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民俗

合集下载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庭传承具有血缘关系的特殊纽带,使得传承过程更为稳定和可靠,同时也能够 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 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能、表演 艺术等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 长期的实践和学习,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这种方式对于一 些需要高度技艺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为重要。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作品多反映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雕塑 、满族的“剪纸”艺术等。这些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
总结词
传统技艺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纺织、刺绣 、陶瓷制作等。
VS
详细描述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例如,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蒙古族的《嘎仙洞歌》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传统音乐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 括民歌、器乐等。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二胡等。同时,各民族的民歌也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萨满神歌等 。
数字化保护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东北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 录、保存和展示,提高了保 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完整word版)东北民间民俗

(完整word版)东北民间民俗

东北民间民俗——-有趣的东北四大怪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

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吃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

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

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

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

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

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

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

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代表了哈尔滨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两个方面,来介绍哈尔滨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民俗文化1. 冰雪文化哈尔滨以其严寒的冬季和雪花纷飞的景象而闻名遐迩,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的冰雕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每年冬天,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周边都会举办冰灯展览,数百个巨型冰雕作品照亮夜空,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冰雪嘉年华和冰雪运动比赛等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冰雪带来的乐趣。

2. 龙江文化龙江是哈尔滨的别称,由于市区内流经松花江和哈尔滨江,因此被称为龙江。

龙江文化是哈尔滨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哈尔滨的龙江风情街区,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龙江文化氛围,街道两旁的建筑仿古风格独特,街头巷尾充满了传统的北方特色。

3. 饮食文化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汇集了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

例如,俄式饺子是哈尔滨人民的最爱,这种口感饱满、馅料丰盈的饺子充分展现了俄罗斯风味与哈尔滨风情的结合。

此外,哈尔滨的冰城糕点也备受瞩目,如马迭尔冰棍、哈尔滨蛋糕等,都是哈尔滨人民品味冰雪之都的独特方式。

二、传统节日1. 冰雪节冰雪节是哈尔滨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都会在哈尔滨市举办。

这个节日通常从1月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

在冰雪节期间,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太阳岛绽放出美轮美奂的冰雕和灯光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还有冰雪雪车、冰灯游行和各种冰雪运动比赛等活动,让游客们享受到冰雪带来的无限乐趣。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哈尔滨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瞻仰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怀念之情。

此外,哈尔滨的清明期间,还会举行传统的祭祖祭神仪式和民间艺术表演,展现了哈尔滨人们对家人和祖先的深深敬意。

试分析东北民俗的起源及其对今天东北社会环境的影响

试分析东北民俗的起源及其对今天东北社会环境的影响

试分析东北民俗的起源及其对今天东北社会环境的影

一、服饰文化民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色彩丰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羁的,也比较喜欢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服饰。

二、冬捕民俗
东北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

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并诵经。

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三、粘豆包惯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喜粘食。

得益于这样的的饮食习惯,也导致东北传统的这一类食物种类丰富。

同时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四、冻梨饮食民俗
在东北冻梨还是解酒的佳品,冻梨一般是选用秋梨放在纸箱子
或者丝袋子里面封好,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饮食民俗
以前东北人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

冬天,人们为了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东北民俗属于当地传统文化,它的根脉延深到各个领域,正伴随当地生活不断发展变化。

而近年民俗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也是高层次接地气的文化旅游,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业和旅游开发的重要体险之一。

