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梅岭三章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一. 教材及教学目标•教材:《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以及描写方式;–通过《梅岭三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以及描写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梅岭三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通过一段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的视频,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梅岭三章》。
2.讲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10分钟)通过ppt介绍唐寅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唐寅和《梅岭三章》的相关知识。
3.分析《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方式(30分钟)–第一章:“东坡漫游梅岭”——描写东坡看到梅岭的美景,以及他对梅花的赞美;–第二章:“岭下人家”——描写东坡在梅岭附近的一个村庄中的生活情况;–第三章:“品梅”——描写东坡品尝梅花的情景,以及对梅花的赞美。
在分析每章内容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4.学生自主阅读(2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梅岭三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比如对描写方式的理解、情节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看法等。
5.总结出作文的写作思路(20分钟)阅读完《梅岭三章》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作文写作中需要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写好描写、如何着重表现情感等。
6.课堂作业(5分钟)最后,教师布置教学作业: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写一篇300字的《梅岭三章》读后感。
要求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梅岭的印象,以及对梅花的感悟。
四.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课堂讨论和总结评定;2.学生写作评定,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并且应用了本节课所教授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3.可以进行小测验,测验学生对《梅岭三章》的阅读和理解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教法学法 : 在指导学生娴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 , 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 经过合作 . 议论等方式领悟作者所托之志 , 培育学生累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 . 辅之以多媒体教课 . 下边回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 ,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 ,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放的革命情怀 .2.领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课要点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激情壮志.教课难点借代与借喻教课过程一. 介绍作者 , 背景陈毅 . 名世俊 , 字仲弘 , 中国共产党员 .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政治家 . 军事家 . 外交家 . 诗人 . 在仇敌围追堵截的危难时辰 , 深陷窘境的陈毅写下了英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解说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 , 这组诗赞誉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放情怀 ,诗歌学习 , 朗诵为本 ._34 年 10 月, 红军开始长征 .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 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_35 年春 , 陈毅同志率队伍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 , 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 这三年游击战争 , 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_36 年冬季 ,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 考虑到难以脱身 ,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 不久 , 仇敌一无所得 , 便悻悻而去 .二. 频频朗诵 , 掌握感情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 , 要求借助说明理解字词 ,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1.联合朗诵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在掌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 每个同学的朗诵体会是不同样的.生自由读 . 齐读 .2.竞赛读 .下边我们来一段朗诵竞赛. 我们班朗诵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 . 男生读 .三.认识内容 , 领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方有一段小序 , 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 . 地址 . 经过和写作缘故 , 从〝旋围解〞能够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以后补记的 , 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 , 〝留衣底〞是为了鼓励战友 , 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侧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 , 回想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 , 声明今生若不见革命成功 , 死后也必然要召集旧部英灵持续战斗 , 表现了存亡不渝 . 誓与反动统治者苦战究竟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侧重写十年征战 , 大业未成 , 诗人抱恨终天 , 鼓励幸存者努力作战 ,以成功喜报来告慰死者 , 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 . 期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要点词语能表现这类精神?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二教课目的 :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献身革命的崇敬精神 .2.认识诗歌语言的精练 . 压韵和节奏的特色 .教课方案 :1.课前 , 学生仔细预习 , 扫清阅读阻碍 . 查词典 . 看说明 , 读准字音 , 理解词 . 句的粗心 , 培育自读能力 .2.依据教材特色 , 采纳朗诵教课法 , 重申朗读 , 教师范读 . 学生朗诵 . 齐读 , 读出气概 , 读出感情 , 直至娴熟背诵 .3.教课安排 :1课时教课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优异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他在戎马生涯的空暇 , 写下了很多优异诗篇 , 此中许多是反应他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 《梅岭三章》就是此中很闻名的一篇 . 今日 , 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 .( 板书课题 . 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诵录音 , 请学生批准字音 , 赏识朗诵 , 整体感知诗歌境界 .2.发问 : 这三首诗饱含着如何的感情 ?朗诵时 , 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掌握 ?明确 : 这三首诗 , 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杀身成仁的壮烈情怀和对成功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 : 诚挚而深邃 . 豪放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诵录音 , 请学生轻轻跟读 , 进一步领悟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 . 发问 : 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 〝虑不得脱 , 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示诗人冷静. 镇定 . 杀身成仁 . 重申小序不只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 地址和事件的缘起 , 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 , 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 : 〝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诵第一首诗 . 发问 :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 :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能够说 , 为革命 , 诗人鞠躬尽瘁 ,死尔后已尚嫌不够 , 他是死而不已 , 由于他到了阴曹地府 , 还要〝招旧部〞 . 〝斩阎罗〞 . 〝招〞 , 旌旗鲜亮 , 有阵容 , 有感化力 . 〝斩〞力度强 . 速度快 , 坚决干脆 , 有居高临下的气概 , 腔调也剧烈高亢 .[ 板书 : 〝一 . 杀身成仁 ( 招 . 斩) 〞]6.女生朗诵第二首诗 . 发问 : 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 : 〝此头须向国门悬〞 . 〝喜报飞来当纸钱〞 . 前句出自汪精卫的《狱中杂感》. 有时袭用古人成句 , 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能够的. 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 , 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同样抱恨终天. 他寄望以后人多多努力 , 成功的喜报早日飞传 . 〝飞〞 , 轻快 . 欢乐 , 联翩而至 , 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 板书 : 〝二 . 死不瞑目 ( 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三教课目的 ?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 . 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 . 想象奇异的写作特色 .?要点 :?(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 . 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 . 想象奇异的写作特色 .?教课时间 : 一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人?_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那时 , 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 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并主持政府工作 ._35 年春, 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 , 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 这三年游击战争 , 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_36 年冬季 ,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 考虑到难以脱身 ,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 不久 , 仇敌一无所得 , 便悻悻救围而去 . 