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让我满怀期待的书籍,它为我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广阔蓝图。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呈现了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亮点,让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从史前绘画时期开始,逐步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和转变。
他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在我眼前勾勒出了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时代画卷。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绘画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更加明白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这本书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的是“意境”,即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画家通过表现自然的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再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绘画美学的亮点进行重点呈现,使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几个重要突破和突出人物。
比如,敦煌壁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启示;墨法技巧的创新和晋唐绘画的繁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宋代的“写意”和元代的“气韵生动”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亮点和突破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对当前中国绘画美学状况的观察,展望了未来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指出,当前中国绘画美学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绘画美学正面临着新的创新和变革。
作者倡导绘画美学的“自主”和“开放”,希望中国绘画美学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新的蓬勃发展。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偷闲重新读了读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感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又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少启发。
可能是由于久未读过书了,又或者是过于堕落,曾经并没有注意到与古代造物思想相关的问题。
我从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就不自信,并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此,就用电脑记下自己的一些稚嫩的观点或想法,以供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做点准备。
虽然没有读过原版的《易传》一书,对此也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易经》和《易传》组合起来便是《周易》,但是今日读《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的美学”一章,还是间接的了解了当中有关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与此同时,也思索了些问题。
叶朗提到的《易传》中“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须通过“立象”来“尽意”,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站在古代造物这一角度来看,“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就是说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充分表达古代哲人的理念或者意念。
至于“象”如何取得,这就必须通过“观物”了,只有“观”外界事物,进而提炼、抽取,才能获得“象”。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杭间所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一书中对古代工艺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古代哲学思想多是通过技艺来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典籍,如《礼记》、《老子》、《庄子》、《列子》等,确实都有通过举技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韩康伯)似乎也是先秦时代表工艺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
这种超越是精神上的主观空想,带有虚幻、消极和逃避现实的性质。
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超越又恰好触及到了审美观的心理特征等问题。
一般而言,道家美学的优点所在,正是儒家美学的弱点所在,反之亦然。
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
所以,想要了解中国的美学史,就先从儒道两家的精神学起吧。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美学三书读后感(一)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通过品读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大家一定甚是喜爱,那么是时候都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阅。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尊重生命,传承“美”——《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注重实践的美学教科书,作者张葆源先生精心梳理理解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美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本书清晰地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美学哲理,更深一层地把握和回归中国美学的本质,以及个体的理想形象。
本书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葆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是一种虚心学习和总结认真实践,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人,主张以他人为中心、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主义文化。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对节约、有序、与和谐及其他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朴素简朴、实事求是、细微精湛的内涵。
张葆源先生用真诚、质朴、勤奋不懈的精神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独特的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
本书将穿越哲学及西方思想的的本质区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可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西方文化比较虚无灵魂、反而由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追求“有物主义”,把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目标的“有物主义文化”穿越整本书。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解析,本书让我们不断对真诚、谦虚、坚定、和谐、有序等赋予自然美学色彩的学说性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实现形态,来丰富文化的情怀与思路宽度,也使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理晰地把握住了传统美学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象征。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家李泽厚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古往今来的美学思想和美的表现形式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中华文明古代的“礼、乐、诗、书、画”五艺开始,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的解读,呈现出了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其中既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也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涵盖了佛教的禅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成为了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的描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画的精髓和特点。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表现的不是物象的外貌,而是气韵和意境的表达;同时,中国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如山水画中的“青、绿、白、黄”四色、花鸟画中的“墨、翠、丹、白”四色等等。
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诸如景德镇瓷器、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介绍,作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美的历程》是一次很有收获的体验。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是一部深入探索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美学思想的演变,也展示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入,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美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绘所吸引。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当代的美学理论,作者系统地梳理了美学的发展历程,让我对美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各个时期美学理论的考察和论证,我也对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还从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出发,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进行了考察和论证。
这让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这让我不仅了解了美学理论的发展,还深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我深感启发,也让我对美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美学史》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还引导我思考了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也深感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读〈中国美学史大纲〉有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叫《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完之后呀,我感觉自己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里面的东西真是太有趣啦!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呢,我都不知道咱们中国的美学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和这么丰富的内涵。
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以前我都没发现。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呢,美学史,这得多枯燥啊。
可谁知道,越看越入迷。
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美学观点。
像孔子,我对他可熟悉啦,只知道他是个大教育家,没想到他在美学上也有那么多的想法。
他说的“尽善尽美”,我就在想啊,这就好比我们做一件事情,不仅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还要让它看起来美美的。
就像我们画画一样,你要是只画对了形状,但是颜色涂得乱七八糟,那肯定不行呀。
这就不是“尽善尽美”啦。
我就和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这个事儿呢。
我的小伙伴小明说:“哎呀,我觉得就像我们打扫教室,把地扫干净了是善,但是如果能把扫帚摆放得整整齐齐,教室看起来就更美了,这就是尽善尽美啦。
”我听了直点头,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呀。
还有庄子呢,他的想法可就更奇特了。
他好像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世界里,他的美学思想就像一阵自由自在的风。
他觉得美是一种自然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这就好比野外的花,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盛开的时候是那么美,可它们并没有想过要怎么打扮自己呀。
我就跟妈妈讲庄子的这个想法,妈妈笑着说:“宝贝,你看咱们家养的花,虽然我们会修剪它,但是它最美的时候还是那种自然生长的状态。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生活里就有这么多美学的道理呢。
再说到那些古代的艺术作品,哎呀,书里讲了好多关于绘画、书法、音乐之类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书法,看到书里讲书法里的美学,我感觉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
那些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有生命似的。
就像王羲之的字,那线条就像舞动的精灵。
我就在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天天练习吗?还是他们心中就有一个美的标准呢?我和爸爸讨论这个,爸爸说:“儿子(女儿)啊,这就像你做数学题一样,一开始要不断练习,慢慢地你心里就有了思路,书法家也是,练习多了,心里就有了对美的把握。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
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
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
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
