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规范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责任和职权、程序以及监督和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符合要求,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制定和执行该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关键工序的质量,减少缺陷和不合格品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
关键工序是指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工序,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装配、测试等环节。
四、责任和职权1. 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2. 质量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核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3. 相关部门负责配合执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如采购部门负责采购合格的原材料,装配部门负责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装配等。
4. 操作人员负责按照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及时汇报异常情况。
五、程序1. 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生产部门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工艺要求,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报批相关部门。
2. 培训和宣贯:生产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培训,并进行宣贯工作,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理解和遵守该制度。
3. 实施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操作人员按照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包括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装配过程控制、测试和检验等。
4. 异常处理:如果在关键工序中发现异常情况,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上级汇报,由质量部门进行处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5. 记录和报告:操作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关键工序的质量数据、异常情况和处理结果等,以便后续的追溯和分析。
六、监督和改进1. 监督:质量部门定期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包括现场检查、数据分析和人员培训等。
车间关键工序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员工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车间关键工序的生产和管理。
三、管理职责1. 生产部负责制定关键工序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2. 车间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关键工序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 班组长负责对本班组关键工序进行管理,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4. 操作人员负责按照规定操作,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
四、关键工序管理内容1. 工序划分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将关键工序划分为以下类别:(1)关键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易出问题的工序。
(2)重要工序: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需重点控制的工序。
(3)一般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可按常规操作进行。
2. 工序控制(1)关键工序: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对关键参数进行监控。
(2)重要工序:制定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对关键参数进行监控,并加强过程检验。
(3)一般工序:按常规操作进行,定期进行过程检验。
3. 工序改进(1)对关键工序进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2)对重要工序进行定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3)对一般工序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4. 工序培训(1)对关键工序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责任心。
(2)对重要工序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其掌握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3)对一般工序操作人员进行基础培训,提高其基本操作技能。
五、监督检查1. 生产部定期对关键工序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2. 车间主任负责对本车间关键工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班组长负责对本班组关键工序进行管理,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4. 操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六、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关键工序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2. 对违反关键工序管理制度,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处罚。
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管理制度
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升级,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管理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下是一份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管理制度:一、管理原则1. 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2. 针对不同工序和工艺开展风险评估,确保相关工序和工艺的质量和安全。
3. 加强对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工作人员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操作技能达到标准。
4. 严格执行工艺流程,确保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符合相关标准,避免疏漏和事故发生。
5. 完善管理措施,确保每一次产品的重要工序的记录真实有效,方便追溯和管理。
二、管理内容1. 初次检查:开展新产品试制、新设备投产等前,需要进行试走、试产调试。
同时需建立试运行记录、整改纪录等,力求完善生产工艺,保证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加工操作的技术规范化。
2. 试验检查:对工艺试验、产品试产等进行检查,反对对不适合的产品进行生产,同时需检查产品图纸、工艺文件和图纸、工具模具,确保描述清楚。
3. 检测系统:建立可追溯、可重现的检测系统,用于快速反应、随时改进生产质量,同时要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检测误差和漏检。
4. 生产过程管理:生产过程需要经过明确的控制和管理,采用预防式检查和纠正式措施,保障产品优质质量,下线退库的产品严格控制,必须标识,防止混淆。
5. 处理返修等情况:对于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返修、报废、事故等情况,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处理,并及时纠正工艺、工具模具等问题,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出现。
三、管理要求1. 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的操作技能。
