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高职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培养劳动者的方式的转变。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突破我国高职教育的原有框架,存其精华,借鉴他人之长,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向教育大国和强国迈进。

标签: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对策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普通劳动者的主要基地。近几年来,随着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多样化教育方式的出现,对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上,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中专和大专转型,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及学生培养目标都离不开以往的传统模式或参考,没有很好地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群体,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应有所区别。只有很好地分析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定位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劳动者。

1 高职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

1.1 教育观念的陈旧

观念的更新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基础,我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在国家规定下的以教师为中心,是教材内容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活动基本以教师为中心,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思想和方法不更新、不改变,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对高职课改形成阻力。

高职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教育方式上更突出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操作为主体,辅以相应的知识基础,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加强调能力,因此德国的“双元制”和瑞士的“三元制”教育模式上,更体现出了它的特色,这是教育观念转变和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培养教育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都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转变,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核心,将知识学习和职业技术学习结合起来,合理分配课时比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1]。

1.2 课程目标过于宽泛

基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许多高职院校还是按照普通高校的发展定位自己的课程目标,从宏观的角度,多培养高技能、高质量的人才角度出发,这种方式对高职教育和课程改革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不是主体目标,高职课程设置的是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不是精英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降低自己的

身段,在课程目标设置中更加注重具体实用,放弃或减少抽象性内容,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类型思维方式来确定课程目标[2]。

1.3 课程设置没有突破,实践性不强

90年代,德国的“双元制”在我国引入,使部分学校纷纷校仿,但仅几年的时间,大部分学校教学回归原位,其重要的原因没有根据教育目标重新设置课程和对新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和实践很强的课程,由于没有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师缺乏实践经历,不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对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缺乏认识,造成课程知识与实际内容脱节,学生无法感知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有些学校课程设置理论较强,重视理论和结论,老师的教学活动更倾向于理论性,将一些实践环节和实践操作课程被其他课程替代,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的相关度较低,使课程改革的内容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课改的实际效果。

课程改革不仅是突破原有高校课程设置的框架,将部分高深理论知识弱化,增加相应的实践性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发新和课程体系内容,这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增加新的内容是补充的新知识,更多是实践性内容。另外高职课程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工作和应用的角度将其他学科和本学科相关联的再适当加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范围,增加他们对普遍联系性的认识。

1.4 校企合作和加大经费投入的困难

德国的“双元制”和瑞士的“三元制”,美国的“生涯学院”等各国高职教育模式,其重要的部分是课程教学以行动为导向,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总结和再认识,在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理论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目前为止,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严重不足,学校缺乏实践场所,难以形成现场置景的教学,企业为竞争和生存,很少拿出车间和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即使有合作也只是挂名而已,再者校企之间如何合作,效益如何分配、国家给予什么样的政策和补贴,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明文规定,使校企合作走向低端状态。

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对高职教育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国家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高职教育水平,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是普通教育的2.6-3倍。由于高职教育中在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关系,以及设施、设备和相关的场地的需求关系,因此高职和教育资金远远大于普通院校,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和普通高校的比例是0.84:1,比普通高校略低,因此使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资金投入,改善设备和场地等。

2 对策分析

2.1 定位目标准确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非研究非学术领域之外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工作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职业所需的各种资

格,主要方式是促进式应用导向型学习,是培养从事普通劳动的合格劳动者,强调职业和专业知识的迅速转换和适应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清楚地定位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转变自己的观念,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培养目标。

2.2 加强对课程开发的认识

首先高职院校要将课程设计实际化,降低相应的理论程序和难度,增加应用性、实践性课程比例。其次改变课程开发的模式,将理论性和课程产品开发相结合,然后再设计教学中的每一步骤。第三,每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借鉴双元制、三元制的模式,增加对课程开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探索和开发适应专业的新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保持新鲜和充满活力。2.3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其学科的特点和内在关系,对课程进行重组和重置,在完成基础化的文化知识后,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模式。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主要的任务,同时职业院校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和特点,在开发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课程前提下,适当增加普及性的和与本专业有联系的其它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应用性,为学生多次择业和再就业创造条件。

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国际上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研究,不断借鉴德国、瑞士、美国和法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的教育经验和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提高所需开设的课程,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及时补充到课程的内容中,为学生储备知识,提高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做必要的准备。

2.4 探讨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一面是实际操作课程和实践中学习过程的积累,将理论知识通过思考、操作,提高认识,达到获取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目的。因此学校必须走出校门,积极和企业接触与合作,将学习的实践课程走向企业车间和实习场地。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学校和实习企业积极牵线搭桥,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政府给企业拨款一定基金,建立校企联合基地,为学校教学和本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合适渠道,目前我国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按此方式进行。

3 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教育和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和辽宁几省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在创新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大胆尝试,培养大批既符合当地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又为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产业转型的合格的、多方位复合型劳动者。在教育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教育,既全面教育,普遍提高,又满足个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