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ermani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流行
分布 亚洲流行最重,我国27个省份流行,东 三省位列其中。 流行环节 1)有肺吸虫卵污染水源的机会 2)在同一个小溪内必须有第一、二中间 宿主并存。 3)与饮食习惯有关
防治原则
开展健康教育 防止虫卵污染水源 积极治疗病人
致病
致病阶段 童虫、成虫 致病机制 化学性和机械性损伤(移行、寄居) 临床表现 胸肺型、脑型、肝型、腹型、皮肤型等 低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 病理过程 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瘢痕期
感染动物的肺 大体标本
脑型肺吸虫患者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1)查痰液、粪便中虫卵 2)脑脊液检查 3)皮下包块活检 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间接血凝、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扫描等 分子生物学检查:PCR、LAMP等
LOGO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Paragonimus
并殖吸虫
( 肺吸虫 P130)
全世界报道虫种近50,分布于31个国家;我 国发现并报道28种。寄生人体致病的有十余种,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肺 型并殖吸虫病和由斯氏并殖吸虫引起的皮下型并 殖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形态
成虫 7.5~12×4~6 ×3.5~5.0mm
成虫
虫卵 85~12蜷
雷蚴
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囊蚴
童虫
生活史小结
寄生部位:肺 感染时期:囊蚴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 终末宿主:人 第一中间宿主:短沟蜷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保虫宿主:肉食哺乳动物(犬、猫、狐、狼等)
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
202X
第九节 卫氏并殖吸虫病
是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寄生于人体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又名肺吸虫病。
1850年,Diesing在巴西水獭上发现,取名为粗壮双口吸虫(Distoma rude)。
01
1879年,Ringers最先在我国台湾葡籍人的尸体中发现肺吸虫,取名为杜氏双口吸虫( Distoma ringeil)。
卫氏并殖吸虫,属于吸虫纲、腹殖目、并殖科、并殖属。
虫卵:椭圆形,卵盖大,常略倾斜;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常位于正中央。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人、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体内(主要是肺脏),多形成囊包,当含成虫的囊包破裂时,虫卵会引起咳嗽并随痰液排出体外,部分虫卵会随痰咽下,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进入水中后,在25-30℃下,经2-3周发育为毛蚴,毛蚴遇到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川卷螺)后,钻入其体内,经胞蚴、雷蚴阶段,发育为尾蚴。
02
1899年,Braun将哺乳动物所获的肺吸虫改隶于并殖属,并以卫氏并殖吸虫作为模式种。
03
1930年,应元岳最先在我国大陆发现卫氏并殖吸虫。
04
发现与命名
分布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
在我国黑龙江、北京、山东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流行。
病原体
成虫:新鲜时深红色,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隆起,似半颗黄豆,约10×5×4mm。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两个睾丸左右并列。
04
加强粪管,不随地吐痰,防止虫卵污染水源;
05
治疗病人、带虫者。
06
预 防
01
50 ℃,3小时; 27 ℃,6小时; 10 ℃,10小时; 5 ℃,24小时;
卫氏吸虫
南方(南方山区)有光石溪流,风景秀丽,流水清澈见底,终 年不断,川卷螺/石蟹/孳生的极好场所
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
(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a.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及蝲蛄而感染 b.饮用含活囊蚴的生水而感染
c.生食野猪肉等转续宿主肉而感染
囊蚴的生活能力非常强 在一只溪蟹体内最多发现过 在14%黄酒中可存活18小时 在10~20%NaCl和12%酒精中可存活48小时 囊蚴对低温有一定抵抗能力,冬天溪蟹死后可存活7天。
“人兽共患病”,(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
主要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等)。我国,除西藏、新疆、 内蒙、青海、宁夏未报道外其他23个省/市/区均有存在 (人/动物均感染者达20个省市区)
生态环境: 流行区类型:
山区、丘陵、小溪 溪蟹型------大部分 蝲蛄型------东北、朝鲜
人兽共患疾病 :自然疫源地
(二)慢性期:
2、囊肿期(组织反应期)
脓肿内大量细胞浸润/集聚/死亡/崩溃/液化,脓肿内容 物 赤褐色黏稠液体,镜下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结 晶/ 虫卵,囊壁肉芽组织增生 周界清楚的结节状 虫囊。
X线:界线清楚的结节状虫囊。
Charcot Leyden Crystal
“虫囊”是卫氏并殖吸虫特征性病变
(四)尾蚴
肺吸虫尾蚴为微尾型的短尾蚴。
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五)囊蚴
囊蚴呈球形,直径约
300-400μm,可见肠支 和深色的排泄囊。
幼虫脱囊
A young
paragonimus hatching out of a metacercaria. This usually takes place in the duodenum of the animal host.
