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0bb9b04f78a6529647d5355.png)
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朱熹这句话是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变法的否定,责怪,甚至说其流毒四海。
在中国封建社会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
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变法失败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一、变法背景北宋中叶以后国力衰弱,“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问题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推行新法。
二、变法内容机构改革: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颁行市易法,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税赋改革:方田均税、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兴修水利: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科举改革:三舍法、贡举法、三经新义(训释经义、恢复经文本义、阐明经文义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变法中的具体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青苗法”即由政府以低于私人利率向农民贷款,农民以地里的青苗为贷款抵押。
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
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用硬手段。
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你是否需要。
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
“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均输法”与“市易法”目的在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对百姓的垄断与盘剥。
但这项政策的实质是用官商代替民商,岂不知官商比民商更坏。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ce3e1175727a5e9856a61dd.png)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作者:甘霖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9期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变革,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对于当今政府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失败原因中图分类号:G4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人民生活相当困苦。
当时军队开支庞大,统治阶级奢侈浪费,国库空虚,由此产生“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积贫”局面。
其次,朝廷对外无力抗拒辽、西夏的侵扰,长期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1069年(熙宁二年),初继大统年仅二十一岁的宋神宗赵顼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但变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代变法中最有争议的一次。
虽然历史的脚步已走过了九百多年,但对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笔者拙见,试以时代的观点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变法触犯了传统官僚的利益,新学与旧学矛盾冲突剧烈王安石试图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然而中国古代王朝的官吏们却是因循守旧的多,锐意进取的少,可以说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王安石变法适应的土壤。
如青苗法限制了私人高利贷的发展,它以“国贷”取代了“私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募役法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均输法通过国营商业机构,对全国商品实行强制性收购运销,限制了商人操作;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这些措施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推行新法的过程举步维艰。
当变法向纵深发展之际,以学术派别为核心在政治上产生了新旧两党的分野,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84d54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3.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核心是这么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要增加国家的收入。
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
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首先是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
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
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没法盘剥了。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再次,农田水利法。
复次,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是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
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以免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
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然后政府挣四百对吧。
但如果商人卖,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
因此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政府得到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够便宜点,然后商人吃亏了,就这个意思。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cd461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4.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引导语: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有哪些原因?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变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
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
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
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4cee3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6.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分析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
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赵祯并不以他的建言为意。
直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从小喜读韩非子,热衷于变法理财的赵顼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
