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

合集下载

描写马车古代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马车古代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马车古代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在古代的行走方式中,马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不仅被用于人们的出行,还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浪漫的情愫。

下面,我将用唯美的句子描绘古代马车的壮丽场景,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感受马车的风采。

1. 金光灿烂的太阳洒下,马车缓缓穿越在青石铺就的大街上。

2. 马车轻轻晃动,漫长的道路仿佛是一首悠扬的诗歌。

3. 马匹嘶鸣着,马车行进的声音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4. 马车维修精巧,鲜艳的装饰使它们如同行驶的艺术品。

5. 马簧轻轻颠簸,仿佛载着乘客的心跳。

6. 客车品味雅致,象征着尊贵与荣耀,拉开了奔向幸福的序幕。

7. 囍字红得夺目,为马车镶上最美的庆祝纹样。

8. 华美的马车轮廓,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9. 徐徐而行,马车给人一种安宁和宁静的感觉。

10. 古老的车辕上雕刻着宏伟的龙,仿佛在述说着古代传奇。

11. 车厢内飘荡着淡淡的香气,如同坐在花海中一般。

12. 马蹄声犹如音符,在行进的过程中奏响了美妙的乐章。

13. 马车夜晚启程,车轮将夜空划出一道道星痕。

14. 马儿的鬃毛如夏日青草,轻轻拂过,带来一丝清凉。

15. 马车行进的痕迹如同时光的足印,永远留存在历史的记忆里。

16. 横街竖巷间,马车穿梭其中,给小镇带来了一丝繁华。

17. 马车的轮胎踏过春天的小草,留下了一串串绵延的轻抚。

18. 马车飞驰而过,扬起的尘土在远处融入了天空的颜色。

19. 马车的骄傲姿态,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展示它们的威严。

20. 它们从建筑高耸的城市到广袤的原野,见证着历史的尘埃。

21. 在马车上漫步,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你,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2. 马车行进的漫长道路上,桃花盛放,如诗如画般迷人。

23. 天空湛蓝,马车划出一道云烟,若隐若现。

24. 晨曦中,马车行驶的道路,犹如银河穿梭在浩瀚宇宙中。

25. 马车之间的交错,仿佛是一场时光的隧道,连接了过去与未来。

26. 马车散发的油漆气息,融入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主题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主题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主题一、理解主题类-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 解析:诗中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场景,从劝酒等细节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

2. 从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能看出这首诗的主题与什么有关?- 答案:与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有关。

- 解析:诗题直接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字体现送别主题,“元二”是送别的对象,“使安西”是友人出行的目的。

3. 诗中的哪些意象有助于表现送别主题?- 答案:“朝雨”“客舍”“柳”等意象有助于表现送别主题。

- 解析:“朝雨”营造出一种清冷的送别氛围;“客舍”是友人暂居之所,也是送别之地;“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4. 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送别主题的?- 答案: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通过描写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湿了地面的尘土,客舍周围柳树翠绿清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送别氛围。

小雨和清新的柳色,既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 解析:环境描写往往能为主题服务,在这里清新的环境与离别的愁绪形成对比,更显离别的惆怅。

5. 你认为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主题表达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后两句直接抒情,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推向高潮。

诗人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友人一旦西行出了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旧之人,深刻地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 解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核心,强调了友人此去的孤独和诗人的不舍。

二、与送别文化相关类6. 在古代文化中,“柳”与送别主题有什么联系?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在古代文化中,“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折柳送别,以表达挽留之意。

在这首诗中,“客舍青青柳色新”提到了柳,通过描写柳色,暗示了送别之意,将古代的送别文化融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 解析:了解古代文化中“柳”的象征意义,有助于理解诗中这一意象对送别主题的烘托作用。

古代诗歌与安庆地区交通述论

古代诗歌与安庆地区交通述论

古代诗歌与安庆地区交通述论司娅娇【摘要】通过对古代诗歌以及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上安庆地区交通的以下主要状况:以长江为依托的东西向交通便利;以区域内河流为依托的区域内水路交通有所发展;陆路交通在诗歌中有所提及,但是较之水上交通则相对不够发达.【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2【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安庆地区;诗歌;交通【作者】司娅娇【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7安庆地区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毗邻长江,背靠大别山区。

