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合集下载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作品赏析【注释】: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简析】:诗人因郡斋严寒,而突然念及住在山中的友人(道士),当然比郡斋更加寒冷。

只是他的行踪,似空山落叶,无法寻访。

全诗写得情深意远。

【注解】: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一首寄赠诗,这首诗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韦应物。

古诗全文如下: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前言]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尤其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堪称诗中绝唱。

[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鉴赏]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题目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及赏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及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诗人因郡斋严寒,而突然念及住在山中的友人(道士),当然比郡斋更加寒冷。

只是他的行踪,似空山落叶,无法寻访。

全诗写得情深意远。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作者:佚名此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1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注释】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白话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赏析】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赏析此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
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幺“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幺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赏析此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
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幺“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幺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1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注释】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白话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赏析】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及译文参考

《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及译文参考

《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及译文参考《寄全椒山中道士》是由韦应物所创作的,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寄全椒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注释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

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

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

古诗全文如下: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前言】《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尤其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堪称诗中绝唱。

【翻译】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鉴赏】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一首寄赠诗,这首诗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
今朝有一首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咱来给它整个大白话的译文。

原文是这样滴:“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咱一句句来哈。

“今朝郡斋冷”,意思就是说“今天在官署的书斋里感觉冷冷清清的”。

“忽念山中客”,就是“突然想起了住在山里的那个道士朋友”。

你看,这多简单明白。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他在山涧底下捆扎柴草,回家后就煮些清苦的饭菜”。

哎呀,这道士在山里的日子过得也挺清苦的。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那就是“我想要带着一瓢酒,去远远地慰藉他在这风雨交加的傍晚”。

你想想,这得多贴心啊,朋友有难,想着拿酒去安慰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思是“可是满山的落叶,哪里能找到他的行踪呢”。

这可真是让人发愁,想找朋友都不知道上哪儿找去。

整首诗说的就是,作者在冷冷清清的官署书斋里,突然想起了山里清苦的道士朋友,想带着酒去安慰人家,可又发愁这满山的落叶,不知道上哪儿能找到朋友的踪迹。

怎么样,这译文是不是像咱平时唠嗑一样,通俗易懂,还带着点小幽默?这就是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的译文啦!。

欣赏《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翻译

欣赏《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翻译

欣赏《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翻译作品原文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词句注释1.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白话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作品鉴赏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草堂静修四十年,鹤驾云轩日月边。

锦书翰墨先飞去,酒坛琴瑟早传仙。

风引猕猴还九子,雪投蜃象满孤船。

谁怜草木荒凉处,好向人间题劒巅。

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韦应物所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山中道士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佩之情和希望他能以文学作品传达给人间的心声。

整首诗以抒发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描写道士在山中修行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超越人间的境界。

首句“草堂静修四十年,鹤驾云轩日月边”直接点出了道士的修行时间和修行地点,草堂、鹤驾、云轩、日月等词语给人一种宁静、高洁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锦书翰墨先飞去,酒坛琴瑟早传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文学才华和音乐天赋的赞美。

锦书、翰墨、酒坛、琴瑟等词语都是与艺术有关的,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的氛围更加优雅高尚。

接下来的两句“风引猕猴还九子,雪投蜃象满孤船”则展示了道士的神奇之处和超人能力。

风引猕猴、雪投蜃象等形象描绘了道士在山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给人一种神秘、奇妙的感觉。

最后两句“谁怜草木荒凉处,好向人间题剑巅”则抒发了诗人对道士孤独与无奈的同情之情,同时也希望他能以文学作品传达给人间他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草木荒凉、人间题剑巅等词语给人一种凄凉、苍凉的感觉。

整首诗以优美的写意风格展现了道士修行的境界和诗人对他的赞颂之情。

通过描绘山中道士的修行生活,诗人以超越凡俗的形式表达人间的心声,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独特的构思和运用丰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道士高尚品质和文学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士孤独与无奈的同情之情。

整体上,这首诗以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山中道士形象,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美好感受。

总之,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以其清新的意境和精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道士修行生活的美好景象,并以此传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佩之情和希望他能以文学作品传达给人间的心声。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与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与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与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与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原文注释】: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翻译译文】: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赏析鉴赏】: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赏析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寄全椒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作品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1]
词句注释
1. 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 涧:
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5.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1][2]
白话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2]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年)或兴元元年(784 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2]
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3]
名家点评
《彦周诗话》:“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容斋随笔》: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

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韦孟全集》:刘云: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

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批点唐诗正声》: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唐诗归》:钟云: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通篇点染,情趣恬古。

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唐风定》:语语神境。

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唐诗别裁》: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

《茧斋诗谈》: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网师园唐诗笺》:妙夺化工(末句下)。

《唐贤清雅集》:东坡所谓“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王?运手批唐诗选》: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

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岘佣说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唐宋诗举要》:一片神行。

[2][3][4]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 -792 ),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