3. 加强工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完成评价评估和检测验收,以确保产品符合设计和标准规范要求。
5. 强化数据统计和追溯管理,每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和关键环节必须都有记录,以便追溯质量问题的根源。
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
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一、前言为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产品关键工序的管理要求,明确各岗位职责,保障产品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关键工序。
三、定义1、重点工序:指影响产品质量、和工作安全的工序。
2、关键工序:指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和工作效率的工序。
3、工序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中设计、实施、监督和调整的科学化管理方式。
4、工艺流程:是指按照一定规定的先后顺序,完成产品的工艺制造的步骤。
四、管理要求1、制定流程控制方案各部门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工序的流程控制方案。
方案中应明确各工序的检测要求、检验方法、检验标准、检测记录、处理措施以及完工后的报告处理。
2、设立工序检验点对重点工序和关键工序设置检验点,其具体位置和实施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同时对工序控制点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采用先进的检验设备生产中应采用先进的检验设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手段。
对于需要周期性检测的设备,应有专人负责设备维修保养和校验。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各工序操作员要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制定,规范生产过程。
相关人员应进行培训,了解操作规程及其重要性,并定期进行考核。
5、检验记录完整性对于每次检验,应制定相关的检验记录,并将检验记录妥善存档。
对于产品出现问题的情况,要对相应的检验记录进行追溯。
6、产品验收和索赔处理对于不合格产品要进行分类处理和归置,并按照规定程序通知有关部门。
同时对发出去的不合格品要进行逐级的追溯和处理。
对于不合格品检测的费用由原生产负责部门承担。
7、特殊情况的处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生产中设备突然发生故障、原材料出现偏差、人员落实不到位等,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避免影响后续工序的生产。
五、岗位职责1、生产主管负责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
**市轨道交通**标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的通知为加强**市轨道交通**标项目经理部的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组织施工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技术控制,精心组织施工,促进施工任务按期、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内容:(一)编制依据(合同、规范、标准、设计文件、施工调查资料、现行定额资料、企业综合实力)、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二)工程概况:工程概述、工程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程数量(包括主要工程数量表)、工程特点、控制和重难点工程的分析与对策、其他有关情况。
(三)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特征,包括自然特征、交通运输情况,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其它有关情况等;(四)总体施工组织安排,包括总体管理目标,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队伍部署和施工任务划分,总体施工顺序及主要阶段施工安排,施工准备、征地拆迁及施工协调方案,主要进度指标及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工程的接口及配合,关键线路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等图表;(五)施工准备:临时工程、材料供应、工程试验(试验、检测仪器配置表)、施工测量、征地拆迁、设计交底。
(六)工期要求及施工进度安排:合同工期、施工进度安排、劳动力、材料、机械配置计划。
(七)施工方案,包括确定施工方法、选择施工装备、制定施工顺序和作业组织方式,按各专业工程的施工顺序分别制定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特殊过程的界定和管理措施;(八)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含高风险工程)的施工方案;(九)主要技术措施:主要质量措施、主要安全措施、季节性措施、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十)应急预案应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救援人员,救援器材,设备.(十一)附图:包括驻地及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按工序安排的施工进度图,辅助设施布置图,非通用的特殊物件大样图,纵剖面示意图;(十二)计划表:在年、季、月不同期间内的计划完成工程数量表,机械设备,物资材料计划用量表,劳力分布表,成品、半成品用量计划表等。
关键工序的管理制度模板
关键工序的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被识别为关键工序的生产活动。
三、关键工序定义关键工序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其结果需满足严格的质量标准。
四、职责分配1. 生产部门负责关键工序的日常操作和管理。
2.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关键工序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
3. 技术部门负责关键工序的技术指导和工艺优化。
五、关键工序识别1. 通过风险评估、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识别关键工序。
2. 关键工序应有明确的标识,并在生产现场进行公示。
六、操作规程1. 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
2. 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工艺参数。
3. 对关键工序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精度。
七、过程控制1. 实施关键工序的过程监控,记录关键参数和操作数据。
2. 对关键工序实施首件检验,确认无误后方可批量生产。
3. 定期对关键工序的过程能力进行分析,确保工序稳定。
八、质量检查1. 关键工序的产品必须进行100%检验。
2. 检验结果应记录并存档,对于不合格品应及时隔离和处理。
九、异常处理1. 发现关键工序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生产,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
2. 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十、记录与追溯1. 关键工序的所有操作记录、检验记录和异常处理记录应完整保存。
2. 实施产品追溯系统,确保关键工序产品的可追溯性。
十一、持续改进1. 定期评审关键工序的管理制度,根据生产实际和管理经验进行优化。
2. 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有效建议应给予奖励。
十二、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生产部门负责解释,修改时亦同。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以确保其符合特定组织的需求和标准。
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2篇)
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1、主题及适用范围为了加强工序质量管理,有效控制生产现场影响质量特性的诸项因素,以得到稳定的制造过程,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稳定提高,特制订本制度。
2、工序质量控制程序2.1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设立质控点:2.1.1按《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中属关键(A级〉特性的工序。
2.1.2加工工艺有特殊要求或对下道工序有影响的关键的工序或工序的关键部位。
2.1.3经常出现不良品或质量长期不稳定状态工序。
2.1.4用户比较集中反映不良环节。
2.2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由技术科根据质控点设置原则确定。
