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名词解释●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义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2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
P28●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P39●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比例中的比例。
职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社会境遇的反映。
●劳动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指从事劳动活动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群体。
●群体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划而由群体成员自发自愿形成的一种互动形式。
●士气激励理论就是通过组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P63●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态度是指一个人在具有特定价值观后,对其工作所采取的一般对待方式。
劳动社会学课件
劳动社会学概览劳动社会学课件一、劳动社会学概述1.定义: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劳动现象及其与社会关系、劳动过程及其对劳动者和社会影响的学科。
2.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劳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劳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权益保护、劳动环境改善等。
3.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
二、劳动与社会结构1.社会阶层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不同社会阶层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阶层对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2.性别与劳动力市场:探讨性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性别对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3.年龄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年龄对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三、劳动与文化1.劳动价值观:探讨劳动者对工作的态度、工作伦理、职业道德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2.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对劳动者的影响。
3.跨文化比较: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和劳动价值观。
四、劳动市场与就业1.劳动市场需求:研究经济发展对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情况。
2.劳动市场供给:分析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3.就业政策:探讨政府对就业的调控和促进政策,包括就业保障、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
五、劳动权益与保护1.劳动合同:研究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法律问题。
2.工资与福利:探讨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工资差异和福利制度等。
3.劳动争议处理:研究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六、劳动过程与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研究生产方式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包括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劳资关系等。
2.劳动组织与生产效率:探讨劳动组织的优化、生产流程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问题。
3.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新兴职业的出现和传统职业的消亡等。
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概述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劳动社会学始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对劳动现象与劳动问题的研究。
英国的查尔斯·布思,1889-1891年间出版了《伦敦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美国学者凡勃伦1904年出版了《企业论》一书。
1959年,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一)总体而言,涉及两种需求一是理论需求: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提出许多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二是实践需求: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具体而言,包括四种因素1、社会因素:劳动过程与劳动领域内的劳动问题及衍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如剥削、异化、劳动环境恶劣、劳资冲突、生产效率低下、全球化的影响等。
2、政治因素:反映着劳动过程中权力运作,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状况如阶级对立与利益冲突等。
现代政府加大关注力度,摆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力图塑造一种政府、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种种政治需求是导致劳动社会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经济因素: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生产资料使用、产品/收益的分配、劳动者就业、失业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解释;促成了当前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任等问题的研究。
4、价值—学术因素:劳动问题展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制度的不公正,促使研究者、制度化的教研机构、专业团体等开展研究。
二、劳动社会学的涵义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三、几个相关概念及其理解(一)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词汇之一。
5、美国学者奥斯汀:在其1996年出版的《劳动社会学:概念与案例》一书中,将劳动(work)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与有酬职业有关的活动。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劳动社会学(最终版本)
劳动社会学(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P12.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义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3.劳动者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4.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5.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6.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7.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8.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1)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调查/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2)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不只是纯理论的定性研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
★劳动的基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包括内容: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劳动者、劳动的社会关系、劳动的社会结构、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和劳动与社会变迁。
★劳动社会学理论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梅耶霍桑实验认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②工作本身是一种群体活动,企业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③工人们期望在群体中获得友情、归属感和安全感④管理者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以提供劳动生产率。
在管理学上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的新时代。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①实际观点②实证观点③整体观点④发展的观点★劳动社会学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观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①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②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③比较分析法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纵向(时间上的)比较;二是横向(空间上的)比较。
④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根据研究者参与社区、群体生活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局外观察、半参与观察和完全参与观察三类。