民俗文化与旅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东北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东北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八角鼓 ★满族秧歌舞 ★莽势舞源自游东 艺北 民少 俗数 民 族
张 小 焕 制 作 旅 游 管 理 2 班
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 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
▼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
八旗。
▼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
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 的木料嵌拼而成。
旁额 莽 人, 势 拍反 舞 手一 多 而袖 在 歌于 新 ,背 年 以, 和 击盘 喜 堂旋 庆 鼓作 之 伴势 日 奏, 跳 。成 , 双举 对一 舞袖 ,于
艺东 民北 俗少 数 民 族 游
长鼓舞也叫做“杖鼓舞”,朝 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 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长鼓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 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 外。
※鄂伦春
鄂伦春族是一个喜欢野外运动,重视体育 锻炼的民族。“鄂伦春”一语,可解释为 “住在山顶上的人们”,也可解释为“使 用驯鹿的人们”。鄂伦春人还以能歌善舞 而文明遐迩,他们把舞蹈同歌谣紧密联系 在一起,常常是载歌载舞。
※赫 哲
赫哲族的先祖所居之地属于萨满文化区。 在他们的神话世界中,动植物、天地日月 星辰、山川河流以及祖先等,凡是在人们 的经验范围中出现过的事物都有其自己的 神灵,人们通过相应的仪式来祭祀它们, 以祈求它们或者帮助人类,或者不要给人 类带来危险、灾难等。
▼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
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
▼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
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莽势是满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 式,又称莽式空齐舞,“莽势” 一词是满舞蹈的音译。
这种舞场面富于变 化,形式有“男莽 势”、“女莽势”、 “对舞”、“衬舞” 等。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地理区域之一,东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

1. 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因此东北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红烧肉、涮羊肉、各种炖菜成为东北人冬季必不可少的美食。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吃大鱼大肉,烧烤、烤肉、饺子、面食等也是他们的传统美食。

2. 白酒文化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白酒重镇,东北人对白酒情有独钟。

东北人喜欢聚在一起喝酒,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感召团结的场合。

喝酒时,东北人往往会互相敬酒,表达友谊和感情。

3. 冰雪娱乐东北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冰雪娱乐活动。

冰雪旅游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在冰雪世界中滑雪、冰刀溜冰、驾驶雪车等。

此外,东北还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东北大烧锅东北人喜欢以大烧锅的方式聚餐。

大烧锅是将各种食材放入一个大锅中煮熟后享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聚餐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还能够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5. 东北的民俗节日东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中国春节。

东北人过春节非常重视,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共庆佳节。

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能看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6. 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的方言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东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给人一种亲切、豪爽的感觉。

东北人使用东北话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7. 家庭观念东北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东北人崇尚家族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在东北,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会有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吃饭,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8. 东北锦绣沈阳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许多优美的园林和建筑,如沈阳故宫和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

东北冬天的民俗

东北冬天的民俗

东北冬天的民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寒冷地带,冬天的民俗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东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以下将介绍一些东北冬天的民俗。

一、冬日温泉在寒冷的冬天,东北人民喜欢去温泉洗浴来暖身。

东北地区有许多温泉资源,如位于辽宁省的鞍山温泉、位于吉林省的延边温泉等等。

在温泉中泡澡不仅可以舒缓身体疲劳,还可以消除寒冷带来的寒气,给人带来温暖和放松。

二、冰雪娱乐冬季的东北地区是冰雪的世界,冰天雪地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方式。

在冰雪季节,人们可以去冰场滑冰、打冰球,也可以去滑雪场体验滑雪的乐趣。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冰雪活动,如冰灯展览、冰雕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冬天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三、吃年夜饭冬至是东北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习俗。

年夜饭的菜肴丰盛多样,有烤羊肉串、锅包肉、鱼翅炖鸡等等。

人们在一起吃年夜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表达团圆和幸福的心情。

四、贴春联冬至过后,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活动。

在过年之前,东北人民会贴春联,这是一种传统习俗。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的寄语,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等,然后贴在门上或墙上。

贴春联的目的是祈求新年里平安吉祥,也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吃饺子在东北地区,冬至之后的第一个晚上,人们会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是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

包饺子时,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边聊,整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饺子也有象征意义,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吉祥。

六、过小年小年是农历年的前一天,也是东北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些祭品,如水果、糖果等,摆放在家中,祭拜祖先和神灵。

晚上,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走厄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七、打年糕在东北地区,冬天是制作年糕的季节。

在冬至之后的几天里,人们会用糯米制作年糕,然后将其切成块状,用蒸汽蒸熟。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东北地区部分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1. 吃饭打卦“吃饭打卦”是东北地区常见的一种民俗传统,它是指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通过打卜、推算等方式预测未来。

