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时评的理念与操作——评《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盯前沿理论透枥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
大众化时评的理念与操作
——评《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朱述超
(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大众化的时评理念要求媒体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国计民生,这种理念在《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中体现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民生意识。

好的理念需要搭建合适的平台,其关键在于为多元创作主体打开参与通道,促进媒体与大众读者对话的常态化。

关键词:大众化时评理念操作《南方都市报》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表达立场和观点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争夺读者眼球的有力武器。

<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份以市场为导向的都市类报纸,自2002年3月4日以来,在国内时评版中率先推出了每天一个整版的时评版面,开办不久就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赢得了读者与市场的认可。

其成功的关键可大致归结为大众化的时评理念与操作。

一、大众化的时评理念
“大众化不单单是大众群体的物质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人类精神的演进过程。

大众文化表现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是由时代的社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行为动机、乃至审美、消费等构成的混合整体。

”[11当下时评最大的魅力在于,说当今社会之热点,抓民众关心之焦点,破群众生活之难点,解民忧、通民情、达民意,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

大众化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大众,它需要媒体自觉地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负责任的态度,关注人以及人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关注国家及民族的发展与困顿。

这并非是刻意拔高的宏观定位,而是转型期中国媒体必须具有的媒体自觉。

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民生与国计始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基于此,<南方都市报>大众化的时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大局意识
“南都时评”紧跟时代主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彰显社会基本价值标准。

如社论<暴力不容免责,情绪亦当正视>(2012.10.侣)一文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公民在这一重大公共事件上表达诉求的方式与态度进行评论,指出无论是表达利益诉求的群体事件,还是有着爱国光环的公共行动,批评其暴力倾向不能止于行为的非法性,也不能简单诉诸抽象的国民性,要看到暴力背后的情绪,要培养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

又如在社论<路人积极作证也是对道德的帮扶>(2012.9.2)中,“老人”、“摔倒”、“搀扶”、“肇事”、“冤枉”这些曾经一遍又一遍刺激我们神经的字眼再次占据舆论中心,面对道德的尴尬,文章提出,目击路人有义务挺身而出,积极作证,帮助有笋部门或当事人核查事实,明确责任,积极作证也是“道德的帮扶”。

(二)责任意识
帮助受众逐渐形成乃至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理性的看待新闻事件、认识新闻事件的思想方法,体现了“南都时评”媒体人“铁肩担道义”的职责。

例如前文提到的<暴力不容免责,情绪亦当正视>,再如街谈<给严老太道个歉吧,不丢人> (2012.10.24)一文指出:“只要姿态稍微放低点,身段放柔和点,既能化解一个人的怨气,又能赢得有错就改的好名声”。

(三)民生意识
以人为本,为公众说话,为制度把脉。

例如<舆论可能早退,但制度不该晚点>(2012.9.3)一文指出,要想让舆论适可而止,自然消散,需要政府部门摆脱应对公共事件唯“热”是举的习惯,需要制度给力,这才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应有生态。

再如同日社论(食品营养标签制度当吸取前车之鉴>,针对公众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文章明确指出:“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可见这套制度大有改进的余地”,评论有助于监督政府部门积极采取行动,改善民生。

二、搭建公共富论平台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认为,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12]媒体因此不应是信息灌输的工具,而应是互动辩论的平台。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介作为一种平台,其宗旨是使受传双方的地位平等化,对话常态化。

“南都时评”力求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南方都市报>将时评版放在紧接要闻版之后的A02版,显示出该报对言论版的重视,也充分表达了该报力图培养言论读者的决心。

另一种方式将个论版放在最后一版,这种一前一后的次序建立在有意安排的基础上,体现了言论版的特殊地位。

“南都时评”在其版面上搭建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言论交流平台,不仅精英人士拥有话语权,平民草根也有充分的发言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种声音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愫。

社论版(即A02版),除社论外,还有街谈、来信/来论、推荐、批评与回应等栏目。

社论“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
2。

13年第6期(总第1。

6期)I东南传播●
耍,务

粜龇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权威言论”【3】,社论是“重型武器”,立意深
刻、逻辑严密、立场鲜明,一般由报纸内部评论员亲自撰写。

街谈来自各阶层,反映平常百姓对社会现象不同视角的观察
和吐露心声。

纵观整个社论版,街谈在“南都时评”的地位较
高,被置于整个版面的上半部分,彰显出“观点时代”的大众
时评理念和对平民发言权的重视。

进入“观点的自由市场”,
让每一个有价值的思想都有一个发言的平台。

来信/来论、批
评与回应等栏目的文章也只求言之有理,不求面面俱到。


是媒体对公民民主意识和表达权的尊重,一改过去媒体高高
在上的地位,转而以普通人的心态与平民百姓面对面交流。

个论版主要由“在商言政”、“虚拟@现实”、“法的精神”、
“媒体观察”等几种专栏组成,此外还有“微博”、“声音”等小
专栏。

个论中署名的个人专栏文章作者大都是各行各业领域
中的专家学者或知名网友,其言论的深度与思维的高度与
“南都时评”在关注社会大事,引领舆论潮流的大局意识一脉
相承。

