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学习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学习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美术名词解释: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黑陶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代表成就之一,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透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其中最代表的是人面鱼纹彩陶。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C型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沟,;龙首作猪嘴形。

长吻修目。

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舞蹈彩陶盆中国原始美术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的杰作。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

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第二章先秦美术名词解释: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以下就是橙子整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1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中 国美术史重点笔记

中 国美术史重点笔记

中国美术史重点笔记中国美术史是一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各个阶段。

下面为您梳理中国美术史的一些重点内容。

远古时期,陶器的出现是一大重要标志。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以其精美的图案和多样的造型引人注目。

半坡类型的彩陶常见鱼纹,而庙底沟类型则多为花瓣纹。

这些彩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当时人们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体现。

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商代青铜器造型庄重、神秘,常以饕餮纹等兽面纹为主要装饰,体现出统治阶层的权威和力量。

到了周代,青铜器的风格逐渐变得简洁、典雅,纹饰也更加规整。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礼器,也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象征。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

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生动地再现了秦军的威武雄壮。

这些兵马俑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

汉代的石雕,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手法,古朴雄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开始走向自觉。

顾恺之是这一时期的杰出画家,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其作品《洛神赋图》线条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富有神韵。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石窟壁画和雕塑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隋唐时期是中国美术的鼎盛时期。

在绘画方面,阎立本的人物画严谨写实,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更是开创了新的画风。

山水画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成熟,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

此外,隋唐的雕塑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宏伟壮观,展现了唐代雕塑的雄浑大气。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迅猛。

荆浩、关仝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

北宋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是风俗画的杰作。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十分出色,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工整细腻,独具一格。

元代,文人画成为主流。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 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中国美术简史总结笔记

中国美术简史总结笔记

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

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

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三、黑陶艺术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四、雕塑与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彩陶上的绘画岩画地画壁画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1、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

2、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

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中国美术史大纲

中国美术史大纲

中国美术史大纲第一章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中国美术艺术的起源-巫术、宗教、神话、政治与艺术-原始时代和奴隶时代的绘画与雕塑(以彩陶和青铜器为重点)。

思考题:1、从原始彩陶看巫术、宗教对中国美术起源的影响。

2、举例论证商周雕塑艺术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战国秦汉时代中国美术战国美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绘画、雕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青铜画像、漆画、帛画-壁画-俑)秦代美术:建筑(秦都咸阳与阿房前殿、秦瓦当)-工艺性绘画(湖北江陵漆器)-壁画(咸阳秦宫遗址壁画)-秦兵马俑雕塑汉代美术:建筑(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壁画(西汉宫殿壁画、两汉墓室壁画)-画像石(山东武梁祠画像石、河南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四川画像砖)-帛画(长沙马王堆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工艺绘画(漆画、青铜画像)-雕塑(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东汉雕塑)-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思考题:1、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2、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3、简介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画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比较共同和不同的特点。

4、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举例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

5、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美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文化-绘画(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杨子华)-山水画的兴起(《画山水序》和《叙画》)-绘画理论(谢赫《画品》与“六法”)-佛教与石窟艺术(敦煌壁画与彩塑、云冈雕刻、龙门雕刻)-南朝陵墓石雕-佛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兴起-“书圣”王羲之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艺术。

思考题:1、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重要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2、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一、从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1.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美术的起源,风格的形成在这个时期就
已经清楚可见。

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以石雕、骨雕、陶器绘画等形式彰显
出来,以其极具特色的图案和造型特点,代表着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美术历史的重要阶段,它增添了许
多新元素到中国美术史的绘画实践,例如:马贝瑞画、石窟画、线绘绘画、绳绘绘画等。

这些古老的绘画艺术家们创作出许多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
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当时的宗教、道德、思想等。

二、从商周到明清
1.商周:商周时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出现了许多
重要的绘画形式,如青铜器、瓷器、木器、绳绘绘画等。

商周时期绘画的
艺术风格深受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其丰富的图案、神秘的艺术
语句,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价值观。

2.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美术史上又一个丰富多彩的阶段,它是
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黄金时期。

中国美学史念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念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念书笔记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观点,我以为太狭小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观点。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进展,美学的范围日趋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愈来愈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和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取得相当的进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咱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好心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括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非是中心的范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围。

“美”那个范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若是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以“美”那个范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观点,以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好心识的发生、进展和转变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高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好心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跋文在终止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和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连年,涉及的范围相当普遍,内容极为丰硕。

可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那个矛盾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对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高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式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感觉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式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一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高作,尽可能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关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略去,或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置。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整理后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整理后完整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基础。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早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彩陶为代表《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形象生动,手法简练、笔触粗矿,变化单纯而特征鲜明中庙底沟类型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颖而稳重,大和小底曲腹盆和碗;装饰风格有半坡的写实向变型发展,几何花纹较多晚马家窑类型造型完美,纹饰严谨,具有鲜明特色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满、平、均的装饰特点《舞蹈纹彩陶盆》4.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

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彩陶的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

5.《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

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

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形体、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的再现能力。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00037美学大纲知识点

00037美学大纲知识点

第1章绪论1、(识记)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①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审美意识;②美学思想;③美学学科。

3、(识记)“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原初意义是“感性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4、(识记)实践概念的含义。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5、(识记)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之一。