这种传统反映了东北人民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关爱和关注。

而“打卦”的方式,则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中积极、乐观、开朗的精神。

2. 扯铃“扯铃”是一种传统的民俗娱乐方式,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展现东北人民的刚毅和坚韧。

扯铃的方式是使用特制的铃,围绕自己的腰部飞快地转动,既能增强肌肉,又能提高心肺功能。

扯铃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扯铃,东北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展现了自己品质良好、精神可嘉的人格特质。

3. 包饺子东北地区的包饺子文化也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民俗文化。

从古至今,东北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日子里包饺子。

在传统意义上,包饺子是为了庆祝节日,也是一种载体,表达了东北人民庆祝生活、团圆、喜庆的方式。

同时又进一步体现了,东北人民注重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表现了东北人的风趣幽默、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4. 拜年在东北地区人们之间相互拜年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民俗文化。

在拜年过程中,东北人民会用红包和祝福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同时,也体现了东北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爱心和互助的传统文化。

总之,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深刻、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它代表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

通过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东北人民的心灵世界,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传承和发扬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包括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

以下是一些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1.冰雪宴:在黑龙江省,冰雪宴是一种传统的冬季美食,通常包括
由冰雪制成的各种食品,如冰棍、雪糕、冰沙等。

2.冬吃冰点:在冬季,黑龙江人喜欢吃冰点,如糖葫芦、冰葡萄等,
这些食品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特色。

3.冻饺子和冻豆腐:在黑龙江的严寒冬季,人们会将饺子和豆腐放
在室外冷冻,然后储存起来以备冬季食用。

4.东北秧歌:秧歌是黑龙江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通常在春节、庙
会等喜庆场合表演。

5.东北二人转:二人转是黑龙江的传统曲艺形式,通常由两个人表
演,唱腔独特,内容幽默风趣。

6.冰上渔猎:在黑龙江的冬季,渔民会在冰面上捕鱼,这是一种传
统的捕鱼方式。

7.冰雪建筑:由于黑龙江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因此当地人会建造冰
雪房屋以抵御严寒。

8.冬泳:在黑龙江的某些地方,人们有冬泳的习俗,即在冰冷的河
水中游泳,以锻炼身体和意志。

9.冰上集体婚礼:在黑龙江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冰面上举行集体
婚礼,这是一种独特的婚礼形式。

10.满族传统习俗:在黑龙江的一些地区,满族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
习俗,如“杀年猪”、“挂灯笼”等。

以上是一些黑龙江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东北风俗_精品文档

东北风俗_精品文档

东北风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朝鲜接壤。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包括婚俗、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传统。

一、婚俗在东北地区,婚礼被视为家庭中最重要且庄严的仪式之一。

东北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分为迎亲和婚宴两个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天,新郎一家会亲自去新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一辆豪华轿车引领,其后是一队整齐划一的婚车和伴郎伴娘。

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新郎会向新娘家长敬献礼物,并经过一系列的仪式交换鞠躬和问候。

之后,新娘会披上红色的嫁衣,坐进豪华轿车和新郎一起返回新郎家。

第二天是婚宴,东北人非常重视婚宴的盛大和规模。

婚宴通常在宴会厅举行,由双方家庭共同准备。

宴会厅会装饰得豪华而华丽,新人会在婚宴上与亲友们互相敬酒、喜庆。

婚宴上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节目表演,如舞狮和蹴鞠等。

二、饮食习惯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而闻名,当地菜肴以辽河鲜鱼、珲春大米等为特色,饮食习惯也充满了独特的风情。

东北人嗜食辣味,他们喜欢在饭菜中加入辣椒和胡椒等调料,以增添食欲和增添味道。

同时,东北人也非常喜欢吃肉类食物,他们以猪肉、牛肉和羊肉为主要食材,这种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

东北的饮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面食和粥类。

东北人喜欢吃馒头、饺子、面条等传统面食,同时也会将大米煮成各种粥品。

这些面食和粥类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营养,是东北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节日庆典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东北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从除夕夜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举办年夜饭,拜年等。