车间不得擅自取消或更改质控点。
车间增减质控点必须向技术科申报,按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2.3工序质量控制的程序(见工序质量控制程序图〉。
3、工序原量控制对各部门要求及考查办法3.l对技术科的要求3.1.1按建立质控点的原则确定质控点,编制下达《工序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同时,组织质检科、供应部、生产车间等部门进行工序分析。
根据《工序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制订《工序质量分析表》、《作业指导书》、《工装周期检验卡》等,并根据车间生产过程中实际情况和工序质量控制原则,及时调整质控点,完善质保文件。
3.1.2进行工序能力分析,把影响工序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和相关管理标准编入《工序质量分析表》。
3.1.3根据车间质控点反馈表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并现场具体指导,每月对质控点质量保证文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3.1.4对质控点长期不稳定因素应采取措施解决。
3.1.5考查由技术科抽查。
3.1.6认真参加工序分析活动,制订检验规程,编制“检验指导书”3.1.7检验员要熟悉本耳职只范围内的工序质量控制点及某控制方法,严格按检验指导书规定进行检验,协助操作者及时发现影响质量特性的不稳定因素,并协助解决。
3.1.8技术科应督促检验员按检验指导书和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做好检验记录并及时向技术科反馈信息,3.1.9考核自查,技术科抽查,纳入质量考核。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规范和控制的一套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以满足产品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
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合格品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适用范围本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工艺控制、设备维护等。
四、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1. 工序规范每个关键工序都应有详细的工序规范,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设备要求等。
工序规范应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批准,并及时更新。
2. 操作培训所有参与关键工序操作的人员都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包括工艺知识、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记录应进行归档并定期复查。
3. 设备保养与校准关键工序所使用的设备应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保养和校准记录应及时填写和归档。
4. 工序监控关键工序应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记录,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关键参数的监测。
监控数据应进行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5. 不良品处理对于发现的不良品,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追踪。
不良品的处理记录应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6.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品,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扩大。
同时,应制定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7.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审核和评审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改进措施的跟踪。
五、制度执行和监督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应由专人负责,并建立相应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执行和监督结果应进行记录和汇报,以便进行持续改进。
六、制度的修订和更新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修订和更新应经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和批准,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重点工序工艺管理制度
重点工序工艺管理制度一、前言重点工序工艺管理制度通常是指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流程中的其中一些关键环节工序的工艺管理制度。
这些关键环节往往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进行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合理的重点工序工艺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更好地提升成本效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工序工艺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流程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二、重点工序工艺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流程1. 工艺准备环节工艺准备环节是工艺制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
因此,在工艺准备环节,需要进行充分的技术和管理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 工艺参数的制定:根据项目要求和技术规范等要求,调研市场情况,设定合适的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2) 工艺流程的制定:制定工艺流程图,梳理各个生产阶段的任务和工艺流程,确保各个阶段之间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3) 工艺文档的编制:编写工艺卡、操作规程、检测说明等文档,确保各个工艺环节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4) 工艺设备的准备:对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准以及准备等工作,确保器具在使用的时候能够稳定可靠,并且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2. 工艺操作环节工艺操作环节是工艺制程中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需要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符合制定的工艺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 工艺人员的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科学知识培训,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产品生产工艺技能水平。
(2) 工艺检测环节:根据工艺卡、操作规程等文档进行作业操作过程中的检测卡控,包括仪器设备的校准、测量数据的记录以及检查记录等等。
(3) 工艺参数的掌控:通过现场监测、数据记录、人员操作等方式,掌控工艺参数、机器状态,及时处理生产变异情况,避免发生偏移,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精度。
关键工序管理制度
重点工序管理制度范本一、重点工序的管理为了成立和完美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系统,使重点工序能获得有效控制,保证产质量量稳步提升,特制定本制度。
1、车间责任1.1 操作者一定严格按工序卡片进行操作。
1.4 生产过程不稳固,车间假如不可以清除不稳固要素,应立刻将信息反应给技术中心、质检部。
1.5 车间要做好重点工序的检查、敦促、查竣工作,逐渐提升工序能力的工作。
1.6 车间每个月二十天前,将重点工序的各样原始资料及质量不稳固颠簸剖析表报技术中心。
2、质检部责任2.1 检查员要检查、敦促操作者履行工序卡片以及工序质量管理规定,对违反工艺规定的行为要严加遏止。
2.2 检查员要辅助操作者实时发现影响质量特征的不稳固要素并快速辅助解决。
2.3 检查员要严格按《检验和试验规程》进行检验。
2.4 保证重点工序监督和丈量装置的受检率达 100%,重点工序工件抽检率达 20%,产品合格率达 100%。
2.5 增强对重点工序计量用具的巡回检查工作,实时发现非正常使用计量用具的状况,敦促纠正。
3、技术中心责任3.1 依据车间生产过程实质状况和工序质量控制原则,实时制定和调整重点工序,完美质量保证文件。