其均输、青苗、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利在理财富国;保马、保甲、将兵诸法利在精兵简政,便利于民。
王安石处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后来,以蔡京为首的新党虽然打着王安石变法的旗号,继续推行已经变味,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敛财扰民的工具的新法,并设元佑党人碑迫害当时反对新法的一代名臣,却也因为贪财腐朽,蝇营狗苟,为天下所不齿,最终成为断送北宋江山的乱臣贼子,自己遗臭万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了千年的骂名。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
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
理财为了富国强兵,是变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则关系到财理到哪里去了,实际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的变法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不管当代的历史学界怎样诽谤反对新法的韩琦(前宰相)、富弼(知延州,抵御西夏,守护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马光(伟大的史学家,个人品行无可挑剔者),文彦博(枢密使、一代诤臣),范纯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传),甚至苏轼兄弟,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几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堪称泰斗、干才,在个人品格上也足可以光照千秋,怎么不约而同地都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呢?后妃史上,贤德自守,不逾闺训半寸、无人可以企及的曹后、高后那样深明事理的女主,怎么也加入到本来有利于赵氏统治的变法的反对者之列呢?简单地用大地主、大官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联合反对重在抑制豪强兼并的新法,从而导致了新法的失败,这是不科学的,至少是违背了历史事实本身。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9a033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1.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财政和农业改革来强化中央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尽管变法展现了初期的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变法的目标和手段存在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蓝图过于庞大,涉及面广泛,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例如实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然而,这些变法措施对农民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由于变法目标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导致了变法难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其次,变法过程中存在权力斗争和反对势力的压制。
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朝廷的官员多为保守派,他们担忧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对变法持有抵触态度。
王安石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削弱了保守派的势力,如任用亲信、人事调动等,以确保自身的权力地位。
这种权力斗争导致了变法的实施过程充满了秘密、操纵和压制,使得变法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合法性。
第三,变法的失败与北方的外患有关。
当时,北方面临着来自辽国和西夏的威胁,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来支持军事防御。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导致了军费的大量削减,使北方防御能力减弱,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变法的支持基础,使王安石失去了对外患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信任度。
此外,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失误。
例如,新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问题,不少地方官员将变法用于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侵害民众权益。
这种违背初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变法的声誉和公信力。
此外,变法的宣传不足,无法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变法的意义和目标,导致了社会上对变法的误解和抵制。
总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从经济、财政和农业改革的角度来看的问题,也有从政治、权力斗争和外患威胁的观点来看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交织互相作用,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同时,变法的失败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只是单一原因所造成的,还与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政治大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也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也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14d705f3b3567ec102d8a0e.png)
也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今天有幸读到了刘小川先生的大作《品中国文人——王安石》,原来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也渐渐明朗了起来,所以抓紧时间写下这一鳞半爪的东西,也算是抓住了所谓的“思想火花”吧。
我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变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都违背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的经济原则,中国自战国以来,小农经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也是一种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早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国家“不与民争利”。
虽然自战国以来统治者屡有重农抑商的举措,但在对政府与商民争利的问题上,一直还是比较忌讳的。
汉武帝时,就因为盐铁官营的问题在朝野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到宋代时这种自然(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就是这一经济思想最好的体现。
与之相应,地主、官宦人家放贷收息,商人获利于买贱卖贵,皆被视之为当然。
而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和厉行官营等都是把手伸向了地主、官僚、商人,挤压了这些人的利益空间。
在政权的阶级基础和主流的社会经济思想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是很难被接受的。
所以变法措施一经公布,就遭到了统治层的普遍反对。
这其中包括很多人对王安石主政实现富国强兵寄予厚望的人,比如:司马光。
“与民争利”除了违背当时的主流经济原则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值得考虑,那就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政府并不具备以金融为主的手段去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
