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乐府等多种文体,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先秦文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百家争鸣、变法改革、战争等等,这些背景对先秦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包括《诗经》、《尚书》、《春秋》、《礼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道德信仰等方面。
3. 诗歌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
诗歌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离别、爱情等,以形象、感性、婉转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
4. 散文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思想深刻、论述严谨、风格独特等特点。
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等,以深刻、严谨、论述严谨的思维来表现这些内容。
5. 赋的创作特点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是用以抒发感情、表现地位、夸耀财富的文学形式。
赋的语言华丽,修辞性强,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6. 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乐府诗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形式之一,以叙事为主,描写战争、祭祀、爱情等主题。
乐府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多使用五言、七言绝句等。
7. 先秦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先秦⽂学复习汇总总论⼀、中国⽂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段:先秦第⼆段:秦汉1、中国⽂学的各种体裁⼏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明中叶(公元3世纪⾄16世纪)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学进⼊了⾃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赋》:“诗缘情⽽绮靡。
”刘勰《⽂⼼雕龙》鲁迅《⽽已集·魏晋风度及⽂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个时代可说是⽂学的⾃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艺术的⼀派。
”宗⽩华《论世说新语与晋⼈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却是精神史上极⾃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个时代。
”⾃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命。
2、诗、词、曲在这⼀时期得到长⾜发展并达到⿍盛。
3、在⼩说⽅⾯,⽂⾔⼩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话短篇⼩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发展,⽩话长篇⼩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鸦⽚战争(1840)第七段:鸦⽚战争⾄“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学创作领域发⽣了很⼤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的市民化和⽂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扬。
王学左派(王⾉、李贽)汤显祖《牡丹亭》“⽣者可以死,死者可以⽣。
”《杜⼗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龚⾃珍、梁启超把⽂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具,救亡图存的意识⽐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法主要着眼于⽂学本⾝的发展变化,体现⽂学本⾝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先秦文学总结
先秦文学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先秦文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经典著作先秦时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诗经》是先秦五种文学体裁之一,收录了大量的民歌、宴饮歌谣和宗庙祭祀歌辞,表达了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理念。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兴起的时期,诸子百家齐发。
其中,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仁爱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家的老子、庄子等提倡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出了爱人平等的思想,反对战争;法家的韩非、商鞅等主张法治和严厉的法律。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诗歌创作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
《诗经》中的民歌歌谣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灵感,也成为后来文人雅士的借鉴对象。
《楚辞》则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另一种诗歌形式,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闻名。
屈原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抒情长篇诗歌,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散文创作在先秦时期,散文开始独立于诗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中的散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等史书,都是先秦散文创作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政治、伦理、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展示了先秦时期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
五、文化积淀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儒家经典成为后来士人的读书典籍。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文学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先秦文学常识
【注释】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
器。
【译文】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
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
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
源于《孟子》的成语
《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
《滕文公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
《离娄上》
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手舞足蹈
《离娄下》
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源于《孟子》的成语
《万章上》
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
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易经》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 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 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 (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 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 道之源”。
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
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
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 经典之一。
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 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 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 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 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 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 和作用。
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文化常识汇总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神话、诗歌、散文构成。
(一)神话传说1.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二)上古歌谣1.《诗经》(1)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2)基本艺术手法:赋、比、兴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构成:风、雅、颂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包括大雅和小雅;颂指宗庙祭祀之乐,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2.《楚辞》(1)含义:一是诗歌的题材,二是屈原、宋玉、王褒、贾谊等人诗歌总集的名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2)“骚”或“骚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3)屈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4)“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三)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大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涵盖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诗歌、散文和哲学著作等多种文学形式。
本文将对先秦文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一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遗存之一,收录了多位先秦时期的诗人创作的305篇诗歌。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情感,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的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古代民歌的体裁,雅是以宗庙礼仪为题材的诗歌,颂则是对周王室的歌颂。
通过研读《诗经》,可以深入了解先秦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二、《楚辞》《楚辞》是古代楚国文人创作的诗歌集,共分为九首,作者多为屈原。
《楚辞》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在先秦文学中独树一帜。
