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着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艺术:1、开启放言不惮的传统2、深于取象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而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三、神话消亡的原因: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文化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完整保存的原因:年代久远逐渐失传;古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不予重视,或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失去了本来面目

五、神话的功能: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六、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古代神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及不屈的奋斗精神。2、塑造出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3、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中国神话的文学精神及与希腊神话的比较:精神——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先民对生存环境有警惧之情,人们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重生意识还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比较——1、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愉和粗犷的声色之乐;2、中国神话之神多为理性所控制,强调人的力量,重视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早熟;希腊神话之神多为感情所支配,命运主宰一切,重视人的自然性,表现出

人类童年的天真;3、中国神话将人神化,具有理性、严肃、温柔敦厚的恬静美;希腊神话将神人化,具有个性激情、惊心动魄的紧张美。

八、《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

九、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因此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3、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

十、古代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开天辟地是最早的创世神话。从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2、始祖神话——有关女娲的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始祖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祖先的追念,表现了民族自豪感。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导致炎黄两大部族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5、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的突出。显示了人类英雄的个性、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诗经

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二、《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三、《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是《诗经》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关睢》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静女》描写男女幽会,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出其东门》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专一。《柏舟》是写一女子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现出她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桃夭》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尊重、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绿衣》反映了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氓》和《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弃妇诗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2、颂歌和怨刺诗——美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在《颂》中保存最多,《雅》中也有。在《雅》和《国风》的怨刺诗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讽刺了卫宣公荒淫乱伦。

3、农事诗——《七月》反映了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