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期末考试

课程名称: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

学院:

入学年月:

姓名:

学号:

结合国内外典型灾害事案例论述关注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并给出保障和构建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这门学科对人类越来越重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本文将结合典型灾害案例全面分析城市灾害,从而得出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必要性因素对策

1.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因此,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工作便成为众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向城市不断集聚,城市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将会越来越严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剧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与城市灾害应对管理能力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将预防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广大市民,通过社区建设构筑城市灾害基层网络,提高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对各类灾害的应付能力,是减少各类灾害对城市可能造成损失的最好保障。

2.国内外典型灾害案例及分析

2.1天文事件引发的灾害

由于星系交汇,导致地球在一年四季,遭遇各种风、雨、雷、电、冰、霜、冻、旱、涝、龙卷风、台风、风暴、海啸、阴霾、沙尘暴、火山喷发、泥石流、雪崩等极度天气和气象地质灾害以及陨石坠落等;在这类常见的天文现象没有达到近地高度时,通常人类感觉不到它的破坏力;所以在空天行进的卫星、飞船、飞机、航空器有时会遭遇莫名其妙的袭击,强度等级不同;

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天体坠落事件。根据俄紧急情况部的说法,坠落的是一颗陨石。它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谓“陨石雨”。在坠落区域,许多建筑的窗户玻璃破裂,该事件已造成1200多人受伤。

通过发生在俄罗斯的这件天文事件引起的灾害我们可以看到:灾害的发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无法避免而且无法预测的灾害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完善我们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推广与教育。

2.2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是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恐怖袭击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严峻趋势。这些行为都会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要危害。

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造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和南楼坍塌,美国防部五角大楼一角被毁。据报道,在纽约世贸大楼倒塌中死亡和失踪人数为2797人, 仅美国损失财产损失达400亿美元(不包括人身损失),全世界损失达3500亿美元。

这个震惊世界的发生在新千年开始不久的美国“9.11”事件,既是对美国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也是对美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考验。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充分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某些盲点和脆弱之处,从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有关美国的一些神话和光环。

恐怖的“9.11”事件给人们以两点启示:

第一、应急管理领域的变革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研究的角度看,这次在瞬间造成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和几

十亿甚至更多财产损失的“9.11”事件,的确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

第二、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强国,应深刻总结“9.11”事件提供的国家安全启示,从新界定“国家安全”的内涵,查找各自的国家安

全隐患,并依此深市和调整各自的国家安全展略,加快建立各种灾害

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与体系,做到未雨绸缪。

2.3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按震级大小可分为七类:超微震(震级小于1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和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

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汶川县映秀、漩口、龙溪三镇(北纬30度45分,东经102度.51分)。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六月二十八日,四川省遇难人数达到六万八千六百八十三人,失踪一万八千四百零四人,受伤三十六万零三百五十八人;倒塌房屋、严重损毁不能再居住和损毁房屋涉及近四百五十万户,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重灾区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汶川地震损失惨重,人口伤亡的数目让人惨不忍睹。从中也有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各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第二,加大地震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力度,为政府指挥决策和公众防灾避灾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支撑。

第三,大力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地震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并充分发挥公众媒体优势,持续做好地震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加大防震演练地区与力度,地震灾害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生,所以不管何地都要进行防震演练,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将在地震发生时极大程度地减少我们的伤亡,也将极大程度地降低我们的财产损失。

2.4核泄漏事件

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有严重的后遗症。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能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却相同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伤亡,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对环境也会造成相当大的污染。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2011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许多人已经死亡,还有许多受到辐射的人身体已经出现了各种不适的症状。不仅如此,给周边国家也带来了恐慌,比如在我国就上演了“抢盐”的闹剧。

所以从中我们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启示的:首先,各国核电站建设应坚持科学理性、慎重冷静原则。许多国家核电站密度过大,核电量比例过高,风险性巨大,如美国建有核电站104个、法国58个、日本55个,核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分别高达20%、80%、30%,并且还有许多在建、待批核电站项目,而且核电站密度过大,分布全国,民众如同生活在火山口上。如此建立在资