今日 , 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二. 课文剖析 ?1.朗诵这三首诗 ( 教师范读 , 学生朗诵 . 齐读 , 读出气概 , 读出感情 , 直至娴熟背诵.)?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 , 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归纳 :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 . 地址 . 缘故和写作背景 .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 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决心.?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 ,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 ?试填表说明 .?┌───┬─────────────┬──────────┐?│?.....│内容归纳 ?.................│表现的革命精神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 , 回首艰 ?....│表现了存亡不渝 . 誓与│?│?..... │难创业的征战路程 , 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 ,?.....│命精神 .............│?│?.....│死后必需召集旧部英 ?.......│?...................│?│.....│魂 , 持续战斗 .?...........│?...................│?├───┼─────────────┼──────────┤?│第二章│十年征战 , 大业未成 , 诗?.. │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 . │?│?.....│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 以革命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梅岭三章1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新教案
15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积累词汇,掌握反映生活的工具。
2.朗读课文,探究并概括诗人被围梅岭决心以死报国、革命到底的精神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学习诗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3.学习诗人选用恰当的意象表现报国情怀的方法,并观察生活迁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表现报国情怀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诗人被围梅岭决心以死报国、革命到底的精神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学习诗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选用恰当的意象表现报国情怀的方法,并观察生活迁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表现报国情怀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
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家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
二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反映的生活,理解诗歌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表现什么革命思想和感情?”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梅岭三章》表现诗人被敌人围困在梅岭20多天的内心活动情景,表现诗人决心革命到底、献身革命的战斗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对应生活学习字词。
预习和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一边写词语,一边驰骋想象再现词语反映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样,还可模拟表演词语所反映的动作或情态,摒弃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方法。
阎yán罗:佛教称管地狱的神。
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3.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诗人的革命精神。
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 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给陈毅同志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毅同志的伟大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同志的诗歌《梅岭三章》,一起领略他的革命情怀。
2.展示陈毅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陈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诗前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问:小序中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缘由、背景和结果?明确:时间是一九三六年冬,地点是梅山,缘由是被围,背景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结果是旋围解。
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展示生字词:旌(jīng)、悬(xuán)、阎(yán)、捷(jié)、烽(fēng)、涯(yá)、血(xuè)。
提问:“血雨腥风” 中“血” 的读音是什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明确:“血” 在这里读“xuè”,“血雨腥风” 指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提问:“取义成仁” 是什么意思?明确:“取义成仁” 指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3.学生概括每一首诗的大意。
提问:第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一首诗回首征程,写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思考,回顾了创业的艰难历程。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梅岭三章(第2课时)
第15课梅岭三章(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梅岭三章》,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蕴内涵,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2.结合注释,分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
教学重点1.联系语境和诗歌内容分析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2.结合注释,分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蕴内涵,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2.分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岭三章》。
新知探究一、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梅岭三章》中有很多丰富的意象,表达了陈毅同志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
阅读诗歌,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示例,先从诗歌中找到意象,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内涵,最后分析意象传达出的精神。
意象内涵精神泉台、阎罗凶恶残暴的敌人英勇无畏、至死不渝2.“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习惯说法。
事实上虽不存在,却为人们所熟知。
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这类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从想象的艺术手法和诗歌语言的抒情性、含蓄性等角度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典型意象,深入理解意象对诗歌表情达意起到的作用。
二、品味语言【活动内容】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读诗歌,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小组讨论修辞手法的构成。
2.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赏析其有表现力的词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课堂小结《梅岭三章》借助丰富的意象,运用比喻、借代、设问等修辞手法,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崇高理想。
七上《梅岭三章》教案
七上《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背景《梅岭三章》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梅花双仙谱》中的第四部,由南宋诗人郑思肖创作。
该作品描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到梅岭游历,与仙女梅花精相遇,发生一系列有趣而惊险的故事情节。
这一章节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章,对于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篇章主题:以“梅花精”与“王之涣”相遇的故事为主线,探讨“爱”的力量。
2.掌握篇章结构:了解篇章整体结构,找出篇章重心和节点,掌握分析篇章的基本方法。
3.学习运用新词汇:包括“秀外慧中”、“绝无仅有”、“高尚”等。
4.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掌握文学叙述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情感与态度1.通过学习,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篇章主题和结构;2.理解文章中的情感韵味。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文学构造,运用古文的文学手法分析篇章;2.掌握古代文学的韵律和音韵。
四、教学策略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以下材料:1.王之涣的历史背景和诗歌作品;2.明清小说中关于“仙女”、“梅花仙女”或“梅花精”的选段。
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阅读教材,理解篇章主题和主要情节;2.分析篇章结构,解读文学手法;3.练习朗读,理解古文语言;4.通过互动讨论进行教学。
课后作业1.对篇章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练习朗读;2.复习新学词语,理解词义和用法。
五、教学评估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或朗读表演,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通过互动讨论,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参考书目:1.《中国古典文学简史》;2.《中国古代文学史》;3.《唐诗三百首》。
电子资源:1.百度文库;2.中国知网;3.天津师范大学教育资源库。
七、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2.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与教师互动交流。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梅岭三章》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梅岭,引导学生了解梅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介绍作者陈毅,引导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理解梅岭的象征意义和陈毅的豪情壮志。