其地域范围自隋唐以后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区域,之后基本沿袭,变化并不明显[1]。

文中所论及安庆地区,均系指今安庆所辖三区八县(市)的地理范畴。

此区水路交通便利,自古就有“附楚而迫于吴”、“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2]151的美誉,地理位置重要。

历史上安庆地区因为其战略地位很受重视,以往学者在研究时也很关注安庆地区在单个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却忽视了从总体上去把握和研究。

要系统全面地认识安庆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从交通的角度入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文试图用“诗文证史”的方法,以古代诗歌为立足点,探讨宋代至清代安庆地区的水陆交通情况。

正如《安庆府志》所言,安庆地区“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潏,有鱼蟹麦禾之饶”。

土地肥美,山川秀丽。

徐锴《潜山诗序》中说“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可以患中国”[2]151。

就交通而言,长江安庆段“自小孤汇浔阳、彭蠡而来,入宿松界,经望江,下至府城西,绕城南而东北出,趋池口带桐城界,又东北入无为州界。

其上二百十里束以海门,其下二百十里界以郎矶,扼束吴、楚,为东南形胜。

《江防考》:长江自小孤山而东至池口镇,府境信地,长三百五十里,俱有官军戍守”[3]1032。

所以,安庆地区交通的基本情况是:水路交通便利,是自古以来东西向交通的重要枢纽,较之陆路交通有明显优势。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 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 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 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 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精读文本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要跋涉 五溪。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临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 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静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 描写大海的同
时,以山岛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木来点染。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势也很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写景兼点时令。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自然 理趣,是千古传诵的 佳句。
创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 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 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 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精读文本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首联点题。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 之情: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卒章 显志,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前四 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诗歌鉴赏的六大关注点

诗歌鉴赏的六大关注点

诗歌鉴赏的六大注重点一、读懂诗句表达的意思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

和古代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补充实例名词铺排:能够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词类活用: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语序倒装: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叠词、拟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此外,古代诗歌和现代汉语一样,为增强表达效果会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借代、互文,诗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大体和现代汉语中修辞的作用一样。

学生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是为了强调表达的情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实行夸大或缩小。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1)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2)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3)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1)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赞美桥的诗句桥的古诗

赞美桥的诗句桥的古诗

赞美桥的诗句桥的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诗人常以桥为题材创作诗词,赞美桥的诗句可以说是千古流传,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至今令人赞叹。

桥在古代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和文学的灵感来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赞美桥的古诗词,感受古代诗人笔下对于桥的赞美之情。

1.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中。

深蓝海水,映着孤舟的背影,始终无人相伴,寂寥的钓者,独守着寂寥。

桥下水清澈,是这独自的风景,而桥却只是一根原木,侧首临峤户,相邀玉川觞。

鸿雁在天边,过往在桥头。

山水无尽处,四国群飞来,看云莫相逼,琴心一何凄。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诗人对桥的一种感悟和赞美之情,表达了古人对于桥这座建筑的敬仰和尊重。

2. 柳底青桥岁,年年弦索横。

春风吹拂,新绿依依,水潺潺,溪流清清,古柳婆娑,桥影斑驳,鹊桥相会,仙衣飘飘,神仙之地,如画如梦。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桥在春天的美景,古柳依依,桥影斑驳,令人感受到一种闲适和宁静的氛围。

3. 飘飘秋水浚清澈,捧一敞佳航。

桥下秋水如簟,轻舟渡航,桥下婉约。

桥眼一尘不倦,朱日沉光,梭织锦绣。

泛起玉颖,涌动翠波,微波作胡兒儿多啼。

多啼无论四山耸秀,山河之美,欲探则困。

银叠如图,儿儿城邑巍峨蔼蔼,儿立城廓。

江神溯上,衔其雷伐,游水护安。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景象,描绘了秋水清澈浅深,舟行桥下,如入画中世界的美好景象。

