监测功能,当监测屏气过程中压力变化超过:3kP a 时,此次测试无效; 呼气时间<4.0s ,能排除死腔气量并有恰当的肺泡气采样O2.重复性及检查次数:检查次数由操作者依据受试者情况和配合程度决定,至少测定2次,一般<5次O 最佳2次间D LC O 相差<3m I -m i n --1m m H g -1,或在最大值的10%之内O 如受试者未能达到检查要求,取最高2次测定值的平均值O(三>肺弥散功能检查参数的设定和计算标准1.吸气时间:(1>吸气起始时间的定义:可参考呼气外推容量测定的方法计算[详见<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测定>[16]];(2>吸气终末时间的定义:由于准确判断吸气终止并不容易,可取达到90%吸气容量的时刻为吸气终止时间O2.屏气时间:常用的屏气时间计算方法有O g i I v i e 法[6](传统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从吸气开始到肺泡气样本收集开始的时间>~J o ne s 和M e a de 法(从吸气时间的30%开始到呼气采样50%的时间>和流行病学标准计划(E SP >法(50%吸气容量开始到肺泡样本开始收集的时间>等(图1>[24]O 采用O g i I i v e 法计算屏气时间,采样时间增加可使D L CO 增加,注:Vi :吸气容量;T i :吸气时间;T L C :肺总量;r V :残气量+ 屏气时间的计算方法但对J o ne s 和M e a de 法计算无明显影响[24]O J o ne s 和Me a de 法计算屏气时间不仅从理论上考虑了吸气和呼气时间对弥散的影响,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吸气流速低至1L /s ~屏气时间短至5s ~呼气流速低至0.5L /s 的情况,建议采用O3.呼气时间:从呼气至分析气体采样完成的时间,一般应在4s 内完成O4.分析气体采样时间:一般<3s O 5.呼出气死腔气量:一般取0.75~1.0L ,若受试者肺活量<2.0L ,则呼出气死腔气量取0.5L ,但应在结果报告中注明O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连续采样分析技术可通过指示气体明确标出死腔气量(图2>[24],其计算更为准确,对受试者的VC 要求减少O + 连续采样分析技术通过示踪气体的拐角点明确标出呼气死腔气量6.分析气体采样量:一般为0.5~1.0L ,采样气量过少会影响肺弥散功能的测定值,对于一些快速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可以做到数十毫升O7.肺泡气量计算:由于D LC O 反映的是肺泡气的一氧化碳摄取,因此需测定V A ,V A 估测的是分布并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转运的肺的气体容量,正常人应当近似等于用体描测出的肺总量与估测的死腔量之差O8.死腔容积(V D >:主要由2部分组成,仪器死腔容积(咬嘴~过滤器~连接管道等>和生理死腔容积(在传导性气道中未参与气体交换的容积>O 仪器死腔容积应该由厂商注明,若受试者采用呼吸过滤器,则过滤器的死腔容量必须记录,建议整个检查系统的死腔容积(包括过滤器><350m I ,若采用连续采样分析技术,通过指示气体标出的死腔气量则包括了呼吸过滤器的死腔容量O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估算生理死腔容积,一种是规定生理死腔为150mI (不适用于儿童>,另一种通过公式2.2m I X 体重(kg >计算(不适用于肥胖人群>[2]O(四>肺弥散功能检查的注意事项1.整个检查过程必须保证无漏气,特别需注意口角和呼气阀无漏气O-66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年3月第38卷第3期 Chi n J T ube r c r e s pi r D i s ,M a r c h 2015,V o I .38,N o .3万方数据2.吸气流速取决于吸气回路阻力和吸气阀的敏感性,以及受试者用力程度和气道通畅性吸气流速过低~时间过长可使D L C O下降[27]3.屏气方法不当对DLC O也有较大影响,深吸气后提醒受试者应放松声门或继续保持吸气动作4.在整个吸气~屏气及呼气动作中注意不要出现顿挫或梯级样的呼吸动作5.吸入氧浓度会对DLC O有影响,如受试者气促明显或合并有呼吸衰竭时需要持续吸氧使吸入氧浓度增加可造成DLC O下降,检查时吸入气体的浓度在E r S和A T S有所不同,E r S建议用17%的吸入氧浓度[4],A T S则建议用21%的吸入氧浓度[3]6.重复检查至少应间隔4m i n,气道阻塞受试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10m i n),以保证受试者肺内剩余的测试和标示气体得以全部排空检查间隔中应尽量保持坐位并避免运动,做数次深呼吸动作有助于促进排出测试气体而缩短间隔时间如采用连续指示气体测试技术可检测吸入的测试气体是否排空,指示气体浓度应少于全量程的1%7.若用采样袋收集呼出气体,须注意检查前采样袋内的空气必须抽空,否则呼出气体会被稀释而影响结果采样袋死腔容量应<2%采样气量或10m I(取最大值)8.有些受试者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和多次检查,但仍不能满足以上理想的检查标准,则应在结果报告中详细说明不符合检查标准的情况,提醒医师对结果的判断(五)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校正血红蛋白~P I O2和C O H b等异常可影响肺弥散功能的结果,因而需进行校正[2,28],并应以D L C O校正值来判读正常与否,并在检查报告中注明[29-33]1.