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PGD2(前列腺素D2)、
生物活性介质及其效应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组胺 激肽原酶 PAF PGD2 LTC4
支气管收 缩,分泌 增加
肠能动性 增强,分 泌增加
TNF、PGD2、 PAF、 LTC4
炎 症

组织重构
(二)I型发生机制
(预存/新合成介质)
IL-4 IL-13
红细胞
II型机制
溶血
抗B抗体
抗A抗体
2、新生儿溶血症
产后72小时内给Rh-母体注射抗Rh抗体,抑制Rh+红细胞对母 体的致敏作用,防止再次妊娠的胎儿发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
⑴半抗原型:青霉素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NK
吸附
ADCC


红细胞
IgG、IgM
红细胞
调理吞噬
(三)常见疾病
1、 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例:青霉素及其降解产物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成完全
抗原
(2)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症) 例:抗毒素(马血清) 2、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青霉素/降解产物 与组织蛋白结合 再次剌激 成完全Ag 变应原
④无补体参与;
⑤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FcRI桥联,脱颗粒,释 放活性介质引起; ⑥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决定Ⅰ型超敏反应易感性因素
遗传因素:易感基因 (11q12-13,5q23-25,HLA-DR4,DR7) 环境因素:卫生假说 (Th1/Th2 失衡,TGF- ,Treg)
卫生假说
⒉免疫学治疗:脱敏疗法,减敏疗法,其他 ⑴ 抗毒素血清皮试阳性者,脱敏疗法: 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以消耗效 应细胞内介质,机体暂时脱敏。
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禁止使用!
⑵已检出但难以避免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
减敏疗法:
小剂量、长间隔、多次、皮下注射该抗原,诱 导机体产生保护性IgG抗体。
(3)其他:单抗,拮抗剂 调节Th1和Th2等
抗原
初次
机体
致敏T/B
自身免疫病
免疫应答
偏差 过 低 免疫缺陷
正常
再次
病毒感染、肿瘤
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受某种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 次刺激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致敏机体——已接受过初次Ag刺激而处于致敏 状态的机体。
超敏反应分型
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急性病 ⑴ 血清病
大量异种血清 1-2w 结合
初次
Ab
IC
沉积致病
局部红肿、关节肿痛、 发热、淋巴结肿大、 蛋白尿、全身荨麻疹
⑵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 1-2w Ab 结合 (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IC 沉积肾小球基底膜致病
慢性病 ⑴类风湿性关节炎 变性的IgG 抗体(IgM,类风湿因子)
致敏机体/靶细胞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枯草热)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鼻炎: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定位于鼻粘膜 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
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
(四)防治原则
⒈ 检出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询问病史: 皮肤试验: 青霉素等皮试阳性者,禁止使用,改用其他抗生素; 抗毒素血清皮试阳性者,脱敏疗法; 花粉、尘螨等阳性者,减敏疗法。
...
CD8+
T 细 胞
直接杀伤靶细胞
T细胞介导DTH:
⑴ CD4+Th1介导的炎症损伤
CD4+Th1→释放CKs(IFN-γ、IL-2、IL-3、TNF等) →以Mon/Mφ及LC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DTH) 。 ⑵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杀伤靶细胞
活化的Th1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症等) 发达国家发病率
??
“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
卫生假说的内容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与现代生活
方式有关。 暴露于环境中微生物及其产物机会的减少
过敏性疾病
卫生假说的证据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危险性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 家庭大小和儿童的多少 2. 出生和生长的环境 3.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负相关”
细胞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补体 CDC
Mφ 调理吞噬
NKC ADCC
刺激/ 阻断作用
靶细胞功能 靶细胞损伤 亢进/降低
(固有Ag)
CDC
靶C
(吸附)
(吸附)
Ⅱ型超敏反应中引起靶细胞损伤的方式
特点:
1、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相应Ag结合;
2、补体、Mφ、中性粒细胞和NKC等参与;
3、靶细胞溶解为主;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І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再次剌激 变应原 剌激 敏感机体BC 产生 特异性IgE 变应原与效应细胞表面IgE结合 FcRI交联 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储备的介质 新合成介质
结合
组胺
激肽原酶 肝素、ECF-A LTs
PAF
PGD2
CKs
FcRI 肥/碱细胞
脏器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炎症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⑴动物Arthus病: 马血清 iv 死亡 红肿、坏死 7次 症状进一步加重
5~6次 4次 马血清 家兔 皮下
⑵人类Arthus病:
多次吸入
真菌孢子 反复注射胰岛素
农民肺、 过敏性肺泡炎 类Arthus反应
巨噬细胞
性 贫 血
⑵免疫复合物型: +组织蛋白 抗体 Ag-Ab
溶解
吸附 Ag-Ab
激活补体CDC
血C破坏
血C
4、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与肾小球 基底膜有共同抗 原;链球菌感染 后肾小球基底膜 结构改变
半Ag 半Ag
5、肺-肾综合征
6、Graves病(细胞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细胞功能抑制)
⒊ 药物治疗 ⑴抗休克:肾上腺素
⑵抑制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如: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
⑶拮抗活性介质
如:扑尔敏、苯海拉明、乙酰水杨酸
⑷稳定组织器官
如: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
二、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溶细胞型)
(一)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抗原:
细胞性抗原
同种异型Ag(ABO 、Rh血型Ag、HLA)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免疫学基本内容
抗原 补体系统 免疫调节 MHC.CD.CAM 正常
抗感染免疫 抗肿瘤免疫 免疫耐受 免疫防治
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 抗体 细胞因子 效应TC 异常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移植排斥 免疫缺陷
免 疫 检 测
超敏反应 过 高 免疫防御 免疫监视 免疫稳定
结合 IC
沉积关节 滑膜致病
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以女性多见
DNA(核抗原) IC
关节 皮肤 肾小球 肝脏等 多器官损害
抗DNA抗体
四、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Ag:胞内病原体、寄生虫和异体组织、药物
2、T细胞( CD4Th1, CD8 CTL )
(二) Ⅳ型发生机制
可溶性Ag IgG、IgM、 IgA 结合
中分子可溶性IC(19S)
沉积于组织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系统 C3a C5a C3b
过敏毒素 趋化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血小板激活
释放
激活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凝集 微血栓形成
血管活性胺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充血水肿
中性粒细胞浸润 吞噬IC,释放溶酶体酶 组织破坏
4、特殊:靶细胞功能亢进/降低。
(三)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 半抗原型、免疫复合物型 4、Ⅱ型超敏反应型肾小球肾炎 (抗膜型肾小球肾炎)
5、肺-肾综合征
6、Graves病(细胞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细胞功能抑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输血反应
A型血(供者) A抗原
红细胞
B型血(受者) B抗原
2. 抗体
IgE(变应素)
致敏状态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鼻咽部、扁桃体、气管、胃肠道黏膜、血)
⒊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
特征: (1)FcRI
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皮肤、黏膜(肥大细胞);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
(2)嗜碱性颗粒
(3)桥联活化脱颗粒 I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迟发相;负调节。 炎性细胞(中粒, Mon/M ,Th17):参与迟发相
形成
全身性 致敏机体/效应细胞 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 鼻炎、哮喘 消化道 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 荨麻疹
临床表现时相
即刻/早期相反应:储备介质 接触Ag后数分钟内发生,持续1-2小时, 晚期相反应:新合成介质 接触Ag后4-6小时内发生,持续1-2天, 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
特 点:
①发生快、消退快; ②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严重组织损伤; ③ IgE介导;
IFN-γ
TNF-β
IL-2
IL-3+GM-CSF
TNF-β+MCF
MCF+MIF
活化MФ
杀伤慢性 感染MФ
诱导T细胞增 殖
诱导骨髓单核细 胞分化
局部缺血、出血
局部或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特点
1、中分子可溶性IC沉积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的 血管及其周围炎症; 2、IgG、IgM、 IgA ; 3、补体激活; 4、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肥大 细胞参与。
(三)常见疾病 1.局部IC病: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2.全身性IC 病:
甲状腺刺激激素
促甲状腺受体
三、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一)参与I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清除 Ag: 内源性Ag:变性IgG;核Ag;肿瘤Ag 外源性Ag: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等 Ab:IgG和IgM为主;少数为IgA
2、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R (FcR)
FcR I (高亲和力)
I
(嗜碱性粒细胞)
FcR II(低亲和力)