自考-劳动社会学归纳
自考-劳动社会学归纳什么是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劳动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的类型、组织、工作环境、工资和福利、工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劳动的社会影响等方面。
劳动社会学对于深入了解现代社会运作和劳动者的境遇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类型劳动类型是指人们为了生存而从事的各种劳动形式。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根据工作内容和性质,劳动类型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根据劳动的形式,可以分为自由职业者、全职员工和钟点工等;根据职业的类型,可以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
劳动组织劳动组织是指人们在工作时所处的机构或组织,主要指工厂、企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现代社会中,不同的劳动组织对于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大企业或者机构往往提供更加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及更加丰富的工作机会,这也是一些人前往大城市和发达国家谋求更好生活的原因之一。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处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它对于员工的工作效率、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减轻压力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相反地,恶劣的工作环境则会严重影响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还会对其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工资和福利工资和福利是劳动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工资是员工为工作所得到的报酬,长期以来一直是劳资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民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对于工资和福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些企业或者机构也会提供各种福利以吸引员工,例如家庭照顾假、育儿假、医疗保险等。
工人的生活状况工人的生活状况是劳动社会学中的重要视角之一。
它主要研究员工在工作之外的生活和社交状态,探究工作对于个体生活的影响。
例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可能导致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被耗尽,这会影响其日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劳动的社会影响劳动的社会影响也是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它主要考察劳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劳动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
《劳动社会学》复习考试资料
2)时间观念
3)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4)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5)创新观念
6)自主观念
7)民主观念
20.企业文化(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
D企业文化的含义
①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气氛
②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别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治理思想
③适应人际关系,完成角色的转变
3)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14.劳动中的人际关系(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
1)霍桑实验说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更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吸引: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①能力;②品貌、气质;③酬劳;④相似与互补;⑤邻近与熟悉
15.劳动群体的结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劳动群体的特征
①劳动群体是一种组织,即劳动力的组织。它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结合体。集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沟通,有相对持久、明确的关系②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劳动群体,它们彼此之间上下相系、左右相连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都是整体的一个局部、一个局部
4)妇女素养的上下,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2.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答)
★★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缺乏
2)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累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劳动社会学真题答案及解析
劳动社会学真题答案及解析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的学科。
在许多大学中,劳动社会学是社会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对劳动力市场、工作组织和劳动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的影响的探讨。
当学生面临真题时,他们通常需要通过分析给定的问题并提供答案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知识。
下面将提供一些劳动社会学真题的范例以及相应的答案和解析。
题目:解释劳动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答案和解析:劳动社会学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有很多,但其中一些重要的包括社会分工、职业、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关系。
社会分工是劳动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在社会中以特定方式组织劳动和分配职责的过程。
社会分工可以通过性别、职业、技能和教育水平等因素进行划分。
社会分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职业的特征、劳动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职业。
职业是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的特定工作或职责。
不同职业可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薪酬水平和工作条件。
通过研究职业,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以及职业选择对个人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劳动力市场指的是供求双方在劳动力交换中相互作用的地方。
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我们可以了解就业和失业问题、薪酬水平的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最后,劳动关系是劳动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劳动关系研究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组织和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市场上的权力关系、劳资冲突以及劳资协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劳动社会学涵盖了多个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社会分工、职业、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关系。
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劳动的本质、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以及社会中的劳动力交换关系。
题目:探讨全球化对劳动市场和劳动关系的影响答案和解析: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趋势,对劳动市场和劳动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领域及过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广义研究社会对劳动领域影响的一般规律,狭义研究劳动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内容:劳动的本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分工同阶级阶层、同职业和城乡结构的关系;劳动制度、劳动组织和劳动管理;劳动和闲暇时间的结构;劳动需要和劳动心理等。
20世纪40年代在法国兴起。
劳动社会化:分散的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转变为许多劳动者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
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
在我国,其特征是:(1)符合国家求职的有关规定,如一般应年满16周岁,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2)所从事的劳动是有偿的,公益性的义务劳动不能称为就业。
失业:原有职业的劳动者失去职业的状态。
各国一般采取登记办法,将一定时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确定为失业者。