血红蛋白校正:有影响血红蛋白倾向的因素(如血液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失血等引起的贫血等)均可导致DLC O下降这是由于血液中血红蛋白下降,使吸入气体在弥散过程中不能充分与其结合,造成红细胞膜内外血液与肺泡中气体分压差下降并不是真正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气体交换效率降低,因此血红蛋白的校正特别重要15岁以上成年男性(假设其血红蛋白<14.6g/L)的D L C O-H b校正预计值=D L C O预计值X[1.76H b/(10.22+H b)];15岁以下男孩和成年女性(假设其血红蛋白<13.4g/L)的D L C O-H b 校正预计值=D L C O预计值X[1.76H b/(9.38+H b)] 重度贫血者不宜进行弥散功能检查2.P I O2校正:对于需要吸入高浓度氧的患者或者在高原状态下吸入氧分压水平较低等情况下,应进行D L C O检查都要校正P a O2每改变1m m H g,D L C O改变约0.35%;P I O2每改变1m m H g,D L C O改变约0.31%假设海平面肺泡氧分压为100m m H g,D L C O校正预计值公式如下:D L C O-P a O2校正预计值=D L C O预计值/[1.0+0.0035(P a O2-100)];假设海平面的吸入氧分压为150m m H g,对于高原地区D L C O 校正预计值公式如下:D L C O-P I O2校正预计值=D L C O预计值/[1.0+0.0031(P I O2-150)]3.C O H b校正:C O H b会通过两种途径影响DLC O:一是占用部分血红蛋白,类似贫血改变;二是改变一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分压,降低一氧化碳从肺泡中向血液中转移的驱动压建议吸烟者检查当天不要吸烟对于重度吸烟者或一氧化碳含量超标地区的人群检查D L C O时,建议进行C O H b校正C O H b改变在2%以内时不需要进行校正,D L C O-C O H b校正预计值=DLC O预计值X(102%-C O H b%)五~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判断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的参考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种族~体力活动或工种~生存环境~吸烟~血红蛋白~运动及体位等目前有众多的以不同人群为受试对象而建立的参考值预计方程,选取恰当的预计值是正确诊断的前提条件选用预计方程时还应注意适用的年龄范围,超过该范围误差增大各实验室应尽量选取与其相适应(如地区~种族~工种~检查方法等相似)的正常参考值如选用国外预计值,应考虑加用矫正系数[34]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是否正常,需与正常预计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正常范围通常以95%人群可达到的数值为界,即预计方程的95%可信区间,高于这个最低临界值视为正常,此值称为正常值下限(L L N) 理论上L L N 是判断肺弥散功能结果最可靠的标准,但计算L L N较为繁琐,所以为了临床应用的方便起见,D L C O~D L C O/V A等指标直接以预计值的80%为L L N,低于该值视为异常[35]肺弥散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分级[21,24,34]:(1)正常:D L C O 占预计值% 80%或L L N;(2)轻度障碍:60% D L C O占预计值%<80%或L L N;(3)中度障碍:40% D L C O占预计值%<60%;(4)重度障碍:D L C O占预计值%<40%六~肺弥散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凡能影响肺泡毛细血管膜面积与厚度~肺泡毛细血管床容积~通气血流不匹配以及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反应者,均能影响D L C O,使测定值降低或增高应该指出的是,弥散功能障碍极少是唯一的生理异常疾病过程中,肺泡膜增厚或面积减少总会导致通气与毛细血管血流的不均[29-33,36-37](一)DLC O增加的病理生理状态或疾病能使肺毛细血管流量增加,使正常情况下很少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开放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均能使弥散量增加如:世居高原~运动~平卧体位~肥胖~部分左向右分流的先天心脏病变~部分早期的左心衰竭~早期的红细胞增多症及部分弥漫性肺泡出血等均可引起D L C O增加[21](二)DLC O减少的病理生理状态或疾病弥散距离增加,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水肿;肺泡破坏引起的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导致弥散面积减少,如肺气肿~肺叶切除术后等;肺血管病,如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肺栓塞等;贫血等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少数过度肥胖~右心衰竭~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漫性肺泡出血等均可引起D L C O下降此外一些肺外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甲亢~化疗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使用也会造成D L C O的降低[21,32-33,38-40]76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年3月第38卷第3期 C hi n J T ube r c r e s pi r D i s,M a r c h2015,V o I.38,N o.3万方数据三)其他因素对肺弥散功能结果的影响1.人体因素 弥散量与身高~体表面积呈正相关9与年龄呈负相关02.日间变异 D LC O 可有日间变异9一般上午较高9下午及傍晚减少9可能与结合一氧化碳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改变有关03.