寄生虫学卫氏并殖吸虫ppt课件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 重要病原体,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 病变,主要症状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
5
形态
成虫
虫卵
肠支
口吸盘
子宫
腹吸盘
卵巢
睾丸
1.成虫: (1)椭圆形,长约1cm 左右,肥厚,背侧隆起, 腹侧扁平; (2)口吸盘位于前端, 腹吸盘位于虫体中部, 两者约等大; (3)两肠支呈波浪状; (4)生殖系统特殊: 两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 后1/3处;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于 腹吸盘两侧,卵巢呈分 叶状;卵黄腺密布虫体 两侧。
23
肺吸虫中间宿主孳生地
24
山川、溪沟(肺吸虫中间宿主-川卷螺及石蟹孳生地)
25
防 治
宣传教育,不生吃或半生吃溪 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首选药物:吡喹酮
26
15
致
病
危害:童虫-移行窜扰.成虫-定居寄生 临床分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童虫;食囊蚴后出现(2~30天)。 • 进入腹腔-血、脓性积液(嗜酸性WBC); • 进入腹壁-出血性、化脓性肌炎; • 侵入肝脏 -“ 虫蚀”样(纤维蛋白沉着) ; 针点状小孔; • 穿行于横隔、脾、肠-点状出血、炎症。 临床表现: • 轻者: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 • 重者: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 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
18
19脑型卫氏并ຫໍສະໝຸດ 吸虫 病患者20脑型卫氏并 殖吸虫病患 者(脑瘫)
21
诊 断
病原学检查:
痰(粪便)--虫卵
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
免疫学检查:ELISA法普遍使用
X线及CT检查:胸肺型及脑型
卫氏并殖吸虫
游走性皮下结节 活体检查、免疫诊断
卫氏并殖吸虫p134 Paragonimus westermani
• 通常称为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肺,
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
1. 成虫
成虫形态
椭圆形,虫体肥厚,腹面扁平,背面 隆起,似半颗黄豆,约10×5×4mm。 ♀♂同体。 口吸盘=腹吸盘,腹吸盘位于虫体中 横线之前。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两个睾丸左右 并列(主要形态特征) 。
病历
病人,男性,20岁,浙江山区农民。发热,咳嗽,痰中 带血14天,伴有胸痛,乏力,消瘦。在当地医院诊断为 细菌性肺炎,用抗生素治疗,上述表现没有减轻,痰呈 铁锈色而转入我院。经询问病史病人经常捕捉溪蟹生吃。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心脏(-),两肺可闻及散 在的中小湿啰音。肝脾正常。右下背有一小包块1*2cm, 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抗 酸杆菌(-)。痰液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胸片发现两肺 纹理增粗,有小囊样及隧道样改变。 入院诊断:肺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主要区别Ⅰ
卫氏并殖吸虫 椭圆型 7.5~12*4~6m m 斯氏狸殖吸虫 棱形 11~18.5*3.5~6mm
外形 大小 成虫
长:宽
口、腹吸盘 腹吸盘位置
2:1
几乎等大 体中线前
2.4~3.2:1
口吸盘<腹吸盘 体前1/3处
卫氏并殖吸虫
µ m×(48~60)µ m;
虫卵形态
大 小 : 中 等 大 小 , 约 (80~118) 形状:椭圆形; 颜色:金黄色;
卫氏并殖吸虫
成虫 内脏 移行: 移行:小肠
穿过肠壁
童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囊蚴
腹腔 穿过横膈 胸腔 肝脏) (肝脏)
肺
三、致病
肺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 组织中移行、窜扰、定居所引起。 急性期—主要是由童虫移行所致。症状