6、(识记)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①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活动的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②美:美指的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③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④美感(即审美经验):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⑤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特点: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探讨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它涵盖了多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每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学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的影响。

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对美学的贡献。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塑造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美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法和审美原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

这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美学与中国古代舞蹈。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舞姿、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意义。

第七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雕塑。

这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八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戏剧。

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剧本、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戏剧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和审美意义。

第九章,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美学的贡献和审美价值。

中国美术史_笔记

中国美术史_笔记

中国美术史高分复习红宝书第一章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

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仰韶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

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1、原始陶绘艺术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82年,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连云港将军崖等(三)原始雕塑1、史前陶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

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宗教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宗教意味。

北方红山: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先秦青铜艺术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3、青铜器纹饰的主要分类及其特征:动物(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样(底纹或细部)两大类,造型装饰特征:a、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b、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c、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二)先秦雕塑艺术1、青铜雕塑的两种类型a、以动物形象进行造型,大多表现与尊上,器物多为凝重宽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

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意义:1 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

2强调诗人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节孔子论“大”内容:首先是一个道德范畴。

大所指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只有一种敬畏之情,而且伴随一种神秘感。

第五节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内容: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

后代由此形成“比德”理论。

自然美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思想、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意识形态的成分。

第六节墨子的“非乐”内容: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衣食不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的灭亡。

也否定文采美饰。

意义:维护劳动人民意义,值得肯定。

但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加以否定式错误的。

也包含有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

第七节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内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有共同的美感;人的心也是相同的,人对理义必定有相同的爱好。

乐的本质是对仁义等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对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第三章《易传》的美学第一节《易传》和《易》象内容:《系辞传》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象,都是以形象来表明义理。

《系辞传》所说的象,当然不等于是审美形象。

但是,可以通向审美形象。

三点根据:1 《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

”《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

艺术形象也是。

不同在于前者的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而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

2 《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

形象变了,情意也变了。

3《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

第二节立象以尽意内容:和观物取象一样是象的重要规定。

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得清楚充分。

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

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识深远的,幽隐的。

第三节观物取象内容:1 说明了《易》象的来源。

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

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2说明《易》象的产生,是一个认识,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观物的方式。

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第四节《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内容:1 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壮美和优美。

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可以偏盛,但不可偏废。

2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

3“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神是宇宙万物的微妙变化的规律。

4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第五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内容:是对“立象以尽意”的展开。

涉及审美意象又以何种方式感发读者。

涉及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与结构特点。

这种审美特点,在于重视内心的感发。

第四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第一节《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第二节《管子》四篇论“气”内容:精气说:道就是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

物之精“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精气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阻止它的运动,也不能消灭它。

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

一个人所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也就越高。

人心保持虚静,外界的灵气就能进入体内,并且在体内安定下来,不会散失。

第三节《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含义: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

静,就是保持心的安静、平静。

一就是一意专心。

只有做到“虚一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你面前呈现出来。

意义: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洁其宫”是为了“开其门”。

“非所设”,就是不受主观成见支配。

“非所取”,就是不受主观欲念支配。

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动。

“舍己而以物为法”。

同精气说联系在一起。

作为后人解释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一种理论依据。

第四节孟子的养气说内容:在《管子》影响下提出来的。

是一种修养方法。

不是管子中的物质性的精气,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观心理状态。

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

道是仁义之道。

第五章庄子的美学第一节庄子的人性格、情趣和著作第二节庄子论自由和美(一)内容: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修养过程:外天下,排除掉对世事的思虑;外物,抛弃贫富的是等各种计较;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然后就能朝彻,使自己的心境如初生的太阳那样清明洞彻。

然后就能见独,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或者坐忘。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厉害观念。

评价:走向宿命论。

人在自己意识中取消一切差别,人就解脱了,也就自由了。

在精神生活中,借助心斋坐忘,获得一种虚假的自由。

合理性: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某种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的发现)。

第三节庄子论自由和美(二)内容:庄子的寓言故事,特别是庖丁解牛,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使用了“神”的概念。

指记忆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就是对于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

(庄子本人对此并无美学的规定,但是应用广泛)第四节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内容: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庄子把他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和“气化”理论联系。

美丑的本质都是气。

美丑所以能互相转化,不仅在于人们的好恶不同,更根本的是在于美丑本质上是相同的,本质是气。

评价: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他能充分表现了宇宙一体运化的生命力,那么臭也可被人喜爱,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第五节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ang)大瘿(ying)含义:人的外形整齐、匀称、美观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的德,内在的精神面貌。

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意义: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第六节庄子论“象罔”含义:1 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较言辨(概念、逻辑)更为优越。

2 但是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意义:老庄的这个丝线,是意境说的最早源头。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第一节荀子的哲学和美学荀子的哲学,主要是关于无人关系的论述以及其中的认识论思想,对美学史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无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但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以上两个方面就是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影响: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

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为天”、“勿以人灭天”之类的宿命论。

这个命题对于后来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荀子肯定人具有认识的能力,肯定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人的认识要依赖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比起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它在审美感受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虚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

“壹”不要以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静,不要用一些胡思乱想来妨碍正常的认识活动第二节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含义: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

伪,指人为,是与自然相对待而言的。

要把性与伪分开。

性是自然产生,而道德学问等等则是人为的。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所以荀子十分强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也就是强调后天的道德学问的修养。

这就是所谓化性而起伪。

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