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教于学 还学于生 还生于人 -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教于学还学于生还生于人

2013-05-17 06:37来源:浙江教育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贺武华

当下,我国正大踏步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各级各类教育总体上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质量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笔者以为,“学生主体”有两层基本含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此发问,我们的教育做到了几许?我们的学生体验到了几多?对“学生主体”这一教育理念与实践原起点的不懈追问,有助于我们脱离当今教育困境的传统桎梏,进而可以析出一条教育理念奋力转型、教育实践另辟蹊径以及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全新思路——实施“还教于学、还学于生、还生于人”的教育革新三部曲。

还教于学:学校以学习者为主体。还教于学是第一步,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学习力、发展力的基础保障。教学,教学,重心在学。任何高超精湛的教学,倘若缺失了受体的学,就会变得没有着落,教的价值的实现全在于学。有学者甚至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当前,教育理念革新必须向深层次的堡垒推进,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彻底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而引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变革。还教于学,“还”的恰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不是机器,也不是容器,教师要切实从学习者出发,关涉学习者的需要,实现从“重教”到“重学”、“重授”到“重导”的转变,让“因材施教”广接地气,让“学思结合”成为自然。

还教于学的主动权在学校和教师,是一场学校和教师向学生的分权行动。当然,推进这样的一个育人理念的大转变,动起真格来必然会遇到错综复杂的难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将学生培养成更好的学习者意味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无异于革自己的命。学校人才培养的诸多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急需回到“以学生为本”的基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也应全面转向“两大中心”来重构工作的方式和意义。学校各项工作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就必然要整体推动教师由为教而教向为学而教、教务管理向学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向学生学习发展研究等的一系列转变。

还学于生:学习者以学习为本。还教于学,必须进一步落实到还学于生,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若只有还教于学的单方面行动,那只会导致更为泛滥的不学无术和素质教育的更加走样。首先,新读书无用论等观念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表现,其本质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对上学接受教育的认知与态度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改变。其次,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触屏”低龄化、需求感官化、知识碎片化、学习娱乐化,教师授课内容可以即刻上网连线查找,课件讲义可以随时下载复制,作业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来合成,计算机海量储存可以代替人脑的记忆,凡此种种现象无不表明学习的技术化与结构化现象日趋严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日益变得慵懒、消极和简易。再次,在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程为中心、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牢固坚守阵地”,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改观,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依旧是那样的被铺设、被禁锢、被填鸭。

还学于生,关键是要让学习者主体觉醒,要为自己读书,为兴趣读书,为发展读书,做到爱学、勤学、善学和会学,如怀特海所言:“归根结蒂,作为学生,你们必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为此,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要通过以生为本、以学为上的理念来引领推进“以教为主导向以学为主线”的转变,让学生形成会学习、爱学习、能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学生的学习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当下的学业成败及今后的生存发展。学校要大力探索学生学习自治制度,要大兴学习之风,营造学习场,广建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

还生于人:教育以人的主体性为上。还生于人既是还教于学、还学于生的必然诉求与归宿,也是对还教于学、还学于生的价值引领。还生于人的“人”是有着自由精神以及自觉能动性、自主自为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人,是与以往过于强调受教育者“生”的客体身份相对而言的。人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基本哲学命题。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教育无疑要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应通过教育活动过程来培养和发展。不可否认,我国教育长期存在“主体性缺位”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彰显,“人”的意蕴不够鲜亮丰沛。

还生于人,是学习者客体的主体化过程,由此,学习便是走向生命意义的自主建构与生成的过程,是客观尺度与内在尺度的自觉结合,体现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人之为人的内涵便一一敞亮于其中。因此,确切地说,还生于人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是推动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一把密钥。还生于人还必须立足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存在的前提,人的学习是复杂的行为过程,学习力的各个方面因素又存在千差万别的个体性差异,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自主、自由与选择性发展,让学习者成为自主、自为和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按照“人”的方式——普通的但能成为自己的个体人,而非“圣人”、“超人”、“完人”、“全面人”——来理解人、把握人、培养人,主体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