多出现在食入囊蚴后数天至1个月。 肠壁粘膜——出血性或脓性窦道 腹腔——混浊或血性积液 腹壁——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 肝脏——表面呈“虫蚀”状
流行因素: 流行因素:
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
犬、虎、豹、狼、狐、豹猫等均可成为其保虫宿 主。 粪便有入水的机会,及水中同时有第一和第二中 间宿主的存在。 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不良习惯。 生熟不分。
转续宿主:野猪、猪、兔、鼠、蛙、鸡、鸟 转续宿主:
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其转续宿主。
虫卵—呈椭圆形,有卵盖,较大,
且常略倾斜。
二、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生活史
二、生活史
随痰吐出或 随大便排出 入水, 入水 孵出 川卷螺
成虫
狐狼豹猫犬人
卵
毛蚴
胞蚴
被终宿主吞吃 在小肠脱囊
母 雷 蚴
子 雷蚴
尾蚴
肺脏
经内脏移行
逸出螺体,在水里 逸出螺体,在水里 钻进溪蟹喇蛄体内
慢性期—指虫体进入肺脏后引起的病变。
脓肿期---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 脓肿期 坏、出血及继发感染。 囊肿期---认为是虫体穴居引起细支气 囊肿期 管扩张及炎性增厚所致。 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移去,囊肿 纤维疤痕期 内容物被排出或吸收,囊内肉芽组织充填、 纤维化,形成疤痕。 以上3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器官中
卫氏并殖吸虫课件
寄生人体的成虫数量一般为20 寄生人体的成虫数量一般为20条左 20条左 常固定在某一部位, 右,常固定在某一部位,但也可移行至 其他组织和脏器。 其他组织和脏器。较为严重的损害是虫 体沿纵隔上移, 体沿纵隔上移,经颈动脉周围软组织上 ,经颈动脉管外孔和破裂孔上口而入颅 凹中,最后进入大脑。 凹中,最后进入大脑。
肺吸虫肺部病理标本
四、诊断
病原诊断: 病原诊断: 虫卵检查: 虫卵检查 : 从患者痰或粪便中检获虫卵即可 确诊。 确诊。 活组织检查: 活组织检查 : 皮下结节或包块手术摘除后病 理检查, 可发现童虫、 成虫或虫卵。 理检查 , 可发现童虫 、 成虫或虫卵 。 若虫体 已转移, 已转移 , 而仅见典型隧道样改变或嗜酸性肉 芽肿者,对诊断也同样有重要价值。 芽肿者,对诊断也同样有重要价值。
五、流行
分布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于亚洲 、 非洲 、 拉丁美洲等 30多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30 多 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分布于18个省 个省、 自治区。 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分布于18个省、市、自治区。 流行环节 传染源:除病人和带虫者外, 传染源:除病人和带虫者外,多种食肉动物是本虫的保虫 宿主;野猪、野鼠等可为转续宿主。 宿主;野猪、野鼠等可为转续宿主。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或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所致。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或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所致。一只 溪蟹可含有囊蚴数千个 一只蝲蛄含囊蚴上千个,64. 可含有囊蚴数千个, 溪蟹可含有囊蚴数千个,一只蝲蛄含囊蚴上千个,64.4% 的囊蚴位于蟹的头胸肌和足肌。 的囊蚴位于蟹的头胸肌和足肌。 易感人群:人群皆易感,感染率与饮食习惯有关。 易感人群:人群皆易感,感染率与饮食习惯有关。
三、致病
致病机理