现代政府所具有的诸多经济职能在当时是无法在制度和技术上实现的。
这一点,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讲得最为清楚,他说: “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中国自汉以后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标榜以德治天下。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其实质就一种以财利为主的功利主义。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精选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8346de855270722182ef734.png)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进,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开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防止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根底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根底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开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那么为大利;急而成之,那么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那么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ff353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1.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导语: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
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欢迎阅读!1、前言盘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
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
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
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
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临川先生文集》)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oc123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oc123](https://img.taocdn.com/s3/m/798cc690dd88d0d233d46a69.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历来对其原因议论纷纷。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权力集团的支持,具体操作的失误,变法前卫性远远超过其社会承受力,新法脱离实际,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还有就是宋代灾异盛行,用人失误和顽固派的阻挠。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正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因后来被封为荆国公,所以人们又称他王荆公。
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自幼聪明好学,加之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学识渊博。
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他长期任职地方,对社会下层比较了解,且为以后变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
宋神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在做太子时已经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上时政书》等政论文章,感到他是个人才。
因此于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相,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学校三个方面。
其中重点是理财。
而理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低息贷款给农民,帮助农民“赴时趋事”,发展生产,收获后再偿还,从而限制地主富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
(2)农田水利法。
按当地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田,以发展农业生产。
(3)方田均税法。
以四边各千步为一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瘦征收税,使赋税负担与实有土地相符,确保政府的田赋岁入。
(4)免役法。
按照田产多寡交纳“免役钱”,政府用免役钱募人服役,以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5)均输法。
将朝廷向地方征调财物的征调权统归发远使,责成发远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调运,以节省调运的费用,减轻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
国家在京师开封和其他大城市设立市易务平抑物价,控制商品流通,抑制豪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和对小商贩的欺压,促进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
![“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ab4b1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9.png)
112 “失败”与“探路”: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雷 博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由于变法争论引发党争,为北宋亡国埋下了祸根。
这是学界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
然而,王安石变法真的失败了吗?失败在哪里,为什么会失败?很多研究者和讲述者并没有深入辨析史料细节,而是受到当时和后世一些评价的影响,建构出一个片面的历史叙事。
此外,王安石变法当时虽然没有成功,然而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今后的历史进程,并形塑了中华文明的理性气质。
今天,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各国国内的制度调整,还是全球治理的继续推进和变革,都迫在眉睫。
重新回顾和检讨王安石变法的逻辑与得失,或可为未来的探索提供参照。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新法”,始于宋神宗即位之后的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熙宁七年,他第一次被罢相,之后不久又复相。
熙宁九年第二次被罢相后,王安石隐退于金陵,宋神宗独立主持变法,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逝世。
神宗死后,反对派奉太皇太后高氏,打着“以母改子”的名义推翻新法。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看法。
根据第一种观点,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国家统制经济,造成国进民退,破坏了民间的经济活力,引发激烈反弹。
这种观点比较符合现代自由经济的理念,觉得国家管控和自由市场之间必然是对立关系,只要政府出手,那就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然而,在经济管理中,“政府”和“民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国家进入经济领域并不必然导致“国进民退”或“国富民穷”。
宋代的经济数据在史料中有大量保存,且数据的质量比较高。