月经周期 月经前最高9经后第3天最低9据报道差别可达13%9目前还不明确这种改变的机制9可能与血红蛋白的周期性改变或荷尔蒙对呼吸肌的影响有关04.喝酒 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增加可降低D L C O 量 41 05.吸烟 因香烟烟雾中含有较多一氧化碳9使肺内一氧化碳含量增加9吸烟者CO H b 升高9影响检查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9导劲D L C O 可逆性急剧下降 42-439此时需注意与长期吸烟者所劲肺泡结构破坏而引起的D LC O 下降相鉴别06.动作和体位 M uI I e r 动作增加D LC O 9V a I s a I v a 动作减少D L C O 9卧位较坐位D L C O 增高9立位较坐位D L C O 降低217.支气管舒张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D L C O 可能会增加9如果是舒张后的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9应该在报告中注明0撰写组专家 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高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h床医学研究中卜) ;韩江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蒋雷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梁斌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志军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逮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阀呈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宋元林 复巳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铁英 卫生部北京医院)~孙兴国 国家卜血管病中卜卜肺功能检测中卜);汪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惠妩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燕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h床医学研究中卜) ;杨文兰 上海市肺科医院);赵桂华 河南省人民医院);赵海涛 沈阳军区总医院);郑劲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h床医学研究中卜) ;周明娟 广东省中医院)参考文献1 K r o g h M .T he di f f us i o n o f g a s e s t hr o ug h t he I ung s o f m a n J .J P hy s i o I 91915949 271-296.2 M a c i nt y r e N 9C r a por O 9V i e g i G 9e t a I .St a nda r di s a t i o n o f t he s i ng I e -br e a t h de t e r m i na t i o n o f c a r bo n m o no X i de upt a ke i n t he I ung J .E ur r e s pi r J 92005926 4) 720-735.3 A m e r i c a n T ho r a c i c So c i e t y .Si ng I e -br e a t h c a r bo n m o no X i de di f f us i ngc a pa c i t y t r a ns f e rf a c t o r ).r e c o m m e nda t i o nsf o ra s t a nda r d t e c hni gue 1995upda t e J .A m Jr e s pi rC r i t C a r e M e d 919959152 6P t 1) 2185-2198.4 C o t e s J E 9C hi nn D J 9O ua nj e r P H 9e t a I .St a nda r di z a t i o n o f t he m e a s ur e m e nto ft r a ns f e rf a c t o r di f f us i ng c a pa c i t y ).r e po r tW o r ki ng P a r t y St a nda r di z a t i o n o f L ung F unc t i o n T e s t s 9E ur o pe a nC o m m uni t y f o r St e e I a nd C o a I .O f f i c i a I St a t e m e nt o f t he E ur o pe a n r e s pi r a t o r y So c i e t y J .E ur r e s pi r J 91993916 41-52.5刘清霞9郑劲平9谢燕清.一口气法与重复呼吸法测定肺弥散功能的比较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13936 7) 510-515.6何晓琳9刘志9于润江.单口呼吸法及内呼吸法弥散功能测定在h床应用的研究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00 12)912 25. 