肺吸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童虫和成虫所引起。 肺吸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童虫和成虫所引起。 虫体在组织及脏器内游走窜扰、定居、 虫体在组织及脏器内游走窜扰、定居、破坏而造成 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虫体的代谢产物等抗原物质能诱发人 体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囊蚴经口感染人体后, 体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囊蚴经口感染人体后,在小 肠内脱囊的童虫活力甚强,可穿透肠壁进入腹腔, 肠内脱囊的童虫活力甚强,可穿透肠壁进入腹腔, 或停留在脏器表面,或穿入其实质内, 或停留在脏器表面,或穿入其实质内,或移行于脏 器之间,引起刺激、炎性渗出和浆膜粘连, 器之间,引起刺激、炎性渗出和浆膜粘连,局部可 形成囊肿。 形成囊肿。
卫氏并殖吸虫
一、形 态
1 成虫 (1)10mm×5mm × 4mm,体肥厚,背凸腹平,半粒 花生米状,活体呈红褐色 ,口吸盘=腹吸盘。 (2)生殖器官并列:子宫与卵巢;一对睾丸;一对 卵黄腺。
2. 虫卵
100µm×55µm ; 不规则椭圆形 ,似陶罐次品; 金黄色; 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 倾斜; 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 胞常位于正中央。
三、致病
1 致病机理 肺吸虫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 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病变以在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 2 病理分期 2.1. 幼虫移行期 由童虫移行引起。童虫穿过肠壁,在腹腔、腹 壁反复游窜,造成肠道和肝的损伤,如出血、坏死等。 症状:吃进囊蚴后数天到1月左右出现。轻者仅为食欲不振、 乏力、消瘦、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发病急,毒性症状 明显,如高热、腹痛、腹泻等;白细胞数增多,可高达20~ 30×109/L,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一般为20%~40%, 高者可达80%以上。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肺;可累 及全身 中间宿主:川卷螺;溪蟹、蝲 蛄 痰中虫卵被吞入消化道可从粪 便排出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 因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蝲蛄 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4-5年 保虫宿主:狗、猫和野生肉食 动物如虎
二、生活史
1.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2.第二中间宿主:蝲蛄 石蟹
生活史中几个发育虫期
毛 蚴 尾蚴
幼虫 脱囊
囊蚴
三、致 病
1.致病作用 1)虫体移行与寄生----机械性损伤 2)代谢产物----免疫病理反应 2.肺部典型病理变化: 1)脓肿期 2)囊肿期 3)纤维疤痕期 3.浆膜渗出性炎症 胸膜炎 腹膜炎 4.异位损害 肉芽肿等病变
并殖吸虫(肺吸虫)Paragonimus(lungfluke)虫种世界--50
3.浆膜渗出性炎症 胸膜炎 腹膜炎
4.异位损害 皮下、肝、脑、脊髓等部位 肉芽肿等病变
肺内吸虫
脑内吸虫
四、临床表现与分型 1)急性并殖吸虫病 2)胸肺型 3)皮肤型 4)腹型 5)肝型 6)脑型 7)亚临床型亚临床型
三、致 病
1.致病作用
1)童虫和成虫在器官组织内移行穿 扰、寄居破坏
2)虫体的代谢产物所引起代谢产物 --免疫病理反应
三、致 病 2.肺部典型病理变化: 1)脓肿期 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和出血, 病灶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含虫体和血液, 伴有炎性渗出(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为主)。 病灶周围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的脓肿壁。 X线可见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性阴影。 •有胸水时,肋膈角变钝。
1.成虫寄生部位 肺、异位寄生 2.虫卵离体方式 随痰或 粪便排出 3.外界发育条件 淡水 卵在水中孵出毛蚴 4.中间宿主 I。川卷螺类 II 溪蟹、石蟹、喇蛄, 5.幼虫阶段 毛蚴、胞蚴、母子雷蚴、尾蚴、囊蚴 6.感染阶段 囊蚴 囊蚴抵抗力较强, 7.感染方式 经口 饮食习惯 8.体内移行 穿肠壁--腹腔---穿膈肌--胸腔--肺 9.异位寄生 皮下、肝、脑、脊髓、眼眶等处 10.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lung fluke)