3.2 要常常检查、敦促、指导操作者、检查员严格履行工序卡片等有关质量保证文件规定,常常检查控制点的原始记录,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3.3 实时与质检部门、车间联系,做好重点工序能力的检查考证工作。
3.4 若生产过程质量不稳固,车间不可以清除不稳固要素,技术部门应采纳举措解决,报请副总经理,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解决。
4、生产部责任4.1 依据企业实质状况拟订工序质量管理计划,做好协调工作。
4.2 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做好生产现场的工序管理工作。
4.3 辅助总经理清除生产过程中重要不稳固要素,组织和检查纠正举措的实行状况。
4.4 重点工序上的设施要有平时点检制度,要成立周期点检卡。
4.5 敦促车间做好设施三级养护、设施三检和预防性维修。
按期检查工序质量的保证能力,保证工序能力知足质量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4篇)
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工序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工序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工序质量控制的部门和岗位。
第三条工序质量控制点是指工序中需要严格把关的节点,对工序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第四条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应基于工序流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协商确定。
第五条各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工序特点和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办法。
第二章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第六条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必要性原则: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必须符合工序质量管理的需要,能够确保工序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二)关键性原则: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应针对工序中的关键环节,对工序的整体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三)规范化原则: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应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
第七条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协商,并报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第八条工序质量控制点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明确性:要明确该控制点的具体位置和表现形式。
(二)可操作性:要能够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该控制点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判定。
(三)追溯性:要能够追溯到具体的操作人员和时间。
第九条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产品质量要求(二)工序特点(三)工序流程(四)技术规范和标准第三章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第十条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员参与原则:所有操作人员在工序中都应主动参与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工作。
(二)标准化操作原则:所有操作人员在工序中都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
(三)主动预防原则:所有操作人员在工序中都应主动发现和预防工序中潜在的质量问题。
(四)及时反馈原则:所有操作人员在工序中都应及时将发现的质量问题反馈给质量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一)质量检测和判定:对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定期的检测和判定,确保工序质量符合要求。
重点工序管理制度
重点工序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工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车间的各项工序。
三、工序管理的责任1. 生产经理:负责组织、领导和监督生产车间的工序管理工作,制定并落实计划,及时解决工序中出现的问题。
2. 工序管理员:负责管理工序人员,监督工序的生产进程,保障生产安全和质量。
3. 生产员工:严格执行工序的操作规程,保障产品质量,提高效率。
四、工序管理的程序1. 工序计划制定生产经理根据生产任务和生产计划,制定工序计划,并下发到各个工序部门。
工序管理员根据计划安排工序人员,明确任务和责任。
2. 工序生产监督工序管理员对工序进行实时监督,确保生产进程顺利进行,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3. 工序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保障工序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及时发现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4. 工序安全生产工序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保障生产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
5. 工序成本控制合理安排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五、工序管理的制度规定1. 工序计划1) 工序计划由生产经理负责制定,包括生产任务、工序顺序、工序时间等内容。
2) 工序计划应提前下发到各个工序部门,明确任务和责任。
3) 工序计划实行动态调整,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工序计划。
2. 工序生产监督1) 工序管理员负责对工序进行实时监督,检查生产情况,保障生产进程顺利进行。
2) 工序管理员对工序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和质量意识。
3) 工序管理员与工序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协助解决。
3. 工序质量控制1) 工序管理员负责制定并实施工序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把关工序生产质量。
2) 工序质量问题及时上报并协助解决,确保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3) 工序质量问题应进行追溯和分析,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做好记录和纠正措施。
4. 工序安全生产1) 工序管理员负责制定并实施工序安全生产规程,加强对工序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关键控制点管理制度一、总则:工序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加强工序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的提高。
建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是对工序中需要重点管理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在一定期间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稳定地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1、对于整个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有直接影响的关键项目或部位。
2、工艺上有特殊要求,或对下道工序有较大影响的部位。
3、特殊设备应设置控制点。
三、建立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工作程序及有关部门的职责:1、由品控部负责按设立控制点的原则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
2、按控制点的要求建立控制点有关文件,由品控部编制作业指导书、设备定期确认记录等。
3、品控部对质量控制点工序管理效果负责,应定期对关键工序的设备进行认可,对操作工能力进行鉴定。
四、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操作者和检验员的要求:1、对关键工序控制点操作者的要求:(1)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及本工序所用工具的作用。
(2)掌握本工序的质量要求。
(3)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严格按技术文件进行操作和监控。
