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与肺部免疫防御研究进展
肺 表 面活 性 物 质 ( umoaysr catP ) 一 种 由 p l nr uf tn, S 是 a
结合 在甘露 糖 、 . N 乙酰 甘 露糖 胺 、 一 N 乙酰 葡糖 胺 和岩 藻 糖
2 S — 的基 因 PA
s — S — s — s - 其 中 s - 量最 丰富 , 占 s PA、PB、PC、P D, P A含 约 P总 量 的 5 % 。肺 表面活性 物 质相 关 蛋 白 A( P—A) 0 s 主要 分 布 于支气 管表 面和肺 泡气 液界 面上 , 属胶凝 素 家族 的重 要 成员 , 最 先 被 发 现 具 有 免 疫 调 节 功 能 的 表 面 活 性 蛋 是 白 。现 已证 实 ,PA 在肺 部 起 着 非 常重 要 的免 疫 防 御 s— 作用 , 过调理 吞 噬 、 合过 敏原 、 多种免 疫分 子相 互 作 通 结 与 用来 调节 急慢性 炎症反 应 。本文 就近年来 s — 的分子 结 PA 构 、 因 、 体 及 其 在 天 然 免 疫 防御 的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 基 受
肺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相 关 蛋 白 A 与肺 部 免 疫 防御 研 究 进 展
晋大鹏 , 胡志帅 , 陈书明
( 山西农业 大 学动物科 技 学院 , 山西 太谷
摘
000 ) 3 8 1
要: 肺表面活性物质 相关蛋 白 A( P A) S — 是一种 高度 保 守的亲水性糖 蛋 白, 于 c 型凝素 家族 成员, 属 一 相对分子质量 为 2 9~3 6
s — 的一级结 构 由 4部分 构成 : PA 一个 短 的 N一 片段 、 端
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及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适应症
预防性用药 胎龄<32周(27周?),出生体重
<1250g 产前未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早产儿 证实胎儿肺不成熟,PS缺乏者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适应症
治疗性用药 原发性SP缺乏 NRDS 继发性SP缺乏 ARDS MAS
PS使用方法
使用时机 预防性用药 开始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治疗性用药 早期用药 晚期用药 预防性、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更有效,
用药前护理
环境宽敞明亮,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病室用多功能动 态杀菌机消毒空气,24h连续使用,最好应用层流
用药前需查血气分析、血生化、摄胸部x线片,接好心 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SpO2,纠正低温、低血 压、低血糖、贫血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
如果存在张力性气胸,也应先处置再给药。患儿暂禁 食,防止呕吐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的氧 疗或辅助呼吸,提高血氧饱和度,准备好简易呼吸器、 气管插管装置,吸痰装置。
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由于ps是直接在气管内给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整 个操作过程需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性注 射器,吸痰管、呼吸机管道、NCPAP管道、简易呼吸 器严格消毒后使用。
患儿先天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气管插管、吸痰等操 作,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需做好保护性隔离,物 品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消毒,做灭菌处理。
雾化吸入
气流(>5L/min)将药液吹成雾状,形成气雾粒 子,沉积于呼吸道以至下呼吸道的细支气管内, 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 用,在短时间内能有效改善肺换气和弥散功能, 促进氧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特别 是肺部感染),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
管内给药方法
临床上提倡早期足量应用ps特别是早产儿要预 防性应用以替代内源性ps的不足,将患儿置于 远红外辐射台上,取平卧位,头稍后仰,行气 管插管,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吸净呼吸 道分泌物,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1~2min维持 患儿心率、血压、呼吸平稳,SpO2在95%以 上
RDS与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肺功能异常
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 胸片示肺部纹理减少等。
并发症
如肺出血、心脏疾病等,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02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表面活性物质的定义和作用
表面活性物质
是指那些在溶液的表面能够降低表面张力,增加表面润湿性的物质。在人体中 ,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和肺表面活性蛋白。
RDS的护理方法
机械通气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儿,医生会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以维 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通过气管内滴入表面活性物质,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
抗炎治疗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儿,医生会给予抗炎治疗,控制感染,促进病情 恢复。
04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 发展前景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研究进展
RDS的病因
01
02
03
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是维持 肺部正常功能的关键,缺 乏时会导致肺部萎陷,引 发呼吸困难。
早产
大多数患有RDS的婴儿都 是早产儿,因为肺部发育 尚未成熟。
其他因素
如遗传因素、母亲孕期疾 病或药物使用等也可能增 加婴儿患RDS的风险。
RDS的症状
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发 绀等。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率,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福音。这不仅减轻了 患儿家庭的负担,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疗体系效率
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医疗体系效率。通过减少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天数,该治疗有效降低了医疗 成本,使得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及功能检测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及功能检测研究进展张艳平1,2,3 赵丹华1,2,3 寇同欣4 于顺廷4 尹晓娟1,2,3 荆慧敏4 封志纯1,2,3(1.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 足月NICU,北京 100700;2.出生缺陷防控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700;3.儿童器官功能衰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00;4.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产品发展中心,北京 100102)·综述·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多种脂质(90%)和特定蛋白质(10%)组成的膜基系统,磷脂是PS的主要成分并决定了其功能,特别是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 ,PC)约占PS总质量的60%~70%,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 ,PG)和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占PS总质量的8%~15%;而中性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占PS总质量的8%~10%。
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包括SP-A、SP-B、SP-C和SP-D,其中SP-B和SP-C为小分子疏水性表面活性蛋白,主要参与表面张力的调节,SP-A和SP-D为大分子亲水性表面活性蛋白,主要参与肺宿主防御功能。
PS主要功能是最小化肺泡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并避免肺泡萎陷,同时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有助于控制炎症和预防肺部感染。
PS缺乏或功能障碍可引起原发性和急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以及肺部感染等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目前上述疾病只能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间接方法诊断,缺乏简单、直接的诊断方法。
