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是演员创作的依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作是演员创作的依据

我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邵牧君曾简练地概述道:“在各门艺术中,唯有戏剧和电影是兼有文学过程和艺术过程的。但这两者却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先拿戏剧来说,当剧作家写完剧本之后,戏剧的文学过程便宣告结束,舞台剧本作为这一文学过程的终极产物便永远获得了独立的文学价值。……莎士比亚的剧本不知被多少蹩脚剧团糟蹋过,但莎翁的诗句照样传诵入口。……电影则不同。首先,一个电影剧本是不能多次拍摄的。它无例外地只是为拍摄一部影片而写的。离开了拍摄的需要,就没有必要去写电影剧本。如果仅为了供人阅读,把构思中的故事写成小说肯定使作者更有施展文学才能的余地。既然是专为拍片而写,电影剧作就只能成为电影创作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电影的创作过程主要是由制作、导演和剪辑三个阶段组成。……”

电影剧本是影片思想和创作的基础。早期电影,常常根据一份详尽的情节提纲便开始拍摄。提纲也好,剧本也好,总而言之,它是摄制组创作的依据,是影片创作的基础。摄制组的全体成员,包括演员,都要认真地通读剧本,了解剧本,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

演员通读剧本不是只肤浅地理解剧中表面的词句,也不是只看自己角色的台词,重要的是透过人物的性格发展命脉,通过发生的事件,了解剧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往我们常说对“主题”的理解,在一段时间里好像不能这样说了,只要一提主题,似乎就不那么“现代”,不那么“高明”。事实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家期望用形象来表达的思想和愿望。作者对社会见解的强烈的倾向性,是一种激情,只不过有时它们表现得含蓄,并具有多义性。演员对它不了解是难以进行创作的。

主题思想正是作品的灵魂。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题材本身提供给我们的,二是作家本身的倾向所给予的。剧作家如果宣称他所写的作品不知要说什么,那才是无稽之谈。因此,演员要抓住这一要害,首先要搞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摸清剧作情节发展的线索和作者设置的人物关系群,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剧中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特征等等。演员在阅读剧本时,既要有理性的抽象的分析,又要有感情色彩的探索;阅读剧本是去寻找震撼心灵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剧本和人物的认识从理性进入为一种感性阶段,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戏剧演员只须对话剧本进行研究;而电影演员除阅读电影文学剧本外,更重要的是对分镜头剧本的分析和研究。

早期电影曾有过从头到尾一个镜头一撸到底拍完的做法。但随着电影语言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出现了。之后,推、拉、摇、移、远景、特写、中景、近景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景别变化多端,于是又出现了由导演来负责撰写的分镜头剧本。分镜头体现了一种组接技巧,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构想和创作意图,它是全体成员落实本部门工作的依据,是指导现场拍摄的蓝图。导演分切镜头的功力,在影片的成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电影演员接受了电影文学剧本后,很快便接触到分镜头本。分镜头本包括有:镜头号、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台词、音乐、音响效果、使用胶片的长度等。演员阅读分镜头剧本

不是认识一些干巴巴的语言符号,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构成一个生动的运动着的画面,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群体,经过这样的构想、设计,演员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在现场的具体体现。

初学者常常看不懂分镜头剧本,这是因为在景别、拍摄方法以及镜头的长度等方面,都体现了导演对活动画面的想象,而初学者往往只看看分镜头剧本中自己的台词,而不去研究景别变化及拍摄角度,或运用想象的思维去分析剧情的发展,这便失去了阅读分镜头剧本的真正意义。

电影演员的创作没有充分准备的时间,也没有像在戏剧舞台上那样完整地进行反复排练的可能性,因此电影演员的前期准备活动则变得十分之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沿着传统的表演经验来选择创作程序,即前期准备应当十分充分和科学。拍摄前的准备对演员塑造角色的成败至关重要。对人物掌握得越细,心中越有把握,即做到胸有成竹才有可能在现场拍摄时得以准确的体现。从角色准备到现场拍摄,是形象在演员心目中孕育和生成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性的过渡。

前期准备通常是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案头分析、技能性的准备和对表演风格的选择和确立。这些创作活动从根本上说都属理性分析占上风的理解阶段,而现场拍摄则是完成阶段,即表演本身的过程。因此,表演是感性构成的过程。从理解到体现,从理性到感性的体现过程,是表演创作不可超越的历程。

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野战排》是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为了使演员更好地把握角色性格特征及在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状态,导演奥利弗•斯通要求演员在拍摄前期充分去体验当时越南战争中士兵的行为,还特别聘请了参加过越战的士兵对演员进行军事训练。演员提前几个月在丛林中以历史中的情境和行为去生活,这就从外部行为上、从士兵的心理状态上,都在开拍前进行了体验、捕捉和酝酿,为影片的拍摄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我国许多影片的拍摄过程也常常是如此。在开拍前,演员不仅阅读剧本,对人物进行准备,同时,为增强感性认识,他们大都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或去农村体验生活,或去工厂体验生活。或到医院去体验生活,或下部队体验生活,……做到熟悉生活,理解人物。充分地做好开拍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以便以最佳的创作状态投入拍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在谈她第一次步入影坛扮演影片《白毛女》中的女主角喜儿的创作体会时这样写道:

如果我不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很难想象塑造的喜儿会是个什么样子,恐怕没有机会扮演她。这个形象之所以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固然有剧本的作用,有导演花费的心血进行指点;但从个人角度看,除气质对头外,主要是早就贮备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多年的积累帮助了我,使我接触喜儿这个人物时,调动起来并应用上去,从而完成了角色的创造。尽管我不懂电影的特殊技巧,但拍摄中并不感到特别的吃力,因为诸如割谷子、做饭、包饺子等劳动,我都干过,有切身的感受,可谓手到擒来。对地主我也不陌生,曾经多次观察过。我的父亲就在年关时被迫出去躲债,……类似的经历亲身体验过,因此相应的剧中人物的感情是不难借用的。另外,我母亲去世早,父亲怕孩子受罪,没给我娶后娘,所以我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感情深挚。我的三妈( 父亲的嫂子) 常照顾我,街坊邻居也关怀我这个没娘的孩子,极大地方便和推动了我对喜儿的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