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黄璐

信息管理学院

2012300740005

摘要:古今中外,战争中敌对双方的较量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力斗争,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斗争。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光要在物质力量上能与敌人抗衡,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和鼓舞战士。这些精神力量虽然无法计量其的大小,但却往往就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战争中即使是在物质力量中占优势,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也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关键词:精神力量,物质力量,辩证关系

古今中外,战争中敌对双方的较量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力斗争,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斗争。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光要在物质力量上能与敌人抗衡,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和鼓舞战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通过研究战争问题、在战争实践中检验,提出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商朝末年,纣王当政,残酷暴虐,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崛起于西方的周族势力逐渐深入江汉流域。周文王时,暗中积蓄力量,结好各诸侯国,击破与周为敌的商朝西部属国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邗(寒,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崇县东北)等,打通了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的道路。纣王正计划兴兵攻周,东夷又叛离攻商,迫使纣王转移兵力对东夷作战。周文王死,武王继位,乘纣王无暇西顾的良机,加紧灭商的准备,并在盟津 (今河南盂津东北) 与各诸侯国结盟,组成灭商联合阵线,并派人到朝歌侦察虚实。武王四年 (公元前 1045年,另有前1057年之说不等) ,武王得知商纣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重臣比干被杀,莫子被困,微子出走,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于是决定先发制人,立即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 45000人,东出伐商。局军行至盟津,与津、庸、卢、彭、濮、蜀 (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河流域)、髻(今山西平陆南) 等八国军队及各反商诸侯军会合,利用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冒雨兼程前进。沿途宣传军队绝不与百姓为敌,只为百姓除害,得到了商民支持。一月初四,联军到达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纣王惊悉周军来攻,慌忙调集守卫国都的军队,又临时武装了大批奴隶,组织了数十万人开赴牧野迎战。《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京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①。初五晨,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罪行,激励将士斗志,并严申纪律,不准杀害俘虏,以瓦解商军。两军对阵,武王先派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作试探性进攻。不想商军中的奴隶纷纷倒戈,反为周军开路。武王立即投入主力猛烈冲杀,商阵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建立西周王朝。这场战争史称牧野之战,也就是民间传颂的武王伐纣。

严格来说,牧野之战的对战双方——商纣王和周武王的军队实力是有所差距的,周武王在军师姜尚的指导下,带领不足10万大军讨伐纣王号称的70万大军,最终纣王自刎自焚,商朝灭亡,究其原因,虽然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周武王的民心所向,但是如此赤裸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更大的一个原因也要归结于军师姜子牙的成功谋划。在牧野之战中,商纣王在虽然物质力量上占优却仍然战败,周武王虽物质力量稍显薄弱,但他有整齐统一的军队、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神机妙算的军师。这些精神力量虽然无法计量其的大小,但确实是武王成功伐纣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战争中即使是在物质力量中占优势,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也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克劳塞维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战争的目的做了明确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战争既然是迫使①选自《诗经·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氵京)彼武王,肆伐大商,

会朝清明。”的意思是说,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它所追求的就必然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反抗”②。打垮敌人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克劳塞维茨以前的军事理论家在考察战争问题时,往往过分夸大物质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作用,忽视以至于否认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劳塞维茨认为,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产生决定的作用。他指出,“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并论述说,交战双方战斗的过程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损失,而且在精神方面也会受到震撼、挫折,甚至一蹶不振。因此,要决定战斗是否继续,不仅要考虑人员、火炮等物质方面的损失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勇气、信心、内部联系和计划等精神方面受到挫折的情况。“斗争本来是敌对感情的表现,可是,敌对感情在我们称为战争的现代的大规模斗争中,往往表现为敌对意图,至少个人与个人之间常常没有敌对感情.尽管如此,决不是不存在敌对感情.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战争中,没有民族仇恨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民族仇恨或多或少地代替了个人之间的敌意.即使没有民族仇恨,最初没有激愤的感情,在斗争中也能燃起敌对感情.这是因为:任何人根据上级的命令对我们使用了暴力,都会让我们在反对他的上级以前,先向他本人进行报复.说这是动物本性也好,人性也好,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在理论上非常习惯于将斗争看成是抽象的.没有任何感情成分的力量的较量,这是理论因为没有看到因此产生的后果而故意犯下的千百个错误之一。除了斗争中所特有的上述感情之外,还有其他的感情,如功名心.统治欲和其他各种激情等等,它们在本质上不属于上述感情,但跟上述感情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很容易和它们结合。”

克劳塞维茨在论述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物质因素的作用,并认为,战争胜负还取决于物质因素的对比情况。“在战争中不能排斥精神因素。可是,军事活动绝对不仅是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还同时涉及使物质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将两者分

开是不可能的。精神因素只有用内在的眼力才能看到,每个人的这种眼力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个人的这种眼力在不同时刻也通常是不同的。战争中随处都有危险,一切都是在危险中进行的.因此,影响判断的主要是勇气,即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它如同眼珠一样,一切现象先要通过它才达到大脑。可是,通过经验就可以看出,毫无疑问,精神因素必然是有一定客观价值的。任何人都知道奇袭.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的精神作用,任何人都会认为一开始撤退的敌人的勇气是较低的,

任何人都会根据对方的才望.年龄和经验来判断对方,并且根据这些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任何人

在追击时和在被追击时都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胆量;任何人都非常注意敌我军队的精神状态和

情绪.所有的以及类似的精神作用都已经在经验中得到证明,而且总是反复出现的,因此我们有

理由认为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因素。”

在他看来,所谓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军种的比例等。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就是交战双方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③就是说,战争虽然是敌我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但精神力量只有通过物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毛泽东,从来都坚持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④。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毛泽东在力量对比分析中,十分注重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两大因素的辩证关系。他不仅指出力量对比,是两方面因素的对比:“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②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4.

③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87.

④选自《毛泽东选集·矛盾论》[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原文:“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