4. 桥陌柳树开暖阳,春水照舟。

人去舟留,天高云淡。

一枝春香入画来,滚云误天。

玉锦凄凉,柳叶似泪迢迢。

春风吹透,香扫如花拭,浅碧川波,画鸭儿安巢。

桥头花,河岸绿,花满枝头绿,浪花翻沫,荡舟卧波。

这首诗以桥为背景,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桥的赞美和赞美之情。

第二篇示例:桥,是连接两岸的重要器物,承载着人们往来、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城市的脉搏,更是文化的传承。

古代诗人们常常以桥为题材创作诗歌,赞美桥的优美、恬静和神秘。

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赞美桥的古诗集。

1.《望江南》作者:杜牧白苹洼吊影开宫院,绿槿架空间不断。

古诗中的船意象

古诗中的船意象

古诗中的船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唐代之前,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

大唐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岑参则从军绝漠、体验异域风情……他们的活动领域之广大、精神气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诗人无法比拟的。

但漫游虽然豪壮,偶尔也会有故国之思;干谒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

于是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常会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是古代楚蜀的交界处,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至此不复再见,所以诗中说“山随平野尽”;由此地继续前进,只有来自蜀地的长江还可为伴,所以诗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此时年仅26岁,年少气盛,豪气干云,自觉前途万里,可以如大鹏展翅,所以诗人虽寄身舟中,渐离故乡,却并不十分伤感。

下面两首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睿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①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

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

②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④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

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

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

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所选的四⾸古诗⽂,集美景、美情、美⾔于⼀体,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或诉秋思。

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感各异。

学习古代优秀诗歌,可以激发学⽣对中华优秀传统⽂化的热爱。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以观沧海。

⽔何澹澹,⼭岛竦峙。

树⽊丛⽣,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之⾏,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

幸甚⾄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朝代】唐 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教案 教学⽬标: 1、理解诗歌⼤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法。

3、激发学⽣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审美和鉴赏能⼒。

重难点: 1、《观沧海》中“⼤海”这⼀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规”“明⽉”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阔的胸襟、豪迈的⽓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阔的胸襟、豪迈的⽓慨。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代枭雄曹操成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切都缘于河南省⽂物局的⾼调宣布--该省⽂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村抢救性发掘的⼀座东汉⼤墓被确定为⽂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陵。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 (2)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 (2)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关 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 张继
李白乘舟将欲行,
夜落乌啼霜满天,
忽闻岸上踏歌声。舟:过河必备 江枫渔火对愁眠。 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交通工具。 姑苏城外寒山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半钟声到客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尘土飞扬。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马:必不可少的交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通工具,在没有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动的时期,马便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最快的交通工具了。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上面诗句提到的“车”,自 然就是马车了。一般地位比较高 的人才会有资格坐上马车的。也 说明了马车是地位的象征。
马车在古代上流、中流社会 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马能 走的地方,马车却不一定能走, 马车受地形天气限制还是很多的。
凭借古人高超的技术和智 慧,也有人做出了木车,以速 度为代价,省去了昂贵的牲畜 费用,成为了百姓独自出游的 交通工具中的主流。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因为道路难走,交通不便,走 水路也就成了人们出行的选择之一, 所以船也就成了古代很重要的交通 工具了。

从古代诗歌中看古代交通

从古代诗歌中看古代交通

你还记得哪些与马有关的诗句呢?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已亥杂诗》
绝代宝马大宛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陆上交通靠车马,水上交通 靠舟船。历尽沧桑的我国古代造 船业当年曾雄踞于世界前列,把 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蜀道难》——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路》——玄宝 南北东西去,茫茫万古尘。
《道》——李峤 玉关尘似雪,金穴马如龙。
《修路》——陆游 雨霪道坏困泥涂,木石纷然赖里闾。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的卢马
形容赤兔马越过河流,穿
过雾气,飞快奔跑,荡起无数尘埃。它就象
天上的一条神龙,扯断了缰绳,从天空飞到
凡间。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先为大家介绍几种古代的船 福船
划子
划子是船的一种,又称 作“瓜船”,它两头小, 中间大。这条划子是白 族捕鱼船。
车船
福船是我国南方沿海地 区航行的一种海船。
我国古代船舶的推进方式,除 用篙撑桨摇外,还有带叶片的 轮桨,靠人工踩踏,使轮桨转 动,击水驱船前进,历史上称 作车船。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关 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从上面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船在古 代交通中也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诗原文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诗原文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诗原文赏析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年代:唐作者: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品译文【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作品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教学新课(一)诗歌常识简介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文中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