到宋神宗元丰时期,无论是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还是国家财政的盈余状况,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还[关键词]王安石变法皇权政治北宋政治在经济管理中,“政府”和“民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国家进入经济领域并不必然导致“国进民退”或“国富民穷”。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25a67eeba32d7375a5178060.png)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出现的危机,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作为商鞅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呢?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自商鞅起,成功变法的无不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进行的。
直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而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一时间同时得罪的社会各个阶层太多,这些阶层的反对和分量,也是变法之初承受不起的。
2、内部问题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而王安石身后的宋神宗则没有那么坚决,不止一次的动摇过改革的决心。
在封建集权时代,皇帝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宋神宗的态度无疑给变法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而且王安石的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人更多出于私人利益考虑,而忽略了大局,结果使变法派本身四分五裂。
3、反对派的强势虽然反对王安石的人并非都是反对变法的人,也有在考虑要不要变法以及赞成适度变法的人。
但对王安石想要的变法来说,这些人都是反对派。
而这些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非常强势的。
其中不乏例如苏轼、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富盛名的名臣。
王安石虽然在个人品德上无可挑剔,但他变法的助手却不是无懈可击的。
而且也远不如司马光等人出名,更有道德品质不佳,被认为是小人的存在。
4、执行不力在好的政策,具体落实起来,也很难保证不出现偏差。
而王安石无法如后世的张居正一样独揽大权,让各地官员确切的落实好自己的政策。
存在数量众多的反对派自然无法政通人和。
而地方官府的欺上瞒下的修改赋税利率,虚假报告,甚至于损公肥私。
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
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7c9d00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0.png)
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引导语: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变法失败是导致北宋灭亡得更本原因么?下文是有关变法失误原因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自身的;王安石作为宋神宗一直坚挺的改革家、政治家,两度为相,有其超然的政治智慧和改革才略;22岁中进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长期担任地方官,颇有政绩,这样的经历使他很容易在自身周围积聚一个知识分子智囊团;可是当时北宋危机四伏、国退民退、怨声载道、统治者忧心忡忡,对一介书生王安石来说确实勉为其难,因为所有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专制体制。
处于权力顶峰的宋神宗,让王安石改革的动机是富国强兵,强化统治,而不是削弱皇权。
对此,我简单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希望对我们今天改革有所益处。
首先,王安石变法没有触动北宋的“维稳”机制。
“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局面对北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粱河之战后,北宋推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优待文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赐予禁军将领、地方节度使良田美酒,助长了北宋官场的腐败和财政危机。
由于北宋政策宽松,不宜土地兼并,导致官僚地主兼并土地,为缓和阶级矛盾,北宋政府将流民编入行伍,增加了军费开支;为防官员专权,北宋增设机构,分化事权,导致官员队伍迅速膨胀,又互相牵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出现“冗官冗费”问题;“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冗兵”。
“维稳政策”的好处是北宋承平日久,没有步五代十国后尘。
宋有庸臣而无叛臣,但后果是造成北宋的“国退民退”的局面。
据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言“神宗熙宁年间,收入虽达五千零六十万,但支出也是五千零六十万”,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面临这样的局势,他没有“节流”,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而是采取“开源”理财措施。
后果必然是“国进民退”带来更大的矛盾,因为在农耕社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创造的财富是恒定的,王安石理财实质上是对农民变相的掠夺。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e442a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a.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由王安石倡导,宋神宗支持的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最终还是失败来,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
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
王安石变法一经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归于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下,对外众多官僚集团统一战线联合反对,对内变法内部人员不断的产生内讧和矛盾,逐渐分裂成不同势力,本来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对新法有了怀疑与后顾之忧,朝廷内部两大太后纷纷哭诉给予皇帝压力,双重因素最终导致新法无法推行,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这场风波并没有过去,王安石一开始推行新法是为了北宋的江山社稷和民生着想,但是后来新法在一群有异心的人身上变了味,通过新法大肆敛财,扰民,整个朝政一片混乱。
王安石的用人策略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王安石本人。
王安石的用人不当注定了变法的失败。
纵观王安石用人策略,贯彻党同伐异的用人方针,嘴上说的好就行了,所以看拥护新法的一群人中,都是口头拥护新法,然后对于王安石是坚决拥护,
只要有这份心,不论他是什么人品,他是什么品格,他是什么胸襟都没关系,只要有一颗拥护的心就行了。
完全忽略了这群人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动机,这部人中大部分都是为了政治投机,希望借这次变法自己能平步青云,家财万贯,绝不是真心拥护新法。
而对于那些真才司马光,范仲淹等人驱逐出京城,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42c8af3770bf78a65295414.png)
他 以王安 石 的推 荐 而 任 参 知 政事 , 身 北 宋 统 治 集 跻 团 的核心 。为着 巩 固 自己 的政 治 地 位 , 一 方 面 千 他 方百 计地 提拔 和任 用 自己的 亲族 和 亲信 , 其 弟 吕 如 升卿 、 吕和 卿本来 都 是庸 才 , 都 得到 重用 。另 一 方 却
21 0 1年 7月
东南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un lo o t atU i ri P is p yadS ca S i c ) o r fS uh s nv sy( hoo h n o i ce e a e e t l l n
J 1 2 1 u. 0 1
V o . 3 No 4 1 1 .