对于失业者,各国一般均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一定的收入以维持生计。
业缘关系:社会成员之间以职业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
如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由社会分工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活动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媒介,从而使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据了人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劳动关系:广义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人们在社会劳动中相互产生的社会联系。
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因而也就形成了五种类型的劳动关系。
狭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包括个别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
前者指劳动者个人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性质,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特征。
后者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组织为工会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涉及劳动者整体内容的社会关系。
劳动制度:国家主管部门为合理组织劳动力而制定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劳动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
劳动社会学总结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职业,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社会问题五大方面。
分三个层面(1)劳动者个人层次(2)群体与组织层次(3)社会层面2、中国当今社会有那些主要劳动问题?可以从哪些视角进行研究。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制度变迁),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制度变迁),新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制度变迁),城乡二元结构(职业结构),户籍制度(机会结构),工人阶级的地位(阶层结构),农民工(身份政治研究)等。
3、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的区别:(1)劳动社会学将人当作劳动者研究;劳动经济学将人作为劳动力研究。
(2)劳动社会学关心劳动行为的社会效益;劳动经济学关心劳动者的经济效益。
(3)劳动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的关系;劳动经济学是揭示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的关系。
(4)劳动社会学可帮助人们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劳动经济学可指导人们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劳动社会学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泰罗与梅耶)(1)马克思主义: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不可能给予工人本来可以从劳动中获得的自我完善,工人无生产工具与物质手段,对产品无控制权,过程中受他人控制,生产结果为异化,人类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存在性的能力受到窒息。
②资本主义劳动下劳动具有异化性(依靠劳动创造了客观世界,繁殖被束缚)与外在性(外在于个人)。
异化性质表现在只要强制停止,人便会逃避劳动;外在性质表现为劳动属于别人,自我在劳动中也属于别人。
人的自我异化是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社会异化。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的组织方式及其相互社会关系是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④阶级对抗最终会被无产阶级革命打破建立平等合理的劳动关系。
⑤马恩进行过大量实践。
(2)涂尔干:主要贡献《社会劳动分工论》①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社会结构,反应分工程度与团结类型不同: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人类社会发展是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进化,但集体意识并未解体,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建。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名词解析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的劳动者:1.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 2.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文献调查法:通过手机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以获得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访问调查法(访谈法):指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
劳动: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存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三方性结构: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劳动保护:指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人际关系:人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的过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吸引: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劳动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指从事劳动活动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群体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激励水平: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劳动效用:指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劳动者社会化: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的劳动技能和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再社会化:指某些个人或团体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中断或失败而进行的社会化补课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时间职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职业生涯设计:指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利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职业流动: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变职业的行为组织文化: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集体谈判制度: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劳动报酬: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劳动争议: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养老保险:是国际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指社会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社会弱者群体:指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简答题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科层制的基本要素: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的观点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劳动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心的技术革命阶段职业分类方法:1.职业标准编码法2.社会地位分类法3.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4.心理差异分类法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保护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内容:1.劳动实践的限制 2.劳动速度的限制 3.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4.特殊劳动者的保护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群体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凝聚力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人的需要的七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职、求美、自我实现需要劳动者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内容: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任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职业的特征:1.社会性 2.差异性 3.层次性 4.时代性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的关系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1.职业的社会功能2.职业要求3.职业报酬 4.