此外,东北还有独特的庙会活动,如冰灯节、滑雪比赛等活动。

这些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民众参与其中。

中秋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与月亮和赏月相关的活动。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1. 引言东北是中国的五大地理区域之一,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独特而丰富,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的特点和重要性。

2. 调皮捣蛋的东北人东北人以调皮捣蛋而闻名。

他们喜欢开玩笑、说幽默的话,同时也非常好客。

东北人的幽默和豪爽成为了他们的独特标志。

无论在婚礼、生日聚会或是春节期间,东北人总是能够把气氛搞得热闹而有趣。

他们善于互动,而且很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

3. 东北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北菜以其丰富多样、味道浓郁而闻名。

一些著名的东北菜包括红烧肉、东北酸菜白肉锅、锅包肉等。

在东北,人们喜欢吃辣,还有许多特色的饮品,如东北露、破五等。

此外,东北人对食物的丰富和大胆非常看重,这也反映了他们豪爽的性格。

4. 东北的传统节日东北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东北人的庆祝方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春节期间,东北人一般要制作大量的食物,如饺子、馅饼、鱼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放鞭炮以及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跳花轮、贴对联等。

这些习俗彰显了东北人热情而喜庆的性格。

5. 东北的结婚习俗东北的结婚习俗也是东北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结婚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结婚典礼也格外隆重。

婚礼上,新郎新娘穿上传统的婚服,并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除了传统的仪式外,东北人还会举办一系列婚庆活动,如喝酒互动、唱歌跳舞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东北人淳朴而喜庆的性格。

6. 东北人的民俗信仰东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信仰。

例如,他们相信避邪和祭祀的力量。

在东北,人们会在自己家里设立神龛,每天献上香火和祭品。

在遇到重大节日和重要时刻时,人们也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东北人还有一些宗教信仰,如道教和佛教,这些信仰也在东北的风俗习惯中产生了影响。

7. 总结东北风俗习惯独特而丰富,充满了热情和喜庆。

黑龙江的民俗风情

黑龙江的民俗风情

黑龙江的风俗有:冰雪宴、冬吃冰点、冻饺子、冻豆腐、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冰上渔猎、冰雪建筑、冬泳、冰上集体婚礼等。

1、冰雪宴1985年第一届冰雪节伊始,江南春饭店领衔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

新颖美观、玲珑精巧,宛若雕琢的艺术品,充分展现冰城名厨精湛的技术。

诸多宾客从具有新奇感、神秘感和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的冰雪饮食中,领略与品味着哈尔滨文化的特色。

2、冬吃冰点冬吃冰点是黑龙江人特有的偏好,走在街上,会看到头裹棉帽,身穿皮大衣,戴着棉手套,手持冰棍大快朵颐的人们,其神态之悠然,胃口之大,无不令人咋舌。

黑龙江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寒冷的自然条件却极大地丰富了这里的冰雪食品,黑龙江的冰雪食品如油而不腻,清爽可口,晶莹剔透,营养丰富,独特的口味中蕴涵着北国冰雪洁白自然、刚劲飘洒的文化特质,是北方冰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冰果、冻梨、冻柿子、冻苹果、冻海棠等,品种很多。

3、冻饺子春节前,家家都要通宵包很多饺子,放在室外冻起来。

冻实的饺子,当当作响,互不粘连,把它们用大面袋装好,随吃随煮,百吃不厌。

由于黑龙江家家都有一个室外的天然“大冰箱”,这样一次辛苦,就可免除每日操劳做饭之苦。

4、冻豆腐豆腐是东北冬季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将整板的鲜嫩豆腐,送到户外冻上即可。

冻豆腐不同于鲜豆腐,内部呈蜂窝状,口味独特,与肉、鸡或各种蔬菜一起烧制,易于吸收汤的味道和营养,吃起来松软有滋味,如南方的烤夫一样。

5、东北秧歌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

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

东北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6篇)

东北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6篇)

东北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6篇)东北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北的民风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东北的民风民俗作文篇1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请财神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贴窗花、挂年画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祭神祭祖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