(4)了解影响本工序质量的主导因素,并按有关制度要求严格控制管理。
(5)按要求做好各项原始记录,做到严肃、认真、整洁、准确、不得弄虚作假。
2、对工序控制点负责人的要求:(1)关键工序负责人应把工序控制点作为工艺检查的重点,检查督促操作者执行工艺及工序控制点有关规定和制度。
发现违章作业立即劝阻,对不听劝阻者要及时向车间班长报告并做好记录。
(2)巡检时应重点检查控制点的质量特性及影响质量特性的主导因素,若发现不正常,应协助操作者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质检员要熟悉自己工作范围,工序控制点的质量要求及检验的方法,并认真进行过程检验,做好各种检验记录。
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
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矿山重点工程是指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对于涉及生产、安全、环保等关键领域的一类工程,是矿山施工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这些工程,需要建立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以确保工程全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首先,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应当建立完善的手续和审查机制。
在工程开展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调查、勘探和评估。
这一过程中,需要查明工程的实施风险和潜在问题,并对工程实现的可行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
如确保项目投资回报率、安全性、可持续性,并评估项目的环保效益等。
其次,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需要制定科学的程序和标准。
在工程实施时,必须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包括工序控制、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等。
通过建立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工程从建设初期到竣工验收都能够依照标准进行,从而避免差错和问题的发生。
再次,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需要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过程中,需要对所有工序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全程控制,实现质量与进度的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同时,还需要对工程环节中的数据、材料、设备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验收,确保工程实现质量标准要求。
最后,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环保和其他重要工序的管控措施。
打造一套完善的就生产安全、环境文明、公共关系、物资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管控方案。
保证在加强生产的同时,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环保问题的有效解决。
总之,矿井重点工程是矿山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矿井重点工程环节管控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这种管控制度必须从工程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全面、准确和周密的工作,从计划、勘测、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方面,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为矿山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生产车间生产工序控制点管理制度
生产车间生产工序控制点管理制度引言生产车间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工序控制点的管理对于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档旨在规范生产车间生产工序控制点的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1. 定义1.1 生产工序控制点: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某一特定工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关键节点。
1.2 工序控制点管理制度:为了规范生产工序控制点的管理,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2. 目的生产车间生产工序控制点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中每一个工序都能够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责任与权限3.1 生产车间负责人应对生产工序控制点的管理工作负责,并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3.2 操作员应按照制度要求完成各项工序的控制,并及时上报异常情况。
3.3 质量部门应对生产工序控制点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4. 控制点的设定4.1 控制点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品质问题的关键环节。
•容易产生不可逆影响的工序。
•影响产品技术指标和安全性的关键工序。
4.2 控制点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工艺流程的具体要求,并参考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
5. 控制点管理程序5.1 控制点的识别和标识5.1.1 对于设定的控制点,应在工序进行过程中合理安排标识,以方便操作员辨识。
5.1.2 控制点标识应清晰、明确,防止混淆。
5.2 控制点的监控和记录5.2.1 操作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生产工序的控制和监控。
5.2.2 对于每一个控制点,操作员应详细记录控制点的状态、时间和相关参数。
5.2.3 监督人员应定期检查和审核控制点管理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3 异常处理5.3.1 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控制点,操作员应立即上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5.3.2 异常处理应记录并及时汇报给相关人员,确保问题的及时解决。
5.4 控制点管理的改进5.4.1 根据生产情况和质量要求,定期评估和改进控制点管理制度。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序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关键工序的控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二、关键工序的定义关键工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它所涉及的工艺和设备通常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精密加工、装配、焊接等环节。
若这些关键工序发生故障或失控,将对整个生产过程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无法生产。
三、关键工序的控制1. 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在关键工序的控制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工艺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和优化。
一般来说,关键工序所包含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模拟软件来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 设备及工具的选择与管理对于关键工序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其选择和管理也至关重要。
首先要确保选用的设备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采购和验收,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
另外,还要对使用工具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使用老化或不合格的工具导致关键工序出现问题。