2.分析第二章,体会陈毅对战友的怀念和敬意。
3.分析第三章,感受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中的意象,如“梅岭”、“寒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2.分析第二章中的意象,如“战友”、“鲜血”等,体会陈毅的怀念之情。
3.分析第三章中的意象,如“梅岭”、“红旗”等,感受陈毅的信念和豪情。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章节,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强调《梅岭三章》的思想内涵,如革命精神、忠诚、信仰等。
六、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
七、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中的意象,如“梅岭”、“寒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在这首诗中代表了什么?生1:我觉得“梅岭”代表了陈毅将军坚定的革命意志。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借代与借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
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
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
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
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1)解读第一章:——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成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梅花的坚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生字词和成语的学习。
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梅花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梅花诗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圈出生字词和成语,自主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梅岭三章”分别写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诗歌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意象美。
6.作业布置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梅花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梅花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3.诗歌欣赏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了文学素养。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学生对梅花的热爱程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梅花园,感受梅花的魅力。
2.邀请专家进行梅花讲座,提高学生对梅花的认识。
《梅岭三章》初中语文儿课教案
课程名称:《梅岭三章》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梅岭三章》中每一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梅岭三章》中每一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
教材准备:《梅岭三章》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梅岭三章》吗?你们知道这些诗表达了什么吗?”第二步:介绍《梅岭三章》(10分钟)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强调每一首诗的主题,即《秋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和《秋夕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而作》。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梅岭三章》中的每一首诗。
分别讨论每一首诗中的内容,特别关注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问学生:“诗中有哪些词句或段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探讨每一首诗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信息。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梅岭三章》中每一首诗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歌的文学价值。
与学生讨论这些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想,或者组织学生朗诵这些诗歌,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是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旨在介绍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并能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2.感受文章氛围,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3.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2.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3.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1.讲授法:先讲后练,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并认识修辞手法的使用与作用。
2.指导法: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文章的氛围,进而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内容课前导入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阅读相关材料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山村毛遂自荐”的传说故事,为学习梅岭三章做好铺垫。
理解人物性格特点1.讲解梅岭三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村长的势利心、周五的聪明机智、毛遂的耿直和憨厚等。
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感受氛围1.通过朗读梅岭三章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氛围,并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背后的思想与感情,了解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
对比分析修辞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比喻、象征、对偶等。
2.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领悟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讨论。
小组表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准备,让学生一同表演梅岭三章中的经典片段,在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梅岭三章。
写作演练引导学生根据梅岭三章的内容,自主撰写一篇文章,并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理想,展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巧妙运用设问、借代、借喻、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语言形象精练。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我们借助这些意象,体会到了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
九、作业
1. 背诵、默写诗歌
2. 仿照诗歌,创作一首小诗。
十、拓展阅读、启示人生。
《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的代表作,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
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回望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祖国奋斗一生,他们留下的壮丽诗篇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们的名字照耀史册,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初中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6、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所带班级学情分析,主备空,二次备课填写)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借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2、体会作者为革命献身的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难点
赏析多种修辞方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完整版)梅岭三章教案(两课时)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学习作者写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章构思技巧,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遍种(zhong)即为家(wei)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简介: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
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
七年级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陈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写下的一组充满革命豪情的诗篇——《梅岭三章》。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 8 月 26 日-1972 年 1 月 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2、创作背景1936 年冬,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
他伤病在身,伏丛莽间 20 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
4、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章(1)学生朗读第一章,思考:“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教师点拨:这两句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2、学习第二章(1)学生朗读第二章,思考:“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这两句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
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
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
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____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
(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
(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
旌: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
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
”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