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东北民俗——精选推荐

东北民俗——精选推荐

东北民俗
东北民俗有二人转、高跷秧歌、剪纸、睡土炕、吃酸菜。

其中,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东北酸菜更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家常特色食物。

东北民俗有哪些
1、特色饮食
粘豆包、冻梨、酸菜、杀猪菜,都是东北地区特色美食。

2、东北十八怪
窗户纸糊在外、草苫土房篱笆寨、烟囱贴在山墙外、除病驱邪萨满舞、火盆上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双腿没有单腿快、冰上钓鱼单线拽、大姑娘上树比猴快、大碗白酒轮着喝、嘎啦哈姑娘爱、女人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年节喜庆吃豆包、家家户户有酱缸、不吃鲜菜吃酸菜、上贴饼子下炖菜、南北大炕对脑袋。

吉林省风俗民俗

吉林省风俗民俗

吉林省风俗民俗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民俗的省份。

这里的风俗民俗独具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吉林省风俗民俗。

1. 高邮面馆:高邮面馆是长春市的一种小吃,由清朝年间来自江苏高邮的人所带来,因此得名。

这种面条细长、筋道,味道鲜美,加入了热油、糖蒜等调料,配上芝麻酱、黄瓜丝,味道更佳。

高邮面馆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也因此成为了代表性的吉林省风俗民俗之一。

2. 打冰丝:打冰丝是吉林省的一种纯手工工艺,它需要用刀将冰块打成薄如纸的丝,然后用蛋黄、白糖、麦芽粉等材料制成糖浆,淋在打好的冰丝上,形成各种图案和花纹,再撒上果仁、糖粉等装饰,制成精美的冰丝。

这种食品香甜可口,口感独特,特别适合夏天食用。

打冰丝在吉林省各地都很流行,也成为了当地代表性的民俗之一。

3. 龙沙滑雪:龙沙滑雪场位于吉林市东南方向,是中国北方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滑雪场之一,是中国国家队主要训练基地之一。

这里的滑雪场地广场美,雪质细腻,设施完善,是北方滑雪喜爱者的天堂。

每年的1月到3月,这里都会举办系列滑雪比赛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滑雪爱好者前来观赛和参加。

龙沙滑雪已成为吉林省的代表性体育活动和风景旅游胜地之一。

5. 哈达:哈达是蒙古族的重要礼品,也是吉林省的一种特色风俗民俗。

哈达是一块白色的绸缎,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文字,象征着对收礼人的尊重和祝福。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结婚、搬家、迎客、走亲戚等,蒙古族人都会赠送哈达作为礼品,表达他们的诚挚祝福和感激之情。

哈达代表着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风俗民俗,也成为了吉林省的代表性民俗之一。

以上就是一些代表性的吉林省风俗民俗。

吉林省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个地方,也成为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标志和亮点。

东北民俗文化课件

东北民俗文化课件

02 东北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东北的民间艺术
01
02
03
二人转
源于东北大秧歌,是广泛 流传于民间的曲艺形式, 以歌唱、说、舞为主要表 现手段。
剪纸
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以其 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而著称,常用于装饰和祈 福。
皮影戏
东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 剧形式之一,通过灯光照 射,将剪影投影在白幕上, 配以唱腔和乐器演奏。
美食文化
东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如烧烤、炖菜、锅包肉 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保护和传承
在开发东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同时,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
化,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创新和开发
通过创新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 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
客的满意度。
宣传和推广
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01 总结词
悠久的历史渊源
02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北 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 历史演变过程中,东北民俗文 化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03 总结词
不断发展的趋势
04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东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 新。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东 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 素和创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求和变化。
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词
传承民族文化
总结词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 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地区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 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严禁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
吃饭要先为老人盛饭,并为其摆单桌,老人举匙就餐,全家才能开始就餐
陪客人吃饭时,如果主人先把匙子放下,便是失礼(匙子要放在汤碗中,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
客人来访,男客进客房,女客进灶间大铺炕,忌进儿女的卧室
节日
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五大节日。还有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满族
人口
1068.2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最多。特点大分散中有小聚居——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五个满族自治县
备注
语言
满语(文)
阿尔泰语系
宗教信仰
萨满教——形成与原始社会后期,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有上(天上神灵居住)、中(人界)、下(阴间,为鬼魔和祖先神居住)三界。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氏族神灵)消灾求福。
蒙古族
人口
有人口581,3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分布于新疆、辽宁、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区。1206年(13世纪)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蒙古诸部后,建立蒙古汗国,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语言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宗教
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等
服饰
蒙古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各式袍子兼有衣服和被子的作用,讲究袖长、肥大、宽敞,下端左右不分衩。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特有的服饰。
以御寒的“皮件“为多
饮食
饮食种类大致有茶食、粮食、奶食、肉食。
粮食:主要有炒米(蒙古米)“暖穿皮子,饱吃糜子”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风俗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以下是对东北风俗文化的介绍。