职业环境职业流动的决策程序: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受单位的状况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1.有较强的凝聚力 2.规模小,结构松散 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5.信息沟通灵活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1.经济原因2.工作中的距离、位置3.社会心理因素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2.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6.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1.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2.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3.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4.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我们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1.转换管理机制2.培育劳动力市场 3.进行社会服务4.加强宏观调控 5.建立保障体制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1.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2.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接触、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劳动保护盒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4.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处理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调节原则4.及时处理原则社会保障的内容:1.社会保险 2.社会福利 3.社会救助 4.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调节、补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1.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2.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1.普遍保障的模式2.收入关联的模式3.多层次模式 4.强制储蓄的模式 5.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制度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1.多样化2.效率优先3.基金运营商业化 4.给付年龄提高 5.重归家庭 6.分步走的趋势失业的主要原因: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根本原因2.体制转轨带来体制性失业的必然性 3.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 4.经济周期的影响失业治理的途径:1.提高经济活动水平2.培育劳动力市场3.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转移的类型:1.排挤型 2.控制型 3.自住型劳动力转移途径:1.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2.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3.组织和管理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跨地区流动 4.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1.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2.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3.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 4.家务劳动社会化论述题劳动者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仲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矿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另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而用于青壮年人的费用相对减少,应用于青壮年的教育、培训的费用减少,不利于他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社会学
一个人要生存, 就必须去找工作,去劳动, 成为劳动者:在众 多的职业中去选择一种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找到工作、谋到职业的劳动者群体形成了相应的劳动组织。 劳动组织必然形成和存在相应的劳动制度。 同时形成了劳动者阶层上的划分当劳动者在劳动组织中从 事某一种劳动活动时, 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及分工合作形成了 一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即劳动行为。 当对劳动者的行为的制度与规范约束失调时, 当劳动者与职 业的匹配不当或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出现问题时,则会出现各 种各样的劳动社会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前民主德国的鲁· 施托伯格:从根本上说, 劳动社会
学研究的是人的劳动生活的全部总和同整个社会及其各个 领域相联系的方式, 作为人对社会的态度的反映, 同时也 是作为社会发展一定阶段表现的人的劳动态度, 始终是劳 动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我国最早的《劳动社会学》一书作者赵履宽:劳动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过不同的界定。
前苏联劳动理论专家伊万诺夫· 麦奇科夫斯基等:劳 动社会学就是要“在劳动同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的 相互联系中研究劳动过程” 。 前苏联学者瓦· 马赫纳雷洛夫:劳动社会学有广 彼· 义上的研究和狭义上的研究。“从广义上看, 劳动 社会学研究社会在劳动活动领域中发挥作用的一般 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从狭义上说, 研究劳 动对人、集体、社会的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劳动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 劳动
• ●在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中,处于第三 阶段的是( )
• A以手工劳动为基层的简单协作阶段 • B机器大工业阶段 • C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 D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 【B】
第二章 劳动
• 4、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 趋势:
• 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 “配第-克拉克命题”。
第二章 劳动
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第二章 劳动
• 6、劳动力性别结构(简)P45
• 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 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 程度。
•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 先进程度。
•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 及其合理程度。
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
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从而影响社会 投资的扩大。
第二章 劳动
• 8、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 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 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简称。P49
• ●劳动保护的意义包括( )
• 4、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多、简)P24 •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
化;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
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 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第一章 绪论
• 7、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
劳动社会学重点第一章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劳动社会学的概念: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背景: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2劳动社会学最早在法国,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是法国学者乔.佛里德曼和彼二:劳动及相关概念(一)劳动劳动的概念: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二)劳动者劳动者概念:四要素:1属于劳动适龄人口2具有一定体力和智力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精确定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处于一定劳动岗位,遵循一定劳动规范,有目的。
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三)工作定义: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
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劳动。