(二)古代诗歌分类(三)学习《观沧海》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上下五千年,看我泱泱大国诗词之“行”

上下五千年,看我泱泱大国诗词之“行”

上下五千年,看我泱泱大国诗词之“行”1. 引言1.1 上下五千年,看我泱泱大国诗词之“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不同时期的“行”诗比较、“行”在现代诗歌中的体现以及“行”诗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来探讨“行”这一主题在中国诗歌中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中国诗词中“行”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对诗歌创作的启示和借鉴。

【2000字】2. 正文2.1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包含了大量民间歌谣和诗歌。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朝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乐府诗,这些诗歌大多以民谣和民歌为主题,感情真挚,质朴自然。

隋唐以后,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唐代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开创了唐诗的辉煌时代。

五代十国和宋代,诗歌以律诗和绝句为主,表现了更加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元代以后,中国诗歌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明清时期,诗歌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以及元明清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精神风貌。

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辉煌传统,也蕴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诗词作品流传至今,仍然能够感染和启迪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2.2 “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行”这个字在诗人笔下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意义。

“行”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行走姿势和动作,如“行人”、“行船”等。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情境和跃然纸上的形象。

“行”在古代诗词中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比如“行旅”、“行吟”等词语常常与孤寂、迷茫、无奈等情感联系在一起,给作品增添了一种忧郁和凄凉的氛围。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关于写交通的古诗词

关于写交通的古诗词

关于写交通的古诗词《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一、衍生注释:1.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2.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3.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这里借指哀怨之声。

4. “玉门犹被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从军征战的艰苦。

白日登山瞭望烽火,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与艰辛。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描绘出了在风沙弥漫的夜晚,行人只能听着刁斗声,而那琵琶声中仿佛也带着无尽的幽怨,这是一种非常压抑的氛围。

后面描写了边疆环境的恶劣,万里荒野没有城郭,大雪纷飞连着大漠,胡雁哀鸣,胡儿落泪,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不仅仅是对汉军,对边疆的胡人也是一样。

最后诗人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年年征战,无数战士的尸骨埋在荒野,换来的只是葡萄传入中原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诗人的批判之意溢于言表。

三、作者介绍:李颀,唐代诗人。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其诗歌内容涉及边塞、音乐、人物等多方面,其边塞诗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运用片段:我在参观一个关于古代战争的博物馆时,看到那些破旧的兵器和古老的地图,我就突然想起了李颀的《古从军行》。

我对旁边的朋友说:“你看啊,这古代的战争多残酷啊,就像诗里说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多少士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为了那么一点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相关知识。

2.借助唐宋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从交通的角度去看待古代诗词中的送别诗。

3. 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探究的内容:
1、从古代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及其发展历史,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社会古人生存状态。

(1)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
(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水路、栈道);
(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
(4)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交通发展的历程。

(5).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减轻劳动负担,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能够得到很多的启发。

从古代诗歌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从传统文化活力中得到力量。

3.课题介绍: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还是元散曲,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的参考。

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而且深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本课题研究,通过古代诗歌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资源准备
1.推荐书籍:
(1)唐宋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

(2)《中国交通史》(白寿彜著)
(3)《中国古代交通》(赵去旗著)
(4)《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四、探究活动
1.将学生分为五个组。

每2组负责一个题目。

2.温习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关交通的内容,搜集阅读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3.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古代产生众多的送别诗进行探索。

4.每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5.将探究的成果写成小论文,与同学、老师交流。

五、展示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加工信息。

(各组共同撰写小论文。

要求要有题目。

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论点——论证论点——结论来布局。

论据为你搜集到的能证明你观点的古诗。


六.练兵场
(一)。

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

(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结果:1.2.3.(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①②③④(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