一、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东北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与祭祀。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东北地区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活动,在庙宇中烧香祈福,舞龙舞狮,观赏灯谜,品尝元宵等。

此外,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也是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点燃火把,集结在火山口或山顶上,舞狮子,燃放烟火,庆祝夏至的到来。

二、婚礼风俗东北地区的婚礼风俗独具特色。

传统的东北婚礼通常有许多仪式,如迎亲、拜堂、新娘出门、拜天地等。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豪华的花轿,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来接新娘。

而在新娘出门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游戏考验和过门闯关,以体现娘家人对嫁出去的女儿的爱和关心。

此外,东北地区的婚礼中还有特色的菜肴,如大盘鸡、熏鱼、腌制的鱼和肉等,色香味俱佳,极具东北特色。

三、民间艺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锦州满剧、哈尔滨相声、沈阳大秧歌等都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锦州满剧是辽宁锦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其典型代表就是《焦喜园》。

哈尔滨相声是哈尔滨地区的传统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对话来表达人情世故。

沈阳大秧歌是沈阳地区的舞蹈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表演,边跳边唱,锣鼓喧天。

四、民俗习惯东北地区的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与民俗。

比如在辽宁地区,农历腊月二十九日的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门神,以保佑家庭平安。

在黑龙江地区,人们在农历九月三十日的中秋节晚上,会举行赏月活动,并常常会聚在一起品尝年糕和水果。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们酷爱跳广场舞,每天都能看到广场上一群热情洋溢的中老年人跳着欢快的舞蹈。

五、民歌舞蹈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歌舞蹈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大合唱、五子登科、远方的思念等都是东北地区的民歌名曲。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辽宁地区的锦绣刺绣舞、黑龙江地区的土尔扈舞等,融合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民间民俗---有趣的东北四大怪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

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吃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

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

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

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

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

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

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

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

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

又因为过去生活单调,农闲时,人们无所事事,就凑在一块唠嗑抽烟。

到了冬季,东北农民开始“猫冬”,没事时就互相串门。

到了谁家,打招呼的话就是“来,抽着”。

在过去的东北农家炕上,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笸箩”,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

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会抽烟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但抽的都是烟卷,已经不用烟袋了。

如今东北的婚宴上,新娘子照例向每个成年客人敬烟,不论客人平时抽不抽烟,这是喜烟,一定要抽,为的是沾点喜气。

很多新娘子都曾被这样为难过。

点烟时他们不吸,而是向外吹,有的都急出汗,当然,小舅子、小姨子们也会为难新郎。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很惊奇。

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

大姑娘为什么会叼上了大烟袋呢?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

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在晒烟叶。

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

到了严冬,温暖的关东人家的炕头上,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据民间传说,烟草别名叫“相思草”。

传说很早以前,在关东松花江上游的漂河北岸,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董,一家姓黄。