源过度消费基础之上的所谓幸福舒适的高质量生活模式,令人难以效仿。还有就是地域狭小的国家、地区不宜建设核电站。否则,一旦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民众生存环境必将遭到毁灭性破坏,并引发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

3.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对国内外的这些典型灾害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灾害的不确定性,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天灾不可抗拒,但可以预防,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人祸为何频发不止,除了责任人无视生命,践踏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的熏陶教育还很不够。因为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也就是说,安全文化决定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人的安全观念,安全观念决定人的安全行为。由此我认为,没有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就不可能有安全的行为和安全的生存、生产发展环境。重大事故的频发、问责风暴的骤起和血的教训警醒:我们安全高于一切。

通过对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学习,我们可以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注重灾害防治、创建安全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综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今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灾害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加深对其的研究,可以减少灾难以后的损失,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现代城市安全运行中的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研究有助于理解事故灾难风险的本质,强化我们对城市安全运行脆弱性和风险的认识,把握城市安全运行中的脆弱性及其对致灾因素的承受程度;有利于我们收集城市安全运行中的信息和资料,为城市安全运行风险作好预测预警工作;有利于促进城市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积极探讨城市运行中脆弱性治理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提高现代城市安全运行中抵御风险和防范危机的能力,保障现代城市安全平稳运行。

4.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

4.1 城市安全形成

城市中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状态,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地区生态的恶化和灾害的发生。城市的特点使得城市对灾害具有放大作用。城市是各种要素(如人员、建筑、社区和基础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社会因素最复杂、最集中的地方,它们往往形成网络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公共设施状态以及城市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对城市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城市无法控制外来居民的增长,又没有能力提供基本的服务,而使城市地区的防灾减灾变得更加复杂。

城市灾害与安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孕育期->潜伏期->预兆期->爆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孕育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城市灾害与安全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孕灾因子相互作用,为灾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经过孕育期的发展,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开始进入量的积累阶段,但致灾因子对承灾体并不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自然灾害处于“暗发生”

阶段,以致人们往往不能察觉灾害的存在。当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经过量的变化,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往往在其自然形态方面或与之相关联的其它方面表现出某种特殊的迹象来,常常预示着不久之后灾害的迅速发生。

致灾因子开始对承灾体产生破坏作用的阶段称为爆发期。持续期是灾害大发生的阶段,灾区迅速扩散,灾情全面形成。灾害的发生是物质和能量聚散的结果。平息期:灾害载体的破坏力弱化到一定程度,不再对承灾体构成危害时,自然灾害的发生即进入平息期。

4.2城市安全的影响因素

首先,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而使具有强烈破坏性的灾害在不断增加,这个巨大的人群及其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聚集而使全球变暖,这种变化将严重地改变着正常的生态模式,从而对农业、水文、流行病、物种、强烈风暴、海平面和沿海潮水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数量的急剧增加;其次,当今时代,具有潜在危险的技术以及物品越来越多,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失误的机会;第三,城市骚乱、恐怖主义以及其他人类的各种故意扰乱活动的威胁时时存在,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的类似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会对人类社会引发更强的破坏和动荡性灾难;第四,城市的脆弱性和人类“向阳不向阴”的天性有关。人类总是偏好有利自己或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单向行为,比如,对资源占有和利用的态度。

从各功能区域的影响因素来看,各功能区的影响因素相差不大,然而,不同的区域各影响因素的危险等级不同,即危害程度不同,在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评价时,需根据城市评价区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划,首先对各区域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所谓重大危险源,广义地讲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在这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属于同一个重大危险源。城市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是城市公共安全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5.保障和构建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的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将灾害风险管理列入采取充分和成功减灾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步骤和作

为减灾的一个首要原则;

第二、构建灾害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和法制体系;

第三、将减灾的理念和灾害风险管理整合到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

第四、加强对城市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建立城市灾害信息系统,为国家、地区和部门减灾提供

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共同协作

攻关,解决城市灾害的共同难点;

第五、加大对城市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第六、改进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第七、确定减灾与发展并重的观点,推动各部门与地区制定与经济建设同步的减灾计划,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同域和异域协同减灾的途径和措施,实现国民经济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协调发展;