PS的成分及功能是诊断NRDS 的标准,研究者们开发了不同的检测方法,以期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快速、可靠诊断。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的研究进展
吞 噬的 S — PD与 L S结合 的聚合 物 , P 显示 在吸入 L S几 分钟 P 内 ,PD已分泌并与 L S S・ P 结合 。L wo a sn等研究 发现 s . D PA、 基 因缺乏 小鼠对通过 向气 管 内注入链 球菌 、 绿脓 杆菌 、 吸 呼 道合胞病 毒、 嗜血杆菌 以及 L S诱导的感染具 有更 高的易感 P
的模型 。
2 S — D的 功 能 PA、
的防御系统 才能保 证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 , 表面活性 物质 肺
相关 蛋白 A、 D发挥了重要作用 。
22 S— D调节 炎症 反应 . PA、 Coc ruh等 人 发 现 s — D 具 PA、
有调节炎性介质的合成的作用 。s . PA通过 缓冲炎症 反应
来调节特异性免疫 系统 , 避免 呼吸道上 皮细胞 受损 , 体的 具 凋节机制 目前不清楚 , 研究证 实 S _ PA的促炎 或抗 炎作用 依 赖于病原体的类型 、 细胞 的类 型及活化状态 、 PA的来 源 靶 s—
和结构等 , 日常生 活 中 呼 吸道 吸 人 的少 量 病 原 体 在 无 炎 症 反
基酸残 基组成 , 成熟 的 s — 体 含 2 8个 氨基 酸残基 ; 而 PA单 2 S. PD与 s — PA单体结构相似 , N端至 C端依次分为 4个结 从 构域 : 的 N末端区、 短 较长的胶原样区( L 、 C R) 短的茎区和 C 末端的配体结合 C型凝集 素区域 ( L s , C D ) 其结 构与血 清甘 露糖 结合凝 集素 ( L 相似 , MB ) 同属 于 C型凝集 素超家 族 中胶 原凝 集素家族成员 。生理情况下 , 两种蛋 白分别 以多聚 体形 式存在 , 中 S — 血清 MB 其 PA与 L类似 , 由 6个三 聚体 均 亚单位组成十八聚体 大分 子复合 物 ,PD则 由 4个三 聚体 S 亚单位组成十二聚体复合物 。从 发 现 MB L结 构与 s — PA、 s . 似后 , L一直 就作为 研究 s — s . PD类 MB PA、PD结构 和功 能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压 给氧或 连接呼 吸机辅助通 气 ,6 h内无 明显气道 阻塞不清 形成 而死 于呼吸衰竭 【 l ” 。 P S 替代治疗 N R D S 的疗效是 肯定 的 ,
随着 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发展 ,不停 止供 氧及 中断通气 、气 风 险的早产 儿出生 3 0 ai r n内在产 房预 防性给予 P s ,能降低
不 改变体 位 ,一 次性快 速注入 全量 P s ,然后应 用复苏 囊加 理气 道 。这种 方法患 儿为 间断供氧 ,影 响血氧饱 和度稳 定。
但 由于病情严重 ,多在 2 4 ~ 4 8 h内因严 重肺不张及肺 透明膜
但何 时 给药疗效 最佳 ,有不 同的 Nhomakorabea 究报道 。对有 R D S高发
病 理以出现嗜伊红透 明膜 和肺不 张为特征 ,是早产儿严重呼 度得 到改善 。 目前 电子支 气管镜在 市级 医院开展 的仍较少 , 吸衰 竭疾 病的主要病 因之一 ;是早产儿 ,尤其 极低出生体重 而且每做一次 电子 支气 管镜 检查费用较高 ,电子支气管镜 的 儿 发病及 死亡 的主要 原因 [ 1 ] 。未用 P s 替 代治疗 之前极 低 出
【 关键 词 】 肺表 面活性 物质 ; 呼吸窘 迫综合 征 ; 临床应 用 ; 早 产儿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9 8 5 . 2 0 1 4 . 0 5 . 0 6 3
早产 儿呼吸窘 迫综合 征 ( N R D S ) 又 称早产 儿肺透 明膜 发展 】 。电子支气 管镜 滴入法是利用 电子 支气管镜将药物 直
P S已成 为 N R D S治疗 的主要手段 。现对 P s治疗 N R D S的临
1 - 3 雾 化 吸人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的应用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的应用进展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一种存在于肺泡表面的薄膜,由磷脂、蛋白质和神经酰胺等组成。
它的存在对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非常重要。
然而,在早产儿中,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或质量异常,会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行了许多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坍塌。
当肺泡内的表面张力过大时,会导致肺泡的不稳定,使得呼气时肺泡容易塌陷,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
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可以减少肺泡表面张力,使得肺泡在呼气期间保持开放状态,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此外,肺表面活性物质还具有抗菌和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的蛋白质成分可以与细菌和病毒结合,阻止它们侵入肺部。
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还可以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早产儿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全,常常会出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或质量异常,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目前,肺表面活性物质已成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早期的治疗方法是将动物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提取并给予早产儿,这种方法被称为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然而,由于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困难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早期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法逐渐成熟,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常见的有天然磷脂制剂和人工合成磷脂制剂。
这些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的生存率和预后。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剂量和给药方法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剂量和给药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特点及功能研究进展
•综述与迅展•J Med Res,Nov2019, Vol.48No.1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特点及功能研究进展王瑛姚晓光李南方努尔古丽摘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II型肺泡细胞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或减少会影响肺泡表面活性池导致呼吸障碍。
另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可能是与物质合成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由于影响表面活性物质的非遗传因素造成的结果。
本文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特点及功能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物特点蛋白中图分类号R35文献标识码A DOI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在生物化学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大约90%的脂质和10%的蛋白质组成。
主要的磷脂是完全饱和的二棕涧酰磷脂酰胆碱(DPPC),还包含不饱和的磷脂酰胆碱(PC)、阴离子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肌醇(PI)。
天然肺表面活性剂还具有4种表面活性剂蛋白SP-A、SP-B、SP-C和SP-D。
大分子亲水性蛋白质SP-A和SP-D是宿主防御蛋白质的钙依赖性碳水化合物结合聚集蛋白家族的成员⑴。
又同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称为胶原样凝集素家族。
两种疏水蛋白SP-B和SP-C在DPPC的吸附和扩散中起关键作用,并有助于维持肺的稳定性。
SP-A 和SP-D一级结构从N端到C端依次为富含半胱氨酸的N端末端交联结构域、重复表达Gly-X-Y的胶原结构域、a螺旋状的颈结构域及碳水化合物识别结构域。
SPD的胶原样结构域比SP-A的胶原样结构域大得多,并且直接连接到CRD结构域额外区域。
它们编码在人类第10号染色体上。
SP-A(SFTPA1和SFTPA2)有两个基因,SP-D(SFTPD)有1个基因。
SP-B和SP-C分别在人染色体2和8上编码,并作为大的前体蛋白proSP-B和proSP-C,随后在空气中被蛋白水解加工成SP-B和SP-C的成熟形式。
SP-B和SP-C对于调节表面活性物质膜的形成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而SP-A和SP-D则与先天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资助项目(2017D01C129)作者单位:830001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新疆高血压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李南方,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lnanfang2016@ 10.11969/j.issn.1673-548X.2019.11.041免疫和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pulmonary surfatcant-associated protein,sp)分为sp-a 、sp-b、sp-c和sp-d。