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屈原痛失国家和身世坎坷的心情,抒发了他对楚国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楚辞》是后世文人的借鉴和模仿对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核心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孟子》和《大学》。
这些经典主要记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的言行录,体现了孔子的家庭伦理观和政治理念;《孟子》则是孟子的思想及其主张的集大成之作;《大学》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四、道家经典道家经典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德经》和《庄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由老子所著,通过对“道”的阐述,探讨了人类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治理的原则;《庄子》则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和人生的奇妙之处。
五、纵横家文学纵横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派,崇尚权谋和实用主义。
纵横家文学以《纵横家讲义》和《吴楚世家》等著作为代表,内容以政治与军事策略为主,强调实际应用价值和功利主义。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
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一、古代神话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
(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
幻想形式。
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没有专书。
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
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二、远古歌谣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
三皇时代已有诗歌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
群经之首。
《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
多叙事个别抒情。
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先秦文学常识docx
先秦文学常识docx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上古期的第一段。
诗歌、散文、小说、戏曲。
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
儒(文学的社会功能)、道(文学的审美价值)。
“诗言志”、“法自然”、“温柔敦厚”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一、诗、乐、舞相结合。
二、文、史、哲不分。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一、夏商文学(巫文化)1、诗歌。
《九歌》、《诗经·商颂》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三、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历史散文:《战国策》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第二章《诗经》概说: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编集:一、采诗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二、献诗说。
《国语·召公谏弭谤》三、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分类:风(160)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雅(105)正,指朝廷正乐。
大雅(31)和小雅(74)、颂(40)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应用和流传:赋诗言志四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研究简说:用于经学。
(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
)1、汉学—重考据训诂。
汉、唐。
(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以毛开头的)2、宋学—重义理阐述。
宋、元、明。
批判毛。
代表:朱熹的《诗集传》。
3、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内容:一、祭祖颂歌。
二、农事诗《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三、燕飨诗。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着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艺术: 1、开启放言不惮的传统2、深于取象上古神话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而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三、神话消亡的原因: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文化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四、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完整保存的原因:年代久远逐渐失传;古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不予重视,或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失去了本来面目五、神话的功能: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六、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古代神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及不屈的奋斗精神;2、塑造出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3、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七、中国神话的文学精神及与希腊神话的比较:精神——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先民对生存环境有警惧之情,人们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重生意识还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比较——1、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愉和粗犷的声色之乐;2、中国神话之神多为理性所控制,强调人的力量,重视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早熟;希腊神话之神多为感情所支配,命运主宰一切,重视人的自然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天真;3、中国神话将人神化,具有理性、严肃、温柔敦厚的恬静美;希腊神话将神人化,具有个性激情、惊心动魄的紧张美;八、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九、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因此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3、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十、古代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开天辟地是最早的创世神话;从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2、始祖神话——有关女娲的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始祖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祖先的追念,表现了民族自豪感;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导致炎黄两大部族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5、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的突出;显示了人类英雄的个性、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诗经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二、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三、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是诗经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关睢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静女描写男女幽会,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出其东门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专一;柏舟是写一女子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现出她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桃夭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尊重、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绿衣反映了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氓和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弃妇诗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2、颂歌和怨刺诗——美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在颂中保存最多,雅中也有;在雅和国风的怨刺诗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讽刺了卫宣公荒淫乱伦;3、农事诗——七月反映了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4、感伤诗——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黍离写故国之思,着重心理描写,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写主人公看到曾经繁华的都市现在满目的荒凉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开头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5、战争徭役诗——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江汉常武出车六月采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体现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侵犯者充满愤怒,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采薇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东山反映了士卒的厌战情绪,对归家团聚的幸福憧憬,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兴奋、伤感、忧虑等心理活动;鸨羽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率真的表达了相思哀痛之情;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即景生情,因情寓意,表达了思妇无尽的哀思;6、周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颂中的祭祀诗,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展历史,或赞颂先王德业;祭祖颂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四、诗经主要艺术成就: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抒发;以广泛的主题和题材,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毛诗序称“风、雅、颂、赋、比、兴为六艺”;赋——铺陈直叙;比——比喻和比拟;兴——托物其兴,起着象征、联想、创造意