变 法失 败 的原 因 。
一
在 熙 宁年 间 的 变法 过 程 中 , 于 政 治 斗 争 十 分 由 激烈, 王安 石数 次 向神宗 提 出辞职 , 吕惠卿 千 方百 计
地 上书挽 留 。《 宋史 》 : 安 石 求 去 , 卿使 其 党 变 说 “ 惠
姓名 , 日投 匦上 书 留之 。安石 力荐 惠卿 为参 知政 事 ,
即使是 王安 石 新 法 的反 对 派 , 不 否 认 这 一 点 。王 也
安 石 向宋 神 宗 推 荐 说 : 惠卿 之 贤 , “ 岂特 今 人 , 前 虽 世 儒 者未易 比也 。学 先 王 之 道 而 能 用 者 , 惠卿 而 独
已。( ” 吕惠 卿 传 )】 见 王 安 石 对 吕 惠 卿 的 赏 识 。 _可 ]
第1 3卷 第 4期
王 安 石 变 法 失 败 原 因再 探 讨
张祥 浩
( 东南大学 人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0 9 ) 1 0 6 [ 摘 要 ]发 生在 我 国 1 1世纪 的王 安 石 变法 在 历 史 上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从 变 法 派人 士 的分 裂 , 吕惠 卿 、 即 曾布 与 王安 石 的交恶 , 以及 参 与 变 法 的其 他 人 士 背离 王安 石 初 衷 的角 度 分析 可 见 , 令 、 规 诚 然 重要 , 法 令 、 规 是 要 人 执 行 的 , 变 法 改 革 , 有 变 法 派 人 士 法 法 但 法 凡 没 的 团结 一 致 , 有 高 素质 的执 法 人 才 , 没 即令 有 最 好 的 法规 , 难 免 要 被扭 曲而 归 于 失败 。 亦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3bb9fc9a300a6c30d229fac.png)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千年之前,王安石举起变法的大旗,引发了北宋社会的巨变。
秉承着以史为鉴的目的,本文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解读,分析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归纳王安石变法对于当代社会改革的启示,以期能为社会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标签: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现实启示一、王安石变法事件概述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最为重大的改革之一。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在冗员、冗兵、冗费强化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外敌入侵、农民运动叠起而形成的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由于各种障碍的存在,王安石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
历来,各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但是也不可否认其存在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首先,从变法主体来看:王安石变法真正的核心主导其实不是王安石,而是当时北宋王朝最高的统治者宋神宗。
在改革中的一切大事和政策的决策,其实都是由宋神宗拍板决定的。
在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的改革意志不坚定,一方面希望通过变法图强,另一方面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希望变法激起地主豪强的内部分裂。
在改革派的内部,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
由于王安石变法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反对派的抵制,加入到变法集团的成员大多都有自己想法和利益诉求,有的为了升官、有的为了扬名,这些由利益关系组成的变法团体,在受到朝廷政策的巨大冲击时,不能够聚集在一起组织起来,而容易被分化瓦解,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临阵倒戈。
另外,变法主体中在朝廷具有较强话语权的成员不多,整个变法集团成员在全国形成的影响力不能超越反对派,这就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变法集团经常受到反对派的打压。
其次,从变法策略来看:一是方法不当,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太过于自信,对于反对派群体占多数这个事实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而是一味排斥政见不同的保守派,最后导致矛盾愈加激化,彼此的双方力量配比也越来越悬殊。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1f6af5f9f90f76c661371acc.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在王安石主持下,经过艰巨的努力,撰述完成了著名的《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这是古代社会改革家中少见的,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如果在理论上无所建树,王安石在统治阶层内部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影响;他也不可能为赵顼所信任和重用,当然,他所主持的变法改革事业也无从谈起。
然而,不仅从上面他所表现的理论上和政治上缺乏求实精神和应有的坚定的原则性,已经表明了他的理论准备的不足。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变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若干具体问题上,明显地看到王安石及其一派,在理论上准备确实还相当不充分。