“在商言政”是商业从业人员对转型期经济发展政策的
建言,如(当务之急是调整民资与政府的关系>(2012.9.4);
“法的精神”是法律从业人员呼唤时代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意
识,如<不应“吝奖”见义勇为>(2012.9.8);“媒体观察”是媒体
及精英人士对社会及自身发展的前瞻性观望,如(老牌刊物
(新闻周刊)数码化的意味>(2012.10.24);“虚拟@现实”则
是普通老百姓表达他们对身边生活的种种感悟,如<清华“姐
妹花”为何不能算成功)(2012.10.22)等。

个论版的公共言论
平台不在于广大读者的参与,而是在于专家学者对政府决
策、民生问题、热点问题从高端的视点表达出理性的思考,从
而成为提升大众主体地位的助推力。

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家学者的时评分析透辟,充满思辨色
彩且具有权威性,社会观察者见微知著、洞若观火的建言具
有指导意义,而普通市民更能以平常心去发表评论。

这样一
来,<南方都市报>的时评言论不仅及时解读了新闻本意,也
使得读者寻求观点的共鸣,获得心理平衡,满足了读者多层
次的需求。

三、选囊与裹达的大众化
(南方都市报>时评在内容上的亲民风格十分显著,选题
贴近民生,是公众关心的话题;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是普通老
百姓所能理解的。

(一)选题的民生倾向
“南都时评”主要谈论的是民生问题,解读的是各级政府
的惠民政策,关注的是弱势群体,引导的是公民参政议政。


文章<弥补养老金缺口国企与政府应承担重任)(2012.10.2
2)、<推进异地高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2012.9.2)、<用我的
钱修我的房咋就这么难>(2012.9.3)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社论<政府信息公开要能跟得上公民“s W l e”的节奏>
(2012.10.22)一文在探讨政府公开信息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
时,强化了公民权利的合理性及重要意义。

文章指出,公民知
情和公共参与,亟待政府部门以更多实际行动回应,以严苛
的要求打量自身每一个行政行为,清理有碍公民知情的一揽
子陈规旧例,以图真正能够跟得上公民“st yl e”的节奏。

在社
论<官民互信共治,从“坐下来,谈一谈”开始>(2012.10.16)一
文讨论社会转型发展中官民关系的问题,强调公民参政议政
东南传播2013年第6期(总第106期)
的话语权,文章指出:“破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困境,需
要从倾听开始,维护并撑大市民参政空间,离不开政府与公
民的良好互动。

社会急剧转型的公共决策,亟待政府与民众
从互信走向共治,官民不仅要去常态化顺畅交流,且达成的
共识须有影响决策的实效。


大众化选题倾向还体现在通过“批评与回应”栏目与普
通市民进行价值观念上的探讨,如<消费莫言只会促进文学>
(2012.10.16)一文,作者针对1月15日刊出的<走出消费庸
常,回归文学本真>发出强有力的回应,文章认为,消费莫言
污染不了文学,没有市场的支持,文学何以为继?从这个角度
讲,莫言热就是文学的胜利,以至于“文学的莫言”光环外围,
又多了一层“商品的莫言”光环,这两个光环并不冲突,反而
让莫言的光环更加夺目。

“究竟是用市场的方式还是权力意
志在操纵来消费莫言,这个问题,与文学无关,与莫言更无
关”。

(二)语言表达的大众口味
根据“易读性”的相关研究,文本的呈现方式以及理解的
难易程度决定了文本是否容易被公众接收和接受。

“南都时
评”将一些严肃而又生涩的话题运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
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表达出来,信息新颖活泼,以达到一种
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街谈<翠花,上视频…>(2012.1O.21)一
文,将只上过二年级的,识字不多,却能模仿外交官口吻发表
严正声明讨薪的翠花的行为称之为“魔幻现实”,魔幻消失
了,现实便暴露无疑。

文章标题改自雪村“翠花,上酸菜…”。

之经典名句,简单通俗,搞笑逗趣,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此外,这种无厘头的手法也是当下讨薪难的一种反讽式
表达。

还如<一起成功的席丝逆袭事件>(2012.9.11)一文,“屑
丝”、“逆袭”这些网络流行词正是时下年轻人的口头禅。

再如
(迎新雷人标语,拜托你要hol d住>(2012.9.4)、<省长:亲,包
邮吗?)(2012.9.2)等。

融入网络话语体系,改变单调的教化、
宣传模式,突出灵活性和民生化。

让普通人群看得懂,能理解
得轻松,是“南都时评”语言大众化特色最直接的体现。

<南方都市报>一直致力于践行“在大转型的时代关注这
个转变的国家与社会”的时评理念,将视角投向民生层面,搭
建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论平台。

但在这个言论平台中平民言
论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对有限的。

作为普通百姓,其言论从一
定意义上来讲缺乏说服力和冲击力,语言的犀利度、分析问
题的深度都相对不足,而那些具备独到认识,能超越一般读
者的认知水平,在思想上和表达上都略胜一筹的精英分子一
直占据着“南都时评”的主要地位。

这样一来,平民言论则受
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责任,有高度的时评
不仅在培养读者,也在培养写作者。

稼与法治化:一个文化—哲擎姆薜释}田.竣
法论坛,19孵I(3).
田哈霓琴新。

公共镁城的结构转型嗍.曹卫东,互晓钰,.擎_,
译.上海:学椿惑峻社,1999".57.
翻丁法章.新断译论擞程嘲上海:复旦大学出蝴10-'24&
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