3. 生产环境的控制与改善关键工序的生产环境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对生产环境的控制和改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厂房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另外,要对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和调节,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进行。
4. 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关键工序的控制还需要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工艺技能和操作经验。
此外,还要建立相关的安全生产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操作,杜绝一切不合规的行为。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持续改进而制定的一套管理体系。
该制度旨在规范关键工序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以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适合范围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适合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线和生产部门。
关键工序是指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工序,其质量控制对产品的合格率和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制度内容1. 工序描述对每一个关键工序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工序名称、工序流程、所需设备和工具、操作人员要求等。
确保每一个工序的操作流程清晰明确。
2. 质量标准明确关键工序的质量标准,包括产品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质量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客户要求。
3. 检验方法和频次制定关键工序的检验方法和频次,确保每一个工序都能按照要求进行检验。
检验方法可以包括目视检查、测量检验、性能测试等。
4. 不良品处理规定关键工序中浮现不良品的处理方法,包括不良品的分类、记录、追溯和处理流程。
确保不良品及时得到处理,防止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或者出厂。
5. 数据分析和改进对关键工序的质量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数据分析可以包括不良品率、工序周期时间、设备故障率等。
6. 培训和资质要求制定关键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资质要求,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关键工序并按照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7. 文件管理对关键工序相关文件进行管理,包括工序操作指导书、检验记录、不良品处理记录等。
文件应进行版本控制和归档,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执行和监督1. 执行责任明确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责任人和相关部门,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2.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关键工序的监督检查,包括现场巡检、抽样检验等,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3.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关键工序管理制度(精选6篇)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关键工序管理制度关键工序管理制度(精选6篇)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拟定制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键工序管理制度(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工序管理制度11、目的规定了关键工序的确定原则、办法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2、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产品。
3、关键工序:工序特性或重要特性形成的工序;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工序。
4、职责和权限4.1制造部负责关键工序工艺文件的编制工作;4.2制造部负责关键工序的控制;4.3品质保证部是关键工序工艺文件正确实施的监督部门。
5、内容和方法5.1关键工序确定及原则5.1.1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最终形成关键件、重要件(含关键的、重要的外购件、外包件、原材料、元器件检验、验收)的工序;5.1.2生产难度大、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不稳定、不合格品较多的工序;5.1.3对关键特性、重要特性的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工序;5.1.4顾客或下道工序反映问题较多的工序;5.1.5加工周期长,原材料昂贵,出废品经济损失较大的工序。
5.2确定的办法制造部根据关键工序确定的原则,组织生产、检验人员共同研究确定关键工序项目,报总经理审批。
5.3关键工序的标记5.3.1关键工序工艺文件由制造部在适当、明显的位置加盖“关键”字样图章。
5.3.2关键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由技术课规定标注“G”字样。
5.4关键工序文件的编制5.4.1生产技术部编制的工艺文件必须满足产品的设计性能和关键、重要特性要求,做到正确、完整、协调、统一、清晰、文实相符;5.4.2关键工序工艺文件必须详细、准确、具体规定主要工艺参数、工艺装备及设备。
5.5关键工序工艺文件的批准和更改5.5.1关键工序的工艺文件由制造部审核,总经理批准;5.5.2关键工序的工艺文件、主要工艺装备的更改须经试验、验证能确保产品质量方可更改,更改文件应由制造部审核,总经理批准。
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
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一、背景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序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工序的监管和管理,能够防止一系列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二、制度内容1.定义每个工序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序标准对于每个工序,应该明确工作内容的流程和标准。
在制作产品前,应该进行工序的评估和确定工序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
制定工序标准需要考虑语言简洁、易于理解、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等要素。
2.确保员工符合操作规程制定工序控制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员工严格遵守标准化操作规程。
必须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员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工作。
3. 采用合适的工艺流程不同的产品可能使用不同的工艺流程。
在制定工序控制管理制度时,应该根据具体产品采用合适的工艺流程,同时确保在每个环节都有可靠的质量检测和控制。
4. 应用自动化技术引入自动化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一致性。
通过熟练操作自动化设备,可避免人工错误,提高产品质量,并减少生产成本。
5. 建立技术标准文件为了确保员工掌握操作方法,制定工序控制管理制度时,应建立技术标准文件,包括操作手册、检验标准、工艺流程图、质量标准等。
6. 实施合理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工序控制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
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个工序符合质量要求。
7. 进行质量检测和改进措施工序控制管理制度制定后,应根据产品制造的特点,建立质量检测的方法,对每一个工序进行检测。
在不合格时,应对存在不足的工序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并优化工序流程,降低不良率和次品率。
三、实施和监督管理1.员工培训和考核制度实施前,应组织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充分了解新制度,学习新规章制度的知识,可以熟练地操作新设备、新工艺,以确保规范化操作过程。
考核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操作方法规范一致。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是指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制定的一套质量控制措施和规范,旨在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责任分工、工作流程和具体控制措施。