例如,变法派重要人物吕惠卿,为给“变法”找出历史根据,曾举例说: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攷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
(65)吕惠卿的意思是借“先生之法”有不同年次和不同形式的变动,来证实“变法”本之于“先王”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若前提正确,他的论证就有相当的说服力。
可是司马光驳斥说:“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66)司马光没费什么力,就把吕惠卿的前提否定了,也就否定了他的论题。
同时,也揭露了吕惠卿对作为“变法”理论的历史基础,即“先王之法”不很了然。
这也决定了他在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面前,不能不大为丢脸。
可是,吕惠卿很不虚心,也很不聪明,不但不服输,反而恼羞成怒,“以他语诋光”,67以至赵顼不得不以皇帝身份出来打圆场说:“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这场争论,对于标榜“法先王”、批评仁宗赵祯“不法于先王之道”68的王安石,当然是莫大的讽刺。
尤其是他曾对赵顼说过“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69这样的话,当然更觉脸上没有光彩了。
又如,青苗法取息高达年利百分之四十,王安石认为比《周礼》规定标准不算多。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010a18fd0d233d4b14e698e.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张影红摘要: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主要从理财、整军、科举三方面入手,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但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
新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不单是因为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和政策也值得检讨。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
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
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
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
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三冗”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王安石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①”,大意为: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可见他的决心。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①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新法的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三个方面。
“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1)青苗法。
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36b552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d.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变法,历史名词,读音是biàn fǎ,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戊戌变法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库,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失败原因:1、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3、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新法被废除。
)但这只不过是历史课本上的说法!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课本向来是以傲慢和偏见著称。
下面是我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的看法:作用:1、增加了财政收入,大大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这是变法的主要作用)2、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3、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较大改善了农业问题。