7O g i I v i e C M 9F o r s t er E 9B I a ke m e r oW S 9e t a I .A s t a nda r di z e d br e a t h ho I di ngt e c hni guef o rt hec I i ni c a Im e a s ur e m e nto ft hedi f f us i ngc a pa c i t yo f t heI ungf o r c a r bo n m o no X i deJ .JC I i n I nv e s t 91957936 1P a r t 1) 1-17.8 宋淑菊9马骇良9潘丽恩9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间质病变的h床研究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9200599 2) 81-85. 9 李志平9黄硫东9谢灿茂9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J.h床医学92000920 8) 33-34. 10陈桥丽9安嘉颖9谢燕清9等.肺泡蛋白沉着症肺功能检查特点 附27例分析 J .国际呼吸杂志92008928 17) 1042-1045.11 张国红9操敏.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h床意义探讨 J.中国肺癌杂志9200295 3) 207-210. 12 周明娟9郑劲平.胸部手术前肺功能评估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12935 6) 477-479. 13周明娟9许银姬9林琳9等.无氧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价值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92009928 8) 717-719.14 黄献章9孪湘宁9丁思权.飞行员肺弥散功能100例分析 J .中华航空医学杂志9200592 1) 33-35.15 杨昆豫9刘斌9邓睁.不同海拔肺弥散功能分析 J.中国误诊学杂志9200594 6) 868-869. 1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___肺量计检查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14937 7) 1-6.17 穆魁津9林友华.肺功能测定原理与h床应用 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91992.18 郑劲平.肺功能检查研究进展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92012932 8) 591-593.19 何权流.规范肺功能检查技术提高肺功能检查水平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06929 12) 793-795. 20 朱蕾9李丽.常规肺功能的测定仪器和测定原理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12935 2) 158-160. 21 郑劲平9陈荣昌.肺功能学-基础与h床 M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92007 130-147. 22黄绍光9邵胜利9潘玉明.弥散功能测定中氦和甲烷二种惰性气体应用的比较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1998921 1) 44.23 周明娟9郑劲平.肺功能检查的h 床实用方法指标及含义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92012932 8) 575-577.24 郑劲平.一口气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测试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07930 10) 723-725. 25李丽9杨延杰9宋元林.功能残气量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测定的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9201293510) 794-796.26Sm i t h T C 9r a nki n J .P uI m o na r y di f f us i ng c a pa c i t y a nd t he c a pi I I a r y be d dur i ng V a I s a I v a a nd M uI I e r m a ne uv e r s J .J A ppI P hy s i o I 91969927 6) 826-833.27 赵新合9王金平9赵志强.吸入气量对肺弥散功能测定结果的影响 J.激光杂志920099 4) 53. 28V i e g i G 9B a I di S 9B e g I i o m i ni E 9e t a I .Si ng I ebr e a t h di f f us i ng c a pa c i t y f o r c a r bo n m o no X i de e f f e c t s o f a dj us t m e nt f o r i ns pi r e d v o I um e de a d s pa c e 9c a r bo n di o X i de 9he m o g I o bi n a nd c a r bo X y he m o g I o bi n J .r e s pi r a t i o n 91998965 1) 56-62.29蒋雷服.弥散功能测定及结果评估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92012932 8) 584-586.'86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年3月第38卷第3期 Chi n J T ube r c r e s pi r D i s 9M a r c h 20159V o I .389N o .3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