境、烘托气氛或协调韵律的作用;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便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基本句式以四言为主,既有整齐美,又有参差错落美;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动词、形容词、叠声词、双声词、叠韵词写景状物,拟形传声,准确生动;5、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使文字变化多姿,声音和谐美妙,语句婉转流畅;夸张使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感觉到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五、诗经的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礼仪场合的祭祀或典礼,为“礼”服务;“献诗陈志”主要是臣献于君,下献于上,具有赞颂或讽谏作用;“赋诗言志”主要用于外交场合,言诸侯及一国之志,是表情达意,美化辞令的工具;“教诗明志”强调诗经的教化作用;六、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开创了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2、开创了抒情诗传统;作为第一部抒情诗集,使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与文学革新屈原继承了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后世诗人倡导用“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4、比兴的垂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后世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为一个固定词汇,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发展有重大意义;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5、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影响深广;曹操、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左传等叙事散文一、散文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向统一的社会发展趋势日趋明显;2、上层建筑的变革;旧贵族的日益没落;旧思想、旧传统、旧制度的瓦解;官学下移;士阶层的出现;社会新思潮发展及高涨;“百家争鸣”,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3、文学发展的规律受社会生活内容决定,开始由散文深刻反映不断复杂深刻的社会生活;二、散文的开端: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不是文学作品;三、历史散文的分类: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国别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专注一个人的言行,如晏子春秋;四、尚书简介:1、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好人第一部散文集;先秦称为书,汉代称尚书,列为儒家经典,又称书经2、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基本面貌;全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辞、公告等3、尚书文字艰深、古奥难懂;是记言文之祖;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4、盘庚是商书的代表,是年代最早的文章、殷商的真实文献;它是盘庚迁都时对其臣属和民众的演说辞,感情充沛,言辞生动;从表现手法看,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议论多用抒情方式,劝戒语言形象深刻,用了不少格言警句、譬喻,形象生动,说服力强;5、牧誓是武王在牧野宣布伐纣的誓师之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向士发布的训诰令;无逸是周公劝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这些文章都是成型的记言散文,无逸较成熟,论点集中,条理清楚,语言明畅;秦誓是秦穆公伐郑兵败后的追悔自责之词,表达了一种沉重、悔惭的感情,艺术成就比较高;顾命将成王临终嘱托,康王册命而立的过程和场面,叙述井然有序;金滕记叙了成王信谗而猜忌周公,天雷示警,成王打消疑虑的过程,情节离奇曲折;五、春秋简介:1、春秋记事简练、平实、含蓄,比尚书明白易晓;记事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清楚分明;春秋是我国古代记事散文之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寓褒贬、别善恶”的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在史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春秋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理论依据,对后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解释春秋的有先秦的左传和汉代的公羊传和谷梁传,被人称作春秋三传;公羊谷梁主要从不同角度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是叙事生动、史实丰富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六、春秋散文文体的特色:1、反映了孔子“正名”、宗周的政治思想;2、用词婉转,隐寓褒贬;即以一字寓褒贬的“微言大义”;3、文词精练,言简意赅;用词严谨,善于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复杂的过程和思想内涵;七、简介左传:涉及史实面广,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战国初年魏国史官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而编写出来的;左传是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的客观反映;它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八、左传的思想内容:1、通过历史人物言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2、尊礼的思想倾向;反映了表现等级尊卑的礼是维护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和制度;3、对统治阶段内部矛盾的尖锐对立进行了有力地揭露;4、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凶残的生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5、对为人民做贡献的着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进行了热情的歌颂;6、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并不彻底,基本立场是维护旧礼制的,宣扬了封建道德、迷信思想的某些宿命论的观点;九、左传叙事特色:1、几乎用了各种叙事手法,有倒叙、预叙,有插叙、补叙等;情节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2、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的因果关系,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3、对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左传叙事中,礼、义、德被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还加入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4、戏剧性和虚构性;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5、通过对事件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十、左传的写人特点:1、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有一些人物仅在一时出现,表现的仅是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2、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3、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4、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十一、左传的语言特点:1、其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曲达意,栩栩如生;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生气勃勃;2、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十二、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其叙事往往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或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和描写,为后代的戏剧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2、以多样手法刻画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有时通过情节的补叙进一步表现人物,有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常用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3、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明确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时能注意描绘各种人物的动态,有时还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引人入胜;4、善记行人辞令,含蓄曲折,表达出深层的内涵;5、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十三、国语简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共分周语鲁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约在战国时代编定的;重要注本有三国时代韦昭的国语;以记言为体,所述大多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或互相辩难来再现;十四、国语的写作特色文学性: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性格特征;2、记述人物对话和相互辩难,思路清楚,比喻恰切,逻辑性强;3、语言朴素,文笔流畅,外交辞令更是委婉含蓄,翔实贴切; 4、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做到了重点突出;这种疏密相间的安排,使文章叙述婉曲,层次分明,结构严整,重点突出;十五、国语和左传的比较:国语详于记言,左传详于记事;国语重于记言的特点,在朴实的基础上,感情充沛,逻辑性强,句式趋于整齐;而左传语言委曲极至,剖析透彻,锋芒藏之而不露;十六、国语的进步思想及艺术成就:进步思想——1、肯定了民本思想;2、歌颂了爱国主义思想;3、揭露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艺术成就——不及左传,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国语是国别史之祖,后世的战国策史记世家三国志都与国语一脉相承;十七、国语记言记事特征:1、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历史。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
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
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1、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2、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3、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以《诗经》、《楚辞》、《离骚》、《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经典,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先秦时期,包括《风》、《雅》、《颂》等三个部分。