(注意,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善民生问题及扭转北宋极贫积弱的局面)失败的原因:1、变法本生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在王安石主持下,经过艰巨的努力,撰述完成了著名的《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这是古代社会改革家中少见的,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如果在理论上无所建树,王安石在统治阶层内部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影响;他也不可能为赵顼所信任和重用,当然,他所主持的变法改革事业也无从谈起。
然而,不仅从上面他所表现的理论上和政治上缺乏求实精神和应有的坚定的原则性,已经表明了他的理论准备的不足。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变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若干具体问题上,明显地看到王安石及其一派,在理论上准备确实还相当不充分。
例如,变法派重要人物吕惠卿,为给“变法”找出历史根据,曾举例说: 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攷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
(65) 吕惠卿的意思是借“先生之法”有不同年次和不同形式的变动,来证实“变法”本之于“先王”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若前提正确,他的论证就有相当的说服力。
可是司马光驳斥说: “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66) 司马光没费什么力,就把吕惠卿的前提否定了,也就否定了他的论题。
同时,也揭露了吕惠卿对作为“变法”理论的历史基础,即“先王之法”不很了然。
这也决定了他在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面前,不能不大为丢脸。
可是,吕惠卿很不虚心,也很不聪明,不但不服输,反而恼羞成怒,“以他语诋光”,67以至赵顼不得不以皇帝身份出来打圆场说:“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这场争论,对于标榜“法先王”、批评仁宗赵祯“不法于先王之道”68的王安石,当然是莫大的讽刺。
尤其是他曾对赵顼说过“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69这样的话,当然更觉脸上没有光彩了。
又如,青苗法取息高达年利百分之四十,王安石认为比《周礼》规定标准不算多。
对此,韩琦、孙觉都给赵顼上书加以驳斥,并指责王安石及其一派,或者是对《周礼》借贷取息的标准没弄懂,或者是有意曲解《周礼》取息标准,以证明青苗法“比《周礼》取息已不为多”。
70 韩琦批判说:臣窃以为周公立太平之法,必无剥民取利之理,但汉儒解释或有异同,《周礼》“园廛二十而税一,唯漆林之征二十而五”,郑康成乃约此法,谓:“从官贷钱若受园廛之地,贷万钱者出息五百。
”贾公彦广其说,谓:“如此则近郊十一者,万钱期出息一千,远郊二十而三者,万钱期出息一千五百,甸、稍、县、都之民万钱出息二千。
”如此则须漆林之户取贷,方出息二千五百,当时未必如此。
……《周礼》至远之地止出息二千,今青苗取息过《周礼》一倍,制置司言比《周礼》取息已不为多,是欺罔圣听,且谓天下之人不能辨也。
71 这是韩琦根据《周礼》的说法和汉儒的解释,论证了《周礼》取息最多只有百分之二十,而青苗钱取息高达百分之四十,超出《周礼》一倍。
无情地揭露了王安石及其一派,宣称青苗取息比《周礼》“已不为多”,不过是混淆“圣君”视听的欺人之谈。
韩琦就这样毫不客气地剥开了变法派打着《周礼》旗号,不过是为了掩盖其借“青苗法”以“剥民取利”的实质。
韩琦还进一步根据历史事实指出除“王莽而外,上自两汉,下及有唐,更不闻有贷钱取利之法”72,而“莽时虽计本多少为定,及其催科,唯所赢多少,假令万钱岁赢万钱催一千,赢五千催五百,余皆据利催十一。
”73据此他批评变法派“不以二帝、三王之道上裨圣政,而贷钱取利更过莽时,此天下不得不指以为非,而老臣不可以不辩也。
74 韩琦在这里把青苗法和作为王莽暴政之一的“贷钱取利”作比,进一步对王安石借《周礼》之名,行聚敛之实的手法,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
但是韩琦没有到此为止,而更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质,作了进一步的批判。
他说: 况今天下田税已重,固非《周礼》什一之法,更有农具、牛皮、盐麴、鞵钱之类,凡十余目,谓之杂钱。
每夏秋起纳,官中更以紬绢斛斗低估,令民以此杂钱折纳。
又岁散官盐与民,谓之蚕盐,折纳绢帛。
更有预买、和买紬绢,如此之类,不可胜举,皆《周礼》田税什一之外加敛之物,取利已厚,伤农已深,奈何又行《周礼》“国服为息”之说,谓放青苗钱取利乃周公太平已试之法?此则诬汙圣典,蔽惑睿明,老臣得不太息而恸哭也!75 可见,老百姓的负担早已十分沉重了,现在再加上青苗钱百姓更难承担。
从巩固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作为三朝元老的韩琦不能不出来为百姓讲话,也不得不剥开变法派所谓青苗法的颁行“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76、青苗取息并不比《周礼》规定的多等种种不实之言。
其实,青苗法如果能正确贯彻执行,在打击高利贷剥削,维护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最后一点兴趣,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违背了自己允许的种种诺言,甚至直接违背了“愿预借者给之”77这样言之凿凿的诺言,而采取了“抑配散俵”的办法,以致造成种种弊端,加重了百姓的苦难。
而变法派不仅视而不见,反而“顺非文过”,想尽一切办法美化自己。
所以韩琦指责王安石及其一派是“上以欺罔圣听,下以愚弄天下”,“且谓天下之人不能辨也。
”78孙觉则劝告说:“圣世宜讲求先王之法,不当取疑问虚说以图治。
”79从他们所说,可见王安石及其一派,虽然打着“法先王”的旗号,可是对于所谓“先王之政”,如果不是故弄玄虚,那末,至少是知之不深,而在理论的论证上,不仅深度不够,而且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以致很容易被有识之士抓住漏洞。
总之,理论准备不足,历史的、训诂的、考据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也不够充分。