第八、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主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树立全民动员、综合防灾、全局一盘棋的思想;

第九、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民众等多元的管理主体参与灾害风险管理;

第十、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发挥优点,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

第十一、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

第十二、广泛普及“预防文化”和“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全民灾害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大雾、雷电、冰雹、暴风雪、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及所属各单位的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及所属各单位造成的损失,为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以及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3 应急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灾减灾为中心,科学应对灾害,不断提高*****及所属各单位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身安全,确保设备安全。努力做好各种自然灾害的一切应急工作和紧急支援等工作。 (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抗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实行各级行政责任人负责制,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时,*****有关部门和所属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3)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服从广西区政府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原则。 (4)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重。抢险救灾工作要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重”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程,保证工作安全、保证抢险救灾质量。 1.4 应急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应对和处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

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

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 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带动中关村科技产业发展,并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带动中关村科技产业发展,并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为推进本市物联网应用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及物联网应用现状 (一)本市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卫星定位、激光扫描和视频监控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技术融合度高、产业链条长、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具体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四个环节(以下简称“感、传、知、用”)。 目前,本市物联网发展技术资源优势明显,源头创新基础较好,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在智能交通、公共安防、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了物联网应用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但从总体看,本市仍处于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标准不统一、缺乏资源共享、自主创新产品少、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备等问题,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产业规模尚待提高。 (二)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面临的挑战。 从2005年4月市应急委成立以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一案三制”为核心,以“首都平安”为目标,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技术系统在支撑应急管理各项业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搭建起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16个区县、14个专项应急指挥部指挥平台为支撑,应急移动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邹亮王家卓陈志芬谢映霞 【摘要】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本文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灾害风险特点出发,以减少和躲避风险源、增强风险载体抗灾能力为目标,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视角探讨了控制城市灾害风险的手段。城市规划应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规划前的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规划方案形成后的灾害风险预估、经济性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估;将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决策的全过程,加强防灾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从城市本底条件出发构建城市安全体系,减轻灾害风险。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而出现的防灾投入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灾害采取分级防御的理念,将防灾设施建设的工程性措施与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等政策性措施相配合,兼顾城市的长远规划与当前的运营管理,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的矛盾,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灾害;风险控制;综合防灾;规划评估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城市灾害的风险控制,提高城市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是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紧要任务。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 1.1城市灾害风险 灾害风险是在灾害产生之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防灾减灾措施等三方面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且不愿接受的一种不确定性态势 [1]。城市灾害从成因来看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根据风险源和风险载体的不同,城市灾害风险可分为自然灾害风险、工业灾害风险、生命线系统安全风险、人群聚集场所安全风险、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生态环境灾害风险以及恐怖袭击与破坏等七个方面。 1.2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特点 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同时,社会财富也在向城市聚集,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灾害风险也不断增加。城区范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 公司(以下简称肇庆热电公司)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肇庆热电公司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工作。 第三条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二)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相结合。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1应急指挥部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主管基建领导

2 应急救援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负责本预案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 3 应急处臵工作组 (1)运行响应应急组:由发电部人员组成。 (2)继电保护专业应急组:由工程设备部继电保护专业组成。 (3)电气专业应急组:由电气运行准备人员、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4)公用系统应急组:由发电部化学专业、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5)机务专业应急组:由机务运行准备人员、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6)热工专业应急组:由工程设备部热工人员组成。 (7)物资保障应急组:由计供部组成。 (8)后勤、医疗保障组:由总经理工作部组成。 (9)消防救援组:由保安队员组成。 (10)安全保障组:由公司三级安全网络组成。 (11)保安救援组:由保安队组成。 (12)通讯保障组:由工程设备部继保专业组成。 (二)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 (2)组织指挥救援队实施救援工作;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讲座材料]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2007年4月26日