sp-a为最先发现且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简称ⅱ型细胞)中强烈表达、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
它的功能及合成分泌调控复杂,且因临床意义重大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它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最新研究现状。
1 sp-a的生物学特性1.1 sp-a的合成细胞它除在ⅱ型细胞中强烈表达外,它也在细支气管、支气管上皮内有灶性表达。
体外培养的人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内也能分泌sp-a,提示除ⅱ型细胞外,部分细支气管甚至较大传导性气道上皮细胞能合成sp-a,且sp的分布有种属差异。
另外,人、大鼠、犬肺泡刷细胞中有sp-a mrna蛋白的表达。
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中也检出sp-a 、sp-b 和sp-d,可能是被am吞噬的缘故。
但并非所有sp均为肺特异性,最近中耳中发现sp,可能为sp-a;另外rubio在大鼠空肠和结肠内检出了阳性sp-a,而在胃上皮中未发现。
dobbie [6]发现具有同样周期性和超微结构的sp-a在浆膜间皮细胞(胸膜、腹膜、心包膜)和关节滑膜细胞中表达。
1.2 sp-a的分子生物学sp-a属糖结合蛋白家族,种属间一级结构高度保守。
人sp-a单体为由24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6×103u~38×103u,等电点为4.6~5.5,n端至c端依次为4个结构域:n 端区、胶原样区、茎区和c型凝集素糖识别域。
人分泌型sp-a为6个三联螺旋亚单位组成的分子量为700×103u的18聚体大分子复合物。
人sp-a基因变异体很多,目前认为人sp-a 由2个功能基因(sp -aⅰ、sp-a ⅱ)和1个假基因(它缺乏功能性基因的前半部分)组成,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长臂中部。
sp-aⅰ、sp-aⅱ同源性高达96%,仅6个位置残基不同。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得肺泡的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降低了,也就是降低了肺泡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指的是液气界面上,液体有尽可能缩小表面积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就像露珠,是圆球形的,因为在液气界面,水滴要尽可能缩小表面积,就缩成了一个球形。
肺泡里,有氧气或者二氧化碳,同时有一些稀薄的液体层,这样就构成了液气界面,肺泡里的液体尽力缩小表面积,也就是产生了肺泡表面张力,这个合力是指向肺泡中央的,是使肺泡缩小的力量。
生理意义(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增加肺的顺应性;(3)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4)防止肺不张;(5)防止肺水肿;相关疾病肺泡表面张力增加所致。
实验研究发现,大鼠40%Ⅲ度烧伤后6h,即出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构损伤和成份异常,表现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失去连续性、聚集成块,有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崩解坏死、脱落进入肺泡腔;支气管灌洗液和全肺血浆中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活性成份双饱和卵磷脂占总磷脂的比例下降。
随着烧伤后时间的延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损伤呈进行性加重。
烧伤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不仅由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受损导致合成减少,过度换气还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消耗增多。
研究还发现,烧伤后动物的血浆能显著抑制肺灌洗液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因而认为烧伤后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份漏出到肺泡腔内,其中的磷脂酶和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破坏表面活性物质中的磷脂和脱辅基蛋白。
血浆中的磷脂可乳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钙盐可与表面活性物质形成不溶性的钙皂,游离脂肪酸则对表面活性物质有直接抑制作用,这些均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失活。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或失活,可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而引起肺不张;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还能吸引毛细血管内液体进入间质和肺泡,促进肺水肿的发生和发展。
(2)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tress syndrome,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是由于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不足所引起。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在哮喘和间质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型小 鼠的鼻腔 内 , 6h后发 现 小 鼠肺 泡 灌 洗 液 中 的 T h2型 细 胞 因子 减 少 , T l型 细 胞 因 子 增 加 。 而 h
H ck azu等 发现 ,L4 I 一3基 因 均 敲 除 的小 鼠在 I - L1 /
接触 过敏 原时不 能增 加 S . P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平 。 由此 作者 推 断, 当小 鼠吸人过 敏原 后 , I - I .3存在 的情 况 在 L4 L1 /
在人 类 的哮 喘 中 ,P D也 许起 到相 似 的有 益 作 用 , S— 但到 目前 为止作者 没有 见到 相关研 究报道 。 D io am n等 发现哮 喘患者 中血清 S . P D的水平 较正 常人是 升高 的 , 接 触 过 敏 原 2 在 4 h后 S . P D的 水平就 开始增 加 。在这些 患 者 当 中 ,PD水平 与肺 S. 功能 的降低成 正相 关 , 随着糖 皮质 激素 的应用 , 且 临 床症状 的好 转 ,P D水 平也 随 之 下 降。所 以 , 清 S. 血 S . 许可 以 作 为哮 喘 患 者 支气 管炎 症 程 度 的血 PD也
的 S. S. PA、P D两 类 , 两 者 可 降 低 肺 泡 表 面 张 力 , 前 后两 者则 主要 调节 肺 免 疫 功能 。 随着 对 S . PD研 究 日益增 多 , 们发现 它不 仅能参 与清 除病原 体 , 参 人 还 与免疫 、 炎症 及 过 敏 反应 的调 节 ¨ , 在 临床 中 的 J其 研究也 越来越 受到人 们 的重视 。
S. P D的过表 达会使气 道反应 性 降 低 , 道 内嗜 酸性 气 粒 细胞减 少 。这都 提示 S . 过 敏性 炎 症 中起 着 PD在 有 益 的作 用 。 Lu等 将 人 重组 S ・ i P D滴 人 哮 喘 模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王劲;王丹(综述);曾凌空(审校)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52)1
【摘要】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ARDS)是新生儿期严重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其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PS替代、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
PS的替代治疗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独特治疗方式之一,PS的使用能显
著改善患儿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本文就nARDS的治疗过程中,PS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机、重复给药等方面作一综述。
【总页数】8页(P72-79)
【作者】王劲;王丹(综述);曾凌空(审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05
【相关文献】
1.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丙氨酰谷氨酰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3.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与气管插
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研究4.微创注
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表面活性蛋白B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蛋白B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刘钦;顾仕苓;唐晓莲;王万能;周继红【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分布于肺泡内衬的一类磷脂蛋白复合物。
而由于磷脂具有两亲性,能与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的特异性蛋白相互作用而在肺泡中排列形成磷脂单分子层,从而发挥其降低气液界面表面张力的作用。