虫种 世界--50多种, 中国--28种。
其中能致病的重要的人体并殖吸虫2种。 卫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病。
一、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肺型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Paragonimiasis)
卫氏并殖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症状,卫氏并殖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卫氏并殖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症状,卫氏并殖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卫氏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称卫氏肺吸虫病,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一般症状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咳嗽、咳铁锈色痰、如果虫体寄生在其他部位也会产生相应症状。
在我国,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有2种类型,即以蝲蛄为传播媒介的东北部流行区和以溪蟹为传播媒介的东南部流行区,其中流行最严重的有浙江、黑龙江和吉林省。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卫氏并殖吸虫的虫体肥厚,背部隆起,腹部扁平,背面较隆凸;身体的长度可达7~12mm,宽4~8mm。
成虫有口、腹吸吸盘,肺部是虫体的主要寄生部位、活体颜色为红褐色,死后灰白色。
虫体表皮布满小棘刺;前端有个口吸盘,腹面中部偏前有一个腹吸盘,肠管呈螺旋状弯曲。
一个分叶的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
一对分支的睾丸,左右并列,位于体后部两肠支之间。
卵黄腺发达,满布虫体两侧。
虫卵100μm*55μm ;不规则椭圆形,似陶罐次品;金黄色;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倾斜;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
人及其他哺乳动物是终宿主。
该虫有二倍体及三倍体两种染色体类型。
三倍体虫能在人体内成熟并产卵,二倍体则不适宜于人体寄生。
卫氏肺吸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肺,所形成的虫囊往往与支气管相通,产出的虫卵随痰咯出,在适宜条件下约经3周左右发育成熟并孵出毛蚴。
首先被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吞入体内,紧接着是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各阶段的发育繁殖,产生许多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及蝲蛄的肌肉和内脏,形成囊蚴。
人类及其他动物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石蟹、蝲蛄或溪水即可受染。
囊蚴入肠,蚴虫逸出,在体内游动,至肺与其他内脏及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成虫后,产卵并形成囊肿。
流行并殖吸虫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台湾、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3个省、区。
卫氏并殖吸虫
50282种。