目录 一、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摘要) 二、 有关“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的参考材料(附件1-8) 1.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2.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3.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4.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 5.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6.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7.区域灾害系统与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 8.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摘要 本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展和发展趋向,集中介绍了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发布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框架,即以风险勾通为核心并由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水平验证共同组成的综合风险防范框架。 其次,论述了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即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灾害链体系;灾害系统的动力学和非动力学特征;以及由灾害科学、减灾技术与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 第三,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即建立发展与安全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与灾后恢复和重建为一体的区域综合减灾结构体系;完善政府、企业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风险防范功能体系。 第四,论证了巨灾风险防范的对策,即高度关注全球变暖引 ?史培军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地理学教授。兼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58807953;spj@https://www.360docs.net/doc/6910955603.html,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灾害与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和保障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7972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灾害与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和保障城市安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灾害与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和保障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再次成为议题,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 富,可城市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与城市灾害密 切相关,我们有义务、并且有责任在城市为我们创造 财富的同时,处理好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灾害问题。 无论城市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城市治理和城市安全在 其中发挥了中国要作用,可是当前城市灾害的不断涌 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城市灾害。 【关键词】:城市灾害;安全管理

1.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含义与必要性 1.1什么是城市灾害 灾害,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将城市灾害简单定义为自然因素导致的破坏性后果,但今天发生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让我们对原有的认识产生了怀疑,对灾害进行了重新定义。 城市灾害是以城市为承灾体的灾害,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灾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发生在城市空间,更多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灾害不仅是发生在城市区域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害性后果,而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导致的对非

021、基于专家打分法与GIS相结合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以南方某县城为例

基于专家打分法和GIS相结合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以南方某县城为例 王树声 摘要:明确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层面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首先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对于城市中各单灾种进行打分排序,根据排序的结果确定单灾种的权重;通过GIS对各单灾种的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将各单灾种的影响落实到空间上,再根据之前赋予的权重进行重分类,并进行叠加处理,形成多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价,作为城市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依据。 关键词:专家打分法 GIS 城市灾害 综合风险评价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灾害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城市作为一个人口与经济密集的巨大承灾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及国家灾害防御的中心和重点。在我国,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所有灾害损失的70%以上[1]。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和2013年的雅安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害风险评价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预防自然灾害、控制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的基础性研究[2]。 1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是开展综合减灾和制定应急管理对策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可以发现影响城市安全的灾害类型、影响范围以及危害性大小;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划定防灾适宜性评价,对于城市各项建设的选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管理策略和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作为灾害风险研究的核心内容成为当代国际减灾组织、灾害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该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南方某县城为例提出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减少该县城的灾害风险和降低脆弱度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是一个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美国防灾的法制体系 美国一贯重视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体系建设都是比较规范和完善的,在灾害管理方面亦然。据统计,美国先后制定了上百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且经常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订。《全国紧急状态法》是美国最基本的灾害管理总体法案,其对紧急状态的过程、期限以及权力,都有详细规定,除对政府功能有明确的定位之外,其对公共部门如警察、消防、气象、医疗和军方也作了具体的规范。除《全国紧急状态法》总体法案外,美国还有地震、洪灾、建筑物安全等相关问题的专项法案。“9·1l”之后,又有了《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航空运输安全法》、《国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从而形成了一个体系。通过法律,既规范了政府和公共部门在危机中的职能,又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和职能机构的正常运转[6]。 2 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机构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三级反应机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是联邦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协调决策机构,美国政府紧急事务管理实行的是总统领导下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指挥协调的体制[7]。FEMA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做好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提供应急管理指导与支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降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免遭破坏。可以说,FEMA是目前美国危机应对机制中的核心机构。此外,它还负责联邦突发事件警报系统,联邦大坝安全计划与其它一些联邦灾害援助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帮助地方制订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防备计划;负责管理自然灾害与核灾害警报系统,实施减轻重大恶性事件后果的防备计划。 3 美国灾害管理特点 美国灾害管理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 (1)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指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

企业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企业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所指结合我公司实际; 2、本预案所指自然灾害应急事件包括: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房屋倒塌、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事件。 3、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

然灾害而危及公司与工厂及员工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组织管理 (一)公司与工厂各部门职责。公司与工厂员工在负责人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祖军任组长,分管行政负责和各办公室组成的工作小组。 1、在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预防的各项工作。 % 2、监督、汇总和收集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分

城市公共安全存在问题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受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