它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社会风气。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国风》,也有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民间风》。
其中,《离骚》是《楚辞》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通过《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沉沦和个人命运的悲愤之情。
《楚辞》以其独特的骚体诗风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独角鲸”。
三、《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先秦两汉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作者庄子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点。
《庄子》通过对寓言故事和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而成,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部分,其中《纪传体》以史家的立场,透过个人的经历与命运,展示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塑造了众多历史英雄的形象。
《史记》以其细致入微的记述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以上是关于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论述。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和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先秦文学汇总
先秦文学汇总1.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的人类历史阶段。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先秦散文之诸子百家:(1)儒家:思想核心:仁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2)道家:思想核心:无为而治,自然洒脱老子《道德经》、庄子《逍遥游》(3)墨家: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尚贤墨子:名翟《墨子》(4)其他:法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3.《左传》(1)作者介绍左丘明 (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
(2)内容介绍《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
[知识补充]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
例: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
中国文学之先秦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先秦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2.楚辞①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开创的一种诗体,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②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其中《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③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1.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B.作品在当时可以配乐歌唱C.表现爱情的诗占绝大多数D.主要艺术手法有赋、比、兴2.下列关于《离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诗人屈原的代表作B.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诗C.运用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D.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真题回顾1.(2019下·中学)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被视为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屈原。
下列选项中,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九辩》B.《风赋》C.《高唐赋》D.《湘夫人》2.(2017上·中学)下列名句中,不是出自屈原《离骚》的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3.诸子散文(黄-儒家;绿-道家;蓝-墨家;灰-法家)真题回顾1.通常认为《庄子》为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价值。
唐代以后,人们又称它是()。
A.《南华真经》B.《无量寿经》C.《道德经》D.《华严经》2.先秦诸子的著作,经常采用寓言来阐明道理。
下列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是()。
A.庖丁解牛B.愚公移山C.自相矛盾D.揠苗助长3.下列有关“乐”的古代名句,出自《论语》的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历史散文(1)第一阶段言事分开《尚书》——最早的历史散文(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2)第二阶段记言又记事《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3)第三阶段人物描写更细致《战国策》——国别体史书4.历史散文《》——最早的历史散文(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真题回顾拓展1.(2013上·中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文学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及参考书目一.名词解释1.神话2.《诗经》3.《诗经》六义4.赋比兴5.国风6.兴观群怨7.春秋笔法8.《春秋》三传9.《战国策》10.《论语》11.《老子》12.墨子13.《庄子》“三言”14.《韩非子》15.楚辞16.《楚辞》17.《离骚》18.《九歌》19.《国殇》20.《九辩》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有哪些?2.先秦文学主要有哪些特点?3.为什么说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创作?4.我国古代的神话主要有哪些内容?5.神话对后代文学有哪些影响?6.《诗经》风雅颂三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7.《诗经》的采集主要有哪几种说法?8.《诗经》的作品主要有哪几类,试各举出几篇代表作品。
9.举例说明什么是赋比兴?10.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11.《诗经》为什么大量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12.《诗经》中国风和雅颂部分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13.简述《诗经》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4.先秦叙事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尚书》的“佶屈聱牙”风格?16.试比较《左传》与《国语》在叙事和写人艺术上的异同。
17.试论《左传》叙述战争的艺术。
18.《战国策》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里?19.简述《战国策》中纵横家的思想。
20.简述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各阶段的不同文学特征。
21.简述《论语》的艺术特征。
22.《论语》流传后世的版本有哪几种?23.简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4.墨子的“非乐论”和“三表法”的内涵是什么?25.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26.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7.为什么说《庄子》代表着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水平?28.举例说明《庄子》中寓言的特点。
29.简述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
30.《荀子》的议论风格表现在何处?31.《韩非子》的文学风格是怎样的?32.简述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3.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哪里?34.楚辞的艺术特征是什么?35.楚辞的文学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6.《离骚》的题旨是什么?37.谈谈自己对《离骚》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古代文学先秦提纲
古代文学先秦提纲一、概述先秦文学的时代背景和特点1.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a.先秦时期指战国前后的历史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b.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关键时期。
2.先秦文学的特点a.先秦文学以诗歌、赋、骈文为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方面。
b.先秦文学注重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风格。
c.先秦文学常常通过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意境,富有象征性和哲理性。
二、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1.《诗经》b.《诗经》以描写王室乐府和民间民谣为主,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
2.《楚辞》b.《楚辞》以抒发诗人个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的不满和苦闷情绪。
3.《论语》a.《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后人整理成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b.《论语》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思想。
4.《孟子》a.《孟子》是孟子的著作,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b.《孟子》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
5.《道德经》a.《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之一b.《道德经》以阐述道家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三、对先秦文学的评价和影响1.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先秦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比喻、隐喻的使用等。