特点;雇佣关系,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四)职业与行业职业定义;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即再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行业定义:是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行业的两个基本要点:1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2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他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劳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关系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社会学的三个阶一: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二)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研究社会的凝聚力问题提出两种社会结构:1机械团结2有机团结(三)韦伯主义——科层制(四)管理学派——经济人(管理学之父)梅耶——社会人(五)制度学派(有效的制定制度)——韦布夫妇(六)古典经济学代表人:威廉。
配第和亚当。
斯密二:现代劳动社会学(一)新马克思主义(二)冲突理论(三)新制度主义学派1新集体主义——最公正,最有效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是集体协商制度2法团主义强调从制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核心概念:利益协调3新放任主义(四)新管理学派(五)新经济社会学三:后现代阶段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观点三: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研究过程有五个阶段)四:基本研究类型(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五: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二)社会统计法(三)参与调查法。
劳动社会学(第1章)
劳动社会学•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第二节劳动社会学原理•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2.劳动的基本含义。
3.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4.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5.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6.社会统计法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最早出现在法国–首次使用者:乔·弗里德曼&彼·纳维利–产生时期:19世纪20-30年代•劳动及相关概念–劳动–劳动者–工作–职业与行业•劳动–含义:劳动=生产活动+服务活动–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重要性•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活动•劳动同时创造了财富•劳动者–地位:主体;基本要素–广义: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狭义:前提+劳动能力+劳动岗位+劳动规范+活动–四要素•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报酬。
•工作–定义: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产生:随着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劳动组织的出现–注意点:有偿劳动;特定组织中;雇佣关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职业–产生: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定义: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行业–定义•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基本点•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国民经济部门;•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它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服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职业与行业的关系–共同点•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劳动,人们创造财富、满足需求,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劳动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1.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通过将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不仅影响了经济领域,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3. 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要由经济、职业和教育等因素决定。
社会分层对于劳动者的生活机会、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劳动组织理论劳动组织理论研究劳动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
劳动组织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和劳动者的参与程度。
它探讨了劳动组织对于劳动者的激励、满足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动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失业问题等。
2. 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时安排和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2022年7月16日劳动社会学
2022年7月16日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社会又称产业社会。
它是劳动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要素的综合体。
劳动社会有其特殊的地位,角色结构,如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等。
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特殊文化,如企业文化等。
特定的产业界限,包括工业、服务业中的一切劳动者与劳动组织,而把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组织排除在外。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农业劳动者居住在乡村社会,以家庭为活动中心,在乡村社会中,家庭组织与劳动组织经常合而为一,劳动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难分难解,尚无可能将农业劳动组织、农业劳动者业缘关系单独分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劳动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分)A:美国B:英国C:法国D:奥地利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1分) A:问卷调查法B:个案调查法C:参与调查法D:实地调查法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
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1分)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4、士气激励理论中的Y理论所采用的人性假设是()(1分)A:经济人假设B:自我实现型人性假设C:理论人假设D:社会人假设5、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1分)A:劳动者B:劳动力C:劳动D:劳动行为6、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是()(1分)A:先进的生产力B:先进的生产关系C:优越的生活条件D:先进的生产技术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1分)A:劳动性行为B:非劳动性行为C:劳动者群体行为D:正式行为8、过去,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近几年又出现了“考研热”,后来又发展到“出国热”、“外企热”,这说明了职业的哪一点特征?()(1分)A:社会性B:时代性C:差异性D:层次性9、按照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当一个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准备,那么他是处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1分)A:职业准备B:职业生涯初期C:职业生涯中期D:进入组织10、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是()(1分)A:员工自我评价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D:职业培训与指导11、按照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以分为九类,下列不属于这九类的是()(1分) A:经理及行政人员B:文员C:学生D:非技术人员12、下列不属于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的是()(1分)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B:产业结构调整C: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上升D:社会关系的复杂化13、涂尔干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做了明晰的阐述的著作是()(1分)A:《地位解体和阶级》B:《社会分工论》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D:《分层的一些原则》14、下列不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是()(1分)A:共同意识C:个人观点D:行为规范15、政府在对其社会事业实施分类改革时,其首要问题是()(1分)A: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B:改革目标明确化C:改革力度要大D:改革要彻底16、从广义上讲,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是()(1分)A:劳动力使用关系B:劳资关系C:劳动服务关系D:劳动管理关系17、下列不属于工会的基本性质的是()(1分)A:群众性B:阶级性C:社会性D:盈利性18、劳动报酬可以分为直接报酬和间接报酬,其中间接报酬是指()(1分)A:绩效