肺表面活性蛋白B (surfactant protein B,SP-B)是肺表面活性蛋白最为重要的特异性蛋白,它的异常常常引起肺部各种疾病,因此SP-B在肺功能维持和修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P-B具有类似于阿米巴穿孔肽超蛋白家族成员的结构,属于鞘脂激活蛋白样蛋白超家族蛋白(SAPLIPs)。
通过分析脂质-蛋白相互作用和SP-B的构效关系特点,为基于类似物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8页(P91-98)【关键词】肺表面活性蛋白B;结构;构效关系;脂质-蛋白相互作用【作者】刘钦;顾仕苓;唐晓莲;王万能;周继红【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400042;;[1]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400042;;[1]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400042;;[1]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400042;;[1]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发挥功能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总量的10%[1-2]。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PPT课件
02
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 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和 治疗方法,提高肺部疾病的治 愈率和患者生存率。
03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还能够推 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 创新,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和 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其成分、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发现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发现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 步的探索。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揭示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包括降低肺 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稳定性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研究进展
对于急性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等肺部疾病,肺表面活性物 质可能具有保护肺泡、减轻炎症
反应的作用。
针对肺癌等恶性肿瘤,研究肺表 面活性物质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 为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对肺部疾病治疗的影响和意义
01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有助于深 入了解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 科学依据。
1 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
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 过程,包括合成酶、合成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
研究者们研究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过程,包 括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等方面的研究。
3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调控
研究者们探讨了如何调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与代谢,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探索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03
开发新型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品或药物,提高肺部 疾病的疗效和患者生存率。
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特性的研究进展
f r ,h e l c me tte a y o e e tg n u u f ca tas s i c e s gy e h sz d Ac o d n l i r g e s o e t e r p a e n h r p ft c o e o s s ra t n lo i n ra i l mp a ie . h n c r i gy, s p o r s t
文就肺表面活性物 质相关蛋 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 关键词 】肺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 白;肺表 面活性 物质制剂 ;肺损伤 【 中图分类号 】R65 6. ;R332 5 【 文献标识码 】A
Re e r h p o r s ft h r c e itc f e do e us s a c r g e s o he c a a t r si so n g no
【 bt c】 A p sn, a vsg i s aist t e bo a o ploa re n hs n n— A s at r t r et n i etao net at nr 1 f u nr s f t t a a t e m y n i tn m f a m m y u a a i i h
s— PA抑制 P 磷脂 的分泌及刺 激 P S s脂质 体 ( 主要 是 D P P C) 的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s — PA与细 胞表 面的 P 3结合 6
肺表 面活性 物质( umoaysr e n, S 最早 由 Mak p l n r uf t tP ) aa c— l 在 肺泡腔 内 的液体 层 中发 现。随 着研 究 的深 入 , t t n i n Sr t ao 等… 发现 P 由肺泡 Ⅱ上皮细胞 ( l oa t eⅡ e i e a s是 a el p v ry pt l l h i
肺表面活性物质SP-A和SP-D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第42卷第12期2020年12月V ol.42No.12Dec.2020doi :10.3969/j.issn.1008-0589.202005020肺表面活性物质SP-A 和SP-D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周益民1,杜晓敏2*(1.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北邢台054000;2.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河北邢台054000)中图分类号:S85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589(2020)12-1296-06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 )是由肺泡Ⅱ型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质和蛋白质混合物,它们可以在呼气结束时保持肺泡不塌陷,其中亲水性表面活性蛋白(Surface active protein,SP )A (SP-A )和D (SP-D )在天然免疫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SP-A 和SP-D 能与各种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成分相互作用,具有绑定和凝集病原体的作用;二者也对细菌的生长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SP-A 和SP-D 与免疫细胞协同激活各种细胞的功能,如SP-A 和SP-D 参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氧化机制。
此外,通过与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结合,SP-A 和SP-D 调节炎症细胞反应,如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SP-A 和SP-D 同属于具有凝集素域与胶原结构的胶原凝集素族群,胶原凝集素涉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在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一定作用。
二者单体具有相似的特征结构:(1)氨基酸末端包含着一个短的亚基间形成的二硫键;(2)重复的GLY-X-Y 组成的类胶原蛋白结构域;(3)一个颈部区域;(4)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RD ),SP-A 和SP-D 通过CRD 识别特异性的脂质,CRD 良好的特异性使其在各种微生物和PAMPs 的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钙依 赖 方式结 合 微生 物糖 基 。一 个单 位 s P—A相 对
分子 质 量 为 2 3 k a P—A 的一 级 结 构 由 N端 8~ 6 D 。S 区、 糖识 别域 ( R 、 区 和胶 原 样 区 ( L 4部 分 C D) 颈 C R)
研 究表 明先 天性 或 继 发性 肺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质 或量 的
、
表面 活性 物质 的生 物学特 性
1 表 面 活性物 质 的基 本 结构 : 表面 活性 物质 的 . 肺