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

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_王志涛苏经宇刘朝峰

A n n u a l C o n f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 第38卷 第2期 VOL.38 NO.2 FEB. 2014 48 【作者简介】 王志涛(1980-),男,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苏经宇(1955-),男,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朝峰(1984-),男,北京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3-12-27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02-0048-06【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40210a 【摘要】在总结山地城市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包括山地城市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规划控制三部分。在该框架的指导下,首先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及其构成因素的内涵,同时,探讨了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方法,最后提出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四种措施。【关键词】山地城市;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规划措施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in mountain c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of mountain cities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ncluding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ntr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framework, it first of all analyzes the disaster risk representation in mountain citie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constituted factors; then it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to assess the acceptable risk level; ? nally it puts forward four planning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disaster risk in mountain cities. KEYWORDS: mountain cities; risk management; acceptable risk; planning measures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1/2[1~3]。山地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它不仅包括丘陵、山地等,往往还与江河、海湾等复杂地貌相结合[4~5],进而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山地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类活动对山地开发程度也日益加剧。随之,山地城市的复杂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及环境 灾害等一系列灾害频繁发生。通过历史灾害经验可以发现,山地城市灾害较平原城市灾害更为复杂多变,并且具有其突出的特征:(1)频发性、多灾种叠加性;(2)复杂性、多样性与不确定性;(3)灾害链现象突出;(4)大规模灾害后容易形成孤岛。因此,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寻求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技术的科学结合,而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规划控制方法将是城市规划者的重要任务。 由于山区高低起伏的形态及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决定了山地城市有着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形态特征[6~7],而山地城市灾害又是山地城市所处的复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那么山地城市灾害较平原城市灾害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山地城市的防灾模式、规划控制措施也应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对于山地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如果单纯照搬平原城市已有的防灾模式与措施的话,不仅可能得不到预期的防灾效果,甚至还有可能给山地城市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可见,为保障山地城市安全建设、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开展山地城市的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思路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已有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入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与评估,建议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若干措施,以期为山地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 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 灾害发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8]。在山地城市中,由人-物-环境构成的承灾体庞大而复杂,山区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也呈多样性;另外,在某种致灾因子作 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 王志涛 苏经宇 刘朝峰 DISASTER RISK AND PLANNING CONTROL IN MOUNTAIN CITIES WANG Zhitao; SU Jingyu; LIU Chaofeng

集团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总部和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二)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相结合。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股份公司安全生产委会是股份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综合指挥机构,负责指导股份公司所属各单位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 第五条股份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负责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其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完善股份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管理办法、应急救援预案;协调各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监督检查各单位贯彻执行股份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三)组织、协调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负责人,相应职能部门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实施,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分工配合开展工作。 第三章应急预案管理 第七条各单位、项目部应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及危险性分析情况,制定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保证各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 第八条各单位、项目部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评

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

北厝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医院安全,维护医院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医院受灾群众工作、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雷击及暴雪等因素造成医院建筑倒塌、淹没、群众伤害、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救灾工作。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自然灾害及预防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各个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院干部、职工的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灾、抗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组织各个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灾减灾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领导小组下设通讯联络组、警戒保卫组、宣传报道组、医疗救护组和后勤保障组。 1、通讯联络组: 负责事故的报警、报告及各方面的联络沟通。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 2、警戒保卫组: 负责组织应急安全队员有序疏散人员,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交通。 3、宣传报道组: 协助组长、副组长,利用灾害应急广播及时调配人员、播报信息等。 4、医疗救护组: 负责对受伤害人员实施就地抢救,恢复医疗秩序。 5、后勤保障组: 负责供应各类医疗急救和生活物资。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

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应急管理发展之路

因此,本刊邀请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原研究员寇有观,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协会理事长、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江军,天津行政学院教授王慧军等专家,就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应急管 寇有观 金江军 王慧军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0955603.html, Smart Cities 057 主持人: 当前,很多城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您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应急管理将会起到哪些 方面的作用? 寇有观: 城市应急管理将会对于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金江军: 我国城市经常要面临地震、洪涝、滑坡等各种灾害以及疫情、火灾、燃气管道爆炸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亟待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据统计,在我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45%,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有800多个城市处于洪水水位以下。城市人口集中、财富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后果往往很严重。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应急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智慧应急”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更宜业。 王慧军: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