董老汉有个儿子叫董强,黄老汉有个女儿叫黄燕。

两家处得和和睦睦,两个孩子也很要好。

转眼几年过去,两个孩子都长大了。

黄燕长得十分俊俏,心里只有董强哥哥。

一天,黄燕上山去采药,一去就不见回来,这可急坏了黄老爹和董强。

董强告别两位老人,上山去找黄燕。

董强走啊走,找啊找,后来碰上个打猎的告诉他,黄燕被一伙强人抢去,逼她做小,她不从,跳了漂河。

董强急忙赶到漂河岸,可哪里有黄燕的影子呢?董强只在岸边捡到一只黄燕的鞋。

董强含泪修了一座坟,把鞋埋在里边,坐在坟边想着过去的那些岁月……渐渐地董强睡着了。

膝胧中,董强见黄燕来了,说:“如果思念我,就到山里的四方台去。

那里有一种小草,挖回来,栽上……我就能回来……”董强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董强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挖回了黄燕说的那种草。

董强栽上草后,每天给小草浇三瓢漂河水,七天施一回栖油饼。

到了白露时节,董强割下这种草的叶子,用草绳扎着晾好,搓成碎末装在粗苇子管里。

用火点着,轻轻抽一口,可等烟散尽了,董强什么也没看见……董强又抽第二口。

这回抽猛了点,烟呛到肚子里了,顿觉得浑身一阵舒服,十分解乏……董强又抽第三口。

渐渐地黄燕出现了,董强忙用手一摸,黄燕不见了。

从此,董强只要一想黄燕,就抽这种草末。

董强把这事告诉了乡亲们。

大家觉得新奇,都种开了这种草,并起名叫“相思草”,也叫“黄叶”或“黄烟”。

因这种小草长在漂河边,人们还叫它“漂河烟”。

一年冬天,乾隆皇帝来关东巡视。

他到集市上私访,见老百姓们在买“相思草”,就向当地人打听:“那是什么?”“相思草”“怎么叫这个名呢?”老百姓一五一十地把故事讲了一遍,又加了一句“可好抽了!”“是吗?”“嗯哪。

”乾隆非常好奇,就买了一点儿,一卷一抽,果然味儿奇香。

抽完了,感到解乏又解困。

乾隆随后加封此物为“关东烟”,并列为朝廷贡品。

从此,关东大地普遍种上了这种烟草,关东烟的名字传遍了各地。

传说终归是传说,烟在关东人的生活中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关东人的亲密伙伴。

抽烟的作用:首先,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

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

同时,烟袋油子一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

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烟。

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于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

在老林于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更离不开烟。

每当发现了人参,把头就喊“打火堆”、“点蚊烟”。

这时,小打(小伙计)要给把头点上一支烟,让把头叼着,边挖边抽。

小打在一旁给把头扇扇子。

风把烟一刮,烟味飘散在把头的周围,蚊子就不敢来叮咬,把头就会专心地去“抬参”(挖人参)了。

大山里的花脚蚊子很多又很厉害,用手哄赶都哄不过来,只有用烟来驱赶。

关东的孩子从小就和烟“打交道”。

有的人家没有老人,两口子要下地干活或上山干“山利落”(打山货),没人看孩子怎么办?于是关东的百姓就让“烟”来“看”孩子。

方法是这样:新下来的烟,很有劲儿。

大人抽一口,照准孩子的小脸猛地吹一口,孩子渐渐地就熏醉了,很快人睡了。

这时大人要赶紧上山下地干活。

等烟劲儿一过,孩子醒来时,大人也从地里或山里回来了。

抽烟,还可保存火种。

在老林子里挖参、狩猎,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呆在山上,火种就显得十分宝贵。

当年,在没有火柴时,人们往往是把火绳点燃后放在窝棚里,避免风吹雨淋。

有人抽烟便得经常注意留心火种的情况,抽烟使火种不灭不断。

在东北,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

行帮之人常常呆在大车店、把头屋、工棚大房子、地窖子、花子房、跑腿子窝棚等地方“猫冬”。

冬夜寒冷又漫长,人们于什么呢?抽烟。

抽烟是一种“营生”。

大伙边抽边唠,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关东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行帮外出,狩猎钻山,赶大车的在外,抽烟又可以解除一点寒冷,顺便烤烤手、暖暖嘴。

烟在关东,已遍布家家户户。

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包括上等的“黄烟”,这是促使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

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

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内地老百姓的喜爱。

明清时关东烟叶就运销内地,年运量有百万斤左右。

在关东,因为有了烟,因而也就产生了丰富有趣的“烟文化”。

奇妙的烟具:抽烟要用烟具,关东的烟具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首先是烟袋杆与别处的不同,比较长。