第五节并殖吸虫并殖吸虫((肺吸虫肺吸虫))Paragonimus (lung fluke )一、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一次海鲜宴引起集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一、形态1.成虫外形大小颜色吸盘位置和大小肠管肠分支盲端体表有细小的皮棘生殖系统睾丸并列,子宫与卵巢并列染色体类型二倍体型、三倍体型二、生活史生活史要点:1.1.成虫寄生部位成虫寄生部位肺、异位寄生2.2.虫卵离体方式虫卵离体方式随痰或粪便排出3.3.外界发育条件外界发育条件淡水卵在水中孵出毛蚴4.4.中间宿主中间宿主I I 川卷螺类川卷螺类II II 溪蟹溪蟹溪蟹、、石蟹石蟹、、蝲蛄蝲蛄,,5.5.幼虫阶段幼虫阶段毛蚴毛蚴、、胞蚴胞蚴、、母子雷蚴母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6.6.感染阶段感染阶段囊蚴囊蚴抵抗力较强囊蚴抵抗力较强,,7.7.感染方式感染方式经口饮食习惯8.8.体内移行体内移行穿肠壁穿肠壁------腹腔腹腔腹腔---------穿膈肌穿膈肌穿膈肌------胸腔胸腔胸腔------肺肺9.9.异位寄生异位寄生皮下皮下、、肝、脑、脊髓脊髓、、眼眶等处10.10.保虫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三、致病112代谢产三、致病212聚集,,最、聚集。
有时可见液,则可3,最后病灶3腹膜炎4、脊髓等部位肺内吸虫肺内吸虫脑内吸虫四、临床表现与分型1234567五、实验诊断116.avi查到童虫或23五、流行,流行的国朝鲜、俄罗、印度印度、、。
吉林吉林、、四川23五、流行四川等四川等232323个省个省,因山;而流行区的居。
国外有因六、防治,。
典型病例胸痛33个,胸痛3、咳、盗伴低热、,伴低热2在多家医院均诊,经正规抗痨3。
典型病例,否认:t37.5:t37.5℃℃,R22次,全身浅表,颈软颈软。
双肺可闻律齐律齐,,各瓣膜未。
腰背部3个,109 2.22.2××109/L,。
肺部肺部CT CT。
卫氏并殖吸虫
虫 卵
在水中经3 周发育
毛 蚴
胞 蚴
母 雷 蚴
子 雷 蚴
尾蚴成熟后逸出 螺体进入水中,
尾 蚴
侵入淡 水蟹和 蝲蛄的 体内
穿过肠壁 进入腹腔
成 虫
移入肺组 织或其它 组织脏器
童 虫
人食入
在小肠内
肺 吸 虫 囊 蚴
肺吸虫生活史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 喇蛄 终宿主:人
(2)大小 长7.5 ~12 mm, 宽 4~6mm
(3)颜色 活时半透明肉红色 固定后灰白色 (4)口、腹吸盘位置及大小比 例 : 口吸盘:前端腹面与腹吸盘 大小相仿腹吸盘:腹中横线稍前
肺吸虫活成虫
2. 内部结构:
(1)生殖系统 雌雄同 体 雌雄生殖系统并列排 列 雄性生殖系统 1对 睾丸边缘分支 左右并 列于虫体后1/3处 雌性生殖系统 卵 巢分叶 子宫管状弯曲盘 绕内含虫卵二者左右并 列 (2)消化系统 同概论 但2支肠管呈螺旋状弯曲
(二)虫卵形态
1、形状:椭圆形,左右不 对称,最宽处多在近卵盖 一端。 2、大小:80~118×48~ 60μm。 3、颜色:金黄色。 4、壳:厚,不对称,卵盖 大、明显并且倾斜。 5、内容物:1个卵细胞和 十几个卵黄细胞。
肺吸虫虫卵
二. 生活史
(一)发育过程:
随人痰或 粪便排出 体外 进入川卷 螺的肝脏
(2)集卵法 氢氧化钠消化法
查童虫 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
免疫学诊断
五. 流行及防治
关键因素: 防治关键:
当地人群有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 淡水蟹、喇蛄的习惯 勿生食淡水蟹、喇蛄 生、熟食菜板要分开
肺吸虫囊蚴
westermani(卫氏并殖吸虫)
(3)Abdominal type: abdominal pain , diarrhea or dysentery with
blood, mucus and ova in feces.
(4)Subcutaneous type: the wandering and painless subcutaneous
3. Metacercaria is spherical, about 300400µ with two layers of transparent walls, in crab and crayfish.
. The oval ova have an operculum and are 80-110 by 48-80 µm. It is golden yellow in color. The shell is uneven in thickness. The content is an ovum and more than 10 yolk cells.
nodules.
IV. Diagnosis
1. Sputum examination: (1) Alkali digestive method (10%NaOH), (2) Direct sputum smear 2. Stool examination: (1) Alkali digestion , (2) Water sedimentation method, (3) Direct fecal smear 3. Biopsy for Subcutaneous type 4. CT for brain type 5. Immunological tests for reference.