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
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的历程》读后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的历程》读后感初中政治组余榕一、初识《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一部文艺理论专著,该书于1981年出版。
此后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并且已有德文、英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一本书能跨越时代,跨越东西文化鸿沟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
究其原因,首先离不开该书的写作背景。
该书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三次“美学热”期间。
20世纪70年代末,10年文化浩劫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思想解放的春风吹遍大地。
第三次“美学热”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现象,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
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种表现。
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在10年文革当中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
社会大众从长期的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对美的强烈诉求。
《美的历程》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
可以说,这本书从诞生之今就闪耀着思想解放的光芒,就表达着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其次,就这本书的内容来说,这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
李泽厚先生高屋建瓴,以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
冯友兰先生曾评价“《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诚然,李泽厚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介绍到市民趣味的明清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艺术精神集中点——秦朝的建筑、汉代的工艺与赋、六朝的雕塑和骈体、唐代的诗歌与书法、宋元的绘画和词曲以及明清的小说与戏曲。
在中国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这种艺术精神集中点的转变描绘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历程。
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读这本书,仿佛跟随李泽厚先生作了一次美的巡礼,眼界大开,意犹未尽。
二、走一遍艺术之旅读一遍书犹如作一次美的巡礼,行走在艺术的长廊之中,一路上我系统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美。
《美的历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从远古到明清;从纹饰到绘画,从陶器到雕塑,从原始歌舞到诗歌、文学;从社会变迁到艺术变幻,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华夏美学的发展。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在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巡礼,对中华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的哲学经典。
《美的历程》首次出版于1981年,全书共分为十章,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到明清的“文艺思潮”,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形成和流变过程。
书中不仅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还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以深邃的目光和雄浑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美学的整体轮廓。
他并不满足于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从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出发,将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他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艺术精神的概括尤为深刻。
例如,在“龙飞凤舞”一章中,李泽厚先生通过对远古图腾的解读,指出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样从写实到抽象化的过程,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这一观点不仅新颖独特,而且为我们理解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青铜饕餮”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和神秘力量。
饕餮纹作为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既是恐怖的化身,又是保护的神。
这种狞厉之美,正是与当时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
李泽厚先生认为,青铜艺术的这种美,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在艺术上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先秦理性精神”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而道家则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
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不仅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到了“楚汉浪漫主义”时期,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探求美学的本源,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的精髓。
首先,《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文中深入挖掘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核心理念,比如“仁、义、礼、智”,以及“天人合一”、“和谐”等等。
这些理念鲜明地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情世故以及对外界潜在精神领域的远见卓识,并在智
慧的指引下构筑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统一格局。
此外,《中国美学十五讲》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古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中深入挖掘了中
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信仰,比如源远流长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文化思想,以及影响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诸子百家,这些古老的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中国文化
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美学十五讲》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稀世精髓,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及蓬勃的生
命力。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12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12篇)《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12篇)《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
”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
这是一本通史?不是。
这是一本散文?不是。
这是一本札记?不是”。
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
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
”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
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
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
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
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一本关于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美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读完美学四讲后,我深受启发,对美学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冯友兰在书中对美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艺术作品本身,还包括美的感受、美的创造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对美学的定义和内涵的分析,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学的研究方向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冯友兰在书中对美的本质和美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体验,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反应。
美的特征包括统一性、和谐性、秩序性等,这些特征构成了美的本质。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冯友兰在书中还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进行了介绍。
他指出,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学派。
从古代的希腊美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再到现代的形式主义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美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断推动着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的介绍,我对美学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冯友兰在书中对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美学的应用包括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涵盖了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美学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国绘画美学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传达了画家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中国绘画美学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达,强调画作的境界和气韵,追求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
在学习中国绘画美学的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所介绍的一些传世之作深深吸引。
例如, 书中提到的吴道子的《骊山游云图》、王维的《山水题记》等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表现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潜龙之说,它主张画家应该追求超越自然的境界,通过自由发挥来表达内心的意境。
这种理论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美学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书中所介绍的绘画作品和美学理论都令我深受启发,让我对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绘画美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偷闲重新读了读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感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又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少启发。
可能是由于久未读过书了,又或者是过于堕落,曾经并没有注意到与古代造物思想相关的问题。
我从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就不自信,并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此,就用电脑记下自己的一些稚嫩的观点或想法,以供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做点准备。
虽然没有读过原版的《易传》一书,对此也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易经》和《易传》组合起来便是《周易》,但是今日读《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的美学”一章,还是间接的了解了当中有关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与此同时,也思索了些问题。
叶朗提到的《易传》中“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须通过“立象”来“尽意”,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站在古代造物这一角度来看,“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就是说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充分表达古代哲人的理念或者意念。
至于“象”如何取得,这就必须通过“观物”了,只有“观”外界事物,进而提炼、抽取,才能获得“象”。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杭间所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一书中对古代工艺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古代哲学思想多是通过技艺来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典籍,如《礼记》、
《老子》、《庄子》、《列子》等,确实都有通过举技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韩康伯)似乎也是先秦时代表工艺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