结 构在不 同种 属 间 非 常 类 似 , 括 约 9 % 的 磷 脂 和 包 0 1 %的表 面活 性 蛋 白。磷 脂 的 主 要成 分 是 磷 脂 酰 胆 0 碱 , 中 二 饱 和 酯 酰 卵 磷 脂 ( iam t 1h sht y. 其 dp l i yp 0p a d 1 0 i
异 常 是 急 性 肺 损 伤 ( c t ln n r ,A I / aue u gi uy L ) 急性 呼 j
吸窘 迫 综 合 征 ( c t rsi t irs sn rm s aue epr o ds es ydo e 。 ar y t
A D ) 要 的发病 机 制 之 一 。 近年 来 随 着 对 肺 表 面 R S重
脂, 具有 直 接降低 表 面张力 功能 。此 外还 有其 他 的磷 脂 形 式 , 磷脂 酰 甘 油 , 如 磷脂 酰 肌 醇 , 脂 酰 乙醇 胺 , 磷 磷脂 酰丝 氨酸 和鞘 磷 脂 磷酸 二酯 酶 等 一 些 小 分 子磷 脂 和 中性脂 质 。磷 脂 酰胆 碱 由肺 泡 Ⅱ型 上 皮 细 胞 在 内质 网 内合 成 , 而后 通过 高尔基 体转 运 到板 层体 内贮 存 。在板 层体 内卵 磷 脂 与表 面 活性 蛋 白结 合 成 双 分 子层 后 以胞外 分泌形 式 分泌 到肺 泡腔 中 , 成有 一 定 形 规律 的管 状结 构 (u ua yl , M, 髓 体 ) 布 于 tb lrm e n T 管 i 分 气 一液交 界 面 , 持 肺 泡 形 态 的稳 定 。随 着 呼 吸 运 维 动 , 些 T 在 肺 泡 内可形 成 更 小 的囊 泡 状 物 质 , 这 M 被 Ⅱ型肺 泡上 皮细胞 重 新 摄 取 参 加再 循 环 或被 巨 噬细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ә通讯作者:E ̄mail:1456608926@qq.com 综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廖霞ꎬ邓立普ә(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ꎬ湖南衡阳㊀421002)[摘要]㊀国内外研究表明ꎬ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ꎬPS)异常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发生㊁发展关系密切ꎮ因此ꎬ临床上对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的替代疗法也日益重视ꎮ本文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㊁急性肺损伤后的变化及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ꎮ[关键词]㊀肺表面活性物质ꎻ急性肺损伤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ꎻ替代疗法[中图分类号]㊀R563㊀[文献标识码]㊀B㊀[文章编号]㊀1001-5639(2020)01-0093-04doi:10.3969/j.issn.1001-5639.2020.01.032㊀㊀PS最先在肺泡腔内的液体层中发现ꎬ随后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ꎬ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ꎬ是一种磷脂蛋白混合物ꎬ由90%脂类和10%蛋白类组成的复杂混合物ꎮ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ꎬ前者约40%ꎬ是PS含量最多的亚成分[1]ꎬ也是主要的活性成分[2]ꎬ后者约10%ꎮ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包括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associatedproteinAꎬSP ̄A)㊁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associ ̄atedproteinBꎬSP ̄B)㊁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proteinCꎬSP ̄C)和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associatedpro ̄teinDꎬSP ̄D)ꎮ四种表面活性蛋白起着重要的作用[3]ꎬ其中SP ̄A含量最多ꎬ占50%~70%ꎮSP ̄B及SP ̄C为小分子疏水性表面活性蛋白ꎬ主要参与表面张力的调节ꎻSP ̄A及SP ̄D是大分子亲水性表面活性蛋白ꎬ主参与肺宿主防御功能[4]ꎮ目前又发现两种新的肺SP(SP ̄Gꎬ ̄H)[1]ꎬ其与SP ̄A㊁B㊁C㊁D在结构上并不相同ꎬ但是却既表现出类似的SP ̄B㊁C物理化学性质[5]ꎬ具有调节肺泡表面张力的功能和性质ꎬ又具有SP ̄A㊁D的免疫功能ꎬ并且具有免疫调节功能[6]ꎮ本文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㊁急性肺损伤后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ꎮ1㊀PS的生理功能㊀㊀PS的生理活性及功能[7 ̄9]:(1)肺泡表面张力ꎬ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ꎮ(2)保持肺顺应性ꎮ(3)防止肺水肿ꎬ使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达到液体平衡ꎮ(4)参与呼吸道免疫调节ꎬ增加呼吸道防御功能ꎮ磷脂与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共同作用决定了PS功能的正常发挥ꎬ其中最重要的是疏水性SP ̄B㊁SP ̄C在肺呼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10]ꎮ呼气时ꎬSP ̄C可以引起一些脂质和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脱离PS液面ꎬ并形成三维折液面ꎬ而SP ̄B则稳定PS的三维结构ꎮ吸气时ꎬ二者共同协助PS的重新分布于肺泡表面[11]ꎮ实验证明ꎬ敲除SP ̄B基因可致小鼠出现致命性呼吸衰竭和肺不张[12]ꎮSP ̄B除了能降低泡表面张力外ꎬ还有一定抗菌活性和保护肺免受低氧肺损伤的功能[13]ꎮSP ̄A㊁SP ̄D在肺免疫系统中抵御呼吸道的各种病原体ꎬ通过聚集㊁促凋亡和调理素作用ꎬ以及活化吞噬细胞㊁抑制细菌生长与调控炎症反应等机制ꎬ识别和消灭病原体[14]ꎮ另外ꎬSP ̄A㊁SP ̄D还可通过维持肺巨噬细胞的平衡状态来抑制或促进炎症因子的产生[15]ꎬ从而起到维持肺部免疫稳态的作用ꎮ有相关的临床研究可以支持这个结论[16]ꎮ其中SP ̄A通过降低肺表面张力ꎬ对炎症因子及过氧化物等来保护肺组织ꎬ对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7 ̄18]ꎬ可促磷脂从板层体形成管状髓鞘以及向脂质单层转化[19]㊁调节PS代谢[20]㊁抑制磷酶A2水解磷脂[21]㊁增强PS对抑制因子的抵抗力㊁参与免疫调节等[22]ꎬ其表达减少是急性肺损伤的重要机制[23 ̄24]ꎮ2㊀PS在ALI中的作用㊀㊀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ꎬALI)是各种直接和间接致伤因素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ꎬ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ꎬ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ꎮ以肺容积减少㊁肺顺应性降低㊁通气/血流比值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ꎬ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ꎬ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ꎬ其发展至严重阶段表现为ARDSꎬ甚至严重时可发展为MODSꎮ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㊁发展中ꎬ炎性细胞㊁炎性介质㊁内毒素成分及自由基等都参与并加重了肺损伤ꎬ使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ꎬPS)分泌改变ꎬ同时抑制PS的活性[25]ꎬ使PS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26 ̄27]或PS存在的代谢形式发生改变ꎮ而PS的这些变化又反作用使肺损伤加重ꎬ形成了恶性循环ꎮ3㊀ALI对PS的影响㊀㊀肖燕等[28]的实验发现ꎬ大鼠油酸性急性肺损伤时ꎬ大鼠肺泡灌洗液中SP ̄A㊁SP ̄B含量显著降低ꎬ并在解霞等[29]的实验研究中再次证明ꎬ并表明新生儿ALI/ARDS在急性期肺泡灌洗液中SP ̄A㊁SP ̄B的含量明显降低ꎬ提出这可能与AT ̄39Ⅱ肿胀㊁脱落㊁空泡样变性㊁板层体排空或空泡样变性ꎬ导致SP ̄A㊁P ̄B合成和分泌减少ꎬ但随着病情好转ꎬAT ̄Ⅱ功能恢复ꎬSP ̄A㊁SP ̄B水平上升ꎮ在多项实验[24ꎬ30]中表明ꎬ应用脂多糖模拟急性肺损伤后ꎬ肺组织中SP ̄A的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在前36h一过性升高ꎬ然后显著降低ꎬ这一变化规律表现出SP ̄A在某种程度上的代偿能力较强ꎮ陈庆海[31]在血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与小儿急性肺损伤评分的关系研究中表明ꎬ急性肺损后患儿血清SP ̄D水平升高ꎮFuji ̄ta[32]等进行动物研究认为ꎬ肺损伤血清中SP ̄D增高的原因是肺损伤后肺泡膜及血管的通透性增加ꎬSP ̄D从肺上皮屏障漏出至血液中ꎬ并且血清SP ̄D水平可以反映肺泡膜通透性程度ꎮ也有研究[33]发现ꎬ痰液中SP ̄D水平则与血清水平相反ꎬ这可能由于损伤后SP ̄D由正常的四聚体变为单聚体使肺血管的通透性增加ꎬSP ̄D由肺泡向血清中转运容易导致血液中SP ̄D水平增加ꎬ痰液中SP ̄D水平降低[34]ꎮ而肺组织失去SP ̄D的保护作用ꎬ进一步导致肺功能受损ꎮPosion等[22]的研究表明ꎬ急性肺损伤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总体水平降低ꎬ其降低的因素有:(1)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伤和TNF ̄α㊁IL的抑制作用ꎬ使肺泡表面活性质分泌减少ꎮ(2)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蛋白酶溶剂活性增强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解增加ꎮ(3)肺毛细血管损伤ꎬ导致膜通透性增加ꎬ使肺表面活性蛋白通过受损伤的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水平进一步降低ꎮ4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4.1㊀PS用于ALI/ARDS临床监测指标㊀Posion等[35]研究提出ꎬ多发伤导致的急性肺损伤患者肺组织中SP ̄A水平降低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ꎬ由此说明肺表面活性物质尤其SP ̄A水平可作为肺损伤的疾病诊断㊁病情分析㊁治疗及预后的参考依据ꎮ而陈庆海[31]则认为ꎬ急性肺伤后患儿血清SP ̄D水平升高程度也可间接反映早期肺损伤的程度ꎬ并且与多脏器功能衰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价ALI/ARDS患者肺损伤程度并预测病死率[36 ̄38]ꎮ谢露[39]与解霞等[29]的研究结果均说明SP ̄A㊁SP ̄B水平的变化可反映新生儿ALI/ARDS病情程度ꎮ对SP ̄A㊁SP ̄B水平进行动态监测ꎬ不仅对ALI/ARDS早期诊断具有意义ꎬ而且对评价肺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ꎮ4.2㊀PS在ALI中的替代疗法㊀自1959年ꎬAvery与Mead最早开始探索在ALI中以PS作为替代疗法[41]ꎮ1980年Fuji ̄ware等[42]第一次从牛肺灌洗中提取得到具有活性的PS制剂ꎬ并在用于治疗婴幼儿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ꎬ由此被医药界广泛重视ꎮ直至2010年ꎬ使用PS替代治疗的病例超过10万人ꎬ且显著降低了病死率ꎮPS是治疗ALI/ARDS的有效手段ꎬ已在肺源性和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使用ꎬ临床上已常规应用于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ꎮ使用PS替代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已被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公认ꎬ并认为PS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肺损伤ꎬ可作为肺保护制剂[43]ꎮ应用外源性PS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ꎬ改善氧合ꎬ减少呼吸机的使用[44]ꎮ目前认为ꎬ无论肺内源性或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ꎬ均应早期积极使用PS[45]ꎬ且实验证明使用PS治疗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的效果与治疗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效果比较ꎬ后者疗效更好ꎬ对患儿健康的改善作用更明显[46]ꎬ并且在治疗外源性急性肺损伤时ꎬ不需要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47 ̄48]ꎮ㊀㊀目前ꎬPS制剂按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四类:(1)人工合成PS制剂ꎮ(2)动物源性天然制剂ꎮ(3)改良天然制剂ꎮ(4)重组PS[49]ꎮ基础及临床研究对PS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ꎮ目前ꎬ应用于临床的PS制型主要是来源于猪或牛肺的天然制剂ꎬ此外还有人羊水来源的PS天然制剂ꎮ尽管对早产儿预防性使用人羊水来源PS能显著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ꎬ但经过长时间随访ꎬ发现人羊水来源PS的治疗与经治疗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具有很大相关性ꎬ且因人羊水来源的PS制剂存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潜在风险ꎬ所以并未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50]ꎮ不同类别的制剂ꎬ其安全性㊁成分及疗效在临床上受到了极大关注ꎮ动物源性天然PS制剂治疗效果理想ꎬ但其经济成本高ꎬ且可能传播动物传染性疾病ꎬ亦可能发生免疫排斥反映ꎬ因此研发人工合成PS制剂意义重大[51]ꎮ人工合成PS制剂的成分与天然制剂相似ꎬ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不断提高ꎬ但PS人工合成制剂磷脂成分的复杂程度仍然远不及天然制剂ꎮ早期研发的PS人工合成制剂ꎬ对改善新生儿NRDS有效ꎬ但与天然制剂相比ꎬ后者对患者症状改善的时间更早ꎬ且更能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52]ꎮ随着不断的对PS成分和功能深入研究ꎬ新研发的PS人工合成制剂CHF5633ꎬ添加了SP ̄B㊁SP ̄C类似物ꎬ并含有DPPC和1 ̄棕榈酰 ̄2 ̄油酰基 ̄锡 ̄甘油 ̄3 ̄磷脂酰甘油这两种磷脂[53]ꎮSweet等[54]在研究使用CHF5633治疗27+0~33+6周龄的NRDS患儿过程中未发生相关不良事件ꎬ而且在患儿血液样本中未发现CHF5633或针对任一蛋白类似物抗体ꎮ另外ꎬRey ̄Santano等[55]的实验结果显示ꎬ与来源于猪肺的PS相比较ꎬCHF5633对减轻实验动物的肺损伤效果更佳ꎬ并且使脑部血液灌注与氧合功能改善更显著ꎮ㊀㊀PS的给药方式非常重要ꎬ常规进行气管插管内给药的效果相对稳定ꎬ其给药迅速ꎬ起效快ꎮ而传统的方法在给药时需断开呼吸机ꎬ给药过程患儿处于缺氧状态ꎬ操作复杂㊁易污染ꎬ并且给药后药物在肺内分布不均[56]ꎮ新生儿气道黏膜娇嫩并相对狭窄ꎬ易阻塞而出现呼吸困难ꎬ尤其在给药时会受患儿自主呼吸的影响ꎬ患儿呼气时会将药液喷出ꎬ并加重病情ꎮ近年来ꎬ对改良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ꎬ并且在新生儿肺内/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中获得应用ꎮ改良法注入PS是以不间断机械通气为保障的同时ꎬ通过正压通气将药物注入两肺内[46]ꎬ避免患儿因自主呼吸将药液喷出ꎬ保证了用药剂量的准确性ꎬ能减少药液在某一部位积聚ꎬ有利于药物持续均匀进入肺泡ꎬ避免阻塞气道ꎬ不易出现患儿呼吸困难的情况ꎬ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操作人工按压气囊时用力不均而导致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ꎮ49改良法注入PS可有效改善氧合㊁改善肺部病变ꎬ提高总体疗效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6 ̄57]ꎮ5 总结与展望㊀㊀PS的改变对急性肺损伤发生㊁发展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肯定ꎬPS替代疗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ꎬ其疗效已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证实ꎮ且治疗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优于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ꎬ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ꎮ改良法注入PS能有效提高总体疗效ꎬ改善氧合㊁改善肺部病变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ꎮ但其给药剂量㊁方法及制剂的选择还需不断探索深入ꎮ目前ꎬ临床使用广泛的天然制剂价格昂贵ꎬ人工合成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发ꎮPS能有效改善ARDS患儿氧合并降低呼吸机条件ꎬ但对于能否降低ARDS的死亡率目前尚有争议ꎮPS与其他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联合治疗ꎬ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也是今后肺损伤领域的研究热点ꎮ[参考文献][1]㊀ParraEꎬPérez ̄GilJ.Compositionꎬ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 ̄tiesdefineperformanceofpulmonarysurfactantmembranesandfilms[J].ChemPhysLipidsꎬ2015ꎬ185(1):153 ̄175. [2]㊀ZhangHꎬFanQꎬWangYEꎬetal.Comparativestudyofclinicalpul ̄monarysurfactantsusingatomicforcemicroscopy[J].BiochimBiophysActaꎬ2011ꎬ1808(7):1832 ̄1842.[3]㊀陈超.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开发及临床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ꎬ2003ꎬ24(7):407 ̄412.[4]㊀谢璐ꎬ尹晓娟.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ꎬ2012ꎬ20(3):235 ̄237.[5]㊀RauschFꎬSchichtMꎬPaulsnFꎬetal.SP ̄Gꎬaputativenewsurfac ̄tantprotein ̄tissuelocalizationand3Dstructure[J].PLoSOneꎬ2012ꎬ7(10):47789.[6]㊀SchichtMꎬRauschFꎬFinottoSꎬetal.SFTA3ꎬanovelproteinofthelung:three ̄dimensionalstructureꎬcharacterisationandimmuneacti ̄vation[J].EurRespirJꎬ2014ꎬ44(2):447 ̄456. [7]㊀张摇波ꎬ卢兆桐.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特性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ꎬ2011ꎬ13(5):461 ̄464. [8]㊀FamuyideMEꎬHasdayJDꎬCarterHCꎬetal.Lunginflammationinamurinepneumoniamodel[J].PediatrResꎬ2009ꎬ66(2):162 ̄163.[9]㊀BedoretDꎬWallemacqHꎬMarichalTꎬetal.Lunginterstitialmacro ̄phagesalterdendriticcellfunctionstopreventairwayallergyinmice[J].JClinInvestꎬ2009ꎬ119(12):3720 ̄3723.[10]㊀Lopez ̄RodriguezEꎬPérez ̄GilJ.Structure ̄functionrelationshipsinpulmonarysurfactantmembranes:frombiophysicstotherapy[J].BiochimBiophysActaꎬ2014ꎬ1838(6):1568 ̄1585.