仅此一端,就很难说服和团结像韩琦、孙觉一类上层领导集团中许多有识之士,齐心协力为变法效命。
而这对于“变法”的成败,实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王安石很想“一道德而同天下之俗”,80如果不从理论上、思想上、作风上,以至品德上努力提高自己及其一派的修养,恐怕只能是幻想而已。
《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有一则记载说:王荆公初参政事,下视庙堂如无人。
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
赵清献同参政事,独折之曰:“君言失矣。
如臯、夔、稷、卨之时,有何书所可读。
”荆公默然。
对朝廷大臣如此粗暴无礼,其品德修养可见一斑,又何能“一道德而同天下之俗”?而对赵抃的反驳,王安石只能“默然”,更暴露出他骂人“不读书”的时候,缺乏机敏的历史意识和严密的理论思维的机智,以致被赵抃抓住了漏洞,只轻轻一击,就把他打哑了。
打哑了不要紧,问题是由此透露出王安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历史知识和品德修养上严重的弱点,势必大大削弱了王安石多年构筑起来的崇高威望,对“变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对于王安石作风上、品德上的这种弱点,司马光曾作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说: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
及宾客僚属谒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弗色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81 司马光对王安石这种作风上、品德上的弱点,仅仅批评他“不足于恕乎”,这当然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对王安石这样负有重大责任,掌握着巨大权力的政治家,却是一种绝对不能宽容的毛病。
可是,他恰恰碰上了一个“宽容”“仁厚”的皇帝,根本没有力量训斥他,帮助他、提高他。
这样,一个懦弱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师心自用、喜人佞已的宰相结合在一起,即使没有“变法”,也很难把国家统治好。
可是,王安石的弱点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还有更恶劣的一手,这就是凡对“新法”稍有异议的官员,往往轻易加以贬黜罢官,甚至罗织罪证,进行诬陷、打击。
例如,苏轼当时所受到的打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据记载说,苏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82 因为苏轼对王安石君臣的“独断专行”略表异议,就授意谢景温“论奏其过”,而且还要“穷治”,苏轼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宋史·谢景温传》交待说:景温劾轼向丁忧归蜀,乘舟商贩。
朝廷下六路捕逮篙工、水师穷其事,讫无一实。
东坡先生对王安石的作风稍稍表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王安石竟授意御史用捏造事实的手段进行打击。
甚至“下六路捕逮篙工、水师穷其事”,实在难免心狠手辣之讥。
好在苏轼为人清白正直,当然不会也不屑于去干那些借公营私的勾当,所以也奈何他不得。
何况,苏轼是颇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83气概的大文豪,大概不见得会因此而“惊恐万状”,否则就难免要受一场不大不小的虚惊了。
倒霉的则是那些无辜受牵连的篙工水师们,恐怕不仅是一场虚惊,刑讯逼供的煎熬之苦,大概是在所难免的了。
然而,他们却都是铁铮铮的汉子,所以没有人为了免于皮肉受苦,而任意编织假口供、假材料、假证据,以致使狼虎也似的官僚们捞不到打击东坡先生的材料和证据。
这些劳动者的品德实在令人敬佩。
当然,从王安石的本性来看,大概远不至那么缺德,这关键,从根本上来说,只能怪专制统治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很容易使那些本质原来不坏的人往往会身不由主地做出坏事来,也正是在这种体制下,使权势者,能够随意害人而不需要承担责任。
例如,苏轼虽然因为证据不足,未被定罪,但他只能“请外,通判杭州”,却不能要求追究谢景温诬陷的法律责任,更不用说去追究幕后授意的大丞相王安石的责任了。
当然,王安石的这种手法,看上去似乎颇显威风,尤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冒任何风险。
但若从长远来看,却为“变法”的失败、为他政治上的失败,准备了无形的绞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间一到,统统要报”,这句话,在这里却反映了它的唯物主义内容。
这实在是一切具有刚愎自用,“老子天下第一”毛病的政治家值得深思,值得警惕的问题。
以上种种事实说明王安石及其一派,不但理论准备和品德修养不足,而且也反映在政治上很不聪明。
司马光对赵顼说:“臣以为安石止于不晓事与很愎尔”,84这是说王安石有两方面的弱点:一是刚愎自用,二是理论上不成熟、品德上缺乏足够的修养。
这个估价看来还是恰当的。
以上种种事实说明王安石及其一派,不但理论准备和品德修养不足,而且也反映在政治上很不聪明。
司马光对赵顼说:“臣以为安石止于不晓事与很愎尔”,84这是说王安石有两方面的弱点:一是刚愎自用,二是理论上不成熟、品德上缺乏足够的修养。
这个估价看来还是恰当的。
其三,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提出把唐太宗“贞观之治”所出现的“中国安宁,夷蛮顺服”的局面,作为“变法”的目标,这大体上是可予肯定的。
虽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但是,只要政策对头,作风和气度够格,经过一定的艰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