b.先秦文学中的思想和观念也对后世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先秦文学的价值和意义a.先秦文学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b.先秦文学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描绘,提供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四、结语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不同的文体和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和个体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也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点整理一、神话1.产生的背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想象和幻想的产物2.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多为口头文学,以口头讲说的方法为基本的传播方式3.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4.神话的类型●再生和创生神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自然神话●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英雄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战争神话●黄帝大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手法●想象世界的创造,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与人界,赋予人神已幻变●夸张的描写大胆神奇二、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铜器铭文(最长的在毛公鼎上)2.《尚书》●我国的第一部散文总集,原名《书》,汉朝时称之为上古之书●《虞书》《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或祀典追记)《商书》《周书》史官记录三、《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311篇,6篇笙诗,305●“风”,歌调乐调,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十五国风”160篇●“雅”,即“正”朝廷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105篇●“颂”,宗庙祭祀乐歌,《周颂》31《鲁颂》4《商颂》5,40篇2.作者涉及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具体不可考。
3.主要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作品。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4.采诗说,观风察政;献诗说,以颂美或讽谏;删诗说5.六艺:风雅颂(按音乐曲调分)赋比兴6.汉四家诗:毛诗、韩诗、鲁诗、齐诗7.内容●祭祖诗和周祖史诗●农事诗●典礼宴饮诗●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讽刺诗和怨刺诗●婚恋诗8.艺术成就●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国风》、二雅、风雅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接叙述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助对外事外物的描写做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诗意情思的表达●篇章、声韵及用词●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多用重言叠词和双声叠韵连绵词●用韵形式多样9.文学地位及影响●抒情诗的传统●风雅精神●比兴垂范●诗体形式,语言艺术等影响后世四、《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统称,后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鲁隐公—鲁哀公)●记事简而有法,语言严谨,以一字寓褒贬,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异端邪说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左传》,左丘明所作,为解释《春秋》而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
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着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
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
艺术:1、开启放言不惮的传统2、深于取象上古神话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而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三、神话消亡的原因: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文化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
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完整保存的原因:年代久远逐渐失传;古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不予重视,或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失去了本来面目五、神话的功能: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
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六、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古代神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
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及不屈的奋斗精神。
2、塑造出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3、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中国神话的文学精神及与希腊神话的比较:精神——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先民对生存环境有警惧之情,人们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
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重生意识还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
比较——1、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愉和粗犷的声色之乐;2、中国神话之神多为理性所控制,强调人的力量,重视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早熟;希腊神话之神多为感情所支配,命运主宰一切,重视人的自然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天真;3、中国神话将人神化,具有理性、严肃、温柔敦厚的恬静美;希腊神话将神人化,具有个性激情、惊心动魄的紧张美。
八、《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
九、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
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因此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3、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
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
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
十、古代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开天辟地是最早的创世神话。
从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
2、始祖神话——有关女娲的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始祖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祖先的追念,表现了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导致炎黄两大部族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
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5、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的突出。
显示了人类英雄的个性、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诗经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二、《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三、《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
《诗经》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是《诗经》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关睢》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
《静女》描写男女幽会,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出其东门》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专一。
《柏舟》是写一女子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现出她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桃夭》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
《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尊重、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绿衣》反映了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氓》和《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弃妇诗的代表作。
《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
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2、颂歌和怨刺诗——美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
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在《颂》中保存最多,《雅》中也有。
在《雅》和《国风》的怨刺诗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
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讽刺了卫宣公荒淫乱伦。
3、农事诗——《七月》反映了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
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
4、感伤诗——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
《黍离》写故国之思,着重心理描写,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写主人公看到曾经繁华的都市现在满目的荒凉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
开头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
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5、战争徭役诗——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江汉》《常武》《出车》《六月》《采芑》。
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体现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
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侵犯者充满愤怒,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采薇》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
《东山》反映了士卒的厌战情绪,对归家团聚的幸福憧憬,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兴奋、伤感、忧虑等心理活动。
《鸨羽》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率真的表达了相思哀痛之情。
《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即景生情,因情寓意,表达了思妇无尽的哀思。
6、周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颂中的祭祀诗,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展历史,或赞颂先王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