二、目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1. 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关键工序的稳定性,降低产品质量变异性。
2. 预防和控制质量问题:通过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发现和解决关键工序中的质量问题,防止不良品的产生。
3.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关键工序的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工序和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 增强客户满意度:通过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关键工序的生产过程。
关键工序是指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工序,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装配、测试等环节。
四、责任分工1.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2. 生产部门:负责具体的生产操作,严格按照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
3. 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对关键工序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关键工序的合格率。
4. 技术部门:负责提供关键工序的技术支持,确保工序操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五、工作流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制度的工作流程如下:1. 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关键工序的控制要点和控制措施。
2. 培训和培养操作人员:生产部门根据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
3. 执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生产部门按照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执行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工艺参数的控制、设备的校验和维护、操作规范的执行等。
4. 进行关键工序抽样检验:质量检验部门根据抽样检验方案,对关键工序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关键工序的合格率达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轨道交通**标重点工序控制管理制度的通知为加强**市轨道交通**标项目经理部的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组织施工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技术控制,精心组织施工,促进施工任务按期、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内容:(一)编制依据(合同、规范、标准、设计文件、施工调查资料、现行定额资料、企业综合实力)、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二)工程概况:工程概述、工程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程数量(包括主要工程数量表)、工程特点、控制和重难点工程的分析与对策、其他有关情况。
(三)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特征,包括自然特征、交通运输情况,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其它有关情况等;(四)总体施工组织安排,包括总体管理目标,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队伍部署和施工任务划分,总体施工顺序及主要阶段施工安排,施工准备、征地拆迁及施工协调方案,主要进度指标及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工程的接口及配合,关键线路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等图表;(五)施工准备:临时工程、材料供应、工程试验(试验、检测仪器配置表)、施工测量、征地拆迁、设计交底。
(六)工期要求及施工进度安排:合同工期、施工进度安排、劳动力、材料、机械配置计划。
(七)施工方案,包括确定施工方法、选择施工装备、制定施工顺序和作业组织方式,按各专业工程的施工顺序分别制定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特殊过程的界定和管理措施;(八)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含高风险工程)的施工方案;(九)主要技术措施:主要质量措施、主要安全措施、季节性措施、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十)应急预案应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救援人员,救援器材,设备。
(十一)附图:包括驻地及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按工序安排的施工进度图,辅助设施布置图,非通用的特殊物件大样图,纵剖面示意图;(十二)计划表:在年、季、月不同期间内的计划完成工程数量表,机械设备,物资材料计划用量表,劳力分布表,成品、半成品用量计划表等。
审批程序(一)一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成,由标段项目经理组织召开自评会,项目总工根据评审意见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修改完善;上报子分公司,由子分公司总工程师组织评审,项目经理部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子分公司工程部负责审核,最终由子分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上报所在集团公司审批。
项目总工负责根据上级审查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修改完善,最终由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二)一、二级施工组织设计在内部审批程序完成后,由标段项目经理部报送监理、业主批准实施。
批准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含评审、审批资料)在7个工作日内报子分公司工程部备案。
一级施工组织设计由标段项目经理主持召开交底会,项目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主要施工班组负责人参加。
项目总工(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交底会议,由编制人员向参与实施的管理人员进行讲解、交底。
施组交底应留存完整的书面交底记录;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动。
二、施工方案管理办法施工方案分为四类:A类: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B类: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C类:一般性专项施工方案;D类:一般施工技术方案。
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对施工方案编制、论证、审批、实施等全过程管理负主体责任。
负责组织A类施工方案的专家论证。
负责A类、B类施工方案批准后5个工作日内送子分公司工程部备案。
施工方案由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工程部负责具体编制工作。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编制说明:编制依据,编制目的,适用范围等;(二)工程概况:工程简介,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平面布置,施工准备情况等;(三)施工工艺: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要求等;(四)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劳动力计划等;(五)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源辨识、危险因素评估等;(六)施工安全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技术措施、监测监控措施、安全应急措施等;(七)安全检查和验收:检查方法、内容、程序验收等;(八)安全验算及相关图纸;(九)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方案论证及审批流程(一)A类:方案编制→标段项目经理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召开自评会→上报所在集团公司审批→组织外部专家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审批。