《安全管理》之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自从有城市规划以来,传统城市的特色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刚刚听到的一个观点……虽然偏激,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今天的规划,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加上制定规范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人,真正了解城市和人的深层需求的,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的寥寥可数,他们的“产品”算得上城市规划吗?另外,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能够规划、或说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变化比规划快”,我们所处的城市时代,是城市发展变化激烈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过程。环境最差的城市,往往又是人口最拥挤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土地受害,住房困难,交通紧张,绿地减少……城市化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环境破坏的过程。“城市形象不光是规划和建筑两者之间的事”,明白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很重要,可使偶们不必过于自恋或自卑,而以平常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设计只是若干重要环节中的一个。但是,全面的分析之后,这个话题的焦点被(“偷偷地”)分解了,偶又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觉得有必要建议大家回到“专业地带”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确可以从城市大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前面偶们多多少少也提到了体制、立法、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说:他们也应该对目前的不良状况负责,甚至责任相对更大。不知道如果是在一个“体制”、或者“立法”方面的专业论坛里讨论同样的话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估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要说:因为设计行业水平太差!也许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地位不够高呢!——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这种很有道理却可能导致扯皮的争论里耗太多的时间,只要能概念性地搞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后就必须尽快回家先把自己的脸洗洗干净,否则到最后大家依旧灰头土脸,到底是图个什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员工人身安全和选矿厂财产安全,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把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减轻到最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等,制定本制度。 (一)术语解释 1、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公司各职能部门和选矿厂全体职工都负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公司自然灾害事故的救援及处置。 (三)应急准备 1、宣传自然灾害知识,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每年至少组织1 次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

3、每年组织1 次自然灾害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四)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需求。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各级部门对于本部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五)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员工和财产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六)恢复重建灾后,领导小组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七)对外沟通与协作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其他单位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公司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八)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公司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作者:————————————————————————————————日期: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和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十分紧迫。本文将探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分析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为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1、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现代工业、新技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生产、生活、环境、技术、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公共安全是指为了使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根据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大方面。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付、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滚轮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将重点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时的紧急控制和处理阶段,即应对阶段。虽然应急管理也有灾前的准备和灾后的恢复,但应急管理中的准备和预防是为应对服务的,恢复是对灾后造成后果的即时性、被动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是应对活动的自然延伸。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是建立在防灾、减灾思想基础上的,也就是能够预防的阻止、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数字城市下的城市公共安全 摘要:城市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渐重要,应用数字城市技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也越发重要,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势在必行。数字城市所提供的关键技术可以应用于日常的城市安全管理,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救援行动以及优化配置城市公共安全资源,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优化配置 一、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发展领域里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充分防御各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灾害、事故或事件的发生,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城市保障体系。它是城市及其公民财产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城市依法进行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以及生产和经营等所必需的良好内部秩序和外部环境的保证,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所在。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城市管理者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公共事务。公共安全的状况和主要事件,是任何城市管理者都应全面掌握和随时了解的内容。 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36条年轻生命陨落。21日,该悲剧的调查报告及人员问责情况公诸于世。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承担了“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区委书记、区长等官员承担被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等问责处分。当人们为36条生命的陨落扼腕痛惜之时,这起悲剧背后的深刻教训更应引起重视。对外滩踩踏事件的严厉的问责,也警示各级政府: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该如何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外滩踩踏事件的调查报告亦指出,这次事件暴露出上海市公共安全管理盲点,特别是对无主办单位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不足,准备应对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然而,只要应对是远远不够的,理想的状况应是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因此,随着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入,预防和预警、教育和培训机制建设又被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至此,形成了预防、预警、应对、恢复等伴随危机发生发展之全过程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许多新成果背后都隐藏着多种不确定因素。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公共安全基础薄弱,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每年因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 20 万人。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化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而是将相应的公共安全事件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解决。一些具有特色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也是地区性的,或是有些事件构成了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从大层面上来说,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鉴于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有必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建设一个科学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以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