[11]㊀AlbertRK.Theroleofventilation ̄inducedSurfactantdyfunctionandatelectasisincausing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AmJRespirCritCareMedꎬ2012ꎬ185(7):702 ̄708. [12]㊀HickeyMMꎬRichardsonTꎬWangTꎬetal.ThevonHippellindauChuvashmutationpromotespulmonaryhypertensonfibrosisinmice[J].JClinInvestꎬ2010ꎬ120(3):827 ̄839.[13]㊀VieiraFꎬKungJwꎬBhattiF.StructureꎬgeneticsandfunctionofthepulmonaryassociatedsurfactantproteinsAandD:theextra ̄pul ̄monaryroleoftheseCtypelectins[J].AnnAnatꎬ2017ꎬ211:184 ̄201.[14]㊀GardaiSJꎬXiaoYQꎬDickinsonMꎬetal.BybindingSIRPalphaorcalreticulin/CD91ꎬlungcollectinsactasdualfunctionsurveil ̄lancemoleculestosuppressorenhanceinflammation[J].Cellꎬ2003ꎬ115(1):13 ̄23.[15]㊀MackayRMꎬGraingeCLꎬLauLCꎬetal.AirwaysurfactantproteinDdeficiencyinadultswithsevereasthma[J].Chestꎬ2016ꎬ149(5):1165 ̄1172.[16]㊀GREENEKEꎬWRIGHTJRꎬSTEINBERGKPꎬetal.Serialchan ̄gesinsurfactant ̄associatedproteinsinlungandserumbeforeandafteronsetofARDS[J].AmJRespirCritCareMedꎬ1999ꎬ160(6):1843 ̄1850.[17]㊀WHEELERARꎬBERNARDGR.Acutelunginjuryandthe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clinicalreviewJ[J].Lancetꎬ2007ꎬ369(9572):1553 ̄1564.[18]㊀CasalsC.RoleofsurfactantproteinA(SP ̄A)/lipidinteractionsforSP ̄Afunctionsinthelung[J].PediatrPatholMolMedꎬ2001ꎬ20(4):249 ̄268.[19]㊀JainDꎬDodiaCꎬSandraRꎬetal.SP ̄AisnecessaryforincreasedclearanceofalveolarDPPCwithhyperventilationorsecretagogues[J].AmJPhysiolLungCellMolPhysiolꎬ2003ꎬ284(15):759 ̄765.[20]㊀ChabotSꎬKoumanovKꎬLambeauGꎬetal.Inhibitoryeffectsofsur ̄factantproteinAonsurfactantphospholipidhydrolysisbysecretedphosholipasesA2[J].JImmunolꎬ2003ꎬ171(12):995 ̄1000. [21]㊀YaoLJꎬFraherLJꎬVeldhuizenRAꎬetal.Effectsofalveolarsurfac ̄tantaggregatesonT ̄lymphocteproliferation[J].BiochimBiophysActaꎬ2001ꎬ1535(3):266 ̄274.[22]㊀SilveyraPꎬFlorosJ.Geneticcomplexityofthehumansurfactant ̄associatedproteinsSP ̄A2[J].Geneꎬ2013ꎬ531(2):126 ̄132. [23]㊀舒华林ꎬ魏克伦ꎬ尚云晓ꎬ等.急性肺损伤幼鼠肺泡II上皮细胞和SP ̄A变化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ꎬ2008ꎬ10(4):504 ̄508.[24]㊀Perez ̄GilJꎬWeaverTE.Pulmonarysurfactantpathophysiology:currentmodelsandopenquestions[J].Physiology(bethesda)ꎬ2010ꎬ25(3):132 ̄141.[25]㊀李摇瑞ꎬ周立新.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与急性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ꎬ2012ꎬ48(24):4141 ̄4142. [26]㊀KingBAꎬkingmaPS.SufactantproteinDdeficiencyincreaselunginjuryduringeadotoxemia[J].AmJRespirCellMolBiolꎬ2011ꎬ44(5):709 ̄715.[27]㊀SatoAꎬWhitsetlJAꎬScheuleRkꎬetal.Surfactantprotein ̄Din ̄hinitslunginflammationcausedbyventilationinprematureꎬnew ̄bornlambs[J].AmJRespirCritCareMedꎬ2010ꎬ181(10):1098 ̄1105.[28]㊀肖燕ꎬ崔社怀ꎬ沈俞菊ꎬ等.急性肺损伤发病过程中IL ̄6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 ̄A㊁SP ̄B的关系研究[J].军事医学ꎬ2008ꎬ32(3):261 ̄263.[29]㊀解霞ꎬ王秋霞ꎬ常明ꎬ等.新生儿ALI/ARDS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和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广东医学ꎬ592018ꎬ39(16):2433 ̄2436.[30]㊀王立东ꎬ张黔ꎬ李凯.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ꎬ2014ꎬ33(4):297 ̄301.[31]㊀陈庆海.血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与小儿急性肺损伤评分的关系研究[J].河北医药ꎬ2018ꎬ40(4):494 ̄501. [32]㊀FujitaMꎬShannonJMꎬOuchiHꎬetal.SerumsurfactantproteinDisincreasedinacuteandchronicinflammationinmice[J].Cyto ̄kineꎬ2005ꎬ31(1):25 ̄33.[33]㊀刘双林ꎬ沈奕播ꎬ李琦ꎬ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时血清和痰液中SP ̄D的变化和临床意义[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ꎬ2013ꎬ6(2):26 ̄29.[34]㊀SchlehCꎬRothen ̄RutishauserBMꎬBlankFꎬetal.SurfactantPro ̄teinDmodulatesallergenparticleuptakeandinflammatoryre ̄sponseinahumanepithelialairwaymodel[J].RespirResꎬ2012ꎬ13(1):25 ̄35.[35]㊀PisonUꎬObertackeUꎬSeegerWꎬetal.SurfactantproteinA(SP ̄A)isdecreasedinacuteparenchymallunginjuryassociatedwithpolytrauma[J].EurJClinInvestꎬ1992ꎬ22(11):712. [36]㊀KingBAꎬKingmaPS.SurfactantprotinDdficiencyincreaseslunginjuryduringendotoxemia[J].AmJRspirCellMolBiolꎬ2011ꎬ44(5):709 ̄715.[37]㊀GaunsbaekMQꎬRasmussenKJꎬBeersMFꎬetal.LungsurfactantproteinD(SP ̄D)responseandregulationduringacuteandchron ̄iclunginjury[J].Lungꎬ2013ꎬ191:295 ̄303.[38]㊀DetermannRMꎬRoyakkersAAꎬHaitismaJJꎬetal.PlasmalevelsofsurfactantproteinDandKL ̄6forevaluationoflunginjuryincriti ̄callyill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J].BMCPulmMedꎬ2010ꎬ10:6.[39]㊀谢露ꎬ王钰ꎬ曲雯雯ꎬ等.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活性蛋白B的表达[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ꎬ2012ꎬ6(9):178 ̄180.[40]㊀HaitsmaJJꎬPapadokosPJꎬLachmmanB.Surfactanttherapyfora ̄cutelunginjury/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J].CurrOpinCritCareꎬ2004ꎬ10(1):18 ̄22.[41]㊀FujiwareTꎬMaetaHꎬChaldSꎬetal.Artificialsurfactanttherapyinhyaline ̄membranedisease[J].lancetꎬ1980ꎬ315(8159):55 ̄59. [42]㊀EngleWA.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CommitteeonFetusandNewborn.Surfactant ̄replacementtherapyforrespiratorydis ̄tressinthepretermandtermneonate[J].Pediatricsꎬ2008ꎬ121:419 ̄432.[43]㊀KumarRꎬJambkarNAꎬMarcvskyAMꎬetal.Towardanevidence ̄basedproposalforthebestminimalimmunohistochemicalpaneltoinfeilungcarcinomainmetastaticsupraclavicularlymphnode[J].AnnDiagnpatholꎬ2014ꎬ18(2):53.[44]㊀夏宁ꎬ叶巍岭ꎬ杨代秀ꎬ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内/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研究[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ꎬ2014ꎬ29(2):90 ̄93.[45]㊀曹瑶凡.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内/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ꎬ2018ꎬ15(31):32 ̄35.