批准后的施工方案(含评审、审批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报子分公司工程部备案。
(二)B类:方案编制→标段项目经理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召开自评会→上报所在子分公司审批→业主要求的危险性较大方案组织专家评审→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审批。
批准后的施工方案(含评审、审批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报子分公司部备案。
(三)C类、D类:方案编制→标段项目经理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召开自评会→监理单位审核→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备案。
检查内容(一)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结合工程特点编制,内容是否完整,设计计算是否完善,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等相关人员签字是否齐全;按要求应组织专家论证的,是否组织了专家论证并按照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
(三)实施前是否进行了详细的交底,相关参与实施专项施工方案的人员是否了解专项施工方案的内容及安全技术措施。
(四)专项施工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现场发生变化时,是否按规定程序变更方案。
(五)专项施工方案实施过程中有关安全生产的措施是否落实。
三、施工技术交底管理办法施工技术交底分为三级。
(一)一级施工技术交底在开工前由子分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和主持,以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为主要内容,以子分公司各部门、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为主要对象的总体技术交底。
(二)二级施工技术交底为完成某个单位(子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在开工前由项目经理或总工程师组织和主持,以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为主要内容,以标段主要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全面技术交底。
(三)三级施工技术交底为完成某个施工工序或特种作业,在施工前由工区技术负责人组织和主持的,以某个工序或作业工艺方法、流程、标准和要求为主要内容,以该工序作业层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具体技术交底。
交底书主要内容(一)二级施工技术交底施工组织安排、施工方案、施工作业指导书、分部分项工程交底;作业场所、作业方法、操作规程及施工技术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操作要求;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施工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标准;有关施工详图和加工图,包括设备加工图和拼装图、模板制作设计图、钢筋配筋图、基坑开挖图、工程结构尺寸大样图等;试验参数及配合比;测量放样桩点、测量控制网、监控量测等;重大危险源的应急救援措施;成品保护方法及措施;安全施工注意事项等。
(二)三级施工技术交底作业标准、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工程质量要求;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先后顺序;施工工艺细则、操作要点及质量标准;质量问题预防及注意事项;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交底;出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措施、紧急逃生措施等。
交底书是对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提炼和浓缩而不是简单重复,要突出重点,抓住主题,多采用简明、直观、易懂的图表及图示方式,切忌照抄、硬搬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内容。
交底书编制人必须充分熟读和完全理解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根据不同的交底对象和工程特点编制交底书。
交底书编制前,编制人应熟悉设计图纸、有关的规范规程及技术安全标准等,不得将设计文件、标准图不加标注、审核、分解而简单地复印下发。
应对原图和资料分解,重新组合并附加解释,对可能疏忽的细节要特别说明,提出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克服通病的措施。
安全技术交底属于工序交底,在工序开始前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履行安全技术交底职责。
施工技术交底应以书面和讲解的形式交底到施工班组,以讲解、示范或者样板引路的方式交底到全体施工管理及作业工人,接受交底人均应签名确认,严禁代签。
四、作业指导书编制办法编制内容如下:(一)作业指导书引用的施工规范、施工图纸,采用的施工方法,详细的施工工艺流程、各个工序的施工内容及施工方法,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机具配套组合情况以及安全、环保、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的具体要求等。
(二)工程部负责根据会审意见对作业指导书进行最后定稿,完成审批流程后,下发各相关部门和施工作业队。
五、首件验收管理办法项目经理部首件工程验收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总工程师、副经理、工程、安质、物资、设备、测量、试验、监测等相关人员进行验收。
对于涉及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的必须严格执行首件制度。
对于本标段明挖工程,将每一分部工程涉及的所有分项工程的第一个检验批为首件验收的对象。
主要包括钻孔灌注桩(含钢筋笼、灌注混凝土)、钢支撑加工及安装、防水工程、喷射混凝土、主体结构钢筋、模板安装、脚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结构各分项工程及每项检验批。
首件验收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实体检查。
对原材料、构配件等检验,应按进场批次和验收标准规定的抽样检验方案执行,对在验收标准中采用计数检验的项目,应按抽查总点数的合格率进行检查,对工程实体进行实测实量,检查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二)资料检查。
包括施工技术方案、原材料、构配件、设备等质量证明文件、合格证、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施工过程中重要的工序的自检和交接检记录,平行检测报告,见证取样检测报告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
首件工程施工应按下列规定严格控制:(一)项目经理部物资设备部应对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构配件、设备的外观、规格、型号和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收集整理,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认可。
凡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件、试块和现场检验项目,试验室应按相关规定检验,承担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二)各工序质量控制应满足施工技术标准,每道工序完成后,项目经理部组织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记录。
(三)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应满足下道工序的施工条件和技术要求,相关专业工序之间的交接检验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未经检查或经检查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首件验收合格标准(一)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全部合格,抽样比例符合规范要求。
(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全部合格,抽样比例符合规范要求。
当采用计数检验时,有允许偏差的抽检类,除专门要求外,合格总率应达到80%以上,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不得大于规定允许偏差的1.5倍。
(三)具有完整的施工依据、质量检验记录。
(四)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工程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和抽样检测资料完整。
(五)观感质量验收符合要求,主要功能的抽查结果符合有关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