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组胺、激肽原酶、肝素、ECF-A 痒 疼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新合成介质:LTs(白三烯) CKs(IL-1、6、TNF-等)。 作用: 脏器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腺体分泌增多;趋化炎性细胞,促炎。
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型)
Ⅱ型(细胞毒型、溶细胞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
一、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过敏反应型)
(预存/新合成介质)
IL-4 IL-13
Ab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抗原(变应原)
抗体
效应细胞 生物活性介质
1.抗原(变应原)
种类多: 花粉
食物
动物血清
细胞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 浸润、活化 T细胞(CD4+, CD8+)增殖分化 局部渗出、水肿
T细胞 抗 诱导 原 (CD4+,CD8+) CD4+ T 释 细 放 再次 胞 接触 致敏T细胞 (CD4+,CD8+)
IL-2 IFN-γ TNF-β LT MCF MIF IL-3 SRF
细胞毒作用
炎以 症单 反个 应核 ,细 细胞 胞浸 变润 性为 坏主 死的
剌激 敏感机体BC 产生 特异性Ig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青霉素/降解产物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 FcR交联 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储备的介质 新合成介质
结合
组胺
5-羟色胺 ECF-A
LTs
PAF
PGD2
CKs
肥/碱细胞表面 形成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 全身性 呼吸道 鼻炎、哮喘 消化道 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 荨麻疹
Ag-Ab比例和IC分子量(Ag稍多、IC量大) Ag物质的持续存在(自身Ag、微生物降解产物) Ag、Ab的理化性质(可溶性Ag、中亲和力Ab,可溶性中等IC) 组织结构与血液动力学因素(关节、肾小球、其它毛细血管) 补体与补体受体缺陷(清除功能低下) 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清除功能低下)
(二)III型发生机制
异嗜性Ag(肾小球基底膜与链球菌)
改变的自身Ag 药物半Ag+自身组织细胞等
2、抗体: IgG、IgM 等,少数为IgA
3、靶细胞:正常/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外来半Ag 异嗜性Ag
正C
同种异型Ag
异C
改变自身Ag
(二)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细胞性抗原(固有/吸附) (血细胞)
+
相应抗体(IgG/IgM)
药物
屋尘(尘螨、动物昆虫物等)
途径多:吸入、食入、注射、皮肤接触
豚草
破伤风外毒素 Ag
脱毒
类毒素 Ag
免疫

产生
破伤风抗毒素(TAT ) 抗体
中和毒素 超敏反应
毒性基团 独特型 同种异型 同种型
酶解?
白喉抗毒素、蛇毒抗毒素?
半抗原 载体
应答 —
+
结合抗体
如药物、小分子单糖、类脂等。 PG + 蛋白 完全Ag (半Ag) (载体) 反应性 免疫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