[46]㊀李建华.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ꎬ2015ꎬ28(14):868 ̄870.[47]㊀汪薇ꎬ孙波.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小二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ꎬ2007ꎬ14(2):96 ̄99.[48]㊀李百玲ꎬ柴家科ꎬ胡泉ꎬ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重度烧冲复合伤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5ꎬ95(2):133 ̄137.[49]㊀RamanathanR.Choosingarightsurfactan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treatment[J].Neonatologyꎬ2009ꎬ95(1):1 ̄5. [50]㊀HallidayHL.Surfactants:pastꎬpresentandfuture[J].JPerina ̄tolꎬ2008ꎬ28(1):47.[51]㊀CurstedTꎬCalkovskaAꎬJohanssonJ.Newgenerationsyntheticsurfactants[J].Neonatologyꎬ2013ꎬ103(4):327 ̄330. [52]㊀SollRFꎬBlancoF.Naturalsurfactextractversussyntheticsurfac ̄tantfor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CochraneDa ̄tabaseSystRevꎬ2001ꎬ2(2):144.[53]㊀SeehaseMꎬCollinsJJꎬKuypersꎬetal.NewsurfactantwithSP ̄BandCanalogsgivessurvivalbenefitafteractivationinpretrmlambs[J].PLoSOneꎬ2012ꎬ7(10):47631.[54]㊀SweetDGꎬTurnerMAꎬStranakZꎬetal.Afirst ̄in ̄humanclinicalstudyofnewSP ̄BandSP ̄Cenrichedsyntheticsurfactant(CHF5633)inpretermbableswith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ArchDisChildFetalEdꎬ2017ꎬ102(6):497 ̄503. [55]㊀VillarJꎬBlancoJꎬKacmarkRM.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 ̄dromedefinitionL:doweneedachange?[J].CurrOpinCritCareꎬ2011ꎬ17(1):13 ̄17.[56]㊀上官华英ꎬ魏刚ꎬ傅碧云ꎬ等.经器官导管改良法推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ꎬ2014ꎬ10(4):1065.[57]㊀吴庆波ꎬ詹海荣.改良法注入非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内/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ꎬ2017ꎬ42(6):755 ̄760.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呼吸机参数
11
PS用法
12
RDS
13
气管注入法与雾化吸入法的比较
优点
气管注入
剂量大 给药迅速 起效快
雾化吸入 肺内分布均匀(病变均匀时)
干扰少,易统一操作方法
缺点
肺内分布相对不均匀 进入肺内液体多 受操作方法影响大
给药时间长 起效较慢
• 促进肺液吸收和清除 • 保护小气道粘膜完整,防止气压伤 • 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表面张力 • 局部免疫防御功能(SP-A的作用)
6
PS功能
P=2T/r
7
缺乏PS的肺泡
8
PS替代疗法的临床作用
• 明显降低婴儿死亡率(40~60%) • 减少患儿对氧及呼吸机的需要(PIP,PEEP及MAP) • 明显降低肺部气漏发生率(指气胸、肺间质气肿) • 减少了早产儿肺外并发症,如脑室内出血(IVH), 坏死
均匀分布,减少气压伤和漏出血浆蛋白对PS抑制 缺点: 约40%患儿可能增加不必要费用
增加副作用的危险性(如气压伤和医源性感染) 干扰复苏抢救 可能将PS误注入一侧肺内或胃内 疗效: 气胸发生率及婴儿死亡率 严重IVH及ROP
17
治疗性给药
定义: RDS诊断明确后才给药,通常指生后3~6hr给药 早期治疗:生后2hr内给药 晚期治疗:生后3hr后给药
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9
PS
10
PS使用方法
• Survanta需低温保存,用前室温20min升温化冻 • 治疗总剂量为4ml/kg(100mg/kg),先用注射器抽取所需
药液,注射器联接上5-FG胃管。所取胃管长度为气管插管 导管长度+插管接头长度,把总剂量分成四等份 • 患儿体位从仰卧位右侧卧位胃管从插管接头侧孔进入 注入1/4剂量(1分钟后) 1/4剂量 (1分钟后) 左侧卧位 后两个1/4剂量,操作过程不中断机械通气
• 中性脂肪(10%)---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肪酸 • 蛋白质(10%)--- SP-A、SP-D、SP-B、SP-C
3
Constituents of PS
4
各类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
分类
名称
来源
成分
特点
天然 半合成 半合成 半合成
Human surfactant
Survanta
Infasurf Curosurf
潮气量过大可造成肺泡破裂
21
RCT
22
PS并发症 (2)
• 脑室出血(IVH): PS使用时脑血流速度短阵下 降
• 给药时短阵性心动过缓和血氧饱和度下降 • 气道阻塞 • 医源性感染
23
PS治疗无效的原因
• 极不成熟早产儿常并有肺部结构发育不全 • 宫内细菌感染 • 围产期窒息 • 肺水肿漏出肺泡腔的血浆蛋白抑制PS活性 • 动脉导管开放可导致出血性肺水肿 • PS肺内分布不均匀
健康足月妊 娠妇女的羊 水 猪肺组织匀 浆
牛肺生理盐 水灌洗液
磷脂,SP-A、SP-B, 易受到HIV及肝炎病
SP-C
毒污染,且来源有限
DPPC, SP-B, SP-C, 异种蛋白抗原性及动 还 添 加 了 DPPC , 棕 物病原体污染可能 榈酸,甘油三酯
DPPC,SP-B,SP-C
同上
猪组织
DPPC,SP-B,SP-C
PS中的主要磷脂成分 • 1980年,日本人藤原哲郎(Fujiwara)首次报道了应用牛PS治
疗10例新生儿RDS获得成功 • 80年代后期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后,PS已成为发达
国家新生儿呼吸急救的第一线药物
2
表面活性物质组成
• 磷脂(80%)---磷脂酰胆碱,主要为卵磷脂(DPPC)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
历史回顾
• 1929年,瑞典人von Neerqaard首次提出了肺内存在与肺扩张 有关的表面张力现象
• 1955年,Pattle 发现了肺内表面活性物质(PS)存在 • 1959年,美国人Avery和Mead提出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
新生儿RDS • 1961年,Clements发现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是天然
15
天然PS与合成PS比较
优点
天然PS
1 ~ 2hr症状减轻 肺顺应性改善早 PTX, ROP, CLD
合成PS 无动物抗原性
相对便宜
缺点
动物抗原性
12 ~ 18hr症状减轻 肺顺应性改善晚 合成PS(预防)PDA
16
预防性治疗
定义: 指生后30min内(RDS发病前)予以PS治疗 用法: 生后数分钟内,即行气管插管和气道注入PS,然后拔管 优点: 可迅速促进肺部膨胀,利于肺液吸收,促进PS在肺内
24
PS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 产前母亲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胎儿娩出后早期 给予PS治疗,比生后单独用PS疗效更高
• 糖皮质激素和PS协同作用明显降低肺气漏、 PDA、IVH发生率,提高了存活率
25
PS在其他呼吸疾病中的应用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
机理:胎粪可抑制PS活性 方法:气管-支气管PS灌洗法(剂量:15ml/kg , 浓度:5mg/ml)
优点:早期治疗与预防给药疗效相近,不影响复苏抢救 不会造成不必要浪费
缺点:RDS漏出的蛋白质抑制PS活性 PS分布不均匀 高压力+高浓度氧慢性肺病
18
PS用药原则
• 早期(预防性或早期治疗性给药) • 足量(100mg/kg) • 重复(首剂疗效欠佳时)
19
禁忌症
• 若实验室检查证实胎儿肺已发育成 熟,即羊水检查卵磷脂与鞘磷脂比 率 ≥ 2:1 或 磷 脂 酰 甘 油 ( PG ) >2mg%,无需使用PS
• 对于先天畸形或染色体异常不主张 用PS治疗
20
PS并发症 (1)
• 肺出血: PS治疗后肺血管阻力 肺血流量
出血性肺水肿,极低体重儿多见 • PDA发病率增加: 36~60%合并PDA
原因: 肺血管阻力 体循环压力>肺循环L R • 气压伤: PS使用后,若不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PIP)
• 新生儿重症肺炎 • 儿童ARDS
机理: 炎性渗出抑制PS活性 直接损害肺泡II型细胞
• 支气管哮喘
PS稳定小气道, 保护小气道粘膜完整,免疫调节
26
Thank You 27
14
单剂疗法 与多剂疗法
• 多剂疗法
氧及呼吸机的依赖 气胸发生率 婴儿病死率
• 原因 ----RDS时肺泡血浆蛋白渗出抑制内外源性PS活性
多剂疗法减少PS被灭活,提高肺内PS总量 • 第 2 剂 PS 指 征 : 首 剂 药 物 6 小 时 后 , 仍 需 机 械 通 气 和
FiO2 >0.3才能维持正常PaO2 • 第3或第4剂PS使用依病情而定,主张48h内给药。 • 两剂疗法与四剂疗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同上
人 工 合 Exosurf 成
新 一 代 KL4 人工合 成
外源性 外源性
DPPC、十六烷醇、 四丁酚醛
不含异源性蛋白,无 抗原性人工合成疏水性蛋白 用重组DNA技术合成 多肽、磷脂和脂肪酸
5
PS功能
•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容量,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 具有表面活性的磷脂---DPPC,具有向肺泡层表面(气液界面) 吸附并扩展形成单分子膜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