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22章 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

22.1复习笔记

一、刘熙载及其美学著作《艺概》

(一)《艺概》及其主要内容

1.《艺概》简介

《艺概》是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这六部分中,除《经义概》是讲八股文之外,其他部分都是讲的艺术。

2.《艺概》的主要内容

是对各个艺术部门的传统美学思想作一种概述。这种概述,常常只用几个字,很精炼,但是很深刻,表明刘熙载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确有很深的修养。《艺概》中也有一些陈腐的东西,这些反映了刘熙载思想中落后于时代的一面。

(二)《艺概》的写法及其特色

1.《艺概》的写法是传统的诗话的写法,用短短的几句话,评论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概括这位作家或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2.《艺概》的特色

(1)《艺概》评论作家、作品,主要着眼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

(2)《艺概》涉及诗、文、词、曲、书法等艺术的广泛领域。

二、刘熙载论艺术创作中的诸种矛盾关系

(一)“咏物”与“咏怀”

1.刘熙载在论赋时认为,赋应该创造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物色”与“生意”的关

系,就是他说的“象”与“兴”的关系,咏物与咏怀的关系,写景与言情的关系。

2.刘熙载主张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刘熙载强调“情”“景”不可分,强调“情”要通过“景”来表现。寓情于景,借景言情,寓主意于客位,以色相寄精神,也都是“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的统一。这种“咏物”与“咏怀”的统一,也体现于句法和字法之中。

3.刘熙载认为,为了使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统一起来,艺术家就应该力求做到亲知亲见。艺术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做到物我无间,以至物我同一,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

(二)“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

1.刘熙载把“象物”分为两种,一是“按实肖象”,即模仿,一是“凭虚构象”,即“虚构”。这种区分,孔颖达就提出来了,章学诚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2.刘熙载在这个问题上作了两点新的补充

(1)刘熙载指出,“凭虚构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2)刘熙载认为,“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一样,也需要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三)真实与玄诞

1.刘熙载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他说的“正”,相当于今天人们说的思想性;他说的“真”,相当于人们今天说的真实性。“真”又包含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求性情真,客体方面要求物理真。

2.刘熙载并不否定“玄”、“诞”、“怪”、“奇”的艺术,并不否定像《庄子》、《离骚》、李白、苏轼这样一些浪漫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但是他认为在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玄”、“诞”、“怪”、“奇”的艺术中,仍然有着真实性。

3.他认为,“玄”、“诞”、“怪”、“奇”的艺术,浪漫主义的艺术,骨子里也必须“真”,必须“正”,也就是说,必须具有真实性,必须符合思想性的要求。

(四)结实与空灵

1.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说,艺术形象应该“结实”。但艺术是以审美意象来反映现实的。从这个角度说,艺术形象应该空灵。

2.刘熙载认为,结实与空灵应该统一起来,做到“不即不离”: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

3.结实”与“空灵”的统一,就是刘熙载说的“铜墙铁壁”与“天风海涛”的统一,“包诸所有”与“空诸所有”的统一。包诸所有和空诸所有的统一,就是结实和空灵的统一。

(五)内容与形式

1.内容与形式

(1)形式不应该突出自己

刘熙载认为,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把性情气骨充分表现出来,而不应突出语言文字本身。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

(2)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一定的充实的内容而单独具有美。

2.“文”与“质”的关系

(1)根据对“文”“质”关系的这种看法,刘熙载对“文灭其质”、“情不称文”、“舍理而论文辞”、“离有物以求有章”等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

(2)根据对“文”“质”关系的这种看法,刘熙载认为艺术家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刘熙载认为,艺术家在学习前人的时候,也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

3.他把诗歌的内容分析为两个方面:“辞情”与“声情”

(1)“辞情”是文辞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声情”则是声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辞情”和“声情”是统一的,但并不是平衡的。在有的诗歌中,“辞情”占优势;在有的诗歌中,“声情”占优势。刘熙载认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不同体裁的诗歌审美意象的不同特色,同时也决定了欣赏这些诗歌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

(六)壮美与优美(阳刚与阴柔)

1.在《易传》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中美的分类

壮美与优美,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且要求这两种类型的美应该互相渗透,统一在同一件艺术作品中。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点。

2.清代乾隆年间的姚鼐曾谈到过这个问题。刘熙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的论述集中强调了一点,即壮美和优美应该互相渗透,应该统一在同一个艺术作品中。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个传统思想,可以说要以刘熙载论述得最为充分了。他也是从《易传》的思想出发的。

3.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应把阴与阳、柔与刚统一起来。他强调壮美与优美的统一,也就是雄与隽的统一,力与韵的统一,刚健与婀娜的统一。刘熙载的论述,为人们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个传统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七)诗品与人品

1.诗品与人品的统一,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看法。

2.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因此他明确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命题,并对这个命题反复加以说明。

3.既然“诗品出于人品”,既然写字就是写志,因此刘熙载又认为,艺术家首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品。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尚才不如尚品”的命题的含义,也是他反复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