报酬B:基础报酬C:激励报酬D:福利19、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的是()(1分) A:商品B:价值C:工资D:货币20、推进机会均等的目的是()(1分)A:搞平均主义B:给人们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制度C:反对财富分配差距的存在D:社会成员没有收入差距21、劳动政策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的是()(1分)A:雇佣关系B:平等关系C:上下级关系22、劳动争议的主体必须是()(1分)A:用人单位B:劳动者C:劳动关系的当事人D:政府23、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诉讼的必经程序是()(1分)A:协商B:劳动者C:仲裁D:其他24、社会保障的主体是()(1分)A:国家B:企业C:个人D:社会25、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1分)A:福利型B:自助型C:保险型D:国家保障型26、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社会保险制度是()(1分)A:医疗保险B:失业保险C:养老保险D:工伤保险27、下列情况属于失业者的是()(1分)A:在校学生B:16岁以下无工作者C:有劳动能力但暂时不想参加工作的人D:有劳动能力,有参加工作的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人28、凯恩斯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是()(1分)A:体制原因B:有效需求不足C:季节变动29、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是()(1分)A:职位隔离B:性别人力资本C:职业结构D:职业收入30、下列不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的内容的是()(1分)A: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代价B: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C:残疾人天生缺陷,本来就是社会的负累,他们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二、多选题(共10题,共20分)31、所谓市场体制的三方关系是()(2分)A:劳工B:政府C:市场D:雇主E:企业32、劳动者的社会素质包括()(2分)A:文化素质B:思想道德素质C:劳动者的现代化D:劳动态度E:心理素质33、下列属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中按职业发展所划分的阶段的有()(2分)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培训阶段D:建立阶段E:维持阶段34、下列是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相关因素有()(2分)A:教育程度B:经济收入C:劳动强度D:晋升机会E:职业的社会功能35、下列属于企业劳动组织的工作内容的有()(2分)A:劳动定额的确定B:编制定员C:作业监督D:设置组织机构E:职业的社会责任36、薪酬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2分)A:使企业盈利B: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C:激发员工创造更高绩效D:使员工能力不断得到开发E: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协调37、我国具体劳动模式的先择应该符合的标准或原则有()(2分)A: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B:反映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C: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D: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E:反映劳动者的利益要求38、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2分)A:国有企业B:个体工商户C: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D:城镇集体企业E:外商投资、城镇私营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39、就业通俗来说就是找工作,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包含的含义有()(2分) A:劳动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B: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满16周岁C: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D: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且合法E:所从事的劳动应该是义务劳动40、下列情况属于非法雇佣童工的有()(2分)A:雇佣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B:雇佣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从事个体劳动C:让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D:企业雇佣未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E:让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省政府允许从事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劳动三、文字题(共10题,共50分)41、名词解释:劳动(3分)42、名词解释:再社会化(3分)43、名词解释:职业(3分)44、名词解释:集体谈判(3分)45、名词解释:社会保障(3分)46、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5分)47、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
(5分)48、失业的类型有哪些?(5分)49、试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10分)50、试述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10分)1307-广东省-劳动社会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考点】劳动社会学的产生答案:C解析: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
2、【考点】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答案:B解析: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3、【考点】劳动的共性与个性答案:C解析: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划分,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4、【考点】士气激励理论答案:B解析:士气激励理论中的Y理论所采用的人性假设是“自我实现型人”假设。
5、【考点】劳动者的含义答案:A解析: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6、【考点】效率观念答案:A解析:先进的生产力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
7、【考点】劳动行为系统答案:A解析: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8、【考点】职业与职业的特点答案:B解析:职业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门职业。
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9、【考点】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答案:B解析: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
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
10、【考点】制订员工发展计划答案:C解析:员工职业发展是对员工可能的各种职业发展途径所做的安排,它是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一块。
11、【考点】按职业技术划分的职业分层答案:C解析:按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分为九类:经理及行政人员、专业人员、辅助专业人员、文员、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工艺及有关人员、机台及机器操作员及装配员、非技术工人、渔农业熟练工人及不能分类的职业。
12、【考点】西方社会分层思想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西方社会学家对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分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客观上为管理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资本的扩张及其社会化增大了资本经营管理的技术难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阶层来代理资本家本人进行管理。
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或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它们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开始下降,而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中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三,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必须履行更多的社会职能,这也为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13、【考点】西方社会分层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答案:B解析: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一书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洞察他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方面的一些更为明晰的观点。
14、【考点】组织的构成要素答案:C解析:这里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15、【考点】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答案:A解析:政府在对社会事业实施分类改革时,其首要问题应是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