Miracidia hatch out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
6.亚临床型:无明显临床症状
四、实验诊断
病原诊断:虫卵(痰、粪检)
皮下童虫(活检)
免疫试验:皮内试验
ELISA 循环抗原检测
五、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
(1) 病人——痰卵、粪卵阳性患者 (2) 保虫宿主——犬、猫等 (3) 转续宿主——野猪、兔、鸡等
2.传播途径:经食物传播
生食、半生食石蟹、蝲蛄的习惯 药物:吡喹酮
三、致 病
致病阶段:童虫和成虫 致病过程:急性期和慢性期 (一)急性肺吸虫病:
变态反应性全身性症状
(二)慢性肺吸虫病:
常累及多个器官
临床症状
1.胸肺型并殖吸虫病:
2.游走性皮下包块型并殖吸虫病: 3.腹型并殖吸虫病:
腹痛、腹泻、大便带血
4.脑脊髓型并殖吸虫病:
病变部位在第十胸椎上下、脊椎 受压、下肢运动障碍、截瘫等。
腹腔、皮下
卵随 粪入 痰水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卵 毛蚴 胞蚴 母雷蚴
20天±发育
童虫
食入
囊蚴
第二 中间 宿主 淡水蟹 蝲蛄
子雷蚴 尾蚴
特点
1. 感染阶段、感染途径 2. 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
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3. 童虫体内移行 4. 寄生部位:肺、腹、肝、脑、皮下 5. 寿命: 5-6年
虫体以坏死组织、血液为营养来源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 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 •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 形态
1.成虫:
体长7.5-12mm, 宽4-6mm,雌雄同 体,子宫与卵巢 并列,两个睾丸 并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µ with two layers of transparent walls, in crab and crayfish.
. The oval ova have an operculum and are 80-110 by 48-80 µm. It is golden yellow in color. The shell is uneven in thickness. The content is an ovum and more than 10 yolk cells.
I. morphology
1. Adult: The body is elliptic, dorsally it is convex,
ventrally it is flattened, reddish-brown in color, about 7.512×4-6×1-3 mm (length:width=2:1). It looks like half a peanut. The sizes of two suckers are sub-equal. The ventral sucker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body. Two testes, the ovary and the uterus are situated side by side. The vitellaria is well developed. The excretory bladder extends forward to the level of pharynx. The digestive tract is divided into two ceca.
Egg of P. westermani
II. Life cycle
1. Infective stage: metacercaria 2. Infective mode: eating raw fresh water crabs and crayfish with metacercariae 3. Infective route: by mouth 4. Site of inhabitation: lungs 5. Intermediate hosts: 1st int. host is melania snail(川 卷螺). 2nd int. hosts are crab and crayfish. 6. Reservoir hosts: carnivores such as tiger, lion, wolf, fox, dog, leopard, cat and etc 7. Life span: 5-6 years
migrate to the lungs. (2) Suppurative stage. The bleeding
and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eosinophils surrounding worms form a capsule, abscess.
(3) Cystic stage, the cyst wall is formed due to the progressive fibrosis of the surrounding tissue. The cystic contents are chocolate or rusty thick fluid with eggs and CharcotLeyden crystals( 夏 科 - 雷 登 氏 晶 体 ) , which looks like sesame paste. The shadow of the cyst can be seen on X-ray. Patients cough out the rusty sputum when the cyst communicates with the bronchioles. (4) Fibrous-scar stage, the worms are dead or escape from the cyst. The exudate and pus are expelled or absorbed and replaced by fibrous-scar tissue.
1. Pathological lesion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4 stages: (1)Invading and migrating stage: After
excystation the adolescents penetrate the intestinal wall and
crayfish with metacercaria
────────────────────────────
Metacercariae
Eggs get into water
invade crab
In Water
25-30℃
and crayfish
3-4weeks
Miracidia hatch out
invades
Cercariae
Melania snail
Escape
asexual reproduction
Cercariae Daughter rediae Mother rediae Sporocysts
III. Pathology and Symptomatology
Adults inhabit lungs, although other organs are also involve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enetrate the diaphragm
adolescents
adults in lungs
eggs
Migrate to the lungs
excystation
In Human Body
duodenum
Discharged
in sputum
man eats raw crab or
or in feces
A adult of Paragonimus westermani
A adult of P. westermani
2. Egg is irregularly elliptic, golden yellow in
color, 80-110×48-60µ in size. The thick and asymmetric shell with a distinct operculum encloses an ovum surrounded by more than 10 yolk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