东北最长的烟袋杆有“一掏”(五尺)长。

这种长烟杆,实际上起到了过滤烟毒的作用,可使烟油子沾附在长长的烟杆中,在短期内不至于给人造成危害。

长烟杆还可使上了岁数的老婆婆可以坐在炕头去够炕梢的烟懂箩。

烟杆的作用,本来是防止烟锅燎了嘴、烫了手,后来发展成这样长的用具,可见人们是把这种用具按照生活需求来加以发展,并决定其长度的,真是又实用又有趣。

东北民间的大秧歌里,总有一个老婆婆舞动着大烟袋在跳舞。

那个大烟袋简直可以当武器,给人的印象是火爆有趣。

一般说来,关东的烟杆分三寸长、五寸长、半尺长、一尺长、二尺长的不等,这主要是根据抽烟人的行业和习惯来决定。

炕头上的烟筐箩:烟笸箩,就是装烟叶的用具。

在关东百姓家,家家炕上都放着一个烟值箩。

值萝本来是农家用柳条编的,用来盛米面粮豆的一种用具,要比烟笸箩大得多。

烟值箩的取材是各式各样的,有纸糊的、柳条编的、泥旋的、石抠的、木刻的,大小不一,千奇百怪,是关东民间的一种生活工艺。

烟笸箩只有碗大小,放在炕上和火盆摆在一块,来了客人都用得着,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烟灰缸或烟盒一样,是必备的家庭用具。

巧手的主人还要在烟笸箩上涂上色,刷上漆,抹上油。

还有的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画,有“王小捕鱼”、“四郎探母”、“吉祥有余”、“长命百岁”等各种图案。

抽烟人的姿态:烟使抽烟人的姿态成为一种交际文化,并形成一种规范。

对尊贵的客人,要让其拿着烟,坐炕头上抽去。

炕头的位置,属于老人、师傅、长辈、把头、掌柜的等尊贵的人。

晚辈抽烟只能在地上或炕梢的位置坐。

如果到谁家去串门,进门后先间好,然后要主动把放在炕上的烟值箩拉过来,给主人的烟锅里紧紧地按上一锅烟(也有随身带着烟的),然后用自己的帽子或小手中擦擦烟嘴,再把嘴这头递过去,说声“请——!”如果主人接了,你才能划火给主人点上。

对方笑了,点点头,你才能坐下。

如客人来到家里,给客人卷纸烟时要注意,即把烟卷弄好后,千万不能用嘴舔折口,而要捏着烟卷递给客人,说:“来,抽着!”如果对方说:“我有。

”这时,你不能把烟强给客人,而要把这支客人不要的烟点着,亲自抽掉。

吐烟雾时,不能直对着客人的脸吹。

这些规矩,体现在点烟的程序和抽烟的姿态上。

与其说是烟文化,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在烟文化中的体现。

据说,老丈人相女婿时,如果毛脚女婿不懂这一套规矩,老丈人就会一气之下拒绝这门亲事。

定情信物——烟口袋:烟口袋一般是用狗皮、鹿皮、兔子皮、猫皮、老耗子皮、驴皮、狼皮、松鼠皮等制作。

巧手的姑娘常常把烟口袋做得十分精美,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烟口袋用什么皮料,这要看情人是干哪一行的。

烟口袋,又叫烟荷包。

巧手姑娘像江南姑娘给情人绣荷包一样,装点和打扮着烟口袋。

有的在上面绣上鸳鸯、凤凰、荷花、兰草;有的写上福寿、画上财宝等;更有手艺精巧的姑娘还要给烟口袋绣上花包、抽上穗、镶上边、拿上褶。

烟口袋有做成圆形的,象征团圆;有的成心形的,象征心心相印;有做成灯笼形的,表示奔向光明的前程;有做成莲花形的,表示双方恩恩爱爱,永结并蒂莲……小伙于们把姑娘送的烟袋常年带在身边,进山干活时,用它来增添战胜艰险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